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6.75K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新版多篇】

中國的民俗村寨禁忌 篇一

【侗家坐的習俗】到侗鄉做客,要尊重坐的規矩。如果坐在主人家的大門檻,屁股對着堂屋的神壁,被認為是對主人家的祖先不敬重。主人家新的紅漆四腳板凳不能隨便坐。有這樣板凳的人家,説明他家已娶了新媳婦,凳子是孃家陪嫁去的,是新媳婦專用凳子,待新媳婦生了小孩以後,這凳子才可以隨便坐。侗家的火鋪,是侗家人炊事、烤火和接待客人的地方,主人恭請客人坐火鋪裏邊,那是上好的坐位,客人要正襟危坐,不要將兩腿大大張開,否則被認為對女人家不尊重,也不能架二郎腿,那樣會被認為是擺架子,瞧不起主人家。

【酒宴】宴請必須提前一天下請貼或報請,當天催請一、二次,以示熱情禮貌,宴席中要待茶、待酒、待煙,有茶三、酒四、煙八杆的程序。

【山標】侗族散居山區,山場寬廣,難於管理,侗家長期以來用山標管理山場。山標,即用山上的茅草或稻草,打一個活節掛在樹上,作為標誌,表示山林界限,或表示封山育林。標誌封山育林的山標,一般在山林周圍每數丈遠即在樹上掛一個。表示山林界限權限的山標,一般在成片的山林內劃分界限,即數丈遠在樹上結一個表示分界走向。山標一年標一次。封山育林,禁止進山砍柴割草,在春上掛標。經濟林,系在收穫時邊收邊掛標。只要掛上山標,人們都會自覺遵守。山標的另一作用,是表示已屬於人所有。

【趕坳會】趕坳,是北部侗族的傳統習俗。趕坳的日期,一般是“四大土王戊”日,也有固定日期,茶坪的椏杈坳為“六月六”,涼傘的兩岔河坳為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坳會的地點,多半在比較平坦的山坳上,有清泉、樹林、花叢、草坪,環境幽靜,風景優美。很多坳會每次趕坳都有上萬人。

【蘆笙踩堂】靖州侗族苗族人民喜歡以村寨為單位組織蘆笙踩堂,跳蘆笙舞。這種活動有固定日期和場所,而且有大型的蘆笙場會。如七月十五日的新街侗族蘆笙場、棉花地苗族蘆笙場,正月八年級日的沙壩侗族蘆笙場,正月初四日的衝嫩侗族蘆笙場。逢場這一天,周圍數十里的蘆笙隊伍都盛裝赴會,熱鬧非凡。

【養鳥鬥鳥】境內各村寨養鳥較為普遍,農村多為錦雞、竹雞、畫眉、八哥等,城區間有飼養鸚鵝、金絲鳥及相思鳥等名貴品種鳥。好鳥,常視為珍品。養鳥一為鬥鳥,二為媒鳥,三為觀賞。畫眉既可以鬥,又能欣賞其千啼百囀的鳴叫,所以,養畫眉者最多,逢趕坳或節慶活動,便聚集一起讓畫眉相鬥,勝者披紅掛綵。

【舞龍燈】境內凡喜慶活動,各村各寨都喜歡組織舞龍燈、獅子及各種花燈之俗。新年舞龍燈、獅子時,常配有各種故事燈、花燈,場面壯觀。龍燈,要進入每家每户的堂屋祝賀新春。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 篇二

民俗文化與地域特色結合

4月初,江浙滬一帶300多條漁船紛紛匯聚到秀洲區王江涇鎮蓮泗蕩,只為一場傳承延續了600多年的民間民俗活動。“民間民俗·多彩浙江”主題文化活動暨流淌着的運河民俗——20__中國江南網船會在秀洲區王江涇鎮拉開帷幕。船民祭祀、文藝展演、踏白船表演賽等活動重現了“流淌着的運河民俗”。

傳統民俗文化發展的根基在於深厚的歷史積澱。地域特徵往往代表着一個地區、一個區域的文化風貌和文化性格,是這一地區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準確把握地域特徵,彰顯地域文化個性,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塑造文化品牌。“網船會”起源於元末明初,是江浙滬一帶漁民自發組織的民間民俗活動。自清咸豐以來,每年清明、中秋、除夕期間,江浙滬一帶漁民、船民數萬人紛紛駕船前來,形成了國內罕見的水上民俗盛會。20__年,“網船會”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已成為王江涇鎮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

水清岸綠、鳥語花香、庭院深深……一幅幅美麗鄉村的剪影躍然匾上。在秀洲區新塍鎮天福村農村文化活動中心內,一個個美麗圖案被繪製在蠶匾上。緣何天福村會想到用蠶匾作畫裝扮美麗鄉村?以前,種桑養蠶是天福村農户的主要經濟來源,一年一半以上的經濟收入都來源於此。可是近年來,人工成本佔收益的比重越來越高,而蠶繭的價格卻不升反降,部分桑農的養蠶積極性受挫,於是,不少養蠶的農具成為農户家中的閒置物品。“為了傳承我們村的傳統民俗,我們挖掘蠶桑文化,收集了一些閒置的蠶匾來再創作,將這些美麗鄉村的剪影打造成為美麗宜居示範村中的別樣風景。”相關負責人表示。

民俗文化與人民羣眾結合

無論怎樣的民俗文化建設如果離開了羣眾創造、羣眾參與,都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大眾所創造的“草根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折射出當今農民渴望成為文化主角的強烈願望。

元宵,一個傳統節日,可在新塍鎮,它已成為一張特色文化名片,成為羣眾文化活動的一個窗口,成為農民自辦文化、自我享受文化的一個載體。自1999年起開始舉辦脱胎於“鰲山燈會”的“元宵民俗文化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十九屆,每一屆都是繽紛多彩、盛況空前在新塍元宵民俗文化活動中,羣眾親自創作、親自參與,真正成為文化主角,享受着自辦文化的樂趣,也使民俗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與此同時,每年的農曆七月七日,正值傳統的七夕佳節,油車港鎮的古竇涇村都會舉行擁有上百年曆史的七夕香橋會。“香橋會”形成於明末清初,是由當地的一個秀才倡導引進的,多年來代代相傳,以此形式紀念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每年的儀式舉行當天都有老百姓千餘人,規模壯觀,影響較大。“香橋會”的形式表達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們通過這種儀式祈求着風調雨順和平安幸福,同時也寄託着對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美好愛情的祝福和嚮往。20__年,“七夕香橋會”被正式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被賦予了全新的現代意義。

元宵燈會、香橋會都是古代民間傳下來的,它不僅承載傳統文化,展現了地方風采,而且在凝聚民心中發揮着積極向上的作用。元宵燈會上看特色花燈展、賞文藝演出、品元宵湯圓;香橋會上百姓們用自家所帶的香燭搭建特殊“鵲橋”,激發羣眾參與的熱情,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也為羣眾性文化成果搭建了展示的舞台。

民俗文化與創新發展結合

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它承載着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如何承接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發展的生命力在於創新。“發展民俗文化需要不斷創新,以羣眾需要為基礎,不斷充實亮點內容,讓有亮點的民俗文化走入生活,走入羣眾,同時努力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更好地拓展內涵,打造特色,塑造名片。”秀洲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新塍鎮元宵民俗文化節,每屆元宵民俗文化節在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同時,結合本地特色,在形式和載體上進行創新,使每屆都有特色,每次都吸引數萬羣眾參加。着力於將新塍的歷史傳統、美食文化、民間技藝呈現給廣大人民羣眾,活動形式從當初的文藝行街、元宵燈會到現在的將猜燈謎、賞花燈、看演出等傳統項目與非遺項目、傳統手工藝等展示結合起來,從更新穎的角度展現了新塍鎮豐富的物質、精神文化風采。同時,把新塍特色美食評比相結合,使美食與文化相得益彰,促進美食文化的發展。

中國的民俗文化禁忌 篇三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户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孃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準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佔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衝路箭,須在衝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沖;欄圈不能與正房相沖。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給客人倒茶,忌把壺嘴對人;有長輩在場,不能佔首席,要依輩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準入席;客未飯飽,主不能領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時,藥不放“三台”,即窗台、鍋台、炕台;處方忌反疊,借藥鍋子忌送還,由借者保存,誰用誰取;小孩生痘疹,大門口挑紅,忌人忌響;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屬陰之説。

6、節禁

春節這天,不動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不掃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已出嫁之女春節忌住孃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歲,仍説99歲,忌説100歲;吃飯時,忌把筷子橫擔在碗上;借水桶用後,忌挑着送還,應挑着一個,用手提一個送還;挑着送者,要兩桶水滿,不能空桶。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 篇四

今天參加學校疏簾淡月__的中國傳統知識競賽的決賽,雖然只是一個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動,本來也是抱着分享不去爭什麼的態度去的,但是之後卻是因為現場的情況氣氛還有各種問題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盡意與詞不達意都是讓人很痛苦的事情。每個部門或者社團承擔一個活動要辦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經這麼過來的,所以那些小問題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為志於傳播傳統文化的同學們,記得擺正好自己的心態,人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

正因言不盡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講稿,也是了了一顆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謝主辦方給了這樣一個平台可以認識這麼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進入決賽,是一種僥倖,但僥倖,也是一種天意。

我選的是第一個題目,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落點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釋為精氣真髓,比喻事物的精華部分,我個人不太贊同這種解釋,對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來説,經歷了幾千年的吸收和沉澱,到現在糟粕其實已經很少,我更願意將其理解為靈魂,也即我們傳統文化的靈魂所在。那麼,靈魂在哪裏?我們可以把文化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部分,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思想,而文化的靈魂則在於其無形的思想層面,換一個詞,哲學。並不是我一人這麼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一書中文化的靈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還有後來傳進來的佛家等等,這些在現代都被籠統地稱為哲學。再論述到中國哲學的鼻祖,是哪裏?可以比較東西方的不同,西方的東西好像就是在不斷地創新然後推翻前面的結論,但是中國不一樣,我們國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樣,從上到下,不斷增加;從古到今,不斷擴充。而金字塔的頂端應該算哪裏?我想,當之無愧的當屬《易經》,或名《周易》。可能至今還有很多人都認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學,是迷信。但顯然不是這樣的。以其第一卦乾卦來説(也許沒有背下來的必要,只是我背下來了,這裏不管了),這一卦屬於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見大人啊,無咎啊,吉啊等等講的就是卜筮,你會遇到什麼,你要怎樣面對,結果會是怎麼樣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講的是安身立命出世處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這句話就會被人拿來當座右銘或者拿來教訓晚輩,因為這是實實在在的道理。而且,這裏面有很多都講的是象,系詞裏面説,聖人是:仰觀於天文,俯察於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變,所以六十四卦裏面有很多關於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處世之道。

我想要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之前有一些國學朗誦活動的普及就是很好啊,雖然説美國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麼多麼好,但我依舊認為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抓起的重點是要從小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現在的人有好有壞,為什麼我們會有好壞的概念,就是因為我們是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準繩的,如果什麼時候這個準繩沒有了,我們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復存在了。為什麼現在沒有以前那麼多的大家,一是環境所致,二,還是環境所致,現在應該抓緊的還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體,社會太浮躁,但,大亂之世必有偉人出,也許是現在還不夠亂,也許,偉人還在成長。

對於某位姑娘的問題,為什麼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還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實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麼,我想説的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必然是以人為載體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東西也只是個東西,沒有了創始者賦予它靈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續?不才認為這就應該歸於中國醫學的作用,沒有中醫都活不下來!當然,真相不是這麼詭異耍流氓的,只是我現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為代代人都有這樣的抱負,靈魂不死,故而永存!

中華傳統民俗文化 篇五

就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讓我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於修生養性,提高自身素質!格物致知,發展社會經濟!而我在對傳統文化的學習中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方面的知識,因為傳承讓我們更加理性的瞭解歷史而發展會要我們更加理性的創造未來。因為文化影響着後來者,後來者又傳承、修正並補充着文化。在歷史進程中,文化在碰撞中平穩地發展與進步着,波瀾不驚。而現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

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我們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即使有所涉獵可能也會感歎地説: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有人可能會説:在現今時代,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太保守了。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她亙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長達五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二戰後的日本,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以兼收幷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為6900萬件/天。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傳統文化。

面對日益動盪不安的社會局勢,有識之士無不在努力尋求救世的良方。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説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國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廣和實踐;已被費黜達近百年之久的中華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急需拯救。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要手捧着金飯碗,在外流浪找飯吃啊。

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復興必會帶來人際關係和諧、社會長治久安,可持續地發展也就得以平穩實現。這難道不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嗎?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裏一定程度上起着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着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儘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鑑。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蹟、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

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湧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方經典文化也應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以民為本。早在千百年前,中國人就提出“天地之間,莫貴於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主張治國須利民、裕民、養民、惠民。我們繼承發揚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當做主體、把人當做目的,關注人的生活質量、發展潛能和幸福指數,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堅韌剛毅,強調自強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奮發圖強、堅韌不拔的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民所展現出的進取精神、創造熱情與頑強毅力,在應對各種艱難困苦和嚴峻挑戰中煥發出來的偉大力量,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強調社會和諧。中國人早就提出了“和為貴”、“和合”的思想,追求人際和諧、身心協調、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的美好人格,嚮往“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今天,我們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實現物質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機統一,便是對注重社會和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協和萬邦”,強調親仁善鄰。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中國在對外關係中始終秉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提倡“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主張吸納百家優長、兼集八方精義。今天,我們繼承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就是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