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三字經經典小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8W

三字經經典小故事【精品多篇】

字經經典小故事 篇一

【原文】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陸 有魚蟲 有鳥獸 此動物 能飛走

【註釋】

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

生:繁衍、生長。

草木:花草和樹木。

植物:與動物相對,為百穀草木的總稱。

遍:分佈,到處都有。

飛走:飛行或行走。

【語譯】

地面上除了人類以外之外,還生長着許許多多的花草和樹木,我們把他們總稱為植物,這些植物在水裏和陸地上都有分佈。

另外,地面上還有很多昆蟲、魚類、鳥類和獸類,我們把他們總稱為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飛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

【故事】

大約在兩千年前,中國已有了許多關於花草樹木、蟲魚鳥類的奇妙神話。

《山海經》是一本專門記載古代地理的書。書上説,有座招搖山,山上長了一種叫“祝餘”的草,形狀有點象韭菜,吃了以後,就象吃了米飯一樣,可以有很飽的感覺。

另外還有一種樹,在樹幹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紋理,這紋理有個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帶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

有個傳奇而又有趣的國家“黑齒國”,住在這裏的人民都長着一口黑牙。在黑齒國的一個山谷裏,有棵扶桑樹,傳説當時天上的十個太陽都會到這裏來沐浴,十分有趣。

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雖然是編造出來的神話,但同時也表達了人類對這個世界所抱持的濃厚情感呢!

字經經典小故事 篇二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它短小的篇幅,藴含着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它深深地吸引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非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秦始皇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於士兵來説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麼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後,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後,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他對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貢獻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着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在傳統教育中,小孩子們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那麼一共才一千五百字左右的《三字經》,都包含了哪些內容?在看似淺顯的詞句中,都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為什麼古人認為,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而對於現代人來説,《三字經》還有什麼教育意義嗎?《百家講壇》特聘請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用風趣幽默的講述,告訴我們《三字經》背後的故事,闡釋《三字經》內含的道理,並通過《三字經》,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一次詳細的梳理,幫助我們認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何為需要繼承的精華,何為應該摒棄的糟粕。因為《三字經》這樣一本小冊子,所以能夠被歷代人們奉為經典而不斷流傳,一定具有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其中《千字文》存在《古千字文》、《敍古千字文》、《續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户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説,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三字經(第一章)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譯文】人生下來的時候自性都是圓滿的(此處“善”非善惡之善,是指剛出生的嬰兒平等對待一切萬物沒有分別,像水一樣純淨。每一個嬰兒,父母的教導及生長的環境不同,教養、習慣以及對世界的認知也就不一樣了。就像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麼寫什麼,他就呈現什麼。),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善與惡及好與壞的差別。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譯文】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如果懶惰不教育,那麼就會偏離圓滿的本性。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脩。這樣才可以學有所成。否則樣樣通,樣樣不精。並且養成浮躁的習氣。)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譯文】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譯文】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譯文】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過錯。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譯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譯文】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譯文】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裏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

【譯文】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譯文】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譯文】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閲讀文學。

【原文】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註釋】

教:這裏有兩個“教”字,第一個是父之較,第二個是師之教。

惰:偷懶怠惰,沒有盡到責任

子:這裏指為人子女。不學:不肯讀書學習。

非所宜:是説不應該如此。

為:作為、成就。

【語譯】

做父親的生了子女後,只顧着去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他們,是父母的過錯;做老師的教育學生不夠嚴格,不能使學生有所成就,這就是老師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學習,是非常不應該的,因為幼小時不肯及時學習,將來長大後,能有什麼成就和作為呢?

【故事】

從前,有個無惡不做的強盜,在他做盡壞事後,終於被衙門的捕快捉了起來。由於他犯了許多不可原諒的罪,所以縣太爺判了他死罪。臨刑前,縣太爺問他有什麼要求,強盜説:“我想見我母親最後一面。”縣太爺命人把他母親請來,當他們母子一見面,母親很悲痛的抱者兒子大哭。誰知道,那個強盜竟然狠狠的將母親的耳朵咬了下來,並且傷心地説:“我好恨娘在我犯錯時,從來不教訓我,現在我後悔也來不及了。”這強盜的母親,要對強盜的下場負一半的責任啊!清朝時,大將左宗棠的部下張曜,立了許多功勞,於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許多不服氣的人,便以張曜沒有念過書為理由,不給他官做。張曜知道因為自己的不識字,而做不了官,心裏很難過,於是發奮苦讀,終於憑着他的學識,把官給爭了回來。

字經經典小故事 篇三

1、《孟母三遷》

《三字經》中説:“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段機杼。”説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着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於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説:“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懶不學習,孟母就當着他的面劃斷了正在織的一匹布,説:“學到一半就停下,和這塊織了一半就斷開的布有什麼區別,還有什麼用!”孟子聽後,再也不偷懶了。

2、《黃香温席》

“香九齡,能温席”的故事,説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蚊子趕走,讓父母睡個好覺;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鑽井被窩裏,把被子暖熱,讓父母睡得温暖。黃香的故事流傳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説:“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3、《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兩個關於勤學的故事。

晉代的一個名叫車胤的孩子,他家中貧苦,沒錢買燈油,又想晚上讀書,於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螢火蟲裝在白布袋子裏面,靠着微弱的燈光讀書;映雪是晉代的孫康,在冬天的夜裏,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這兩個人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學之人。

4、《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聖。

5、《五子登科》

《宋史·竇儀傳》記載:宋代竇禹鈞的五個兒子儀、儼、侃、偁、僖相繼及第,故稱“五子登科”。

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帶)有個叫竇禹鈞的人,記取祖訓,教導兒子們仰慕聖賢,刻苦學習,為人處世,不愧不怍。結果,他的五個兒子都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

竇禹鈞本人也享受八十二歲高壽,無疾而終。當朝太師馮道還特地寫了首詩:“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6、《孔融讓梨》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後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領青州刺史。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徵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因不滿曹操雄詐,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閒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下獄棄市。

孔融着有,《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

7、《蘇洵二十七方才學習》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勸告下,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22篇文章謁見歐陽修,受其賞識,由此名聲大振。後人因其二子蘇軾、蘇轍均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們父子三人合稱為“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為文見解精闢,語言鋒利,縱橫捭闔,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國時期,魏國王經在征討篡位的司馬昭時被捕,司馬昭要王投降,並抓來他的母親相威脅。王説:“為國盡忠,死而無怨。”司腦羞成怒,決定處死王母子。臨刑前,王苦着對母親説,是自己連累了她。母親卻笑着説,自己為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王在忠與孝矛盾時選擇了忠,實際上是真正的孝。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9、《孫敬懸發》

“頭懸樑”的是晉朝人孫敬。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曾採楊柳為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太平御覽》上記載:孫敬“好學,晨夕不休”,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户先生”。他苦讀詩書,常常通宵達旦,睏倦得眼皮都睜不開了,就弄根繩子把頭髮綁起來吊在房樑上。打盹垂頭的時候,揪一下頭髮就驚醒了,繼續讀下去。

10、《蘇秦刺股》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為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髮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為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髒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歎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為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着。有一天,讀着讀着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着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説:“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説:“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11、《鐵棒磨成針》

古時候,有一位姓李名白的小男童,他天資聰明,看到不懂得事情,總喜歡問為什麼?李白每天去學堂上學,因為他天資聰明,教書先生不但很喜歡他,還常常誇獎他。漸漸地李白驕傲了。曾有一段時間,他時常逃學。

有一天,他逃學在外面,一邊走一邊玩。突然,他看到前邊有一位老婆婆蹲在一塊大石頭旁,在石頭上正磨一根鐵棒。李白非常好奇,就走上前問老婆婆在做什麼?老婆婆的臉上帶着慈祥的笑容,温和的告訴他:“我正在磨一根繡花針。”李白驚訝的問:“這麼粗的一根鐵棒,怎麼可能磨成很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又和藹地説:“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專心致志,鐵棒必能磨成針。”並以此教育李白,只要持之以恆,必會成功的道理。李白聽後很受啟發。

從此以後,李白刻苦用功的學習,終於,成為著名的詩人,一代大師,留名萬古。

12、《殺妻求將》

戰國軍事家吳起,其妻子是齊國宗室的女兒,他們住在魯國。不久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有人推薦吳起率兵抵抗,魯穆公因吳妻是齊國人,怕他有私不敢任用,吳知道後,為了功名,居然殺了妻子取得信任,最後打敗了齊軍。吳雖成名,但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所鄙視。

13、《大禹治水》

上古時期,洪水氾濫,百姓深受其苦。舜帝派大禹的父親鯀去治水,由於方法不當,洪水越來越大,鯀因此被殺。大禹後來接替父親,繼續治水,並吸取父親的教訓,採取疏導法終於制服了洪水。其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歷代人的稱讚。

14、《卧薪嚐膽》

春秋時期,一次吳國將越王勾踐包圍,勾踐只好求和,但發誓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恥辱,他牀上鋪刺人的柴草,並懸掛一個苦膽,每天睡柴草嘗苦膽,以此激勵自己,使越國實力不斷增強,最終滅了吳國。

15、《孫康映雪》

孫康是晉朝時期的大學學問家,小時家裏很窮,連燈油也買不起,但他還是想盡辦法讀書,一個雪夜,他拿着書在月光下讀,由於看不清兩眼發麻,他又幹脆趴到雪地上,大雪象一面鏡子,把書上的字照得很清晰,他驚喜萬分直到這次讀完。長大後憑着苦讀學到的知識,成了一名大學問家。

16、《蘇洵發憤》

宋朝著名文學家蘇洵,小時不喜歡讀書,到了27歲仍一事無成。看到許多同齡人都考中了秀才。舉人,才猛然醒悟,下決心迎頭趕上。他以一改往日習慣,抓緊一切時間刻苦學習,學問大展,並帶動兒子都刻苦讀書。後來他同兒子蘇軾。蘇轍一起進京趕考,相繼金榜題名,聲震京城。

17、《李密掛角》

隋朝李密,生性好學,走到哪裏都把書帶在身邊,有一次上街把“漢書”掛在牛角上,被宰相楊素看到,楊素見他如此好學,頓生好感。通過交流,楊素髮現他有舉一反三的獨到見解,就叫兒子楊玄向他學習,隋朝末年,楊玄起兵反隋,他做軍師。後來為推翻隋煬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8、《樑灝奪魁》

五代時期的有名才子樑灝,從小喜歡讀書,長大後又博覽羣書。他35歲那年,參加了朝廷考試,不料名落孫山,他沒有因此氣餒,更加發憤學習。誰知命運偏偏與他作對,政權換了幾代還是沒考中。宋朝建立後,82歲的他考中了頭等狀元。他的好學不倦,堅忍不拔精神一直被後人傳誦。

19、《鴻門宴》

秦末,劉邦攻下秦都咸陽,其手下告訴項羽説,劉邦有野心,項羽聽後很害怕欲殺劉邦,即在鴻門設宴招待劉邦,席間指使項莊舞劍要殺劉邦,多虧項伯保護倖免於難,後來在劉邦護衞的斥責下,項羽才放棄殺劉邦的念頭。

20、《韋編三絕》

孔子勤奮好學,知識淵博,一生都沒有鬆懈過。那時候還沒有紙,書都是用竹簡作成的,再用牛皮繩編連起來的。孔子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閲竹簡,結實的牛皮繩居然因磨斷而換了三次。可見沒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為有學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