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堅定走好開放發展之路思想宣傳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9W

堅定走好開放發展之路思想宣傳多篇由本站會員“qaz3851”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堅定走好開放發展之路思想宣傳多篇

有時思想的複雜,常源自人際的繁雜。路本平坦少荊棘,人為障礙迷離多。人生本在苦海遊,修得清淨享真樂。人生總是苦多於樂,所以幸福才彌足珍貴。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想宣傳範文】一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新時代中國的對外開放,將是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對外開放。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這是改革開放帶給我們的一條寶貴啟示。

當今世界,任何國家要想實現發展都必須與世界緊密聯繫在一起,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深刻指出,“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40多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逐漸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格局,創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發展奇蹟。

在對外開放中,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形成良性互動。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境外的資金、技術、人才以及先進管理經驗進入中國,我國企業也走出國門開展對外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對外開放使我們能夠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全球範圍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更大發展,世界各國也在中國找到了更廣闊的市場、更豐富的產品、更寶貴的發展機遇。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這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從206億美元增長到超過4萬億美元,累計使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2萬億美元,對外投資總額達到1.9萬億美元。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均在30%以上。這些數字足以説明,中國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中國用事實和行動證明,中國對外開放絕不僅僅是要實現自身發展,而是要與世界各國合作共贏。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經濟全球化持續向前的歷史大勢沒有改變,人類謀求普遍安全、持久繁榮的共同訴求沒有改變。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中國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意願沒有變,也不會變。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説:“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新時代中國的對外開放,將是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符合時代潮流的對外開放。這意味着中國將着力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形成中國與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思想宣傳範文】二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我要明確告訴大家,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向世界宣示了新時代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為推動亞洲和世界的和平發展注入了強大正能量。在這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在擴大開放方面的四項重大舉措:第一,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第二,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第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第四,主動擴大進口。近一年來,這些舉措已連續並有節奏地得到了具體實施。2018年12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共列出禁止和許可類事項151項,比試點版減少了177項,這是中國為創造對外開放的公平競爭環境而採取的最新行動。實踐已經並將繼續證明:進一步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既定方略,不可能也不會受到外界事件的影響,中國將在對外開放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對外開放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看,我國對外開放的歷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人類社會最終將由各民族的歷史走向世界歷史。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狹隘的、地域性的交往發展成為普遍交往或稱世界交往的過程,就是歷史成為世界歷史的過程。在世界市場存在的歷史條件下,國家、地區之間相互影響和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原始封閉狀態被打破,相互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彼此成為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對外開放不僅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不可逆過程,更是我國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效率的提高是推動經濟全球化,最終使得人類“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從資本運動的根本規律來看,隨着生產力的提升,生產出來的大規模產品需要尋找更廣大的市場,因此貿易必須由國內市場拓展至國際市場,國家勢必不斷提升整體的對外開放水平。正是由於各國的市場相互之間緊密聯繫,所以“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

回顧歷史,開放合作是增強國際經貿活力的重要動力。立足當今,開放合作是推動世界經濟穩定復甦的現實要求。放眼未來,開放合作是促進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時代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説其是歷史大勢,就是其發展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可以認識、順應、運用歷史規律,但無法阻止歷史規律發生作用。歷史大勢必將浩蕩前行。”面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為了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國都應該拿出更大勇氣,積極推動開放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六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的發言中,習近平總書記鄭重承諾:“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力度,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和營商環境。”

堅持對外開放,進行自由貿易,可以通過吸引外資、增加資本投入帶動經濟增長,更可以通過資本外溢效應,改善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增加研發投資及人力資本積累,促進技術進步,最終提升國家利益。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也有不斷開拓國際市場的需求。在國內市場生產效率高的企業,通過不斷加大在國際市場的投入,可以進一步開展技術創新,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產品集中度,最終實現提高或保持企業利潤率的目的。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根本上是由現代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決定的,一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內外聯動,才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不斷推動本國的經濟增長。研究表明:當一國的產業結構符合經濟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時,其貿易和投資結構會達到最優。但一國的稟賦要素會隨着經濟發展程度的提高而發生變化,比較優勢也就隨之發生變化。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國比較優勢變化的反映,實行對外開放就是推動實現這個變化過程的助推器。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

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已經説明了對外開放的重要性。40年來,通過堅持對外開放,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快速增長,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利用外資質量與效益顯著提升;對外投資合作蓬勃發展。經過發展和積累,我國的資源稟賦優勢已不再是改革開放初期勞動力廉價充沛,而是形成了包括勞動力、資本、基礎設施建設、制度政策等在內的多元化的稟賦結構。回顧這40年,沒有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難以真正建立和運行;沒有開放,我國就不可能成為現在工業門類最為齊全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也不可能保持幾十年的快速經濟增長,實現從人均GDP三百美元到接近一萬美元的飛躍。在經濟發展新時代,我們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擴大對外開放是題中應有之義。

最新的國際研究表明,對外貿易對國內不同區域的資源配置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國際貿易使得勞動力由非沿海城市向沿海地區遷移,並聚集在沿海城市。隨着貿易規模的擴大和貿易成本的減少,將進一步促使勞動力向沿海地區遷移,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也將聚集於沿海城市。當貿易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國內或國際貿易成本的降低又將使得沿海區域的邊界內移,勞動力會從沿海向內地產生反向移動。國際經濟學界的這些研究,剖析和刻畫了對外開放對一國國內市場和國內不同區域發展的影響路徑。在我國經濟發展新時代,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發展戰略,就必須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通過貿易規模的擴大與分工的深化,促進不同區域實現聯運發展,共同邁向高質量發展。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有助於推動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對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從興辦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到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引進來”到“走出去”,40年對外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積極主動的開放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為我國創造了良好國際環境、開拓了廣闊發展空間。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面前,中國已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特別是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居世界第一位。在2012年至2016年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中,美國為10%,歐盟為8%,日本為2%,中國達34%,超過美、歐、日的貢獻之和。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7.8%,超過美國、日本貢獻率的總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0.8個百分點,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理論研究表明,倘若產生貿易衝擊,其不良影響不僅會在貿易衝突主體所在的地區間傳導,更將產生國際擴散效應。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例,危機的負面影響在傳導中存在明顯的滾雪球效應,已經導致全球貿易額下降達20%以上。因此,只有在國際範圍內實現分工深化和貿易合作,才能實現各個貿易相關國的“共贏”,推動各個經濟體的均衡發展,最終實現世界經濟的穩定增長。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對實現世界經濟的再平衡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以來,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投資舞台上的重要力量。目前,世界經濟增長處在3.5%的水平,今後要恢復到4%以上,會有上萬億美元左右總需求的缺口需要填補。假設今後“一帶一路”建設每年有400億美元的投資,按照投資乘數1∶5計算,就會創造2000億美元的真實需求,可彌補全世界總需求不足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將大大助推世界經濟的再平衡。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有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開放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這説明中國經濟是與世界經濟聯動發展的。堅持對外開放,既是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同步發展的活力之源,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全球分工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舉措。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了新時代國際合作的新模式。它通過合作實現“多贏”的機制,既符合現代經濟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配置資源並提升比較優勢的要求,又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途徑,已成為國際投資合作的最新實踐,將引領國際投資領域未來的發展。2017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中指出:“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深刻揭示了“一帶一路”建設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

【思想宣傳範文】三

法是人類文明的產物,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必然。法治具有民族性、歷史性、時代性、開放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產生、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誌刊發重要文章《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強調:“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改革開放40年來,從法制到法治、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從有法可依到科學立法、從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植根中國大地、推進理論創新,在改革中激發活力,在開放中彰顯特色。

1.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堅持黨對法治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40年法治建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基本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邏輯旨歸,必須始終如一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道路自信。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核心要義,是人民當家作主和社會主義法治發展的根本保證。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對法治工作的全面領導,從來就不是抽象的,而是明確的,最根本的就是要在法治建設中牢牢把握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意志和主張貫徹落實到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全過程和各環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提供長期穩定的法治保障。

明晰黨與法關係的科學認知。黨和法、黨和法治的關係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根本問題,必須科學認知和正確把握。從知識發生學上來看,在古典時期,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劃分尚未完成,政治學、法學的界限並不清晰,政治和法原本就融為一體。如《政府論》《論法的精神》《聯邦黨人文集》等西方著作常常被視為法學經典,但認真閲讀這些經典文獻,其着眼點在於政治理論,法律主要是作為政治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的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本質相同、目標一致,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憲法明確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既是憲法責任,更是歷史擔當。全黨在憲法法律範圍內活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必須加快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實現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制度協同互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法的關係是政治和法治關係的集中反映。法治當中有政治,沒有脱離政治的法治。西方法學家也認為公法只是一種複雜的政治話語形態,公法領域內的爭論只是政治爭論的延伸。每一種法治形態背後都有一套政治理論,每一種法治模式當中都有一種政治邏輯,每一條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種政治立場。”

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新時代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具體的,必須推進保障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安排和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解難題,及時研究解決法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統籌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工作;確保黨領導立法與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黨保證執法與行政機關嚴格執法、黨支持司法與司法機關公正司法、黨帶頭守法與全民守法緊密結合、互為促進。與此同時,完善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持續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有效提升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探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的實現形式,保障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不斷創新“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的工作方式,讓黨的領導更加適應實踐、時代、人民的要求。

2.植根中國大地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

立足中國國情。道路標定方向,道路決定前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法治道路的選擇也自然如此。獨特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走獨特的法治道路。法安天下,德潤人心,迎着改革開放的春風,依法治國行穩致遠,大踏步向前邁進,法治建設全面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立足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出發,積極探索符合當前中國時代特徵、體現當代中國時代精神的法治實踐路徑。

傳承文化根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植根於五千多年中華文化沃土,吸吮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法治是文化共識、價值認同之上的規則之治、互信共治、良法善治。良法尊重人性特點、尊重文化傳統、尊重法治規律,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良法奠基善治。法治和文化傳統具有天然的歷史繼承性,中華法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智慧源泉。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繼承者和豐富發展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發揚光大者。中華優秀法文化是新時代深化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寶貴財富、歷史資源,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法文化的思想精髓。如“以德為法”“以德服人”“德主刑輔”的德治觀;“富而有德、富而好禮、富而能儉”的財富觀;“物必先腐,而後蟲生”的自律觀,等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是中國古代數千年治國理政經驗的總結和昇華。廣博深邃的中華優秀法文化,閃耀着永恆的治理智慧和人性的光輝。

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思想是行動的指南。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是實踐的起點,也是創新的起點,問題倒逼改革、推動創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法治護航美好生活,改革開放的壯闊實踐,就是黨帶領人民羣眾以法治凝聚改革開放共識,推進改革、擴大開放,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不斷推進、不斷深化的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探索,全面依法治國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戰略部署,總結法治建設成功經驗,根據新的實踐要求,制定全面依法治國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堅持改革方向、問題導向,直面法治領域突出問題,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全面依法治國按下“快進鍵”、步入“快車道”。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就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和偉大斗爭中產生形成的,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未能解決的法治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法治大事的歷史性變革中產生形成的,系統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和根本性問題,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

3.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作出新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法治建設穩步推進,法治理論不斷創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八二憲法”明文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黨的十五大明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六大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謀劃,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以正確的認識論和科學的方法論,對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深入思考和科學回答,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新論斷新觀點新戰略,創立了一個邏輯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規律的認識達到全新的高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上形成了完備的理論、清晰的邏輯、明確的話語。法治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基本共識。

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新時代法治建設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靈魂。其核心內容是:一是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二是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三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四是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五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六是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七是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八是堅持處理好全面依法治國的辯證關係;九是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十是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這些核心內容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工作佈局、重點任務,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長期堅持、不斷豐富發展。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理論自信。改革是釋放體制活力的不竭源泉,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改革開放再出發,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不停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要求,要“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必須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指導,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以法治理論創新成果引領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為此,廣大法學理論工作者要秉持強烈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緊密結合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新要求,及時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提煉出有學術性的新理論、總結出有探索性的新實踐,着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法治理論和思想,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創新發展,為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進一步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

【思想宣傳範文】四

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2018年12月,由中宣部、中國記協等組織的第五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在全國展開,好記者們深入主流媒體和各大高校,通過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新聞故事,講述瞭如何以腳力深入基層、以眼力明辨真偽、以腦力深入思考、以筆力呈現作品,不僅在媒體行業中樹立了典範,也為新聞教育提供了參考。2019年2月12日,宣傳思想戰線開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宣傳思想戰線隊伍建設的重要論述,紮實開展增強“四力”教育實踐,以提高政治能力為根本,以增強專業本領為關鍵,以鋭意創新創造為緊要,以培養優良作風為基礎,推動隊伍整體素質實現大提升。

當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本領、增強“四力”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前進目標。遵照增強“四力”要求,培養優秀新聞人才,要把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作為首要任務,緊跟媒介前沿的發展變化,立足新平台、運用新手段,教會學生守正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新聞院校要將“四力”作為一個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以好記者為榜樣、以好作品為案例,將訓練學生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融入思想、植入教學、置於實踐,教育學生以“四力”為根基,逐步成長為政治堅定、瞭解國情、業務精湛、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

1.增強“四力”基礎在練好“腳力”

“腳下有泥土,筆下見真情”是新聞工作的真實寫照。“腳力”是新聞報道的力量之源,也是記者工作的根基所在。練好“腳力”,才能行得遠、走得快,踐行羣眾路線、奔赴新聞現場,掌握來自基層和一線的鮮活素材,開展深入、生動的報道,闡釋黨的路線和方針。

“腳力”是“四力”之首,練好“腳力”,首先要紮根基層、深入實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多年來,無數好記者走向田間地頭、走訪基層民生。有的記者堅持5年,9次登上開山島,記錄了王繼才、王仕花夫婦32年如一日守島、護島的先進事蹟。有的記者14次登上雪域高原,9次跨越崑崙山、唐古拉山,4次沿青藏鐵路全線採訪,將中國鐵路工人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感人故事廣為傳頌。練好“腳力”,就要堅信“新聞是走出來的”,要走出編輯室,走到羣眾中,讓採訪的腳步遍及大江南北、觸及各行各業。培養未來的好記者,也要引導學生深入基層、瞭解國情,置身社會大課堂,採擷有温度的素材,講出有靈魂的故事,用冒熱氣、沾泥土、帶露珠的作品記錄社會、反映民生。其次,練好“腳力”,還要奔赴現場、走向一線。任何時代,“到現場去、到一線去”都應是新聞人的不懈追求。聆聽好記者講好故事,彷彿置身一個個激動人心的新聞現場。在記者們所講的故事中,既有對朱日和閲兵、天舟一號發射、港珠澳大橋建設、中歐班列發車等國家工程、重要事件的現場報道,也有對“楊根思連”衝在維和一線保護難民的生動記錄,更有中國記者親赴利比亞、也門、伊拉克等戰地現場的故事。總之,擁有好腳力,才能深入現場、親赴一線,做到凡是有新聞的地方,就有記者的腳步,就有媒體的聲音。培養新聞人才必須強化“現場”意識,使學生練好抵達現場的“腳力”、擁有奔赴一線的能力,在新聞發生的地方,記錄歷史的瞬間、見證時代的發展。

2.增強“四力”關鍵在練就“眼力”

記者既是新聞的報道者,也是時代的觀察者、社會的瞭望者。在好故事、好作品的背後,是一雙雙具有發現力、辨別力、判斷力、預見力的“記者之眼”。憑藉“好眼力”,既要發現事實、領會要義,也要辨別真實和虛假,分清主流和支流,做到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

“好眼力”就是要“看得見”“看得準”“看得深”。所謂“看得見”,是指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就像“好記者”在講述中所提到的:大學教授鍾揚為調研植物分佈登上世界屋脊、堅持高原作業;78歲的老人趙家和將畢生的積蓄捐給寒門學子,不留名、不聲張;28歲的青年教師張莉麗在生死一瞬選擇了保護學生卻失去了自己的雙腿。正是因為擁有“好眼力”,記者才能在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挖掘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培養新聞學子,也要注重訓練學生觀察社會生活的能力,教會他們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所謂“看得準”,是指要從國家戰略高度找準方向、做好報道。在好記者的講述中,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反映新時代新議題的好故事不勝枚舉。比如,有的記者聚焦國家精準扶貧戰略,記錄下黑龍江省鄉村脱貧的努力與實踐;有的記者站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宏闊視野,回顧了福建晉江的發展歷程,講述了一個縣級市經過不懈努力成功申辦2020年第18屆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的故事。做記者要站位高遠、關注大局,培養新聞人才也要教會學生立足國家戰略,對準時代的焦點、報道社會的熱點、迴應民眾的關注點。所謂“看得深”,是指要以小見大,看到新聞背後所包含的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正如記者們透過一棵樹、一片林,挖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意義,通過一件事、一家人,講述“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家國情懷。培養好記者,就要讓學生擁有深遠、通透的新聞眼光,由點及面、由表及裏,通過生動鮮活的新聞報道,記錄國家發展、反映社會進步。

3.增強“四力”根本在提升“腦力”

新聞工作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腦力勞動,記者的採訪和發現,都要通過腦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這一過程中,要擺正思想,也要腦力激盪,在堅守國家立場的基礎上,多動腦、勤思考,才能破解重點難點,推出精品力作,傳播正確的新聞觀、價值觀、世界觀。

“腦力”是新聞工作的總指揮,提升“腦力”,首先要立足思想高地。記者培養不只是“術”的教育,更要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進教材、進課堂,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提升“腦力”還要做到深入思考。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不僅重速度、求廣度,更要體現記者思考的力度和深度,全面、深入的新聞報道才能更好地反映社會生活、迴應百姓關切。在“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從事調查報道的記者講述瞭如何對複雜的信息進行比對分析,動腦筋、想辦法,探尋事實真相、釐清問題脈絡。從事社會報道的記者努力尋求視角創新,不斷思考怎樣在深入麻風村的新聞報道中注入人文關懷、體現社會大愛。正是因為記者們勤於動腦、善於思考,才湧現出了許許多多有想法的作品、有厚度的故事。所以,培養新聞人才,也要重視學生的分析力和思考力,引導他們做有思想、有深度的記者。此外,無論媒體還是高校,憑藉睿智的“腦力”,也要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提供方案、貢獻智慧。主流媒體是信息傳播的主要平台,新聞院校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二者都是國家新型智庫的組成部分。無論教育者、研究者、實踐者,都要擔負起諮政啟民的職責使命,聚焦中國實際、服務社會發展,着力解決新聞傳播事業的新議題,為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出謀劃策、提供決策參考。

4.增強“四力”緊要在優化“筆力”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新聞工作者的孜孜追求。在信息傳播高速發展的今天,記者手中的筆已經不僅僅侷限於“筆桿子”,而是代表了“口頭、筆頭、鏡頭”以及各類新媒體傳輸終端。綜合運用新聞傳播的“十八般兵器”,做好輿論引導、講好中國故事是新聞工作者的時代重任。

在新聞工作中,優化“筆力”先要夯實基礎。長久以來,口頭、筆頭、鏡頭都是新聞工作的基本功。好記者的報道之所以能夠感染人心,既有賴於選題和內容,也離不開寫作、編輯等新聞表達功底。好記者們用筆、用鏡頭,記錄下了黨和政府為民謀利的故事、邊防軍人守衞國土的故事、老百姓們脱貧致富的故事,並通過自己的講述,還原了新聞工作者步履不停、筆耕不輟的工作過程。在人才培養中,要引導學生向好記者學習,向好作品取經,夯實基本功,做筆端有力量的傳媒人。同時,優化“筆力”,也要勇於創新。隨着新媒體的崛起,新聞傳播領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記者們講述了主流媒體如何利用網絡平台營救落井兒童,怎樣憑藉有速度、有温度的短視頻,讓滿滿的正能量在指尖傳播。正如記者們所説:要不斷充電補養,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不負肩上的責任,不負偉大的時代。當下,媒體在融合,記者在轉型,新聞院校也要努力培養適應不同終端的“多面手”,跟上媒介發展的腳步。此外,優化“筆力”,還要講好中國故事,助力國際傳播。今天,在好記者的隊伍中,有的紮根基層、深入鄉村,記錄中國社會前進的腳步,有的遠赴國外、溝通中西,向世界傳播新時代的中國聲音。置身經濟全球化時代,練好“筆力”必須立足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既要在本土社會形成影響力、引導力、公信力,也要教會學生如何立足國際舞台,講好立體、多彩的中國故事,讓“中國之聲”更富生機、更有魅力。

增強“四力”凝聚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隊伍的諄諄教導、殷切期待。作為宣傳思想戰線的重要陣地,新聞院校要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增強“四力”緊密結合,深刻認識“四力”在新聞傳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學實踐、人才培養,使新聞學子擁有堅實的腳力、明亮的眼力、睿智的腦力、深耕的筆力,引領他們堅持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提升專業能力,成長為政治過硬、本領高強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為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譜寫新篇、貢獻力量。

【思想宣傳範文】五

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在新時代,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一,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強調,要“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羣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藴藏在人民羣眾中的創造偉力”。這為我們觀察思考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進程,提供了兩個基本座標: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是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二是離不開人民羣眾的主體地位。兩個基本座標,恰恰是一個整體的兩個側面,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在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和人民羣眾的主體作用始終是相輔相成的;中國共產黨從來沒有任何自己的私利,人民的利益就是我們黨的利益,人民的主張就是我們黨的主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實踐主體。所以,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和黨的領導的統一,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開放。這就深刻闡述了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一個根本特性,即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高度統一性。這種統一性,也是人民主體地位的根本特性。

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在改革開放事業中,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之間的高度統一性,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內在要求決定的。這種內在要求,至少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提高改革開放決策的科學性與廣泛聽取羣眾意見建議是高度一致的。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全會通過的重要文件,黨在改革開放中作出的每一個決策,既體現全黨的智慧,也體現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是黨的智慧和人民智慧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廣泛聽取羣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羣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羣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他還指出,黨和國家決策機關,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任何關係複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要認真想一想羣眾實際情況究竟怎樣?羣眾到底在期待什麼?羣眾利益如何保障?羣眾對我們的改革是否滿意?並提醒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傾聽人民心聲,汲取人民智慧。”羣眾的心聲、呼聲、智慧、力量就是我們黨工作的出發點和基石,也是我們黨出政策、作決策的基礎。

二是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與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是高度一致的。在改革開放中,黨的領導越是得到加強和改善,人民羣眾在推進改革開放中的主體地位就越能得到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我們越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越要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善於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為深化改革開放夯實羣眾基礎。這就是説,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只是為了黨的自身建設,更是為了更好地帶領人民前進,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無論歷史進程如何演進,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永遠不會改變,黨的事業與人民事業的高度一致性永遠不會改變。

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性是偉大社會變革給出的答案

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高度統一性,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決定的,也是我們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的奮鬥實踐中,特別是在推進偉大社會變革中探索出來的根本答案。

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實踐看,我們之所以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一個根本經驗就是我們黨始終牢記自己的初心來自人民,使命也立足於人民。在嚴酷的革命鬥爭中,中國共產黨人的生存基礎就是和人民羣眾在一起,關心羣眾的疾苦、真心實意地為羣眾謀利益、解決羣眾生產和生活中的切實問題。正因為我們黨這樣做了,人民羣眾就把黨的事業與他們的生命連在一起。這種生死與共、血脈相連的關係,是任何力量也摧不倒的。毛澤東在總結我們黨為什麼能夠取得革命勝利時,講過這樣兩句話:“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拜人民為師,這就靈了”。這兩句話,既講清了中國共產黨勝利的根本原因,也講清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與人民主張的高度一致性,還講清了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羣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原理。

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看,我們之所以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能夠成功實現中國歷史上最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黨帶領人民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是這場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而其中的一個根本經驗,就是我們黨始終牢記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倡導共產黨人尤其是黨的幹部要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我們黨領導的社會改革任務和一切事業發展,無不體現人民羣眾的意願;我們黨提出的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以及在各行各業實施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舉措,無不反映出人民羣眾的強烈要求和迫切願望。在我們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所實現的每一次偉大的社會變革和取得的社會發展進步,都體現了黨的主張與人民主張的高度統一。

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性是改革開放實踐給出的答案

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之間的高度統一性,是中國共產黨總結40年改革開放偉大實踐得出來的根本答案。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無論經濟體制改革還是各個領域改革的全面推進,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我們走出的每一個腳步、取得的每一點突破,無不反映了人民羣眾的迫切願望,無不凝聚着人民智慧和黨的智慧。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一如既往地把人民的主張寫進自己的宗旨裏、刻在自己的旗幟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如何做重大改革決策尤其是涉及人民羣眾切身利益改革決策時,特別強調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在強調“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時指出,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以百姓心為心”,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這就是我們黨決策改革和落實改革的出發點,也是我們一切改革實踐活動的基點。只要我們事事替人民着想、處處拜人民為師,我們的事業就“靈”。改革開放以來,每到總結歷史經驗和展望前進道路的時候,我們黨都不斷強調,時刻不能忘記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我們黨沒有任何私利,必須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決不能以權謀私;必須把對上級負責和對羣眾負責統一起來,決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一切為了羣眾,一切相信羣眾,一切依靠羣眾,我們黨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這些經驗總結,不是理論的推導,而是社會實踐活生生的反映。

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走到今天,取得巨大成功特別是改革開放成功的歷史真理。

人民的要求和黨的主張的統一,既是我們理解中國共產黨初心的一個基點,也是我們理解改革開放事業特別是新時代的一個根本的出發點。從這裏出發,就知道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實踐中應該怎麼做,立場在哪裏、着力點在哪裏、目標在哪裏、責任在哪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羣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無論改革開放事業如何發展,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共產黨人的本色都不能有任何改變,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血肉聯繫的高度統一性都不能有任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