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望月懷遠 張九齡(精選7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22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7篇《望月懷遠 張九齡》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望月懷遠 張九齡》相關的範文。

望月懷遠 張九齡(精選7篇)

篇1: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⑵。

情人怨遙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滅燭憐光滿⑸,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⑹。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海上”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説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⑷竟夕:終夜,通宵,即一整夜。《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⑸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裏的滅燭憐光滿,根據上下文,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裏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⑹“不堪”二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白話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烏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説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説,可以説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親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裏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裏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説:“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裏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拓展閲讀:張九齡是哪個朝代的

張九齡(673—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 一名博物, 韶州曲江( 廣東韶關) 人, 出身於官宦家庭, 曾祖張君政, 做過韶州別駕, 祖父張子虔, 曾任竇州錄事參軍, 父親張弘愈曾為索慮丞。青年時期的張九齡, 勤奮好學, 學識淵博, 能詩善文, 武則天神功元年( 697) 中進士, 授校書郎。

景雲元年(710) 六月, 李隆基為太子, 舉天下文士, 親加策問。張九齡由於對策優秀, 升為左拾遺, 不久, 玄宗即位, 調任左補闕。由於才學出眾, 辦事沉穩公平, 其時吏部考試, 由張九齡和右拾遺趙冬曦( x ī ) 考其等第, 前後四次都做得公允無誤, 為人稱服。開元十年(722) 調任司眅員外郎。當時張説做宰相, 他與張九齡同姓, 對張九齡尤為器重, 張説欣賞他的文才, 常對人説: “ 後出時人之冠也。 ” 張九齡也視張説為知己, 兩人關係十分密切。開元十一年(723) 張九齡擢升為中書舍人。

開元十三年(725), 玄宗到泰山封禪, 張説以宰相的職位自選定玄宗的隨同官員, 許多是中書、門下二省官員, 封山禮畢, 皆加晉階, 張九齡提醒張説, 不要隨便晉官, 但張説沒有聽從張九齡的勸告, 結果晉官之舉動, 受到朝野內外所怨。

第二年四月, 御史中丞宇文融彈劾宰相張説 “ 引術士占星, 徇私。 ” 張九齡曾事先提醒過張説, 要他對宇文融加以防備, 但張説對張九齡提醒沒有放在心上, 結果張説被罷官閒賦, 張九齡由於和張關係密切, 亦受牽連, 先改任太常少卿, 後又出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以老母在鄉, 冀州路途遙遠, 上書請准予換至江南。玄宗許之, 改為洪州都督, 繼而轉桂州都督, 兼嶺南道按察使。

開元十八年(730), 張説去世, 玄宗想起他生前曾多次推薦張九齡為集賢院學士以備顧問的話, 因而, 召拜張九齡為祕書少監, 集賢院學士, 副知院事。適逢朝廷起草賜渤海國詔書, 無人勝任, 張九齡援筆立成, 不久轉工部侍郎, 知制誥, 後轉中書侍郎, 因母喪歸鄉里。

開元二十一年(733), 唐玄宗又恢復張九齡的中書郎職務。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做了宰相。第二年, 改任中書令。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 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 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諡號“文獻 張九齡,名九齡,字子壽。九,在古漢語中可泛指多數,也與“久”通用;齡,年齡、年歲。 “九齡”的意思為“長命百歲”之意,體現了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這種願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壽”中,壽,長壽也。

篇2: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⑵。

情人怨遙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滅燭憐光滿⑸,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⑹。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海上”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説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⑷竟夕:終夜,通宵,即一整夜。《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⑸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裏的滅燭憐光滿,根據上下文,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裏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⑹“不堪”二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白話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烏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説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説,可以説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親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裏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裏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説:“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裏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拓展閲讀:張九齡生平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祕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説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説罷相,因受權力鬥爭**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羣,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着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説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篇3: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⑵。

情人怨遙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滅燭憐光滿⑸,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⑹。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海上”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説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⑷竟夕:終夜,通宵,即一整夜。《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⑸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裏的滅燭憐光滿,根據上下文,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裏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⑹“不堪”二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白話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烏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説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説,可以説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親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裏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裏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説:“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裏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拓展閲讀:《望月懷遠》教案

教學目標:

1、情與景的完美結合,清麗而深遠的意境。

2、反覆誦讀領會情感。

3、關於“月”的意象。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會作者寫這首詩的情感,言為心聲。

2、誦讀指導,從語音、語調、表情、動作等方面點撥。

教學工具:

多媒體和黑板

教學方法:

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人説“月亮是懸掛在天上的一首詩”。的確,在月亮上載滿了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我們有感受到杜甫“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的婉轉,有領悟過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壯美,今天我們要走進一位廣東籍作家,再次感受明月傳情的美妙。

二、作者的生平簡介。

張九齡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是唐代著名的宰相,後受奸相李林甫陷害,於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貶為荊州長史。在用人方面主張任用“智能之士”,敢於諫諍,當時被稱為“賢相”。對安祿山的反叛野心,也早有覺察,並建議唐玄宗及早誅滅,但未被採納。諡號文獻。

張九齡七歲能文,他的詩,有不少是應制之作。但一些贈答、寫景、抒情的詩篇,感情真摯、詞藻清麗,晚年遭讒言被貶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風格轉向樸實而且遒勁寄興諷喻,與陳子昂的《感遇》詩相近,對扭轉初唐以來形式主義詩風有所貢獻。後人評論唐詩的轉變,多以陳、張並稱。清朝人士劉熙載在《藝概?詩概》中説道:陳子昂、張九齡“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

三、詩歌韻譯。

海上升起了一輪明月,遠在天涯的人與我同樣望月,思念對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長夜,整個晚上想念親人。滅了燭燈,月光滿屋令人憐愛,披起衣服流連庭院,露水沾掛濕衣衫 。不能把這滿手的月光贈給你,還是回去睡覺吧,希望與你在夢裏相見。

篇4:張九齡望月懷遠

張九齡望月懷遠

望月懷遠 / 望月懷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最前面兩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説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⑷憐:愛。滋:濕潤,生。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裏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上下文,這應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裏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⑸最後兩句: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寢:睡。

【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

【賞析】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鮑照的“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鳥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説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説,可以説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一對情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裏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裏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説:“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裏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相關試題及答案】

1、簡析“月”的作用

這是一首望月懷人詩,由望月而引起相思而徹夜難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見證。

2、用一個詞概括“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的意境美,並分析這兩句用了什麼藝術手法,有什麼好處?

雄渾闊大 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懷遠之情;虛實結合,望月是實景,懷遠是設想遠在天涯的友人也對這輪明月在懷念自己,深化了懷遠的深情,也留下了聯想和想象的.空間。

3、詩歌開頭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詩人寫月亮不用“升”,卻用“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開頭也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這裏頭肯定有道理可説。請説説你的理解。

答案:

若用“升”字,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時習見之景,淡而無味,只是把意思表達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別有情趣了。因為它滲入了詩人的主觀想象——那一輪明月好像是伴隨着潮水一起生長的,明月和潮水均擁有了生命和活力。所以,一個“生”字就把整句詩寫活了,詩歌的親和力、感染力也就隨之產生。

4、首聯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請簡要分析?

答案: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月光普照之下,無論遠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此時此刻也該和我望着同這天上的明月吧!自然渾成,意境雄渾壯闊。表達對友人的深深思念。

5.首句“海上生明月”中的“生”,曾有人認為是“升”之誤。請就此談談你的看法,並進而簡析首聯的表達作用。

答案:“生”不是誤用。恰恰妙在此處。一個“生”字,賦予海水與明月以鮮活的生命,也象徵着詩人的情愫隨海潮與明月油然而生。“生”字既寫活了景物,又表達了情感的產生。首聯緊扣詩題,望海上明月升起,不由地想起遠在天涯的“情人”。意境雄渾闊大,感情深切,致思高遠,創造了一幅寧靜空靈、清新淡雅的畫面,為後面的描寫抒情作好了鋪墊,烘托了一個有情人的高大形象。

解析:此題考查鑑賞表達技巧,實質上是體會“生”背後表達的詩人的情感,應注意聯繫情感表達來析字答題。

6.前人曾評論此詩“纏綿悱惻而不傷感”,我國的傳統詩教也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細讀全詩,簡要分析此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此詩表達了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摯期盼團圓的情感。首聯寫仰望明月,相思之情油然而生;頷聯寫相思無眠,竟埋怨長夜漫漫;頸聯寫夜不能寐,輾轉室外,不怕寒露沾衣;尾聯寫無法贈與親人滿手月光,想回去在夢中與親人相聚,全詩感情表達迴環曲折,起伏有致,纏綿悱惻而不傷感,感情真摯深切,低沉而不絕望,讓人感到“佳期”一定會到來!正所謂“哀而不傷”。

解析:此題考查鑑賞作品思想感情。答題時要注意聯繫全詩,在解讀詩句的基礎上總結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7、對下面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B)

A.首聯前句寫景,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皎潔的明月;後句即景生情,寫詩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友人,此時此刻他也和“我”同望着一輪明月。前句寫“望月”,後句寫“懷遠”,緊扣詩題,絲毫不露痕跡。

B頷聯直接抒發思念之情。“怨”, 因“思”生“怨”, “情人”相思之深、相思之極、因而埋怨“遠方的人”不常回家看看;“竟夕”, 通宵都在思念,極言相思之強烈。。

C.頸聯通過動作和細節描寫傳達感情,具體描繪了詩人徹夜難眠的情形。滅燭”,吹滅燈燭,因為滿屋的月光,柔柔的、靜靜的,使人憐愛,催人聯想,逗起了相思之情;“披衣”,到庭院走走,時間一久,不覺露水打濕了衣裳,而相思之情更為濃重。

D.尾聯。“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意思是月光雖美,可無法捧在手中送給遠方思念的人,還不如回屋睡覺,在夢裏與思念的人團聚。寄希望於夢中,足見思念之切。

篇5:張九齡: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註解

1、滅燭兩句:刻劃相思時心神恍惚,不覺從室內走到室外。愛月滅燭,露涼披衣,寫盡無眠。

譯文

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遠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長夜之難捱;

孤身徹夜不成眠,輾轉反側起相思。

滅燭欣賞明月呵,清光淡淡瀉滿地;

起身披衣去閒散,忽覺露珠侵人肌。

月光雖美難採擷,送它給遠方親人;

不如還家睡覺,或可夢見相會佳期。

賞析

只要月亮一與詩人遇上,便能引發無限的遐想!張九齡的這首《望月懷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樸素自然,情致深婉。從題目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懷人詩,懷念遠在家鄉的親人的詩歌。當一輪明月從空中升起的時候,我想每一個出門在外的人,在面對皎皎一輪明月的時候,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了,相思之情便從心靈最脆弱的一隅悄然生髮出來,發為無盡的思念!

張九齡,在唐朝歷史上是一代賢相,是以一個政治人物的面孔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可他同時也是一個在外做官的遊子,離開親人和家鄉,此時此刻,怎能抑制內心的衝動呢!張九齡是我們大家熟悉的詩人,我就不費筆墨了,還是一起來享受這首詩帶給我們的感動吧!

首聯,開門見山,緊扣題目,借景抒情,直奔主題。浩瀚無邊的東海之上,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同時升起的是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這裏用一種闊達的意境渲染的是是一份動人的相思之情,這一份情感不只是屬於詩人一個人的,也是屬於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輪明月,同一種相思!首聯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它用樸實自然的詩句,寫出了天下所有在外之人的共同情感。

頷聯,直露情感,從想象之中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是望月之後的自然生髮。漫漫長夜,無邊無際的愁怨在遊蕩,多情的人兒怎能忍受這一份冷清的`孤寂呢?明月皎皎當空照,平時多麼美好的月亮,此刻卻是多麼的無情啊,它不管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還是照樣高掛空中,將月光盡情揮灑!滿心相思之苦的詩人,如何受得了這一份招惹,怎能不輾轉反側,無法能眠啊?

頸聯,緊承上聯而來,寫相思之情引發的行動。由月逗引出相思之情,讓詩人內心漣漪頻頻,濃濃的相思之情已經按耐不住,惹人無眠,於是便有了下面的行動。此時的詩人,翻身而起,熄滅昏暗的蠟燭,披衣而出,飽受相思之苦的詩人反而越發覺得這月光的充盈可愛,這是非常複雜的情感。月亮引發相思之苦,詩人本來應該怨恨它,怎麼會覺出美來呢?因為此刻的詩人是孤獨一人,只有月亮可以相伴,此刻月亮成為了他寄託情感的對象。雖然相思之情非常愁苦,但是如果連這輪明月也不在的時候,那詩人就會被茫茫的黑夜吞噬,那無邊無際的相思之苦便更加壓抑在心中,我想這該是多麼的無助和沉痛啊!所以,此刻的明月,成為了詩人的依託,成為的詩人的希望,成為了詩人的知己。獨自對月,浮想翩翩,整個人已經陶醉,已經沉迷,已經身不由己,時間在這一刻凝固,人已痴迷,直到冰冷的露水沾濕了衣裳才回過神來!詩人的這一行為,把詩人對遠人的思念之情彰顯的淋漓盡致!

尾聯,還是緊承上句,由望月產生遐想。遠人不在,唯有明月,詩人想將一輪滿含相思的明月寄遠人,情不自禁的想法,結果卻只能是不堪!既然不可能,那就還是回到牀上期許在夢中的相會吧!尋夢是今晚的九齡,這是無奈之人的無奈之舉,是一種痴戀的美好念想!這就更加反襯出詩人對家鄉親人的無限思念,更加增添了一種孤苦之情!當夢醒時分,剩下的只有無限的思念了。

總之,這首詩的字句自然淺近,情意細膩,由望月引起懷人,由懷人引發行動,自然流轉,情意纏綿,濃濃的思念,淡淡的憂愁。雖然飽含思念之情,但是表現出來的卻不是那麼的傷感和沉痛!

篇6:張九齡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⑵。

情人怨遙夜⑶,竟夕起相思⑷。

滅燭憐光滿⑸,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⑹。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海上”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説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

⑷竟夕:終夜,通宵,即一整夜。《後漢書·第五倫傳》:“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

⑸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裏的滅燭憐光滿,根據上下文,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裏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⑹“不堪”二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白話譯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

【賞析】

《望月懷遠》是一首月夜懷念遠人的詩,是作者在離鄉時,望月而思念遠方親人而寫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渾闊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積雪”,謝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鴻海上來”等名句一樣,看起來平淡無奇,沒有一個奇特的字眼,沒有一分點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卻自然具有一種高華渾融的氣象。這一句完全是景,點明題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時”,即由景入情,轉入“懷遠”。前乎此的有謝莊《月賦》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後乎此的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寫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於各人以不同的表現方法,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謝莊是賦,蘇軾是詞,張九齡是詩,相體裁衣,各極其妙。這兩句把詩題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攝,卻又毫不費力,仍是張九齡作古詩時渾成自然的風格。

從月出東鬥直到月落烏啼,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詩中説是“竟夕”,亦即通宵。這通宵的月色對一般人來説,可以説是漠不相關的,而遠隔天涯的親人,因為對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覺得長夜漫漫,故而落出一個“怨”字。三四兩句,就以怨字為中心,以“情人”與“相思”呼應,以“遙夜”與“竟夕”呼應,上承起首兩句,一氣呵成。這兩句採用流水對,自然流暢,具有古詩氣韻。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許是怪屋裏燭光太耀眼,於是滅燭,披衣步出門庭,光線還是那麼明亮。這天涯共對的一輪明月竟是這樣撩人心緒,使人見到它那姣好圓滿的光華,更難以入睡。夜已深了,氣候更涼一些了,露水也沾濕了身上的衣裳。這裏的“滋”字不僅是潤濕,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寫盡了“遙夜”、“竟夕”的精神。“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兩句細巧地寫出了深夜對月不眠的實情實景。

相思不眠之際,沒有什麼可以相贈,只有滿手的月光。詩人説:“這月光飽含我滿腔的心意,可是又怎麼贈送給你呢?還是睡罷!睡了也許能在夢中與你歡聚。”“不堪”兩句,構思奇妙,意境幽清,沒有深摯情感和切身體會,恐怕是寫不出來的。這裏詩人暗用晉陸機“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兩句詩意,翻古為新,悠悠托出不盡情思。詩至此戛然而止,只覺餘韻裊裊,令人回味不已。

拓展閲讀:張九齡年譜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唐朝儀鳳三年(678年)生。

九齡七歲能文,三十歲擢進士第二,授校書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開元四年(716年)秋,九齡辭官歸養,開大庾嶺新路,溝通南,北陸路交通幹線。

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勛員外郎;開元十年,宰相張説薦九齡為中書舍人;開元十三年,張説罷了宰相,九齡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後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轉授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為祕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進封為始興開國子,食邑四百户。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九齡送《千秋金鑑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户。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齡歸故鄉掃墓,五月七日於韶關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諡文獻。

篇7:張九齡《望月懷遠》

唐代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翻譯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輪明月,此時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

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長,整夜裏不眠而把親人懷想。

熄滅蠟燭憐愛這滿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涼。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給你,只望能夠與你相見在夢鄉。

註釋

⑴懷遠:懷念遠方的親人。

⑵首二句:遼闊無邊的大海上升起一輪明月,使人想起了遠在天涯海角的親友,此時此刻也該是望着同一輪明月。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

⑶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説指親人。遙夜:長夜。怨遙夜:因離別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長。竟夕:終宵,即一整夜。

⑷ 憐:愛。滋:濕潤。憐光滿:愛惜滿屋的月光。這裏的.滅燭憐光滿,很顯然根據上下文,這應該是個月明的時候,應該在農曆十五左右。此時月光敞亮,就是在現在今天,熄掉油燈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當一個人靜靜的在屋子裏面享受月光,就有種“憐”的感覺,這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已,讀詩讀人,應該理解當時詩人的心理才能讀懂詩詞。光滿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樣子,“滿”描寫了一個狀態,應該是月光直射到屋內。

⑸末兩句:月華雖好但是不能相贈,不如回入夢鄉覓取佳期。陸機《擬明月何皎皎》:“照之有餘輝,攬之不盈手。”盈手:雙手捧滿之意。盈:滿(指那種滿蕩蕩的充盈的狀態)。

創作背景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在朝中任宰相。遭奸相李林甫誹謗排擠後,於開元二十四年(736)罷相。《望月懷遠》這首詩應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同《感遇十二首》應該屬於同一時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