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李嶠《風》全詩賞析【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9W

李嶠《風》全詩賞析【通用多篇】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鄭風·揚之水原文

揚之水,不流束楚。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無信人之言,人實誑女。

揚之水,不流束薪。終鮮兄弟,維予二人。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翻譯:

激揚的流水喲,不能漂走成捆的荊條。我孃家缺少兄弟來撐腰,只有我和你相依相靠。不要信別人的閒話,別人騙你總有花招。

激揚的流水喲,不能漂走成捆的木柴。我孃家缺少兄弟來關懷,只有我二人相依相愛。不要信別人的閒話,別人實在不可信賴。

註釋①揚:激揚。一説悠揚。②楚:荊條。③鮮(xiǎn 顯):缺少。④言:流言。⑤誑(kuáng):欺騙。⑥信:誠信、可靠。

賞析:

此詩主題或以為“閔(憫)無臣”(《毛詩序》),或以為“淫者相謂”(朱熹《詩集傳》),或以為“將與妻別,臨行勸勉之詞”(聞一多《風詩類鈔》),或以為“兄弟相規”(劉沅《詩經恆解》),但都根據不足。細味詩情,乃是一個婦女對丈夫訴説的口氣。古時男子除正妻外,可以納妾,又因做官、經商等常離家在外,是否沾花惹草,妻子多管不着。但禮教上對婦女的貞節則看得很重。如果丈夫聽到關於妻子的什麼閒言碎語,是一定要管的;而如果以前夫妻感情很好,他對妻子也很喜愛,那麼此時他將會感到非常苦惱。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妻子對誤聽流言蜚語的丈夫所作的誠摯的表白。

《詩經》中的興詞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凡“束楚”、“束薪”,都暗示夫妻關係。如《王風·揚之水》三章分別以“揚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來起興,表現在外服役者對妻子的懷念;《唐風·綢繆》寫新婚,三章分別以“綢繆束薪”、“綢繆束芻”、“綢繆束楚”起興;《周南·漢廣》寫女子出嫁二章分別以“翹翹錯薪,言刈其楚”、“翹翹錯薪,言刈其蔞”起興。看來,“束楚”、“束薪”所藴含的意義是説,男女結為夫妻,等於將二人的命運捆在了一起。所以説,《鄭風·揚之水》只能是寫夫妻關係的。

此詩主題同《陳風·防有鵲巢》相近。彼雲:“誰侜(zhōu)予美,心焉忉忉”(誰誆騙我的美人,令我十分憂傷)。只是《防有鵲巢》所反映是家庭已受到破壞,而此詩所反映只是男子聽到一些風言風語,妻子勸慰他,説明並無其事。如果將這兩首詩看作是一對夫婦中的丈夫和妻子分別所作,則是很有意思的。

此詩抒情女主人公是忠貞、善良的,同丈夫有着很深的感情。她因為孃家缺少兄弟,丈夫便是她一生唯一的倚靠,她把丈夫看作自己的兄弟。在父系宗法制社會中作為一個婦女,已經是一個弱者,孃家又力量單薄,則更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中有的女子雖然因為美貌會引起很多人的愛慕,但她自己知道:這都不一定是可靠的終身伴侶。她是珍惜她的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但有些人卻出於嫉妒或包藏什麼禍心,而造出一些流言蜚語,使他們平靜的生活出現了波瀾。然而正是在這個波瀾中,更真切地照出了她的純潔的內心和真誠的情感。

《風》古詩賞析 篇二

《詠風》原文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煙尋澗户,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鬆聲。

《詠風》鑑賞

“肅肅涼景生”,首句平直輕快,習習涼風飄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緊承上句,概寫風不管深溝還是淺壑,不分高低貴賤,北風都遍施恩惠。“我”字的運用,加強了主觀情感,表現了詩人胸襟的開闊。“驅煙尋澗户,卷霧出山楹”,描寫風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體情態。風,驅散了煙雲,捲走了霧靄,穿行於澗户山舍將清爽帶給人們。第五、六兩句是讚揚風的品格。“去來固無跡”,指它行蹤不定,似乎施惠於人們沒有所圖,不求回報。“動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暢玄篇》“動息知止,無往不足”之意,形容風慷慨惠施,不遺餘力,來去彷彿一個有情有義之人。這兩句詩,夾敍夾議,巧妙地承前啟後,自然地引出結聯:“日落山水靜,為君起鬆聲”。白天,風為勞作的人們送來清涼,寧靜的傍晚,又為歇息的人們吹奏起悦耳的松濤聲。欣賞松濤的大多是士子或隱者,當然也包括了詩人自己。這裏與“加我林壑清”中的“我”一樣加深了主觀意趣。

詩人以風喻人,託物言志,着意讚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風不捨晝夜,努力做到對人有益。以風況人,有為之士正當如此。詩人少有才華,而壯志難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閣序》中充滿激情地寫道:“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在這篇中則是借風詠懷,寄託他的“青雲之志”。

此詩的着眼點在“有情”二字。上面從“有情”寫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復由“有情”贊其“為君起鬆聲”。通過這種擬人化的藝術手法,把風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首句寫風的生起,以“肅肅”狀風勢之速。風勢之緩急,本來是並無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個“加”字,就使之化為有意的行動,彷彿風疾馳而來,正是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寫風的活動,也是抓住“驅煙”“卷霧”“起鬆聲”等風中的動態景象進行擬人化的描寫。風吹煙霧,風捲松濤,本來都是自然現象寫成了有意識的。活動。她神通廣大,猶如精靈般地出入山澗,驅煙捲霧,送來清爽,並吹動萬山松濤,為人奏起美妙的樂章。在詩人筆下,風的形象被刻畫得維妙維肖了。

此詩所詠之風,不是習見的柔弱的香風,也並非宋玉《風賦》中的取悦於大王的雄風,肆虐於庶人的雌風。這首《詠風》小詩裏,寄寓着詩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

《詠風》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原文:

柳絮風輕,梨花雨細。

春陰院落簾垂地。

碧溪影裏小橋橫,青帘市上孤煙起。

鏡約關情,琴心破睡。

輕寒漠漠侵鴛被。

酒醒霞散臉邊紅,夢迴山蹙眉間翠。

譯文

輕輕暖風吹得柳絮飄飛,細細春雨打濕梨花。房門上,掛的繡簾還未捲起,庭院裏春意深深。只見橫於院中的小橋倒映在綠色的溪流中,遠處的市鎮只有那孤煙冉冉升起。

願與你期能重温舊好,想着你我相遇情形睡意也淡化了。清醒後只覺晨風帶着瑟瑟涼意侵入鴛鴦被中。酒意已消,臉上紅霞已散,可臉邊餘紅猶在;美夢幻滅有如春山一樣翠綠的雙眉怎不蹙了又蹙!

註釋

碧溪:綠色的溪流。

鏡約關情: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樂昌公主。陳政衰,徐謂公主曰:“國破,汝必入權豪家。倘情緣未斷,尚冀相見乎?”乃破鏡各分其半,約他日以元宵日賣於都市,這就是詞中“鏡約關情”的出處,藉此表明思婦對其情郎忠貞不渝,期能重温舊好。

琴心破睡:西漢臨邛富豪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時司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鳳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悦,夜奔相如,馳歸成都,結為伉儷。意謂那位思婦回憶起她和情郎的相遇,與相如、文君的結合極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覺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

鴛被:繡有鴛鴦的錦被。

賞析:

這首詞寫思婦懷人而愁苦不堪。詩詞以離愁為主題的作品很多,然而此詞卻頗有特色,顯得標緻雋永。

上片描繪足以烘托思婦離愁的景色。“柳絮風輕,梨花雨細”,起筆這兩句都省略了動詞謂語,且語序亦倒置,補足還原應為:“風輕飄柳絮,雨細濕梨花。”這裏首先借景象點明瞭時在暮春,此時正值輕輕暖風將柳絮吹向半空亂飛,細細春雨使一枝枝梨花帶上亮晶晶的水滴。然而如此大好春光,對於獨守空幃的思婦,只能成為她離恨綿綿的反襯,更沒有心思去觀賞。正如湯顯祖《牡丹亭》所寫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一樣。確實如此啊,天亮好久了,可她所住之處,猶然“春陰院落簾垂地”,房門上,掛的繡簾還未捲起,她仍然慵懶地躺在牀榻之上。她本來早已醒了,於是半睜惺忪睡眼,情不自禁地從窗櫺看出去,只見“碧溪影裏小橋橫,青帘市上孤煙起”。她終於忍不住要往外看,她的目光一下子就落在橫於“春陰院落”不遠的“小橋”上。這正是由於她的情郎曾打從橋上而去,歸家也必然會打從那橋上而來,所以對於那座小橋她不知望過多少次了,而今晨又忍不住再望了一回。可是這一回仍舊失望,他依然未打從那橋上歸來,這真如温庭筠《思帝鄉》所寫的“惟有阮郎春盡,不歸來”。接下去,她再將目光向遠處的市鎮看去,同樣什麼動靜也沒有,只有那晨飲的“孤煙”冉冉升起而已。此處着一“孤”字,又正好是她此時此刻內心感到無比孤寂的寫照。

下片抒發思婦對其情郎的蜜意柔情。過片“鏡約”二句,化用了南朝陳徐德言、樂昌公主夫婦及西漢司馬相如、卓文君夫婦的有關典故。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尚樂昌公主。陳政衰,徐謂公主曰:“國破,汝必入權豪家。倘情緣未斷,尚冀相見乎?”乃破鏡各分其半,約他日以元宵日賣於都市,這就是詞中“鏡約關情”的出處,藉此表明思婦對其情郎忠貞不渝,期能重温舊好。又西漢臨邛富豪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知琴。時司馬相如赴卓宅赴宴,酒酣,操《鳳求凰》琴曲以挑之。文君心悦,夜奔相如,馳歸成都,結為伉儷。這就是“琴心破睡”的來源,意謂那位思婦回憶起她和情郎的相遇,與相如、文君的結合極其相似,因之越想越覺甜美,竟至使睡意也淡化了。她完全清醒過來以後,才覺晨風吹涼,使得“輕寒漠漠侵鴛被”。當她一眼瞥見被面上繡制的的鴛鴦時,心中又不禁產生了鴛鴦倒永不分離而自己如今卻形單影隻的慨歎,真是無可奈何!歇拍兩句“酒醒霞散臉邊紅,夢迴山蹙眉間翠”,是寫思婦起牀後整粧時從鏡中所看到的自己的形狀。她記起昨夜因欲解愁而飲酒的事來,喝得兩頰升起了紅霞,現在雖然酒意已消,可臉邊餘紅猶在;而剛才她與情郎相遇的美夢,可惜一下就幻滅了,她的有如春山一樣翠綠的雙眉怎不蹙了又蹙呢!如此以她顧影自憐的行動描寫作結,給人留下她不勝相思之愁的印象就更深刻難忘了。

此詞寫思婦之離情,側重於對她內心活動過程的揭示;然而全都以景物及其自身的行動烘染之,不僅無概念化、抽象化之弊,且更如小説塑造人物形象那樣,頗有浮雕感、立體感的審美效應。此外,詞中幾乎每一個句子都提煉得綺麗而自然,全詞行文暢達得如行雲流水。宋人胡仔《苕溪漁隱詞話》卷一雲:“詞句欲全篇皆好,極為難得”(見《詞話叢編》第167頁)。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泉水

題解:衞宣公之女許穆夫人懷念親人,思慕祖國的詩篇。

【原文】

毖彼泉水(1),亦流於淇(2)。有懷於衞,

靡日不思(3)。孌彼諸姬(4),聊與之謀。

出宿於泲(5),飲餞於禰(6)。女子有行(7),

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8)。

出宿于于(9),飲餞於言(10)。載脂載舝(11),

還車言邁(12)。遄臻於衞(13),不遐有害(14)。

我思肥泉(15),茲之永歎(16)。思須與漕(17),

我心悠悠。駕言出遊,以寫我憂(18)。

【註釋】

(1)毖:泉水流淌的樣子。

(2)淇:河的名稱。

(3)靡:無。

(4)孌(luan):美好的樣子。諸姬;隨嫁的姬姓女子。

(5)泲(JT):地名。

(6)餞:餞行。禰(ni):地名。

(7)有行:出嫁。

(8)伯姊;大姐。

(9)幹:地名。

(10)言:地名。

(11)載:語氣助詞,沒有實義。脂:塗在車軸上的油脂。舝(xia)車軸上的金屬鍵。

(12)還:返回,迴轉。還車:掉轉車頭。邁:行。

(13)遄(chuan):迅速。臻:至,到達。

(14)不遐:不無,不何。

(15)肥泉;衞國的水名。

(16)茲:滋,更加。

(17)須、漕:都是衞國地名。

(18)寫:用作“瀉”,意思是宣泄。

【譯文】

泉水清清汩汩流,一直流到淇水裏。思念衞國我故土,

沒有一天不相思。同嫁姬姓好姑娘,要和她們細商量。

出門曾在泲地住,還在禰地餞過行。姑娘出嫁到遠方,

遠離父母和兄弟。回家問候姑姑們,還有我的大姐姐。

出門曾在乾地住,還在言地錢過行。塗上車油上好軸,

坐上大車回家裏。很快就能到衞國,應當不會有意外。

思念衞國的肥泉,不禁撫心長感歎。思念故鄉須和漕,

心中愁思剪不斷。駕上大車去出遊,聊以宣泄心中愁。

【賞析】

《泉水》一詩,《毛詩序》、方玉潤《詩經原始》、範家相《詩瀋》等以為是衞女思歸之作,而何楷《詩經世本古義》、龔橙《詩本誼》、魏源《詩古微》、高亨《詩經今注》等以為是許穆公夫人所作,黃中鬆《詩疑辨證》則懷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案此詩作者序傳均無明文,史料亦不可稽徵,似統言衞女思歸為宜。

詩歌第一章“毖彼泉水,亦流於淇”兩句,用泉水流入淇水起興,委婉道出自己歸寧的念頭。這兩句與《邶風·柏舟》首二句“泛彼柏舟,亦泛其流”同用“彼”、“亦”兩字起調,文情悽惋悱側而不突兀,由此點出詩題——“有懷於衞,靡日不思。”自己魂牽夢繞着衞國,但如今故國人事有所變故,自己想親往探視而根據禮儀卻不能返衞,深感無限委曲,內心焦急難奈。作為一個女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姐妹,由此引出“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兩句。主人公想找她們傾訴苦衷,希望她們能夠為自己出個主意,想條妙計,即便無濟於事,也能夠稍解胸中的鬱悶,聊以自我安慰。

第二章和第三章均承接第一章而來,用賦法鋪寫虛景,表達自己對衞國真摯深切的懷念。第二章寫作者欲歸不得,卻去設想當初出嫁適衞之時與家人飲餞訣別的情景。如今物換星移,寒暑數易,家人近況無由獲知,頗令自己牽掛,歸寧的念頭更加堅定篤實。第三章好像與第二章重複,但卻是幻境中再生幻境,設想歸寧路途上的場景,車速之快疾與主人公心情之迫切相互映發襯托。速去速回,合情合理,但最終仍不能成行,“不瑕有害”一句含蓄藴藉。這兩章全是憑空杜撰,出有入無,詩歌因此曲折起伏,婉妙沉絕。

第四章寫思歸不成,欲罷不能,只好考慮出遊銷憂,但是思衞地而傷情,愁更轉愁。“我思肥泉,茲之永歎”,再寫愁懷,迴腸蕩氣;“思須與漕,我心悠悠”,情懷鬱郁,文氣更曲一層。

陳震《讀詩識小錄》評曰:“全詩皆以冥想幻出奇文,謀與問皆非實有其事。”陳繼揆《讀詩臆補》也説:“全詩皆虛景也。因想成幻,構出許多問答,許多路途,又想到出遊寫憂,其實未出中門半步也。東野《徵婦怨》‘漁陽千里道,近如中門限。中門逾有時,漁陽常在眼’,即此意。猶杜工部所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也。”對此詩以幻寫真,通過虛無縹緲的描寫襯托主人公真切深沉的思念的藝術手法讚賞備至。確實此詩“波瀾橫生,峯巒疊出,可謂千古奇觀”(戴君恩《讀詩臆評》)。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五

原文:

浣溪沙·蓼岸風多橘柚香

[五代]孫光憲

蓼岸風多橘柚香。江邊一望楚天長。片帆煙際閃孤光。

目送徵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蘭紅波碧憶瀟湘。

譯文

長滿蓼花的岸邊,風裏飄來橘袖濃濃的香,我佇立在江邊遠眺,楚天寥廓,江水滔滔流向東方。那一片遠去的孤帆,在水天交匯處泛起一點白光。

我的目光追隨着飛去的鴻雁,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遠方。思緒有如不盡的江水,隨着茫茫的江濤漂盪。秋的紅蘭,江的碧波,一定會讓他懷念深情的瀟湘。

註釋

蓼岸:開滿蓼花的江岸。蓼,紅蓼,秋日開花,多生水邊。橘柚:橘和柚兩種果樹。

楚天:古時長江中下游一帶屬楚國。故用以泛指南方的天空。

片帆:指孤舟。孤光:指片帆在日光照耀下的閃光。

徵鴻:遠飛的大雁,此喻離別而去的親人。杳杳:深遠貌。

蘭紅:即紅蘭,植物名,秋開紅花。江淹《別賦》:“見紅蘭之受露,望青楸之催霜。”憶瀟湘:比喻分別在天涯的親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傳説舜南巡時,其妃娥皇、女英未同行,她們深感不安,隨後趕去。在洞庭湖畔時,聞舜已死,悲痛不已,溺於湘水而死。

賞析:

孫光憲寫了十九首《浣溪沙》,這首是其中較好的抒情詞。此作的抒情特點,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寫景之筆,來抒發熾熱的惜別留戀之情。

從詞中描寫的景象看,此是作者在荊南做官時所寫。描繪的是我國長江兩岸深秋時節的景色,一種特定的典型環境。

首句是寫主人公送別親人時,在江岸上看到的喜人景象。第二句“一望”二字,頗能傳神,表現了主人公頃刻之間由喜悦變為憂愁的神態。第三句緊承第二句,在寫景上,與第二句構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畫圖。僅看“片帆煙際”四字,可以説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配上“閃孤光”三字,就突然改變了詞句的感情色彩,給人一種孤寂悽清之感,寫景與抒情結合得相當完美,有渾然一體之妙。

此詞在抒情上,採用的是遞增法,層層深化,愈轉愈深。過片兩句惜別留戀之情達到高潮。上句是寫目送,下句是寫心隨,構思新穎巧妙,對仗工整,意境深遠,確是風流千古的名詞。結句似深情目送遠帆時的默默祝願。遙與“蓼岸風多橘柚香”首尾唿應,寫出了瀟湘美景,筆觸又飽含深情。整首詞句句寫景,又句句含情,充滿詩情畫意,堪稱佳作。

上片:

第一句:“蓼岸風多橘柚香”“蓼”:讀作liǎo,是一種草本植物,能開出白色或淺紅色的小花。蓼岸:這裏指蓼花盛開江岸。在西方國家蓼花的話語是依賴,在這首東方送別詩中出現蓼花是一種奇妙的巧合,還是中西方情感的共鳴呢?這一句的意思是:長江兩岸,蓼花盛開,桔柚飄香。很明顯這句描寫的是美妙喜人的景象,憑着經驗,我們知道這裏是用樂景來襯托哀情。比如我們學過的《詩經·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離家出征的時候,楊柳輕揉,隨風漫舞;如今返回故鄉,雪花紛飛,悽清陰鬱。用楊柳依依的陽春來反面襯托展示在征戰過程中經受的磨難。用王夫之的話説就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第二句:“江邊一望楚天長”描寫了美好的景物之後,立刻轉入悽苦的境界,詩人站立在江邊,感受着美好的秋景,但是,僅僅一望那遼闊的“楚天”,便陷入了無限的惆悵,因為他想到了自己的親人馬上就要遠行了。大家會想到劉永《雨霖鈴》中的句子:“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楚天:就是南方的天空。因為古時候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一望”二字,非常傳神,突出了詩人突然而至的離愁。我們在送別親友的時候也是這樣,可能在走進站台的前一刻還有歡聲笑語,而當那熟悉的背影消失於站台,一股難以抑制的惆悵便用上心頭,正所謂“汽笛一聲腸已斷,從此天涯孤旅”。

第三句:“片帆煙際閃孤光”“煙際”是指雲煙迷茫之處。江上的霧氣和天邊的雲氣混成迷茫的一片,而親友的那隻孤舟即將消失在那裏。正如李白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又如第一課我們學過的劉長卿的句子:“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送別詩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擔心旅途遙遠,友人能否安全到達,一是擔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單。這裏,用“煙際”來突出一個“遠”字,而云煙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來突出旅途的孤獨。以上是詞的上片。

下片:

前兩句:“目送徵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茫。”者兩句對仗工整,堪稱佳句。“徵鴻”:就是遠飛的鴻雁,常用來比喻離別遠去的親人。同時,在古代,鴻雁是書信的代稱。傳説鴻雁可以替人傳遞書信,所以“徵鴻”、“鴻雁”長出現在送別詩、思鄉懷人詩當中。“杳杳”是渺茫的意思,這裏照應上片中的“煙際”。親人乘船遠去,詩人獨立江邊久久目送,可以看出感情的真摯。不僅目光隨着孤舟遠去,連詩人的心也隨着親人遠去了:“思隨流水去茫茫”。“水”象徵着無窮無盡的思念與愁苦,象徵阻隔,象徵青春易逝,年華易老。

最後一句:“蘭紅波碧憶瀟湘”“蘭”是指蘭花中開紅花的一種。“憶瀟湘”三個字包含着一個典故。傳説,舜在南巡視察時,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沒有和他同往,後來她們後悔沒有陪伴着舜,於是追趕舜的行程,當她們走到洞庭湖畔時,卻得到舜已經死在蒼梧的消息,她們悲痛不已就投了湘水而死。湘水與瀟水在湖南匯合,稱為“瀟湘”。“憶瀟湘”常用來比喻分別在天涯的親人,相互在殷切地思念着。那麼這句詩的意思是:來年蘭花紅、江水碧的時候,我們還會互相思念。越是花好月圓、良辰美景的時刻,越是渴望和自己最親近的人在一起,所以,蘭紅波碧、桔柚飄香更能引起詩人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感情真摯動人。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六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註釋】

(1)凱:樂。南風和暖,使草木欣欣向榮,所以又叫做“凱風”。

(2)酸棗樹叫做“棘”。棘心:是未長成的棘。作者以“凱風”喻母,以“棘心”自喻。

(3)夭夭:旺盛貌。

(4)劬(渠qú):勞苦。

(5)棘薪:已經長成可以做柴薪的棘。長成而只能做柴薪,比喻自己不善。

(6)聖:古通“聽”。“聽善”是聽從善言的意思。

(7)令:善。以上二句言阿母是能聽從善言的,但我們這七個兒子之中卻沒有一個善人(不能以善言幫助阿母)。

(8)寒泉:似喻憂患。

(9)浚:衞國地名,在楚丘之東。似即作者母子居住的地方。下:古音如“户”。

(10)睍(xiàn)睆(huǎn):黃鳥鳴聲,又作“間關”。黃鳥:今名黃雀,是鳴聲可愛的小鳥。

(11)載:則。“載好其音”即“其音則好”。這兩句是以鳥有好音反比人無善言。

【題解】

這是兒子憐母的詩。本事不傳。《孟子·告子下》:“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大約母氏因小過不得志於其夫,陷於痛苦的境地,兒子悔恨不能勸諫,使阿母免於過失,又自責坐視阿母處境痛苦,不能安慰。

【餘冠英今譯】

和風吹來從南方,吹着小棗慢慢長。棵棵棗樹長得旺,累壞了娘啊苦壞了娘。

和風打從南方來,風吹棗樹成薪柴。娘待兒子般般好,我們兒子不成材。

哪兒泉水透骨寒?寒泉就在浚城邊。我娘有了七個兒,孃的日子總辛酸。

嘰嘰呱呱黃雀鳴,黃雀還有好聲音。我娘有了七個兒,有誰安慰孃的心。

【參考譯文】

和風從南到,吹那嫩棘條。枝條隨風曲,母親多操勞。

和風從南到,吹那棘枝條。母親敏且善,無奈兒不孝。

寒泉何處有?就在浚城處。兒子有七人,母親卻勞苦。

婉轉黃鸝音,歌聲真動人。兒子有七人,無人慰母心。

《風》古詩賞析 篇七

《鄘風。柏舟》古詩賞析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

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

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鄘風。柏舟》譯文及註釋

作者:佚名 譯文飄來一條柏木船,飄呀飄在河中間。蓄分頭的那少年,實在討得我心歡。誓死不把心來變。我的娘呀我的天,就不相信我有眼!飄來一條柏木船,飄呀飄在大河旁。蓄分頭的那少年,實在是我好對象。誓死不把手來放。我的娘呀我的天,就不相信我有眼!註釋:

⑴髧(dàn旦):頭髮下垂狀。兩髦:男子未行冠禮前,頭髮齊眉,分向兩邊狀。

⑵儀:配偶。

⑶之:到。矢:通“誓”,發誓。 靡它:無他心。

⑷只:語助詞。諒:體諒。

⑸特:配偶。

⑹慝(tè):通“忒”,變更,差錯,變動。也指邪惡,惡念。.。

《鄘風。柏舟》鑑賞

作者:佚名 舊説多將這首詩與《邶風》中同名之作混為一談,認為是共姜自誓之作。或以為衞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節,父母欲奪而嫁之,誓而弗許,作此詩(《毛詩序》);或認為是共伯被弒,共姜不嫁自誓,作此詩(三家詩)。古人稱喪夫為“柏舟之痛”,夫死不嫁為“柏舟之節”,皆原於舊説。而這些舊説多膠柱鼓瑟,實不可取。 其實詩意一看就很明白:主人公原是一個待嫁的姑娘,她選中的對象是一個不到二十的少年郎,——只消看他披着兩髦,尚未加冠就可以知道。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八

好事近·風定落花深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

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

譯文

風停了,庭花盡凋零。看珠簾之外,雪瓣成堆,紅蕊層層。須牢記海棠花開過後,正是傷春時節。

歌聲歇,玉杯空,酒興盡。唯有青燈閃爍,豆熒之光漸熄滅。夢中的愁怨自難消受,更傳來鵜鴂一聲送春鳴。

註釋

[1]近:是詞的種類之一,屬一套大麴中的前奏部分。自詞和音樂分離,此字只是某個詞牌名稱的組成部分,已無實際意義。《好事近》:詞牌名,流行於唐代,意為好戲快開始了,即大麴的序曲。又名《釣船笛》、《翠圓枝》、《倚鞦韆》等。

[2]風定:風停。深:厚。唐·張泌《惜花》:“蝶散鶯啼尚數枝,日斜風定更離披。”

[3]擁:簇擁。紅、雪:指代各種顏色的花。擁紅堆雪:凋落的花瓣聚集成堆。

[4]長記:同“常記”。“長記句”可能是詞人對自已少女時期所作詠海棠的《如夢令》一詞寫作心態追憶。

[5]酒闌[lán]:喝完了酒。闌:幹、盡。五代毛文錫《戀情深》:“酒闌歌罷兩沉沉,一笑動君心。”宋·李冠《蝶戀花》“愁破酒闌閨夢熟,月斜窗外風敲竹。”

玉尊:即“玉樽”亦作“玉罇”。原指玉製的酒器,後泛指精美貴重的酒杯。《神異經·西北荒經》:“西北荒中有玉饋之酒,酒泉注焉……上有玉尊、玉籩。取一尊,一尊復生焉,與天同休,無乾時。”三國·魏·曹植《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

[6]青缸:燈火青熒,燈光青白微弱之意,《廣韻》:“缸,燈”。缸,《花草粹編》等作“紅”。

暗明滅:指燈光忽明忽暗,一直到熄滅。

[7]魂夢:指夢中人的心神不而言。五代張泌《河傳》:“夢魂悄斷煙波里,心如夢如醉,相見何處是。”唐代韋莊《應天長》:“碧天雲,無定處,空有夢魂來去。”

幽怨:潛藏在心裏的怨恨,南朝梁·劉令嫻《春閨怨》:“欲知幽怨多,春閨深且暮。”

[8]鴂[jué]:即鵜鴂。《漢書·揚雄傳》注:“鵜鴂,一名子規,一名杜鵑,常以立夏鳴,鳴則眾芳皆歌。”詞中“一聲啼鴂”意指春天來臨。

2、楊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嶽麓書社出版社,1999。

平慧善。李清照詩詞選譯[M]。巴蜀書社出版社,[emailprotected]楊合林。李清照集[M]。湖南:嶽麓書社出版社,1999。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傷春情懷的詞。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詞人抒發傷春之情,並非因先睹物而引致傷感,而是深處閨中,即敏鋭地感悟到大自然細微的變化,由此引起情感變化。“風定落花深,簾外擁紅堆雪”,詞人由風住,即斷定“簾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紅白堆積。表現了詞人的敏感與對美好事物的關注之情。唐孟浩然《春曉》詩云:“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韓偓《懶起》詩云:“昨夜三更雨,臨明一陣寒。海棠花在否?倒卧捲簾看。”這兩位詩人對風雨後花的狀況均無所知,雖有憐花之意,但畢竟不如李清照。當然,李清照對落花給予極大關注,在其潛意識中,多少帶有以之自況的成分。首二句雖為狀物,但傷感之情已隱然可感。“長記海棠開後,正傷春時節”,次二句,詞人的回憶閘門被打開,但對往事的具體內容卻避而不談,只是説此時海棠花落之時,亦是自己傷春時節。“長記”,即常記,説明以往的“傷心時節”之事,常縈繞於心。此外,詞人在諸多花卉中,對海棠情有獨鍾,這或許是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稱,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穠麗嬌嬈,尤其是其高貴優雅之美,與詞人個性頗為近似。詞人的《如夢令》詞:“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也表達了對海棠的鐘愛,其抒情方式與此詞上片也相似。

上片側重由景生情,為落花而慨歎,而傷春。下片則自然過渡到對閨門獨處、孤寂苦悶生活的描繪。“酒闌歌罷玉尊空,青缸暗明滅。”詞人在這裏並沒有直言其如何的孤寂,愁苦,而是通過四個極富象徵意味的物體刻畫酒闌、歌罷、空的酒杯以及忽明忽暗的油燈,整個畫面幽暗、悽清、空冷。試想,一個閨中思婦置身於如此環境中,其心情該是怎樣的悽愴孤寂,一切盡在不言之中了。“魂夢不堪幽怨,更一聲啼鴂”,白日詞人是惜花傷時,夜晚則借酒澆愁愁更愁,想在夢中得到一絲慰藉,然而夢中的情景,依舊使夢魂幽怨哀愁。醒來之時,聽到窗外淒厲的“啼鴂”聲,更增添了悲愴的情感。因為“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屈原《離騷》),春已逝去,百花也已凋落殆盡。

這首詞抒寫的是傷春悽苦之情,但詞人並沒有正面來抒寫自己的情感,而是通過室內外景物的刻畫,把自己的悽情濃愁寄寓其中,因而全詞讀來,更感其情深沉、凝重。

2、劉瑜,劉亦文。照詞欣賞[M]。山東:濟南出版社,20xx。

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評[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emailprotected]劉瑜,劉亦文。照詞欣賞[M]。山東:濟南出版社,20xx。

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九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譯文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着枴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着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註釋

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枴杖。

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賞析

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遊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温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説:我在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枴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説藜杖扶着我,將杖擬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意思説:我扶着藜杖來到小橋東面。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遊興很濃。其實在乘船途中,他已經在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在又徒步遊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兩句主要寫春遊經過,於春遊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麼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在後面進行了具體描述。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説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着蓬勃生氣。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書包範文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歷來寫春的句子,或渾寫——“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或細寫——“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徐元傑《湖上》),志南這首詩將兩者結合起來,既有細微的描寫,又有對春天整個的感受,充滿喜悦之情。詩寫景凝練,意藴豐富,讀來使人如聞似見。儘管在此之前,“杏花雨”、“楊柳風”這樣的詩境已廣泛為人們所用,但真正成為熟詞,不得不歸功於志南這兩句詩。元代虞集膾炙人口的《風入松》的名句“杏花春雨江南”所描繪的意境,除了受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影響外,或許也曾受此啟發。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人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鍊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悦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賞析二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濕,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裏、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裏,在那沾而欲濕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裏,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説》)不説理,也不説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