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長江經濟帶介紹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W

長江經濟帶介紹精品多篇

長江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由來與演變 篇一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非常重視長江“黃金水道”的治理與開發。建國以來,特別是1954年長江發生特大洪水後,中央即決定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工作,責成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委會,1956~1988年改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簡稱長辦)負責編制長江流域規劃。據有關資料統計,長辦在1959年就制定了《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要點報告》,1983年國家對該報告進行修訂補充。

20世紀80年代,國內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在80年代末就提出“T”字形的發展戰略,即由沿海為一個戰略軸線,沿江為主軸線形成的整體空間格局。1987年完成的《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以東部沿海地帶和橫貫東西的長江沿岸相結合的“T”型結構為主發展軸線。1990年2月完成的《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文本進一步表述為“2000年前後,我國生產力佈局以沿海、沿長江、沿黃河為主發展軸線”。

1990年國務院以國發[1990]56號文批准了《長江流域綜合規劃簡要報告》。並於1990年9月21日發出通知,要求有關地區和部門貫徹執行。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把加快長水運主通道建設作為加快西部大開發的主要措施之一,寫進中央“十五”計劃建議。國家“十五”西部開發總體規劃明確提出重點建設長江中下游內河航運基礎設施,打通西部地區溝通東部地區的水運通道。

1992年的“十四大”曾提出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帶動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岸地區發展。但因各種原因,浦東開發帶動流域發展的戰略實施不是很連貫,後又逐漸被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層出不窮的區域戰略所替代。到90年代初中期,長江流域經濟基本上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005年長江沿線七省二市在交通部牽頭下籤訂了《長江經濟帶合作協議》,但“流於形式,效果太差”。有學者指出,由於各省市都想唱主角,不願當配角,“長江流域經濟實際上一直是被割裂了的”。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的《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

起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以省會城市和資源環境承載力較強的中心城市為依託,加快發展沿幹線鐵路經濟帶和沿長江經濟帶。”這意味着長江流域的新一輪開放開發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長江流域各省市也積極推進沿江地區開發,如長三角地區的開放開發、皖江城市帶的建設和長江上游經濟區的開發等。

在這些如火如荼的區域發展態勢中,尤以湖北省推進長江經濟帶開發成效最為顯著。2008年12月,湖北省委九屆五次全會提出“兩圈一帶”戰略,即在繼續推進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同時,建設湖北長江經濟帶。湖北區域發展戰略逐步完善為“兩圈一帶”戰略。之後出台的《湖北長江經濟帶開放開發總體規劃(2009-2020)》大手筆提出依託長江“黃金水道”,打造湖北長江經濟帶綜合運輸通道,最大限度地發揮長江的綜合運輸效益。

2010年12月21日,國務院頒佈實施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了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三大戰略格局。在“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中,沿長江通道是我國國土空間一級開發軸線,下游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羣是國家重點推進的三個特大城市羣之一,也是世界十大城市羣之一;江淮城市羣、長江中游城市羣和成渝城市羣是國家重點開發的大城市羣和區域性城市羣。

2012年12月,國務院又以國函[2012]220號批覆了《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並要求認真組織實施。《規劃》是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水利部的領導下,組織委內參編單位和長江流域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門編制完成的,根據《規劃》,到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城市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要穩步提高,航運體系不斷完善。

2009年以來,長江沿線七省二市不斷地共同請求中央,“將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此請求亦引起學界、眾多專家的呼應。

到了2013年,轉機出現。習近平總書記7月21日考察湖北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克強總理9月21日在國家發改委呈報件上批示:“沿海、

沿江先行開發,再向內陸地區梯度推進,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請有關方面抓緊落實,深入調研形成指導意見,依託長江這條橫貫東西的黃金水道,帶動中上游腹地發展,促進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支撐帶”。

9月23日,國家發改委會同交通運輸部在北京召開了關於《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研究起草工作動員會議,《意見》要求從綜合交通、產業轉型、新型城鎮化、對外開放、生態廊道和協調機制六個方面再造長江經濟帶。至此,長江經濟帶的開發終於再次被國家層面提上議事日程。

長江經濟帶 篇二

長江經濟帶的概念最早是什麼時候提出來

(長江經濟帶區域結構:“核心一邊緣” 視角 于濤方甄峯吳溢)

長江經濟帶概念的提出已越20 餘年, 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84一1985年間, 首先由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提出了“長江產業密集帶”之説。指出以長江流域若干超級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 通過其輻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聯結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廣大農村組成的經濟區; 第二個階段是1990年代始, 隨着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 特別是1992年6月中央召開了“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規劃會議”提出了發展“長三角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 第三個階段是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指出, 要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及沿江地區經濟帶。至此,“ 長江經濟帶”的聯合開發已被提上國家和沿江省市的議事日程。

(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國家意志和戰略重點吳傳清)

儘管長江是中國第一大內河,但長江經濟帶成為國家發展戰略,歷經了一個長期的思想醖釀過程。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該書部分內容於1918年單獨發表,1920年全書英文本出版,1921年全書中文本出版)一書中最早從振興中國實業的戰略高度,系統闡述了長江流域經濟開發問題。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長江流域的水利建設、防洪防災、交通運輸事業發展。但直到改革開放後,國家智庫機構學者才提出長江經濟帶戰略構想。重要代表人物一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馬洪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我國“一線(沿海一線)一軸(長江)”戰略構想,隨後,中國生產力經濟學會提出“長江產業密集帶”戰略構想;二是中國科學院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提出我國“T”型開發戰略構想(即由沿海軸線、沿長江軸線構成國土開發格局),這一主張曾被《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草案)》(1987)、《全國國土總體規劃綱要》(1990)採納。長江經濟帶首次正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實踐始於20世紀90年代。隨着浦東開發、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國家提出發展“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戰略構想。標誌性事件主要有:

1.1992年6月,國務院召開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發展規劃座談會。2.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以上海浦 本站…東開發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3.1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再次明確提出,“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4.1996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要“以浦東開放開發、三峽建設為契機,依託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條貫穿東西、連接南北的綜合經濟帶”。上述“長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區”概念的地域範圍指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和上海七省一市。

長江經濟帶第一次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側重點是從流域經濟發展的戰略高度,強調以浦東開放開發、三峽建設為契機,發揮上海的輻射帶動作用,依託沿江中心城市建設長江經濟帶。由於國家率先啟動了沿海開放戰略,實質上並未全國動員式地啟動長江流域的整體開發。

長江經濟帶再次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契機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十一五”時期啟動編制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構建高效、協調、可持續的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於2010年12月21日由國務院頒佈實施,提出到2020年全國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時,經濟佈局更趨集中均衡,“使經濟增長的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人口和經濟在國土空間的分佈更趨集中均衡”。該規劃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強調了長江流域地區在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主要體現在:沿長江通道是“兩橫(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三縱(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主體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中的重要發展軸;長江流域農業主產區是“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業戰略格局中的重要農業主產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

原——川滇生態屏障是“兩屏三帶”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的重要生態屏障;長江三 角洲地區是國家層面的三大優化開發區域之一,江淮地區、長江中游地區(含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渝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名列國家層面的18個重點開發區域之中。

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後,長江經濟帶正式定位為國家重點發展戰略區域。2012年12月,克強副總理視察江西九江,強調重視長江地區發展。2013年3月,克強總理視察上海,勉勵上海港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龍頭作用,輻射帶動沿江港口和中上游腹地發展。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時指出,“長江流域要加強合作,發揮內河航運作用,努力把全流域打造成黃金水道”。2013年9月21日,克強總理在國務發改委呈報件上批示:“沿海、沿江先行開發,再向內陸地區梯度推進,這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規律。請有關方面抓緊落實,深入調研形成指導意見,依託長江這條橫貫東西的黃金水道,帶動中上游腹地發展,促進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打造中國經濟新的支撐帶”。2013年9月23日,國家發改委會同交通部在北京召開《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指導意見》研究起草工作動員會議,同年12月,將長江經濟帶的地域範圍擴展為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上海九省二市。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克強在《政府gong作報告》中提出,“把培育新的區域經濟帶作為推動發展的戰略支撐”,“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2014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推動 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2014年4月28日,克強總理在重慶召開長江經濟帶11省市座談會,研究依託黃金水道建設長江經濟帶問題。

長江經濟帶第二次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的側重點是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戰略高度,“謀劃區域發展新棋局”,強調“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沿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幹線”,推進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內陸地區梯度發展。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實踐將重塑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格局。主要表現為:長江經濟帶將成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支撐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新支撐帶;將成為推動中國東中西三大地帶協調發展、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經濟帶;將成為推動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帶;將成為完善中國區域開放格局的重要支撐帶;將成為完善中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支撐帶。

主要關注的是學術界、國家層面對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相關提法

首先,從空間維度看。正如克強總理所言,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史上一個重要規律,也是許多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經歷。長江作為中國的第一大河和排名世界內河貨運量第一的“黃金水道”, 自西向東連接着發達的沿海和廣袤的內陸,覆蓋了超過1/5的國土、約6億人口,其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以往,我國客觀形成及重點打造的經濟區域主要為“塊狀”,而長江經濟帶這一“條狀”區域,可以串起長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羣和成渝經濟區三大板塊,更好地實現地區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和互補、產業的轉移銜接和優化升級以及市場的整合統一。並且, 長江經濟帶將與沿海一線構成“一縱一橫”的T形格局,撐起未來中國經濟空間的主幹骨架。

其次,從時間維度看。長江經濟帶從提出概念和設想到成為戰略決策, 大約歷經了30年。目前,付諸實施的條件已經成熟。一方面,中國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如何有效推動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發展並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目標, 必然是一個關鍵性任務;另一方面, 中國當前處於發展速度換檔器、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 階段, 亟須尋找新的發展引擎和促動轉型升級的抓手。而東部沿海地區發展正面臨相對飽和、遭遇“瓶頸”制約的現實,正與中西部內陸地區加快開發開放的需求相呼應、相契合, 橫貫東西的長江經濟帶是把這兩者對接起來的再合適不過的載體。如果説, 京津冀協調發展戰略所關照的是南北之間以及環渤海地區內部之間的發展不均衡,長江經濟帶所要解決的則是更為嚴重的東西發展失衡問題。以此視之,建設長江經濟帶既恰逢其時,又可謂當務之急。

最後,從國際合作角度看。長江經濟帶溯大江而上,不僅深入中國腹地,還可通過重慶等節點繼續向西延展,與正在建設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相連接;向東,則可藉由沿海一線,與建設中的海上絲綢之路相連接。由此,能夠融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形成東西雙向,沿海、沿江、沿邊全方位的中國開放新棋局。

當然, 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最大難點仍在於破除行政藩籬, 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全流域現代市場體系。各自為政、市場分割, 是長江經濟帶延宕數年卻仍停留在“構想” 階段的深層原因所在,也是此次中央將其確定為國家戰略所要力促突破的方面。京津冀地區僅涉及三個省市, 實現一體化發展都舉步維艱, 長江經濟帶包含11個省市, 協調、磨合的難度就更加可想而知。近幾年來, 長江沿線多個省份均制定了基於本行政轄區範圍的區域發展規劃, 從各省產業結構和佈局來看, 彼此之間也多同質化競爭現象。

長江經濟帶 篇三

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雲南,涉及上海、重慶、江蘇、湖北、雲南、四川、湖南、江西、安徽7個省2個直轄市。長江經濟帶的戰略定位,一是依託長三角城市羣、長江中游城市羣、渝蓉城市羣;二是做大上海、重慶、湖北武漢三大航運中心;三是推進長江中上游

一、全面開發利用長江經濟帶勢在必行

(一)大江大河流域開發已成為世界性潮流

萊茵河,全長1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400萬人口,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帶,沿岸的德國城市科隆,在跨河發展後,經濟迅速發展,成為德國重要城市。同樣,密西西比河之於美國、泰晤士河之於英國,這些國家先後對大江大河流域進行大規模開發,從而帶動本國經濟的大發展。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著名城市都是因為沿江開發而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城市。

長江沿岸開發雖然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的沿江開發程度相比還存在很大的開發空間。因此,加快對長江沿岸的開放開發已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二)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利用已具備了較好的基礎,構架已日趨明晰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的是由“點”到“沿海”再到“沿邊”的戰略佈局,至於長江經濟帶的正式提出是由中國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會、中國科學院部分學者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內涵是以長江流域若干超級

城市或特大城市為中心,通過它們的輻射作用和吸引作用連接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城市和廣大農村組成經濟區。

進入90年代,隨着浦東開發和三峽工程建設等重大決策的相繼實施,國家有關部門提出發展“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的戰略構想。與此相適應,長江沿江各省也紛紛將其經濟發展重點逐步轉向臨江城市或地區,並確定各自的戰略開發區域,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遙相呼應。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城市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建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經濟帶。至此,中國最大的區域經濟體——長江經濟帶正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三)當前面臨的新形勢也迫切需要加快對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利用

一是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機開始對我國尤其是對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造成很大影響,在外需不足的情況下,長江經濟帶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尤顯重要。長江的中游、上游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中國區域發展應該進入沿海沿江並重的時代。“強弓”還需配“利箭”。

二是三峽工程的建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安全保障。1998年的長江特大洪澇災害,給沿江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黨中央國務院舉全國之力,花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取得了救洪救災的最後勝利。尤其長江兩岸經常受到洪澇災害的困擾,嚴重影響了兩岸人民的生產和生活。三

峽工程的建設,特別是隨着2009年最後一台機組的投入運行,整個工程全面竣工,水害變成了水利,長江經濟帶的開發環境更加美好。

三是長江兩岸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為開發利用長江經濟帶提供了較佳的硬環境。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成昆等南北鐵路幹線交匯。沿岸高速公路、鐵路、機場、碼頭、橋樑經過多年的建設,已不斷完善,為長江經濟帶的開放開發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優勢

長江經濟帶具有得天獨厚的綜合優勢:

一是交通便捷,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長江經濟帶橫貫我國腹心地帶,經濟腹地廣闊,不僅把東、中、西三大地帶連接起來,而且還與京滬、京九、京廣、皖贛、焦柳等南北鐵路幹線交匯,承東啟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

二是資源優勢。首先是具有極其豐沛的淡水資源,其次是擁有儲量大、種類多的礦產資源,此外還擁有聞名遐邇的眾多旅遊資源和豐富的農業生物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三是產業優勢。這裏歷來就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走廊之一,我國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現代工業的精華大部分彙集於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運量、高科技的工業行業和特大型企業。此外,大農業的基礎地位也居全國首位,沿江九省市的糧棉油產量佔全國40%以上。

四是人力資源優勢。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搖籃之一,人才薈萃,科教事業發達,技術與管理先進。

五是城市密集,市場廣闊。1995年沿江九省市擁有大小城市216個,佔全國城市數量的33.8%;城市化水平約為5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

2.16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和三峽工程建設將產生數千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且這一地區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各種消費需求也十分可觀,對於國內外投資者有很強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長江流域孕育了發達的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整個長江流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全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以外,經濟密度最大的經濟地帶,它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意義是其它經濟帶所無可比擬的。與沿海和其它經濟帶相比,長江經濟帶擁有我國最廣闊的腹地和發展空間,是我國今後15年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地區,應該成為世界上可開發規模最大、影響範圍最廣的內河經濟帶

經濟帶城市分佈

沿線城市

上海:(1個)

江蘇:南京、鎮江、揚州、蘇州、無錫、常州、南通(7個)

浙江:杭州、嘉興、湖州、寧波、紹興、舟山、(6個)

安徽:合肥、蕪湖、銅陵、安慶、巢湖、池州、馬鞍山(7個)

江西:九江(1個)

湖北:黃石、鄂州、武漢、荊州、宜昌、黃岡、咸寧、恩施(8個)

湖南:岳陽(1個)

重慶:重慶、萬州、涪陵(3個)

四川:瀘州、攀枝花、成都、宜賓(4個)

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生態環境問題

1、流域生態環境日漸惡化。有關資料表明,長江流域中上游森林植被已遭到嚴重破壞,流域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由於濫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天然蓄調

器湖泊被淤積了,河水只能彙集到已被泥沙淤積抬高的行洪道上,因此,即便是中等洪水也往往形成大災。

2、水資源嚴重污染

目前長江干流及支流、湖泊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污染。由於長江干流水量充沛,稀釋能力強,幹流水質處於較好水平,但是,必須指出,長江干流的大中城市區段水質變化均呈下降趨勢。造成長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

3、嚴重的大氣污染和酸雨長江流域的大氣環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的污染區域集中於城市。就總體而言,流域內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尤其是 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大氣環境污染程度高於中小城市,工業城市的大氣污染程度高於一般城市。長江流域內酸雨污染也很突出,大氣污染和酸雨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造成長江流域大氣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工業廢氣及二氧化硫、工業煙塵污染、能源結構不合理、汽車尾氣污染等。

(二)流域協調發展問題

1、東西向交通基礎設施滯後長江流域的交通基礎設施已初步形成了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相結合的綜合運輸體系,但尚未形成綜合大交通體系,運輸設施相對落後。具體表現在:鐵路、公路幹線以縱向通過型為主,缺少橫向鐵路、公路幹線的通道;沒有形成東西橫向出海的綜合運輸大通道,上游地區的重慶、成都直達上海的大通道除水運、航空外,鐵路、公路均不能直達。由於沿江東西向交通 基礎設施滯後,造成長江上中下游地區之間經濟聯繫薄弱,經濟發展整體性差,資源優勢轉化渠道不暢,缺乏快速有效的交通通信紐帶和緊密的經濟互動,工業與城市大多呈不連續的帶狀分佈,沿江產業帶明顯斷開。

2、地區封鎖與諸侯經濟突出長期以來,長江流域內地區封鎖與諸侯經濟一直比較突出,導致沿江各省市產業結構明顯趨同,成為阻礙和制約沿江經濟帶形成和整體實力提高的突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條塊分割現象尚未完全消除,政策法規不健全,生產要素市場分割,價格體系不合理,政企不分,各種生產要素被固化在不同的隸屬關係中等造成的。

四、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若干對策

(一)建設長江防護林帶,改善長江流城生態環境

(二)強化環境管理,提高環保意識。

(三)建立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體系

(四)建立一個具有權威性的流域協調管理機構

參考案例

湖北在長江經濟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