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航天器系列及航天科技小知識(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4W

中國航天器系列及航天科技小知識(精品多篇)

神舟系列飛船有哪些 篇一

目前,神舟系列飛船均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

1、2003年,神舟五號首次載人飛行,宇航員是楊利偉。

2、2005年,神舟六號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3、2008年,神舟七號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翟志剛成為我國太空行走第一人。

4、2011年,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

5、2012年,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宇航員是景海鵬,劉旺,劉洋(我國首位女航天員)。

6、2013年,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對接,宇航員是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進行太空授課)。

7、2016年,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宇航員是景海鵬、陳冬。

8、2021年,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宇航員是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中國的航天器系列有哪些 篇二

一、“長征”系列

“長征”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由我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就是把“神舟”載人飛船、“天宮”空間站、“嫦娥”探月探測器、“天舟”貨運飛船、“東方紅”衞星等各種航空航天設備送到太空的一種運輸工具。因為衞星、飛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長征系列火箭運輸。

長征火箭從1965年開始研製,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東方紅一號”衞星成功。其中,2016年11月3日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中國迄今為止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

二、“天宮”系列

“天宮”是我國的空間實驗室,是空間站的前期,相當於太空基地。我國目前還沒有空間站。空間站是一種可供多名航天員巡訪、長期居住和工作的航天器。我國目前只有“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

“天宮一號”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於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T1火箭運載成功升空。

“天宮二號”,是繼“天宮一號”後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個空間實驗室,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於2016年9月15日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迄今為止,“天宮”系列與“神舟”系列實現了四次對接,分別是2011年11月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成功對接,2012年6月18日“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成功對接,2013年6月13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成功對接,以及2016年10月19日“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

2019年1月14日,天宮二號完成了伽馬射線暴瞬時輻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測,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

三、“神舟”系列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載人飛船,是航天員天地往返的載人工具。迄今為止,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由專門為其研製的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發射基地是酒泉衞星發射中心。

飛船結構分為: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附加段四部分。軌道艙被稱為“多功能廳”,因為幾名航天員除了升空和返回時要進入返回艙以外,其它時間都在軌道艙裏。軌道艙集工作、吃飯、睡覺和清潔等諸多功能於一體。

四、“天舟”系列

“天舟一號”是中國首個貨運飛船,是天地間運貨的工具,可以對未來空間站中航天員長期駐留和空間科學實驗進行貨物補給的支持。迄今為止,我國進行太空貨運的“天舟”系列,只發射有“天舟一號”。

五、“嫦娥”系列與“玉兔”系列

“嫦娥工程”是2004年我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迄今為止,我國“嫦娥”系列均在四川西昌發射升空。2007年10月24日,第一顆繞月衞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順利發射。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它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着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嫦娥三號探測器由月球軟着陸器和月面巡視器(又稱“玉兔號”月球車)組成。由此可以看出,“玉兔號”是隨“嫦娥系列”踏上月球,並對月球進行巡視探測的機器設備。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攜帶“玉兔二號”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該地區屬亞熱帶氣候,全年平均氣温為16℃,全年地面風力柔和適度。這裏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發射季節)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着陸在月球背面,(到達背面非常難的原因是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這種現象“潮汐鎖定”)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此次任務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着陸,首次月背與地球的中繼通信。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正常工作,在“鵲橋”中繼星支持下順利完成互拍。

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項目團隊發佈消息稱,隨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中,棉花種子成功發芽。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攜帶“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發射。

航天科技小知識 篇三

1、在失重情況下航天員是否很難進入睡眠狀態?

這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因為影響睡眠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分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是一班制還是二班制。在國際空間站和大多數航天飛機上,所有的航天員都是同時睡覺,他們將睡袋掛在自己喜歡睡的地方,如牆上、牆角、天花板上等等。當航天員實行倒班工作制時,像包括空間實驗室在內的一些航天飛機上,航天員睡在一個小的鋪位上,將它關閉後,可以隔絕工作室傳來的噪音。開始,航天員有些不安的感覺,覺得自己躺在一個狹窄的鞋盒中,而且大多數航天員出現10-15秒的背部感到舒適的錯覺。 然而,當你打算睡覺的時候,你需要習慣你的背部和側面沒有感覺,事實上你是在睡袋中漂浮着,只是用繩子將你倒掛着,因而那種使得你昏昏欲睡的重力感覺是不存在的,也有些航天員對此還不太適應。他們毫無睡意,緊張得必須吃安眠藥才能睡着。另一些人即使是在這種特殊環境下也能睡得很香。 需要補充的是:如果睡覺的時候你的頭部處在不通風的地方,呼出的二氧化碳會聚集在你的鼻子附近,當你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腦後部的一個報警系統就會發出警告,使你驚醒,會感覺呼吸急促。這時,你走幾步或換個地方,又可以沉睡了。

2、航天員在太空中穿衣服時會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嗎?

航天員的航天服除了在舒適性和安全性上有特殊要求以外,通常和我們在地球上穿的沒什麼差別。例如,衣服必須由防火材料製作。當在失重情況下穿航天服的時候,航天員實際上就是在衣服內漂浮,只有當衣服碰觸到肌膚的時候,才會感到是穿着衣服。

3、太空中漂浮很有意思麼?

航天員們都認為一旦適應微重力環境後,在太空中漂浮是非常有趣的。順便説一下,科學家們不喜歡將微重力稱為零重力,這是因為除非你正好站在圍繞地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太空船的中心位置,此外你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微小的加速度和潮汐的影響,即使它們的作用很小,只有地球引力的百萬分之一,我們也不能認為它是無重力或0重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稱之為失重的原因。 在微重力環境下生活是很有趣,不同人的感覺也不同。第一次參加太空飛行的航天員,在進入太空後的頭兩三天,約有30%-40%的人出現“空間適應性綜合症”(它是運動病中的一種),其他人不會出現這種症狀。血液流向上身,使鼻竇和舌充血,影響人的感覺,一週左右的時間,航天員體內就會出現適應失重的反應。 在失重情況下,脊椎由於沒有重力的作用而變長了,使得人變高了(長高1-2英寸)。在失重情況下,當所有的肌肉放鬆的時候,就會出現大腿輕輕的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開,身體略微弓着,彷彿是在水中一般。由於沒有“上”或“下”的感覺,需要依靠別的標誌來確定“上”和“下”,在航天飛機內部設計時,考慮用天花板和地板的不同來定位。 在微重力的情況下,航天員常常產生錯覺。當航天員告訴自己的大腦哪個方向是“上”,它立刻會認為那是錯覺。這樣,在太空定位、轉移或運動等感覺與在地面上不一樣。在太空行走是非常輕鬆的,航天員很快就習慣到處行走和用固定足的方法將自己固定在空間站上。穿上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變得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工作服體積大,就像套上一個氣球,視覺和觸覺都受到了限制。

4、你可以穿多長時間的航天服?

一般可以穿5-7小時。當然也要視航天服的中的可消耗材料的情況,例如氧、電量、冷卻水等。航天服簡直就是小型太空船,穿航天服工作是很辛苦的。穿着的時間也與穿着者對舒適性和耐磨性要求有關。

5、如果在太空中遇到骨折或重病如何處理?

在早期曾發生過阿波羅13號航天員佛瑞德尿感染的問題及小規模的流感的問題。太空船上總會帶上足夠的藥品以應付這些突發事件。一旦在圍繞地球飛行過程中發生意外,不管是在航天飛機上或在國際空間站,都要以最快速度將航天員送回地球。美國宇航局也為國際空間站開發了一個大型的七人座的返回艙,是為在特別情況下作為“太空救護車”使用的。 如果發生骨折,在太空船上也準備了固定骨骼的器材。當人類出發進入外太空,比如在探險火星的時候,太空船上將攜帶醫療設備,有一名或多名航天員是經過良好的醫學知識訓練的,他們可以進行救護和治療。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短期內返回地球是不可能的。可能情況下,飛船上將配備經驗豐富的醫生。

6、空間站上的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打發業餘時間的?

他們根據自己的不同喜好,各有偏重。在飛行中,他們可以各自選取自己喜歡的娛樂。有的可以利用膝上型電腦看書或給家人發郵件,有些人在聽音樂或玩遊戲,再有些人就是與地面的親友打電話或與其他同事聊天。可是絕大多數航天員在剛進入空間站時,大部分業餘時間是站在窗旁,眺望宇宙和注視着地球從空間站下消失。

7、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員是如何挑選出來的?

任何身體狀況良好,符合航天員基本要求的成年男女都可以被選拔出來參加航天員訓練。要成為國際空間站的任務專家或航天員,最低要求是至少獲得一所國家承認院校的工程、自然科學或數學學士學位,在這一領域有三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更高的學位將更合適。航天飛機駕駛員至少要有1000小時的噴氣式飛機的飛行經驗,其視力要比專家好。競爭是相當激烈的,每兩年平均有4000名申請者角逐20個名額。定期徵募航天員。

8、航天員在太空中使用什麼樣的餐具吃飯?它們有什麼不同嗎?

航天中使用的是普通的餐具,像刀、叉、勺,與地球上使用的相同。航天員吃的大部分食物和飲料可以放在容器裏。不同的是,當要吃這些食物時,它們會漂浮出來。一些食物,像在製備豌豆、豆等時要加入沙司,這樣它們就會粘在餐具上。食物有熱菜、涼菜或冷凍的。飲料是裝在一些可壓擠的瓶子中,像運動飲料瓶。但是有些事情航天員很難適應,他們常抱怨在長時間的執行任務中,無法得到新鮮的蔬菜和口味清新的咖啡。 順便提一下,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一旦運輸的航天飛機到達,就可以得到像西紅柿這樣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美國航天員Shannon Lucid説,他們經常和俄羅斯航天員聯歡。也許幾年後,在國際空間站和火星探險隊裏將能吃到新鮮蔬菜。目前還無法保證提供口味清新的咖啡和汽水,但至少有一家軟飲料公司已經開始開發一種在失重狀態下使用的容器。此外,在航天中由於體液的轉移,使航天員的味覺和嗅覺發生改變,在軌航天員經常挑選味重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