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詩經美文:關雎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W

詩經美文:關雎通用多篇

《關雎》公開課教學實錄 篇一

關雎 國中語文 人教2001課標版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分類及表現手法。

2、能流暢地、有感情地朗誦此詩直至背誦。

3、瞭解詩的節奏。

4、將此詩改寫成現代詩。

5、品味詩歌,把握詩的情感,體會詩歌之美,提高審美情趣。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誦此詩。

2、品味詩的內容,把握詩的情感。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評論(0)

新設計

一、聯繫生活,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幾天我參加了一場婚禮,發現對聯德文橫額是“鐘鼓樂之”,你們知道這句話出自何處?明白他的意思麼?【學生髮言,由此引出《詩經》】

二、走近《詩經》

1、出示《詩經》。【激發學生了解《詩經》熱情】

2、學生根據註釋、資料簡介《詩經》。

3、教師介紹《詩經》類別:風、雅、頌。

【師過渡:現在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詩經》第一部分“國風”的第一首《關雎》】

三、板書課題。【關雎】

1、讀準字音,記住字形。與“睢”字比較。

2、讀註釋明白題意。

3、媒體顯示,瞭解雎鳩。

四、聆聽錄音。

1、將生字新詞做上記號。

2、把握節奏。【二二分法】

五、媒體顯示,強化字詞。

荇 窈窕 寤寐 芼

六、學生比讀,師生評價。

七、詩歌品讀。

1、詩中寫了那些物象?

A、瀏覽全詩,劃出物象。

B、觀看媒體,熟悉物象。

【板書:雎鳩 淑女 君子

2、他們各有那些表現呢?【學生邊讀邊劃,爾後交流】

3、題目是“關雎”,詩中為什麼花大量篇幅寫淑女和君子呢?【學生找出其相似點,教師點明“起興”手法

4、淑女、君子各是怎樣的人?【由此把握詩的主題】

八、分組分章將此詩改寫成現代詩。

1、教師示範。

雎鳩關關真歡暢,雙雙棲息小洲上。美麗文靜好姑娘,她是我的好對象。

2、學生交流。

九、賞析表達。【以“——真美,美在——”句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十、誦中感受。【讀出“愛慕——追求——不得——友之——樂之”情感變化】

十一、唱中昇華。【媒體播放《關雎》歌曲】

板 書

雎鳩———淑女 君子

關關 流之 求之

採之 思服

芼之 友之

樂之

《關雎》的主旨 篇二

《關雎》中體現的那種符合禮樂文化的有節制有理性的男女戀情是當時理想婚姻的典範,在現代社會也依舊具有積極意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漢代,儒家奉為經典,這才稱為《詩經》。《詩經》收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詩經》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遺作,關於各詩的作者其人、其事、其時代、其社會以及作品中涉及的山川、地理、草木、鳥獸之名,我們大多陌生,難以考證。關於詩中的語言文字,隨着時代的變遷,其含義也有些與今不同,難以理解。至於每首詩的主旨,則更是眾説紛紜,莫衷一是了。

《關雎》一詩是三百篇的開篇之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説是《詩經》中流傳最為廣泛的作品。《關雎》一詩文字不多,全文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荇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為數不多的文字似乎沒有多少難理解之處,卻給我們留下了不少難解之謎,古今學者大多認為《關雎》不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故對其主旨多有論述,但所言頗有出入,言人人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觀點:

一、頌詩説。漢代四家説《詩》者中,毛詩學派認為《關雎》是頌詩,是讚美“后妃之德”的。

《毛詩序》中説:“《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又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二、刺詩説。齊魯韓三家則一致認為《關雎》是篇“刺詩”,是用來諷勸和提醒周康王不得貪於女色而要勤於政事的,“韓、齊、魯三家皆以為康王政衰之詩,故司馬遷、劉向、揚雄、範譁並祖其説。

如《韓詩章句》曰:”詩人言雎鳩貞潔慎匹,以聲相求,隱蔽於無人之處。故人君退朝,入於私宮,后妃御見有度,應門擊柝,鼓人上堂。退返宴處,體安志明。今時大人,內傾於色。賢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説淑女,正容儀,以刺時。

又如《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曰:“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

三、婚戀説。後世不少學者認為《關雎》是婚戀詩。

如清方玉潤不認同”后妃之德“一説,他在《詩經原始》説道:”《小序》以為'后妃之德',《集傳》又謂'宮人之詠大姒、文王'皆無確證。詩中亦無一語及宮闈,況文王、大姒耶?竊謂風者,皆採自民間者也,若君妃,則以頌體為宜。“⑷因此他推斷”此詩蓋周邑之詠初昏者,故以為房中樂,用之鄉人,用之邦國,而無不宜焉。“聞一多也在《風詩類鈔》説:”《關雎》,女子採荇予河濱,君子見而悦之。“再比如在我們所熟悉的《牡丹亭》中,杜麗娘因讀毛詩第一章而惹動春情,這便與婚戀説的詩意暗合。甚至在今天,湘西土家族新婚猶歌《關雎》、《桃夭》等《周南》中的詩篇。⑸這些理解,無疑都認為《關雎》是屬於”戀歌或婚禮之歌“的。

頌詩説和刺詩説都帶有政治色彩,強調詩歌的社會功用,有時不免牽強附會。而婚戀説則是強調語言本身的思想內容,雖可能更接近詩歌的原意,但也不免脱離了當時的文化背景。此外,還有學者認為《關雎》是求賢詩,甚至還有人主張是描寫上古”野合“的歡愛情景。⑹如此種種,不一一論述。

儘管古往今來的眾多名家、學者對《關雎》的主旨説法各異,但我們卻可從中找出一個不變的關鍵詞,那就是婚姻倫理。頌詩説也好,刺詩説也好,婚戀説也好,無不與婚姻有關。《禮記昏義》中説”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中國自古就重視婚姻家庭,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婚姻的穩定,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在《關雎》一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它提倡的那種戀愛和婚姻合乎當時的標準,是一種理想的婚戀狀態,這種婚姻倫理在現代社會也依然具有極高價值。

總的來説,《關雎》體現出的婚姻倫理主要有如下這些特點:

首先,愛情是婚姻前奏,婚姻是戀愛目的。在《關雎》一詩中,愛情是婚姻的前奏,它所描寫的愛情自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古往今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沒有愛情的婚姻,釀成了一場場的悲劇。中國古代有封建的包辦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沒有選擇的自由,可能要到結婚當天才能見識到自己的新娘或新郎的廬山真面目,不管是否滿意都只好接受。此外,還有各種政治婚姻、企業聯姻等等,這些不以男女雙方的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釀成了不少悲劇,有時固然成就了家族、國家,但對男女雙方的傷害卻是極大。在現代社會,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説辭。比如説”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一切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真正為一個社會所贊同的愛情是最終指向婚姻的,負責任的愛情,而非某些男女之間的短暫邂逅和一時激情。

《關雎》以愛情開始以婚姻結尾,正是體現了這種極為理想的婚戀觀。在詩中,君子盼望的是同淑女結成夫婦,而不僅僅是情侶。儒家最看重”修、齊、治、平“四個字,也就是要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與”齊家“之間,緊要之處是婚姻。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家庭,重視夫妻關係,但僅僅只做”相敬如賓“的教育和宣傳,還是不夠的。就好比《婚姻法》規定不能隨便離婚,離婚了要分割一半財產,但《婚姻法》並不能保證愛情不變、婚姻美好。更偉大的策略是要從情的角度來薰陶和感化。傳統《詩經》學,最妙的是一個”化“字。《關雎》給出了一個婚姻的美好藍圖,引導大家向這條路上走去。⑺ 其次,《關雎》中的男女雙方是”君子“與”淑女“,皆為有德之人,這是愛情與美德的結合。”君子“一詞在古代是貴族男子的通稱,同時還兼指有道德的男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至於”窈窕淑女“,毛傳把”窈窕“釋作”幽閒“,從其字源意上考察,幽意為隱微不明,窈意為深遠不明,二字義同,用以指人,專謂其行止儀度寬閒從容。⑻朱熹在《詩集傳》中也認為”窈窕,幽閒之意“,”淑,善也“。而在揚雄的《方言》中,亦有”秦晉之間,美心為窈,美狀為窕“之説。這就是説,”窈窕淑女“是兼有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的。《關雎》中”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這裏的”君子“與”淑女“都追求內外兼修,內外皆美,注重美好德行的修為,在此基礎上志同道合的”君子“和”淑女“才是一對匹配的佳偶。由愛情與美德結合而成的婚姻必然是長久穩固且美滿的,不僅當時的人們歌頌這般的婚姻而心存嚮往,如今的我們也依然心嚮往之。

最後,《關雎》中的愛情是有節制性的愛情,符合禮儀。讀《關雎》,我們可以很明白的知道這是一個”君子“在追求心目中的”淑女“。然細讀全詩可以發現,雖寫”君子“追求”淑女“,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我們能看到的只是男子”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情態。這樣的情態既真切地表現出男子對女子的深厚真摯的愛意,又不顯得激烈和衝動。沒有狂熱誓言,沒有攀牆折柳相約黃昏後,沒有火山爆發般的熱烈,卻有溪水潺潺般的温柔,顯得平和而有分寸,體現出一種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

詩經時代正處於禮樂文化的建立興盛期,禮在當時處於統治地位。當《關雎》中的君子求淑女而不得後,在”寤寐思服“、”輾轉反側“後,這樣的情慾最後訴諸於鐘鼓和琴瑟,而沒有逾越禮儀之外,符合禮樂文化。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上海博物館所購戰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中可見一斑:

第十簡:《關雎》之改,《漢廣》之知,《鵲巢》之歸,《甘棠》之保,《綠衣》之思,《燕燕》之情,害曰童而皆賢於其初者也。《關雎》以色喻於禮。

第十一簡:情愛也。《關雎》之改,則其思益矣。《木》之時,則以其祿也。《漢廣》之知,則知不可得也。

可見,這裏的關鍵詞是一個”改“字。”以色慾喻於禮“當是求之不得到依禮而求,這是改的過程,也是思想覺悟提高的過程,進而所謂”其思益矣“。⑾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思念美色,”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更思念美色,”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愈發思念美色。《禮記》中記載孔子的話説:”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本是人性的基本慾望,若不對此加以剋制,便會出現《孟子告子下》篇所説”東家牆而摟其處子“的非禮行為,嚴重地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在這種情況下,孔子很崇尚《關雎》男主人公的做法,不是不再追求那位”窈窕淑女“了,而是他追求的方式改變了:”琴瑟友之“,是準備以琴瑟去討得”窈窕淑女“的歡心,”鐘鼓樂之“,是準備以鐘鼓去迎娶她。方式改變了,男主人公的行為就符合儒家禮儀綱常的道德規範了。⑿由好色之天性出發,最終循禮以求,這也就是《大序》所謂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由此不得不説,《關雎》之”改“,實際是愛的哲學。

妙齡女子懷春,翩翩少年鍾情,這是人類情感中永恆的主題。《關雎》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同時,《關雎》又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用文質彬彬的禮儀加以規範,使其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處於不同時代不同地位的後人往往各取所需,對《關雎》的主旨加以自己的理解並引申發揮,因而言人人殊。然而,《關雎》中所體現出的”發乎情,止乎禮義"的婚姻倫理,卻是社會各個層次人們的共同心聲和追求,是歷久彌新的。如今的社會,浮躁漸漸顯露,閃婚閃離成為時尚,如此真摯而節制的愛情幾乎成了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即。品讀這兩千多年前的《關雎》,我們沉醉,我們沉思,對於這樣的理想婚姻,直到今天我們還未停止追尋。

解讀《關雎》 篇三

《關雎》既不是言“后妃之德也”(《毛詩序》),也不是如今流行的説法“男求女的情詩”。《關雎》為“風”之始,與“小雅”中的《鹿鳴》、“大雅”中的《文王》、“頌”詩中的《清廟》同稱為“四始”。“四始”皆為祭祀之樂也。《關雎》為春祭大典樂歌;《鹿鳴》亦為春祭大典樂歌;《文王》和《清廟》為宗廟祭典樂歌。”《關雎》“當是春祭大典上演儀農業生產全過程和祈禱農業豐收的舞歌之樂。詩首章寫文王率領公社男女老少在黃河之濱,迎着鳥語花香和明媚燦爛的春光,舉行迎春勸耕大典”。

《關雎》詩中突出了“窈窕淑女”,表明婦女在農業生產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荇菜之類作為舞樂的內容,恐怕這些作物是婦女們勞作的。公社男女勞作是有分工的。這首詩就是姑娘們演儀一年辛勤勞動的過程,既為祈禱農業豐收,也表達大家不辭辛勞的心情,以示勸耕。“君子好逑”語意雙關,既是對淑女們的讚美詞,又是對農業豐收的祈求。

國風周南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內容大意

在黃河之濱,雎鳩已在關關鳴春報農時,周族舉國舉行春祭勸耕大典,那些賢慧勤勞的姑娘們,跳起了荇菜歌舞,演儀她們一年中從播種、施耘到收割荇菜的辛勤勞動過程,向天神、祖先神表達其不辭辛勞、努力耕作、爭取豐收的心情和願望,表明她們都是淑女,是君子的好匹配。

釋義

舊説認為此詩是頌文王后妃之德,以正夫婦也。今人多以為是男女戀歌。《關雎》為“風”之始,與“小雅”之《鹿鳴》,“大雅”之《文王》,“頌”之《清廟》,稱為“四始”。皆為祭典之樂也。前兩者為春祭大典樂歌,後兩者為宗廟祭典樂歌。《禮儀》“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均談到典禮所規定之樂歌,雲:“歌魚麗”,“歌有嘉魚”,“歌南山有召”,“周南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鵲巢、采蘩、採蘋”,“升歌鹿鳴”等。

關雎,聞一多釋為鳲鳩,即布穀鳥(春播候鳥),雌雄成對,不相離;《辭源》釋為王雎、即鶚、魚鷹,雌雄定偶。神話中金天氏系統中有雎鳩氏族;少昊在東方建鳥國,有鳥官“雎鳩氏”;《左傳昭十七年》雲:“雎鳩氏,司馬也。注:雎鳩,王雎也,鷲而有別,故為司馬,主法制。”恐怕兩説都對,雎為王雎,鷹屬;鳩為布穀。《禮記月令》有云:“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古代先民把握農時節次多憑物候,尤其是鳥象。鷹、魚鷹、鳩,均是春天最活躍的鳥象。《詩》中“鳥獸草木”,本藉以起興,意不在物,兩種鳥“雙關”也無妨;或恐是春祭巫術圖騰,雎鳩是幾種鳥合體的意象物。“關關雎鳩”,意在鳴春報農時,這是十分明白的。《小雅出車》有“彼旟旐斯,胡不旆旆。”旟,是一種畫有鷹鳥的旗,旐,是一種畫有龜蛇的旗。作軍隊導引之旗。雎鳩或恐類似,畫於旗上,以示報春,用於祭典。

一九七八年在河南臨汝閻村發現仰韶文化時代一口彩陶缸,繪有一幅《鸛魚石斧圖》,這隻叼大魚的鳥是鸛還是鶚?鳥叼魚,以示春時,斧示及時勤勞作,以爭取農業豐收。此圖自然同祭春有關,此缸當是春祭巫術大典之禮器。還有青海大通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亦當是祭春禮器。藉此兩物,聯繫《關雎》篇,也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詩義。

周族在文王時代之前,還處在原始公社晚期,在周原建邑,建井田,“徹田為糧”。土地、財產、奴隸(戰俘)為公社所有,文王夫婦與民同耕同樂,創建了完整而發達的公社共和制政體,這是周族迅速強大的原因。周世代重農,詩《七月》當是他們人人必記的農事歌。春時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時刻,農諺雲:“一年之計在於春。”因此春祭大典是歷來王朝重典。彩陶文化裝飾圖案均同春天有關,説明祭春巫術儀典肇始是很早的。“風”詩主在反映土風民情,春祭典禮,直到今天,仍是民間的主要風俗。《關雎》為“風”之首,又是周禮饗祭的重要樂章,如何會是談情説愛的小調歌曲呢?孔子説:“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吳公子季札在魯觀“周樂”,聽了周南、召南後評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都道出了此詩的基本情調,此詩當是春祭大典上演儀農業生產全過程和祈禱農業豐收的舞歌之樂。詩首章寫文王率領公社男男女女,在黃河之濱,迎着花香鳥語、明媚燦爛的春天,舉行迎春勸耕大典。以下四章描寫由播種(左右流之),耕耘(左右采之)到收穫(左右芼之)之過程;表達了春天播種時節“寤寐求之”的虔誠、憂慮心理,希望夏天莊稼長得好的“琴瑟友之”之精心管理、心中不安和高興的心情;秋天獲得豐收,“鐘鼓樂之”之無限興奮的情緒。詩中突出了“窈窕淑女”,表明婦女在農業生產中居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荇菜之類作為舞樂的內容,恐怕這些作物是婦女們勞作的。公社男女勞作是有分工的。這首詩就是姑娘們演儀一年辛勤勞動的過程,既為祈禱農業豐收,也表達大家不辭辛勞的心情,以示勸耕。“君子好逑”語意雙關,既是對淑女們的讚美詞,又是對農業豐收的祈求。

孔子評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這是從樂的角度談此詩。一解是:此詩演奏時,始於至誠,終於熱情奔放。由輕快爛漫到深沉至誠,由興奮愉快,再到熱烈歡躍。“亂”指“鐘鼓樂之”的大合樂。“始“為笙管分奏或合奏,終樂為“亂”,匯成“洋洋乎盈耳哉”之磅礴氣氛。二解是:始可能是由宮廷樂隊載歌載舞演奏,終了大家共唱共舞,形成千人唱萬人舞的宏大歡樂場面。

君子、淑女,自然是讚美文王與夫人這樣受愛戴敬仰的賢王賢妃,也是讚美廣大君子淑女,主在教化也。

解讀《關雎》 篇四

關雎

先秦:佚名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賞析

《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詩經》的第一篇,而《詩經》是中國文學最古老的典籍。雖然從性質上判斷,一些神話故事產生的年代應該還要早些,但作為書面記載,卻是較遲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説,一翻開中國文學的歷史,首先遇到的就是《關雎》。

當初編纂《詩經》的人,在詩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種用意,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後人的理解,並不認為《關雎》是隨便排列在首位的。《論語》中多次提到《詩》(即《詩經》),但作出具體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他看來,《關雎》是表現“中庸”之德的典範。而漢儒的《毛詩序》又説:“《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這裏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種倫理思想:在古人看來,夫婦為人倫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須以夫婦之德為基礎。《毛詩序》的作者認為,《關雎》在這方面具有典範意義,所以才被列為“《風》之始”。它可以用來感化天下,既適用於“鄉人”即普通百姓,也適用於“邦國”即統治階層。

《關雎》的內容其實很單純,是寫一個“君子”對“淑女”的追求,寫他得不到“淑女”時心裏苦惱,翻來覆去睡不着覺;得到了“淑女”就很開心,叫人奏起音樂來慶賀,並以此讓“淑女”快樂。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詩經》的時代是對貴族的泛稱,而且這位“君子”家備琴瑟鐘鼓之樂,那是要有相當的地位的。以前常把這詩解釋為“民間情歌”,恐怕不對頭,它所描繪的應該是貴族階層的生活。另外,説它是情愛詩當然不錯,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愛情詩。這原來是一首婚禮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讚美新娘、祝頌婚姻美好的。《詩經·國風》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把《關雎》當作婚禮上的歌來看,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也是喜氣洋洋的,很合適的,

當然這首詩本身,還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態出現的。之所以如此,大抵與在一般婚姻關係中男方是主動的一方有關。就是在現代,一個姑娘看上個小夥,也總要等他先開口,古人更是如此。娶個新娘回來,誇她是個美麗又賢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説自己曾經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討新娘的歡喜。然後在一片琴瑟鐘鼓之樂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滿的婚姻就從這裏開了頭。即使單從詩的情緒結構來説,從見關雎而思淑女,到結成琴瑟之好,中間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來不易的東西,才特別可貴,特別讓人高興。

這首詩可以被當作表現夫婦之德的典範,主要是由於有這些特點:首先,它所寫的愛情,一開始就有明確的婚姻目的,最終又歸結於婚姻的美滿,不是青年男女之問短暫的邂逅、一時的激情。這種明確指向婚姻、表示負責任的愛情,更為社會所贊同。其次,它所寫的男女雙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這是一種與美德相聯繫的結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雙重意義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説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裏“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再次,是詩歌所寫戀愛行為的節制性。細讀可以注意到,這詩雖是寫男方對女方的追求,但絲毫沒有涉及雙方的直接接觸。“淑女”固然沒有什麼動作表現出來,“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獨自在那裏“輾轉反側”,什麼攀牆折柳之類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愛得很守規矩。這樣一種戀愛,既有真實的頗為深厚的感情(這對情詩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對於讀者所產生的感動,也不致過於激烈。以上種種特點,恐怕確實同此詩原來是貴族婚禮上的歌曲有關,那種場合,要求有一種與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稱的有節制的歡樂氣氛。而孔子從中看到了一種具有廣泛意義的中和之美,藉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剋制、重視道德修養的人生態度,《毛詩序》則把它推許為可以“風天下而正夫婦”的道德教材。這兩者視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處。

古之儒者重視夫婦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層意義上説,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在古代,這一基本單元的和諧穩定對於整個社會秩序的和諧穩定,意義至為重大。在第二層意義上,所謂“夫婦之德”,實際兼指有關男女問題的一切方面。“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孔子也知道這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求。飲食之慾比較簡單(當然首先要有飯吃),而男女之慾引起的情緒活動要複雜、活躍、強烈得多,它對生活規範、社會秩序的潛在危險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論語》)所以一切剋制、一切修養,都首先要從男女之慾開始。這當然是必要的,但剋制到什麼程度為合適,卻是複雜的問題,這裏牽涉到社會物質生產水平、政治結構、文化傳統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也牽涉到時代條件的變化。當一個社會試圖對個人權利採取徹底否定態度時,在這方面首先會出現嚴厲禁制。相反,當一個社會處於變動時期、舊有道德規範遭到破壞時,也首先在這方面出現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關雎》,它所歌頌的,是一種感情剋制、行為謹慎、以婚姻和諧為目標的愛情,所以儒者覺得這是很好的典範,是“正夫婦”並由此引導廣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於《關雎》既承認男女之愛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對這種感情加以剋制,使其符合於社會的美德,後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發揮,而反抗封建禮教的非人性壓迫的人們,也常打着《關雎》的權威旗幟,來伸張滿足個人情感的權利。所謂“詩無達詁”,於《關雎》則可見一斑。

閲讀訓練 篇五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7.這首詩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思想感情?(2分)

8.詩中有許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疊句,這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