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廣西壯族三月三放假安排【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54K

廣西壯族三月三放假安排【精品多篇】

廣西三月三有什麼美食 篇一

蕉葉餈

蕉葉餈是壯家民間風味小食,南寧街頭巷尾隨處可以買到,也是南寧人的家常早餐的選擇,磨好的米漿加糖搓勻,用蕉葉包成長條狀,放到蒸籠上蒸,蒸好的蕉葉餈有股淡淡的清香味兒,一口就能咬到陷,一般的蕉葉餈有花生餡或者芝麻餡的,也根據各人口味,有咸和甜兩種。

紅薯餈粑

紅薯餈粑是扶綏縣有名的特產之一,具有壯家的獨特風味,扶綏當地的做法是把選好的紅薯洗乾淨後放在蒸籠裏蒸熟,然後剝去薯皮,再和糯米漿放在一起攪拌均勻,就做成了具有天然清香味兒的餈粑皮。

壯粽

壯族稱粽子為“粽粑”,寧明壯粽是用糯米、豬肉等煮製成的一種大粽粑,是壯族“三月三”特製的傳統食品,也是用來祭祀拜祖的食品。壯粽比我們一般吃的粽子要大很多,一般要幾個人一起吃才能吃完。

龍州金龍鎮角粽

角粽形狀似牛角,所以壯話叫“角莫”,“角莫”是用上乘的糯米做的,用粽葉或楠竹葉捲成鬥鬥狀,用禾草捆紮,金龍鎮的村民們把“角莫”當成送禮佳品,特別是尋親訪友時,都喜歡帶上幾串“角莫”。

雞屎藤

農曆三月三吃雞屎藤面,是廣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種傳統習俗,雞屎藤面是選用剛採摘下來的新鮮的雞屎藤葉子與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雞絲藤面,用這種面做成的雞絲藤粿仔湯,味道清香甜美,是當地人喜愛的特色小吃。除了面,還有雞屎藤餈粑。

把荷魚丸

把荷魚丸,是崇左市天等縣地道的地方風味小吃,湯煮、酥炸、煎蒸均可,韌而不硬,營養豐富,沒有腥臭味,清爽不膩,味道別具一格,深受人們青睞。

菜包

菜包用牛皮菜做皮,用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鹹魚、蝦仁、葱花、老蒜等做餡,菜葉包好餡後放在銻鍋和豬筒骨一起燜熟即成,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最為正宗。據傳菜包是六十年代困難時期艱苦條件下的產物,當時是用野菜包制而成。

五色糯米飯

黑、紅、黃、白、紫5種顏色的糯米飯,五彩繽紛的,讓人看着都覺得好想吃,雖顏色鮮豔,它用的都是天然的植物色素——楓葉、黃姜、紫飯葉、紅藍草等植物的汁液,每逢清明節、農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端午節等民間傳統節日,壯族家家户户都喜歡做五色糯米飯吃,以作趕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寄託着人們五穀豐登的祝願。五色糯米飯有“堅筋骨、益腸胃、能行、補髓”的作用之説。三月三當天,南寧的街頭早餐店也可以見到。

烏米飯

在廣西梧州,吃烏米飯是“三月三”的傳統習俗,很多人會選擇在市場上買楓葉,自己在家裏做烏米飯,三月三當天,街道上烏米飯飄香。烏米飯的口味分為鹹、甜兩種,有人説烏黑髮亮的烏米飯有祛邪扶正,健身暖胃的功效,吃起來也是相當美味。

憑祥竹筒飯

廣西生活中,常常會見到竹筒飯。嶺南一帶盛產竹子,憑祥的氣候和環境十分適宜竹子的生長,竹筒飯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節中,密封后烤熟,吃起來粒鬆軟,既有米香,又有竹香,清爽可口,很受人們的喜愛。

八寶魚生

武鳴兩江鎮的八寶魚生最出名,用花生、木瓜絲、蘿蔔絲、酸薑絲、香菜、紫蘇,還有自醃的檸檬、酸梅,這些配料與魚生拌在一起,吃起來可謂五味雜陳。

艾葉餈粑

清明節前後,是艾草生長茂盛且最為鮮嫩的時節,由於農曆三月三與清明節靠近,艾葉餈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俗話説,“年年艾葉綠,歲歲餜泛香,當天,艾葉餈粑遍佈南寧街頭巷尾,得到很多人喜愛和追捧,艾葉餈粑清涼香甜,味道鮮美,有消除膩意,增進食慾的作用。

農曆三月三的習俗 篇二

三月三薺菜煮雞蛋

農曆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説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採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餚一碟,更是靈藥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裏,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採摘來插在髮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説,於三月九年級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藉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淨後捆紮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薑,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説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三月三舉家出遊賞杏花

“春明三月杏花香”,三月九年級,舉家出遊,有的人家帶着酒菜在郊外野餐,而這時正是迎春第一支杏花開放的時期,古有“三月杏花香”的説法,還有“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十里杏花香”的説法。實際上作為賞花來看 ,杏花並不算好看 ,但除去迎春花以外,它是“東風第一枝”開得早,農曆三月已經綻放,在城市內蟄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春暖乍寒,人們走向郊外賞杏花成了“三月三”的一個活動了。青島也不例外,郊區“小水村”一帶遍植杏花,城裏市民去賞杏花的人羣絡繹不絕。

古代大姑娘、小媳婦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在三月九年級結友郊遊,因而人們三月三“看麗人”。唐詩又寫有:

三月三日天氣暖,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大中學〈WWW.〉校還有三天春假,在公立四月,農曆三月三上巳日,各校安排春遊,過去嶗山交通不便,人們郊遊去丹山一帶的最多。老舍先生的文章中就寫有:春天來了,學生們忙着去逛丹山。

丹山一帶是水果之鄉,以杏樹和桃樹最多,這恰是杏、桃花開之際,幾千名大中學生三月九年級走向了丹山。

丹山是一個傳統上特指的遊覽區,它從丹山到少山這二者之間的區域,兩座山上都有賞花亭供遊人們休息。這一帶幾乎盡植杏樹、桃樹,從山上看下去粉白的是杏花,紅的是桃花,綠的是麥苗,如大地織錦,好一幅天然圖畫。從地面穿行於桃杏之間,青島的桃花品種枝幹矮,桃花的枝幹觸及頭部,到處歡聲笑語,青年女生脱去棉衣盡展青春的風采,真是“麗人行”,“桃花人面相映紅”,一派春色在丹山。

讀中學的時候,同朋友從市內騎着自行車去丹山一帶郊遊,去的。時候沿着四流路過滄口轉向丹山一帶,中午在法海寺進午餐,下午經中韓、山東頭而歸,至今難忘。

有一年,電影《葡萄收了的時候》攝影組的演員們住在法海寺,有許多明星,包括於洋、張平、李百萬 、藺娜等,被影迷們包圍,青島一中劇團去與他們聯歡。一中的劇團中如韓蘭芳、潘霞以後也成為了影星。

在青島,三月九年級,即墨的丈二山有廟會,丈二山上有關帝廟 ,以此為依託形成廟會 ,各種商販、小吃、文藝演出雲集在廟會 ,是即墨“三大廟會 ”中人最多的,這裏有許多民間工藝品,出售的七級竹鳥籠是一大特產,全國聞名。丈二山廟會始於明代初年有近700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