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89K

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通用多篇

春節習俗有什麼 篇一

1、臘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稱“灶王爺”。祭灶是舊曆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人們會為貼在廚房的灶王爺、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們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彙報。然後,把灶王爺、灶王奶奶燒掉,送灶神上天。

2、臘月二十四:掃房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衞生大掃除了。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説,“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着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

3、臘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語説“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但是為什麼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類不錯的選擇,在過去,窮苦的人們總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頓好的。豆腐是介於肉與蔬菜之間的食品,可以製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類。當然,“做豆腐”也有象徵性的意義。中文“腐”與“福”有相似的發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穫幸福以及福氣”。

4、臘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民間傳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臘月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彷彿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臘月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好的白麪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裏,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家家還要蒸棗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還喜歡把豆包做成刺狀(用綠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狀),寓意“招財進寶”。

7、年三十:吃餃子守歲

老北京人的年夜飯,主要就是吃餃子。包餃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財”的諧音。剁餡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説“剁小人”。在除夕之夜,還有守歲的習俗。守歲就從吃年夜飯開始,大家慢慢地吃,一邊暢談,一邊品嚐美酒,直到深夜。而在午夜12點的鐘聲響起時,大家就會一起歡呼,吃餃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七年級:拜年

七年級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開始拜年,北京的廟會也都在這一天開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七年級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現在一般都是八年級的時候,女兒女婿才回孃家拜年。老北京人對拜年非常重視。接待的人家要準備食盒,裏面放着各式乾果,稱為“吉利果”。不論來多少撥兒人拜年,食盒裏面一定要滿,以表示對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八年級:拜財神借元寶

八年級早上,天沒有亮的時候就要起牀,煮餛飩吃,因為餛飩長得象元寶。八年級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財神的日子。商家一般拜武財神——關公。百姓家拜比干。

因為百姓認為比干沒有心了,一定沒有私心,辦事一定能公正。老北京人到廟裏面借“元寶”,以求新的一年萬事順利。

10、大年九年級:老鼠娶親的日子

據説,九年級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有北京人早早的上牀休息,把燈熄了,還要把鞋藏好了,以防老鼠給叼走了。有的在炕洞,頂棚等地放一些米。如果這一天,住平房的小孩聽到頂棚上有老鼠跑來跑去,老奶奶就會説是老鼠要娶親了。

11、大年初四:逛廟會走親戚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説説,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户口,因此也不宜遠出。除此之外,逛廟會從七年級就開始逛,老北京人給親戚拜完年都會到廟會逛逛。

12、大年初五:夥計就怕老闆夾包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衞生。鞭炮從裏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説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店鋪裏面的夥計最害怕這一天的晚飯,因為這一天的晚飯,如果老闆給夥計夾了一個包子,那就意味着這個夥計吃完這頓飯就要捲鋪蓋卷兒回家了。

13、大年初六:買燈碗兒等待“順星”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傳説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商家在初六開始製作一種泥質的小燈碗兒,因為初八傳説是眾星下界的日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能夠保佑自己的星星,老百姓會買小燈碗兒回家,在初八晚上要舉行“順星”儀式,祈求新年一切順利。

14、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

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

唐代中國的元宵節為期10天,所以要狂歡10晝夜。過去每逢元宵節,北京可謂萬人空巷,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書生學士還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觀燈。各個店鋪均自發地掛出各種花燈,有的還掛出燈謎,猜中的獎賞一些鮮果、小吃等物。那幾天酒肆茶樓和其他娛樂場所的生意也都很紅火。雖然中國沒有狂歡節的説法,但元宵節實質上就是中國的狂歡節。元宵節燈會最熱鬧要説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

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並有茶樓酒肆供遊人飲宴作樂。各鋪户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佈整個北京城。據史書記載,其中最繁華、規模最大者有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地安門、鼓樓、正陽門、廠甸。老北京最熱衷於掛花燈的是店鋪,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它們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傳統的紗絹、玻璃、羊角燈及西洋燈款式之別。上面繪有古代傳説故事,如列國、三國、西遊、封神、紅樓、水滸、聊齋、精忠傳、三俠五義等,或花卉(蘭、菊、梅、竹),或飛禽走獸(鸞、鳳、龍、虎、蟲、魚)等無不顏色鮮美、妙態傳真。早年地安門外大街的聚盛公幹果鋪,還經常搞冰燈展覽,惹來大批羣眾圍觀。

上元夜,無論官宦貴人、平民百姓均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商户趁機將商品降價促銷,老百姓既看了花燈又可以藉此機會購買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市面更有臨時商販售賣走馬燈”、吉利燈”、氣死風燈”以及獅、狗、羊、兔等動物形象的紙燈,供人購買。兒童們紛紛提着買來的燈籠四處遊逛玩耍,形成提燈逛燈之景。

春節全國各地習俗 篇二

老北京

自進入臘八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户,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八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温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蓆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八七年級,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慄、幹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醃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鬥光千張、樓子莊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衞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户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

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朮以供“煨歲”之用。臘八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八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臘八八日為王侯臘,家家煮果粥。都在前一日備好米和豆,以百果雕作人物像生花式。三更煮粥成,全家聚食,饋送親鄰,為臘八粥。臘八粥,是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塘、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掛元,用則傷味。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洗淨器皿,終夜經營,到天明時粥熟。除祀祖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並用紅棗、核桃等製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

臘八八日御河起冰窖,通河運水貯內窯,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窯,開門運之,夏日出用甚便。

廿三日更盡時,家家祀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祭品則羹湯灶飯、糖瓜糖餅,飼神馬以香糟炒豆水盂。男子羅拜,祝以遏惡揚善之詞。婦女於內室,掃除爐灶,以淨泥塗飾,燃香默拜。

每至十二月,於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頒示天下,全體執行放公假。此後,梨園戲館擇日封台,八班合演,至來歲元旦則賜福開戲。上學的兒童,在“封印”之後塾師也讓放假,謂之“放學年”。

廿五日至除夕夜傳説為“亂歲日”。“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

歲暮,將一年吃剩的藥,拋棄在門外,並將所收集的藥方,放一起燒掉,這叫“丟百病”。 在爐內燒松枝、柏葉、南蒼朮、吉祥丹,名曰:“煨歲”。

除夕夜前一日,叫“小除夕夜”,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夜一大堆老理兒

除夕夜,人們蟒袍補褂四出拜訪親友,謂之“辭歲”。家人叩拜尊長,也叫:“辭歲”。新婚的夫婦必須要到岳父家辭歲,否則為不恭。

除夕夜自户庭以至大門,凡是行走之外要撒上芝麻秸,這叫“踩歲”。

除夕夜,夜子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爆竹競響。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到朝,祝賀元旦。此時爆竹聲如擊浪轟雷,傳遍朝野,徹夜不停。更夾雜着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賣合菜細粉聲,與爆竹之聲,相為上下,真是好聽。“土民之家,新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鍺帛畢,昧爽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闔蒸糕,呷粉羹。

出門迎喜,參藥窗,謁影窗,具柬賀節。”如果路上遇到親友,則施禮,繼而祝曰:“新禧納福”。“至於酬酢之具,則鏤花會果為茶,十錦火鍋共饌,湯點則鵝油方補,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酒餚則醃雞臘肉,糟鷺鳳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鬆榛蓮慶,桃杏瓜仁,慄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枝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波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家淆市點。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説得好“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四馬喧譁,歡樂終日,真可以説是極一時之勝”。

年飯用金銀米為之,上插松柏枝,綴以金錢、棗、慄、龍眼、香枝、破五之後方能撤去。(謂之“年飯”)取松柏枝中較大的,插在瓶中,綴以古錢、元寶、石榴花等就是“搖錢樹”。

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謂之“壓歲錢”。尊長給小孩的,也叫“壓歲錢”,錢肆取錢用的“貼”叫“票子”。每屆歲除,凡是富貴之家以銀換錢的,都用彩箋書寫,是為“紅票兒”。取華美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稱薰治之花為唐花。“每至新年,互相饋贈。牡丹呈豔,金桔垂黃,滿座芬芳,温香撲鼻,三春豔治,盡在一堂”所以人們又叫它“堂花”。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餘,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

每到除夕夜,擺長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是諸天神聖全圖。“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叫“全供”。供上籤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叫“供佛花”。到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着燒香,到燈節為止,這就是人們常説的“天地桌”。

走進家家户户的正月

正月七年級日,五更起牀,焚香,放紙炮。這天互相拜訪,不問貴賤,奔跑往來好幾日,名曰“賀新歲”。所吃的東西,如:百事大吉盒兒,由柿餅、荔枝、龍眼、栗子、熟棗等裝成。

七年級,祀神及先祖,剪紙不斷至丈餘,供於祖前,謂之“阡張”,焚之。

正月初旬,拜年者到門口,疾呼接貼,投一名片,匆匆而去,大多數無須和主人面談。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正月之燈一向集中於前門內的“六部”,叫:“六部燈”,以“工部”的燈最為人稱道。冰燈,飛禽走獸、世間百態,製作得非常工巧。

燈市從前集中在東、西四牌樓,後來移到廊房頭條。

琉璃廠每於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貨雲集,燈屏琉璃,萬盞棚懸,玉軸牙籤,千門聯絡,圖書充棟,寶玩鎮街。更有“秦樓楚館偏笙歌,寶馬香車遊士女”。也是舊京年節一景。

山東省春節

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麪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台上。小孩子起牀後,要攀着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説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餘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説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陝西省春節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八年級各戚友間則以麪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説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四川省春節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麪以祈求閤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遊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安徽省春節

安徽省自年三十中午十二點就開始拜年,一直拜到七年級中午十二點為止。並互相較量誰家放的鞭炮紙最厚,就表示誰家過年最隆重。年青人則玩“打老窩”的遊戲。拜年後,在地上挖洞,放進銅錢,各人用自己的銅板用力擲擊,打出洞外的錢就歸他所有。壽春於初四迎財神,商家必備魚頭、茨菇和芋艿等供品,諧音“餘頭”、“時至”、“運來”,以為發財的吉兆。

廣東省春節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裏,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七年級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福建省春節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浙江省春節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裏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江蘇省春節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併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準安人傳説,吃湯糰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七年級清晨就開始下湯糰,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糰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髮髻上,據説可以長壽。

湖北省春節

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怒。黃陂拜年的順序為“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母舅、九年級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在門口,謝絕賀年。湖南省春節新化元旦必定準備極豐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豐盛表示這一年愈豐收。長沙習俗,有客前來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後,送上兩枚檳榔,稱為元寶,祝其發財之意。

春節傳統民俗有哪些 篇三

放鞭炮

過年放鞭炮,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七年級,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牀,在自家院子裏放炮竹,來逐退瘟神惡鬼。當時沒有火藥,沒有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一種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

火藥發明之後,人們不再燃燒竹子了,而是將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裏燃燒,產生“爆仗”。不過,人們仍然沿用“爆竹”的叫法。到了宋代,人們用紙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裏面灌上火藥,內藏藥線,製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還是沿用這個方法。在宋代,還有人用麻莖把紙製爆竹編成串,管它叫“編炮”,後來又叫“鞭炮”。

到了明清兩代,爆竹種類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時間已不再限於大年七年級清晨,除夕夜即開始,子夜零時達到高潮,俗稱“迎神”。

現代,人們習慣在大年三十關門吃年夜飯之前放炮,這俗稱“閉門炮”,這一掛一定是紅色小炮,滿地彩虹,然後關上大門,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飲酒談笑。到了晚上12點,再放第二掛炮,這時要放金色的(牛皮紙)炮仗,意為滿地金銀。第一掛爆竹辭舊,第二掛爆竹迎新。

新年首次開門,往往又要放一掛爆竹,叫做“開門炮”,放3枚叫“連中三元”,放4枚叫“福、祿、壽、禧”,放6枚叫“六六大順”,放一串百枚小鞭炮叫做“百子爆”,讓炸碎的鞭炮紙屑覆蓋自家門前,又見“滿地金銀”。

春節的習俗和來歷 篇四

1、過年是怎麼來的

年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説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七年級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2、過年的傳説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户,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着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户人家門裏一瞧,只見裏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着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3、各地過年吃什麼

3.1、北方過年吃什麼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裏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裏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裏麪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

3.2、廣東過年吃什麼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3.3、上海過年吃什麼

上海人年夜飯不喝湯一般人家年夜飯席上,發芽豆和黃豆芽總是有的,因為這象徵着升和發,十分吉祥如意。

過年期間的飲食注意

規律飲食,不要“暴飲暴食”

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家家户户的茶几上、餐桌上、零食、菜餚都很豐富,很多人在春節那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的,飲食極其不規律,且很容易暴飲暴食。不規律的進食和暴飲暴食,都極大的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因而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脹、口苦,甚至噁心、嘔吐、腹瀉等。

多食蔬菜,主食也不要忘記

節日期間葷腥吃的多,也要注意多吃蔬菜。新鮮蔬菜是一種鹼性食物,不僅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解油膩,維持腸胃正常蠕動,預防便祕,而且能中和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維持人體的平衡。

飲酒適量

過量的飲酒會造成肝臟、大腦、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等損傷,節假日也必須注意限量飲酒,不要因為高興或“面子”而來者不拒,醉酒、酗酒後容易傷己,喝醉耍酒瘋,還會破壞春節和氣的氛圍,尤其應避免酒後開車,不是為了交警和罰單,而是為了自己及家人的生命安全。

春節為什麼要貼窗花 篇五

窗花是民間剪紙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大、最為普及的品種。其他剪紙品種都是在窗花基礎上發展與延伸。南北各地農村在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以此達到裝點環境、渲染氣氛的目的,並寄託着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窗花無論題材、表現手法、剪刻技藝都是剪刻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現代窗花兼職已漸漸形成獨立的藝術門類,但由於他們最初源於民間喜慶或民俗活動中的剪貼畫,且多貼於農村窗户的白紙上而被稱為“窗花”。窗花對每個人來講,是一個能引起許多流連和情感的美妙稱謂。農曆正月七年級,俗稱春節,這一天,貼窗花裝飾居室環境成為我國春節喜慶活動的一個重要內容。

窗花的張貼,一般在掃塵之後進行。

窗花,是有各種顏色、各種圖案的民間剪紙藝術品。這種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風俗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山西民間的剪紙,尤其是窗花剪紙,充滿山西民間的鄉土氣息,濃郁的鄉土風味。什麼“喜鵲登梅”、“二龍戲珠”、“孔雀開屏”、“天女散花”以及各種花、卉、蟲、魚、鳥的圖案,表示了農民對未來生活寄託的美好希望。(喜蜜滋算命)

剪紙,與立春這個節令有着密切關係,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在詩中寫道:“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綠為人起晉風”。詩中的“荊俗”、“晉風”就點明瞭這種風氣。而且明確言明瞭晉人的風俗。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

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春節餃子餡的寓意 篇六

陽朔

陽朔位於廣西桂林市,雖然是桂林市的一個小縣城,但是在桂林的山水之中扮演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桂林旅遊必去的一個地方。在陽朔,百里山川,處處奇山秀水,這裏有着灕江、十里畫廊、遇龍河等景點,讓每個到訪的遊客都歎為觀止。而且由於是小縣城,飲食住宿費用肯定比一線城市少。

鳳凰古鎮

鳳凰古鎮有着“中國最美的小城”之譽和“畫鄉”的美稱。在這裏有很多古街遺蹟,無論是沱江河邊的吊腳樓,古樸優雅的石板街,還是遲暮後燈火闌珊的酒吧一條街,都值得我們去駐足。

重慶

雖然重慶從11月就開始入冬了,天氣都是濕冷居多,但是山城的火鍋小吃以及魔幻的城市風光足以將濕冷的魔法傷害打敗,而且很多景點都是執行淡季門票,無疑可以為大家節約一筆費用。山城的景點都比較集中,吃吃喝喝逛逛景點三天就可以了,旅遊費用不會太高。

春節習俗有什麼 篇七

1、糊春牛: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

2、打春牛: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

3、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羣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4、遊春、報春: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温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春不僅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着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着萬物生長,農家播種。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

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

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準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説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抬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裏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連忙上前打聽,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説:“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於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閤眼靜坐,口中唸唸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紮在了地上。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蔔,以求平安。“咬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禁忌

1、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孃家。為什麼呢?首先,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孃家。再者,春歸孃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所有這些如今看來都是沒有道理的説法,男女都有獨立的人格,無需再去拘泥這些。春回孃家去,孃家婆家一樣親啦。

2、不看病。如果立春時節去看病就意味着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説法不過是去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七年級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麼,那大病難道不要看嗎?人秉五行之氣,此日交接春暖,人生病也是正常現象,去看醫生那是對身體負責。

3、不理髮,理髮則代表着不吉利。對於這一禁忌,倒是值得考慮,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説了,一年四季365天,為什麼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髮呢?這個習慣應該堅持,這是提醒世人為人處事都要遵循自然五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