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8W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精品多篇】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 篇一

(一)發揮現有救助機構作用,加大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

加強縣、鄉鎮、社區(村委會)社會救助平台建設,建立社會救助公共服務網絡,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及時、準確、動態地彙集縣域內各類困難羣眾的基本信息,反饋各種幫扶救助情況,實現服務網絡和工作程序的便民化和規範化,使全縣的救助工作做到統籌整合,保證各有關部門資源共享,信息互通,使救助對象不被遺漏,得到的救助相對公平。

(二)加強社會救助工作隊伍建設,增強基層救助工作力量。

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根本是加強鄉鎮、社區(村委會)幹部隊伍建設。首先將一些政治素質好、熱心服務羣眾工作、具有公正心、正義感強,在當地有一定威望的鄉鎮、社區(村委會)幹部充實到社會救助隊伍中;其次通過業務能力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不斷地提升救助工作人員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

(三)整合救助資源,形成社會救助合力。

建立科學的聯動運行機制,有效的把民政救助與衞生、教育、司法、住房、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慈善、扶貧等救助政策進行銜接,搭建互動信息平台,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使社會救助向統一、歸口、綜合的模式轉變,將原來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救助資金納入統一規劃、統一安排,以增強救助資金使用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救助效能的最大化。

(四)強化社會救助政務公開的責任意識,完善救助政務公開機制。

開展以“陽光救助暖萬家”的社會救助宣傳活動,使社會救助的政策措施深入人心,讓社會救助真正能夠“託底”。多渠道、多形式公開社會救助工作,方便羣眾參與和監督,不斷提高廣大羣眾對社會救助工作的認知度和社會救助工作機構的公信力。

(五)擴大救助渠道,增強救助實力。

進一步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力度,確保民政事業費與公共財政實現同步增長,為社會救助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有效地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切實發揮好慈善在政府救助中的補充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慈善資金的社會效益。

(六)加強對社會救助對象的服務,增強自救能力。

首先把找上門來的申請救助變為迎上門去主動救助,要讓每一個參與救助的社會工作者都具備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對被救助者擁有愛心和耐心,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其次把 “授人以魚”轉化為“授人以漁”的救助形式,通過組織勞動技能培訓,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安排勞動就業等辦法,讓他們獲得一技之長,增強自強自立意識,引導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救助對象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 篇二

解決民生問題是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的體現;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是維護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需要;是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解決民生問題有利於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有利於進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緩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有利於協調人民之間的利益關係,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和諧發展。

一、我地目前存在的民生問題

(一)商業發展滯後,市場物價水平總體偏高

隨着我地經濟發展,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部分地區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商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象,表現為:一是商業發展規劃不夠超前,佈局不夠合理;二是商業規模不夠大,缺乏大規模的領頭羊;三是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的缺乏,市場物價水平總體偏高,抑制了部分消費需求。

(二)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給羣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我地在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仍有不足,城市存在着交通不暢、城市環境污染過重的現象和問題;在農村,還存在出行難、電力、排灌等基礎設施不到位的現象。

(三)貧富差距增大

由於我地經濟增長的成果未能被社會各階層共享,而被少數人擁有,而且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存在,這就導致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各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和區域之間的貧富差距逐漸增大。

(四)公共教育發展緩慢

公共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着教育不公平、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和教育政策不完善等問題,這都導致了公共教育發展速度緩慢,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從而也產生了一些矛盾,如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偏遠貧困區域的孩子受教育難等問題。

(五)公共衞生建設滯後

隨着我地醫療衞生事業取得的進步,人民羣眾的健康水平得到了改善與提高。但是,目前我地醫療衞生事業的發展與人民羣眾對醫療衞生水平的需求之間任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我們還存在公共衞生設施不完備、醫療衞生供給不充足和公共衞生監管不力等現實問題。

二、解決民生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發展經濟中解決民生問題

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和關鍵。只有把經濟發展起來了,才有能力去為人民羣眾辦更多的好事、實事,才能建立社會公共安全運行機制,使羣眾過上安心、舒心、放心的日子。因此,必須着重抓好經濟發展,牽牢解決民生問題的牛鼻子。要切實解放思想,迅速轉變觀念,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走創新引領發展的道路。要通過加強招商引資,做強經濟發展的引擎。要逐步壓縮傳統產業空間,促其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引導企業實現跨越發展。

(二)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和公平公正

教育公共性是指教育活動必須滿足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需求,必須以社會全員的共同利益為基礎,為人民服務。教育的公益性一般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是公共性。教育公共性主要體現在應該有社會共同承擔教育產品和教育事業,並且還要予以監督和管理。二是公平性。公平性主要體現在羣眾要平等的接受教育,教育資源要分配均勻。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依據。

(三)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築牢民生工作基礎防線 要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力度,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讓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依、難有所助,使人們在減少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敢於消費、捨得消費。要建立起城鄉居民特困家庭救助機制,保障城鄉困難家庭基本生活;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抓好城鎮廉租房、新農村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等工作,切實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要紮實推進扶貧攻堅工程,讓全社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三)提高民眾在民生問題上的參與度

有關民生的法規、制度、政策,都是與民眾利益血肉相連的。因此,有關民生的法規、制度、政策,在決定前、決定中、決定後,都要有民眾參與。民眾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權為民所謀,少不了請民眾來參謀,動員民眾來參與。有些決策層,生怕民眾參與了,會影響速度,會事與願違。有民眾參與,七嘴八舌,説不定是會影響速度的。可是,應當看到,從制定過程看,也許慢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眼下慢了,從長遠看,從歷史長河看,可能快了。

(四)建立完善的醫療衞生制度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健康不僅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地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婦幼保健、精神衞生、應急救治、採供血、衞生監督和計劃生育等專業公共衞生服務網絡,完善以基層醫療衞生服務網絡為基礎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衞生服務功能。堅持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主體、營利性醫療機構為補充,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辦醫原則。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做好各項制度之間的銜接,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規範藥品生產流通。加快建立以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為基礎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保障人民羣眾安全用藥。

民生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民生需要以經濟發展作為基礎,改善民生必須要適應經濟發展水平,紀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積極探索新的方式,不失時機的運用各種政府手段而又循序漸進的加以推進民生建設。只要我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切以人為本,就一定能夠改善和保障民生促進我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 篇三

近年來,隨着國家對“三農”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村經濟社會得到了提速發展,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觀,但在邊遠山區,資源不足,財力匱乏,基礎設施落後,產業單一粗狂,行路難、住房難、飲水不便、上學不便、就醫困難等現象依然存在,是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工作中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

一、當前民生問題的現狀

以黔西縣錦星鄉為例,錦星鄉總面積97.1平方公里,共有人口7890户31561人,屬二類貧困鄉鎮,9個行政村中有2個一類貧困村。近年來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全鄉民生問題,積極落實社會保障的各項制度,不斷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人居環境的建設投入。2017年全鄉年人均純收入3710元,1200元以下有2997人,佔總人口7.3%。,現已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全鄉無房户、危房户1748户,佔總户數22%,近三年來已解決709户,佔應解決41%;適齡兒童入學率99.37%、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95%;全鄉共有衞生院1所,衞生室32個,衞生室全部覆蓋9個行政村,84.5%的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保險;社會治安狀況逐漸好轉,關乎民生的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隨着社會保障的需求增長,民生的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民眾的心理預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響民生的矛盾問題正在日漸顯現。

(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1、水電路基礎設施落後,部分農村居民出現飲水,照明,運輸困難。 錦星鄉共有農村人畜飲水工程僅9處,設施建設規模較小,設備承載能力低下,大部分管線是使用期限較短的再生塑料,抗自然災害能力弱,目前,這些設施已不同程度受上損壞,加之人口自然增長和大量移民遷入、供水水源不穩定,水位下降等因素,已經老化的設施不堪重負。全鄉飲水困難羣眾達0.9萬人,供水不足的組18個,約佔全鄉組數的30%,目前飲水工程新建和設施改造進程遠不能滿足羣眾的生活需要。近年來,全縣農網改造基本完成,但由於種種原因,錦星鄉9個行政村中仍有2個村未完成農網改造,部分村民照明還是油燈、蠟燭等落後方式。錦星鄉鄉域面積廣,居民分散居住,部分村卡斯特地形地貌特點突出,村民出入皆是彎曲的山村小路,生產生活物資及農產品運輸非常困難,部分村組就連上學、就醫、趕集都要走上10來裏山村小路。

2、投入窘困,農村公益事業發展難以滿足農民需要。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體制影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時,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無力對公益事業進行投入,造成了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反差大,城鄉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諸如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設施的現狀。目前農村公共設施總量少、質量低、農民集資建設負擔重等問題比較突出。加之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農村人口對居住環境,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逐漸增強,更加凸顯出農村基礎設施投入與需求反差較大的矛盾。

(二)教育方面

目前,我鄉已基本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仍備受人們關注。

1、教師隊伍建設滯後。我鄉教師隊伍存在編制緊、部分教師素質偏低、教學經驗欠缺、責任心不夠強,專職教師少等問題,近年來,隨着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加大,各學校教學設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學校無專職教師,諸如實驗課、社會實踐課、部分學校音、休美等課形同虛設。部分村級國小還存在無教師資格證代課老師等問題,嚴重影響了全鄉教育教學提質增效。

2、職業教育有花無果。目前,錦星鄉尚無一間職業教育學校,每年負責招到縣裏的學生,也因種種原因半途退學或學無所成。

3、素質教育推行緩慢。受教育導向的影響,教育考核機制偏重“升學率”,淡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普九”教育目標貫徹不夠到位,部分學校音體美、社會實踐等課雖然上了課表,但常被語、數、外等所謂主科挪用。

4、“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堪憂。夫妻外出務工家庭往往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或親戚朋友,適齡兒童雖然在國家和社會關愛下走進了學校,但家庭教育影響孩子成長方面不容忽視。

(三)社會保障方面

1、農村低保發放標準難執行。錦星鄉年人均純收入1200元以下2050,2997人,全部納入農村社會低保,發放標準為360元/季度、200元/季度、93.9元/季度不等。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農村低保線界定在人均純收入1200元的標準不好執行。除“五保户”外,其它農户這個標準不好界定,再則,由於受自然災害,氣候條件影響,因災,回病致貧人員和脱貧人員很難穩定,更難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機制的運行實難靈活操作。

2、養老問題日漸突出。農民一直走的是“養兒防老”的路子,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農村家庭養老問題正逐步發生變化,一孩户、二女户逐步進入老齡階段,父母和兒女分居越來越普遍,外出工人員增多,“空巢”老人也日漸增多,農村老人的生活質量不高,養老問題日漸突出已經影響了社會的和諧。

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存在運行和監管缺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錦星鄉已有4年曆史,至目前已經覆蓋全鄉85.51%的農村人口,成為被農民認可的較為理想的醫療保障措施。調查反映,該項制度在惠農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報銷起付線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點治療的門診少,不便於羣眾就近就醫;三是對定點醫療門診的監管不到位。羣眾反映,現行制度存在定點門診受益較大,參保羣眾得實惠較小的問題,即入了合作醫療的羣眾在定點門診看病收費高,不入的羣眾在定點門診看病收費低。

4、農村危房房改造覆蓋面窄,實施困難。錦星鄉無房户、危房户1748户,通過三年來的努力,已解決709户,這是一件大好事,多數村民拍手稱快,但在實際操作中,也顯現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國家補助與無房户、危房户期望相差大。按照標準,危房改造資金按五保户一級、二級、三級,低保户一級、二級、三級和一般户一級、二級、三級,補助為2萬元至0.2萬元不等,而在農村,按要求新建一般住房要在5萬元以上,所以要有一定建房能力的方可得到補

助,可納入危改範圍的,都是生活困難的。二是覆蓋面窄,部分村再決定危改先後秩序上很難握,從而導致了一些幹羣矛盾和上訪事件。三是無辦公經費,在實施過程中,村幹部又催進度,又報數據,遇到做到半途不願做的村民,還要天天做思想工作,既要完成上級任務,又要協調村內矛盾,跑上跑下,但車費無法報銷,有時還鄉里、村民兩頭不討好,以致部分村幹部怨聲載道。

三、對策建議

解決民生問題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着眼長遠,立足當前,多措並舉,全面覆蓋,以教育為根本,以大力發展農村經濟龍頭,完善相關保障制度,逐步實現基本的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全面和諧穩定。

(一)堅持富民優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解決民生問題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發展優勢產業、調整經濟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首先要以市場化為目標進行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優化農民增收結構,把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作為改善農村社會民生的動力之源。做大做強現代煙草、綠色食品、生態旅遊、勞務輸出四大農村特色產業和果、畜、茶、菜、油五大農業特色產品,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擴在現有基地面積,增加商品批量,提高市場競爭力。二要因地制宜加強項目基地建設,積極尋求與大企業、大集團的優勢對接和互利合作,加大土地流轉,大力發展糧油、果蔬、肉類等農副產品加工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構建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和農產品的附加值,形成公司+農户,生產與加工一條線的農業工業化發展,構築有強勢帶動的農業產業鏈。三是積極動員有創業激情的鄉村幹部帶頭創業,整合多方力量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實現農村人力物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完善農村教育體制,提高農民受教育水平

進一步改變農村教育發展的“硬條件”和“軟環境”,完善農村教育發展體制機制,切實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和經費的保障力度,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充實農村教學師資力量,為農村人口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機會。不斷完善農村貧

困學生助學救助體系,切實解決困難家庭學生上學難的問題。要健全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

(三)規範現行的醫療衞生管理制度,樹立醫務行業新形象。

一是完善落實醫療管理陽光操作制度,保證病人就醫費用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二是加強醫德醫風教育,規範醫療服務用語,杜絕生、冷、硬、頂、推現象;三是建立醫患溝通制度,規範醫患溝通內容、形式,打造信用醫療環境;四是完善病人投訴處理制度,公佈投訴電話、信箱,及時受理、處置病人投訴;五是採取多種方式,收集病人意見,及時反饋改進工作;六是抓好醫務人員的培訓,切實提高醫療水平。把醫務人員的培訓工作納入醫院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醫務人員外派實地培訓力度。

(四)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民受保障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具體的救助制度,實現對困難羣體的救助由個案式處理向制度化轉變,本着養老不養懶的公德原則,進一步增加各級財政投入,擴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覆蓋範圍,放寬保障標準,實現應保盡保、應保必保。不斷提高各類困難羣眾的保障水平。二是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積極推行農村計劃生育與養老保險相結合的社會保險制度。

(五)加大農村危房改造資金扶持力度,確保困難農民住有所居。

進一步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針對農村各類無房,危房困難羣眾具體情況,對無能力建房困難户,實行政府“買單”制,對有一定建房能力的,在發展產業、技能培訓、社會救助等方面出台獎勵扶持制度,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實現同困難户向帶動户的轉變。

作者單位:黔西縣錦星鄉黨政辦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 篇四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各級人民法院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中央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部署,牢固樹立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意識,把司法為民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行政審判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行政審判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職能作用。

2、公正審判,保障民生

各級人民法院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貫徹到行政審判和非訴行政案件執行的每一個環節,以積極的態度救濟民權,以優質的服務減輕民負,以快捷的審理解除民憂,以公正的裁判保障民利,以有力的執行實現民願,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3、要依法受理和審理好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行政案件。要堅持公正司法,努力實現公平正義。

4、要切實提高審判效率,及時化解糾紛。人民羣眾不僅期盼司法公正,也期盼司法高效。

5、要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促進“官”民和諧。

6、要維護和支持行政機關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宏觀調控措施和行政執法行為。

7、要落實便民措施,方便羣眾訴訟。要加強訴訟過程中的釋明、引導工作,使當事人知曉其訴訟權利、義務和訴訟流程。

8、加強調研,注重宣傳

在認真抓好審判和執行工作的同時,各級人民法院要加強涉及民生行政案件的調查研究工作,不斷總結審判經驗,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嚴把案件審理的事實關、證據關、法律適用關和審判程序關,確保辦案質量。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 篇五

“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民生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基,毛澤東把它概括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現階段,隨着以人為本理念以及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民生問題日益凸顯。改善民生,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泰興市委市政府根據我市的具體市情、民情,因地制宜,成功走出了一條振興地方經濟、改善保障民生之路,實現了全市的跨越式發展。但同時也必須看到,我市在改善和保障民生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現就民生問題談兩點看法:

一、我市目前存在的民生問題

1、商業發展滯後,市場物價水平總體偏高

泰興位於蘇中前沿,隨着經濟發展,人口逐漸向城鎮集中,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在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商業發展相對滯後的現象,表現為:一是商業發展規劃不夠超前,佈局不夠合理;二是商業規模不夠大,缺乏超大規模的領頭羊;三是由於臨近蘇南,市場物價水平總體偏高,抑制了部分消費需求。

2、就業機會較少,居民收入水平較低

就業是民生之本。由於我市的工業發展水平與蘇南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企業的數量不夠多、規模不夠大,解決就業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強。高效農業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就地轉移剩餘勞動力還不夠。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還較小,在吸納勞動力就業方面作用還不充分。

3、基礎教育不足,資源分配不夠合理

教育是民生之基。雖然我市被稱為教育之鄉,但隨着城市規模的日益膨脹,教學網點少、佈局不合理和教育資源短缺的現象比較突出。在農村,由於生源減少,學校數量一減再減,給學生入學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在城鄉間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也難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平等。

4、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給羣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

由於財政緊張,在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城市存在交通日益擁堵、城市環境尚需改善的現象;在農村,還存在出行難、電力、排灌等基礎設施不到位的現象。

5、房價過高,超出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

近幾年,泰興房價迅速攀升,其速度遠遠超出居民收入水平上漲的幅度,普遍存在“望房興歎”的現象。如何採取有效措施控制房價,這是泰興普通市民最關心的問題。

二、解決民生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在發展經濟中解決民生問題

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和關鍵。只有把經濟發展起來了,才有能力去為人民羣眾辦更多的好事、實事,才能建立社會公共安全運行機制,使羣眾過上安心、舒心、放心的日子。因此,必須着重抓好經濟發展,牽牢解決民生問題的牛鼻子。要切實解放思想,迅速轉變觀念,調整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走創新引領發展的道路。要通過招引大項目、大企業,形成大產業,發展大園區,做強經濟發展的引擎。要逐步壓縮傳統產業空間,促其轉型升級,以科技創新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引導企業實現跨越發展。要加大對醫藥、食品、新能源、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的扶持投入力度,逐漸將其培育成我市的支柱產業。

2、實施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切實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繼續實施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吸納更多勞動力就業;要加大對高效農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引導農民發展以設施農業、規模養殖和觀光農業為主的高效農業項目,向土地要效益,進而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有效增加農民收入;要加大對第三產業的扶持力度,通過減免税收,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和發放創業小額貸款等方式,鼓勵城鄉居民走自主創業的道路。

《民生問題意見和建議》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

3、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築牢民生工作基礎防線

要加快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力度,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讓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依、難有所助,使人們在減少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敢於消費、捨得消費。要建立起城鄉居民特困家庭救助機制,保障城鄉困難家庭基本生活;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抓好城鎮廉租房、新農村建設、農村危舊房改造等工作,切實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要紮實推進扶貧攻堅工程,讓全社會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共同構建和諧社會。

4、要加大民生投入,為改善和保障民生提供有力財政支持

要正確處理好民生投入與“中心工作”的關係,既要保證經濟發展方面的投入,也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合理安排財政投入,建立起科學的民生投入機制。要“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怨”,通過加大投入,切實解決羣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讓羣眾在經濟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獲得更大利益。要加大對重大的社會事業性工程、民生工程項目和一些基礎設施項目的投入力度,如城建工程中的道路改造、環境改貌、城中村改造、城市防汛、背街小巷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農村公路危窄橋樑和道路改造、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工程等,這些項目既可拉動內需,又可有效改善民生,需要我們緊抓不放,以收一石多鳥之效。此外,還要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衞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步伐,完善各種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生活質量。

5、要統籌城鄉發展,切實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農問題是解決民生的難點問題,也是關鍵問題。工作中,既要重視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又要重視抓好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要統籌城鄉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以建設新農村為切入點,辦實事、求實效,着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實現全市城鄉經濟社會協同發展。

民生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建立起長效工作機制,在經濟發展中不斷增強解決民生問題的能力,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促進泰興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