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名人艱苦奮鬥的例子3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93W

名人艱苦奮鬥的例子3個(精品多篇)

名人艱苦奮鬥的例子2:貝多芬 篇一

就在1824年5月7日這一天,貝多芬領導着他的樂隊演奏着他自己創作的《第九交響曲》。演奏完時,他們所在的演出地區----維也納的晚會會場響起了震耳欲聾的掌聲,而貝多芬卻一點也沒有感覺到全場那麼熱烈的氣氛。這是怎麼回事?原來現在的貝多芬已經聽不見聲音了。

在1796年時,貝多芬突然患上了耳疾,可他還不注意,總認為自己的耳疾很快就會好的。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偏偏他的耳疾不僅沒有好轉,還更加嚴重起來。直到1819年,貝多芬徹底喪失了聽覺,而他的心也徹底碎了。

但在面對着命運的嚴酷打擊之下,貝多芬並沒有屈服,他又再一次從痛苦和折磨中站了起來,他的心又重新倒在了希望和堅強這邊,他還發誓説:“我要向命運挑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要讓它毀滅1 !”從此,他便努力編寫樂曲,奮發向上。

就這樣,貝多芬在受着耳疾的巨大煎熬下,戰勝了病痛,創作了大量令人滿口稱絕的交響樂,以及其它一些音樂作品,成為了一位舉世聞名的大音樂家和作曲家。

名人艱苦奮鬥的故事1:朱德 篇二

1955年7月,組織上派我到朱德同志的身邊擔任保健醫生,我榮幸地在朱德同志身邊工作了10年,常常聆聽他的教誨,親身感受到他忠誠黨的事業、堅持真理的博大胸懷,特別是朱德同志艱苦奮鬥的事蹟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一件舊成網兜似的絲棉襖

那是1955年秋天,天氣逐漸涼爽,該換秋季衣服了。有一天早晨,我探視過朱德同志後正想下樓去,突然聽到首長叫衞士郭盛魁。小郭聽到首長喊自己,馬上跑到首長面前。朱德同志説:“我那件黃咔嘰布的上衣,好久沒穿了,現在涼爽了,可以拿出來穿嘛!”小郭邊聽邊笑着回答説:“那件上衣穿得太久已經破了,早就不能穿了,穿別的吧。”總司令不急不躁,操着濃厚的家鄉口音語氣堅定地説:“那件衣服,只要稍微縫補一下完全可以再穿嘛,你還是想辦法修修,我還是喜歡穿它,舊衣服穿着舒服。”小郭下樓後對我“抱怨”説:“那件上衣在西柏坡的時候就穿着,穿這麼些年,已經破成了那個樣子,怎麼補哇!”

説歸説,小郭還是把那件已洗得泛白,兩隻衣袖的肘部和袖口已磨破的上衣,交給了一位巧手的裁縫。經師傅的一番翻改、縫補,朱德同志看了後很滿意,説:“對嘛,這件衣服修好穿上,比紅軍那時候的衣服還是要好些嘛,丟掉就可惜了。”

1955年冬天,我看到朱德同志穿的是一套淺藍色綢子面的絲棉襖、褲芯,外面再罩一套藍色咔嘰布制服就準備這樣過冬了。他那套絲棉襖、褲芯,不知穿了多少年,那綢子面已經完全破爛,補丁挨着補丁。從那以後,我多少遍地聽到康克清大姐、生活祕書、管生活的衞士與朱德同志商量,説那套絲棉襖、褲芯實在無法再補,換套新的吧。朱德同志總是那句話:“唉,還可以穿嘛!”仍然捨不得換。年復一年,又堅持着穿了五年多,直到1960年,這套棉衣已經到了像網兜裏盛着絲棉一樣的程度,他才同意做了一套新的。

與廚師的“矛盾”和“鬥爭”

朱德同志的飲食一直是簡單的家常飯菜,晚年依然如此。我剛到他身邊工作時,看到他的三餐,令我驚訝又敬佩。他常年住在城外,康克清大姐住在中南海,在食堂吃飯。所以,朱德同志除了星期六、星期日回城與家人一起吃飯外,平時廚師就為他一個人開飯。他自奉節儉,反對鋪張。他的早餐一小碗米粥,一片面包或一個小花捲(或饅頭)。中午和晚飯一葷一素一碗湯,主食花樣變換也有限。他患有糖尿病,因此,給他控制總熱量,限制飲食。這樣一來,也給廚師做飯帶來了許多不方便。

當年,有一位姓鄧的師傅,四川人氏,廚藝高超,一心在首長的要求和醫生規定的原則內,儘量把首長的伙食搞好,我和生活祕書也常提出,要經常變換伙食花樣,偶爾要加一點首長喜歡的東西,可以調劑着做。鄧師傅為改善首長伙食確實費了不少心思。而朱德同志為了改善伙食這件事,與鄧師傅發生過不少次“矛盾”,不知與他進行過多少次“鬥爭”。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有一天中午,鄧師傅給朱德同志做了紅燒大對蝦。朱總司令問明瞭情況後,耐心地對鄧師傅説:“老鄧呵,對蝦是好吃,可是你曉得嗎,一噸對蝦出口到國外,就能換幾噸鋼材喲!我們國家窮,缺鋼材,對蝦少吃幾口沒得好大關係,而出口換鋼材卻是要緊的事。以後記住,不要再給我買對蝦了。”鄧師傅笑着説:“你是首長,就是頓頓吃對蝦,又能吃多少呢?”朱德同志耐心地説:“國家領導人就更要想着國家,能節約一點就節約一點,反正以後不要再吃對蝦就是了。”我不止一次在一旁聽到他和鄧師傅的談話。還常常囑咐説:“不要每天都成席(宴席),要吃家常便飯。做菜不要學洋廚子作風,不要一隻雞隻吃兩條腿、一個胸脯;吃黃瓜大去其皮,白菜只吃個菜心;也不要每天大魚大肉。我們這些人過去都是農民,是吃粗糧、小菜(他管青菜叫小菜)長大的,身體也很健康。多吃小菜有什麼不好?”一次,鄧師傅連續幾天給首長改善了飲食。一天,老人家吃完午飯叫住鄧師傅,用幽默和加重的語氣對他説:“老鄧啊!你家是不是資本家呀?”鄧師傅一聽馬上紅着臉,不安地用雙手揉搓着身前的圍裙,笑着用四川話回答道:“嘿嘿,首長莫開玩笑!嘿嘿,首長莫開玩笑!我哪裏是什麼資本家啊?”朱德同志繼續和藹地説:“不是資本家怎麼那樣闊氣呀?從什麼地方學來的洋廚子作風呢?怎麼這樣子忘本啊!”鄧師傅緊張地回答説:“嘿嘿,我不敢忘本,沒有忘本!”朱總司令聽了之後,還是繼續耐心地教導説:“我不讓你做好吃的,不是怕花錢,這幾個錢,我是出得了的,沒有問題。我主要是説,要養成儉樸的習慣,一切要從六億人民出發,生活不要太超出人民生活水平之上。”我們在場的人都深深被這位老人心中始終想着國家和人民的情懷所感動,深受教育。

要能吃苦,要有樸素作風

1958年4月的一天上午,朱德同志又和往常一樣於10點多鐘離開辦公室,到室外散步。我們全體工作人員根據前一天的計劃安排,各自分工打掃住地室內外的衞生,朱德同志散步回來時,我們還在勞動。他很高興地站在樓前的路上看着我們。這時大家也就停止幹活,等待老人家有什麼吩咐。果然,朱德同志首先表揚了我們,然後,又語氣平和地對我們談了他的想法,他説:“我們每個人都要鍛鍊,要能吃苦,要有樸素的作風。人們都是‘從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有些人(這時他舉了一個人的例子)本來出身很苦,但進城以後就變了,便喜歡資產階級的那一套,不儉樸了。過去我們常告誡説,那個東西不好,而他們説那個東西就是好。要不是整風,現在還是扭不過來。我們的黨是真正馬克思主義的政黨。只有我們的黨才能用這麼大的力量和時間來改造社會,不但要改造經濟,而且還要改造思想意識和道德風尚。過去我們是真正與羣眾一樣,在延安的時候,大家都是同樣的一套軍裝。進城以後有一段也很好,由於我們中央的同志都是布衣服,大家也都樸素,把解放區的風尚帶來了,但沒堅持多久。後來我們也穿上了料子衣服,大家也都穿起來了。説明舊習氣不可能一下子除掉,沾染舊習氣也很容易。以後我們還是要改,大家都樸素起來。”朱德同志最後説:“生產出來的東西,除了消費還為了發展建設,單純為了改善生活的觀點是錯誤的。要有增產節約的思想,如果不養成樸素、節約的習慣,生產無論怎樣發展,人們的慾望也是難以滿足的。美國人口不多,生產力發展不算慢,但人們的慾望還是沒有得到滿足。”

建國後,老人家無論走到哪裏都經常講:“我們的國家一窮二白,只有增產節約才能變得富強。光增產不節約,就等於沒有增產。勤儉,勤儉,勤就是增產,儉就是節約。”

1960年10月30日,老人家以《勤儉》為題,寫下了一首詩: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久是真言。

“自留地”和他家的菜粥

朱德同志和康克清大姐的家風非常好,一直保持着勞動人民的勤勞、樸實、温厚、恭儉、尊長愛幼、家庭和睦的風氣。在中南海住的時候,仍然像在延安時那樣,他們倡導並帶頭和家裏的孩子們與身邊工作人員一起,在樓旁的空地開出一片菜地。經過大家辛勤耕種、積肥、施肥、澆水、鋤草之後,那塊“自留地”裏的蔬菜和玉米長得都很茁壯,品種也不少,而且在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北方蔬菜,也引進一些南方品種,如:苦瓜、木耳菜、空心菜等。

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朱德同志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了,減少了糧食定量,一般不吃肉食,他老人家反覆對大家講:“現在國家經濟困難,人民生活艱苦,我們要想到全國人民,要同他們同甘共苦,節約一點是一點,絕對不能鋪張浪費。”他真正做到了同全國人民一道節衣縮食,共渡難關。這期間,朱德同志過生日還請工作人員吃過菜粥和糊糊粥。他家菜地生產的大量蔬菜、玉米等也更加顯出了勤勞節儉的重要意義。

有一個星期天,我們照例陪同朱德同志、康克清大姐帶着孩子們去爬香山。爬山回來時卻沒有按慣例回中南海的家,車子卻開往朱德同志的城外住所去了。到了以後,康克清大姐就熱情地招呼大家説:“朱德同志説,今天就在這裏請大家吃一頓‘憶苦思甜飯’。但是我肯定還是比較好吃的。今天給大家吃的主要是菜粥。菜都是家裏菜園子種出來的,鄧師傅也很會做,我和孩子們在家裏已經吃過幾次了,很好吃的。今天就請老總和大家嚐嚐,算我請客!”聽康克清大姐這麼一説,大家都笑了,其樂融融的家庭氣氛感染着每個人,孩子們更是歡呼雀躍。那天的飯基本上是一餐家常飯,有幾盤炒素菜。鄧師傅在窗台上放了一大鍋的稠大米菜粥。那稠大米菜粥出自名廚之手,吃起來果然味道極好。幾乎每個人都放棄其他,紛紛到窗台邊去盛那稠菜粥。

名人艱苦奮鬥的例子1:艾倫 篇三

艾倫13歲時,父母離異,她選擇跟着媽媽一起生活。婚姻的失敗與生活的壓力,讓艾倫的媽媽患上了重度抑鬱症。一天早上,艾倫洗漱完畢準備到廚房去做早餐,剛走到廚房門口,她就看到母親站在廚房的操作枱前,這讓她很疑惑,媽媽已經很久沒有給她做過早餐了。艾倫悄悄走上前去,看到媽媽正準備用水果刀割腕,嚇得她立即上前從媽媽手中搶走了水果刀。從此,艾倫將家裏的刀子全部藏了起來。

為此,艾倫專門請教過醫生。醫生告訴她,要多開導病人,多給病人帶來歡樂,以緩解病人的抑鬱情緒。艾倫聽從醫生的話,每天放學回家都要給媽媽講講學校裏的事,一開始媽媽毫無反應。為了引起媽媽的注意,艾倫就在語言與動作上下功夫,她發現故事講得越幽默越能引起媽媽的注意。之後,艾倫將取悦媽媽作為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事情。

艾倫經常看書,好從書中發掘有意思的事情講給媽媽聽。時間久了,這看似無意的舉動,不僅讓媽媽的病情得到了緩解,也讓艾倫的口才得到了鍛鍊。從此,她愛上了這種表演形式。在學校的晚會上,她常常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編成脱口秀表演給大家。

大學一年級後,因為交不起學費,艾倫被迫選擇了退學。為了維持生計,她開始四處打工,做過飯店的服務員、女領班、酒保,還做過油漆工,賣過吸塵器。一天,她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家咖啡館正在招聘脱口秀演員,她很興奮地前去應聘,並幸運地被錄取了。但是沒過多久,她就因為觀眾不認可而丟了這份工作。

看到艾倫因為丟了工作十分沮喪,媽媽安慰她説:“我曾經看過的一本書上説,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種成功。因為你在這次挫折裏,明白了下一次怎樣才不會重蹈覆轍。日積月累,挫折就成了你成功的奠基石。”艾倫聽了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於是重新鼓起勇氣去找她喜歡的脱口秀工作了。

在艾倫不懈地堅持和努力下,20世紀80年代,她開始隨所在的俱樂部到美國各地演出脱口秀。一天,她在電視上看到電視台要舉辦喜劇小品大賽的消息,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在這次大賽上,艾倫憑藉機智的幽默和精準的表演一舉奪魁,贏得“全美最搞笑的人”的稱號。從此,艾倫的舞台從俱樂部轉移到了電視台,她也從一個俱樂部裏的表演者一步一步地走進了喜劇演員的隊伍。

之後,艾倫憑藉豐富的知識面與富有特色的機智幽默,被很多美國着名的電視脱口秀節目邀請做主持人的搭檔,還參演過一些電影。可是她一直都是配角,這一度讓她非常沮喪。

1994年,艾倫出演了以她名字命名的電視劇《艾倫》。她的戲劇才華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並且獲得了兩項美國艾美獎提名。2003年,艾倫終於以自己的實力,爭取來一檔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脱口秀節目——Ellen。這個節目一經播出便得到了很好的收視率。

正所謂天道酬勤。如今,艾倫已經贏得了14個艾美獎。在2013年福布斯全球100名人榜中,她排名第10。迄今為止,艾倫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主持過奧斯卡獎、格萊美獎和艾美獎的主持人。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遇到挫折。有人將挫折當作絆腳石,退回了原點,而有的人卻把每一次挫折都化作繼續前進的動力,最終邁上了成功的階梯。

名人艱苦奮鬥的故事6:蒂芬·霍金 篇四

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於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時就生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説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 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閲讀……

但霍金不會因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棄了對學習的渴望,他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霍金還在1988年4月出版了《時間簡史》,已用33種文字發行了550萬冊,如今在西方,自稱受過教育的人若沒有讀過這本書,會被人看不起。

名人艱苦奮鬥的故事3:宮崎駿 篇五

在嚷嚷了16年後,宮崎駿這回真的要退休了。

早在1997年完成《幽靈公主》後,宮崎駿就萌發退意。

2013年9月6日,歇下來的宮崎駿神態輕鬆:“説了好幾回了,但這回是動真格的。我累了。總之,我終於自由了,既有乾點啥的自由,也有不幹的自由。”

“不能用‘軍國主義’ 概括我父親這樣的人”

1939年,日本集結大量軍隊準備派往中國。某部隊裏,長官發表完一番“大東亞共榮”的演講後問:“有誰不去嗎?”士兵們高喊着為天皇效忠的口號,羣情激昂。

一個叫宮崎勝次的士兵站了出來,説:“我家裏老婆剛生完孩子,我去不了!”長官大罵“不忠”。這個懦弱的士兵站在原地哭了兩小時,長官只好同意。

留下來的宮崎勝次,進了中島飛機制造公司。中島飛機以“飛機報國”為理念,在1945年戰敗關閉前,一直是亞洲最大的飛機制造廠。二戰末期,日軍“神風特攻隊”自殺式襲擊所用的“零式艦上戰鬥機”,有2/3誕生於此。

1944年,中島飛機搬遷到東京以北的宇都宮市。宮崎勝次的兄長恰好在宇都宮開辦飛機零部件工廠“宮崎航空興學”,他便投奔兄長,出任廠長,主持零式戰鬥機主引擎的製造工作。

“還好我爹當年沒出息,要不就沒我了。”1941年1月5日,宮崎勝次的第二個兒子宮崎駿出生在東京都文京區。由於他腦袋實在太大,帽子總是隻能買特大號。成年之後,他為此還得了個諢名“南瓜”。

戰爭後期,“宮崎航空興學”人手嚴重不足,次品很多。宮崎勝次靠給質檢人員塞紅包矇混過關。“飛機報國”這種口號他從不放在心上:“反正戰爭這種蠢事,喜不喜歡都得幹,不如好好賺一筆。管他什麼忠義禮孝,什麼家國命運。”宮崎勝次對兒子們説。

身體不太好的宮崎駿,小時候就趴在桌上畫漫畫,或者琢磨父輩們生產的戰鬥機零部件。

1945年7月12日,太平洋戰爭末期,宇都宮遭遇大空襲,整個城市約65%被毀。目睹大空襲的宮崎駿,後來將回憶畫成了《天空之城》中的烈火焚城。廢墟和戰火也成為他作品的重要場景,在《風之谷》、《幽靈公主》、《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中頻頻出現。

空襲這一天,正當一家人擠在伯父的小卡車上準備逃難時,一位抱小孩的婦女過來,懇求搭車。被安排坐在貨廂裏的宮崎駿,試圖在貨車廂裏騰挪出地方,心想無論如何也要讓她上來,卻聽到父親和伯父對那婦人表示:“坐不下了,沒辦法。”

這事在宮崎駿內心留下長久影響,從《風之谷》起,他畫筆下的主人公就喜歡扶助弱小。

日本投降後,軍工企業被關閉。靠着宮崎勝次戰爭期間發的橫財,一家人過得還算寬裕。1950年,全家人回到東京,國小四年級的宮崎駿開始覺得,雖然物質上沒受什麼委屈,但日子越來越不如意了。

因為常常搬家,不斷換國小,宮崎駿學習總是跟不上,變得越來越木訥沉默。母親患上了怪病脊椎骨疽,住院的日子比在家的多,宮崎駿很難感受到母愛。後來在他的影片裏,主人公的媽媽要麼病,要麼死,要麼長久不在身邊,或者像《幽靈公主》中杉的母親,不是人,而是一隻山犬。

沒有母親陪伴,父親就帶着宮崎駿逛影院。父親的口味不算差,他看了不少傑作,比如黑澤明的《七武士》。

常有父親的朋友在家中談起在中國打勝仗的事,父親就以炫耀開軍工廠發的橫財來回應:“斯大林也説過,人民是無罪的。我就是人民嘛。”

看到父輩對殺人或造武器毫無謝罪意識,宮崎駿越來越懷疑自己投錯胎了:“我怎麼會是日本人?真丟人!”

宮崎駿成年,父親開始慫恿他抽煙,還得意地向他傳授“把妹”技巧:“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會逛窯子了。”

這時候的宮崎駿看毛澤東,看薩特,也努力啃過《資本論》,可惜沒看懂,更沒能在書中找到要為之獻身的“人民”。他只好矇頭大睡,醒了就看着手塚治蟲或者杉浦茂的漫畫,畫點描寫悲情主人公的狗血劇情漫畫,夢想有朝一日當個漫畫家。他很快考上了大學,不用再聽父親瞎扯了。

1993年,宮崎勝次去世。二十年後,宮崎駿收官之作《起風了》上映。

《起風了》改編自無產階級文學家堀辰雄的小説,展現零式戰鬥機設計者堀越二郎的半生,傳達知識分子在時代大潮中動盪飄零的寂寥感。影片凝結了宮崎駿對父親的畢生糾結情感:“那時像我父親這樣,不但不願去打仗,而且還發戰爭財的人估計不少。不能用‘軍國主義’這麼一個詞彙把他們全概括了,那畢竟是個灰色的、歇斯底里的時代。”宮崎駿説。

愛上白素貞

因為父輩的原罪,宮崎駿一直對中國很歉疚。

1958年冬天,大學聯考前夕,宮崎駿去影院看《白蛇傳》。這是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片,由東映動畫公司出品,題材正好來自中國。電影一開篇,許仙左手牽着浣熊,右手牽着熊貓,和忽閃着大眼睛的白娘子在西湖邊邂逅。

看完《白蛇傳》,宮崎駿失魂落魄地回到家。想着白娘子那麼堅韌,再看看自己沒出息的樣子,他坐在火爐邊哭了整晚,然後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戀愛了,對象名叫白素貞,一見鍾情。

一切因白娘子而改變。宮崎駿咬着牙,在第二年考入學習院大學的政治經濟學院,主修日本產業論。學習院大學專為皇族和貴族服務,同學不是親王公主,就是高帥富,文化水平參差不齊。2008年,宮崎駿談到昔日同窗、現任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恨道:“他對漫畫不懂裝懂,還唸錯別字!真不害臊。”

心中有白娘子,宮崎駿第二外語選修了中文。他不想當漫畫家了,終止了向爛俗漫畫雜誌的投稿——反正絕大多數投稿也是石沉大海。聽到有人説“你這漫畫是模仿手塚治蟲吧”,他乾脆把作品都燒了。連看手塚治蟲的動畫片《露滴》、《埃及女王》他都感到“直犯惡心”。他要拍《白蛇傳》那樣的嚴肅動畫片,要進東映動畫公司。

為此,宮崎駿和那個時代的大多數憤青一樣,大量觀看了《偷自行車的人》、《天使嬤嬤約安娜》和《國王與小鳥》等左翼電影。他痴迷於社會主義理論,走到街頭參加1960年反日美安保鬥爭的遊行示威,將戰後民主主義、反戰主義作為自己終生政治立場。

此時,他成了日本“戰後派”左翼小説家堀田善衞的粉絲。堀田善衞於二戰末期赴任日本國際文化振興會上海事務所,以上海為背景撰寫過多部左翼小説,描寫知識分子在時代大潮中的無根感。1951年他的小説《廣場的孤獨》獲得芥川獎。《廣場的孤獨》以朝鮮戰爭為背景,描寫動盪局勢下,一個名叫木垣的知識分子是否應該棄國的糾結。然而就在決定離開的一瞬間,他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一個日本人的責任感,決定留下來面對日本的現實。

“在年輕的時候,我很討厭日本這個國家,認為身為日本人是莫大的恥辱。《廣場的孤獨》給我指明瞭方向。”宮崎駿説。

1963年大學畢業,22歲的宮崎駿如願成為東映動畫公司最後一批正式員工。領工資時,宮崎駿一邊唸叨着道聽途説的“毛主席的話”:“要完成創造性工作必須有三個條件:第一,年輕;第二,貧窮;第三,沒名氣。”一邊數着僅有的19500日元——房租需要6000日元,剩下的錢除了日常開銷,只夠吃35塊錢一碗的拉麪度日。

新手宮崎駿坐了很長時間的冷板凳,他猶豫要不要放棄動畫,只好再去看《白蛇傳》。這回,他發現影片漏洞百出。他不再喜歡白娘子了,他喜歡上了《白蛇傳》的動畫師、師姐大田朱美。

大田朱美收入比他高,資歷比他老,更重要的是和紅色中國有關係。大田朱美的父親大田耕士是日本版畫教育協會會長,大田朱美從小目睹父親參與共產主義鬥爭。進入東映動畫公司後,大田朱美又受到父親好友島田耕的指引,成了工會鬥爭的積極分子。島田耕時任電影產業工會,與宋慶齡等人設立的統一戰線組織“國際反帝國主義同盟”頗有淵源。宮崎駿日後在擔任《虞美人之坡》編劇時,以大田耕士為原型設計了女主人公的祖父這一角色。

宮崎駿也迅速加入到工會鬥爭。他常常衝到最前面慷慨陳詞,沒多久就坐上了工會第三把交椅,並於1964年出任東映動畫公司工會。他和大田朱美相愛,1965年10月兩人結婚,一如《虞美人之坡》所描寫的那樣激昂而美好。

幻想的中國,真實的中國

在工會,宮崎駿還結識了比他年長6歲、時任副的終生盟友高畑勛。高畑勛是看了萬籟鳴的《鐵扇公主》後決定投身動畫界的——二戰時日本軍部沒看出來《鐵扇公主》是部抗日動畫片,將其作為優秀動畫片引進並大範圍放映。高畑勛跟他聊二戰,聊中國,還給他看了蘇聯動畫片《冰雪女王》。有同事用磁帶錄下了影片的俄語原聲,宮崎駿就借來一邊聽一邊回憶畫面。他學會了怎麼用動畫電影描寫“純粹而樸素的主義”。

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中國向日本贈送國寶大熊貓,旋即引起席捲全日本的“熊貓熱”。宮崎駿將熊貓題材劇本提上議程,這就是由高畑勛導演的兩部小品《熊貓父子》、《熊貓父子之下雨馬戲團》。1988年,他把熊貓父子的形象稍加改造,拍了《龍貓》。

1979年,宮崎駿與權威漫畫雜誌《動畫時代》的主編鈴木敏夫認識,並在該雜誌連載漫畫《風之谷》。宮崎駿除了跟鈴木談漫畫和動畫,也常常聊起大量觀摩的中國電影。鈴木帶他去見了自己的老闆、德間書店集團創始人德間康快。

日本共產黨人德間康快的口頭禪是:“日本人對中國犯下各種惡行,所以絕對不能賺中國人的錢。”他於1978年10月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舉辦過日本電影展,將《追捕》、《血疑》等影視作品引入中國,並主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敦煌》、《菊豆》等影片的製作。

當宮崎駿得知自己看過的中國電影全部是德間康快進口的時候,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德間康快也十分賞識寂寂無名的宮崎駿,全力支持將漫畫《風之谷》改編成電影,還為宮崎駿和高畑勛投資設立了動畫工作室“吉卜力”,鈴木敏夫出任製片人。

1984年,宮崎駿一度來華取景,但回國後隻字不提訪華經歷。與德間康快和鈴木敏夫的深交,以及東歐劇變帶來的心理衝擊,使宮崎駿逐漸轉變了對中國的看法——他將當代中國和他幻想的中國作了劃分。

宮崎駿開始在公開場合質疑當代中國種種社會現象。1988年11月,在一次採訪中,他説:“當得知中國學生們將美國社會當作理想時,我為他們的理想之淺薄而驚愕!”

宮崎駿拒絕和中國打交道,日本文化產業學者濱野保樹曾對我説,宮崎駿的原話是:“我的書從來沒有在中國翻譯過,我的電影從來沒有在中國上映過,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知道我,熟悉我的作品?”

對中國的“疏遠”,也伴隨着19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對宮崎駿造成的震撼。“社會主義理想在現實中大幅塌陷,泡沫經濟使日本政府在全球趾高氣揚,這加劇了宮崎駿對現實的失望。”宮崎駿·高畑勛研究所所長葉精二如此分析。

“我到死都是赤化分子。”宮崎駿説。東歐劇變後,經常在漫畫中把自己畫成一隻豬的宮崎駿,以此為理念拍完《紅豬》。“我要與甘美的1980年代告別,面對艱苦奮鬥的1990年代。”1990年代初,海灣戰爭爆發、聯合國開始了維和行動。局勢動盪,宮崎駿原本打算以社會主義國家前南斯拉夫為故事背景,但因為不能前去採外景,只好換到1920年代納粹思想剛剛抬頭的意大利。故事表現知識分子心懷着理想,卻在與納粹思想鬥爭時悉數犧牲。

宮崎駿以二戰期間參加過反納粹戰鬥的飛行員、作家桑·特格舍佩裏和羅爾多·達爾為原型,創造了一個因目睹戰友全體罹難而心灰意冷、甘願豬面示人的中年飛行員形象,並設計了“飛機墓場”這一場景,對自己的理想吟唱葬歌。

我的環保就是吉卜力美術館附近300米以內

1965年,高畑勛籌備處女作《太陽的王子·赫爾斯的大冒險》,邀請宮崎駿合作。影片取材於日本少數民族阿依奴族(蝦夷人)的長篇敍事詩《惡魔之子》。

蒐集資料時,宮崎駿偶然看到植物學家中尾佐助的《栽培植物和農耕的起源》。“它把我從‘不想當日本人的日本人’這個咒語中解放出來了。”宮崎駿回憶。

中尾佐助在這本書中提出了“常綠闊葉喬木樹林文化論”(日語漢字表記為“照葉樹林文化論”)這一概念。他根據長期田野調查發現,在不丹、中國西南部、中國台灣、朝鮮半島和日本,楠木、橡樹、米櫧、山茶等常綠闊葉喬木呈帶狀分佈,核心地區是雲貴川三省。

而日本新石器時代即繩文時代,居住在照葉樹林帶的原住民“繩文人”,就是今日阿依奴族的祖先。照葉樹林帶的人們與自然共生,擁有跨地域、跨語言的共通文化,如飲食、信仰、漆器製作等,也就是“照葉樹林文化”。

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從中國山東半島和朝鮮半島來的移民將稻作文明和鐵器文明帶到日本,與繩文人原始部族混血,成為“彌生人”。中尾佐助認為,今天日本人即“大和民族”的祖先,是“彌生人”,而不是“繩文人”。

宮崎駿不知道經過了怎樣的自證,認定了自己是“繩文人後裔”,因而“發現自己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桎梏,腳步也遠離了歷史的沉重”。

1977年,宮崎駿熬成電視動畫導演,旋即以“照葉樹林”的頭文字起了“照樹務”的筆名,導演電視 動畫片《魯邦三世》第145、155集。此後,照葉樹林文化深深埋進他電影創作的伏線。

研究宮崎駿的人説得最多的,就是他的“環保思想”。宮崎駿看後表示:“真想抓那些個研究者過來打一頓!”

2009年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宮崎駿説:“我的環保就是吉卜力美術館附近300米以內,其他的,我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1984年3月,《風之谷》上映,宮崎駿一躍成為一線導演,在日本國內拿獎拿到手軟。他以工業文明全面崩塌的一千年後為背景,創造了“腐海”這個獨特的照葉樹林生態體系。在腐海中央挺立的,正是一棵具有頑強再生力的常綠闊葉喬木——楠樹。這一設想來自照葉樹林文化中的“鎮守森林”崇拜習俗,即人類生存的家園由一棵巨大的“世界樹”保護。

從《風之谷》起,宮崎駿動畫在時空上都儘量避免現代日本社會,而是以照葉樹林為背景,建立映照繩文時代母系氏族社會的家族或團體。少女或青年女性成為他電影的主配角,她們有着與眾不同的堅韌性格。女主角童年缺乏母愛,因而略顯孤獨。男性在影片中居於次要,但大都與飛行有關:會開飛機、會駕馭風或者魔法,至少得像《龍貓》裏面的小男孩堪太一樣,喜歡畫飛機。“美人救英雄”往往是故事的主線。

1988年,宮崎駿完成清新小品《龍貓》。他幻想了由巨大的照葉樹形成的“樹塚”,以呼應鎮守森林崇拜。在樹塚中住着憨態可掬、不可思議的精靈龍貓,龍貓的便當就是常綠闊葉喬木橡樹的果實。

自然是很殘酷的

總結半生共產主義夢想的《紅豬》完成後,宮崎駿進入沉寂期。他作為監製,協助近藤喜文的《側耳靜聽》、高畑勛的《平成狸貓大戰》和《思緒翩翩》完成。但這幾部影片市場折戟,吉卜力陷入經營危機,直到1997年《幽靈公主》誕生。

歷時7年籌備的《幽靈公主》集宮崎駿思想起伏之大成,直接製作費用高達20億日元,由14萬幅原畫圖構成。這是關於森林精靈與冶鐵民爭奪森林主導權的故事。

“別把我的片子簡單地説成是環保主題,我只是想描寫森林與人類的關係。”宮崎駿談到這部電影時説。

故事發生在中世紀的室町時代。為了畫好《幽靈公主》的照葉樹林,他帶着一眾人等奔赴日本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屋久島採景,那裏有日本最原始的照葉樹。蝦夷村民的服裝設計參照了同為照葉樹林帶的不丹深山農民,這個村子的風俗類似於中國西南的瑤族。例如不能送遠行的人出村,出村口後不能回頭看……

女主人公杉是從小被父母遺棄在森林中的狼孩。作為被遺忘在彌生文明中的繩文人,孤身與擁有鐵器文明的烏帽夫人及其冶鐵工場戰鬥,直到同為繩文人的阿西達加到來。最終,兩個繩文人後裔互相鼓勵着:“活下去,你很美。”

“別看名字叫‘照葉樹林’,好像很陽光,其實是陰鬱甚至有點恐怖的。自然是很殘忍的,會否定文化或文明。別以為努力環保就行了,很有可能會結果完全相反。”影片完成後,宮崎駿説。

《幽靈公主》是宮崎駿對自己思想糾結的總結,因此,他認真考慮過隱退。1998年,愛將近藤喜文因為勞累過度過世,1999年《隔壁的山田君》票房失利,吉卜力再陷經營危機。宮崎駿只好出山,在2001年完成了《千與千尋》。

《千與千尋》後來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是金熊獎有史以來第一次頒給一部動畫片。

宮崎駿也因此成了人們眼中的“動畫電影巨匠”。繼黑澤明之後,他成了第二個被日本人稱為“國民導演”的人。

“我不是什麼文化人,就是個手工匠。”2013年9月6日,退休後的宮崎駿在答記者問時説,“沒多少人會關注藝術作品的永恆性,包括我自己在內。大多數觀眾只有半吊子的理解力。所以得拍通俗作品,讓觀眾從日常的壓力下解放出來,即使幾分鐘後他會嘲笑這部電影是如此矯情。”

他曾最喜歡卓別林《摩登時代》那種層次的通俗電影,雖然開篇簡單易懂,但結局發人深省。“不像迪士尼,比如《白雪公主》,沒什麼深度。”他説。

宮崎駿最終成了走羣眾路線的好手。日本國產電影票房史的排名裏,《千與千尋》304億日元名列第一,《哈爾的移動城堡》196億日元名列第二,《幽靈公主》193億日元名列第三,《懸崖上的波妞》155億日元名列第五。

《千與千尋》創下的票房和人次紀錄至今沒有被任何一部影片打破。即使是最受歡迎的進口影片《泰坦尼克號》。截至2013年9月12日,《起風了》已獲得逾100億日元票房,觀影人次超過810萬人,目前仍在全日本逾330家影院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