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番茄工作法優點和缺陷都有哪些(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W

番茄工作法優點和缺陷都有哪些(精品多篇)

番茄工作法不單純是“作”與“息” 篇一

經過一段時間的番茄時間磨合之後,我們還會發現,雖然能夠很熟練地運用番茄工作法,但是工作效率也並沒有明顯的提升,只是機械化地記錄着番茄的開始和結束。甚至有時候,我們都不確定下一個番茄應該要做什麼。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我們在制定番茄工作法的時候,只是安排了“事件”,而不是設定“目標”,時間管理可以從記錄時間開始,不過還應該與目標管理相結合。

沒有目標的時間管理反而會耗費精力,表面上看起來很努力,卻是在瞎忙,而造成內心空虛的消極情緒。我們每天在工作和學習上的時間管理,應該是奔着“精進”去的。每天除了安排既定目標之外,適當地給自己增加一些長期性的小目標,在每天的工作中一點一點地實現,日積月累不僅會感覺自己工作效率提升,甚至在技能技巧上也有很大的提高。

一個番茄吃多少時間合適 篇二

番茄工作法之所以被創立,是源於它的發明者弗朗西斯科·西里洛的一次偶然嘗試。有一天他在廚房看到一個番茄形狀的定時器,就突然想給自己一個考驗,給自己設定10分鐘的時間,在這10分鐘的時間裏集中精力就做一件事情,考驗自己能否完成。每次鬧鐘響起的時候都休息5分鐘作為獎勵。逐漸地,他發現自己能集中精力做事的時間是25分鐘居多。之後才有了“番茄工作法”的誕生。

在此,我想強調的是,每個人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長短都是不同的,尤其“手機綜合症患者”,常常兩三分鐘就得掏出手機刷幾下,有了手機的干擾,想要集中精力來學習或者工作就更難了。然而作為時間管理的初學者,我認為不妨學學“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一開始只給自己設定10分鐘的時間,在習慣這樣的強度之後,再慢慢增加時長。

在初期,我的設定時間也是25分鐘,但因為我的工作經常會遇到被同事打斷交流的情況,並且結合自己的自身情況。對於我來説,25分鐘的時間就太長了,經過摸索,我發現20分鐘的小番茄最適合自己。而休息的時間我通常會設置成5-10分鐘的彈性時間,最多不超過10分鐘。

因此,對於每個小番茄的長度,不建議一定要是25分鐘,可以結合自身情況來量身定製。

小目標完成,番茄沒吃完或番茄吃完,小目標沒完成該怎麼辦 篇三

我們的工作按照所需時間長短來分類的話,可以分為長時任務和短時任務。可以簡單理解為長時任務是至少等於或超過1個番茄鐘的工作,短時任務是小於一個番茄鐘的工作,甚至可能只要2分鐘就能夠完成,比方説撥打一個邀請電話,收發一封確認郵件等等。

這兩種任務會我們面臨兩種問題:

1)番茄吃完,小目標沒完成

2)小目標已完成,番茄沒吃完

第一種問題相對來説就好解決,可以通過多設置幾個番茄鍾來完成,其中要注意的一點是對於長時任務的番茄鍾數量預估。不論是預估數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到其他任務的安排進度,所以我們就要通過多次的經驗積累,儘可能使工作耗時與番茄鍾數量相一致。當然,欲速則不達,這樣的經驗積累可能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同時也是自我認知的過程。不用強求在自己在幾天之內就能夠完全做到。

針對於第二個問題,“小目標已完成,番茄還沒吃完”的情況,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任務進行分類。將多個短時任務集中在一個番茄鍾來完成。如果這些短時任務仍然無法湊夠1個番茄鍾,那麼可以縮短番茄鍾,提前進入短暫休息。

番茄剛吃一口,進蟲子了怎麼辦 篇四

在利用番茄工作法的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工作被打斷。可以簡單分為:

1)外部打斷

2)內部打斷

準備工作:在自己辦公桌上放置一份的小活頁本(已經翻到空白頁)和筆。

外部打斷:又可以分為可控型和不可控型。

可控型:來自於同事臨時打斷,比方説一些辦公軟件上問題的諮詢。對於這種情況,通常情況下可以先問TA,是否很着急,可否再等我10分鐘時間,或者告訴TA,我正在用番茄工作法工作,説話的同時利用手邊的筆在活頁本上記錄下TA的請求,表示這件事情我已記下作為代辦。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尋求第三方的幫助,在這項任務不屬於非你不可的'情況下,可以將問題轉換到其他有空閒的同事手上。

不可控型:大多數來自於上級領導的臨時工作安排等,面對這樣的情況,當然不必多想,飯碗要緊,放棄番茄鍾,響應領導的號召即可。

除了外部打斷,影響力更大的其實來自於我們自身內部的干擾。我將它分為兩種,分別是隨時跳躍出來的小想法和猝不及防的生理問題。

對於隨時跳躍出來的小想法,比如説突然想到還有其他的待辦事項或者是工作靈感亦或是手機信息恐慌症等。對於這些小想法也一樣在事先準備好的空白活頁中做記錄,一切都等當下的番茄鍾結束的時候再來決定什麼時間來處理這些信息。切記,記錄時要工整,標明序號,大可提高你在解讀和處理信息的效率。

對於猝不及防的生理問題,比如去一趟衞生間,準備好熱開水備飲、覓食充飢等。在面對這些人有三急的境況,如果可以忍受,就推遲到休息時間去完成;如果難以堅持,那隻好暫時放下番茄,解決三急。總之,番茄法是靈活可控的,不一定在執行番茄工作法時,得把自己放置在條條框框中。

一天吃幾個番茄合適 篇五

如果有聽過時間管理課程的小夥伴可能會知道,大部分講師都會建議時間管理的初學者1天的番茄數量為8-10個較為合適,那為什麼是這個數量呢?

不如以我自己的工作日為例,來做一道計算題:上班時間:08:00-17:30,其中12:00-13:30為午休時間,1天的工作時間為8小時,上午4小時,下午4小時。以每個番茄20分鐘,休息10分鐘來計算,1小番茄的時間是0.5小時,4個小時全部安排。番茄數量則為4/0.5=8個,

因為自己是初步進行時間管理,要給自己留出充分的“偷懶”時間,刨去上班的準備時間和下班的緩衝時間,各計為1個番茄:8-2=6個。刨去中間一輪大番茄的休息時間(有可能是帶薪上廁所),計為1個番茄:6-1=5個。那麼一天可利用番茄數量為:5*2=10個,這樣的數量正好落在講師的建議數量裏。我們再來看看10個番茄總時長為:20min*10=200min=3H20min。

你可能會説,樑子,這樣你一天真正工作的時間不到0.5個工作日,不覺得心虛嗎?其實,在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數據結果的時候,我也覺得有些少,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發現在沒有遇到公司突發的緊急任務的情況下,一天保持高效的工作近3個半小時,是足夠完成當天任務的。

這也就説明,我們可以根據個人實際情況,合理設置自己一個工作日內的番茄時間段,儘量將重要的工作放在頭腦高效的時段,比如上午8:30到11:00,下午15:00到17:00等;不一定所有工作都要納入番茄時間段裏,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節奏即可。

一個番茄不過癮 篇六

我們有時在着手做事時,可能靈感一觸即發,繼而文思泉湧。當我們處於一種澄明的狀態之時,如果番茄鍾“叮”的一聲響起,告訴我們該休息了。這個時候是應該停下來休息還是繼續手頭的工作呢?如果停下來休息,等休息時間結束,恐怕就很難再次進入剛才的狀態了。

每一個人在任務或者狀態之間的切換上都是需要消耗時間的,這個時間被稱之為“暗時間”,在暗時間內,我們的效率相對較低,而每個人的暗時間長短都不太相同。有長有短,這也就意味着能夠更短或者更少出現暗時間的人,能夠節省的時間也較多,平均工作效率也更高。

在明白“澄明”狀態和“暗時間”的定義之後,我就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當我們狀態很好的情況下,如果番茄鐘響起,我們是否要進入短暫的休息。以我自身為例,當我處於靈感迸發的狀態下突然被打斷,被迫休息,下一次想要回復最佳狀態所花費的暗時間都比較長。所以我會選擇,先看一眼電腦右下方的時間點並記住。然後繼續工作,在靈感期基本結束或者感覺到工作疲憊的時候再停下來休息,這個時候我還會再看一眼時間,計算一下中間大概經歷了幾個番茄鍾,然後決定休息的時間長度,休息的時長最多不超過一個大番茄的休息時間。

給自己增加一個娛樂番茄 篇七

在當天工作不是特別多或者在工作中取得可喜成績的時候,可以增加一個“娛樂番茄”用來放鬆和獎勵自己。比方説看公眾號文章、跟同事聊天、看幾篇娛樂新聞等。

給自己增加一個“回味”番茄 篇八

在自己每天的工作結束後,儘可能給自己預留一個番茄鍾,這個番茄鍾就是“回味”番茄,簡單的説,“回味”番茄就是專門用來做覆盤和小結的。相信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樣,都不太願意做總結,所以我的方式,就是隻在完成的任務前打鈎,檢查是否還有未完成的工作,對於特殊性工作,比如取得一些重大突破的結果,就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説明。同時還可以在這最後一個番茄鍾中計劃第二天要做的工作。

沒有番茄可以吃了怎麼辦 篇九

畢竟我們不是庫克、不是巴菲特、不是馬雲,每天都會有滿滿當當的工作安排,工作密度並不是平均分配到每一天的。也會遇到某一天幾乎沒有幾樣工作的是時候,甚至只要4個番茄鍾就把工作全部完成,在這種情況,如果把剩餘的時間放 在刷微信微博上不免顯得浪費。

我的建議是培養自己長期學習一項硬本領的習慣,當然最好與工作相關,畢竟在工作時間還是不要偏離軸心工作。如果你是一名HR,那麼就可以將空餘時間用來學習辦公軟件或者制定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計劃,利用這些空檔時間給自己充電,提高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