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社區矯正宣傳資料(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1W

社區矯正宣傳資料(精品多篇)

社區矯正的特點及好處 篇一

1、刑法謙抑思想和刑罰經濟原則。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刑法理論的進化,人們日漸認識到刑罰尤其是監禁刑固有之弊病,對刑罰的啟動持更為審慎的立場,將其作為保護法益的最後手段和補充性措施。另一方面,以社區處遇替代監禁手段改造罪犯,更容易達到促使促使罪犯改悔向上、重新融於社會的目標,同時減輕了國家在刑罰運作上的投入和負擔,更符合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原則。

2、犯罪學上的標籤理論。“標籤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末興起,並迅速成為犯罪學領域的主流理論之一。該理論運用互動觀點來解釋犯罪行為之形成過程。根據此理論,違規者一旦被貼上“罪犯”的標籤,就會在其心靈上打下恥辱的烙印,產生“自我降格”的心理過程,進而順應社會對其的評價, “違規”甚至會被“合理化”而演變為行為人難以改變的生活方式。將罪犯判刑入獄無疑是最深刻的 “標籤化”過程,代之以社區矯正措施可以減少因這種“標籤化”帶來的負作用。

3、“大社會”觀念和社會福利思想。20世紀60年代,在西方出現了“大社會”(the Great Society)觀念,該觀念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對社會和國家賦予了嶄新的定義。據此觀念,人民是國家最大的財富和資源,國家應致力逐求社會福利,盡力協助個人潛能之發揮,提高個人生活之素質,包括應加強對罪犯在內的缺陷者的輔助,使之能“再整合” 到社區中,從而提高全民的生活質量。

社區矯正歷史由來 篇二

社區矯正是一個外來語。社區矯正是西方國家首先推行的一種刑事執法模式,其理念正始於19世紀末近代學派的行刑社會化思想。近代學派的大師們認識到監獄刑罰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非監禁刑罰措施和對罪犯人格的改造,社區矯正便由此發端。20世紀50年代興起了罪犯再社會化思潮,以安塞爾為代表的新社會防衞學派提出對罪犯實行人道和再社會化,使社區矯正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並逐漸由學説滲透到立法,再轉化為各國的行刑實踐。注重對犯罪人的改造、完善而不是報復,刑罰的目的是將社會人格不完善、不能正常進行社會生活的犯罪人再社會化,已成為現代社會的共識。社區矯正比監獄矯正有更大的優越性,目前已成為西方國家占主導地位的行刑方式,也已成為世界各國刑罰體制改革發展的趨勢。

過去,中國沒有使用社區矯正的名稱。但是,中國的。刑罰制度中,包含了社區矯正的有關內容。例如,管制、緩刑、假釋等。不過,與其他一些國家相比,特別是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做法在制度上、力度上,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各國都在不斷進行刑罰制度的創新,嘗試用最有益的方式處理犯罪和犯罪人,社區矯正就是這樣一種刑罰方式的探索和實踐。從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刑罰制度已經從以監禁刑為主的階段進入了以非監禁刑為主的階段。在許多國家中,適用社區矯正的人數大大超過監禁人數。國外社區矯正的方式主要包括緩刑、假釋、社區服務、暫時釋放、工作釋放、學習釋放、電子監控等。

社區矯正宣傳標語 篇三

1、認真貫徹執行最高院、最高檢、公安部、司法部頒佈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

2、推行社區矯正,維護社會穩定。

3、發動社會力量,提高對社區服刑犯的矯正力度。

4、充分認識和重視開展社區矯正工作的重要意義。

5、開展社區矯正工作,()構建和諧回龍。

6、社區矯正是矯正社會服刑人員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

7、穩妥開展社區矯正,推動刑罰執行制度改革。

8、實施社區矯正是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實現刑罰執行工作與時俱進的需要。

9、提高社區矯正對象教育改造質量,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

10、司法所是社區矯正對象日常管理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