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8W

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一

新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堅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並以此為理念旨在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強調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地位。本節課的設計力求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看書”的條件,有“思考”的時間,有“表達”的場合,有“創新”的機會。根據年段目標,把理解和感悟兩個方面作為教學的重點,結合單元目標組織教學,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節課我始終圍繞單元目標“感受人物形象”來進行教學。無論是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其他人物形象,我都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進行體會,即使到了最後的粗知人物形象,也都是緊扣文本,做到讓學生非讀書不可。

如何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本節課的重點。怎樣設計這個問題,並且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我採用倒序導入的方式,抓住課文最後周瑜説的話進行設疑。不是老師拋出問題,而是學生從周瑜的話中提出問題,一來是檢驗學生抓關鍵詞的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學會抓住句子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從而達到引導學生通篇學習課文的目的,把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作用。

通過人物語言揣摩人物心理的小練筆是本節課的亮點。人物的語言很簡單,但要透過語言去體會人物心理,摸透人物心思,從而整體把握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笑”這個點上有文章可做,可探究性強。進行展示的幾組學生的語言表達比較他們預習時所寫的內容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並且在體會人物心理方面也是比較到位的。因為不是表演課,所以學生具體演得怎麼樣就不做詳細評價,只要學生能達到“通過人物語言揣摩人物心理”的目標就足夠了。

指導學生根據人物心理讀出説話人的不同語氣是本節課的遺憾點。在指導朗讀諸葛亮笑的那句話雖然是結合了小練筆,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心理,但在創造性朗讀上的指導還有所欠缺。後面指導朗讀周瑜的話,學生的理解還比較單純,只是停留在失落、無奈等表層上,如果我能把自己對人物此時的心理感受朗讀指導一下,可能學生又會看到一個除了失落、無奈,更多的是心有不甘的周瑜形象,這樣一來,人物的形象就更豐富了。

最後的質疑問難是本節課的嘗試點。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都能圍繞課文中的一些關鍵詞句,引發思考,有理有據地進行解答。雖然有一個看似與課文無關其實很考思維和總體把握文本能力的問題:曹操為什麼不用“火箭”?學生在上課前一天問過我,當時我沒跟他們交流,並期待他們上課能提出來,結果沒能在課堂上迸發思維的火花也比較遺憾。但在課後作業反饋上學生都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尋求答案,激發了他們的思維,做到了課堂向課外的延續,提高了學生的自主閲讀和探究的能力。

總體來説這節課的設計簡單扼要,就是抓住周瑜和諸葛亮的兩句話進行教學,在通篇閲讀、交流彙報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自主閲讀感受,比較好操作。一節課下來我自己感覺是比較輕鬆的,雖然還是難免有些虎頭蛇尾的地方,但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還是學有所得的。

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二

《草船借箭》是國小語文第十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諸葛亮,是文中着力讚美的人物,周瑜稱其“神機妙算”。引導同學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根據雙主模式,實現同學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我通過實例操作,得到以下啟示:

1、要構建教師主導,同學主體的互動關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一起發展的互動過程。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同學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同學置疑、探究,使同學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我讓同學在充沛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同學探究"霧中借箭"這局部內容,讓同學找一找從哪些句子中讀懂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讓同學在合作互動中學習語文。在本節課中,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以"合作互動"的方式引導同學探究諸葛亮怎麼能夠做到讓船順風順水,小組同學合作演示諸葛亮怎樣掉轉船頭借到箭的。同學發揮羣體的積極功能,智慧火花不時閃現,潛能得以充沛發展。

3、讓同學在探究發現中學習語文。語文課並不是枯燥乏味的,它具有審美性和情趣性,在探究的過程中,同學會得到許多有益的東西,教師要善於運用藝術的方式讓同學體嘗探求之味,享受語文的發現之樂,那才是語文教學的真諦所在。

在教本課時,還存在一些缺乏。由於沒有試講,在時間上掌握不準,沒能給同學大量時間去讀書。在談諸葛亮“笑”的這個地方,還沒挖掘太深,沒能讓同學更好體會到諸葛亮神機妙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使自身在業務上更上一層樓,希望校領導在教學上能給予更多指導。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三

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弗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敍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開頭部分周瑜與諸葛亮軍中議事,周瑜步步緊逼,其毒計可謂蓄謀已久,大有天衣無縫、諸葛亮必死無疑之感。諸葛亮沉着應對,還出乎常理地將造箭時間降至三天,使得周瑜都認為在開玩笑。借箭時,曹營萬箭齊發,諸葛亮飲酒取樂,完後還大呼謝謝,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

一、教學時,從題目入手,讓學生圍繞題目質疑,如,“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用草船借箭?”“怎樣用草船借箭?”“結果怎麼樣?”根據質疑,學生自主讀書,讀熟課文,理解文章的脈絡,大體瞭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然後,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地方,如,周瑜為何設造箭之計來為難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能借箭成功,採用讀、議、演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最後,引導學生對文中的幾個人物進行評價,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並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閲讀《三國演義》。

二、感受人物形象,特別是諸葛亮、周瑜的形象,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先概括人物特點,再圍繞初步概括出的人物特點,開展閲讀活動,不斷深化對特點的認識,如,感受諸葛亮的形象。先在學生充分閲讀,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然後引導學生緊緊扣住文本,抓住“神機妙算”一詞進行研讀:你從哪兒感受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在學生研讀中穿針引線,通過教師的精當的點撥來深化研讀,比如,諸葛亮在跟周瑜立軍令狀之前,到底想過些什麼?為什麼選擇在“第三天”?為什麼把船連起來,“一字擺開”?從諸葛亮的“笑”中可體會到什麼?通過研讀來豐富學生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三、課文中人物對話較多,特別是第2自然段,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特別能反映兩人的特點,被稱為經典之筆,對這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為主,進入情境,揣摩內心,加深理解。先把諸葛亮和周瑜兩人的對話畫出來,再邊讀邊想邊議:他倆每次對話時,各人心裏可能會想些什麼,是什麼表情,可能會怎麼做,還可想象一下當時帳內的情景和旁人的言行。通過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讓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學生頭腦裏立起來,豐滿起來,鮮活起來。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四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我讀了這篇課文後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智慧和膽略所折服。那麼怎樣來讓學生走入文本,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樣通過課文中幾篇名著的教學,激發學生多我國古典名著的閲讀興趣呢?

1、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弄清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係,弄清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它們與“箭”之間的關係,這不僅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而且為落實課外閲讀目標開了一個好頭。文本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周瑜、諸葛亮、魯肅和曹操。通過反覆研讀課文後我發現文本中寫到箭的,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魯肅——“借箭”。“造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10萬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狹窄,公報私仇,想加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答應3天造好,説明他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則是諸葛亮對真誠厚道的魯肅充滿信心,對自己的擁有的知識充滿信心,對自己的預設充滿信心,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射箭”是諸葛亮預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動,説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謹慎,大霧天一定不肯輕易出兵,只會放箭。真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凸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借箭”是忠厚朴實的魯肅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因為只有他目睹並參與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向魯肅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諸葛亮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給的造箭任務。使得周瑜也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處設疑,引導學生仔細研究文本。

諸葛亮在那麼一個複雜的環境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借來十萬支箭,可見他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説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麼,周瑜軍中少了二十隻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從常情來説,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可是,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怎麼會“無動於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於是,我查閲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太自負了,當初他是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而故意刁難,現在明明知道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裏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對名著的瞭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閲讀(不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閲讀(隨着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閲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老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須“學到老”啊!

五年級語文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五

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議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老師的關注。通過探討,我認為以媒體為強有力的輔助,採用“談話法”學習《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閲讀教學的有效性。在談話中,力求教學目標明確,“三維”目標整合,年級語言訓練目標突出。通過師生互動,讓靜止的課堂變成流動的活水,讓師生沉浸在和諧的課堂人文環境中。

一、觀察圖片,談課題

從兩個字的比較入手,揭示課題。由“箭”與“劍”的形狀談到它們的區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為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這是周瑜向諸葛亮挑戰的第一步,他作為一個都督,怎會不知道用什麼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麼會是誠心請教呢?在談話中學生了解了“箭”與“劍”的不同用途,就不難理解周瑜的“別有用心”,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兩種兵器,運用圖片來幫助學生直觀感知,不僅清楚它們各自的用途,也對漢字的演變有所瞭解,滲透文化意識。

二、觀看視頻,談三國

課一開始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引起學生對三國曆史的回憶,激發閲讀文本的興趣。對於三國鼎立,孫劉聯合共同抗曹等學生不十分了解的內容,教師直接剪輯電視劇中的片段,配上簡潔的語言進行介紹,進行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這些資料的及時補充,不僅創設了一定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習探究的慾望,還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

以此為契機,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現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三國的形式、課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並用現代的官職來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職責等。通過談話,努力挖掘學生的知識儲備,談三國,知三國,為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三、品味文字,談人物

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找句子體會“神機妙算”,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文本去讀,去品,去悟。通過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等方式促使學生與文本與教師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導學生揣摩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提出疑問: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也會吃驚、害怕嗎?他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討論中體會到魯肅的害怕、吃驚,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諸葛亮的自信,突出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知天文。還如引導學生加歎詞誦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無可奈何的深深歎息。

課件出示這些重點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強調的作用,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根據這些句子設疑問難,猶如向學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他們就會更主動,更細緻地研讀語言文字,深入理解課文,從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對名著的閲讀興趣。如果不抓住這些重點句子進行探究,勢必達不到長文短教的效果。

四、積累運用,談表達

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如概括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的聯繫用簡潔的話説出來,不僅簡潔地概括主要內容,還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再如讓學生用四個字的詞來讚揚諸葛亮,待學生詞窮盡之時出示詞語加油站,提供與人物形象特點有關的四字詞,豐富學生的詞彙,達到運用恰當的詞語讚歎諸葛亮的訓練目的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多了詞語的積累。

在比較句子環節,通過反覆誦讀重點句子等方式領悟課文的寫法的奧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等來展開想象説話。如啟發想象説話:“‘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説出來的話説出來嗎?”類似的訓練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 篇六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鬥智,巧妙地取得了勝利。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並自歎不如。課文讚揚了諸葛亮傑出的才能和廣闊的胸懷。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敍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歎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敍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研讀主題“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拋給學生後,首先讓學生去找,去琢磨,然後帶着他們體會,教給他們聯繫上下文學習的方法來學習課文,真的不用怕學生讀不出、找不到,課堂上學生的滔滔不絕讓我們見識到了孩子們知識面之廣、思維能力之強。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