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黨史 憶長征心得體會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51W

學黨史 憶長征心得體會

學黨史 憶長征心得體會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當人類社會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人類1000年》一書由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該書公佈了從公元一OOO年(中國北宋真宗鹹平三年)至公元二OOO年的千年間,人類歷史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百件重要事件。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科學領域的學者們共同認為,在已經過去的整整一千年中,這一百件重要事件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工巨大影響。其中,中國的三個事件被世界認為具有巨大影響,併入選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

第一個事件:公元1100年,火藥武器的發明。(唐朝末年就開始將火藥用於軍事至宋代1。132年,宋軍在和入侵中原的金軍的戰爭中,首次使用了靠火藥燃燒噴火殺傷對方,使人類戰爭從此進入了熱兵器時代 )

第二個事件: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帝國。(1219年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蒙古騎兵橫掃中亞、和歐洲腹地,鐵戈所指,勢如破竹,西至今天伊拉克,東南至朝鮮、緬甸和越南,幾乎所有俄國的土地都在他們的手中。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他的繼承者窩闊台狂風暴雨般地征服了波蘭和匈牙利,一直打到了多瑙河岸邊)。對歷史發展而言,重要的不是軍事征服,而是在客觀上造成了東西方的交流。

第三個事件:一九三四年,長征。

長征是什麼?毫無疑問,在二十一世紀回首長征,我們應該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去探尋中國歷史上的這一重要事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多,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轉戰地域面積的總和比許多歐洲國家的國土面積都大,長征翻越了了約40座高山,跨越了近百條河流,經過了10多個少數民族地區,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井”的茫茫草地,在總里程遠遠超過兩萬五千裏的長征途中(共計6.5萬多裏),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十倍於已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同敵進行了600餘次戰役戰鬥場以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在飢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不但要與重兵“圍剿”的敵人作戰,還需要平均每天急行軍五十公里以上。長征創造了人類歷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奇蹟。多年來,長征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關注,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熱點和文學創作的豐富素材,關於長征的親歷回憶、口述日記、學術專著、文學作品不斷湧現。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長征無疑成為了一種世界級學問。今天,我們結合黨史學習,對紅軍長征的主要路線和發生的重要事件作個簡要的回顧,談談對長征的認識。  

紅軍長征的基本概念

關於紅軍長征,首先必須明確一個基本概念,即“紅軍主體的長征”。它是指到達陝北的4支部隊的長征,即紅一(中央紅軍)、二(最初稱紅二、六軍團)、四方面軍,再加紅二十五軍的長征。紅軍主體長征開始的時間,以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86000多人離開中央蘇區(從江西瑞金、於都與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突圍)踏上長征之路算起,1935年十月到達陝北吳起鎮時全軍僅為近六七千人。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近10萬大軍開始西渡嘉陵江,自此踏上萬般曲折艱險的長征之路,1936年10月到達甘肅會寧時全軍33000多人。1935年11月,紅二方面軍21000多人從國民黨三十萬大軍的合圍中衝出,踏上長征之路,1936年10月到達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時,全軍11000多人。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後留下的一支紅軍武裝,1934年十一月踏上長征之路,經過數月的顛沛流離和艱苦轉戰,成為中國工農紅軍中第一支到達陝北的部隊,全軍兵力最多時不足8000人,最少時兵力只有1000多人(紅二十五軍於1935年11月併入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以三大主力紅軍於1936年10月在甘肅會寧和今屬寧夏的將台堡會師為標誌。

5紅軍長征全過程應包括長征序曲、紅軍主體的長征和長征尾聲,即將“3+1”的長征向前和往後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紅七軍團(從閩北蘇區衝破兩道封鎖線後)與閩浙贛蘇區紅十軍會合(方誌敏的部隊),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團。(劉疇西任軍團長,他任軍政委員會主席,領導該軍團)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閩浙皖贛地區,這支先遣隊就是為了調動和牽制敵軍,為中央紅軍長征作戰略準備。隨後,紅六軍團離開湘贛蘇區,前往湘西與賀龍領導的紅三軍(後恢復為紅二軍團番號)會合,為中央主力紅軍長征探路。這兩支先於主力紅軍的長征,是長征的序曲。往後延伸:就是西路軍血戰河西走廊的遠征。因為紅軍西渡黃河這一重大決策是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會寧會師後作出的,其主要任務是進行寧夏戰役。組建為西路軍(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的218000名將士都是參加過紅軍主體長征的,既包括紅四方面軍第三十軍(軍長陳世才、政委李先念)、第九軍(孫玉清、陳海松)和原屬中央紅軍的第五軍(董振堂、黃超),還有紅四方面軍總部。這樣,西路軍遠征河西就是紅軍長征的繼續,西路軍是紅軍主體長征主脈延伸的一段支脈,即紅軍長征的尾聲,西路軍全軍覆滅的悲壯歷史(戰死7000餘人、被俘殺害5600餘人、失散流落4500人,被營救回延安4700人)。(一段悽美的愛情王首道96王泉嬡2009初見你時,你面如柳花,美豔動人;再見你時,你已是滿頭白髮,岌岌老矣。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如果把紅軍主體的長征看作長征大劇的“主戲”,那麼這場包括序曲、主戲、尾聲在內的紅軍長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壯的歷史大劇。  

遵義會議與其前後一些會議的關係

紅軍長征既突破了反動派軍隊的圍堵,又克服了黨內錯誤指導思想遭致的困難,還戰勝了自然界的種種艱難險阻,最終實現了落腳西北的戰略大轉移,由此實現了中國革命由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這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以遵義會議為標誌,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從而為長征的勝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組織上的根本保證。  

在長征途中,我們黨召開了一系列重要會議,其中最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義會議,它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樣具有偉大轉折的歷史地位。但實現這個歷史轉折有個過程。就遵義會議前而言,最早的通道會議(12月11日紅軍佔領通道)實現了戰術“轉兵”,在中央高層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張,為遵義會議改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礎。黎平會議(1934.12.18由周恩來主持,開了一天一夜,爭論十分激烈,最後接受了毛澤東的意見)改變原來去湘西建立根據地的決策,實現了戰略“轉兵”,並通過決議指出在適當時候開會討論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問題。這就為遵義會議的召開作了直接準備。猴場會議(1935年1月1日)駁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會議決議,並限制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限,從而增加了遵義會議改組中央領導的可能性。遵義會議前的這幾次會議,為實現偉大轉折作了重要準備。  

遵義會議(1935.1.15-1.17在位於遵義市貴州舊軍閥柏輝章公館裏)實現黨的歷史偉大轉折是勢所必至。博古報告強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客觀原因,與會者絕大多數不滿。張聞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澤東、王稼祥作聯合發言,批評了“左”傾錯誤軍事路線。毛澤東作長篇發言,尖鋭指出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軍事路線和戰略戰術上的錯誤。周恩來講話承擔了領導責任。會議主要根據毛澤東發言的內容,委託張聞天起草決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團”;仍由中央軍委主要負責人朱德、周恩來指揮軍事,周恩來成為黨內委託的對於指揮軍事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遵義會議在長征危急關頭,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統治。遵義會議否定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喚回了“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等機動靈活戰略戰術,開啟了“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傳奇歷程。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挽救了中國革命。  

遵義會議後的幾次會議鞏固和發展了遵義會議成果。一是“雞鳴三省”會議。遵義會議改組了中央,並沒有撤換博古;對毛澤東也沒有作具體分工。這次會議順利實現了“博洛交接”,由張聞天接替博古擔任黨的一把手,還決定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二是扎西會議。會議通過張聞天起草的遵義會議決議,決定電告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的中央分局和紅二、六軍團及紅四方面軍令其傳達貫徹。這就將遵義會議決議昭告到全軍。三是苟壩會議。經過毛澤東力爭,不打固守打鼓新場之敵,否定了之前通過的決議,避免了紅軍可能遭致的重大損失。根據毛澤東提議成立的新“三人團”,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權指揮紅軍軍事行動。毛澤東雖然在軍內不是一把手,但“團長”周恩來非常尊重他的意見,實際上他是“總設計師”。  

當然,遵義會議是系列會議的標誌和旗幟。因為此前的幾次會議都沒有從根本上撥路線之亂,只有遵義會議才開始解決這個問題;此前的會議都沒有解決組織領導問題,只有遵義會議才開始改組中央,此後逐漸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  

紅四方面軍在長征中的貢獻和作用

紅軍長征勝利是以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為標誌的。對於紅四方面軍進行的長征和作出的貢獻,過去的黨史書講得很少。紅四方面軍開闢的川陝根據地及其隨後的長征作了解之後我深深感到:張國燾的錯誤對紅四方面軍的長征無疑有很大影響,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紅四方面軍長征的貢獻。我認為紅四方面軍的貢獻和作用至少體現在:其一,對中央紅軍北進川西發揮了重要策應作用。紅四方面軍在1932年底開闢的川陝蘇區,將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戰爭由東南引向西北,併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大區域。中央紅軍的長征,在遵義會議前幾乎陷入絕境。為儘快改變這個局面,遵義會議後不久,中央電告紅四方面軍派兵南進,策應中央紅軍北上。其二,對中央紅軍克服物資匱乏、補充兵員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經過地區發揮了強大的“宣傳隊”作用。其四,在所經過地區發揮了“播種機”作用。紅四方面軍所到之處,包括後來南下到一些地區,仍然宣傳黨的政策,堅持地方羣眾工作。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的“兩個奠基禮”

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於1935年11月初與紅十五軍團會師(紅二十五軍1935年9月16日到達陝北與陝甘蘇區的紅26軍、紅27軍會師,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志丹任副軍團長)。中央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陝甘支隊編為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併入紅一方面軍。這時,國民黨對於紅軍的會合加強了“圍剿”部署。為打破“圍剿”,從11月20日到26日,紅軍進行了直羅鎮戰役,殲敵1個師又1個團,擊斃敵109師師長等1000餘人,俘敵5300多人。這次勝利徹底粉碎了敵人的“圍剿”,為黨中央和紅軍在西北建立大本營,舉行了“奠基禮”。  

除直羅鎮戰役是“軍事奠基禮”外,中央糾正陝北的“肅反”錯誤可視為“政治奠基禮”。因為陝北的“肅反”造成的政治危機,絲毫不亞於國民黨軍的“圍剿”。當時,國民黨軍正在實施“圍剿”,而在中央紅軍到陝北前的領導機關——中共中央北方局駐西北代表團,認為陝北黨內有嚴重的“右傾取消主義”和“右派”活動,不顧前線緊張的軍事形勢,開展“肅反”運動;並派人到前方和陝甘邊逮捕幹部,甚至將已任紅十五軍團副軍團長的劉志丹也關押起來。紅二十六軍的營以上幹部、陝甘邊蘇維埃政府區以上幹部,還有一些從國統區過來的青年知識分子,共200餘人慘遭殺害。劉志丹等60餘人被施以重刑,晝夜審訊。這樣大規模的捕殺,使陝北根據地面臨嚴重危機。黨中央和毛澤東等領導人在吳起鎮獲悉情況後,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審查、停止殺人,一切聽候中央解決。經過以董必武為書記的五人領導小組對案卷材料的審核和廣泛調查,認為強加於劉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黨中央的直接干預下,劉志丹、高崗、習仲勛等所有人員全部被釋放、平反和恢復工作。中央糾正這一嚴重的“肅反”錯誤,為鞏固和擴大陝北蘇區奠定了政治和組織基礎,因此,可將其視為“政治奠基禮”。

紅軍長征誰也不知道一旦邁出第一步,就要走上兩萬五千裏。開始的是最艱辛的苦難,也是最耀眼的輝煌。長征永載人類史冊。

作為新時代的黨員要學習發揚長征精神,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團結協作、齊心協力,形成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的強大合力。鄉村振興的道路充滿希望又任務艱鉅,雖然現在客觀環境和物質條件比起紅軍長征時期優越得多,但是新的情況、新的困難層出不窮。因此在前進的道路上,需要偉大的團結精神,需要黨內的團結和幹羣關係的團結。黨內外團結一心,是建設事業勢不可擋的強大力量。只有把一切有利於鄉村振興的力量都調動起來,才能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