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端午節習俗【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79K

端午節習俗【精品多篇】

煙台端午節習俗 篇一

煙台人過端午節以家家户户早上食粽子、雞蛋為主。煙台粽子用粽葉將糯米包成三角型,也有糯米中參小黃米或以將糯米換成小黃米,包成黃米粽,米中夾紅棗,花生等,沾糖食用。品種,品味沒有南方粽子豐富。但現在市場上也有不少南方的肉粽,口味很不錯。我的奶奶以前就包過南方肉粽,味道真的是好極了。

煙台在端午這天沒有賽龍舟這一風俗,也許是因為河流太少,而在海上賽龍舟又太危險吧。不過賽龍舟這一習俗的確是為了紀念屈原,傳説是鄉親們泛舟尋屈原。

端午這天煙台人會在門口插艾子,艾子又稱艾蒿,好像是一種可以入藥的植物,據説可以驅蚊子。也有的地方插桃枝,有避邪祛病之意。

端午這天老人會給小孩帶上“五毒兜”,兜上繡有蛇、蠍、蜈蚣、壁虎、蟾蜍“五毒”;身上還要帶桃木棒槌、小掃帚、荷包,以掃除五毒,驅瘟避邪;手腳脖上拴五色線,叫做長命縷,拴命線。我小時候就帶過小掃帚,荷包,也拴過五色線,記得小荷包裏還有香味呢。

端午節粽子的由來 篇二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史料中關於粽子的記載,始於東漢。當時的粽子包成牛角狀,稱為“角黍”。西晉周處《風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櫚葉心之形。”另據古籍記載,夏至用黍和雞祭祀祖先,早在殷、周時就有。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説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習俗 篇三

在重慶有一個習俗是很多地方都不曾見過的,一般需要四個人使用兩根一樣長的竹竿,使用者兩根竹竿將一個方形的桌子抬起,在桌子上一定要鋪一個和桌子一樣大的紅毯,紅毯上使用竹蔑再編制一個騎着老虎的道士,很多人都敲鑼打鼓,抬着桌子在街上游行,襯托出喜樂的氣氛,但是在重慶現在這樣的習俗都是被阻止的,但是在農村還是比較流行。

重慶端午節有什麼活動

在重慶的各個景點都開展了不同的景點觀賞活動,在重慶的興隆鎮是以美景為主題的,在這個小鎮中種植很多的楊梅,來到這裏觀賞的人可以參加楊梅的採摘,並且對紅酒比較幹興趣的,才可以參加到品酒的行列中。不在只是單單的吃一些粽子,並且還可以一起欣賞荷花,進行對詩,唱歌等都是在興隆鎮舉行的。氣氛非常的活躍,特別是賞景吟詩,集體拍照。

重慶端午節吃什麼東西

當然吃粽子也不例外,很多的家庭為了迎接端午節,在七年級的時候,都開始包起粽子,粽子的餡有很多的種類,特別是糯米粽子是最多的。遊客在重慶各個特色小店也會買到粽子吃。並且在這個時期,也是楊桃成熟的時期,在重慶遊玩的人,看見楊桃,都會忍不住吃上一些,這個時候楊桃是比較鮮嫩的,味道也很可口,是初熟的果子,詩人盡情的享受在楊桃去美味中。當然還有一些地方的人,因為女兒都要回家,家人都準備了火鍋等。

端午節的習俗 篇四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是我國曆代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最初為全民健身、祛病防疫、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後又因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一直流傳至今。

端午節總是伴着炙熱毒辣的烈日悄然而至。清早醒來,家家户户都熱火朝天地忙着包粽子。我也總是躍躍欲試,跟着媽媽依葫蘆畫瓢。我拿起粽葉,把它編成一個漏斗狀的樣式,然後把我最愛吃的鹹肉、鹹蛋黃等凡能作餡的美味一起塞進去,當然,還有不可或缺的主料——糯米。緊接着,我把粽葉對摺包好之後,一個矮小但肥胖的三角粽子就呈現在我眼前,和同伴相比,它的體重嚴重超標。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進蒸籠,生怕它爆裂開來。正午,粽子已經蒸得熟透了,值得慶幸的是,我的那個粽子並沒有爆裂,但由於餡放得過多,導致其它粽子成熟時它的餡還沒有完全熟透。哎!看來包粽子也不能太過於“貪”啊!吃着鮮美可口的粽子,聞着粽葉的陣陣清香,心中不覺多了幾分對端午的留戀,又深深被端午的韻味給迷住了。望着擺在桌上的粽子,不禁遙想兩千多年前屈原投江的那一幕,百姓們為了不讓魚兒吃掉屈原的屍體,陸續趕往屈原沉江的那一塊江面扔粽子。慢慢的,端午包粽子、吃粽子已然成為廣大民眾的一種風俗。

而午飯後的賽龍舟更為精彩。你看,信江河岸邊人頭攢動,大家翹首東望,只見一艘艘龍舟飛一般地衝過來,頓時,江面上鑼鼓喧天。划槳的運動員們使出全身力氣拼命地劃。的幾條龍船上,隊員們配合默契,就連龍舟也特別聽從他們的指令,行動自如。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條條歡樂的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霎時佈滿硝煙一般。尾隨在後面的龍舟,吃力地跟着,我看着都替它們着急,真想衝上去幫那些龍舟上的隊員們一把。鼓手們也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使勁地敲鼓,這鼓聲一下一下,鏗鏘有力,也敲在了一旁觀看的人們的心坎上。彷彿每多敲一下,運動員們就多一份力氣,隊員們也不甘示弱,一邊划船,一邊和着鼓聲,“一二一二”地喊着口令,那口令裏充滿了運動員們對勝利的渴望,也表明了運動員有使不完的勁兒。江面上熱鬧極了,口令聲、敲鑼聲、打鼓聲,包括划槳聲,匯成了一首激昂雄渾的樂曲,樂曲裏有着濃重的端午節日氣氛。

看着這激烈的划龍舟比賽,我心裏暗想:端午節要搞這麼隆重的活動還是源於戰國時一些朝中大臣不忍心失去屈原這樣一位國家棟梁,才架舟你追我趕地向屈原投江的地方四處巡看,希望能救回屈原。屈原本是貴族出生,後來被奸臣陷害,被放逐到邊疆,看到自己的國家快要被別的國家佔領,屈原悲憤交加,跳江自殺了。想到這裏,我深深被屈原這種愛國情深所打動。是啊,我們生活在幸福的時代裏,怎麼能忘記這些愛國之士為我們做出的貢獻?我們不僅要在心裏埋下愛國的種子,更應該努力學習,用我們的實際行動把這種流傳了幾千年的愛國情懷發揚光大。

端午節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我覺得這樣的民俗必將播撒到每一位中國人心田!

端午節的習俗 篇五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每逢端午節,人們就會把房子打掃乾淨,在廚房灑上雄黃酒,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滋生。

南方的人們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子,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用來避邪。

端午節流行於漢族、壯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地區。

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救撈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而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所以端午節既是一個反映傳統民俗的節日,也是弘揚愛國精神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掛艾草有什麼寓意? 篇六

在民間的説法是端午節插艾,這樣不僅有招福驅邪的用途,而且還有防病驅蚊的效果,當然了重點在於後者了。艾草在農村是十分常見的一種野草,但是它的用途不小,其中一點就是有驅蚊蟲、淨化空氣的作用。這是因為艾草的莖、葉中都含有一種揮發性的芳香油,而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就可以驅趕蚊蠅、蟲蟻,並且淨化空氣的效果。那端午節插艾草有什麼講究?

還記得小時候有一首和端午節相關的童謠“七年級糕、八年級粽、九年級螺、初四艾、初五扒龍船”,其就準確的描述了從五月七年級到五月初五端午這一段時間的活動安排。從這首童謠也可以看得出來,在過去是五月八年級的時候就包粽子了,而五月初四懸掛艾草,等到了端午節這一天的主要活動就是看龍船比賽了。不過現在多數都沒有遵守這個規矩了,普遍都是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包粽子、插艾草。有人也疑惑,艾草是在早上插,還是晚上插好呢?農夫認為,只要是在端午節這天,無論是早上、中午,還是晚上插艾草都是可以的,沒有規定説一定要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插艾草。這個沒有特別的説法,早晚都可以,但是農村的老輩人普遍認為早上插比較好,所以端午節當天一早就在大門口懸掛艾草了。

端午節插艾草的方法也簡單,一般是將“天中五瑞”中的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任選兩三種,通常是將艾草、菖蒲等用紅色的繩子捆綁成為一束,然後懸掛在門上,或者是窗户邊上就行。之所以會加入菖蒲,那是因為它是“天中五瑞”之首,並且葉片看起來很像一把劍,在民間它還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那端午插的艾草什麼時候取下來呢?

就和懸掛艾草沒有時間規定一樣,什麼時候取下來也沒有時間規定的。多掛幾天,少掛幾天也是無所謂的。根據我們這裏的習俗,一般都是等到艾草幹了以後,沒有了味道了才會把它們取下來的,因此艾草一般會在家門口懸掛一個月左右,然後才會取下來的。因為艾草本來有香味,有較強的驅蚊防蟲的效果。因此當艾草乾枯了以後,也是有用處的,尤其是多年的陳艾藥用價值更高,所以會留着以後備用。但是多數都是在天黑以後,把這些艾草放在盆裏燒掉,其所產生的氣味還能驅蚊蟲哦。

附:端午節的由來 篇七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説很多,主要有四種,其中以源於紀念屈原的傳説流傳最廣。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陰曆5月5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種傳説是:源於紀念伍子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端午節習俗 篇八

我們家鄉有許多的風俗習慣,節日自然也很多。有春節燈節、青明端午、中秋重陽……從小到大,我們都是伴隨着這些年年依舊的節日和親人一起度過一年又一年的。這些節日包含一着豐富的民俗文化,凝聚着濃濃的血脈親情。然而我最喜歡的節日是端午節,對它有一定的認識與瞭解,同時也熱情地急切地歡迎着它的到來。

每一次過端午節都是非常開心快樂的,我們用一顆熱愛的心去感受端午節給我們帶來的無限愉快與樂趣,我們的收穫可大了。

端午節最受歡迎的食物便是粽子了,那天是要吃粽子的。每逢端午節,基本家家户户都有幾大串。勤勞的媽媽靈活地用雙手做出了一個個美麗惹人的粽子,我們看在眼裏,如此簡單的做法準不會呢?説不定我比你們做得更好呢,可別小看我,於是我決定在母親面前“大顯身手”,讓媽媽看看我有多麼的聰明。可不知怎的,我做的粽子始終沒有母親做的那樣好,有時還有些小漏洞會漏米呢。母親在一邊看着笑個不停,然後熟練地教我做。做完了後,母親用繩子把一個個粽子捆住,再成一串,大約有七、八個,之後放進鍋裏煮熟。

開飯了,粽子被送上了桌。把包裝葉剝去,黃澄澄的肉食展現在我眼前,迫不及待地沾了點白沙糖就投進了嘴裏,味道美極了,我津津有味地吃了幾個,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你知道粽子有幾個角嗎?”大哥突然問。“五個”我脱口而出。“年年吃粽子,它有多少個都不知道。來,仔細瞧瞧。”母親遞給我一個粽子笑着説。 “你可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了”母親望着我問。“它是傳統下來的,哪有什麼由來。”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時大哥有點得意地説:“是為了紀念舊戰國時代楚國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屈原的形象體現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他為捍衞真理與正義剛直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等都值得我們學習。”我瞅了大哥一眼,嘟起小嘴説:“我也要向屈原學習,愛真理、愛正義、努力學習,好好保衞我們的祖國。”爸爸媽媽大笑起來,笑得是那樣的開心,粽子吃得更有味、更香了。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的風俗習慣外,有時還要划龍舟比賽。主要是在一些大河上進行的,在我們的家鄉就是清水江了,清水江也有點著名哦,有時間你也來看看。江岸兩邊埃埃擠擠地站滿了人,肩並着肩,腳跟並着腳跟。看,比賽船隻正處在同一戰線上,每位隊員正沉着地等待着發號令。“啪”號聲已響,各位船員緊張而又熟練地操縱着船漿,不停地有規律地在水中划動着。此時此刻,各隊的“啦啦隊”也正在興奮地舞動着,吶喊着,為自己所支持的船隊助威。進入了高|潮階段,真是精彩極了,熱鬧極了,鼓聲、吶喊聲混成一片,震耳欲聾,翻過幾座山坡都能聽見。船員那雄健的姿勢,必勝的信念,令我讚歎不已。其實,勝敗與否,在他們心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發揮出了真正的最高的技術水平,精神可喜。

端午節,十次有六次還吃楊梅呢。那墨紅的果實,甜甜的果汁,真是美味可口,又酸又甜。令人越吃越想吃,不過,吃多了,牙齒有些痠痛。因此小孩子還唱道:“楊梅,楊梅真好吃,吃完過後真難過,請找個地方坐一坐。”

端午節的風俗習慣又何止這些呢。可我的笨筆寫不出多少,就讓它在我心中珍藏着吧,讓我從內心去體驗那些風俗習慣,去感受它獨特的“美”。

端午,端午,你是我追求的見證,我一定堅持正義,更會嚮往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