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研究性學習報告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41K

研究性學習報告精品多篇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一

一、研究背景

1、高中語文學科之現狀與困境

進入新世紀,我們語文教學的現狀就普遍而言,仍然是沒有大的改觀。僅以我們學校及接觸的周邊學校為例——新安中學地處深圳市南頭關外,是深圳市寶安區教育局直屬學校。就生源水平而言,屬區內二類學校。經過深入調查瞭解,學生的閲讀潛力和寫作水平,多處於中等甚至中下水平。如閲讀量少,閲讀面窄;思維缺乏深度和廣度;寫作資料空洞、幼稚,字裏行間充斥的或“風花雪月”般的柔弱無物,或“新新人類”樣的無病_……此種現象,在我們這類學校以至往下的三、四類學校比比皆是,往上的一類的學校也絕不少見。筆者曾多次參與過各種級別的語文統考改卷工作,作為一個有二十年教齡的一線教師,看到學生“閲讀理解”答卷,答案似是而非、不得要領;作文表達資料膚淺、空洞無物,內心極為焦慮。一句話,閲讀和表達缺少甚至沒有“文化含金量”,教育家於漪比之為“缺鈣”乃至“失語”。

2、語文“新課程”教育理念之要求

本次語文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讓學生在已習慣了的理解性學習之外,學會探究性學習。《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其“基本理念”第二條“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潛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就明確提出:“高中學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必須的閲讀表達潛力和知識積累,發展他們的探究潛力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決定潛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用心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形勢的迅猛發展

李克東教授指出: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我媒體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潛力的創造性工具。“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為人類潛力的提高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潛力建設高峯會議”上的講話)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國小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強調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是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着密切聯繫和繼承性,又具有必須相對獨立性特點的新型教學類型,對它的研究與實施將對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具有重要好處。

二、理論依據

1、依據建構主義的認知發展的理論

專題研究性學習的理論構架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源自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利用建構主義能夠比較好地説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説明學習如何發生、好處如何建構、概念如何構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構主義理論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認知結構。當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

所謂“認知結構”是指學科知識的實質性資料在學習者頭腦中的組織。它是由有組織的、穩定的概念組成。認知結構的構成遵循“不斷分化”和“綜合貫通”的原則,使其構成一個按層次高低和縱橫聯繫組織起來的“金字塔”式的結構。處於結構頂端的是最抽象和概括性的知識或概念,下面是逐級向下分化的從屬概念、命題或具體信息。(張奇,《學習理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4—185頁)

專題研究性學習就是要幫忙學生建構個人的認知結構。這是整個閲讀和表達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好處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學習過程中幫忙學生建構好處就是要幫忙學生對當前學習資料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到達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關於當前所學資料的認知結構。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好處潛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潛力的函數。換句話説,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好處的潛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資料的潛力。專題研究性學習就是期望能集中給學生語文素養所務必的資料,以構成穩定的認知結構。

2、依據教育心理學中的同化理論

要想有效的獲得就務必加大刺激,單篇課文的力度顯得蒼白,只有把同話題或同主題的文章,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示,才會觸發學生個體經驗、發散學生思維潛力、擴大言語表述的可能。並有效地構成言語潛力。這種類屬似的學習是教育心理學中同化論的一個理論。所謂類屬,是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概念與所學概念之間的關係。同化論認為,如果二者是上位與下位、下位與上位等關係,那麼所學的概念就容易被同化,那麼學習者對所學概念的記憶與持續也容易完成。類屬學習是藉助於有待學習的概念與學習者自身已有概念之間所存在的關係來完成的一種學習。

人類的認識總是依循着從“個”到“類”的過程。那裏的“個”,是具體的事物,具有具象性;而“類”是具有相同屬性的具體事物的概括,具有抽象性。這種不同水平的“個”與“類”,不僅僅證明人的認知的發展,而且預示着教育空間所在。這就是説,學校教育作為新生一代第二次歸屬的中介,應當在促使其認知的類屬性獲得較高水平的發展上有所作為。這種“作為”,具體説就是學會深刻認識“個”、學會從“個”到“類”的概括,學會從已知“個”的“類”的特點推測未知的“個”、學會創造新的“個”等等。有專家指出:

類屬化閲讀是將閲讀活動中獲得的案例文本信息歸入到必須的“類屬”之中,使案例文本信息的“個”在這個“類”的層面上構成聯繫,或者將若干“個”的案例文本信息進行歸併,構成新的“類”及類屬關係。(魏國良,《現代語文教育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62頁)

有識之士強烈呼籲“現代語文教育更需要,也更有條件編排更重視類屬化系統化的教材。”(區培民主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29頁)也充分認識到專題學習的重大好處。“從信息論、方_、認識論好處上看,類屬化學習是信息處理、策略運用、認識深化與昇華發展的統一,是一種高水平的活動。”

3、依據自身長期的教學實踐的反思

記得有人説過:我國古代語文教育基本是文字型教育。及至上世紀初,轉變為文字——語言型教育。而近十多年來,又出現了第二次重大轉變,即語言——思維型教育。但這次轉變,並未改變我國語文教育沉痾日重的現狀。進入本世紀,筆者想,該不該出現第三次重大的轉變呢?轉變為“思想——精神型教育”,即構成一條以“思想”鑄就為核心,“專題研究”為手段,讓精神和言語共生的學習主線,循序漸進,逐步攀升。我們總覺得,我們的高中語文學習之所以突破不了“少慢差費”的瓶頸,原因就在於我們“文字——語言型教育”的痕跡太重,要明白,這是國小至國中階段就應完成的任務,即“蒙學階段”的教育資料;而十多年來我們進行的“語言——思維型教育”因為沒有“思想”的支撐又顯得無序和乏力。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什麼年齡讀什麼書,什麼學段做什麼事。高中階段,我們就應多去研究精神和思想注入學生靈魂骨髓的方法和過程。

什麼是思想呢?劉再復説:“精神生命流動着的血液就是思想。沒有思想,生命只是一片沼澤。”所謂“精神生命流動着的血液”就是對現實有真見,對人生有_,對歷史有深知,對宇宙有參悟。如果説國小至國中是以言語技能的學習去領悟作品的思想、精神、意藴,培育其用心健康的情感態度,即側重於先技後道、由技悟道這一學習過程的話,那麼,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則務必把價值觀的鍛造,精神家園的構建放在首位,務必先道(精神、思想層面)後技(技巧、技能層面),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即由“形而上”至“形而下”。試想一下,沒有了思想,你能説或者寫出些什麼呢?我國古代文藝理論主張“文以意為主”、“意在筆先”、“以意役法”不正是此理嗎?而要在短時間內使沒有或者缺乏直接人生體驗的中學生漸進為一個會思考、有思想、有見地、有創意的人,就務必選取“專題研究性學習”。

三、研究目標

(一)語文學科層面

1、“專題研究”

“專題”為的是集中,“研究”為的是深入。一個人專注於某一個“專題”(或一個人物,或一部著作,或一段歷史,或某個話題),材料不斷積累,認識逐步加深,體驗點點匯聚,思想層層積澱,分解化合,發酵蒸餾,就會凝結成一種對社會、人生獨一無二的個體認識;就會去陳言、留真意,除粗穢、存精氣,由博返約,厚積薄發。

2、“讀寫一體”

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永新説:“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其實,你“讀”什麼就決定了你寫什麼。我們努力探究讀與寫、輸入與輸出這一現象的過程和機制。

3、“言意互轉”

語文修養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言語技能問題,而是一個人的心智活動和人文素養的綜合反映。語文學習如果不顧及心智的開發,個性是思維訓練、文化教養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運用,那無異於緣木求魚、捨本逐末。能夠這樣説,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只有兩個,一是語言,二是思想。一個人言語世界的拓展,同時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實。我們努力實現言意互轉,精神和言語共生。

(二)學科與信息技術整合層面

1、整合後的課堂形態

2、整合後的課型形式

四、研究方法

1、實驗法

2、案例研究法

3、調查法

4、觀察法

五、研究過程

1、課題申報

2003年4月,中央電教館批准我校申報《家園——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網站建設及應用》的子課題立項。與此同時,我們也購進深圳潤萬年公司的後台管理系統,開始“自己課程”網站的開發和建設。

2、組織機構

《家園》專題學習網站由深圳市新安中學特級教師吳泓主持。參加人員:陳運桂、羅宗填、鄒小新、嚴太波、倪崗、李擎、鍾誠、劉翠蘭、馬金蘭、陳志剛、吳鋭榮、陳秋影、潘冬雲。後續加入人員:深圳教院附中特級教師陳繼英老師,深圳市寶安中學高級教師唐寶康老師。聘請學術顧問:湖北大學鄒賢敏教授,廣西師範大學黃漢清、黃麟生教授,蘇州大學陳國安博士,山西師範大學桑建中教授。

3、建設網站

①取名。網站取名“家園”,源於2000級高一(6)班做“專題研究性學習”時所辦的班刊名,意在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構建精神家園”、“精神和言語共生”是我們網站的主題詞,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②設定了網站欄目的功能構成:即專題文粹精讀;專題資源拓展;題外天地延伸;習作展示評價;師生討論社區;步驟方法探索;評價活動思考。③定題。建成的有28個系列的專題課程:如感受其芬芳,理解其哺養——讀《詩經》;南方的天空——詞章華美與屈子行吟;寂寞聖哲——感悟諸子的言説;日月清朗,千古風流——讀《世説新語》;桃源夢境與歸去來兮——解讀陶潛;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李白與杜甫;東林悲風——明代士子的脊骨和喉骨;末世悲歌傷紅樓——讀《石頭記》;百年尋夢——讀蔣廷黻《中國近代史》;走進魯迅世界——讀《吶喊》、《彷徨》;生與憂患——解讀蘇軾;科學的巨擘,人類的良知——愛因斯坦;永遠的校園——北大、清華與西南聯大;我的朋友——胡適之先生;神話《邊城》——讀沈從文等。④上傳與專題課程相關的文章1000多篇。經過較長時間的摸索,《家園》網站的欄目得到了完善,資料得到極大的充實。

4、操作實踐

(1)整理出專題學習的操作順序:

①師生共商選定專題(定題),或由師確定專題,充分發揮教師“聞道在先”的引導者、啟發者和諮詢者的作用;②師生圍繞專題迅速收集材料,熟練上傳材料。這既需要較熟練的操作技術(如熟悉後台操作、前台協調配合等),也務必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如檢索、捕捉重要信息或有效信息);③師生高效閲讀上傳材料,研究他人對此專題的研究路徑及方向;④師生共商確定各自的研究路徑及方向(定向);⑤師生圍繞專題的路徑及方向精讀材料:一是欣賞、分析、理解他人創新的思想或見解;二是批判性地思考(或置疑、或探究),歸納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三是平等地交流、互換、共享思維成果;⑥學生寫出(即歸納、整理、表達)自己的研究性成果(或小論文或隨筆、散文等);⑦教師閲讀學生的研究性成果,與學生共商成果的優劣、長短。原則是不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對有個性、有見解的文章,即便結構欠完整,闡述欠周密,都予以褒獎和鼓勵並使之完善;對思想欠成熟,見解尚偏頗的,只要有一閃光處,也予以表揚和激勵;對借鑑他人過多的,我也名之為“重新組合就是創造”。我們反對抄襲,但對於重組得好、能化為個人的一種特殊表達的文章,也予以肯定和保護;⑧修改或重寫是作者重新認識、重新發現、重新創造(包括思

想、思路、文體、樣式、遣詞、造句等)的過程。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個環節不容忽視;⑨學生成果修改成冊或上傳網站,為的是便於相互的交流、溝通、借鑑和評價,以產生輻射效應和體驗成功的愉悦。

(2)摸索出網絡學習的管理方法:

①保證每週二至三課時的上網學習時間;②規定每節課的學習任務(如閲讀量、摘錄量)、學習方式(或搜索,或討論,或寫作)和學習區域(或師生討論區,或具體評論欄);③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或圖片動畫,或音頻視頻,或設置問題;④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那裏特指教師主角的定位或轉換:要及時引導,即時評價,參與學習,平等探究等。

研究性學習總結 篇二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壞節,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也是實現教學目的的主要途徑,學生的知識大多是通過課堂教學的途徑獲得的。因此,重視課堂教學,對課堂教學要精心設計,跟編導設計節目一樣要通盤考慮編出使觀眾賞心悦目的好戲。也就是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更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但是演好課堂教學這齣戲,除了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基礎外,還必須通過老師美的設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下面就是我實踐教學的幾點心得。

一、“問題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

問題教學是以學生對問題的探索和研究為主的教學方法,它通過學生對教師設計的問題的分析、研究、探索、總結,最後獲得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發現並提出新的未知。知識是經由學生研究獲得的,理解掌握起來較為方便,不易遺忘,並能培養和鍛鍊學生的各種能力。問題教學,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任何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都不是教師硬性灌輸給學生的,都是由學生通過親身的觀察、分析、討論和總結得出的,這樣學生的學習過程就充滿樂趣,充滿激情,對知識的掌握更為牢固,因為它們來源於學生的直接經驗。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加以適當的干預,起領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這種教學過程,能培養學生觀察、閲讀、分析、討論、判斷推理能力;能使學生接受到潛移默化的科學研究方式方法的教育。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打下基礎;久而久之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設計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筆者在《植物的礦質營養》中的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不是同一個過程的教學時採用此種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1、提出問題:若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對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同一個過程,那麼植物對水分的吸收量和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量關係如何?學生回答吸水量與吸收礦質元素的量是成正比。兩者是否存在這種關係呢?

2、學生做實驗:配製培養液,測出培養液中各礦質元素的起始濃度。將一植物幼苗放入培養液進行培養,一段時間後,再次測出培養液中各礦質元素濃度。

3、分析實驗、得出結論:學生通過分析培養液前後濃度的變化,得出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對礦質元素的吸收不是同一個過程。

二、引起學生的興趣

長期的教學工作,我深深體會到: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願意學,而且學得較好。某種事物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學生容易記祝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時,要注意這一點,在備課時,要設計一個好的“開場白”,引起學生的興趣。在講伴性遺傳時,以英國”皇族脖趣聞作為引言:“歷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攜帶者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她有四個兒女,長子黑奧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個兒子愛德華七世健康正常,英國的皇世是由他傳下的。女皇的兩個女兒都是血友病的攜帶者。因此,她的一個外孫女與尼古拉二世結婚,其獨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個外孫女嫁到西班牙也給那兒帶去了血友玻從此,俄國的羅曼諾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維多利亞的外孫女造成了這兩個家族的血友脖。趣聞講完了,教者接着提出問題:為什麼同是維多利亞的兒子有表現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為什麼英皇族的血友病會傳到俄國的羅曼諾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這樣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接着老師不失時機地引入伴性遺傳的有關知識,學生注意力集中感興趣,產生了好的效果。講究伴性遺傳的知識,學生對前邊所提的問題自己就能解釋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中的應用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以説電腦已進入每一個家庭,這也為我們的教育普及現代化奠定了基礎,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越來越廣泛了,計算機技術應用到生物教學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體集聲音、圖象、模擬等手段於一體,尤其適用於生物教學。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化遠為近、化靜為動、化無形為有形,是生物教師的好幫手。

電化教育作為運用現代電教媒體(如電視、錄像、幻燈、投影等)進行教學的一種方式,對於傳統的教育來説,無疑是一次激烈的衝擊和深刻的革命。教育工作者當然應該更新觀念,注重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通過多年的教改實踐和探索,我認為,只有將傳統的教學媒體中合理、優秀的部分與現代電教媒體進行優化組合,才能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整體效應”,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人體的細胞、血液的流動、神經的傳導、食物的消化等,這些均是教學中的難點、重點;但又看不見,摸不着,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比如,在講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動的生理作用時,過去我用“講述+板畫”的形式講授,以語言講述為主,板畫為輔,雖然也能強調重點,但缺陷是既不真實,也缺乏動感。如果應用現代化電教媒體——教學錄像片演示這一生理過程,通過慢放、定格、特寫等方法處理出來的鏡頭,既能真實、藝術地再現消化道蠕動的動態過程,使其具體形象,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運動現象變得新穎有趣。在演示錄像過程中,我還通過暫停放映,教師解釋,或邊放邊解釋的方法,把兩種教學媒體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識過程中,又得到教師適時適度的強化,使這一難於理解的。知識變得易於接受。當過一段時間測驗這一內容時,全班所有學生都準確地掌握了這一知識。這就啟示我們:電教媒體的生動、直觀,接近於現實;合理使用,則使知識進入學生頭腦中的途徑增多了,記憶加深了;若再與講解結合,其形象化、趣味化與化難為易的效果,是單純的講述所無法達到。

四、追求教學特色,形成獨具魅力的教學風格

烏申斯基説過:“只有個性才能作用於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廣大生物學教師也要追求獨具魅力的教學風格,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借鑑學習別人教學方法的同時也要淋漓盡致地把自己的特長髮揮出來,張揚了自己個性也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千萬不可套在一個固定的模式裏畫地為牢。這樣不僅東施效顰,而且出現邯鄲學步,千篇一律,照搬照抄,只會黯然失色。我們要正確地學習其中的精髓,不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有人説,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性自然學科,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東西不是很多,講起來學生不愛聽,乏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挖掘教材,發揮特長,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來吸引學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要有教學氣質。這種教學氣質不僅體現在衣着與外貌上,而且可通過一個人的眼神表現出來。一個優秀的教師走進課堂,總是精神振奮,莊重親切,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殷切的期待。教師充沛的體力和感情就會給學生良好的印象,直接影響着學生聽課的情緒和教學效果,這種氣質會使學生受到感染,產生愛聽老師講課到愛學這門課的興趣遷移,出現所謂的“愛屋及屋”的效應。教師的語言要有節奏,要有邏輯性,這主要和掌握教材的熟練程度有關,一個連教材都不熟的教師是很難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抑揚頓挫、語調流利的語言是很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幽默也是一個人的應有的素質,風趣而不失嚴謹,動人而免於庸俗,從而活躍教學思維,提高課堂氣氛。教師的體態語如手勢也可以增加一個人的氣質的作用,去感染學生。

其次,一個教師的教學風格還體現在他的教學設計上,即按照一個什麼樣的教學思路去教。對一名生物學教師來説,大自然給予我們豐富多彩、斑光陸離的生物素材,由這些第一手的材料,我們就可以運用現代化的直觀教學手段或直接運用這些材料在教學課堂設計上獨具匠心,充分地展示給學生,使教學模式達到最優化,以便形成靈活開放、創新發展的課堂機制,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變,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新世紀的教師應該是闊步向前、富於創新的開拓者。我們要重視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收”“放”自如,定能成為優秀的衝浪高手,創造出和諧、自主、個性、創新、合作的新型課堂。

優秀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三

(一)背景和意義

近年來隨着城市人口的增長,油價的上漲,一種綠色、低碳、健康的出行方式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選擇——即乘坐公交,公交車在城市發展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也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扇窗口。為了使公交更好地為市民出行服務,公交站點的設置和選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條公交線路上的公交站點的佈局不僅影響着這條公交線路的優劣,而且與公交企業和出行者的利益密切相關。一條好的公交線路和公交站點位置和數目的確定,不僅影響着公交車輛在路段上的運行速度和停靠次數,而且決定着出行者的效率。

xx市作為一個省會城市,一直高度重視公交事業的改進和發展,20xx年xx月13日,xx市規劃局出台了《xx市公共交通規劃》,面向全體市民進行公示;20xx年5月,xx市人民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的實施意見》,對全市公共交通未來10年的發展做了前瞻性的整體規劃和展望,但是這些都是宏觀的總體的設計和管理,我們試圖通過對公交系統中某一路車的站點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微觀研究,一窺全豹。

19路公交車作為xx公交線路中的一員(開通較早、線路較長、站點較多,沿途經過多個城市功能區,所以,研究19路公交車站點位置分佈,探討站點位置附近居民出行時間,並對站點位置設置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就成為我們小組選擇的研究課題。

(二)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分析

目前,國內外對於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公共交通換乘線路的設計研究、公共交通專用道路的研究或者是智能公共交通管理方面。至於公共交通評價方面,主要是針對公共交通的整體評價,如xx的《公共換乘系統及其評價》,主要是從方便性、快捷性、準時性、安全性、經濟性等方面的指標進行評價。而這裏的經濟性評價又主要是從交通費率來考慮的。目前對於公交站點的選址問題,國內外還沒有較為系統、詳細的研究,特別是針對某一路車的站點設計的案例研究更為缺乏,為此,我們通過對19路車站點設計對行人出行的利弊的案例研究,總結在公交線路上設置公交站點的合理性,填補公共交通研究方面的細節的研究,使公共交通方面的研究更加系統。

現階段公交站點設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道路交通影響上面,而忽略了公交站點設置和居民出行之間的關係。部分城市公交站點的位置原理居民區,居民出行受到極大影響。因此,我們的研究選擇了居民出行這個角度,探討居民出行對公交站點設置的影響。

優秀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四

一、課題名稱:

山水與文化

二、課題組組長:

三、課題提出背景説明:

中國山水千姿百態,可謂得天獨厚;中國又是文明古國,歷代人文薈萃。這自然與人文的兩大特點,孕育 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山水文化。中國眾多的名山勝水,不僅自然景觀雄奇秀麗,而且沉積着深厚的文化,閃耀着 燦爛的異彩。所謂“中國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藴涵和引發的文化現象。這是中國的寶貴財富,也是全 人類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有顯著的地位。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中國山水文化具有多層面的價值。當今世界,旅遊越來越普遍地成為人們的一種重要的生活內容,人們以 這種活動來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我國風景名勝區遍及全國各地,旅遊資源極其豐富,旅遊業被稱為我國的“朝 陽工業”,風景名勝區是我國的“無煙工廠”,發展旅遊業的潛力很大。中國山水文化的研究,揭示出我國風 景名勝固有的獨特魅力,幫助人們真正地認識和欣賞她們的美,激發起人們強烈的感情,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遊 覽我國風景名勝,熱愛我國風景名勝,理解我國風景名勝。這方面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這是第 一層面的價值。中國山水文化保留着歷史的足跡,又是瞭解中國文化及其發展的特殊的窗口。中國自古就有“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説,把遊歷與讀書相提並論。許多風景名勝區都保留着豐富的實物資料,生動地體現 出不同時代的文化特色。發掘中國山水文化的這一層面的價值,是弘揚中華文化的一條重要的途徑。發揚中國 山水文化中藴涵的優秀民族傳統,這是它更深的一個層面的價值。

五、預期成果:

瞭解山水文化的行成與本質,特點與形態,立足於當下從新時代的高度去理解人與山水的關係。

六、研究方法:

蒐集資料,問卷調查

七、活動計劃:

1、任務分工:

分為3個小組

第一組:負責制定問卷與發放。

第二組:整理和蒐集資料。

第三組:打印文件及最終整理。

2、活動步驟:

(1)全體組員進行討論、確定課題、出動全體組員收集有關資料。

(2)全體組員發放問卷。

(3)對回收問卷和所收資料進行整理。

(4)上網將活動細則及成果打印出來,便於寫論文報告和總結。

節能工作總結 篇五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已經教過的內容有:

1、怎樣提問題;

2、怎樣把問題變成課題;

3、如何研究課題;

4、怎樣查找資料;

5、教學評價;

有些教學內容在本學期教學中有涉及,但沒有拿出課時講授,在下學期的教學中要作專門的講解,如:調查與採訪;課題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等。

二、教學策略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1、學生通過基於問題或主題的探究實踐,形成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增強學生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並經歷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活動的體驗,發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知道,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收集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過程,在思維訓練中,首先就是訓練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其次是思維的目的和方向;第三是開闊思路、知識準備、選擇方法。對學生的所有能力訓練,都要在學生參與的活動中進行,教師起一個引導和指導的作用。

優秀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六

課題名稱:研究消除粉筆粉塵的方法

學生姓名:

同組學生姓名:

指導教師姓名:

報告完成日期:xx年xx月xx日

摘要:粉筆粉塵污染在學校中的污染應當引起重視,其對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影響,如何消除粉筆粉塵污染這個問題應該儘快引起各方面人員的重視。本文闡述研製吸塵黑板擦的原理和工作過程。

課題的提出:

背景

粉筆教具是目前教學的必備工具,用它來傳授知識,是最原始和最傳統的主要教學方法之一,粉筆從其應用到現在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對人類的教育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隨着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粉筆教具的認識不斷提高,即粉筆給人類教育事業帶來進步和作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給從事教育事業的教師及學生帶來巨大的危害。

通過系統動力模型對教室粉塵的分佈及危害作出研究後發現,在講台3m的直徑空間內,工作環境競與鍊鋼爐前工人受粉塵危害的嚴重程度極為相似。

粉筆從其化學成分構成上來講,主要成份為碳酸鈣(石灰石)和硫酸鈣(石膏),少量的氧化鈣以及其它少量的金屬元素如鐵、鎘等。以粉筆的化學酸鹼度來看屬於弱鹼性物質,從其物理性質即粉筆在書寫和粉筆擦除過程中其主要化學成分,濃度、分散度、比重、形態、硬度、溶解度等來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長時間飄浮在空氣中,嚴重污染室內空氣,危害師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具有現代特徵的現代教具如幻燈機、投影機、電腦以及實驗室等重要設備,影響這些設備的性能,使用質量和壽命。同時由於大量使用必然需要開採大量的石灰石、礦和石膏礦,這樣會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的破壞。

粉塵對師生呼吸系統包括肺、上呼吸道的危害以及對其它器官和組織的危害包括對眼睛、皮膚、耳朵的危害,還容易誘發其它器官的疾病,如對肝、腎、骨、腎臟等組織損害明顯。

粉筆粉塵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很多有害病菌都能吸附在微細粉塵上而被帶入學生肺部,從而促成急性和慢性炎症的發生,從而引起學生羣體集體感染呼吸道和其它流行病。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室內和細菌總數等衞生指標逐漸惡化,會與微細粉筆粉塵相互作用,加劇粉筆粉塵對師生健康的危害。

目的

我們之所以研究消除粉筆粉塵的方法,目的是可以減輕粉筆粉塵對教師、學生以及其他人的危害,使大家生活在一個健康的環境裏。

課題研究的內容:

研究方法

粉筆粉塵主要是在用黑板擦消除粉筆字的過程中產生,我們主要在粉筆的生產工藝和黑板擦上着手研究消除粉筆粉塵的方法。

研究生產無塵粉筆

(1)目前:市面上原始粉筆

(2)改進:原始粉筆的改進型為無塵粉筆,是在原始粉筆中加入油脂或聚醇類物質作粘合劑,再加入比重較大的原料。

(3)好處:使粉筆的比重和體積都增大,不易飛散粉塵。

(4)弊端:在實際應用中並不明顯,成本較大,難以推廣。

研製吸塵黑板擦

(1)目前:普通布制黑板擦

(2)改進:製作出吸收粉筆粉塵的設備,由一條導管連接着黑板擦和一個小型圓形箱體。

(3)好處:其功能類似於吸塵器,在擦黑板的同時機器啟動,使飛散的粉塵大部分不向外擴張,將粉塵吸進容器內,易於收集粉塵。

(4)弊端:剛接觸的人使用時感覺不太靈活方便。

我們針對教室講台前地方狹窄,老師、學生來往頻繁和學生活潑好動等的特點,認為研製一種使用靈活、方便,又能消除粉筆粉塵功能的黑板擦,即在現有傳統黑板擦的基礎上做一定改進,加入吸塵的功能,解決粉塵向外飛揚的問題。我們着手於研究製作吸塵黑板擦來解決粉塵污染的問題。

對課題研究進行的理論、數據等方面的分析

製作吸塵粉筆擦

吸塵粉筆擦的製作是由大家共同參與討論及挑選材料完成的。吸塵粉筆擦是在注塑殼體的內側,與殼體兩邊平行鑄有兩稜骨、四塊限位擋板,殼體上端面開有通孔,注塑的板擦固定架的螺桿上端車有螺紋,板擦體鑲嵌在固定架下端面凹槽內,固定架位於限位擋板中間,螺桿穿過殼體的通孔與鑲有彈簧的上壓蓋以螺紋連接,毛刷安裝在稜骨的凹槽內,收塵片安裝在殼體無稜骨對應的一邊上。防止了塵土的飛揚,把粉塵收集到一起。

吸塵粉筆擦由於製作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使用成本低,在學校中能夠廣泛推廣。使用吸塵粉筆擦能夠有效減少空氣中的粉筆粉塵,淨化教室內空氣,有效率達到80%以上。

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就 吸塵黑板擦 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幾個問題請教蔡老師,並通過與老師討論得到以下解答:

黑板擦的原理。 答:現在市場上已研製出這種黑板擦,但還未能投入使用。原理大致如下:在黑板擦內部裝有一小吸塵器,使用時吸塵器將粉筆灰吸入,並存入內部專門收集粉筆灰的容器中,但要定期清理容器。

粉筆灰為什麼會掉落,為什麼有一部分會飛到空氣中? 答:因為擦黑板過程中會產生風,而粉筆灰很輕,因此可以考慮在粉筆灰中加入一些密度較大的物質,使粉筆灰往下落,減少飄散到空氣中。

吸塵器原理。 答:使吸塵器內部空氣流速加快,內部氣壓小於外界大氣壓,外界大氣壓將粉筆灰壓入吸塵器內。

摩擦生熱會不會影響吸引? 答:一般情況下不會或影響不大。

粉筆灰會不會被磁化? 答:因為不是鐵鈷鎳等磁性物質,粉筆灰內部像小磁針一樣的東西不容易整齊排列,固不會被磁化。因此從電磁吸引方面考慮意義不大。

課題研究的最終結論及其他成果

基本設想:

①瞭解基於粉塵污染日益嚴重,粉塵污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們進行粉筆灰擴散與粉塵污染的研究有關研究,並對粉塵污染的危害和治理討論。

②粉塵污染; 粉筆灰擴

③散粉塵來源;環境保護

④分析如何防禦粉筆灰的危害

⑤ 現在有許多有關產品大量湧出但價格很貴有少許缺陷我們想在這方面有些突破

活動步驟 階段 主要任務 階段目標

總體構思 新型黑板擦的設計

設計圖紙、採購原料 設計圖紙、準備實驗製作材料

設計報告

作品展示與推廣 成果展示及推廣應用

組員分配

採訪專家 採購原料 實驗製作 總結結論

設計報告 PPT製作 彙報成果

結論:吸塵粉筆擦有良好的使用前景,應該儘快推廣生產使用。

這次的課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在這個小集體中感受到了每一個人的友情,配合的十分默契。這是我第一次自主行動的事,但其收穫卻很大。讓我覺得同學之間的團結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次研究課題當中,我們常遇到一些麻煩的事。這些問題讓我不知從那裏入手,還有寫道理我們根本聽都沒有聽過。在困難面前我曾想放棄,但在同伴的鼓勵下,我堅持下來了,順利的完成這個課題。謝謝大家的配合與支持! 曹文欣

通過了這次研究性學習,我與大家的友誼更加深厚了,我們互相團結,共同討論,很融洽。這次的課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粉筆灰對人體的危害,如何防治粉筆灰對人類的危害,團隊的集體精神。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好事情等等。 高晨

我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完成這次研究性學習,離不開大家的支持,謝謝同學們,謝謝我們的指導老師。

我懂得了堅持不懈,團結一致就能做好一件事情,這次研究性學習給我的啟發很大,我將以團結友愛,堅持不懈的精神做好以後的每一件事情!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七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中提高對問題的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真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大家知道,創新是民族的靈魂,沒有發現就沒有創造。學生的創造發明是從小開始的。由此可見,學校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實踐的能力,改變過去只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只重視分數而忽略了能力等一些不良現象,摒棄那些知識只來源於課堂,來源於教材的狹隘的認識,激活學生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求知慾,是我們這次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突出特色。本次研究性學習,在課題操作方面有以下特點是:

一、組織學生選擇課題

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由學生憑藉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課題,在學生選擇課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張揚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以發展與提高。

二、以點帶面,進行研究

為了更好的進行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在組織教師學習課標,提升新的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我們以點帶面進行教師個人學習的小彙報,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把個人的研究認識在教師間進行廣泛地交流,拓寬教師的視野,提高自己的認識。

1、由課本走向校園。

2、由文字走向文化。

3、由興趣走向研究。

三、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銜接

為了更好地進行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豐厚的知識營養,我們合理地使用教材,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通過查找、蒐集、使學生對課內知識廣為了解,有適當地延伸。這樣做,開發學生的潛能,拓寬學生學習的領域。

總之,研究性學習是我們在新課程改革中的一次初步探討,過程還很粗糙,但我們會在研究中不斷學習與完善,使研究性學習更趨合理化。

研究性學習總結 篇八

在老師的發動下,我們組員參與了《關於CD的研究調查》這一課題。由於近年來唱片的版權問題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焦點,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在好奇心的推動下,選擇了這一時尚的話題作為研究課題。

下面我們就將聯繫實際情況,具體談一談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總結。

一、準備充分目標明確

在研究性學習的初期階段,我們組員都感到有點不耐煩,畢竟這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話題,一些專業的知識我們也沒有系統地瞭解過,這時老師一直在我們身邊鼓勵我們,告訴我們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調查什麼內容,調查的具體對象是誰,調查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想取得什麼樣的調查結果,採用什麼樣的調查方式等等這些具體的事項,才能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調查研究。這令我們頓時恍然大悟,於是收拾好心情,調整好心態,安下心來做準備。

二、團隊精神合作至上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單憑一人之力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合作,是整個團隊,是大家共同的努力。這讓我們深有總結,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我們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開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頭尋找相關資料,沒有分配任務,開會討論,等到組內開會召集時,才發現,不是有的資料沒找到,就是同樣的資料找了好幾份。組員們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互相埋怨,而是趕快聚到一起開會商議補救之策。我們將任務分割成幾份,派給組員,大家同時工作但側重點不同。如果有的組員提前完成任務,也會熱心主動的幫助別的組員。正是因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幫助,以集體的利益為主。在四個人之間,合作的關係依然緊密,如果查找到與其它組員要找的有關的資料,大家都會拿出來共享,正是由於這樣,雖然研究任務很重,我們卻也沒有耽誤很多學習時間。團隊的精神在每個人心中,合作為了共同的目標。

三、總結其中的好處

原以為高中生活只是緊張的學習,其實非也。

高中生活原來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學習”這個課題來説吧,開始還不知道它有何意義,自開學到現在,這個過程帶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從一定角度看來,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機械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而研究性學習具有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主體的參與性與自主性。學習過程的創造性與多樣性,學習評價的多元性與社會性等特點,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特點恰恰可以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的,自由的,寬鬆的,向上的學習氛圍,這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學習轉變了我們的學習觀念,和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以我的小組而言吧,説它簡單,最終成果只是一個簡單的結果。但是,真是搞起來,要多方面考慮,還要收集有關資料,再加以運用,這自然會遇到許多麻煩,它給我們很大創新空間和實踐機會,轉變我們對學習和生活缺少獨立思考新發現的一些依賴觀念,改變我們“死讀書”的學習方式,創造另一種學習的風氣,營造更優的學習環境。這對學習科學文化的學生來説也是一個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良好機會。

同時,研究性學習也促進同學們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這個我在學習研究中有切身的總結,像哪個同學有何特長、愛好,對事情處理的態度,協作能力如何,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我作為本組的組長,有時在分配工作過於疏忽,執意按自己的意願去做,結果造成某些缺漏和過失。幸好還不算嚴重,否則我真無地自容,組員也沒有責怪於我,反而給我補遺拾漏。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責任,還有我們感情的橋樑在起着作用吧。這段日子,我們一起外出調查,一起查閲資料,一起總結分析,一起解決問題。經歷瞭如此之多,組員之間不知不覺中建立了友誼,加深昇華了友誼,這對以後的生活和學習無疑會起巨大的作用。

我們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激發了自由創新的熱情,培養了獨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學精神,同時提高了我們協作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正好填補了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不足。我想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最大意義。

以上就是我們在本次研究性學習中的心得總結,它讓我們得到了鍛鍊,無論是社會交往的能力,還是自身的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