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環境教育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1W

環境教育報告多篇

【第1篇】《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開題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我校《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准號:02-dt-10)。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硬件上:我校建成了以光纖為網絡骨幹,採用千兆高速以太網,集視頻教學、監控、信息服務、學校管理於一體的校園網絡,實現了“班班通”;全校所有的教室都安裝了數字投影機、實物展示台、100英寸電動玻珠屏幕、多功能講台、監控攝像機、29英寸電視機,上課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着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絡平台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1)21世紀的教師應該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

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本選題基於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3)手段先進。利用校園網絡和個人主頁資料,給學生一個充分自主的學習空間和積極思維的素材,強化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目的性。

五、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xx年3月至xx年2月,對全校教師進行了12輪培訓,從計算機的基本操作,到簡單課件製作、網絡課件製作,以及網絡環境下教學的基本方式,進行了一系列的系統培訓,組織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家、市、區各級的技能競賽,多人獲獎,從而推動了教師個人素質的進一步提高。

六、本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力論、現代教育學、現代心理學和科學研究方法論等。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為文獻索引法、行動研究法。以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技術作為研究手段,採用觀察、文卷調查、經驗總結、實驗、對比分析等方法和手段,進行多個輪迴的研究。

七、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1、論文集:本課題研究的報告、總結、論文、案例、教案精編(內部印行,爭取正式出版)。

2、專著:《扣開未來之門——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模式研究》(正式出版)

3、電子出版物:《求精中學優秀網絡課件選》(若干輯)

八、本課題研究的進度計劃

(一)研究週期

三年,即xx年2月至xx年1月

(二)研究步驟分三個階段

1、xx年2月——5月為準備階段

宣傳發動,組成課題組,醖釀課題實施方案及相關措施等。

2、xx年6月——xx年8月為實施階段

第一輪(xx年6月——8月),主要工作:課題組統一認識;申報課題;確定子課題,各分課題組分別開展研究工作;積累資料;統計分析,寫出可行性研究報告。

第二輪(xx年9月——xx年8月),主要工作:完善方案措施;繼續開展研究;爭取有一定的成果,並寫出第二期研究報告,接受中期檢查。

第三輪(xx年9月——xx年8月),主要工作:繼續開展研究,並爭取在某些學科實現質的跨越;爭取每人有論文;寫出第三期研究報告並接受中期檢查。

第四輪(xx年9月——xx年12月),主要工作:繼續開展研究;出論文集;寫出高質量的研究報

告;申請結題。

為了使課題研究順利進行,我們將本課題分為四個研究小組,分別在信息技術、文科類、理科類、藝術類四個方面開展研究,逐步互相滲透、融合,最終形成一個開放的、立體的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

3、xx年12月——xx年1月,結題驗收,主要工作:接受專家組審查鑑定;根據成果獎勵優秀參研人員。

九、本課題組成員

1、課題領導小組

顧問:張克敏 鄧小慶 劉書華 包錦安

組長:王世羣

副組長:趙放鳴 何江順 鄧 勇

成員:龔照華 楊 培 石 敏

2、課題研究小組

課題指導:王世羣

課題設計兼學術祕書:鄧 勇

課題研究人員:

第一研究組:組長:鄧 勇 組員:黃銀華 謝家英 尹端津

第二研究組:組長:龔照華 組員:黃 芳 程舒燕 張紅豔 凌文泉 黃志偉

第三研究組:組長:楊 培 組員:趙 放 王紀蓉 古遠鵬 雷 波

第四研究組:組長:石 敏 組員:張勝男 黃 智

檔案整理:鄧 夏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本課題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在人力、物力和經費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有決心完成本課題的研究任務。謝謝。

【第2篇】關於校園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導語: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後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以下是小編整理關於校園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的資料,歡迎閲讀參考。

一、調查時間:xx年3月2日~10日

二、調查地點:西流河一中校園及周邊攤點

三、參加人員:八年級環保小組成員及部分教師代表

四、調查方法:考察與調查相結合

五、調查內容:校園周邊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

六、調查要求:正確評價我校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發現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並寫出調查報告。

七、調查結果分析:

(一)總體評價

我校範圍廣,面積較大,達4xx平方米。綠化面積基本達標,森林覆蓋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學區、教師生活區、學生宿舍區依地形和功能佈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個校園

環境優雅,林木葱葱,草地、鮮花盆景遍佈。人文景點錯落有致。校園內潔淨優美,空氣清新,校園周邊環境較好,是個理想的育人場所,稱為“花園式學校”。同時,我校環境教育初顯成效,為校園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創建“綠色學校”活動,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索能力,加深了對家鄉的瞭解,師生環境意識明顯提高,環境法律法規觀念得到了加強,學校同社區環境的聯繫更加緊密,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或義務活動,助人為樂,保護環境蔚然成風,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社會文化的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1、學校環境雖好,但也有一些問題,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來講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和固體廢棄污染等。

2、我校環境教育儘管有了很大進步,但有些問題還不能令人樂觀,具體表現在:

⑴各學科滲透環境教育的理念還不夠完善,缺乏科學的統籌計劃,部分老師有應付心理。

⑵學生户外、課外和校外環境教育活動不能持之以恆,有隨意性現象,沒有充分調動全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⑶教師環境教育培訓沒有全員到位,致使有的教師興趣不高,對“綠色學校”創建活動,缺乏深層次的瞭解。

⑷教師的環境教育科研經費投入不夠。

(三)解決方案

1、成立校園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組織教職工學習《環境保護法》,提高教職工環境保護意識。

2、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環境保護觀念的滲透,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增強學生愛我校園,保護校園環境的自覺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3、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注重多學科滲透,挖掘教材中有關環境教育內容與環境教育的結合點,開展環境教育。

4、廣泛開展課外活動,以學校的櫥窗、廣播等宣傳工具,邀請環保方面的專家來校演講,開展環境教育。

5、利用讀書周並結合環保知識競賽,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綠色校園”“綠色生活”等主題活動。

6、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多層面、全方位地使環境教育深入家庭,進入社會,並建立環境教育長效機制。

7、加大校園管理力度,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校領導小組和保衞處、德育處齊抓共管。儘快清除衞生死角,徹底改變這種現狀,使校園潔、淨、美、亮起來。

8、向有關部門提合理建議。改變教育路行走路線,禁止校內職工燃放爆竹,禁止製造噪聲污染的廣告音像車等個體廣告在校前公路遊弋,改善校園周圍環境,確保校園教學環境的安靜。

【第3篇】教育環境調查報告模板

教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本文將介紹教育環境調查報告。

教育環境調查報告(1)

的家鄉銅仁德江,在我的寒假中,對我的村進行了初步的走訪,發現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為國小或者國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國小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大概是:就業機會、就業問題,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於農村,學歷高有點能力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兩類家庭居多,第一類是父母在家務農,留在孩子身邊;第二類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即留守兒童。

先來看看第一類家庭,這些家長都是在城市裏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農村的,一般來説他們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國小或者國中,甚至有沒去過學堂捫的,所以全家人靠務農為生。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雙方必須要有一個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這大大影響了幹農活,影響了全家的生計。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讀書給孩子聽,不耐煩手把手教孩子怎麼穿鞋子,怕孩子亂跑影響自己幹農活就把孩子關在房間裏當孩子才四五歲,還沒達到入學年齡時,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幹農活。由於孩子年齡小,頭腦還沒發育到適合學習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學前教育。 還發現某些家長是盼望孩子長大一點了,大概在國小畢業後就讓她們去外地打工養活自己,就是因為學費問題,本來在農村辦個學校就有點困難,因為沒人願意去農村支教,所以就算去了一個學費都還是有點顏色的所以導致某些孩子輟學。但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現實的。家長白天忙着幹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於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麼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髮現孩子的成績和改變命運的目標相差甚遠,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會教,也不會用正確方法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就會去買一堆的習題書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後,家長不會幫着孩子訂正,原來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負擔。家長看到孩子做了,就以為自己幫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後,家長又將大失所望,漸漸的開始不耐煩,斥罵孩子,這大大激發了孩子逆反情緒,對孩子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瞭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唸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麼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隻是,想起來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説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走訪時遇到過這麼一個學生,由於學習跟不上,父母平時也沒關心他學習,他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開始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開始逃課,後來漸漸發展成根本不去上課。而粗心的家長只是偶爾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孩子輕鬆的矇混過關。等到家長髮現孩子開始混社會時,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家長又不知道該如何挽回,打罵體罰只會將孩子越推越深,直至無力挽回。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想找家長談談,但是家長忙於生計,對老師的幫助並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長能和老師進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長在孩子心中地位卻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長,家長無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睜睜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論還是存在於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這種心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成績好的越來越好,成績差的父母也會另謀出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會想盡方法幫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幫助孩子學習,很多孩子得以跟上進度,繼續學習。然而,農村父母的心態使得很少有父母會逼着孩子上補習班,孩子自己因為貪玩又很少會主動提出來,因此學習一時跟不上的會越落越多,這對很多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再來看看另一類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帶。通過了解了一下,爺爺奶奶輩的學歷大多是國小,很多連國小都沒有讀,文化水平比留在農村的父母還要低。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着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甚至有些還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

實踐之前總有聽到報道,説很多農村孩子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輟學,然而我發現經濟狀況對學業影響也做了深入調查。還發現,讀國小和國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錢用於孩子教育,但是基本還能負擔。但是,到了高中大學以後,基本所有的父母都開始負債供孩子上學。大多數父母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少數向國家貸款。可見,總體上農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然而我們在教育局詢問是否有專款給予貧困孩子幫助時,我們瞭解到,政府有對貧困的優等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學金,一些社會團體也會給予一些幫助。但是,很多困難的家庭並沒有在補助的範圍內,加之農村家長意識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補助的家庭並沒有提出申請,這使得真正得到補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訪家長中,我們瞭解到,幾乎所有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會讀書,家長無論如何也會供孩子上學。因此,對貧困生補助的不足並沒有導致很多的孩子輟學,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

我一直覺得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在這次走訪中和我不經意聽到了一些有了新的認識。還有我的詢問;如果經濟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繼續學習時會怎麼選擇,大多數的父母都表示無論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學,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學習好的那個,表示選擇男孩的少之又少。

教育環境調查報告(2)

【摘要】xxxx班學生45%來自關外,55%來自關內,國小和國中教育環境與內地差異較大,學習期待與態度呈現明顯的主動性,學習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難,針對xxxx班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現狀,要注意探究針對文化基礎知識的補就策略,注意探究語言障礙形成原因和培優策略,學科教學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注意滲透文化主流價值的認同意識。

【關鍵詞】生源構成;家庭成長環境;學習環境;學習期待與態度;學習方式;學習困難與解決方式;補就與培優策略;方法和習慣培養;

一、前 言

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地xxxx橫斷山區,西、北、南面分別與西xxxx、青海、雲南等省區為鄰,土地遼闊,草原面積大,天然草原面積佔總面積的61.7%,牧民比例大;全州面積15.3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1萬公頃,以高山、山原和高山河谷三大氣候類型為主,平均海拔3500米;全州共轄18個縣、325個鄉(鎮)。全州總人口98.3萬人(2022年末統計),其中xxxx族人口占78.94%,是全國第二大xxxx族聚居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3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641元。總體來説xxxx州是xxxx省經濟、文化、教育發展較落後的地區。xxxx州作為康巴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了康巴文化的精萃,體現了康巴文化核心的方方面面。這裏有康巴社會的特殊的組織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行為規範等文化內容,xxxx傳佛教文化廣泛地深入於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文,在漢語裏,本意為紋,即紋路、紋理、花紋等,強調的是對自然狀態的人為加工和處理。化即華,即美化的意思。《易傳》雲: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這個意思。文化二字連用,引申到社會領域,則是教化之意。學校學科課程是系統的的文化科學知識,是國家社會現行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濃縮體現,它對學生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要求,也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要求。學校課程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反映國家教育對年青一代的培養目標,反映了國家對下一代人才的要求,是xxxx班學生文化同構主要手段之一。學校學科課程教學是學校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手段。科學文化知識即學校課程是對xxxx班學生進行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文化內容,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是文化同構的最主要的目標;同時,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也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構提供了認識基礎和科學前提。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既是文化同構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構最主要的手段。科學文化知識在學校情境下主要直觀表現為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課程,這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基於以上認識,課題組認為:科學文化知識即學校課程是對xxxx班學生進行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文化內容,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是文化同構的最主要的目標;同時,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也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構提供了認識基礎和科學前提。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既是文化同構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構最主要的手段。

基於以上認識,課題小組擬製了《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問卷,對xxxx班三個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調查的目標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與具體目標:

1、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我們選擇了2022年秋季剛進普明中學的高一(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高二(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高三(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共300名學生作為調查的對象,以期瞭解不同時期xxxx班學生在科學文化知識認知能力的修復、認同、內化和範式建構的情況。

2、調查的具體目標

(1)瞭解xxxx班學生在入學之前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

(2)瞭解xxxx班學生國小、國中階段的學習狀況;

(3)瞭解xxxx班學生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習狀況。

(二)調查方法:

1、根據平時觀察瞭解到的xxxx班學生表現,擬製《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問卷調查表(附《調查報告》後);

2、利用《問卷》,對高一、高二、高三共300名來自xxxx州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3、輔之以訪談法、談話法、觀察法進行調查。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xxxx班學生生源構成情況

從問卷調查可知,內地高中xxxx班300名學生均來自於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所屬18縣(xxxx州各縣教育水平差異較大,xxxx州政府根據各縣實際將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名額分配到各縣進行選拔),父母均是當地農牧民(按當地政策,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的父母必須均是xxxx州當地農牧民户口,其子女才有資格參加選拔);xxxx族學生佔71%,其他少數民族(彝族、回族、羌族)學生佔7%,漢族學生佔12%;家住關外的學生佔45%,關內學生佔55%。xxxx州關內、關外是以折多山為界,康定、瀘州、九龍、丹巴為關內,其餘14縣為關外,關內自然、經濟條件好於關外

(二)xxxx班學生家庭成長環境情況

1、參加宗教活動情況。家裏人常去寺院和去得很頻繁的分別佔25.5%和44%,兩者合計達到70%;學生本人也會在假期中經常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和活動,比例達到30%。由此可見,在xxxx州地區,xxxx傳佛教文化是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家庭語言交流環境。學生在家使用xxxx語和多數是xxxx語的佔55% ,67%以上的同學表示能夠很流利或者比較流利地使用xxxx語口語進行表達,25%的同學能夠用xxxx語文進行書面表達。即使現在到內地學習,假期回到家後,很多同學只能用xxxx語同家人交流。有時,內地老師有急事與學生家長聯繫,也必須請上會xxxx語的同學來作翻譯。

3、生活區域情況。生活在純牧區的學生數較少,約佔3%;生活在農村和半農半牧區的學生佔大部分,約75%;城鎮學生佔22%左右。有23%左右的學生在進入內地學習之前還未出過本地縣城之類的地方。這樣,這些學生進入內地學習時,已有的知識系統更多屬於傳統農牧方面的知識儲備,缺少關於現代科學知識方面的感性積累,這難免會給他們的學習帶來較大困難。

4、父母文化程度。學生父親文盲文化程度佔12%,母親文盲文化程度的佔26%;父親國小文化程度佔47%,母親國小文化程度的佔52%;這樣看來,差不多70%以上學生父母文化程度都在國小及其之下。在這樣的的條件下,由家庭、父母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科文化知識的教育輔導幾乎沒有辦法實現,也很難用科學的的教育理念對子女加以引導。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有94%以上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未來能夠上一般本科以上的大學,表現出很高的期望值。

5、家庭兄弟姊妹情況。約佔70%的家庭有兩個或兩個以下的子女,30%的家庭有3個或者3個以上的子女,總的説來,xxxxxxxx區家庭子女數較內地家庭為多。由於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的制約,大多家庭收入有限,家長難於給學生提供較理想的受教育條件,子女受教育成度一般都很低。有差不多20%的學生表示自己家裏幾乎沒有或很少與學習有關的課外書。

(三)xxxx學生國小、國中學習環境情況

xxxx州幅原廣大,有15.3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佔整個xxxx省面積的三分之一。州內自然經濟條件差異很大,關內地區以農業為主,居民聚居程度較高,這與內地農村教育環境條件差別不大。地處關外幅員遼闊的牧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有的地方屬於半農半牧區域,部分地區還處於遊牧狀態,逐水草而居,牧民駐地分散,再加上學校及教師條件的限制,xxxx州學生在國小和國中階段的教育環境與內地哪怕是內地農村的教育條件相比也有較大的差異。

1、xxxx學生國小、國中階段學習模式。在國小和國中學習階段,6.5%的學生以xxxx語為主,30%的學生以xxxx漢雙語來學習,有63.5%的學生以漢語為主來進行學習。國中、國小階段三分之一強的學生以xxxx語為主或xxxx漢雙語的形式進行學習,這表明這部分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就會縮短,當然學習效果也會難於保障,然而內地高中班卻全部以漢語來進行教學和考核,這將不可避免地給這部分xxxx班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

2、學生開設英語課時間及學科學習難度感受情況。由於條件的限制,xxxx州中國小一般在國中階段才開始開設英語課,這種情況佔比達到72%,只有24.5%的學生在國小階段開始學習英語,更不用説參加什麼課外輔導等;而現實的高中英語卻是以學生國小階段學習英語為基礎來設置英語教材的,所以,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都認為英語是讓自己最棘手的學科,國中階段佔36%,高中階段佔37%。在學生學科學習難度感受上,除認為英語學科最棘手外,其次是認為數學最難,佔26%;再次是理化,佔24%;再次是語文,佔13%。進入高中後,學生學科學習難度感受的順序仍然差不多,只是比例有所變化而已。

(四)xxxx班學生進入內地高中時學習期待與態度情況

來到內地高中學習時,有94%的同學希望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學,有68.5%的學生最擔心的問題是害怕學習跟不上,只有17.5%的同學擔心生活不適應。37%的同學認為自己基礎差,41%的同學擔心自己積累少,也有18.5%的認為自己學習習慣差會影響自己的學習。83%以上的同學在學習上表現出明顯的主動性,積極完成學習任務。這些良好的傾向表明來到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普遍感念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幫助和家長的期望,心懷立志成才的志向,目標明確,態度端正,學習努力。

(五)xxxx班學生學習方式情況

在課堂上,表示自己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學生只佔19%,而不願意發言或不太願意發言分別佔10.5%和69%,也就是説有差不多80%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會主動參與發言討論,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在學習方式上,學生除了依靠老師講解(佔47%)外,還會採取個人自學鑽研方式(佔23%),有30%的學生也會更願意採取向同學請教(佔19.5%)和小組合作學習(佔9%)方式,這一點也是與內地學生有差異的地方。

(六)xxxx班學生學習困難與解決方式情況

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苦惱有40%的學生感到有些學科無法聽懂,32%的學生感到理解困難,21%的學生覺得老師的語速快,課堂上常常反應不過來。感到學起來困難的學科按人數比例排序是這樣的,英語37%,數學25%,理化20%,語文17.5%。有32%的學生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過快,但半數以上的學生(56%)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合適,另有6%的學生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較慢。在聽課效果方面,表示全部能聽懂的佔10%,大部分能聽懂的學生佔63.5%,這樣看來,有74%的學生上課聽課效果較好,有26%的學生聽課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在遇上學習困難,沒有學懂的問題時,學生較多的是採取同學相互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佔56.5%,採取向老師請教方式的大約佔30%,其餘的學生也擱置困難,繼續學習,真正放棄不管的學生幾乎沒有。

(七)xxxx班學生在面對學習結果時的表現情況

在考試結束,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學生會主動找出自己的薄弱學科、薄弱環節,自己狠下功夫,彌補缺陷,這部分學生佔62%;有的學生還會去請教老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佔24.5%);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感覺自己已經盡力了,結果自己沒辦法掌控(佔11.5%)。總體來看,學生們總是想辦法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即使基礎較差,也會默默堅持,紮紮實實從頭學起,這樣的學生佔學生總數的絕大部分(佔97.5%),那種聽天由命,得過且過,放棄努力的學生幾乎沒有。

四、調查結論與建議

(一)調查結論:

1、來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總體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表現為較高的學習需求、學習期待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2、來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學習成績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在年級中能名列前茅,多數學生學科成績很不平衡,有較明顯的弱科問題。有的學生乃至連國小基礎知識還存在明顯的缺陷,根本無法進行高中內容的學習。例如,政治課老師講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時,竟然有學生問老師什麼是類勞動,有學生問老師異分母加減法為什麼要進行通分,等等。

3、很多學生學習方法明顯不足,傾向於接受式學習,缺乏積極獨立思考習慣,聽課時思維不夠活躍,影響了思維能力的訓練,知識運用、遷移能力不強。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他們在學習中主要以死背的方法為主,缺乏靈活掌握知識的能力與方法。

4、部分學生存在聽課學習語言障礙問題。由於xxxx州關外很多學校採用xxxx語和漢語雙語教學,重xxxx語輕漢語,學生漢語知識欠缺,致使學生聽課、記筆記困難,理解運用更困難。例如,把人類勞動理解為類勞動等。

(二)對xxxx班學生現狀的教學建議

1、注意探究針對文化基礎知識補就策略

針對來自xxxx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程度個體差異大,學科明顯不平衡的情況,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宜採用以下一些具體策略:

(1)降重心,補基礎,低起點、小步子、密梯度、勤反覆、快反饋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2)分層教學、小組互助、個別指導的因材施教整體提升的差異化補差策略。

(3)課程重組篩選、分步實現課程總目標的教材處理策略。

2、注意探究語言障礙形成原因和培優策略

根據xxxx州部分學校採用xxxx語和漢語雙語教學,很多家庭缺少漢語交流語言環境,學生漢語聽、説、讀、寫能力存在不同障礙的情況,學科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包括漢語讀寫基礎知識在內的閲讀與聽力訓練,學科教師上課時要注意適當放慢語速,有意識地多重複,多板書,這樣讓學生逐漸適應老師的教學。同時也注意發揮xxxx州隨班生活教師的雙語優勢,給予學生一些個別語言輔導,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濃厚興趣,根據漢xxxx語言同屬同一語系的特點,架設語言學習的橋樑,逐步解決個別學生的聽課和記筆記上的困難。

3、學科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樹立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主要方法,加強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明白上課既需要記憶,更需要思考參與的道理,聽課活動中同學加入到課堂討論中的必要性;既要認識到思想新方法新的邏輯關係,又要注意方法的靈動性和科學性特點,更要認識到方法和習慣的兼容性,還要突出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功體驗。

4、學科課程教學注意滲透文化主流價值的認同意識。

文化認同它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方面的理解和認可,是社會成員對自己國家的歸屬認知和感情依附,是維繫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文化認同是文化同構的基礎。學科知識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科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和xxxx班學生的實際,靈活地把國家主流文化價值體系滲透入知識教學能力培養中,既是新課程教學的目標要求,也對保持xxxx班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培養報效國家人生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第4篇】教育實習調查報告--網絡環境對中學生的利弊分析

教育實習調查報告--網絡環境對中學生的利弊分析

楊燕娟

現代社會就是一個網絡的時代,時代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爭論,到底網絡這樣的環境對中學生來説是有利還是有弊呢?

一、為了研究網絡環境對中學生的影響,進一步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無記名方式對399名中學生(國中佔35.1%,高中佔64.9%)、222名中學生家長(文化程度為識字不多、國小國中、高中以上的分別佔4.3%、41.3%、54.4%)、257名中學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同時,還通過社區走訪、個案訪談等方式進行調查.

(一)中學生及其家長對網絡的態度和相關行為的情況

1.中學生上網率極高,上網時間長,多數家長卻從未上過網,大部分教師上網經驗不夠豐富.

互聯網以獨特的魅力吸引着廣大中學生。調查顯示,94.5%的中學生表示對網絡感興趣,並有12.4%的中學生認為“很長時間不上網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我市中學生的上網率高達92.1%,其中有24.5%的中學生是互聯網上的常客。74.8%的中學生每月上網的總時間在10小時之內,而6.9%的“網蟲”則超過了30小時。週末和節假日是中學生們上網的高峯時段;9%的中學生表示平時每天的課餘時間都能夠上網,21.3%的中學生上網時間並不固定;35.5%的中學生能自我約束在每次1小時內,24%的中學生每次要在網上滯留3小時以上,24.5%的中學生則不固定.與孩子們相比,家長和教師們則大為遜色。46.4%的家長表示不瞭解網絡為何物,沒上過網的高達70.2%,只有7.9%的家長經常上網。大部分教師的上網時間少、上網經驗明顯不足。26.7%的教師具有3年以上的上網經歷,64.4%的教師則是近一兩年內才融入網絡的大潮;在上網的教師中,32%表示經常上網,8.9%每天上網;51.9%每次上網時間不超過一小時。同時,還有54.7%的教師坦陳自己很少上網,有近10%的教師稱從不“觸網”。

2.家裏是中學生上網最主要的場所,網吧的主要客源是中學生

調查表明,家裏才是中學生們上網的最主要場所,應當是網絡行為規範教育的重點。“按照上網的時間和次數的多少,對學校、網吧、家裏進行排序”一項上,68.2%的中學生首先選擇“在家裏上網”,遠高於首先選擇“在學校上網”(28.2%)和首先選擇“在網吧上網”(5.8%)。同時,中學生也是網吧的常客。調查顯示,34.4%的中學生到網吧上過網。一些網吧經營者承認,附近學校的中學生是他們的主要客源。78.3%的中學生反映,網吧管理員從不查驗自己的身份,穿着校服,仍能大大方方地進去;有的中學生反映,穿校服的會被安排到較偏僻的角落。

3.多數中學生對在校上網的條件不滿意,家長、教師呼籲改善條件

近年來,各校也紛紛加快了校園網的建設。然而,對於課餘時間裏在校上網條件表示滿意的中學生只有19.4%,不滿意率達59.2%(其中十分不滿意的佔40.6%)。24.9%的中學生在學校裏學會了上網技巧,而38.3%的中學生則認為學校並沒有把必要的網絡技巧教給他們。17.9%的家長強烈呼籲校方能提供和改善在校上網的條件,43.1%的家長提出學校要在加強中學生網絡知識和能力上發揮作用。同時,不少教師對於學校的網絡資源現狀,特別是現有資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滿。據教師們反映,校園網絡設施和多媒體教學設備主要用於展示課件與開公開課,而未能充分運用於平時備課和課堂教學,更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們在校上網的需求。

4.網上交友已成為中學生樂於交往的形式,網友主要是同齡人

網絡的發展正改變着中學生交往的方式。調查發現,42.4%的中學生擁有網友,其中,26.7%同時有5個以上,0.8%甚至有15個網友。55.6%的中學生只喜歡與同齡的網友交談,找年齡較大、較小的網友交談的分別只有8.2%與0.8%。同時,中學生們還承認,他們更喜歡結交異性網友。68.4%的中學生在網上聊過天,其中26.2%經常在網上聊天,“聊天室”和qq是其網絡聊天的主要方式。在網絡這個虛擬社會中,大部分中學生保持了清醒的認識。調查顯示,在“你覺得網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賴的”一項中,完全不同意的佔42.8%,比較不同意的佔37.5%,二項合計佔80.3%。但必須注意的是,7.3%的中學生仍相信“網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賴的”,持完全相信的態度。絕大多數(83.4%)的中學生知道網友是虛擬現實的產物,選擇“不見面”;同時,也有小部分(14.3%)在網下會過面。

5.多數中學生承認網上內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

網絡是個聚寶盆,也是個大染缸,各種*情、暴力、反動信息大行其道,需要具備基本的是非判斷力。調查顯示,76.6%的中學生認同“網上內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9.6%的中學生則不贊同這種看法。

6.多數家長既贊成子女上網,又擔心子女上網影響學業

對於子女上網,27%的家長持贊成的態度,反對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長則順其自然,但近半數的家長表示希望子女將來能從事網絡工作。高達九成的家長認為,網絡最大的好處是“能使子女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並掌握好電腦技巧”;同時,29.5%的家長還覺得網絡能促進子女的學習興趣,11%的家長認為“網絡沒有任何好處和作用”。58.5%的家長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網會浪費時間,耽誤學業。顯然多數家長內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網絡的好處,更怕因迷戀網絡而荒廢學業。此外,令家長們深感焦慮的事還有:瀏覽淫穢、反動、暴力信息,產生網戀,痴迷網絡遊戲等等。同樣的矛盾也存在於大多數教師身上。調查顯示,72.1%的老師認為網絡對於學生學習上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能夠獲取有用信息,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習。45.6%的教師同時又認為,學生上網不僅浪費時間,影響學業,而且會耽於玩樂,無心向學。支持學生上網的教師只有31.9%,42.7%的教師則認為平時應禁止學生上網,只有假期才能允許,21.8%的教師覺得還是任其自然為好。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對於學生上網的觀點和態度,往往會通過家訪、家長會等途徑作用到家長和學生身上。

(二)網絡環境對中學生的影響

1.網絡環境對中學生的積極影響

(1)中學生使用互聯網有助於形成全球意識,強化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透過網絡的窗口,他們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使視野空前開闊起來。全球意識的增強,適應了中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對於中學生們今後走入日趨一體化的世界,顯然是大有好處的。

(2)互聯網為中學生學習提供了有利條件,拓寬了他們的視野。網絡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中學生們進行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3)中學生使用網絡有助於擴大交往的範圍,促進青春期心理的健康發展。網絡上,電子郵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識的人拉到“零距離”,在相互諮詢、交談、討論、傾訴、請教的過程中,極大地滿足了中學生們旺盛的表達欲、表現欲和社交欲。這對於舒解壓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處。

(4)中學生常上網,激發了對英語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學習熱情。

2.網絡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

(1)網上信息垃圾使中學生深受其害。

(2)中學生迷戀網絡對學業產生衝擊。

(3)網上聊天引發網戀,調查顯示,6.7%的中學生坦言自己有過“網戀”行為(實際比例會更多)。網戀中存在許多情感陷阱,中學生往往是受害者。

(4)網絡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5)網吧管理問題依然嚴重,給中學生造成諸多問題。

二、討論與思考

1.網絡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機遇

(1)網上德育更具有時效性和普及性

(2)網上德育更具有生動性和吸引性

(3)網上德育更具有互動性和有效性

2.網絡時代學校德育面臨的挑戰

(1)在觀念上

目前,社會、家長和教師普遍存在着一種“網絡有害論”,片面誇大中學生們在上網過程中潛在的負面影響,過度渲染網上有害信息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對報紙披露的典型案例感到過度焦慮。許多家長不敢給孩子買電腦,更不敢讓他們上網“衝浪”;許多教師不是積極地引導中學生們利用好網絡上的學習資源,而是消極地對上網行為加以勸阻和禁止。同時,在面對中學生上網過程中所犯的錯誤時,許多家長和教師不是以一種寬容、理解的心態,採取積極、有效的引導和防範措施,而是緊張過度,一味進行苛責和懲罰,甚至取消孩子的上網資格。這種因噎廢食的態度,其實並不能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堵截”、“打擊”,而在於引導和教育。

(2)在隊伍上

現有德育隊伍的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還相對缺乏,網上德育運作的機制明顯滯後,效果未能如意。有些學校的領導或認識不足,或重視不夠,或本身缺乏必要的網絡德育常識;大部分教師的上網時間少、網絡經驗相當貧乏。座談會上教師們驚呼,許多中學生的網絡水平已遠遠走在自己的前面,如個別中學生甚至在課餘時間裏擔任電腦公司的顧問角色。德育工作者自己不深度“觸網”,就無法瞭解中學生們在網上的所作所為,不能承擔起網上“引路人”和督導者的角色。同樣家長自己不知道什麼是網絡,又如何能夠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引導呢?有些家長還以為孩子一上網,不是去搞網戀,就是去瀏覽不健康的信息,難免憂心忡忡。因此,有必要對家長加強宣傳和引導。

三、對策與建議

網絡環境對中學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許多機遇。江**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對於信息網絡化問題,我們的基本方針是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網絡化的發展中,佔據主動地位。”這是我們進行網絡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我們建議:

1.更新教育觀念,推進學校網絡德育工作的開展

第一,通過宣傳和學習,使全體德育工作者轉換觀念,統一思想認識,拋棄“網絡有害論”,消除“網絡恐慌症”,充分認識到網絡德育的重要性和網絡在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重新定位學校德育的目標,把青少年兒童的道德成熟度作為網絡德育的首要目標,着力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判斷力和自制力。

第三,重新設計學校德育的內容,在原有德育內容的基礎上突出價值觀教育,增強識別評價和選擇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訓練,使學生的道德認識與行為實踐統一起來;開設網絡德育課程,強化學生的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責任感。

第四,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拓展德育的時間和空間。

2.培養網絡德育隊伍,增強網絡德育力量

其一,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講座和考核,使各級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體教師掌握網絡基本知識、技能,並熟悉網絡德育的運作方式和手段,學會常見的德育課件開發工具(如authware、director、flash等)。

其二,選拔並培訓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網上溝通技巧好,具有豐富的網絡經驗和技能的專兼職網絡德育工作者,由他們提供在線指導,幫助上網中學生解決各種心理、思想、學習等問題;同時,注意在網上收集整理有代表性的德育問題,向有關職能部門反饋,以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3.加強對中學生進行網絡道德和網絡行為規範教育,自覺築起心靈的“長城”

一是加強以理想信念為主題的思想品質教育,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築起心靈的“長城”,抵制網上各種不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蝕。

二是加強中學生網絡行為教育和安全教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約束能力。

三是各校可以組織中學生統一瀏覽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題主頁,向他們推薦國內外諸多優秀網站,把中學生們的上網熱情轉化為自覺學習先進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動力。

4.提高現有網絡德育資源的利用率,增加資金、技術投入,促進德育網絡的形成

(1)要進一步加強各校校園網建設,增加資金、技術的投入,並以結對子的形式扶助薄弱學校。爭取使各校園網內容充實而生動,形式新穎而優美,更新速度快,宣傳做得好,吸引上網中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點擊率。

(2)從中學生的需求出發,各校園網要建設好學習頻道、心理頻道、交際頻道、遊戲頻道、生活頻道等,建設並管理好聊天室、論壇、在線心理輔導等,在與上網中學生進行交流同時,努力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來引導他們。

(3)各校還應想方設法改善中學生在校上網的條件。可設置學生電子閲覽室、電子課堂、網絡走廊等,一方面增加中學生上網時間,另一方面進行必要的技術指導和監督管理。同時,結合課程改革,開設網絡教育課程,向中學生們系統地傳授網絡知識和技巧。

5.切實加強對網吧、網站的監督管理,淨化網絡環境

理順對網吧的管理體制,加大依法治理網吧的力度。成立專門的網吧監管機構;設立全市統一的投訴熱線電話;建議電信部門發行青少年專用的上網卡,此卡具有上網費用低廉,自動屏蔽不健康網站等特點。

6.加強對家長進行網絡德育的指導

通過宣傳、教育增強家長網絡德育的意識,引導他們以身作則,為子女健康上網樹立榜樣,自覺擔負起對子女進行網絡德育和對子女上網的監護責任。此外,還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關工委、共青團、婦聯、心理學會、家教研究會、新聞媒體等社會機構、組織在這方面的優勢,通過舉辦講座、諮詢、宣傳等活動,幫助他們解決網絡德育方面的問題。

總的説,我們要“揚長避短”,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點給予學生正面的影響,拓寬自己的視野,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網絡存在的負面影響,加強學生抵禦這些不良影響的能力。

【第5篇】信息技術環境下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狀況的調查報告

信息技術環境下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狀況的調查報告

摘 要:此報告是應省級立項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研究》開題工作需要所做的調查報告。課題開題以後,課題組成員通過實地走訪、查看、座談、查閲檔案、隨堂聽課等方式,重點調查了xx縣*所國小、*所國中、*所高中的藝術教育(專指美術、音樂教育,下同)狀況,發現到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並對形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做了分析,提出了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的相關結論。

關鍵詞:藝術教育,協同發展,信息技術環境,縣域,中國小

引 言:二零一九年三、四月間,我校承擔的省級課題《信息技術環境下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研究》,在課題負責人陸正啟、李苗老師的率領下,課題組全體成員分成5個小組,重點調查了我縣*所國小、*所國中、*所高中的藝術師資配備情況;藝術教室、教學器材的擁有使用情況;信息技術設備、資源的擁有使用情況;近三年開展的藝術類教學教研活動及取得的成果情況。

本調查報告研究,旨在對縣域內中國小美術、音樂教育和信息技術設備、資源狀況進行摸底,收集課題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資料。接下來,課題組將依據調查資料,結合相關文獻理論,提出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實施方案,制定操作規程,並針對性地施以各項干預措施,進而論證課題研究的前期預設,實現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縣域內城鄉之間、不同學校之間藝術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協同並進。同時,本調查報告也為今後進一步研究區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問題提供借鑑,驗證其有效性、可行性。

一、研究背景

1.幾個重要概念的界定

藝術教育:這裏專指美術、音樂教育;協同發展:協調多所學校相互協作完成共同發展目標,它可以是以強帶弱,也可以是強強聯合;信息技術環境:指基於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用於中國小教育教學的獲取、加工、存儲、變換、顯示和傳輸文字、圖像、聲音信息的方法和設備環境;縣域:指xx縣轄區範圍。中國小:以研究國小、國中兩個學段為主,高中為輔。

2.問題的發現與提出

我工作三十餘年,經歷了從農村到城區、從國中到高中的美術教育生涯。三十餘年來,我的工作地始終不出生我養我的xx這片熱土,目睹了xx縣中國小藝術教育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全部過程。我既是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發展的見證者,更是直接參與者。1990年10月,xx縣中國小藝術教育研究會的成立,是我縣中國小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的分水嶺,具有里程牌意義。那時我參加工作不久,是一名研究會成員,在研究會負責人的帶領下,做了大量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今快三十年了,社會在轉型、在發展,城鄉面貌已發生巨大變化。縣域中國小藝術教育也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做好縣域內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研究工作,是我們面臨的又一次新挑戰。經過周密計劃與部署,我們決定再出發、再研究、再提升。

二、目標與內容

1.研究目標

(1)培養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思動腦,使學生在信息化環境下對美術、音樂的學習成為自主探究、實踐創新的過程。以在線課堂、網絡教育模式為主實施遠程教育,在多媒體網絡課程為核心的教育環境下,使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逐步建立起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習模式與思維方式。

(2)培養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教師通過雲盤、局域網、公共賬户等方式建立共享資源庫,收集包括教學設計、課件、微課、課例以及來自網絡的音頻、視頻、微電影等信息資源,供大家整合利用,推進藝術教育信息化。並以報告、講座等培訓形式對組內、組外校內、校外縣內藝術師資進行相關培訓,促進藝術教師縣域流動與協同發展。

(3)中國小藝術教育協同發展:通過培養提升學生和教師信息素養,師生均能很好地運用現代教育信息化手段,共享網絡教育資源,進而優化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促進縣域內中國小藝術學科發展。改善縣域內中國小藝術教育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現狀,促成城鄉之間、不同學校之間藝術教育協同發展,齊頭並進。

2.研究內容

(1)抽樣調查縣域內中國小校信息技術設備、資源擁有使用狀況;藝術教育師資配備情況(含人數、性別、年齡、學歷結構等);藝術教室及器材的擁有、使用情況;近三年各種美術、音樂類活動開展情況及取得的教研成果等。

(2)採集樣本學校(新橋中心學校、泊湖中心學校、雷陽中心學校、華陽中心學校、沈衝中心學校、賽口中心學校、涼泉國中、高士國中、賽口國中、雷池國中)以上四項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問題並提出應對措施,形成本調查報告結論,供課題組進一步開展各項研究活動參考使用。

【第6篇】教育工作者“集中整治影響發展環境的幹部作風突出問題活動”個人自查報告

通過積極參加學校《集中整治影響發展環境的幹部作風突出問題活動》學習以及在工作中的實踐學習,使自己對幹部作風好壞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並深刻體會到應該切實加強自身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作風。自xx年擔任辦公室主任工作以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同事們的支持幫助下,我在學習理論水平、政策觀念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較好地完成了本職工作,但認真對照自己平時的實際工作及思想狀態,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深深感到自己在學習、工作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與上級要求相差甚遠,為警示自己,修正錯誤,鑑知未來,以利工作,按照要求,就本人各方面存在問題自我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1、系統地理論學習不夠:我本身理論根基不實,更需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然而多年來不能持之以恆地堅持理論學習,特別是工作忙的時候,終日埋頭於紛繁複雜的事務推裏,常用老眼光、老辦法、老經驗去對待和處理新問題,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對於一些具有前瞻性、指導性的理論學習不夠,理解不深。2、對待工作有時只滿足於認真完成學院領導交辦的任務,常常只是根據領導佈置的工作,説一步走一步,開拓意識還不夠,常常求穩慎亂,由於思想不夠解放,就談不上敢想、敢試、敢闖、敢冒,缺乏知難而上,排難而進的工作態度和果斷精神。3、平時只顧忙着盡力去做好本職工作,不太注意周圍發生的事情,對與自己無關的或關係不大的事還不夠熱心,不夠主動,與其他老師交流不夠,有針對性地去想辦法,幫助周圍的同志解決實際問題不夠。

二、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本人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因素,有客觀影響,有內因也有外因,但究其根本,主觀因素在起作用:1、對於學習“走過場”、停於形式、敷衍了事,平時學校組織的學習會積極參加,但思想上未引起高度的重視、學習時缺乏思考,理論聯繫實際不夠,沒有嚴格的學習計劃和約束自己學習的制度,只能説有求知慾重,但缺乏持之以恆的自覺性,從而想問題、辦事情、幹工作難免有主觀性、侷限性、片面性、想得不遠,站得不高,思想境界沒有提到更高的層次。2、對自己的要求不夠高,認為工作那麼忙,事情那麼多,時間總不夠用,自己盡心做好本職工作就不錯了,沒有主動、熱情地和領導、教師多做交流。 3、開拓進取精神不夠,既不爭先,也不落後,甘做中上游,做個太平人就行了。三、下一步整改措施針對個人存在的問題,我將從思想深處查找原因,從身體力行上下功夫,迅速整改,早日見效,力求在政治上有明顯提高,思想上有明顯進步,做好工作。1、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今後將進一步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理論聯繫實際,抓住學習重點,學習要像體育競賽一樣,做好傳接棒,不斷提高個人政治修養,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辯別是非的能力並注意與實際結合起來,指導實際工作。2、強化工作的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服務意識,工作中做到踏踏實實,認真負責,精益求精,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做最好的工作,多向領導和同事學習,多交流溝通,用最好的服務為領導、教師排憂解難。3、要緊跟時代脈博,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工作中學會善於總結和觀察,提高開拓創新意識。4、進一步更新觀念,樹立四個意識,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中心意識,服務意識,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工作中展現幹部良好的工作作風,富於創造性,把握規律性,不斷開拓辦公室服務工作的新局面。總之,在這次集中整治影響發展環境的幹部作風突出問題活動中,通過學習,加上自己找,羣眾提上級點,互相幫,自己在思想深處進行了認真的反思,決心以此為契機,提倡“從我做起”的精神,不去強調客觀,高標準,嚴要求地從自身做起,真抓實幹,改進工作,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第7篇】2022教育環境調查報告

教育的環境是複雜的,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本文將介紹2022教育環境調查報告。

2022教育環境調查報告(1)

摘要xxxx班學生45%來自關外,55%來自關內,國小和國中教育環境與內地差異較大,學習期待與態度呈現明顯的主動性,學習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難,針對xxxx班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現狀,要注意探究針對文化基礎知識的補就策略,注意探究語言障礙形成原因和培優策略,學科教學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注意滲透文化主流價值的認同意識。

關鍵詞生源構成;家庭成長環境;學習環境;學習期待與態度;學習方式;學習困難與解決方式;補就與培優策略;方法和習慣培養;

一、前 言

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地xxxx橫斷山區,西、北、南面分別與西xxxx、青海、雲南等省區為鄰,土地遼闊,草原面積大,天然草原面積佔總面積的61.7%,牧民比例大;全州面積15.3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1萬公頃,以高山、山原和高山河谷三大氣候類型為主,平均海拔3500米;全州共轄18個縣、325個鄉(鎮)。全州總人口98.3萬人(2022年末統計),其中xxxx族人口占78.94%,是全國第二大xxxx族聚居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3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641元。總體來説xxxx州是xxxx省經濟、文化、教育發展較落後的地區。xxxx州作為康巴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了康巴文化的精萃,體現了康巴文化核心的方方面面。這裏有康巴社會的特殊的組織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行為規範等文化內容,xxxx傳佛教文化廣泛地深入於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文,在漢語裏,本意為紋,即紋路、紋理、花紋等,強調的是對自然狀態的人為加工和處理。化即華,即美化的意思。《易傳》雲: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這個意思。文化二字連用,引申到社會領域,則是教化之意。學校學科課程是系統的的文化科學知識,是國家社會現行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濃縮體現,它對學生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要求,也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要求。學校課程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反映國家教育對年青一代的培養目標,反映了國家對下一代人才的要求,是xxxx班學生文化同構主要手段之一。學校學科課程教學是學校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手段。科學文化知識即學校課程是對xxxx班學生進行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文化內容,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是文化同構的最主要的目標;同時,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也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構提供了認識基礎和科學前提。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既是文化同構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構最主要的手段。科學文化知識在學校情境下主要直觀表現為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課程,這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基於以上認識,課題組認為:科學文化知識即學校課程是對xxxx班學生進行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文化內容,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是文化同構的最主要的目標;同時,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也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構提供了認識基礎和科學前提。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既是文化同構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構最主要的手段。

基於以上認識,課題小組擬製了《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問卷,對xxxx班三個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調查的目標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與具體目標:

1、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我們選擇了2022年秋季剛進普明中學的高一(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高二(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高三(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共300名學生作為調查的對象,以期瞭解不同時期xxxx班學生在科學文化知識認知能力的修復、認同、內化和範式建構的情況。

2、調查的具體目標

(1)瞭解xxxx班學生在入學之前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

(2)瞭解xxxx班學生國小、國中階段的學習狀況;

(3)瞭解xxxx班學生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習狀況。

(二)調查方法:

1、根據平時觀察瞭解到的xxxx班學生表現,擬製《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問卷調查表(附《調查報告》後);

2、利用《問卷》,對高一、高二、高三共300名來自xxxx州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3、輔之以訪談法、談話法、觀察法進行調查。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xxxx班學生生源構成情況

從問卷調查可知,內地高中xxxx班300名學生均來自於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所屬18縣(xxxx州各縣教育水平差異較大,xxxx州政府根據各縣實際將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名額分配到各縣進行選拔),父母均是當地農牧民(按當地政策,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的父母必須均是xxxx州當地農牧民户口,其子女才有資格參加選拔);xxxx族學生佔71%,其他少數民族(彝族、回族、羌族)學生佔7%,漢族學生佔12%;家住關外的學生佔45%,關內學生佔55%。xxxx州關內、關外是以折多山為界,康定、瀘州、九龍、丹巴為關內,其餘14縣為關外,關內自然、經濟條件好於關外

(二)xxxx班學生家庭成長環境情況

1、參加宗教活動情況。家裏人常去寺院和去得很頻繁的分別佔25.5%和44%,兩者合計達到70%;學生本人也會在假期中經常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和活動,比例達到30%。由此可見,在xxxx州地區,xxxx傳佛教文化是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家庭語言交流環境。學生在家使用xxxx語和多數是xxxx語的佔55% ,67%以上的同學表示能夠很流利或者比較流利地使用xxxx語口語進行表達,25%的同學能夠用xxxx語文進行書面表達。即使現在到內地學習,假期回到家後,很多同學只能用xxxx語同家人交流。有時,內地老師有急事與學生家長聯繫,也必須請上會xxxx語的同學來作翻譯。

3、生活區域情況。生活在純牧區的學生數較少,約佔3%;生活在農村和半農半牧區的學生佔大部分,約75%;城鎮學生佔22%左右。有23%左右的學生在進入內地學習之前還未出過本地縣城之類的地方。這樣,這些學生進入內地學習時,已有的知識系統更多屬於傳統農牧方面的知識儲備,缺少關於現代科學知識方面的感性積累,這難免會給他們的學習帶來較大困難。

4、父母文化程度。學生父親文盲文化程度佔12%,母親文盲文化程度的佔26%;父親國小文化程度佔47%,母親國小文化程度的佔52%;這樣看來,差不多70%以上學生父母文化程度都在國小及其之下。在這樣的的條件下,由家庭、父母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科文化知識的教育輔導幾乎沒有辦法實現,也很難用科學的的教育理念對子女加以引導。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有94%以上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未來能夠上一般本科以上的大學,表現出很高的期望值。

5、家庭兄弟姊妹情況。約佔70%的家庭有兩個或兩個以下的子女,30%的家庭有3個或者3個以上的子女,總的説來,xxxxxxxx區家庭子女數較內地家庭為多。由於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的制約,大多家庭收入有限,家長難於給學生提供較理想的受教育條件,子女受教育成度一般都很低。有差不多20%的學生表示自己家裏幾乎沒有或很少與學習有關的課外書。

(三)xxxx學生國小、國中學習環境情況

xxxx州幅原廣大,有15.3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佔整個xxxx省面積的三分之一。州內自然經濟條件差異很大,關內地區以農業為主,居民聚居程度較高,這與內地農村教育環境條件差別不大。地處關外幅員遼闊的牧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有的地方屬於半農半牧區域,部分地區還處於遊牧狀態,逐水草而居,牧民駐地分散,再加上學校及教師條件的限制,xxxx州學生在國小和國中階段的教育環境與內地哪怕是內地農村的教育條件相比也有較大的差異。

1、xxxx學生國小、國中階段學習模式。在國小和國中學習階段,6.5%的學生以xxxx語為主,30%的學生以xxxx漢雙語來學習,有63.5%的學生以漢語為主來進行學習。國中、國小階段三分之一強的學生以xxxx語為主或xxxx漢雙語的形式進行學習,這表明這部分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就會縮短,當然學習效果也會難於保障,然而內地高中班卻全部以漢語來進行教學和考核,這將不可避免地給這部分xxxx班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

2、學生開設英語課時間及學科學習難度感受情況。由於條件的限制,xxxx州中國小一般在國中階段才開始開設英語課,這種情況佔比達到72%,只有24.5%的學生在國小階段開始學習英語,更不用説參加什麼課外輔導等;而現實的高中英語卻是以學生國小階段學習英語為基礎來設置英語教材的,所以,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都認為英語是讓自己最棘手的學科,國中階段佔36%,高中階段佔37%。在學生學科學習難度感受上,除認為英語學科最棘手外,其次是認為數學最難,佔26%;再次是理化,佔24%;再次是語文,佔13%。進入高中後,學生學科學習難度感受的順序仍然差不多,只是比例有所變化而已。

(四)xxxx班學生進入內地高中時學習期待與態度情況

來到內地高中學習時,有94%的同學希望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學,有68.5%的學生最擔心的問題是害怕學習跟不上,只有17.5%的同學擔心生活不適應。37%的同學認為自己基礎差,41%的同學擔心自己積累少,也有18.5%的認為自己學習習慣差會影響自己的學習。83%以上的同學在學習上表現出明顯的主動性,積極完成學習任務。這些良好的傾向表明來到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普遍感念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幫助和家長的期望,心懷立志成才的志向,目標明確,態度端正,學習努力。

(五)xxxx班學生學習方式情況

在課堂上,表示自己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學生只佔19%,而不願意發言或不太願意發言分別佔10.5%和69%,也就是説有差不多80%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會主動參與發言討論,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在學習方式上,學生除了依靠老師講解(佔47%)外,還會採取個人自學鑽研方式(佔23%),有30%的學生也會更願意採取向同學請教(佔19.5%)和小組合作學習(佔9%)方式,這一點也是與內地學生有差異的地方。

(六)xxxx班學生學習困難與解決方式情況

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苦惱有40%的學生感到有些學科無法聽懂,32%的學生感到理解困難,21%的學生覺得老師的語速快,課堂上常常反應不過來。感到學起來困難的學科按人數比例排序是這樣的,英語37%,數學25%,理化20%,語文17.5%。有32%的學生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過快,但半數以上的學生(56%)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合適,另有6%的學生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較慢。在聽課效果方面,表示全部能聽懂的佔10%,大部分能聽懂的學生佔63.5%,這樣看來,有74%的學生上課聽課效果較好,有26%的學生聽課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在遇上學習困難,沒有學懂的問題時,學生較多的是採取同學相互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佔56.5%,採取向老師請教方式的大約佔30%,其餘的學生也擱置困難,繼續學習,真正放棄不管的學生幾乎沒有。

(七)xxxx班學生在面對學習結果時的表現情況

在考試結束,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學生會主動找出自己的薄弱學科、薄弱環節,自己狠下功夫,彌補缺陷,這部分學生佔62%;有的學生還會去請教老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佔24.5%);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感覺自己已經盡力了,結果自己沒辦法掌控(佔11.5%)。總體來看,學生們總是想辦法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即使基礎較差,也會默默堅持,紮紮實實從頭學起,這樣的學生佔學生總數的絕大部分(佔97.5%),那種聽天由命,得過且過,放棄努力的學生幾乎沒有。

四、調查結論與建議

(一)調查結論:

1、來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總體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表現為較高的學習需求、學習期待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2、來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學習成績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在年級中能名列前茅,多數學生學科成績很不平衡,有較明顯的弱科問題。有的學生乃至連國小基礎知識還存在明顯的缺陷,根本無法進行高中內容的學習。例如,政治課老師講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時,竟然有學生問老師什麼是類勞動,有學生問老師異分母加減法為什麼要進行通分,等等。

3、很多學生學習方法明顯不足,傾向於接受式學習,缺乏積極獨立思考習慣,聽課時思維不夠活躍,影響了思維能力的訓練,知識運用、遷移能力不強。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他們在學習中主要以死背的方法為主,缺乏靈活掌握知識的能力與方法。

4、部分學生存在聽課學習語言障礙問題。由於xxxx州關外很多學校採用xxxx語和漢語雙語教學,重xxxx語輕漢語,學生漢語知識欠缺,致使學生聽課、記筆記困難,理解運用更困難。例如,把人類勞動理解為類勞動等。

(二)對xxxx班學生現狀的教學建議

1、注意探究針對文化基礎知識補就策略

針對來自xxxx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程度個體差異大,學科明顯不平衡的情況,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宜採用以下一些具體策略:

(1)降重心,補基礎,低起點、小步子、密梯度、勤反覆、快反饋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2)分層教學、小組互助、個別指導的因材施教整體提升的差異化補差策略。

(3)課程重組篩選、分步實現課程總目標的教材處理策略。

2、注意探究語言障礙形成原因和培優策略

根據xxxx州部分學校採用xxxx語和漢語雙語教學,很多家庭缺少漢語交流語言環境,學生漢語聽、説、讀、寫能力存在不同障礙的情況,學科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包括漢語讀寫基礎知識在內的閲讀與聽力訓練,學科教師上課時要注意適當放慢語速,有意識地多重複,多板書,這樣讓學生逐漸適應老師的教學。同時也注意發揮xxxx州隨班生活教師的雙語優勢,給予學生一些個別語言輔導,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濃厚興趣,根據漢xxxx語言同屬同一語系的特點,架設語言學習的橋樑,逐步解決個別學生的聽課和記筆記上的困難。

3、學科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樹立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主要方法,加強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明白上課既需要記憶,更需要思考參與的道理,聽課活動中同學加入到課堂討論中的必要性;既要認識到思想新方法新的邏輯關係,又要注意方法的靈動性和科學性特點,更要認識到方法和習慣的兼容性,還要突出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功體驗。

4、學科課程教學注意滲透文化主流價值的認同意識。

文化認同它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方面的理解和認可,是社會成員對自己國家的歸屬認知和感情依附,是維繫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文化認同是文化同構的基礎。學科知識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科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和xxxx班學生的實際,靈活地把國家主流文化價值體系滲透入知識教學能力培養中,既是新課程教學的目標要求,也對保持xxxx班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培養報效國家人生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2022教育環境調查報告(2)

百年基業,教育為本,可見教育在我國的重要性,尤其表現在幼兒教育上,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啟蒙教育,點點滴滴都是從小積累起來的。

幼兒教育是為一個人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做準備的教育,是為人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的教育,而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素質和創新能力,也就是説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及組織方式與策略及教育環境的認識不僅影響幼兒園教育實踐,同時也隱含着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

1.根據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編寫的對世紀幼兒教師繼續教育叢書《幼兒教育──自我評價手冊》擬定測查的題目

2.分別以林幼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方式與策略、教育環境等的認識水平進行個別測查,同時,對園內教師1998年以來論文情況和參加評好課情況進行統計,為創新教育研究提供依據。

1.我園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形式和策略、教育環境等的認識較差;

2.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進行創新教育研究前的認識水平總體來説是均衡的。經統計檢驗,天顯著性差異;

3.從1998年以來我園教師文章的發表情況和評好課獲獎情況看出教師的科研水平和教研能力不夠理想,有待提高。

2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和25歲以上中青年教師在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認識上存在一定的差異,百分比分別為54.6%和46.6%,2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比25歲以上的教師回答問題的正確率高出8%。我們認為,這一結果説明青年教師雖然年輕,但她們思想領域比中青年教師寬,敢於開拓,有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創新意識較強,而年齡較大的教師雖然兢兢業業,但常常以經驗來開展工作,比較保守,因此,在認識上和青年教師存在一定的差距。

結果還顯示,我園教師在回答當幼兒的興趣、關注點與你想要進行的活動發生衝突時,你的做法是什麼?這題時,正確率達85.5%。説明我園教師通過適應我國國情,提高幼兒素質的實驗和近幾年的教育改革,能認識到: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我們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兒童的人格和基本需要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

1.根據林幼教師對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方式和策略、教育環境的認識較差的實際情況,首先要在教師中樹立創新觀念;樹立以人的生存發展為本的全局性的多樣性教育觀;樹立起尊重、賞識、喚起幼兒主體意識、發揮幼兒主體精神變學會為會學的良好教育觀念。教師要認識到兒童是人,是發展着的、能動的主體;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師要尊重和滿足幼兒的需要,要看到幼兒獨特的認識特點,看到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要把兒童看做主動的學習者,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從周圍環境中選擇學習的內容。其次,要為幼兒營造創新的環境。要促進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就要為幼兒提供環境、材料,引發幼兒主動探索,使幼兒在與物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得有價值的經驗。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環境的創新是為了孩子的發展,孩子們需要的是活的環境,而不是擺設。要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與環境發生積極的交互作用。教師要給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物化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材料。材料的提供方式應易於激發幼兒的探究活動,使幼兒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獲得對事物的認識。從而發現事物間的關係。

2.正確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係。根據我園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對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認識有一定差異的測查結果,我們認為,雖然青年教師在某些認識上成績高於中青年教師,但不管是青年教師還中青年教師都要正確地處理好創新與繼承的關係。另一方面,必須對教學內容及組織策略進行改革,活化教育過程。這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中青年教師在積累經驗的同時要敢於創新,要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這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根本保證。

【第8篇】教育環境調查報告

教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本文將介紹教育環境調查報告。

教育環境調查報告(1)

的家鄉銅仁德江,在我的寒假中,對我的村進行了初步的走訪,發現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為國小或者國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國小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大概是:就業機會、就業問題,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於農村,學歷高有點能力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其中有兩類家庭居多,第一類是父母在家務農,留在孩子身邊;第二類家庭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即留守兒童。

先來看看第一類家庭,這些家長都是在城市裏無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農村的,一般來説他們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國小或者國中,甚至有沒去過學堂捫的,所以全家人靠務農為生。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雙方必須要有一個抽出時間來帶孩子,這大大影響了幹農活,影響了全家的生計。為了生計,父母沒有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讀書給孩子聽,不耐煩手把手教孩子怎麼穿鞋子,怕孩子亂跑影響自己幹農活就把孩子關在房間裏當孩子才四五歲,還沒達到入學年齡時,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好讓自己有更多時間去幹農活。由於孩子年齡小,頭腦還沒發育到適合學習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學前教育。 還發現某些家長是盼望孩子長大一點了,大概在國小畢業後就讓她們去外地打工養活自己,就是因為學費問題,本來在農村辦個學校就有點困難,因為沒人願意去農村支教,所以就算去了一個學費都還是有點顏色的所以導致某些孩子輟學。但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願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現實的。家長白天忙着幹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於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麼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辦,也沒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試成績出來,家長髮現孩子的成績和改變命運的目標相差甚遠,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會教,也不會用正確方法引導孩子,很多家長就會去買一堆的習題書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後,家長不會幫着孩子訂正,原來不會的還是不會,沒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負擔。家長看到孩子做了,就以為自己幫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試成績出來後,家長又將大失所望,漸漸的開始不耐煩,斥罵孩子,這大大激發了孩子逆反情緒,對孩子學習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瞭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唸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麼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隻是,想起來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説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走訪時遇到過這麼一個學生,由於學習跟不上,父母平時也沒關心他學習,他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開始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開始逃課,後來漸漸發展成根本不去上課。而粗心的家長只是偶爾問問孩子學習的情況,孩子輕鬆的矇混過關。等到家長髮現孩子開始混社會時,已經過去了兩個月。家長又不知道該如何挽回,打罵體罰只會將孩子越推越深,直至無力挽回。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在學校犯了錯,老師想找家長談談,但是家長忙於生計,對老師的幫助並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長能和老師進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長在孩子心中地位卻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長,家長無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睜睜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論還是存在於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父母的這種心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學成績兩極分化的情況,成績好的越來越好,成績差的父母也會另謀出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在城市,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會想盡方法幫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補習班幫助孩子學習,很多孩子得以跟上進度,繼續學習。然而,農村父母的心態使得很少有父母會逼着孩子上補習班,孩子自己因為貪玩又很少會主動提出來,因此學習一時跟不上的會越落越多,這對很多孩子成長是不利的。

再來看看另一類家庭,即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帶。通過了解了一下,爺爺奶奶輩的學歷大多是國小,很多連國小都沒有讀,文化水平比留在農村的父母還要低。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着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甚至有些還和社會青年混在一起。

實踐之前總有聽到報道,説很多農村孩子因為付不起學費而輟學,然而我發現經濟狀況對學業影響也做了深入調查。還發現,讀國小和國中的父母把很大一部分的錢用於孩子教育,但是基本還能負擔。但是,到了高中大學以後,基本所有的父母都開始負債供孩子上學。大多數父母選擇向親戚朋友借錢,少數向國家貸款。可見,總體上農村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經濟壓力還是比較大的。然而我們在教育局詢問是否有專款給予貧困孩子幫助時,我們瞭解到,政府有對貧困的優等生提供獎學金,以及特困生提供助學金,一些社會團體也會給予一些幫助。但是,很多困難的家庭並沒有在補助的範圍內,加之農村家長意識淡薄,很多可以得到補助的家庭並沒有提出申請,這使得真正得到補助的家庭少之又少。在走訪家長中,我們瞭解到,幾乎所有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會讀書,家長無論如何也會供孩子上學。因此,對貧困生補助的不足並沒有導致很多的孩子輟學,但是很大程度上加重了父母的經濟負擔。

我一直覺得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在這次走訪中和我不經意聽到了一些有了新的認識。還有我的詢問;如果經濟困難只能供一個孩子繼續學習時會怎麼選擇,大多數的父母都表示無論如何都要供所有孩子上學,也有一部分表示供學習好的那個,表示選擇男孩的少之又少。

教育環境調查報告(2)

摘要xxxx班學生45%來自關外,55%來自關內,國小和國中教育環境與內地差異較大,學習期待與態度呈現明顯的主動性,學習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難,針對xxxx班學生科學文化知識現狀,要注意探究針對文化基礎知識的補就策略,注意探究語言障礙形成原因和培優策略,學科教學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注意滲透文化主流價值的認同意識。

關鍵詞生源構成;家庭成長環境;學習環境;學習期待與態度;學習方式;學習困難與解決方式;補就與培優策略;方法和習慣培養;

一、前 言

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地xxxx橫斷山區,西、北、南面分別與西xxxx、青海、雲南等省區為鄰,土地遼闊,草原面積大,天然草原面積佔總面積的61.7%,牧民比例大;全州面積15.3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1萬公頃,以高山、山原和高山河谷三大氣候類型為主,平均海拔3500米;全州共轄18個縣、325個鄉(鎮)。全州總人口98.3萬人(2022年末統計),其中xxxx族人口占78.94%,是全國第二大xxxx族聚居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3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641元。總體來説xxxx州是xxxx省經濟、文化、教育發展較落後的地區。xxxx州作為康巴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了康巴文化的精萃,體現了康巴文化核心的方方面面。這裏有康巴社會的特殊的組織結構、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行為規範等文化內容,xxxx傳佛教文化廣泛地深入於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文,在漢語裏,本意為紋,即紋路、紋理、花紋等,強調的是對自然狀態的人為加工和處理。化即華,即美化的意思。《易傳》雲: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這個意思。文化二字連用,引申到社會領域,則是教化之意。學校學科課程是系統的的文化科學知識,是國家社會現行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的濃縮體現,它對學生有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要求,也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要求。學校課程體現的是國家意志,反映國家教育對年青一代的培養目標,反映了國家對下一代人才的要求,是xxxx班學生文化同構主要手段之一。學校學科課程教學是學校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手段。科學文化知識即學校課程是對xxxx班學生進行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文化內容,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是文化同構的最主要的目標;同時,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也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構提供了認識基礎和科學前提。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既是文化同構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構最主要的手段。科學文化知識在學校情境下主要直觀表現為學校開設的各門學科課程,這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活動課程、社會服務和社會實踐。基於以上認識,課題組認為:科學文化知識即學校課程是對xxxx班學生進行文化同構的最重要文化內容,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是文化同構的最主要的目標;同時,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也為其他方面的文化同構提供了認識基礎和科學前提。讓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既是文化同構的目的,也是文化同構最主要的手段。

基於以上認識,課題小組擬製了《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問卷,對xxxx班三個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調查的目標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與具體目標:

1、調查對象。根據實際情況,我們選擇了2022年秋季剛進普明中學的高一(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高二(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高三(高2022級)xxxx班學生100名共300名學生作為調查的對象,以期瞭解不同時期xxxx班學生在科學文化知識認知能力的修復、認同、內化和範式建構的情況。

2、調查的具體目標

(1)瞭解xxxx班學生在入學之前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

(2)瞭解xxxx班學生國小、國中階段的學習狀況;

(3)瞭解xxxx班學生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習狀況。

(二)調查方法:

1、根據平時觀察瞭解到的xxxx班學生表現,擬製《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問卷調查表(附《調查報告》後);

2、利用《問卷》,對高一、高二、高三共300名來自xxxx州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3、輔之以訪談法、談話法、觀察法進行調查。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xxxx班學生生源構成情況

從問卷調查可知,內地高中xxxx班300名學生均來自於xxxx省xxxxxxxx族自治州所屬18縣(xxxx州各縣教育水平差異較大,xxxx州政府根據各縣實際將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名額分配到各縣進行選拔),父母均是當地農牧民(按當地政策,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的父母必須均是xxxx州當地農牧民户口,其子女才有資格參加選拔);xxxx族學生佔71%,其他少數民族(彝族、回族、羌族)學生佔7%,漢族學生佔12%;家住關外的學生佔45%,關內學生佔55%。xxxx州關內、關外是以折多山為界,康定、瀘州、九龍、丹巴為關內,其餘14縣為關外,關內自然、經濟條件好於關外

(二)xxxx班學生家庭成長環境情況

1、參加宗教活動情況。家裏人常去寺院和去得很頻繁的分別佔25.5%和44%,兩者合計達到70%;學生本人也會在假期中經常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和活動,比例達到30%。由此可見,在xxxx州地區,xxxx傳佛教文化是學生家長和學生本人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家庭語言交流環境。學生在家使用xxxx語和多數是xxxx語的佔55% ,67%以上的同學表示能夠很流利或者比較流利地使用xxxx語口語進行表達,25%的同學能夠用xxxx語文進行書面表達。即使現在到內地學習,假期回到家後,很多同學只能用xxxx語同家人交流。有時,內地老師有急事與學生家長聯繫,也必須請上會xxxx語的同學來作翻譯。

3、生活區域情況。生活在純牧區的學生數較少,約佔3%;生活在農村和半農半牧區的學生佔大部分,約75%;城鎮學生佔22%左右。有23%左右的學生在進入內地學習之前還未出過本地縣城之類的地方。這樣,這些學生進入內地學習時,已有的知識系統更多屬於傳統農牧方面的知識儲備,缺少關於現代科學知識方面的感性積累,這難免會給他們的學習帶來較大困難。

4、父母文化程度。學生父親文盲文化程度佔12%,母親文盲文化程度的佔26%;父親國小文化程度佔47%,母親國小文化程度的佔52%;這樣看來,差不多70%以上學生父母文化程度都在國小及其之下。在這樣的的條件下,由家庭、父母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學科文化知識的教育輔導幾乎沒有辦法實現,也很難用科學的的教育理念對子女加以引導。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有94%以上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未來能夠上一般本科以上的大學,表現出很高的期望值。

5、家庭兄弟姊妹情況。約佔70%的家庭有兩個或兩個以下的子女,30%的家庭有3個或者3個以上的子女,總的説來,xxxxxxxx區家庭子女數較內地家庭為多。由於當地自然經濟條件的制約,大多家庭收入有限,家長難於給學生提供較理想的受教育條件,子女受教育成度一般都很低。有差不多20%的學生表示自己家裏幾乎沒有或很少與學習有關的課外書。

(三)xxxx學生國小、國中學習環境情況

xxxx州幅原廣大,有15.3萬平方公里,差不多佔整個xxxx省面積的三分之一。州內自然經濟條件差異很大,關內地區以農業為主,居民聚居程度較高,這與內地農村教育環境條件差別不大。地處關外幅員遼闊的牧區,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有的地方屬於半農半牧區域,部分地區還處於遊牧狀態,逐水草而居,牧民駐地分散,再加上學校及教師條件的限制,xxxx州學生在國小和國中階段的教育環境與內地哪怕是內地農村的教育條件相比也有較大的差異。

1、xxxx學生國小、國中階段學習模式。在國小和國中學習階段,6.5%的學生以xxxx語為主,30%的學生以xxxx漢雙語來學習,有63.5%的學生以漢語為主來進行學習。國中、國小階段三分之一強的學生以xxxx語為主或xxxx漢雙語的形式進行學習,這表明這部分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就會縮短,當然學習效果也會難於保障,然而內地高中班卻全部以漢語來進行教學和考核,這將不可避免地給這部分xxxx班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

2、學生開設英語課時間及學科學習難度感受情況。由於條件的限制,xxxx州中國小一般在國中階段才開始開設英語課,這種情況佔比達到72%,只有24.5%的學生在國小階段開始學習英語,更不用説參加什麼課外輔導等;而現實的高中英語卻是以學生國小階段學習英語為基礎來設置英語教材的,所以,內地高中xxxx班學生都認為英語是讓自己最棘手的學科,國中階段佔36%,高中階段佔37%。在學生學科學習難度感受上,除認為英語學科最棘手外,其次是認為數學最難,佔26%;再次是理化,佔24%;再次是語文,佔13%。進入高中後,學生學科學習難度感受的順序仍然差不多,只是比例有所變化而已。

(四)xxxx班學生進入內地高中時學習期待與態度情況

來到內地高中學習時,有94%的同學希望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的大學,有68.5%的學生最擔心的問題是害怕學習跟不上,只有17.5%的同學擔心生活不適應。37%的同學認為自己基礎差,41%的同學擔心自己積累少,也有18.5%的認為自己學習習慣差會影響自己的學習。83%以上的同學在學習上表現出明顯的主動性,積極完成學習任務。這些良好的傾向表明來到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普遍感念黨和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幫助和家長的期望,心懷立志成才的志向,目標明確,態度端正,學習努力。

(五)xxxx班學生學習方式情況

在課堂上,表示自己能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學生只佔19%,而不願意發言或不太願意發言分別佔10.5%和69%,也就是説有差不多80%的學生在課堂上不會主動參與發言討論,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值得進一步探究;在學習方式上,學生除了依靠老師講解(佔47%)外,還會採取個人自學鑽研方式(佔23%),有30%的學生也會更願意採取向同學請教(佔19.5%)和小組合作學習(佔9%)方式,這一點也是與內地學生有差異的地方。

(六)xxxx班學生學習困難與解決方式情況

學生在學習上的最大苦惱有40%的學生感到有些學科無法聽懂,32%的學生感到理解困難,21%的學生覺得老師的語速快,課堂上常常反應不過來。感到學起來困難的學科按人數比例排序是這樣的,英語37%,數學25%,理化20%,語文17.5%。有32%的學生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過快,但半數以上的學生(56%)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合適,另有6%的學生覺得老師的教學進度較慢。在聽課效果方面,表示全部能聽懂的佔10%,大部分能聽懂的學生佔63.5%,這樣看來,有74%的學生上課聽課效果較好,有26%的學生聽課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在遇上學習困難,沒有學懂的問題時,學生較多的是採取同學相互討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佔56.5%,採取向老師請教方式的大約佔30%,其餘的學生也擱置困難,繼續學習,真正放棄不管的學生幾乎沒有。

(七)xxxx班學生在面對學習結果時的表現情況

在考試結束,發現自己的學習成績不理想時,學生會主動找出自己的薄弱學科、薄弱環節,自己狠下功夫,彌補缺陷,這部分學生佔62%;有的學生還會去請教老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佔24.5%);當然也有部分學生感覺自己已經盡力了,結果自己沒辦法掌控(佔11.5%)。總體來看,學生們總是想辦法找到問題產生的原因,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有的學生即使基礎較差,也會默默堅持,紮紮實實從頭學起,這樣的學生佔學生總數的絕大部分(佔97.5%),那種聽天由命,得過且過,放棄努力的學生幾乎沒有。

四、調查結論與建議

(一)調查結論:

1、來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總體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表現為較高的學習需求、學習期待和積極的學習態度。

2、來內地學習的xxxx學生學習成績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部分學生學習成績在年級中能名列前茅,多數學生學科成績很不平衡,有較明顯的弱科問題。有的學生乃至連國小基礎知識還存在明顯的缺陷,根本無法進行高中內容的學習。例如,政治課老師講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時,竟然有學生問老師什麼是類勞動,有學生問老師異分母加減法為什麼要進行通分,等等。

3、很多學生學習方法明顯不足,傾向於接受式學習,缺乏積極獨立思考習慣,聽課時思維不夠活躍,影響了思維能力的訓練,知識運用、遷移能力不強。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薄弱,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他們在學習中主要以死背的方法為主,缺乏靈活掌握知識的能力與方法。

4、部分學生存在聽課學習語言障礙問題。由於xxxx州關外很多學校採用xxxx語和漢語雙語教學,重xxxx語輕漢語,學生漢語知識欠缺,致使學生聽課、記筆記困難,理解運用更困難。例如,把人類勞動理解為類勞動等。

(二)對xxxx班學生現狀的教學建議

1、注意探究針對文化基礎知識補就策略

針對來自xxxx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程度個體差異大,學科明顯不平衡的情況,在學科課堂教學中,宜採用以下一些具體策略:

(1)降重心,補基礎,低起點、小步子、密梯度、勤反覆、快反饋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2)分層教學、小組互助、個別指導的因材施教整體提升的差異化補差策略。

(3)課程重組篩選、分步實現課程總目標的教材處理策略。

2、注意探究語言障礙形成原因和培優策略

根據xxxx州部分學校採用xxxx語和漢語雙語教學,很多家庭缺少漢語交流語言環境,學生漢語聽、説、讀、寫能力存在不同障礙的情況,學科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包括漢語讀寫基礎知識在內的閲讀與聽力訓練,學科教師上課時要注意適當放慢語速,有意識地多重複,多板書,這樣讓學生逐漸適應老師的教學。同時也注意發揮xxxx州隨班生活教師的雙語優勢,給予學生一些個別語言輔導,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濃厚興趣,根據漢xxxx語言同屬同一語系的特點,架設語言學習的橋樑,逐步解決個別學生的聽課和記筆記上的困難。

3、學科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樹立學生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主要方法,加強學生良好學習方法習慣的培養,讓學生明白上課既需要記憶,更需要思考參與的道理,聽課活動中同學加入到課堂討論中的必要性;既要認識到思想新方法新的邏輯關係,又要注意方法的靈動性和科學性特點,更要認識到方法和習慣的兼容性,還要突出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功體驗。

4、學科課程教學注意滲透文化主流價值的認同意識。

文化認同它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道德價值觀、理想信念、國家主權等方面的理解和認可,是社會成員對自己國家的歸屬認知和感情依附,是維繫一個國家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紐帶。文化認同是文化同構的基礎。學科知識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科教學中,根據學科特點和xxxx班學生的實際,靈活地把國家主流文化價值體系滲透入知識教學能力培養中,既是新課程教學的目標要求,也對保持xxxx班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精神,培養報效國家人生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第9篇】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開題報告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老師們:

我校《在網絡環境下基本教育模式的研究》課題,是重慶市電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十五”專項科研課題(課題批准號:02-dt-10)。經領導批准,今天開題,我代表課題研究組,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彙報如下:

一、本課題選題的依據

在現代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建設為素質教育服務的、現代化的、功能完善的教育教學資源系統,拓展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中學教育必須研究的課題。

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我們的教育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化教育將成為信息時代的重要標誌和組成部分。探索、研究並構建適宜於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是教育界亟待解決的課題,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在網絡教育時代,不僅需要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高效互動的教學方式,更需要有豐富實用的教學資源、完備的教學體系。在網絡化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網絡教育的主導力量。而目前,我們的教師對信息技術、網絡教育尚不熟悉,利用網絡實施教育教學尚有距離,尤其是建立“在網絡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還有待起步,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背景條件:國家教育部大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虛擬學校、遠程教育等應運而生;重慶市教委大力普及信息技術教育,通過評選信息技術示範校加大力度;渝中區率先建立局域網,並通過已經實施了三年的“雙創課題”研究,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了極大改觀;隨着課改的進一步深入,現代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基礎條件:我校通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信息技術無論在硬件上,還是軟件上,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軟件上:我校初步建成了具有求精特色的 “教育信息資源庫”,包括《k12學科資源庫》、《數字圖書館》(近兩萬冊電子書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電子期刊等大型教育數據庫、試題庫、資料庫,涵蓋國情教育、心理諮詢、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升學指南、教育法規等教育信息庫,能充分滿足現代教育管理和一線教學的需要。

人員上:我校成立了信息技術中心,配備了專業人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有相當造詣。信息技術中心,對全校教職員工進行了信息技術素質修養和實際操作的培訓,全校教職員工基本掌握信息技術教育,能滿足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育教學的需要。

三、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1、觀念問題:有了好的硬件環境,如果觀念不更新,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失去了研究價值。本課題必須着力解決教師教育觀念更新的問題。

2、理論問題:目前網絡教育缺乏科學、系統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本課題應在實踐中創造性地應用現有的理論,不斷探索、總結、歸納、概括,形成適用於網絡教育的理念、原則、策略。

3、技術問題:信息技術,顧名思義,技術性是很強的。如何使教師技術精湛,使精湛技術與優質教育緊密結合,培養適應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本課題希望在這方面能作出一點貢獻。

4、實踐問題:網絡是一個新環境,如何在這個平台上,創造出符合自己實際的教育教學模式,需要從實踐中不斷總結,不切實際地模仿別人,拷貝別人,是不可取的。本課題倡導教師努力進行實踐。

四、本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和創新之處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基於網絡平台的符合當代教育理念、具有現代教育特色、綜合教育效益很高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是:

①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模式實施教育教學。

②在網絡環境中,教師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再教育模式接受終身教育以保持新鮮活力,促成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③適應現代教育的新趨勢——網絡教育,對教師素質到底有哪些新的要求。

(2)21世紀的學生應該思考自己的學習問題:

①在網絡環境中,如何變更傳統學習模式,建立新的學習方式。

②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學會學習。

③在網絡環境中,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3)21世紀的學校應該思考建設新型師資隊伍,培養新型學生的關鍵途徑;加強資源庫的建設,為網絡教育提供堅實保障等問題:

①如何進行資源庫結構的建設。

②如何強化教師和學生的網絡意識。

③合理地充分地使用資源庫,實現新的教育教學目標。

3、本課題研究的創新之處是:

(1)選題富有挑戰性。本選題基於信息化大發展,傳統教育與新型教育大更替的階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大膽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課題研究中,必須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採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課堂教學與豐富多彩的課外教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教育教學實踐。

【第10篇】江北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發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自查報告

江北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發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自查報告

加強行風評議工作為貫徹落實區委、區府發展環境綜合整治十條規定的主要內容之一,是從源頭上治理腐敗的有效舉措,我室按照區教育黨工委要求,認真開展行評工作,現作如下自查彙報:

一、組織學習討論,提高認識

我室參加了區行風評議工作動員大會後,認真組織行風評議學習,開展了認真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深入開展行風評議工作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和區黨工委對行評工作的要求,行評是杜絕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的腐敗行為的有效手段。能增強機關幹部識大體、顧大局、廉潔從政的自覺性,促進黨風廉政建設。增強了對行評重要性的認識。

二、 制定了行評工作計劃。

按教委要求做到行評和業務工作兩不誤,用搞好行評促進業務工作。在工作計劃中列入了行評計劃,認真開展了行評工作。

三、認真開展自查。

按照《教委機關工作人員行風問題自查表》的要求,組織全體工作人員開展自查自糾,認真查找問題,並在下基層時向基層的同志徵求意見。進一步找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加大了工作力度。

四、針對教育督導工作的特點,制定整改措施。

凡涉及人民羣眾和基層學校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如教育收費、學校招生、學籍管理、教師調配、基礎建設、反腐倡廉、職稱評定以及人民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情況等要納入行風評議的範圍,並做到經常性的工作定期公開,階段性工作逐段公開,臨時性工作隨時公開。

作為督導室工作當前要加強對教育熱點難點進行專項督導,為此我室制定了《加強對教育熱點難點進行專項督導和隨訪的制度》。通過學習,進一步明確了“十五”期間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對基礎教育督導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和《決定》,指導、督促地方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履行教育職責和學校依法治教,依法管理基礎教育,紮實推進素質教育,開展專項督導和隨訪檢查,促進基礎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特制定對教育熱點難點專項督導和隨訪的制度。農村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教育督導工作要把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健康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要開展基礎教育經費投入的督導檢查。開展對教師資格制度、職務制度、聘任制度實施情況的督導檢查。開展對中國小危房改造和師生安全問題的督導檢查。切實抓好對控制農村國中輟學問題的督導檢查。抓好德育工作專項督導檢查。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其他問題,必要時也要進行專項檢查。在開展各種專項督導檢查中要注重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決策諮詢。

加強督導工作的權威性、科學性和實效性。綜合性督導檢查要預發通知,提出明確要求;檢查過程要深入細緻,認真調查研究,作出科學分析;督導結果要向有關領導部門正式反饋或發表督導公報。有些督導檢查應採取隨機抽樣、隨機私訪的方式。督導檢查要擴大檢查面,所有街鎮、村、學校都要督查。加強教育督導的理論研究、科學實驗和信息交流。

把控輟作為重點工作之一,把控輟任務落實到街鎮、村、校,責任到人,持之以恆,常抓不懈,抓出成效,為此,特制定出控制中國小生輟學的十條規定,使控輟工作制度化。一是“雙線控制學生輟學制度”。二是“流生”定期上報制度。三是督導檢查制度。教育督導部門開展督查“控輟”工作,定期公佈情況。四是輟學生返校通知制度。由街道辦事處或鎮政府向輟學學生家長或監護人發出返校通知,要求輟學生在限定時間內必須返校。五是行政處罰制度。發出“輟學生返校通知書”後,如輟學生在規定時間未返校,由街道辦事處或鎮政府對其家長或監護人實行行政處罰。六是學校承諾制度。學校不得以學生考試成績排名次、排座位,不得歧視差生,不得強行或變相要求差生退學、轉學和休學。七是扶貧助學制度。區教委、各中國小、街道辦事處或鎮政府要設立助學金,並採取結對幫扶的辦法,救助家庭貧困的學生就學。八是“控輟”考核一票否決制度。街鎮、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 “控輟”工作不力的,年終考核一票否決。九是開展“無流生街鎮”評比制度。教育督導部門對每年輟學率在規定線以下的街鎮鎮進行表彰,授予“無流生街鎮”稱號。

為增加督導工作的透明度我室還制定了《江北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工作流程》明確了督學督政的工作流程。使教育督導工作嚴格按程序進行。

五、進一步嚴格工作紀律,執行機關加強作風建設的有關規定。

組織學習了《中共江北區教育工委江北區教委關於近期加強機關作風建設的有關規定》,嚴格遵循組織原則,嚴格工作程序,做到下級服從上級,個人服從組織,局部服從整體;嚴格履行崗位職責,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樹立全局意識、服務基層的意識、服務於教育教學中心的意識,努力在工作中做到“腿勤、腦勤、口勤、手勤”主動為基層服務;嚴格機關勞動紀律,嚴格遵守規定,搞好廉政建設,杜絕了吃、拿、卡、要,推諉扯皮,故意刁難等現象。機關作風建設有了進一步好轉。

江北區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

2003年6月17日

【第11篇】西園教育辦對學校周邊環境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問題自查報告

西園教育辦對學校周邊環境存在的安全隱患及問題自查報告

版築中心國小、仕頭國小、王厝國小、地處雙內公路旁,大部分學生上學、放學必須橫穿公路。而公路上無任何交通警示標誌,存在很大的交通安全隱患。部分學校雖然位於社區內,但學校的出口處也沒設置交通安全警示牌。建議學校先設立臨時交通警示牌,交警大隊幫忙儘快設立交通安全警示牌。

車厝國小建於是1995年,目前對教學樓各教室進行粉刷維修時發現,外牆磚老化脱落,部分教室天花板、走廊水泥脱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建議儘快進行裝修維護及整改。

王厝國小地勢較高,學校教學樓後的擋土牆與牆後的農田落差大,擋土牆有傾斜傾向,可能出現倒塌,危及師生人身安全,已建議用隔離帶先隔離,並設立標誌,嚴禁人員入內或靠近。

仕頭國小部分村民在校門口水泥路兩邊曬金紙,造成道路變窄,又由於12路公交車從校門口水泥路經過,學生避讓車輛的空間變小,存在明顯安全隱患。建議不能在道路兩邊曬金紙,公交車線路應從賴厝、仕頭交界的路口轉去霞浯,不要經過學校,避免發生事故

砌田國小校內的民房和舊教學樓已屬危房,建議跟相關人員協調立即拆除,不能立即拆除的應採取相關隔離措施,並設立標誌,嚴禁人員入內或靠近。

霞浯國小應對學校內的舊教學樓請相關部門進行鑑定是否屬危房,在鑑定之前應採取隔離相關措施,嚴禁人員入內或靠近。

部分學校教學樓電源線路老化,防盜措施不到位,專用教室沒有設置消防栓或消防栓過期,建議及時維護與添置。

晉江市西園教育辦

2022年10月19日

【第12篇】中學環境教育自評報告

珍惜獨特資源 傳播生態理念 增強環保意識

——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環境教育自評報告

安徽省潛山野寨中學在上級環保、教育部門的關心指導下,認真落實《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精神,以課堂教學滲透為主導,以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教育活動為載體,以環保宣傳教育為手段,以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落腳點,有力地促進了環境教育的健康開展。

一、珍惜獨特資源,傳承學校傳統,高度重視環境教育。

綠色環保是野寨中學的最大特色之一。校園內天然植被率達80%,珍貴品種有30多種,百年古樹有20多棵,苦楝 、楓香、三角楓、黃連木、榆樹、冬青等名貴樹木,隨處可見。優美的自然風貌諸多人文古蹟構成了野寨中學獨特的辦學環境。

如此優美的環境來之不易。1958年,當全國各地開始除四害、砍樹燒炭、大量鋼鐵時,在校長鄭大國等領導的保護下,野寨中學校園裏的大樹未遭砍伐。XX年4月,在安徽省林科院專家的幫助下,野寨中學實施了古樹名木保護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代代野中人,將樹人與樹木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精心呵護出一個綠色環保、如詩如畫的野寨中學。

XX年2月,徐漢夫同志擔任野寨中學校長,明確提出“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拿出自信的熱情圍繞謀求新時期如何發展,凝聚大家的共識,探索一系列科學合理的管理辦法和措施,努力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校園、人文校園、書香校園、和諧校園為特徵的高品質校園的建設目標。”學校加強領導、健全組織。為了使環境教育能夠健康有序的開展,學校成立了環境教育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分管校長任副組長,各相關科室負責人蔘與,負責領導、組織、協調環境教育。環境堅持“誰主管,誰負責”和“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實行崗位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明確目標,明細分工,任務到人,定期召開工作會議,查擺問題,逐個解決。學校健全、制度科學管理。近年來,野寨中學先後出台了《野寨中學環境教育方案》、《野寨中學“十二五”期間節能改造工作實施方案》等多項規章制度,清晰了環境教育的指導思想、目標措施、操作規程和方法,明確了相關人員的責權利。

二、立足學校實際,堅持教育為先,着重提升環保意識。

課程是實現教學目的進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課程質量決定着人才培養的質量,為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鑄造學生的健全人格,在實施環境教育過程中,通過與課程聯繫起來,把環境教育納入學校總體課程體系,構建多層次、多類別、立體化的環境教育課程模式。

1、基礎課程滲透教學

無論是自然學科,還是社會學科都藴含着豐富的培養生態意識和品格養成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主要存在於各學科教科書的知識材料之中,這些內容是豐富多樣的。按其形式可分為顯性的、隱性的和潛在的。顯性的內容是藉助於教材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是“一目瞭然”的。隱性的內容沒有前者那麼“直接”、“明瞭”,但在許多學科中都大量存在。野寨中學敏鋭的意識到通過環境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實施環境教育過程中,通過與課程聯繫起來,把環境教育納入學校總體課程體系, XX年組織編印了《野寨中學環境教育手冊》,XX年4月,在安徽省林科院專家的幫助下,野寨中學實施了古樹名木保護工程。XX年開展我為綠色校園做貢獻等活動。XX年創建了地理實驗室。XX年3月開始把環保教育作為校本課題,構建環保課程。

2、拓展課程引導學生實踐

拓展型課程以培育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學生自我規劃和自主選擇能力為宗旨,着眼於培養、激發和發展學生的的潛能,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種體現不同基礎要求、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課程。在實施環境教育過程的與課程聯繫中,學校政教處、團學組織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環保課外活動,並把環境教育與社區教育有機結合,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社會的環境監督活動,讓學生處於環境 “真問題”的情境中實踐。要學生改變浪費的不良習慣,以形成勤儉節約意識和行為。只有讓學生通過調查、參與、學習、交流討論中感受、感動、感悟而逐步建立的,利用主題班會的形式,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為此,我們在高一至高三所有班級均召開環境主題班會,為了保證班會的質量,各班都制定了班會腳本和方案。

附:高一年級各班主題班會

班 級

題 目

高一(1)班

綠—-永恆的主題

高一(2)班

節約資源,低碳環保

高一(3)班

走向世界,瞭解環保

高一(4)班

創造綠色校園,提高自身素養

高一(5)班

低碳生活,健康你我

高一(6)班

保護水源,保護地球

高一(7)班

靈動的生命之源

高一(8)班

節能降耗,知行之間

高一(9)班

為了綠色的夢想

高一(10)班

環保,從我做起

高一(11)班

綠色·環保

高一(12)班

建設低碳班級

高一(13)班

野中是我家,環保靠大家

高一(14)班

我的綠色我做主

3、研究型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課題研究是培養學生節約意識、行為的很好載體。讓學生在課題的研究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提高學習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得到體驗感悟,獲得科學求真的精神,鼓勵和支持學生將研究型課程的學習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過程。使學生處在學校環境真實問題的情境中,培養了他們科學素養。

在學校的各部門的支持下,在 許多老師尤其師班主任的幫助下,同學們積極的參與,各班級課題經過開題、實施、中期彙報和結題答辯等過程。在這課題的開展中,我們看到同學們課題觸及校園的綠化、食堂的浪費、宿舍和教室的用電、小賣部的飲料和塑料袋、校園的雨水收集、校園內的垃圾分類和廢電池的回收等問題。為了追尋答案,同學們考察了校園的角角落落,上上下下,分發、回收和統計了無數份調查問卷;還有同學走出校門,他們的足跡分佈全縣,還有的同學尋求老師、家長等各種社會資源來幫助我們,正是同學如此投入,才會有課題答辯的精彩,才會有那麼多專家對我們同學的讚歎。各小課題的研究立足校園,通過學生對校園資源浪費現象的調研活動,引導同學關心身邊的小事,發現浪費的問題,掌握事實和數據,激發了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養成環保的習慣。培養了科研意識,以及其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優秀品格和科學素養的形成。

三、以活動為載體,以創建為手段,着力提高環保效果。

近年來,野寨中學以創建為手段,環境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XX年被評為省級綠色學校,XX年被評為省級節能示範單位,XX年被授予國際生態學校綠旗榮譽。

一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校團委牽頭成立青年志願者服務隊,負責調查。青年志願者服務隊職責:積極發現校園中高耗能現象和行為,督促身邊老師和同學改進其行為,做積極的綠色低碳者,同時向學校有關部門及時彙報發現的問題。

二是發揮活動的教育作用。學校在在天柱山、吳塘生態園等地開闢環保基地,直接參與校內外環境保護活動。 “3.12植樹節”組織學生開展“小樹和我一起成長”評比活動;此外,每逢環保重大節日,如“6.5世界環境日”,我校學生到街頭開展宣傳活動,到主街路開展清理街道,消除白色垃圾,維護街路衞生的綠色環保行動。XX年6月5日,學校三千名多名學生集中在操場參加“我為野中綠化做貢獻”簽名承諾活動,要求學生從節約一粒糧食、節約一度電、節約一滴水、節約一張紙、植一棵樹、栽一盆花、愛護花草樹木、不吃零食、不亂扔垃圾、隨手撿起身邊的雜物,購買綠色商品等一件件小事做起,逐步養成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良好行為的習慣。

三是通過板報的形式進行環保知識宣傳。每學期出綠色主題板報2-3期,主要有綠色快訊、綠色警示牌、綠色紀事等欄目。綠色快訊,反映來自同學間保護環境的先進事蹟;綠色警示牌,則從反面警示人們注意保護我們身邊環境;綠色紀事,重點宣傳我校開展環境宣教工作的情況等內容,這些不但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環保知識,而且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是開展“五個一”綠色活動,即:摘一篇綠色文章;搞一次綠色活動;寫一篇綠色日記;唱一首綠色歌曲;做一名綠色衞士。通過這項活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地關心和保護身邊的環境,培養了學生講文明、講衞生的良好習慣。

在實施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環境創建不僅僅是一種創建行為,更是一種教育行為。創建的過程中是學習規範環保的過程,是傳播生態生態理念的過程,是提升師生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過程。多年以來,全校師生的生態意識明顯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經在野寨中學萌生新芽,在這裏,環保為榮,浪費為恥,追求生態。

在實施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環境教育不僅僅是一種口頭的説教,更是一些實實在在的行動。只有讓學生參與到討論和決策過程當中,才能夠使學生得到教益。多年以來,全體師生的生態行為明顯增加,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已經在野寨中學蔚然成風。在這裏,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實施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開展環境教育,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態,還有學校傳統運作模式。讓學生參與,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不僅僅是環境教育的要求,也是學校各項教育教學工作的要求。多年以來,學生的主體性不斷得到增強,以生為本、以生定教已經在野寨中學紮根發芽。在這裏,教學相長,師生親如一家。

關山初度路尤長。我們深知,環境教育的實施,生態理念的傳播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使命,事關長遠,功在千秋。野寨中學將以全國環境教育示範學校為標準,在學生中最廣發的開展環境教育,為傳播生態理念,提升可持續意識不斷努力。

【第13篇】校園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校園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時間:

xx年3月2日~10日

二、調查地點:

西流河一中校園及周邊攤點

三、參加人員:

八年級環保小組成員及部分教師代表

四、調查方法:

考察與調查相結合

五、調查內容:

校園周邊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

六、調查要求:

正確評價我校環境及環境教育現狀,發現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並寫出調查報告。

七、調查結果分析:

(一)總體評價

我校範圍廣,面積較大,達4xx平方米。綠化面積基本達標,森林覆蓋率在40%以上。道路已全部硬化,教學區、教師生活區、學生宿舍區依地形和功能佈局,各得其所,非常合理。整個校園

環境優雅,林木葱葱,草地、鮮花盆景遍佈。人文景點錯落有致。校園內潔淨優美,空氣清新,校園周邊環境較好,是個理想的育人場所,稱為“花園式學校”。同時,我校環境教育初顯成效,為校園增添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通過創建“綠色學校”活動,提高了學生科學探索能力,加深了對家鄉的瞭解,師生環境意識明顯提高,環境法律法規觀念得到了加強,學校同社區環境的聯繫更加緊密,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或義務活動,助人為樂,保護環境蔚然成風,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社會文化的`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1、學校環境雖好,但也有一些問題,主要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概括起來講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和固體廢棄污染等。

2、我校環境教育儘管有了很大進步,但有些問題還不能令人樂觀,具體表現在:

⑴各學科滲透環境教育的理念還不夠完善,缺乏科學的統籌計劃,部分老師有應付心理。

⑵學生户外、課外和校外環境教育活動不能持之以恆,有隨意性現象,沒有充分調動全校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⑶教師環境教育培訓沒有全員到位,致使有的教師興趣不高,對“綠色學校”創建活動,缺乏深層次的瞭解。

⑷教師的環境教育科研經費投入不夠。

(三)解決方案

1、成立校園環境保護領導小組,組織教職工學習《環境保護法》,提高教職工環境保護意識。

2、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環境保護觀念的滲透,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增強學生愛我校園,保護校園環境的自覺性。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

3、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注重多學科滲透,挖掘教材中有關環境教育內容與環境教育的結合點,開展環境教育。

4、廣泛開展課外活動,以學校的櫥窗、廣播等宣傳工具,邀請環保方面的專家來校演講,開展環境教育。

5、利用讀書周並結合環保知識競賽,在學生中廣泛開展“綠色校園”“綠色生活”等主題活動。

6、結合學校、家庭、社會教育,多層面、全方位地使環境教育深入家庭,進入社會,並建立環境教育長效機制。

7、加大校園管理力度,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校領導小組和保衞處、德育處齊抓共管。儘快清除衞生死角,徹底改變這種現狀,使校園潔、淨、美、亮起來。

8、向有關部門提合理建議。改變教育路行走路線,禁止校內職工燃放爆竹,禁止製造噪聲污染的廣告音像車等個體廣告在校前公路遊弋,改善校園周圍環境,確保校園教學環境的安靜。

【第14篇】環境教育工作自查報告

環境教育工作自查報告

幼兒園是幼兒啟蒙教育的地方,重視環保意識的培養更有着重大而深遠的意義。今天的幼兒是明天的棟樑,他們今天的環保意識如何決定了明天的環境狀況怎樣。因此,在獲評為自治區級綠色幼兒園之後,我們並沒有停止創建的工作,而是加大力度對幼兒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一年來,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一、環境教育內容貼近幼兒生活

幼兒園的環境教育不同於其他年齡段的學生,我們衝破了“危機教育”、“責任教育”、“倫理教育”的框框,從幼兒周圍熟悉的事物入手,立足於幼兒的生活經驗,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如主題活動“春天來了”、“美麗的秋天”等,通過對季節特徵的認識及人們活動的變化,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可愛的小動物”、“神奇的海底世界”等主題,讓幼兒瞭解與探索人與動物的關係;“我的家鄉玉林”“我愛我的幼兒園”等主題,則讓幼兒瞭解了我們的生活環境。

二、一日生活中滲透環境教育

幼兒良好的環保意識和行為不是依靠幾次主題活動、幾節教育活動就能養成的,從幼兒入園的第一天起,我們就將環保教育滲透到一日生活中,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如進餐時教給幼兒正確的進餐姿勢,愛惜糧食,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儘量吃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保持桌面清潔。洗手時要求幼兒注意水流不能開得太大,洗完後關緊水龍頭。保護園內教室內的清潔,看到紙屑能撿起來。在課間播放輕柔的音樂,提醒幼兒做到輕聲説話、走路,物品輕拿輕放,減少噪音。

三、環境教育方法豐富多彩

幼兒的認知特點是具體形象性的,幼兒知識與經驗的缺乏,使其很難理解自然界中的因果關係,這就決定了幼兒園環境教育的方法應該是綜合化的,既要堅持探索、發現的科學認識方法,又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社會性的成分。我們將自然科學知識編入到故事、兒歌、歌曲中去,讓幼兒在説説、唱唱、跳跳中獲得知識;春天來了,我們組織幼兒觀賞園內的桃花、柳樹,帶領幼兒到清灣江公園尋找春天,到小池塘裏抓來小蝌蚪飼養,在班上的植物角里種上黃豆、大蒜,觀察植物的生長,使幼兒獲得動植物生長的感性經驗。

在清灣江公園,大班的幼兒插上自己繪製的環保警示牌,告訴大家要愛護花草樹木,中班幼兒撿拾草地上的'廢紙果皮,小班孩子給小草小花澆水,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大人“我是環保小衞士”,號召大家一起來愛護我們的家園;幼兒去造紙廠參觀之後,知道每一張紙來之不易,亂撕亂畫圖書的現象沒有了。我們還根據教育內容和重大環境紀念日,確定環境教育主題,如:植樹節、愛鳥周,帶領幼兒種植花草和為小鳥搭建温暖的家,組織了“我愛綠色”畫展,幼兒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觀察和想象,畫出了一幅幅生動逼真的圖畫,有《美麗的樹林》、《我和小樹同長大》、《小鳥哭了》、《美麗的家園》等,啟發幼兒用童真的智慧拯救受傷的地球和我們人類的朋友。

通過一系列的觀察、體驗、遊戲等活動,幼兒瞭解了人的生存需要陽光、空氣、食物和水,而這些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來自大自然,進一步激發了幼兒探究自然的興趣和熱愛自然的情感,讓孩子們在認識自然的同時,學會生存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環保意識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紮下了根。

四、親子活動創環保教育新路

“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是我園環境教育的目標。孩子年齡雖小,但在家庭中的影響力不小,孩子的一言一行,牽動着千萬名家長的心,幼兒園的環境教育活動雖然直接面對的是孩子,但是,我們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讓家長們也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來。我們請大班、學前班的家長利用廢舊材料製做環保時裝,家長各施其能,用舊掛曆紙、塑料袋、舊光盤、麥杆、玉米衣、舊布料、一次性筷子等材料製做出帽子、裙子、背心等時裝,孩子們穿上爸爸媽媽親手為自己縫製的漂亮時裝,自信地在台上表演。

中班的家長和孩子一起用廢紙盒、舊電線、舊鈕釦等製作成一件件精美的玩具,展示在教學樓的走廊中。使孩子們知道原來我們手中的“垃圾”還有這麼多的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