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4W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一

孩子們聽説《草船借箭》在遠程教育室上時,教室裏一陣譁然。於是,我打開資源,同學們看着花花綠綠的課題,原本沸騰的教室,一下子安靜下來,顯然,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了。這節課的導入,我通過多媒體畫面再現歷史故事,幫助學生們更好地理解知識,開拓視野,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課件就是不一樣,當時,我就覺得這節課肯定能上得非常成功。想到此,我不禁感慨萬分:素質教育倡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即使你是一個幽默大師,只憑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是沒辦法把孩子們帶到這種歷史境界中的,而遠程教育資源恰恰做到了。

當教學進行到課件範讀環節的時候,怎麼有些人昏昏欲睡了?問打瞌睡的同學是怎麼一回事,其中一個膽大的同學站起來説:“老師,課件中的範讀沒您讀得吸引人,你的語氣抑揚頓挫,,有的地方加上動作,既誇張又幽默。”學生的話讓我無言以對。我們又接着上課,我一邊點着課件,一邊帶着學生學習課文,我們的學習步驟可以説按部就班,接下來,有一個Flash動畫吸引了學生,那就是周瑜給諸葛亮派任務時的對話,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其次是魯肅和諸葛亮在江中草船借箭的過程,學生看得不亦樂乎,看了一遍要求看第二遍,這節課快結束了,課文小結時,我問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室裏鴉雀無聲,連平時最愛回答問題的。同學也睜大了茫然的眼睛,我又問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有的同學小聲嘀咕着,可請起來也説不出個所以然。

我很傷心,記得前幾年前,我也是教這一課,同學們又笑又樂,把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談得頭頭是道,還提了不少建議,其中課本劇的表演,更是把課堂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怎麼,今天用了先進的現代化工具,結果會是這樣的呢,我不禁迷惑起來。

我情不自禁地對這節課進行深刻地反思:

我沒能][較好地控制教學過程,原因有兩點:

一、過分依賴遠程教育資源,準備不充分。

課堂上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是師生的權利,是師生之為“人”的具體表現。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要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親切可愛,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既是語言的交流,更是情感的交流。如果課件範讀那個環節,我能考慮到學生的實際需要,就不會出現課堂中那種沉悶的現象了。語文教學,雖可運用遠程教育把語言符號及口頭表述以鮮明的視聽形象再現,但一定要先讓學生進入文本,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和理解,展開想象,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學生準備不充分表現在心理準備不充分,他們忘了自己是來學習的,帶着好奇的心理,把學習的注意力全放在觀課件上了。當然這裏也有我引導不當的原因。其次學生準備不充分還體現在課文的預習沒到位。我的反思結論是:運用遠程教育,教師應該更認真地備課,不但備所上的遠教課,還要充分備學生。這樣才能成竹在胸,理清課文脈絡,真正成為學習的倡導者和引路人。

二、沒能創造性地選擇教學資源

先進的教學手段和傳統教育的優勢相結合,方能駕馭課堂。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傳統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課件,把自己的優勢教育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曾有人説過,新的不一定是先進的,新的不一定是更好的,手段先進並不意味着理念先進,傳統的不一定就是落後的,不一定就該擯棄。例如課件中的朗讀,正如學生所説,字音雖標準,但缺乏生氣,缺乏動感,缺乏表情。因此,教師的傳統範讀不可缺少,須知教師的範讀,學生不但能感受其音,還可觀其動作和表情,從而更好的模仿語氣和理解課文內容。在以往的教育中,我重視課本劇的表演,這樣不但增加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表演的能力。就這一點,我反思的結論是: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手段可以用,但傳統的有效的教育方式不可廢,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選擇的運用課件,把自己的優勢教育與先進的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要想充分利用好遠程教育資源,並不能一味地照搬、照用,它需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於是,要在備課上下功夫。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二

今天,我教《草船借箭》一文時,“例行公事”,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進行質疑問難。大多數學生就圍繞“誰向誰借”、“為什麼要借”、“借的經過”、“借的結果怎樣”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郭威的小手舉得特別高,一直不願放下來,我心裏嘀咕:還會問什麼呢?可為了不打消他的積極性,我請他發言:“‘借’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詐’箭,為什麼要用‘借’呢?”當我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時,感到為之一震,一名國小生居然敢向老師發問,敢向教材挑戰。我馬上意識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課前精心準備的教案也應擱置一下了。於是,我順水推舟地説:“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借’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頓時熱鬧了起來。不一會兒,A説:“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説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麼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B説:“從現在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

”C馬上説:“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為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為了國家,為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個‘借’最合適!”“‘好借好還,再借不難’,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爭辯聲、討論聲、稱讚聲不斷地傳出。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天的包容態度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創造力量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

”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説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己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

“那究竟用這個字合適嗎?課文中你會有新的發現。

”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着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去思考。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三

在教學課文《草船借劍》的時候,我發現同學們對這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興趣,就順勢利導:我們來進行課本劇表演,好嗎?好!大家一致同意。於是,我們決定選取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請諸葛亮來商議軍事,作為劇本。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後,他們餘興未盡。於是,我請同學們再回頭讀讀課本,體會體會人物的內心。這時,有個同學提問了:老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了,怎麼總是周瑜問,周瑜説呢?你這個問題提的真好!我連忙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質疑,是啊,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説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這位同學點了點頭。那好,我們接下來就根據剛才同學們的生動表演,以及你對課文的理解來把文中的提示語補充進去,好嗎?下面是一個同學們的發言片段。

生:我給第一句加上故意,因為一個大都督怎會不知道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讀)

生:我認為用明知故問更好(讀周瑜明知故問: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生:我給周瑜第二句話前加狡猾地一詞。諸葛亮是一個文人,他沒有兵工廠,怎麼造十萬枝箭?分明想陷害他。

生:我認為軍情緊急,可開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興。因為周瑜看到諸葛亮上當了,心中一定會非常高興。

生: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卻説。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語文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無法代替。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在教學中營造一個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的場,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本案例中,我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課本劇,憑藉生活體驗來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卻暗藏殺機,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從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學中,閲讀這種個性化的活動,教師的講解遠遠代替不了學生的`閲讀實踐,一旦學生有了個性化思維,個性化體驗,必然會產生精彩獨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四

這堂課,我主要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幾方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然後進行交流。學生都能找出相關的語句,並能説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感到了我們的學生和津南的學生的明顯不同,通常我們的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問題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説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即使能説也是簡單的幾句,這的孩子就不一樣,每個孩子回答問題時已經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體會説一説了,這和老師的長時間訓練有關,平時注重學生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使每個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不僅如此,這的老師對每個學年段的訓練重點都非常熟悉,在教學中都能把課程標準的訓練重點落到實處,就像我聽導師的常態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就以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主,第二課時就深入地分析課文,抓重點詞句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我主要抓住句子:“諸葛亮笑着説:‘霧這麼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來引導學生理解,抓住“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諸葛亮會笑誰?”。然後通過重點詞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魯肅的忠厚老實、周瑜的嫉賢忌能。在引導的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都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可是我覺得自己少了點激情,沒有把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營造出來,如果氣氛調動起來,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一堂課下來,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今後課堂上應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五

惠恆戰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整個故事讚揚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閲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

這節課在設計上直入研讀專題,牢牢抓住“神機妙算”這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詞,並以此輻射全文,擺脱 “多餘的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的傳統模式,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思為本、寓學生的主動研究於閲讀活動之中。並緊扣單元訓練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議、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覺理解課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並拓展相關文章及視頻,並延伸到整部小説,讓學生對閲讀《三國演義》產生興趣。

但這節課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覺得很遺憾,備課時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學生實際及怯場的狀況,以致本該出彩的地方沒達到高潮,甚至在指導朗讀的時候有點頭重腳輕的偏差等。總之還有很多地方不盡人意,懇請各位專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六

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議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老師的關注。通過探討,我認為以媒體為強有力的輔助,採用“談話法”學習《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在談話中,力求教學目標明確,“三維”目標整合,年級語言訓練目標突出。通過師生互動,讓靜止的課堂變成流動的活水,讓師生沉浸在和諧的課堂人文環境中。

一、觀察圖片,談課題

從兩個字的比較入手,揭示課題。由“箭”與“劍”的形狀談到它們的區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為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這是周瑜向諸葛亮挑戰的第一步,他作為一個都督,怎會不知道用什麼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麼會是誠心請教呢?在談話中學生了解了“箭”與“劍”的不同用途,就不難理解周瑜的“別有用心”,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兩種兵器,運用圖片來幫助學生直觀感知,不僅清楚它們各自的用途,也對漢字的演變有所瞭解,滲透文化意識。

二、觀看視頻,談三國

課一開始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引起學生對三國曆史的回憶,激發閲讀文本的興趣。對於三國鼎立,孫劉聯合共同抗曹等學生不十分了解的內容,教師直接剪輯電視劇中的片段,配上簡潔的語言進行介紹,進行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這些資料的及時補充,不僅創設了一定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習探究的慾望,還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

以此為契機,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現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三國的形式、課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並用現代的官職來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職責等。通過談話,努力挖掘學生的知識儲備,談三國,知三國,為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三、品味文字,談人物

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找句子體會“神機妙算”,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文本去讀,去品,去悟。通過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等方式促使學生與文本與教師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導學生揣摩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提出疑問: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也會吃驚、害怕嗎?他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討論中體會到魯肅的害怕、吃驚,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諸葛亮的自信,突出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知天文。還如引導學生加歎詞誦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無可奈何的深深歎息。

課件出示這些重點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強調的作用,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根據這些句子設疑問難,猶如向學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他們就會更主動,更細緻地研讀語言文字,深入理解課文,從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對名著的閲讀興趣。如果不抓住這些重點句子進行探究,勢必達不到長文短教的效果。

四、積累運用,談表達

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如概括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的聯繫用簡潔的話説出來,不僅簡潔地概括主要內容,還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再如讓學生用四個字的詞來讚揚諸葛亮,待學生詞窮盡之時出示詞語加油站,提供與人物形象特點有關的四字詞,豐富學生的詞彙,達到運用恰當的詞語讚歎諸葛亮的訓練目的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多了詞語的積累。

在比較句子環節,通過反覆誦讀重點句子等方式領悟課文的寫法的奧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等來展開想象説話。如啟發想象説話:“‘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説出來的話説出來嗎?”類似的訓練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七

今天,我講《草船借箭》一文,“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多數學生就圍繞xxx來提問題,這時我發現陳懿文的小手舉得特別高,一直不願放下來,我心裏嘀咕:還會問什麼呢?一定又是在亂説。可為了不打消他的積極性,我請他發言:“‘是需要經過別人同意的,而在這個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諸葛亮的計,諸葛亮應是‘箭,為什麼要用‘呢?”可書中明明用的是‘啊!這可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呀!”

兩軍對壘,運用策略,不能説是詐騙,不然諸葛亮怎麼能稱得上是軍事家呢?”從現在法律的角度看,十萬支箭並非是一個小數目,諸葛亮犯了詐騙罪。”不對,那也得分清什麼時間,為誰服務呀!諸葛亮這麼做是為了國家,為的是蜀吳兩國的利益,所以我認為這個‘最合適!”我看過《三國演義》,在以後的戰爭中諸葛亮不也把這些箭如數奉還了嗎……”

當我看到這一幕時,不禁感到一絲欣慰。正是由於我今天的包容態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對我的學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認識,也使得學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課堂氛圍,因而他們的思維異常活躍。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話:“於是,我沒有斷然判定他們説得正確與否,而是對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發表自己意見進行了表揚,學生個個喜形於色。“這一過渡自然得體,使得學生樂意帶着問題,饒有興趣地去讀文章,進行思考。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八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慾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

我覺得主要亮點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資料,發展學生的語言本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説尤為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説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

例如這節課中,對誰一邊做什麼一邊做什麼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麼比喻什麼,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説寫訓練,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製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這節課中,我對文本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後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歎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裏?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户,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

如複習借箭準備的環節,我出示了一隻“草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根據“草船”説説借箭的準備工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本事。又如教到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擺開”這一句時,我畫出簡筆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紙船擺一擺,學生的興趣都很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更高。

存在不足:

一、教學資料的具體化是否科學。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諸葛亮懂天文,識人心,曉地利,有膽略,會計謀。要讓我們班的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概括出這些原因,是相當難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的資料,上課時我試圖引導學生總結出“懂天氣、識曹操、曉地利、有勇氣”幾點更加具體,更加表面的原因。

課後一推敲,覺得原因具體了,學生容易理解,但內涵也變窄了,並且和前後文資料有點“脱節”。如識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識周瑜,識魯肅。從這點來説,“識曹操”作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但作為一種“概括”顯然有所欠缺。

二、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不夠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他的“神”表此刻哪裏?“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説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着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後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算到船隻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説文章處處體現着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為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着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後果點到即止。

這篇課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研究到學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問題設計成讓學生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結果”。比如當諸葛亮的船隻逼近曹營時,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下令軍士擂鼓吶喊?而沒有追問:擂鼓吶喊的結果會怎樣呢?就轉到另一個問題去了,雖然另一個問題也回答了這個結果。

總之,這節課有亮點,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後去改善。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九

今天早上上了一節公開課,這是赴天津學習上的第一節課:《草船借箭》第二課時。一節課下來,心情比較複雜,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雖然整堂課都比較順,都能按教學環節進行,重點能突出,教學目標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也有幾處亮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課堂生成的東西比較少,課堂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感覺是我引着學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預設走,好像我變成了主人,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應該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着導的作用,然後能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我卻沒能和學生在課堂上碰撞出火花,僅僅是走過場而已。

這堂課,我主要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幾方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然後進行交流。學生都能找出相關的語句,並能説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感到了我們的學生和津南的學生的明顯不同,通常我們的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問題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説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即使能説也是簡單的幾句,這的孩子就不一樣,每個孩子回答問題時已經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體會説一説了,這和老師的長時間訓練有關,平時注重學生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使每個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不僅如此,這的老師對每個學年段的訓練重點都非常熟悉,在教學中都能把課程標準的訓練重點落到實處,就像我聽導師的常態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就以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主,第二課時就深入地分析課文,抓重點詞句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我主要抓住句子:諸葛亮笑着説:霧這麼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來引導學生理解,抓住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體會:諸葛亮會笑誰?。然後通過重點詞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魯肅的忠厚老實、周瑜的嫉賢忌能。在引導的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都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可是我覺得自己少了點激情,沒有把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營造出來,如果氣氛調動起來,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一堂課下來,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今後課堂上應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