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8W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1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以“永遠的童年”為專題編排的單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詞。在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以“多彩的生活”為主題編排了內容,令我們感受了兒童生活的豐富多彩,學生對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本次再次將童年的主題編進教材,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時光的珍貴,豐富情感體驗,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經歷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過對比閲讀,領悟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三是豐富語言積累;四是交流和描繪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媪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墨重彩,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將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境界的。

在寫景方面,此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副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媪”生活的愜意與温馨,而一個“卧”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備課時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是會背嗎?是理解詞義嗎?明顯不對,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麼?是意境,是用現代語言再現詞文描繪的意境,這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中,我以詞語教學為抓手,通過藉助註釋和插圖,聯繫上下文,疏通理解詞的表面意思,以小溪為線索,展現溪上、溪東和溪頭的畫面,引導學生走入詞境。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2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澹語清新、充滿詩情畫意的小令。全詞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現情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新秀麗的自然美景和一種和諧温馨愜意的農村幸福生活。

我在教學這首詞的時候,先出示了幾幅農村生活的畫面,營造出了一種氣氛,再開門見山地指明瞭本節課所學內容,從課題《清平樂·村居》入手,讓學生從《村居》二字展開聯想,再很自然地切入詞的內容的學習,並通過形式多樣的“讀”、圖文結合的“想”、自由開放的“議”、生動活潑的“演”、自主自創的“寫”,深入淺出地讓學生把握了整首詞的意思,層層推進地引領學生走向了詞的意境。

幾點感覺成功之處:

第一,誦讀,是詩詞學習的“敲門磚”。要讓學生讀出意境,讀出畫面,讀出詩人的心聲。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靠自己邊讀邊體會,方能理解得深刻。我在這堂課上,重視了學生的讀,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品讀等方式,並不厭其煩地糾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引導其讀正確,如指導學生讀正確“亡賴”、“剝”,在指導讀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個別字詞的理解,並在談談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一讀,讀正確了,讀出詞的獨有的節奏與意韻了,也就開始打開“詞”的大門了。

第二,想象,是詩詞學習的“回魂丹”。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首詞的時候,不時地提示學生想象,並創設了不少情景、運用了技術手段讓學生自由想象。如,當學生讀到“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這句時,在理解了大意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示學生:想象一下,小兒躺在地上很頑皮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又讓學生誦讀,無疑加深了理解。在讀到“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這句時,又讓學生想象一下,老頭與老太到底在説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下進入了情境。

第三,摹寫,是詩詞學習的“再生丸”。古詩詞的文字凝練,往往言有盡而意無窮,具有很大的擴展空間。把詩詞中的空白點、模糊點、朦朧點一一地進行現代文的補充,既是很好的想象思維訓練,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字訓練,還能加深對詩詞意境的體悟。我深知這一點,便設計一個練筆環節:讓學生選擇一幅畫面來進行描寫。通過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確實又一次加深了詞的理解。摹寫,是對細節的補白,有了“摹寫”這粒“再生丸”,詩詞中的形象會顯得更加細膩,有血有肉;詩詞意境也會很更加豐饒,氣藴飽滿。

第四,演練,是詩詞學習的“潤滑劑”。我抓住詩詞中的可擴展處、有價值的地方,來演一演,會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思維熱情,點燃學生的情趣之火。便設計了演繹老翁老媪對話的環節。學生通過聯繫詞的前後意境,進行了生動活潑的二次創作。

通過這一演,學生的興趣馬上調動起來了。這一演,既是對詩意理解的一次反芻,又是意境體會的一次提升。

不足之處:

一、沒能重視調動學生個人“情”的介入。要先調動學生的這種熱愛之情,才能進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接通了讀者與詩人之間的情感,詩詞才會“活”起來,文本的意義才會體現。

二、引導學生學會抓“詩(詞)眼”的方法不夠。如這首詞,我們很容易就能抓住它的“眼睛”,就一個字:“喜”。喜什麼?喜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喜的是“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喜的是“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的是“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一種喜的情感貫穿詞始終,融合在了人、物、事之中。如果學生從“喜”這個詩眼出發,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體會,可能就會兼顧了整體性和有機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