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適合國小生的航天知識(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6W

適合國小生的航天知識(精品多篇)

十個航天小知識有: 篇一

1、中國航天事業包含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領域。

2、我國神舟號試驗飛船是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的。

3、航天員在睡袋中漂浮着,用繩子將人倒掛在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

4、宇航員描述,太空聞起來就像燒焦牛排、高温金屬和焊接煙霧的刺鼻氣味。專家表示,太空氣味呈現出的金屬味可能是來自於高能離子的振動。

5、鋁鎂合金、鈦合金等複合材料都是航天科學的產物。如今,它們被廣泛應用於旅行箱、壓力鍋等生活用品上。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國)人。他首先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理想。

7、世界上第一顆粒人造地球衞星是(前蘇聯)發射的,從而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8、人造衞星的分類:按照功能或應用分類:通信衞星、遙感衞星、氣象衞星、導航衞星。

9、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是在(1999年11月20日)發射成功的。

10、我國在(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了遠程火箭。

航天航空科普知識 篇二

1、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是(中國)。

2、為紀念一位傳奇式的人物,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用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名字是(萬户)。

3、我國第一個火箭研究機構——國際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是(錢學森)。

4、世界上第一顆粒人造地球衞星是(前蘇聯)發射的,從而開創了人類航天的新紀元。

5、人類第一位成功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叫(尢里加加林),他是(前蘇聯)人。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員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國)人。他首先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理想。

7、人類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在首次飛行時繞地球飛行了(一)圈,在太空飛行了(108分鐘)。

8、我國神舟號試驗飛船是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的。

9、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第三級所用的推進劑是(液氫和液氧)。

10、我國在(1980年)向太平洋發射了遠程火箭。

11、1975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衞星,這標誌着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衞星迴收技術的國家。

12、(長征三號)火箭把我國第一顆地球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衞星送上太空。

13、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是(三)級火箭。

14、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號是在(1999年11月20日)發射成功的。

15、宇航員升空時乘坐的飛船艙段是(返回艙)。

16、人類用空間探測器進行地外探測的第一個天體目標是(月球)。

17、地球靜止衞星軌道的軌道高度距地球表面約為(36000)千米。

18、地球同步軌道衞星在順行軌道上繞地球運行時,其運行週期約為(18)小時。

19、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我國自行研製的(風雲二號)氣象衞星,促進了我國氣象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20、射程在(3000-8000千米)的導彈稱為遠程導彈。

21、人類歷史上第一枚彈道導彈叫(V-2導彈)。

22、我國的地球靜止軌道衞星一般從(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發射。

23、航天飛機是世界上第一種也是目前惟一的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器,同時,它又是一種(多用途)載人航天器。

24、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衞星“泰羅斯”號由(美國)發射。

25、月球表面在太陽直射時與夜間的温差是(300℃左右)。

26、維持衞星儀器設備長時間在太空中工作的能源主要是(自帶高性能的電池)。

27、聯合國第54屆大會核准了第三次外空會議提出的建議,將每年的(10月4日至10月10日)定為“世界空間周”。

28、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的(小),人在月球上像(袋鼠那樣一跳一跳地行走)。

29、月球土壤中有一種熱核聚變的理想燃料叫(“氦-3”),可供人類使用(幾百)年。

30、液氧的沸點温度是(-183、0℃),液氫的沸點温度是(-252、7℃)。

31、1999年10月14日,我國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衞星,開創了發展中國家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32、前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飛船的名字叫(東方)號。

33、1990年,長征三號火箭成功地發射(亞洲一號)衞星,首次證明中國擁有國際商業衞星的發射能力,中國航天從此躍登國際舞台。至2000年1月,長征火箭共把(27)顆外國衞星成功發射升空。

34、1970年4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衞星(東方紅一號)升空。這顆衞星是用(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成功的,這標誌着我國進入太空時代。

35、宇航員在太空中飲水的方法是(裝水的瓶子帶有一根導管和一個橡皮嘴,水從橡皮嘴直接擠到嘴裏)。

36、迄今為止,(液氫和液氧)是人類發現的用於航天運載器最為理想的、並已經成功使用的推進劑。

37、1968年2月,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兼首任院長。

38、第一個乘航天飛機上太空的美籍華人是(王贛駿)。他除完成科學實驗任務外,還帶了一件有紀念意義的(五星紅旗)上天。

39、運載火箭主要是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和(箭體結構系統)三大系統組成的。

40、太空稱為人類的第(四)環境。

41、航天器的發射和運行,除受到微流星體嚴重威脅外,還有(太空垃圾)是它們的天敵。

42、人類利用衞星的功能,實現救險防災的作用,(氣象)衞星是防災的先鋒。

43、發射火箭要朝(順地球自轉)的方向。

44、航天飛機軌道器可重複使用(100)次左右。

45、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為(禮炮1號空間站)。

46、宇航理論的奠基人是(齊奧爾科夫斯基(俄))。

47、美國女宇航員露西德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生活了(188)天,創造了女宇航員在太空生活的最高紀錄。

48、我國第一枚潛地導彈在(1982年10月12日)從水下發射成功。

49、宇航員在太空睡覺是(不要牀,怎麼睡都一樣,但要用帶子捆好)。

50、在航天飛機或空間站裏,所有液體包括水是(球)狀。

這些你不知道的航天小知識 篇三

失重情況下航天員如何睡覺?

航天員在睡袋中漂浮着,用繩子將人倒掛在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

宇航服穿着舒適嗎?

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比如要求要是防火材料)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麼差別。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漂浮,感覺不到衣服的存在。

一套艙內的宇航服一般需要20多萬的人民幣,重量為20公斤左右,一套艙外的宇航服的造價通常需要2億多的人民幣,重量也達到了120多公斤。

太空聞起來是什麼味道?

宇航員描述,它聞起來就像燒焦牛排、高温金屬和焊接煙霧的刺鼻氣味。專家表示,太空氣味呈現出的金屬味可能是來自於高能離子的振動。

中國空間站設計壽命有多長?

中國空間站設計壽命不小於10年,還可通過維護維修,延長使用壽命,並具備一定擴展能力。

航天玻璃能做啥?

空間用抗輻照玻璃蓋片,這是航天器的“護身鎧甲”,能讓太陽能電池方陣免受太空中高能粒子和有害射線的撞擊。

航天小知識摘抄 篇四

學習航空知識,感受航空魅力,體驗航空文化。天津航空科普研學遊基地以宣傳普及航空科技,培養青少年對航空的熱情和積極性為己任,努力讓更多的孩子瞭解中國的航空精神,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養他們堅韌不拔、勇敢頑強的作風,激發他們的潛能,磨鍊他們的意志,拓展他們的思維,引領他們親近航空,收穫知識,收穫友誼,收穫成功。

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活動為航空。氣球,飛艇是利用空氣的浮力在大氣層內飛行,飛機則是利用與空氣相互作用產生的空氣動力在大氣層內飛行。飛機上的發動機依靠飛機攜帶的燃料(汽油)和大氣中的氧氣工作。

航空與航天是20世紀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進程中最活躍、最有影響的科學技術領域,也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重要標誌。

人類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早就產生了翱翔天空、遨遊宇宙的願望。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都很低下的時代,這種願望只能

停留在幻想的階段。雖然人類很早就做過種種飛行的探索和嘗試,但實現這一願望還是從18世紀的熱空氣氣球升空開始的。

自從20世紀初第一架帶動力的、可操縱的飛機完成了短暫的飛行之後,人類在大氣層中飛行的古老夢想才真正成為現實。經過許多傑出人物的艱苦努力,航空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飛機性能不斷提高。

航天發展史

1957年10月4日

前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半年後,美國的人造衞星上天1959年9月12日

前蘇聯發射“月球”2號探測器,為世界上第一個撞擊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航天科技小知識 篇五

一、航空航天飛行器上電子設備的特點是:

①要求體積小、重量輕和功耗小;

②能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工作;

③高效率、高可靠和長壽命。

在高性能飛機和航天器上,這些要求尤為嚴格。飛機和航天器的艙室容積、載重和電源受到嚴格限制。衞星上設備重量每增加1公斤,運載火箭的發射重量就要增加幾百公斤或更多。

導彈和航天器要承受嚴重的衝擊過載、強振動和粒子輻射等。一些航天器的工作時間很長,如靜止軌道通信衞星的長達7~10年,而深空探測器的工作時間更長。

因此,航空航天用的電子元器件要經過極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篩選,而電子系統的設計需要充分運用可靠性理論和宂餘技術。

二、航空航天電子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

①充分利用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提高航空航天電子系統的綜合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②提高實時信號處理和數據處理的能力和數據傳輸的速率;③發展高速率和超高速率的大規模集成電路;

④發展更高頻率波段(毫米波、紅外、光頻)的電子技術;⑤發展可靠性更高和壽命更長的各種電子元器件。

航天科技常識 篇六

1、建造國際空間站的主要目的及結構?

建造國際空間站的目的總的來説就是在太空建立一個永久性的科學實驗室,上面能安放各種研究設備和實驗儀器,以便航天員利用太空微重力環境長期進行科學研究。具體地説有5個目的:(1)建造一個世界級的研究實驗室,以便進行高質量的科學研究;(2)充分利用太空微重力資源;(3)讓航天員能長期在上面工作與生活;(4)探索一種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5)為發展21世紀的科學技術提供一個理想的“試驗平台”。

國際空間站的主要結構:(1)基礎桁架,用來安裝各艙段、太陽能電池板、移動服務系統及站外暴露試驗設施等;(2)居住艙,主要用於航天員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廁所、淋浴、睡站和醫療設施,由美國承擔研製和發射到太空;(3)服務艙,內含科學儀器設備等服務設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羅斯研製併發射;(4)功能貨艙,內設有航天員生命保障設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以及電源、燃料暫存地等,艙體外部設有多向對接口,由俄羅斯研製併發射;(5)多個實驗艙,其中美國1個、歐空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6)節點艙(3個),它們由美國和歐洲航天局研製,是連接各艙段的通道和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出口;(7)能源系統和太陽電池帆板,由美國和俄羅斯提供;(8)移動服務系統(主要是遙操縱機械臂),它由加拿大研製。

2、航天員在空間站上需要完成哪些工作及作息時間?

空間站就是一個建在太空的研究實驗室,因此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利用站上的科研儀器或試驗設備進行科學研究或實驗;另外航天員在空間站上需要完成大量的太空行走(即出艙活動),出艙活動的目的一是組裝國際空間站,還有就是對空間站的維修和保養(如前蘇聯的和平號空間站);第三是日常事務或工作,如完成地面控制中心下達的臨時任務,更新站上計算機上的數據,對站上的設備進行測試和檢查等。

在空間站上沒有白天和黑夜,太陽每天升起和落下16次,因此航天員的作息時間完全是自己定。一般是06:00起牀,起牀後稍微活動一下,就開始對空間站作一次常規檢查,然後吃早餐;08:10左右,在開始正式工作前,全體航天員與地面控制中心開一次當天的工作會議,會後進行一會體育鍛煉,然後開始工作,一直到中午13:05;中午有1小時的午休時間,下午的活動包括工作和體育鍛煉,直到19:30,然後是晚餐和一天的工作總結會;睡眠時間開始於21:30。一般情況下,航天員每天工作10小時,星期六工作5小時。其餘的時間由航天員自己安排,可以休息,也可以加班。

3、航天員在太空如何睡眠?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因此有一個舒適的環境以保證良好的睡眠極為重要。在這方面天上和人間都是同樣的標準。但天上和人間有一個重要區別,這就是在地面上是1g重力環境,而在太空中是微重力或失重環境。在地面上最好的睡眠方式是躺在牀上睡,實在不得已,也可坐在椅子上睡,極少有人站着睡,可能沒有人會倒立着睡。但在失重條件下,睡眠不受姿勢的限制,可以躺着睡,坐着睡,站着睡,甚至倒立着睡。在失重條件下睡眠的最大優點是無需要牀。你只要在居住艙中找一個角落,沒有噪聲和振動干擾,便可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覺。不過在睡前一定要用一根帶子將自己固定在某個地方,否則當你睡着後,由於呼氣的推力會將你的身體推到空中,在艙內飄來飄去,直到碰撞在某個物體上把你撞醒。在早期的飛船上,航天員都是坐在座椅上睡眠,在航天飛機上為航天員提供的睡眠條件有很大改進。航天飛機上有兩種睡眠設備分別提供給兩種工作制使用;單班工作制使用睡袋;兩班工作制使用卧廂。在單班工作制時,所有航天員都同時睡眠,因此每人有一個睡袋。在太空中有些任務需要24小時連續操作,因此要求航天員分兩班輪流工作,這時航天飛機上提供給航天員的睡眠設備是小卧廂。卧廂分三個一組和四個一組的兩種。每個小卧廂內都有睡袋,私人貯藏室、照明燈和通風口。睡袋固定在卧廂牀板上,用6個彈簧夾固定。照明燈的亮度可調節。新鮮空氣的進氣口正對着航天員的頭部,而排氣口對着腳。所有卧廂都安裝在中層甲板艙的右側,在航天員睡覺時要求頭對着氣壓過渡艙,腳對着電子設備艙。

4、國際空間站為航天員提供了什麼樣的睡眠設備?

在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居住艙內,為每名美國航天員提供一個卧室,這是一個私人小空間,小卧室有一人大小,能隔音,卧室中也有睡袋,此外裏面還有枱燈、小書桌、書架、筆記本電腦和放置私人物品的抽屜,航天員躺下後還可以聽音樂。不過對於臨時來訪的航天員,則沒有這種待遇,他們一般只能睡在睡袋內,睡袋是掛在站艙的艙壁上。不過很多航天員不願意睡在這種小卧室內,而是在地板上,天花板上或是牆壁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將睡袋系在上面,即可安安穩穩的睡上一覺。為了防止噪音和光亮的干擾,航天員睡覺前一般都用耳塞將耳朵堵住,並用眼罩將眼睛蒙上。為了儘可能模擬在地面睡覺的情景,這種航天睡袋是特製的,在睡袋的一邊做得比較硬一些,相似於牀墊。另外在航天員睡覺的時候,睡袋上還應當用兩條寬的帶子將身體固定住,這樣使航天員有一種蓋被子的感覺,同時還可防止手臂和下肢飄動。人體的手臂在臉的前方飄來飄去雖沒有什麼危險,但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也有個別航天員既不要睡在小卧室內也不願意使用睡袋,而是願意在完全飄浮狀態中睡覺。

5、太空廁所內的馬桶是什麼樣子?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上有兩個太空廁所,太空廁所內使用的是太空馬桶,這種太空馬桶都是由俄羅斯設計的。太空馬桶與地面上使用的馬桶不一樣。由於太空是失重環境,水不會往下流,因此太空不能使用抽水馬桶,而是使用“抽氣馬桶”。這種“抽氣馬桶”是靠氣流將大小便帶走,因此使用這種馬桶時,屁股一定要跟馬桶的邊緣貼緊,使馬桶內完全密封。如果密封不嚴,裏面的氣流就無法將糞便帶走。在“抽氣馬桶”內大小便是分開收集的。馬桶的前端有一個漏斗狀的適配器,可以將小便收集和輸送到小便桶中。“抽氣馬桶”不分男女,但適配器則分男女。

6、航天員在太空行走過程中如何大小便?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期間可以使用太空廁所,但是在航天飛機發射時、在太空行走期間、以及在航天飛機返回着陸時,航天員又是使用什麼東西解決大小便問題?現在在美國,無論是男航天員或是女航天員,在航天飛機發射和着陸時,以及在太空行走期間,都穿着一種稱為“強力吸尿褲”的短襯褲,以解決小便問題。當航天員需要小便時,直接將小便尿在強力吸尿褲上,等回到地面上或是回到氣閘艙以後,將這種褲子扔掉即可。航天飛機發射前,宇航局發給每名航天員三條強力吸尿褲,一條在發射時穿用,一條在着陸時穿用,還有一條留作備用。航天員在太空行走前,也要穿上這種褲子,一般是貼身穿,穿在液冷通風服的裏面。這種強力吸尿褲外形像普通的運動短褲,不過它有極強的吸水能力,一條褲子能吸附2升多的尿。

7、國際空間站上有幾類食品?航天食品的標準是什麼?航天員如何選擇食品?

國際空間站的食品分為三大類:日常食品、應急食品和艙外活動食品。日常食品包括冷凍食品、冷藏食品和室温食品。冷凍食品又包括小菜、蔬菜和各種點心;冷藏食品包括新鮮水果和蔬菜、可以在冰箱中較長期保存的食品以及一些乳製品。室温食品包括熱穩定食品、無菌包裝的食品,自然形態的食品以及覆水飲料。

挑選食品的標準是適用性、營養價值和方便性。航天員在發射前6個月對食品進行選擇。雖然每批航天員在站上一般要停留90天,但食品菜單的選擇只要求選出頭28天的來。在選擇菜單時允許航天員對空間站標準菜單中的項目進行刪改和更改。

8、什麼是應急商品?什麼情況下使用應急食品?

應急食品可以提供空間站上航天員45天的食品供應。所謂應急供應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空間站發生嚴重事故;另一種是由於某種原因不能正常供應航天員食品。該系統對食品的體積和重量作了嚴格的限制。每人每天僅提供2000kcal的熱量。應急食品在室温下保存,温度範圍是16~30℃,因此必須是耐貯存的。這類食品包括熱穩定食品、中濕度食品、脱水食品和飲料。食品的保存期必須在2年以上。

9、什麼是艙外活動食品?

艙外活動食品供航天員在艙外活動(即太空行走)期間食用,包括食物和水,其中食物可提供500kcal的熱量,水有1.08kg,能保證8小時的身體需要。艙外活動食品與水的容器都是特製的,可以多次使用。每次用完後要帶回站內進行清洗,然後重新裝滿食物和水,以備下次出艙時再用。

10、國際空間站上有什麼樣的冷藏食品?

國際空間站上的冷藏食品有乳製品(包括美國乾酪、乳脂乾酪、酸奶油);還有水果(包括蘋果、葡萄柚、獼猴桃、橙和李子)。

國際空間站上的冷凍食品包括肉蛋類、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甜點心、湯類、乳製品、飲料和調味品等。其中肉蛋類包括牛肉、小羊肉、火雞肉、豬肉、海產品和蛋類。

世界航天日小知識:中國航天員有着自己的專屬英文名“Taikonauts” 篇七

出差半年,“太空出差三人組”終於要回家了!這半年,神舟十三號乘組的三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多次贏得了世界的矚目:多次“天地對話”,多輪太空出艙,甚至是空間站裏的“北京時間”,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聞新告訴記者,太空裏的“中國印記”遠不止這些,伴隨着科技力量的強大,如今的中國航天員,甚至有了專屬的英文名字“Taikonauts”。

這與我們對航天員的傳統認知並不一致。在英文中,“航天員”一詞被翻譯為“Astronauts”,然而,為什麼國外不用“Astronauts”,而用“Taikonauts”稱中國航天員呢?聞新説:“‘Astronaut’這個名稱來源於希臘單詞,意思是‘Star’(星星)和‘Sailor’(水手),通常用來指在外太空飛行的人。更具體地説,‘Astronaut’是指美國、加拿大、歐洲或日本等國家進入太空的人。而蘇聯(俄羅斯)將進入太空旅行的人稱為‘Cosmonaut’。”聞新科普道,“Cosmonaut”來自希臘語,意為“Universe”(宇宙)和“Sailor”(水手)。

而中國航天員的英文名“Taikonauts”,也有着自己的由來,它是由中文的“太空”的拼音和希臘語的“水手”兩詞組合而成。事實上,“Taikonauts”這個詞起初是由一位馬來西亞華人於1998年在網絡上提出的,並在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2003年進入太空後被西方媒體廣泛使用。

2021年6月17日上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順利將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此時很多西方國家發來祝賀,其中就特地使用了“Taikonauts”來指代中國航天員,“Taikonaut”一詞開始走紅。

“Taikonauts這個單詞對於中國航天人來説有着不一般的意義。”聞新告訴記者,載人航天,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當今國際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中國這三個國家有能力把人送入太空。20世紀80年代,美國組織國際空間站方案論證時,有16個國家申請參與。中國也提交了申請,但遭到了美國拒絕。1992年9月21日,中國政府正式批准啟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所以今天中國航天員進人空間站,是值得中國人驕傲的一件大事。由此可見,“Taikonauts”這個詞的背後,凝結的是中國科研工作者不屈不撓的奮鬥歷程,標誌着中國航天人走上了自主發展的道路,達到了一種新的歷史高度。

記者瞭解到,“Taikonauts”這個詞還帶火了一部電影,引發一波漢語熱。8年前,著名導演阿方索·卡隆操刀的《地心引力》裏,女主角命懸一線,她駕駛俄羅斯聯盟號飛船,駛向中國天宮空間站,試圖駕駛中國飛船返回地球。然而在中國空間站,女主角面對寫滿中文的控制枱卻犯了難,只能使用“點兵點將”法。最終,女主角有驚無險地駕駛神舟飛船,回到了地球。神舟十二號也首次曝光了中國空間站的中文操作界面,網友們發現,嘿,還真跟《地心引力》裏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