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人大就業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W

中國人大就業報告多篇

【第1篇】中國的再就業問題調查實習報告

中國的再就業問題調查實習報告

_____年暑假,我對再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由於這幾年的經濟不是很好,導致了一部分企業職工的下崗,然而如何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成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障礙。

近年來,面對日趨嚴重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現象,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仍然困難重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近日的統計數據就顯示,全國一季度下崗職工再就業率下降,下崗職工再就業遭遇“淡季”。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國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目標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在此情況下,受利潤最大化法則與嚴格成本約束機制的雙重驅動,消除內部隱性失業、裁減宂員就成為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與知識經濟的迅速興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數量與態勢,作為傳統就業主導的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吸納社會剩餘勞動力,反而向社會釋放大量的閒置勞動力。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農村改革開放的深入,數以萬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離開土地,加入城鎮勞動就業隊伍,成為國有企業職工就業強有力的競爭者。因此,近年來儘管非國有經濟發展較快,拓寬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渠道與空間,但在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競爭過程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在年齡、心理承受力、未來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諸多不適應之處,從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空間。

而且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勞動用工的終身制、所有制的差異性等體制缺陷賦予了國有企業職工特有的“身份特權”,由此形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擇業過程中的“體制心理偏好”,總是期望把自己的擇業活動與國有企業永遠聯繫在一起。這一制度慣性及其由此引發的心理素質缺陷,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步伐。伴隨着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與合同制度的日趨完善,傳統體制條件下國有企業職工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受到了全方位的衝擊;但由於缺乏社會制度體系與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持,大多數國有企業職工的就業心理素質存在着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對勞動用工制度的市場化改革有較強的排斥心理,對日趨嚴重的失業現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時轉換就業觀念,增強對失業的危機感與適應性,缺少割斷與國有企業聯繫的心理準備,從而阻礙了國有企業職工正常的角色轉換過程。在廣大國有企業職工中存在着明顯的職業評價偏見與不合理的就業傾向。

總之,再就業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我們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讓自己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而在這過程中就要靠我們自己去學習書本外的東西來增強我們的能力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第2篇】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和就業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一、經濟景氣波動與就業壓力

90年代的中國勞動力就業遇到了新的挑戰: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帶來大量職業下崗,這一過程又伴隨着城市化加速的必然趨勢——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尤其是中國新增經濟活動人口壓力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世紀之交的中國面臨嚴重的就業“衝擊波”

在城市失業大量發生的情形下反而發生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並且產生向城市的持久移民傾向,這是一個與劉易斯著名的二元就業模型(lewis,1954)相違背的問題。因為該模型認為,在許多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着有關生產和組織的各種不對稱性,當勞動力在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製造業部門之間流動時,由於傳統部門不按照邊際產品原則定價,因此保留着幾乎可以“無限供給”的邊際產出為零的勞動力,而現代部門追逐利潤最大化,因此兩部門的邊際產出並不相等。在劉易斯看來,經濟發展就是現代部門通過資本積累而擴張,直到將傳統部門“剩餘勞動”蓄水池全部吸乾。這就是説,傳統部門存在着大量勞動剩餘,而現代部門裏不存在。

這一問題在哈里斯—託達羅模型(harris-todaromodel,1970)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們指出,只要城市的預期工資高於一個有保證的農村工資,農村勞動力就會在城市失業已經存在的條件下繼續向城市流入。這裏,城市工資有政府法令規定而高於市場均衡工資時,預期工資就可能對農村移民有刺激力。

【第3篇】2022年6月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範文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近年來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本站為大家整理了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精選,閲讀!

昨天(25日),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佈了xx年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對全國11所普通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7月底,畢業生就業率(“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達62.07%;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 “不太瞭解”。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着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第4篇】實習報告:中國再就業問題

今年暑假,我對再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由於這幾年的經濟不是很好,導致了一部分企業職工的下崗,然而如何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成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障礙。

近年來,面對日趨嚴重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現象,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仍然困難重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近日的統計數據就顯示,全國一季度下崗職工再就業率下降,下崗職工再就業遭遇“淡季”。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國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目標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在此情況下,受利潤最大化法則與嚴格成本約束機制的雙重驅動,消除內部隱性失業、裁減宂員就成為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與知識經濟的迅速興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數量與態勢,作為傳統就業主導的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吸納社會剩餘勞動力,反而向社會釋放大量的閒置勞動力。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農村改革開放的深入,數以萬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離開土地,加入城鎮勞動就業隊伍,成為國有企業職工就業強有力的競爭者。因此,近年來儘管非國有經濟發展較快,拓寬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渠道與空間,但在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競爭過程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在年齡、心理承受力、未來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諸多不適應之處,從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空間。

而且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勞動用工的終身制、所有制的差異性等體制缺陷賦予了國有企業職工特有的“身份特權”,由此形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擇業過程中的“體制心理偏好”,總是期望把自己的擇業活動與國有企業永遠聯繫在一起。這一制度慣性及其由此引發的心理素質缺陷,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步伐。伴隨着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與合同制度的日趨完善,傳統體制條件下國有企業職工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受到了全方位的衝擊;但由於缺乏社會制度體系與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持,大多數國有企業職工的就業心理素質存在着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對勞動用工制度的市場化改革有較強的排斥心理,對日趨嚴重的失業現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時轉換就業觀念,增強對失業的危機感與適應性,缺少割斷與國有企業聯繫的心理準備,從而阻礙了國有企業職工正常的角色轉換過程。在廣大國有企業職工中存在着明顯的職業評價偏見與不合理的就業傾向。

要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 領導要重視,開展耐心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再就業服務中心建設的可靠食品保證;2. 促進再就業政策進一步落實;3. 再就業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為加大再就業培訓力度,引進市場機制,調動縣全社會教育、培訓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的積極性。4. 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難點有所突破。在擴大社會保險參統面方面,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政策調整到位,宣傳到位;二是通過區縣把目標分解到各基層單位;三是抓住配套環節,加大執法力度;四是抓住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突破。在工作中,勞動部門一方面注意加快社會保險的社會化進程,解脱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結合當前多元化就業的新情況,研究制定個體經濟組織、非正規就業和存檔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暫行辦法,解決了這一羣體參加社會保險的問題。然而也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外部經濟環境的不容樂觀,部分企業領導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後重新就業信心不足,在這方面的開拓意識不夠,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下崗職工擇業、就業觀念和用人觀念仍存在誤區,一些下崗職工怕與企業斷絕關係,不願離開處於困境的國有企業;一些用人單位歧視下崗職工,不願招用下崗職工或故意提高招聘條件,壓低下崗職工報酬;用人單位用工不規範,下崗職工與新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勞動關係理不順,市場就業機制不好建立,但由於缺少處罰措施,解決的難度很大;社會保險體系還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只在企業建立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制度和實行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尚未實行;另一方面,社會保險尚未覆蓋所有城鎮勞動者。

總之,再就業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我們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讓自己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而在這過程中就要靠我們自己去學習書本外的東西來增強我們的能力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第5篇】中國就業歧視現狀問卷調查報告

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正在審議的《就業促進法(草案)》,在徵求意見過程中得到的反饋主要是對反就業歧視的規定不夠,鑑於此,立法部門已將原案中的幾條反就業歧視規定擴充為專門的一章,由此可見有關部門對民意的重視。來自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的這份調查報告,則為我們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信息,也有助於立法機構更全面地瞭解中國就業歧視的現狀,為反就業歧視的立法與制度建設提供重要依據。

就業歧視涉及公民的基本人權和社會公正問題。為了更準確瞭解當前我國就業歧視的現狀,為反就業歧視的立法和制度建設、推動在我國實行就業機會平等提供可靠的依據,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於xx年5月和10月,就中國就業歧視的現狀,在全國北京、廣州、南京、武漢、瀋陽、西安、成都、鄭州、銀川、青島等十大城市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我們發放了3500份問卷,收回了3454份。

現將這次調查所獲得的重要信息報告如下。

一、就業歧視相當普遍且嚴重

1.就業歧視範圍相當廣。調查表明,我國當前就業歧視的主要領域有民族、宗教、政治面貌、殘疾人、户籍、性別、年齡、健康、外貌身高、性取向等十來種。

根據反歧視定義,在同樣的情況下實行差別對待構成歧視。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差別對待都構成歧視,但差別對待是歧視的重要表現。根據這次問卷調查,我們選擇了13個方面的問題就是否有差別待遇進行調查。

僱主單位的要求並非都是歧視,但有相當一些是有歧視性的。所以此表能一定程度反映我國就業歧視的範圍。如就業中提出學歷、工作經驗、資格證書的條件大部分可能是合理的,健康有部分可能是合理的;但是,户籍、性別、年齡、外貌身高等要求基本上沒有合理性,大部分可認定為歧視;而民族、政治面貌、性取向雖然表中比例不高,但是屬於國際標準嚴格禁止的歧視。還有殘疾人和宗教歧視雖然沒有列入,卻也是法律明確禁止的歧視。所以認為以上十來種歧視為我國的主要歧視領域是合適的,其他學歷、工作經驗等為非主流歧視,只有在某些情況下構成歧視。

2.就業歧視相當嚴重。在問到“目前就業領域存在就業歧視嗎”時,認為存在的被訪者,累計佔85.5%,認為非常嚴重和較為嚴重的佔50.8%,認為不存在的只佔6.6%。

七成多的人認為在就業中受到歧視。在問到被訪者“就業過程中受到過何種歧視”時,有30.8%的人認為曾經在薪酬或福利方面受到過歧視;22.7%的人認為在崗位或工種安排方面曾經受到過歧視;21.3%的人認為在升遷和職稱評定方面受到過歧視;17.6%的人認為在應聘時受歧視(以上為多項選擇)。在問到受歧視的程度時,有54.9%的人認為受過各種不同程度的歧視,15.6%的人認為受過嚴重歧視。共有71.1%的人在就業和工作中受到各種歧視。

在求職中受到拒絕的情況,比例最高的是因為殘疾,有21.8%的殘疾被訪者認為自己因為殘疾而遭到用人單位拒絕;其次是因低學歷,達18.7%;第三是因為外地户籍,達18.5%;最低的是政治面貌,只有3.4%。

3.就業歧視相當公開。調查表明,就業歧視是相當公開直接的。如在問到“因為疾病而被辭退,是否會直接告知理由”時,有51.3%的僱主會直接告知理由。

二、國家機關在帶頭歧視

調查發現國家機關公務員招錄和職業中存在相當嚴重的歧視。有65.9%的被訪者認為公務員招錄和職業中存在差別對待。

1.公務員招聘中的三大歧視:户籍、殘疾人和健康條件。在公務員招聘中,被調查者認為受排斥的情況:學歷低佔第一位45%,外地户口被排在第二位43%,這是最嚴重的歧視;殘疾人(40.9%)和健康原因(40.7%)分別排在第三、四位。由於學歷要求不都是歧視,只有有些情況才是,所以上述三種是最重要的歧視。

2.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也非常嚴重。公務員招聘時的年齡歧視非常突出。招聘公務員中,要求30歲以下的佔42.0%,要求35歲以下的佔58.0%。有32%的人遭到性別歧視。由於只有女性才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比例是很高的。

3.歧視主要發生在複試階段。國家機關的歧視主要發生在哪些階段?有66%的人認為複試階段存在歧視;有35.8%的人認為升遷階段存在歧視;有29.4%的人認為招錄體檢階段存在歧視;有27%的人認為公務員招錄筆試階段存在歧視。説明多數人不相信公務員的複試。

4.被訪者認為公務員招錄對性別、户籍和身高長相的要求是最沒有道理的。被訪者認為,在招聘公務員中設置的最不合理的條件,第一是性別,佔67.7%;第二是户籍,佔66.3%;第三是身高,佔59.8%;第四是長相,佔47.4%;第五是政治面貌,佔41.6%。對企事業單位招聘設置條件的看法與上述有所不同,認為企事業單位首先不應設置的條件是户籍,佔67.2%,其次是性別,佔63%,第三位是身高,佔54.5%,政治面貌排第四,佔53.4%。這説明公眾認為,國家機關招聘中提出性別要求,企事業單位提出户口要求是最沒有道理的。還有公眾更反對企事業單位招聘設政治要求,這個比例高於對公務員提出此要求的近12%。

被訪者認為,在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招聘中可以提出的合理條件,排在第一位的是學歷,佔80.7%;排在第二位的是健康,佔59.8%;排在第三位的是年齡,佔47.9%。可見,公眾比較認同在招聘中,通過學歷來篩選應聘者。也有超半數的人認為健康條件是合理的,近半數的人認為年齡是合理的,説明很多的人對健康和年齡歧視缺少意識。

三、就業歧視的幾個特點

1.最受歧視的三大羣體——殘疾人、艾滋病患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

根據我們研究,從羣體的廣泛性和受眾面等綜合情況看,就業和工作中的歧視最嚴重的領域是身份歧視,其次是對女性的歧視,然後是對殘疾人、年齡、健康和身體特徵(身高、長相、體重等)等的歧視。

但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在問到“哪些羣體容易受歧視”的問題時,回答後前四位的是:殘疾人65.6%,艾滋病患者62.8%,肝炎病毒攜帶者54.2%,由於學歷條件不高構成歧視,所以對農民工的歧視(佔45%)排第四位。可見,殘疾人、艾滋病患者、乙肝病毒攜帶者和農民工是最受歧視的羣體。

2.最嚴重的歧視觀念是健康歧視。

調查發現,公眾在觀念上最嚴重的歧視是健康歧視。在問到“如果你是僱用者,您可能不會招收下列哪些人員”的問題時,63%的被訪者表示不會招收艾滋病毒攜帶者,55.8%的人表示不會招收乙肝病毒攜帶者,52.5%的人表示不會招收性病患者。在問到“您是否會與愛滋病患者、性病患者、乙肝患者一同工作嗎”的問題時,分別有52.5%、51.6%、49.3%的人表示不會。以上調查反映的是人們的歧視觀念,艾滋病患者、性病患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是最容易受到歧視的羣體,説明很多普通人都對這些人抱有歧視觀念。

女性和户籍身份為什麼沒有列在前列?是因為許多人主觀上並不對女性和農民身份抱有歧視。但是,由於艾滋病患者的羣體人數不多,而且這部分人得知患病後去求職的更少,所以從整體上顯示並不太嚴重。但從個體上講肯定是最嚴重的,很可能有一個拒絕一個。中國的殘疾人是一個很大的羣體,但去正常應聘就業的比例也不是太多。而肝炎病毒攜帶者有一定的隱藏性,不提體檢要求的招聘不會產生這種歧視。所以,這兩種在很多人觀念中抱有的、可能是很嚴重的歧視反而沒有身份和性別歧視在就業市場中顯示得更為嚴重。身份歧視和性別歧視之所以被認為是最嚴重的兩種歧視,是因為這兩個羣體被歧視的人數量大,而且公開顯示在招聘市場上。

3.公眾最反對的歧視是性別和身份歧視。

調查還發現,公眾最反對的歧視是性別和身份歧視。問到“對目前社會歧視現狀有何評價”時,受訪者認為“很不好”的歧視排序,第一位是性別歧視(佔29.8%),其次是身份歧視,包括户籍歧視(26.4%)和籍貫歧視(26.2%),還有殘疾歧視(26.2%)。被訪者對健康歧視和同性戀歧視的反對度最低,認為健康歧視很不好的只有12.3%,認為同性戀很不好的只有14%,説明比較認同這種歧視。

四、關於性別歧視和農民工歧視

性別歧視是近年來越來越突出的問題,尤其表現在女大學生就業羣體中。在本課題社會問卷抽樣調查中顯示,在回答“就業時單位或僱主是否提出過性別要求”的問題時,明確要求是男性的佔13.9%,明確要求是女性的佔7.1%,男女都可以的佔32.2%,而無明確説明的佔46.7%。可見,有21%的招聘單位明確提出性別要求。而明確提出要求錄用男性的高出女性的一倍。

在問到“女性在求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的問題時,排在前三位的是:外貌氣質、學歷和公關能力,分別有70.1%、67.2%和60.7%的被訪者選擇了這些選項。而女性認為學歷是最重要的,排在前三位的是:學歷、外貌氣質和公關能力,分別有72.6%、70.3%和64.8%的被訪者選擇了這些選項。在問到“獲取工作時是否有相貌和氣質要求”的問題時,要求長相端正、氣質優雅的,女性比男性百分比高8.3%。可見,對女性就業不是以本身的能力,而是以貌取人的現象是存在的。

另外,有不少僱主對結婚和生育的女性存在歧視,有的要求不要已婚女性或要生過孩子的。調查表明在訂勞動合同時,有15.4%的女性受到結婚或生育方面的限制。

在問到“工作單位已經落實的女性權益”問題時,有52.4%的被訪者回答單位落實了懷孕的權益,72.8%的被訪者回答單位落實了產假的權益,落實了哺乳期權益的為49.2%,特殊生理期為17.5%,勞動與安全保護為45.4%。換句話説,產假權利落實得較好,特殊生理期的保護最差,還有47.6%的單位沒有落實女性懷孕的權益。

關於農民工歧視。根據我們的調查,農民工受歧視的嚴重程度大概排在第四位,在殘疾人歧視、艾滋病和病毒攜帶者之後。但農民工是受歧視的最大羣體。由於農民工的歧視很多是法律化的,所以調查所顯示的數字並不充分。

農民工在就業准入時就受到法律歧視性約束,無法與其他羣體進行比較。但農民工在就業工作中仍然受到各種歧視。

根據回答,第一是工作和居住條件差,佔89.7%;第二是在工種安排(髒、重、粗)方面受到歧視,佔84.9%;第三是在報酬方面受到歧視,佔36.2%;第四是從業的行業限制佔35.3%;第五是醫療和工傷保險佔27.9%。

在問到是否“農民工自然比正式員工待遇差”的問題時,有35.4%的農民工認為歧視理所當然,有64.6%的人認為不應該是這樣。在問到受歧視時怎麼辦時?多數農民工(佔64.8%)只會選擇發發牢騷,35.2%的人不會忍受。

五、對歧視的認同與態度

我們也對公眾就業歧視的認識和態度進行了調查,發現公眾對就業歧視還是有一些基本的判斷力。多數人對歧視的概念是認同的,如表九第1項所闡述的概念,有83.9%的人表示同意和基本同意。公眾也意識到平等就業是一項法律權利,如同意和基本同意第8項説法的達86.8%;有61.2%的人不贊成“平等就業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説法(第9項)。但是,很多人對歧視現象仍有些模糊的認識,第4項是明顯的歧視説法,也有25.6%的人贊成。對第2項、第3項,同意的分別有58.8%,79.4%,把企業的用人權誇大,這種觀點是有問題的,企業必須遵守法律,也必須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對男女退休年齡的區別對待分歧較大,同意的佔38.2%,不同意的佔51.5%。

在問到就業歧視產生的原因

時,認為就業歧視嚴重是勞動力供過於求的原因,有69.4%選擇了這個選項;第二是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選擇比例達到46.6%;第三是受效率第一因素影響,選擇比例達到45.7%。我們認為,這些認識是非常表面的,有的甚至是不正確的。

調查表明,我國的就業和職業中充滿各種歧視,而且是赤裸裸的;歧視的名目繁多,有的竟然到了荒誕的地步;歧視不但存在於企業和私人僱用單位,而且在國家機關也相當嚴重。這表明我們的社會嚴重缺少平等的就業觀念和意識。反歧視、促進就業機會平等,是我們當前迫切、而相當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但它是我們走向社會公正和和諧的必由之路。

我國的就業和職業中充滿各種歧視,而且是赤裸裸的;歧視的名目繁多,有的竟然到了荒誕的地步。歧視不但存在於企業和私人僱用單位,而且在國家機關也相當嚴重。

【第6篇】2022中國青年就業調查報告公佈

《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日前公佈。本次調查由全國青聯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聯合進行。調查共選取7000個青年樣本和220個企業樣本。調查對象為15歲至29歲的青年以及他們的僱主。昨天,記者在採訪本次調查的主要負責人、勞動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麗賓時獲悉,青年失業率為9%,高於社會平均水平;政府部門和國企為青年就業首選,失業青年大部分為長期失業。失業率青年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本次調查顯示,15歲至29歲的中國青年總體失業率9%,高於中國目前6.1%左右的社會平均失業率。張麗賓説:“就全世界而言,青年失業率一般都高於社會的平均失業率。因此,青年就業問題也成為社會的重要問題。”

為什麼青年失業率如此高?報告指出,中國勞動力人口數量龐大對就業造成了巨大壓力。中國每年新增勞動人口在xx萬上下。由於教育容量有限,每年需要就業的新增勞動人口則在1000萬至1600萬之間。由於青年缺乏工作經驗,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在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青年就業問題愈發突出,表現為高於平均水平的失業率。22歲前就業,15%先失業

調查顯示,80%的青年在17歲至23歲之間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另有13%的青年在16歲以前進入勞動力市場。只有2%的青年在26歲以後才進入勞動力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在22歲以前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中,有一部分人首先要經歷失業的過程,這一比例約為15%;而此後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則幾乎沒有人一開始就經歷失業。

張麗賓表示,這一原因主要是因為22歲以前的青年就業經驗、就業渠道少造成的。72%失業青年長期失業

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佔72%。失業者在求職時,超過60%的失業青年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文化水平低。但只有13%左右的人員在失業期間進行了學習培訓,多數人只是呆在家裏、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務雜活。

失業青年中,職業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37%)和國中文化水平的青年(30%)比重最高,高中、大專生的比例均為13%,大學生的比例為5%。相對於此次被調查青年的文化程度構成,實際上職業中等教育水平、國中和高中文化水平青年的失業率要高於各類文化程度青年的平均失業水平。工作意願機關和國企成就業首選

在政府部門、國有企業或者自己創辦的企業工作是大多數中國青年的就業理想。分別有21%和22%的受訪青年認為最理想的工作單位是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20%的青年希望創辦自己的企業。也有一部分青年希望在私營企業和跨國公司工作。就創業願望而言,男青年強於女青年,年齡越大創業意願越強。

農村青年理想的單位主要是自己創業、國有企業、私營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和跨國公司;而城市青年理想的單位則依次是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創業、跨國公司和私營企業。有10%左右的青年對自己理想的工作單位不確定,文化程度越低,不確定程度越高;還有一部分青年不想就業,主要是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計算機和金融業最受喜愛

中國青年最喜歡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及金融業。以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等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是青年人的第二理想行業。而住宿和餐飲、衞生、社會保障和福利等行業,成為較少青年人選擇的行業。

總體上,70%的青年就業集中於製造業和第三產業中較低層次的服務業以及個別新興行業,如批發零售業(15%),居民服務業(1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8%)、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

張麗賓在分析原因時表示,一方面,這些行業勞動力需求總量大,另一方面,大多數青年自身缺乏能力進入其他行業;另外,其他多數行業勞動力需求總量小,高素質勞動力競爭激烈,大部分勞動力不願“向下”流動轉入其他行業,進而形成青年就業的“行業鎖定”。農村就業青年主要集中於製造業,而城市青年則主要集中於第三產業。40%就業青年不想換工作

大部分人對現在的工作表示滿意。有40%的就業青年不想換工作,另外,分別有近30%的就業青年不一定換工作和打算換工作。而且農村青年的滿意度高於城市青年。

想換工作的就業青年中,63%的人是為了提高報酬,有16%的青年是為了有更好的職業預期,另外還分別有9%的人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條件或獲得穩定的工作。85%的希望轉換工作的農村青年是為了提高收入以及改善工作條件,城市青年中的此比例僅為69%。城市青年比農村青年更關注未來的職業發展。工作情況平均每天工作9.6小時

就業青年工作狀況如何?調查顯示,青年的就業質量相對較低。大部分青年就業無保障,工作不穩定,工作時間長,工資低,依靠“青春討飯吃”。低齡青年和農村青年尤為如此。

總體上,38%的就業青年沒有任何勞動合同,還有20%的簽訂了1年以內的臨時合同,36%的簽訂有1至3年固定期限合同。

就業青年平均周工作時間為48小時,按每週工作5天計算,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是9.6小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員每週工作時間在50小時以上。而15至19歲青年以及農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時間均為53個小時。90%的青年都沒有兼職行為。

【第7篇】中國青年就業調查報告公佈

《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日前公佈。本次調查由全國青聯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聯合進行。調查共選取7000個青年樣本和220個企業樣本。調查對象為15歲至29歲的青年以及他們的僱主。昨天,記者在採訪本次調查的主要負責人、勞動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麗賓時獲悉,青年失業率為9%,高於社會平均水平;政府部門和國企為青年就業首選,失業青年大部分為長期失業。失業率青年高於社會平均水平

本次調查顯示,15歲至29歲的中國青年總體失業率9%,高於中國目前6.1%左右的社會平均失業率。張麗賓説:“就全世界而言,青年失業率一般都高於社會的平均失業率。因此,青年就業問題也成為社會的重要問題。”

為什麼青年失業率如此高?報告指出,中國勞動力人口數量龐大對就業造成了巨大壓力。中國每年新增勞動人口在xx萬上下。由於教育容量有限,每年需要就業的新增勞動人口則在1000萬至1600萬之間。由於青年缺乏工作經驗,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在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的情況下,青年就業問題愈發突出,表現為高於平均水平的失業率。22歲前就業,15%先失業

調查顯示,80%的青年在17歲至23歲之間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另有13%的青年在16歲以前進入勞動力市場。只有2%的青年在26歲以後才進入勞動力市場。

值得關注的是,在22歲以前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中,有一部分人首先要經歷失業的過程,這一比例約為15%;而此後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則幾乎沒有人一開始就經歷失業。

張麗賓表示,這一原因主要是因為22歲以前的青年就業經驗、就業渠道少造成的。72%失業青年長期失業

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佔72%。失業者在求職時,超過60%的失業青年認為最大的困難是文化水平低。但只有13%左右的人員在失業期間進行了學習培訓,多數人只是呆在家裏、找工作或者做些家務雜活。

失業青年中,職業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37%)和國中文化水平的青年(30%)比重最高,高中、大專生的比例均為13%,大學生的比例為5%。相對於此次被調查青年的文化程度構成,實際上職業中等教育水平、國中和高中文化水平青年的失業率要高於各類文化程度青年的平均失業水平。工作意願機關和國企成就業首選

在政府部門、國有企業或者自己創辦的企業工作是大多數中國青年的就業理想。分別有21%和22%的受訪青年認為最理想的工作單位是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20%的青年希望創辦自己的企業。也有一部分青年希望在私營企業和跨國公司工作。就創業願望而言,男青年強於女青年,年齡越大創業意願越強。

農村青年理想的單位主要是自己創業、國有企業、私營企業以及政府部門和跨國公司;而城市青年理想的單位則依次是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創業、跨國公司和私營企業。有10%左右的青年對自己理想的工作單位不確定,文化程度越低,不確定程度越高;還有一部分青年不想就業,主要是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青年。計算機和金融業最受喜愛

中國青年最喜歡的行業主要集中在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及金融業。以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公共管理等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和服務業是青年人的第二理想行業。而住宿和餐飲、衞生、社會保障和福利等行業,成為較少青年人選擇的行業。

總體上,70%的青年就業集中於製造業和第三產業中較低層次的服務業以及個別新興行業,如批發零售業(15%),居民服務業(10%),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8%)、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

張麗賓在分析原因時表示,一方面,這些行業勞動力需求總量大,另一方面,大多數青年自身缺乏能力進入其他行業;另外,其他多數行業勞動力需求總量小,高素質勞動力競爭激烈,大部分勞動力不願“向下”流動轉入其他行業,進而形成青年就業的“行業鎖定”。農村就業青年主要集中於製造業,而城市青年則主要集中於第三產業。40%就業青年不想換工作

大部分人對現在的工作表示滿意。有40%的就業青年不想換工作,另外,分別有近30%的就業青年不一定換工作和打算換工作。而且農村青年的滿意度高於城市青年。

想換工作的就業青年中,63%的人是為了提高報酬,有16%的青年是為了有更好的職業預期,另外還分別有9%的人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條件或獲得穩定的工作。85%的希望轉換工作的農村青年是為了提高收入以及改善工作條件,城市青年中的此比例僅為69%。城市青年比農村青年更關注未來的職業發展。工作情況平均每天工作9.6小時

就業青年工作狀況如何?調查顯示,青年的就業質量相對較低。大部分青年就業無保障,工作不穩定,工作時間長,工資低,依靠“青春討飯吃”。低齡青年和農村青年尤為如此。

總體上,38%的就業青年沒有任何勞動合同,還有20%的簽訂了1年以內的臨時合同,36%的簽訂有1至3年固定期限合同。

就業青年平均周工作時間為48小時,按每週工作5天計算,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是9.6小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員每週工作時間在50小時以上。而15至19歲青年以及農村青年的平均周工作時間均為53個小時。90%的青年都沒有兼職行為。

60%的就業青年的平均月收入在600至1500元之間,還有不到30%的人的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超過半數的就業青年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培訓。工作評價僱主認為青年寫作能力低

本次調查同樣包括對於僱主的訪問。僱主一般認為,青年員工中,寫作能力強的少,知識面寬的、以及應用知識能力強的也較少。歸結起來,還是對青年人的知識水平有一定要求。

調查顯示,46.7%的青年認為要找到體面工作至少需要大學本科以上的學歷,28%的人認為需要大專學歷,14.2%的青年認為需要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歷。

張麗賓認為,勞動力市場對青年的教育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青年普遍感到文化程度低。而經濟因素和教育資源供給不足是影響青年受教育水平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青年不打算繼續學習。

畢業公務員實習報告

【第8篇】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精選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近年來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下面有小編整理的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調查報告精選,歡迎閲讀!

昨天(25日),北京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發佈了xx年年大學生求職與就業狀況的調查報告。對全國11所普通大學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截至7月底,畢業生就業率(“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達62.07%;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

據介紹,該所已連續兩年對大學生就業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將畢業的研究生和大專生也列入調查對象。

男女生就業差距在縮小

【調查】男性畢業生的“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52.14%,女性畢業生的比例為46.62%,兩者相差不到6個百分點,相比去年14個百分點的差距有所縮小。此外,兩者對於可接受的工資起點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認為,隨着政府在消除就業歧視和實現平等就業方面政策導向性的增強,性別差異在大學生求職過程中的影響儘管依舊存在,但程度已大為減輕。此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和女大學生比例增加有關。

研究生就業優勢不突出

【調查】大專畢業生“已簽約”和“已有意向但沒有簽約”的比例為49.16%,本科畢業生為65.52%,碩士研究生為66.66%。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生中分別有61.93%和60.14%的受訪者將預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僅有19.77%和25.31%的調查對象將xx元—3000元作為自己的薪酬預期;而碩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數將可接受工資起點定位於xx元—3000元,為54.12%。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普通大學的研究生就業時和本科生相比優勢並不突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雖然有來自人才市場的壓力以及用人單位對人才的不恰當使用,但更多的是與當前研究生、本科生和專科生之間培養特色不明顯、可替代性較強有着緊密的聯繫。這種高學歷人才搶佔低學歷人才就業崗位的現象,實質上凸現的是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問題。

大學生對政策知曉率低

【調查】在涉及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時,有21.62%的學生將政府的相關政策支持視為“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學生卻往往對政策的知曉率非常低,例如,在被問及學生對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與鼓勵措施的瞭解程度時,分別有11.18%和51.62%的學生表示“不瞭解”和 “不太瞭解”。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待提高。

表達能力欠缺成求職難題

【調查】有24.93%的學生表示個人能力不足而成為制約成功擇業的首要問題,另有17.26%的學生認為求職技巧的缺失是求職過程中最為頭痛的問題。對這些能力進行分解發現,求職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自我表達能力欠缺,比例高達40.23%,比去年的調查數據高出近5個百分點,其次分別是外語能力、專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認為,雖然大學生已開始重視自身能力的全面培養,但個人能力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議大學生從基本做起,累積實力,在不斷開拓創新中增長才幹。

大學盲目求全無助就業

【調查】在學校的分類考察中,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整體就業狀況要普遍強於綜合性院校,如中國計量學院的就業率達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綜合院校20%左右。

【解讀】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發現,單個的高校經常陷入類型定位混亂和層次定位混亂的雙重困境。類型定位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院校與專業性院校之間相比,分別不明顯,特色不鮮明。從所調查的11所高校來看,儘管其學校名稱有很顯着的學科特色,但在專業設置方面卻嚴重趨同,基本上都設置了經濟學、文學、法學和管理學專業。層次定位的混亂,主要表現為綜合性大學、本專科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之間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崗。在學校總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果大學盲目求全必然會影響和分散優質的教育資源,也不利於學生就業。

【第9篇】中國的再就業問題實習報告

中國的再就業問題實習報告

今年暑假,我對再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由於這幾年的經濟不是很好,導致了一部分企業職工的下崗,然而如何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成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障礙。

近年來,面對日趨嚴重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現象,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仍然困難重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近日的統計數據就顯示,全國一季度下崗職工再就業率下降,下崗職工再就業遭遇“淡季”。

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國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目標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在此情況下,受利潤最大化法則與嚴格成本約束機制的雙重驅動,消除內部隱性失業、裁減宂員就成為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的必然選擇。

與此同時,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與知識經濟的迅速興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數量與態勢,作為傳統就業主導的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吸納社會剩餘勞動力,反而向社會釋放大量的閒置勞動力。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農村改革開放的深入,數以萬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離開土地,加入城鎮勞動就業隊伍,成為國有企業職工就業強有力的競爭者。

因此,近年來儘管非國有經濟發展較快,拓寬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渠道與空間,但在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競爭過程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在年齡、心理承受力、未來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諸多不適應之處,從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空間。而且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勞動用工的終身制、所有制的差異性等體制缺陷賦予了國有企業職工特有的“身份特權”,由此形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擇業過程中的“體制心理偏好”,總是期望把自己的擇業活動與國有企業永遠聯繫在一起。

這一制度慣性及其由此引發的心理素質缺陷,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步伐。伴隨着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與合同制度的日趨完善,傳統體制條件下國有企業職工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受到了全方位的衝擊;但由於缺乏社會制度體系與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持,大多數國有企業職工的就業心理素質存在着明顯的不足。

主要表現為:對勞動用工制度的市場化改革有較強的排斥心理,對日趨嚴重的失業現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時轉換就業觀念,增強對失業的危機感與適應性,缺少割斷與國有企業聯繫的心理準備,從而阻礙了國有企業職工正常的角色轉換過程。在廣大國有企業職工中存在着明顯的職業評價偏見與不合理的就業傾向。

要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領導要重視,開展耐心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再就業服務中心建設的可靠食品保證;2.促進再就業政策進一步落實;3.再就業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為加大再就業培訓力度,引進市場機制,調動縣全社會教育、培訓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的積極性。

4.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難點有所突破。在擴大社會保險參統面方面,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政策調整到位,宣傳到位;二是通過區縣把目標分解到各基層單位;三是抓住配套環節,加大執法力度;四是抓住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突破。

在工作中,勞動部門一方面注意加快社會保險的社會化進程,解脱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結合當前多元化就業的新情況,研究制定個體經濟組織、非正規就業和存檔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暫行辦法,解決了這一羣體參加社會保險的問題。然而也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外部經濟環境的不容樂觀,部分企業領導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後重新就業信心不足,在這方面的開拓意識不夠,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下崗職工擇業、就業觀念和用人觀念仍存在誤區,一些下崗職工怕與企業斷絕關係,不願離開處於困境的國有企業;一些用人單位歧視下崗職工,不願招用下崗職工或故意提高招聘條件,壓低下崗職工報酬;用人單位用工不規範,下崗職工與新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勞動關係理不順,市場就業機制不好建立,但由於缺少處罰措施,解決的難度很大;社會保險體系還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只在企業建立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制度和實行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尚未實行;另一方面,社會保險尚未覆蓋所有城鎮勞動者。

總之,再就業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我們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讓自己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

而在這過程中就要靠我們自己去學習書本外的東西來增強我們的能力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在百度搜索:中國的再就業問題實習報告

【第10篇】中國mba就業調查報告

印度有12萬mba畢業生湧向求職市場,不過他們中大多數對薪金期望閉口不談。印度一些專家預測,mba 將會成為繼it業後印度第二大慘淡“職業”,甚至印度外貿研究所安置顧問munish bhargava表示,“目前印度多數mba畢業生認為他們反倒不如其他專業的本科生好找工作。”—作為和中國“龍象之爭”的“象”的印度是這樣一番景象。職撤雜誌做了相關調查,共有923 名應屆mba 參與了此次調研,他們中有28%的人蔘加工作已經5年以上,73%的人花的是自己的積蓄來念mba。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參與調查的mba 中超過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對學校就業指導中心提供的幫助不滿意。

四成mba期待薪酬“只求保住昔日薪情”

該結果不難發現應屆mb a 畢業生對自己的薪酬預期顯得比較“務實”。

從這幾年的數據可以看出, 基本上mba的平均薪酬遊走在1 0 萬到2 0 萬之間, 且除了2 0 0 7 年上半年以外,跟此前年份相比反而有不同程度的“跌幅”。這從一方面可以看出這幾年mb a 就業初期的薪資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趨於理性,浮動範圍並沒有明顯的變化;另外也許因為經濟危機的緣故,mba不再謀求自己的薪酬漲幅要“與前一年相比增長多少個百分比”。從調查結果來看,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只需要達到之前水平就符合預期了。

mba 畢業後你對自己的期待薪酬是多少?

43% 年薪 10萬 ~20 萬

29% 年薪20 萬~30 萬

15% 年薪30 萬~50 萬

7% 年薪50 萬~100 萬

6% 年薪100 萬以上

四成mba求職不易因為“理想企業和理想崗位比往年少”

你覺得找工作難在什麼方面?(多選 )

41% 理想企業和理想崗位比往年少

38% 薪酬福利職位達不到往年標準

32% 同一崗位競爭對手太多

26% 企業提供面試的機會比往年少

中歐商學院的一位畢業生表示,“在最終確定自己的工作意向前已經拿到了7 個offer,但不是企業規模太小就是崗位不太合適,再不然就是薪酬太低,總之與去年自己學院畢業的師哥師姐相比有不小的落差。”除了理想企業和崗位比往年少外,還有38% 的受訪者認為“薪酬福利職位達不到往年標準”,32%的人認為“同一崗年薪10萬 ~20萬位競爭對手太多”。

mba畢業生就業心態呈兩極分化

奎年,mba畢業生的就業心態呈現兩極分化,一部分人認為高素質人才的就業市場敬便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波及也會在很快的時間內出現回暖,所以不要太屈就,可以慢慢找,前方總會有好工作。另一部分人則覺得不是挑三揀四的時機,先保住一個就業位置比什麼都強,危機一來“瘋滿樓”,趕緊降低各方面期望和要求, 找到“驢”之後再找“馬”吧。

你現在的薪酬與此前相比的變化是多少?

29%幾乎沒有增長

23%增長5%~30%

14%增長30%~50%

9%增長100%~300%

9%增長50%~100%

8%增長300%以上

8%反而下降了

近四成mba薪酬與入學前相比幾乎沒有增長

因為經濟危機,很多工作人選擇了讀mba的方式充電,有媒體發佈數據“2022年全國mba報考人數約有超過20%的增長,而個別學校更是翻番。與招生火爆對應,各高校的mba學費也有不小的漲幅,最高的漲了12萬元。”而現在很多商學院的學費動輒就在10萬以上,這不由地讓人擔心:以前商學院所標榜的“兩年學費一年打平”對今年的mba就業行情來看要如何實現?

你今年的就業心態是?

36%順其自然,按自己的原計劃去找工作

34%就業行情不好,必須降低各方面的就業期望,趕緊找到一份工作

18% mba還是挺好找工作的,要好好選擇

12%不着急找工作,我相信經濟危機很快會過去 ,高素質人才的市場馬上會緊俏起來

七成mba獲得面試機會的次數至少為其投出簡歷份數的六分之一

調查顯示,50%的應屆mba畢業生在求職期間總共投出的簡歷數量不到10份,還有24%的mba投出的簡歷數量在30份以下。

並且,有1 0% 的mba 投了“數不清”的簡歷,同時,同樣有10%的受訪者獲得“15次以上”的面試機會。在《職撤的調查訪問中不難發現,大多數的mba 選擇“針對性、廣撒網”兩種方法整合求職的方式來找工作,即以自己希望的目標崗位和職位為圓心,放寬企業行業的選擇半徑來求職。同時手裏有4到7個offer還在瘋狂找工作的mba還有很多。

你在mba畢業後,求職期間總共得到了多少次面試機會?

31% 3~5次

27% 1~3次

26% 5~10次

10% 15次以上

6% 10~15次

從找工作始,你多久拿到了第一個offer?

28% 不到一個月

22% 1~2個月

20% 目前還沒拿到

14% 2~3個月

9% 3~6個月

7% 半年以上

【第11篇】中國的再就業問題實習報告優秀範文

今年暑假,我對再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由於這幾年的經濟不是很好,導致了一部分企業職工的下崗,然而如何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成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障礙。

近年來,面對日趨嚴重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現象,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仍然困難重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近日的統計數據就顯示,全國一季度下崗職工再就業率下降,下崗職工再就業遭遇“淡季”。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國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目標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在此情況下,受利潤最大化法則與嚴格成本約束機制的雙重驅動,消除內部隱性失業、裁減宂員就成為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與知識經濟的迅速興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數量與態勢,作為傳統就業主導的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吸納社會剩餘勞動力,反而向社會釋放大量的閒置勞動力。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農村改革開放的深入,數以萬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離開土地,加入城鎮勞動就業隊伍,成為國有企業職工就業強有力的競爭者。因此,近年來儘管非國有經濟發展較快,拓寬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渠道與空間,但在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競爭過程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在年齡、心理承受力、未來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諸多不適應之處,從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空間。

而且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勞動用工的終身制、所有制的差異性等體制缺陷賦予了國有企業職工特有的“身份特權”,由此形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擇業過程中的“體制心理偏好”,總是期望把自己的擇業活動與國有企業永遠聯繫在一起。這一制度慣性及其由此引發的心理素質缺陷,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步伐。伴隨着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與合同制度的日趨完善,傳統體制條件下國有企業職工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受到了全方位的衝擊;但由於缺乏社會制度體系與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持,大多數國有企業職工的就業心理素質存在着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對勞動用工制度的市場化改革有較強的排斥心理,對日趨嚴重的失業現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時轉換就業觀念,增強對失業的危機感與適應性,缺少割斷與國有企業聯繫的心理準備,從而阻礙了國有企業職工正常的角色轉換過程。在廣大國有企業職工中存在着明顯的職業評價偏見與不合理的就業傾向。

要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領導要重視,開展耐心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再就業服務中心建設的可靠食品保證;

2、促進再就業政策進一步落實;

3、再就業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為加大再就業培訓力度,引進市場機制,調動縣全社會教育、培訓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的積極性。

4、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難點有所突破。在擴大社會保險參統面方面,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政策調整到位,宣傳到位;二是通過區縣把目標分解到各基層單位;三是抓住配套環節,加大執法力度;四是抓住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突破。在工作中,勞動部門一方面注意加快社會保險的社會化進程,解脱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結合當前多元化就業的新情況,研究制定個體經濟組織、非正規就業和存檔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暫行辦法,解決了這一羣體參加社會保險的問題。

然而也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外部經濟環境的不容樂觀,部分企業領導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後重新就業信心不足,在這方面的開拓意識不夠,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下崗職工擇業、就業觀念和用人觀念仍存在誤區,一些下崗職工怕與企業斷絕關係,不願離開處於困境的國有企業;一些用人單位歧視下崗職工,不願招用下崗職工或故意提高招聘條件,壓低下崗職工報酬;用人單位用工不規範,下崗職工與新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勞動關係理不順,市場就業機制不好建立,但由於缺少處罰措施,解決的難

度很大;社會保險體系還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只在企業建立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制度和實行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尚未實行;另一方面,社會保險尚未覆蓋所有城鎮勞動者。

總之,再就業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我們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讓自己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而在這過程中就要靠我們自己去學習書本外的東西來增強我們的能力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

【第12篇】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報告

1、本科院校就業率有所下降,高職院校持平

此外,2022年就業報告還指出,2022屆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濟南、蘇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蘇州、杭州、成都、鄭州、青島。

2、越是經濟發達地區,自主創業的比例越低

調查結果表明,2022屆大學畢業生中,來自“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個體工商户”等家庭的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最高(見圖三)。大學畢業生創業受其家庭的企業家文化影響較大。而且,其創業資金82%以上依靠父母、親友和個人儲蓄,來自商業性風險投資和政府資助的只佔1%。所以,有創業意願但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畢業生就不容易實現創業夢想,政府需要在啟動資金方面幫助經濟困難的創業者。

3、工學、管理學就業率最高,法學和哲學最低

4、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

雖然2022屆大學畢業生男女之間的就業率沒有明顯差別,但即便在女性畢業生佔優勢的專業中,男性畢業生薪資全部高於女性,可能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資歧視。2022屆大學畢業生中,同層次、同專業男女生的平均月收入最大差距接近800元。

此外,調查數據表明,國家與社會管理者、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辦事人員家庭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過親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像其他家庭的畢業生求職成功的最主要渠道為“大學招聘會”。相比之下,無業與失業人員家庭的子女就業率最低,而其大學聯考分並不低於其他家庭的子女,每拿到一份工作邀請所需要的求職份數最多、求職成本最高,來自無業與失業人員家庭的畢業生需要得到更強的就業服務。

5、大學畢業生亟須改進溝通和創新能力

2022屆大學畢業生五大類基本工作能力滿足工作要求較好的依次為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理解與交流能力,較低的為應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而本科畢業生亟須改進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頭溝通、談判技能和説服他人等;高職畢業生則是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學習和説服他人。這些亟須改進的能力歸屬於溝通和創新能力。

統計分析表明,本科與高職高專的畢業生對僱主的滿意程度分別為70%和68%;“工作要求與壓力”不滿意度最低,不滿意度最高的是“薪資福利”和“個人發展空間”。其中,2022屆大學畢業生對“政府機構/科研事業”類僱主的滿意度最高,對“民營企業/個體”類僱主的滿意度最低。然而民營企業是應屆大學畢業生的主要僱主。2022屆大學畢業生對不同規模僱主的滿意度的總體趨勢是:僱主規模越大,滿意度越高。

綜述:民營經濟成理工科就業市場

統計研究數據表明,2022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為86%,比2022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但工學、管理學就業率分別為90%和89%,成為2022年就業率最高的兩個專業。最低的兩個專業是法學和哲學,就業率為79%和76%。

藍皮書指出,2022年畢業半年後仍未就業人數最多的10個本科專業失業人數為10.75萬人,佔了本科失業量的35.9%。

其中有8個專業同時也是2022屆畢業生失業人數最多的專業,包括法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電子信息工程、會計學。

藍皮書的作者麥可思(mycos)-中國大學生就業研究課題組介紹説,就業藍皮書抽樣人數達到44.4萬人,回收有效問卷21.8萬份。共涉及全國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3080所高校或分部分院的1196個專業。

異議:國家就業形勢存在變數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儲朝暉博士今天解釋説,就業情況與高校當年招生規模、師資力量及學生家庭條件和校友等各種關係均有聯繫。

因此,就業好與壞要看各方面的條件影響,經濟條件只是一個外在因素,工學專業學生就業能否一直好下去,還很難下定論。

2022年開始,國家開始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等製造業密集地區進行政策扶持,經過幾年的發展,製造業行業對人才需求比較大,是製造業吸納畢業生眾多的原因之一。

從大的趨勢來看,畢業生更多的將去往企業,而不是考公務員。因此工學應該會持續熱下去,但是持續時間目前還不好説。

對於現在的大學聯考學生來説,4年後哪種專業能成為就業熱門目前還很難下定論。但是,能夠看到的是,民營經濟一定會成為熱點,應該成為吸納畢業生的最大羣體。

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嶽也介紹説,調查發現,就業難的畢業生中,來自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學生較多。袁嶽解釋説,這與畢業生城市社會資源的缺乏關係很大。

202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情況

【第13篇】發改委調研報告:中國就業應從四個方面發力

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近日,發改委發佈一份關於中國就業的調研報告。具體內容,小編給大家介紹介紹。

發改委調研報告:中國就業應從四個方面發力

國家發改委近日針對今年上半年中國就業形勢組織開展了專題調研併發布調研報告。報告指出,今年以來,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就業形勢總體平穩,新舊增長動力加速轉換,就業領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變化;同時,在多重壓力交織疊加下,就業領域依然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

發改委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就業領域主要出現了4大新情況、新變化:一是共享經濟茁壯成長,催生了大量新就業形態;二是消費升級催生新動力,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明顯提升;三是返鄉創業快速推進,帶動就業能力顯著增強;四是政策措施力度不斷加大,重點人羣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在看到積極因素增多的同時,就業領域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報告指出,當前,中國新增就業壓力與轉崗安置困難並存,今年需要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保持在1500萬人左右,一些技能單一、年齡偏大的職工轉崗安置較為困難。

部分傳統產業和資源型地區用工需求低迷,重化工業、建築業等一些傳統產業就業崗位減少,東北地區、山西等部分資源型省區經濟繼續低速增長,市場用工需求有所下降。此外,返鄉創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與要素瓶頸制約問題亟待解決,返鄉創業存在資金不足、土地緊張等要素制約。

發改委指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就業工作,要聚焦關鍵環節、脆弱環節、基礎環節,把握好四個重要抓手,全力保持就業形勢穩定:

第一,從新舊動力看,要加大對新經濟、新就業的政策支持。要加快調整政策取向,通過完善風險控制、信用體系、質量安全、税收、社保等方面政策法規,促進社會資源通過共享實現高效充分利用,推動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加快發展,創造更多新增就業機會。

第二,從產業看,既要着力創造新增用工需求,更要有效穩定存量用工基數。一方面,要把握世界科技革命變革方向,加快培育新興經濟和就業增長點;另一方面,對民生需求剛性、勞動密集型的輕工等製造業企業,在加快出台降成本普惠性政策的同時,要實施差別化扶持政策,着力穩定現有就業崗位。

第三,從區域看,既要發揮中心城市吸納就業的龍頭帶動作用,更要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支持返鄉創業、加快培育經濟困難地區接續產業和就地就近就業機會。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擴大中心城市吸納就業龍頭作用,創造更多區域性經濟和就業中心;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發展農村電商支持返鄉創業,積極培育接續產業,緩解困難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壓力。

第四,從人羣看,要建立五類重點人羣與三張網相結合的分類施策機制。主要是針對大學生中的往屆名義就業羣體和新畢業羣體、農民工中失業返鄉人員、困難行業有一定人力資本提升潛力的下崗職工、經濟困難地區有流動就業意願人員、就業確有困難人員等五類重點羣體,發揮就業信息網、職業培訓網、社會保障安全網的協同效應,統籌應對。

就業形勢分析

就業形勢:

海歸潮、就業大軍疊加

剛剛開學,上海財經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譚予絮就開始為新一輪的就業工作而忙碌。譚予絮表示,目前學校正主動出擊,在和各家單位聯繫校招事宜,雖然最終統計數據還沒出來,但是感覺企業的熱情度似乎沒有往年高。這兩天,譚予絮在微信朋友圈裏寫道:2022年即將畢業的,加油;已經畢業的,珍惜崗位,加油!

就業市場壓力還是蠻大的。中智上海外企服務公司副總經理朱詩勃表示,每年的校園招聘一般會在10月份啟動,目前中智正在陸續向用人單位發放需求資料,崗位相關數據要到11月統計出來,不過隨着這幾年海歸潮的出現,和國內的就業大軍疊加,2022年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在770萬以上,再加上出國留學回來的約30萬海歸,以及之前沒有找到工作的往屆畢業生,預計明年全國將有1000萬大學生同時競爭。

行業分析:

製造業、貿易可能遇冷

在招聘行業冷熱分佈上,朱詩勃認為,隨着互聯網+時代到來,互聯網也許將成為2022年對應屆畢業生需求最大的行業。互聯網行業發展、擴張很快,本身對人員就有一定的需求,而且校園招聘對互聯網公司的吸引力也很大。朱詩勃分析説,由於互聯網是新興行業,因此需要更多熱情、創新的新鮮血液,而90後的大學生本身就浸潤在互聯網中長大的,學習能力、領悟力也更強,因此年輕人也必然得到互聯網公司的青睞。

朱詩勃的分析得到業內人士的印證。上海另外一家人力資源公司的招聘hr透露,最近曾經接待過一家互聯網公司,在招聘中層管理崗位時,對方明確提出應聘者的年齡底線是80後。

與互聯網相關的行業比如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的招聘勢頭也在上漲。

此外,遊戲行業的招聘也相對較熱。遊戲行業近年來創造出很多新的崗位,有些聽上去還有點另類。朱詩勃説,比如現在就有一種新的崗位叫遊戲解説員。其實這類崗位看似好玩,卻是因為互聯網時代企業更重視用户體驗而設置的,也更接地氣。

朱詩勃預測,金融、房地產2022年的招聘可能相對平穩。而製造業、貿易、服裝等行業可能遇冷。這其實也是與互聯網+時代有關,比如貿易行業,因為出現互聯網平台、信息不對稱少了,供需雙方可以直接找到對方,處在中間環節的行業、企業就會受到影響。

善意提醒:

瞭解企業,莫憑一時衝動

但是,互聯網行業也是有風險的。朱詩勃説,現在一些互聯網公司靠風險投資運作,可能面試時把餅畫得很好,薪水也比較誘人,還會許諾給一些期權或股份。但是,也有可能出現投資人的錢燒光了,資金鍊斷裂而支撐不下去的情況。

而一位招聘hr也表示,最近曾面試過的一個候選人,就在短時間內換過3家互聯網公司,都是因為資金鍊斷裂或者團隊管理出現問題而倒閉。現在好像任何行業只要和互聯網有關,無形之中就會對就業者有吸引力,但還是要提醒大家對企業與自身有清醒的認識,如果只是憑着一時衝動,一旦突然失業再換崗位,會有挫敗感,其實蠻傷的。

【第14篇】2022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研報告

為更好地瞭解海歸在就業、創業、社會融入等方面的狀況,xx年2月至xx年7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卓聘合作,共同開展了“xx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研究。課題組針對海歸羣體開展了網絡調查,此次調查共收到913問卷。樣本中,男性佔54.9%,女性佔45.1%。調查對象以80後和90後海歸為主。海歸留學的國家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為主。

一、海歸整體情況分析

1.回國時間集中於xx年之後,佔78.4%,xx-xx年回國的佔15.6%,xx-xx年、xx年以前的分別佔2.2%和3.8%。

圖1 海歸回國的時間分佈

2.海歸在國外獲得的最高學位以授課型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研究型碩士學位為主,分別佔比為33.2%、27.6%、21.5%。

3.海歸在國外所獲學位的主修科目以商科、社會科學、工學、自然科學為主,分別佔35.2%、20.8%、13.1%、12.8%。此外,人文科學的佔比也較高,佔比8.1%。農學比例最小,為0.8%。

4.海歸羣體對留學的價值持肯定態度。認為留學划算的佔50.0%,不划算的佔20.2%,説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別佔22.1%、7.7%。需要注意的是,評價留學的價值不能簡單的看經濟回報,也需要考慮人的綜合素質的提升。

5.出國留學獲得的提升主要體現在國際化視野、外語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生活適應能力等方面,認可度分別為78.7%、78.3%、71.3%、68.9%。專業知識與技能、人際溝通能力的佔比也均超過50%,相對而言,創新能力和擴大人脈網絡的比例較低,分別為39.4%和34.2%。

6.超過65%的海歸認為可在5年內收回留學經濟成本。認為3-5年收回經濟成本的人數最多,佔比為35.9%,5-xx年和1-3年的分別佔24.1%、22.5%,xx年以上的佔比10.3%,一年以內的僅佔7.2%。

圖5 海歸收回留學經濟成本的時間分佈

7.超過八成的海歸回國後都能實現再融入。漸漸地融入是主要類型,佔54.4%,較快地融入的佔32.7%。一直很難融入的佔12.9%,這需要充分藉助社會力量積極開展文化、交流等活動,幫助海歸人員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

圖6 海歸融入國內環境的情況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調適、結交國內朋友為主,分別佔比為58.7%、49.8%、46.7%、35.7%。參與國內社交型/學術型/商務型活動、個人資本的跨國經營和轉化也是融入國內環境的重要途徑,分別佔比20.2%、7.3%。

圖7 海歸融入國內環境的方式

二、海歸就業情況分析

1. 海歸就業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海歸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和省會。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漢等地對海歸的吸引有所增加。

圖8 海歸就業城市分佈

海歸就業的單位類型呈現多樣化,但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36.1%的海歸在本土民營企業,26.7%的海歸在外資企業,13.5%的海歸在國有企業,8.9%的海歸在事業單位,在政府部門和海歸創業民營企業的各佔2.7%。海歸就職的企業以500人以上的中型到大型企業為主,有31.2%的海歸就職於10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45.3%的海歸就職於500人以上規模的企業。

圖9 海歸就業的企業類型

圖10 海歸就業的企業規模

2. 海歸就業產業分佈較廣,金融業居首

在海歸就業的前十大產業中,金融業最多,為14.3%,貿易/批發/零售業、房地產/建築業、互聯網分別佔7.2%、6.9%、5.5%。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產業等產業佔比較小。

圖11海歸就業行業分佈

在工作崗位方面,選擇銷售、市場的海歸最多,佔29.6%,選擇生產/運營,研發,行政工作,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的海歸分別佔11.8%、12.9%、10.9%、8.3%和10.1%。

圖12 海歸就業的崗位分佈

3. 語言和溝通能力是海歸就業的主要優勢,國內關係網絡斷裂是主要劣勢

海歸認為其留學的優勢主要體現在語言、溝通能力方面,分別有64.3%和51.7%的海歸認為自己在這兩方面具有優勢。分別有50.1%和48.8%的海歸認為自己在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方面具有優勢。另有38.6%認為在自我推介能力佔優勢。僅有15%的海歸認為自己在人脈網絡佔優勢。

圖13 海歸的就業優勢

海歸在社會關係網絡、求職時間、專業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海歸的就業劣勢主要體現在“國內的關係網絡因在國外上學而斷裂”,有47%的學生認為自身存在這一劣勢。29.7%認為海歸“專業技能與國內名校學生相比優勢不明顯”。有27.7%的海歸認為自身喪失“掛職鍛鍊機會,難以到政府部門工作”。

認為“回國時間晚,趕不上國內招聘會”、“所學專業國內沒有需求,國外實習經歷不被認可”,佔比分別為26.7%和24.8%。還有12.4%的海歸認為自己“語言能力與國內名校學生相比優勢不明顯”。

圖14 海歸的就業劣勢

4. 海歸工作滿意度偏低,跳槽頻率較高

海歸的工作滿意度偏低,雖然有36.4%選擇滿意,但有46.4%的海歸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選擇非常滿意的僅有1.2%。

圖15 海歸對目前工作的滿意度評價情況

76.5%的海歸回國後有跳槽的經歷,在跳槽的頻率方面,2年內跳槽的佔主流,高達39.5%。3-5年跳槽的海歸佔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僅佔8.2%。

圖16 海歸回國後的跳槽頻率分佈情況

三、海歸創業情況分析

1. 海歸選擇創業城市的考慮因素多元化,創業領域集中在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業

海歸創業的城市也呈現分散化趨勢,不再高度集中於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逐步擴大到東部沿海二三線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海歸在選擇創業城市時,考慮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該城市是否有較好的人脈關係、產業基礎好、市場前景好、城市環境好等方面。其次是基礎設計、教育水平以及優惠政策的吸引。相比之下,房價和運營成本對創業者選擇創業城市的影響相對較小。

圖17 影響海歸選擇創業城市的因素

海歸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貿易/批發/零售業、高端裝備製造、文化創意產業、其他服務業、節能環保這幾個領域,佔比分別為18.6%、13.6%、13.6%、10.2%、8.5%和8.5%。

圖18 海歸創業的行業分佈

2. 海歸回國創業更看重創業環境和今後發展,創業資源豐富

海歸回國創業主要是看重國內創業環境好和國內發展潛力大,這與我國倡導創新創業,實行創新創業扶持政策密不可分。此外,方便與家人團聚也成為影響海歸回國創業的重要因素。而持有專利技術,相關領域國內市場前景好,其他如居住地等因素對該行為的影響不大。

圖19 海歸回國創業的重要影響因素

海歸創業能夠獲得豐富的創業資源。創業者主要獲得了客户資源、技術資源、政府資源和信息資源。尤其是客户資源,75%的創業者表示能夠在國內獲得良好的客户資源。而只有1/3的被調查者表明獲得資金資源和人才資源。

圖20 海歸獲得的創業資源

海歸創業的資金來源來自創業者的個人存款的比例高達66.7%,其次是向朋友親戚借款,為25%,而來自銀行貸款、國內風險投資、國內企業入股等金融渠道所得資金的比例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歸創業的資金來源中,基本沒有國外風險投資和國外企業入股。

3. 半數創業企業在5年內開始盈利

在接受調查的樣本中,三年內開始盈利的企業達37%;3-5年開始盈利的佔14%,5-xx年開始盈利的企業為5%,比例相對較小。此外,44%的創業企業尚未開始盈利。受多種因素影響,創業企業盈利時間存在較大差異。

圖21 海歸所創企業的盈利時間

海歸在創業主要遇到融資困難、經營運行成本高、政府相關政策配套不齊、難以引進和留住適用人才等問題。

圖22 海歸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

49.1%的海歸創業者表示曾有失敗的經歷。海歸認為在回國創業方面的劣勢主要集中在不適應國內人情社會,難以獲得發展機會、不熟悉國內市場環境,戰略制定不當、不會與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審批阻礙。

圖23 海歸創業的劣勢

被調查的海歸創業者表示,自身的創業優勢主要體現在與海外互動上,包括更容易在海外市場建立分銷渠道、獲得海外風險投資、獲得海外研發合作伙伴、與海外企業建立密切聯繫等。

圖24 海歸創業的優勢

4. 海歸創業對市場開拓、政府財政支持需求最強烈

在創業階段,海歸創業者最需要獲得關於市場開拓、金融服務、創業場所提供等方面的幫助。

圖25 海歸創業者在創業階段最需要的服務

海歸創業政策需求方面,海歸創業者更希望政府能夠解決科研資金申請過程限制較多、加大科研資金支持力度、政策落實等問題。也有創業者表示政府應該在購買時優先選擇海歸創業企業的高新技術及產品。約41.7%的人則表示國家的政策很好,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

圖26 海歸創業的政策需求

5. 三分之一的海歸對自身事業發展滿意

有1/3的海歸創業者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情況表示滿意,41.7%的處於矛盾狀態,對事業發展情況無法做判斷。而有25%的海歸創業者對自己的事業表示不滿意,其中8.3%的人表示非常不滿意。

圖27 對事業發展的滿意程度

【第15篇】中國的再就業問題調查實習報告範文

中國的再就業問題[實習報告]

今年暑假,我對再就業問題進行了調查。由於這幾年的經濟不是很好,導致了一部分企業職工的下崗,然而如何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成了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障礙。

近年來,面對日趨嚴重的國有企業職工下崗現象,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仍然困難重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近日的統計數據就顯示,全國一季度下崗職工再就業率下降,下崗職工再就業遭遇“淡季”。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國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目標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在此情況下,受利潤最大化法則與嚴格成本約束機制的雙重驅動,消除內部隱性失業、裁減宂員就成為國有企業走向市場的必然選擇。與此同時,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與知識經濟的迅速興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數量與態勢,作為傳統就業主導的國有企業,不僅不能吸納社會剩餘勞動力,反而向社會釋放大量的閒置勞動力。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隨着農村改革開放的深入,數以萬計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離開土地,加入城鎮勞動就業隊伍,成為國有企業職工就業強有力的競爭者。因此,近年來儘管非國有經濟發展較快,拓寬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渠道與空間,但在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競爭過程中,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在年齡、心理承受力、未來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諸多不適應之處,從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空間。

而且在傳統體制條件下,勞動用工的終身制、所有制的差異性等體制缺陷賦予了國有企業職工特有的“身份特權”,由此形成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擇業過程中的“體制心理偏好”,總是期望把自己的擇業活動與國有企業永遠聯繫在一起。這一制度慣性及其由此引發的心理素質缺陷,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步伐。伴隨着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與合同制度的日趨完善,傳統體制條件下國有企業職工的思維方式與行為受到了全方位的衝擊;但由於缺乏社會制度體系與外部環境的有力支持,大多數國有企業職工的就業心理素質存在着明顯的不足。主要表現為:對勞動用工制度的市場化改革有較強的排斥心理,對日趨嚴重的失業現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時轉換就業觀念,增強對失業的危機感與適應性,缺少割斷與國有企業聯繫的心理準備,從而阻礙了國有企業職工正常的角色轉換過程。在廣大國有企業職工中存在着明顯的職業評價偏見與不合理的就業傾向。

要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就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 領導要重視,開展耐心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再就業服務中心建設的可靠食品保證;2. 促進再就業政策進一步落實;3. 再就業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大。為加大再就業培訓力度,引進市場機制,調動縣全社會教育、培訓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的積極性。4. 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難點有所突破。在擴大社會保險參統面方面,採取了四項措施:一是政策調整到位,宣傳到位;二是通過區縣把目標分解到各基層單位;三是抓住配套環節,加大執法力度;四是抓住關鍵環節,進行重點突破。在工作中,勞動部門一方面注意加快社會保險的社會化進程,解脱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結合當前多元化就業的新情況,研究制定個體經濟組織、非正規就業和存檔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暫行辦法,解決了這一羣體參加社會保險的問題。然而也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外部經濟環境的不容樂觀,部分企業領導對建立再就業服務中心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對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服務中心後重新就業信心不足,在這方面的開拓意識不夠,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下崗職工擇業、就業觀念和用人觀念仍存在誤區,一些下崗職工怕與企業斷絕關係,不願離開處於困境的國有企業;一些用人單位歧視下崗職工,不願招用下崗職工或故意提高招聘條件,壓低下崗職工報酬;用人單位用工不規範,下崗職工與新的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難的問題日益突出,勞動關係理不順,市場就業機制不好建立,但由於缺少處罰措施,解決的難度很大;社會保險體系還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只在企業建立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制度和實行了大病醫療費用社會統籌、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尚未實行;另一方面,社會保險尚未覆蓋所有城鎮勞動者。

總之,再就業問題不是短時間內能夠解決的,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而我們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讓自己被激烈的社會競爭所淘汰。而在這過程中就要靠我們自己去學習書本外的東西來增強我們的能力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