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心理健康精品案例【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21W

心理健康精品案例【通用多篇】

心理健康教育經典案例 篇一

一、案例簡介

本案例的研究對象是我校五年級的學生張濤,男孩,13歲。在校表現一般,平時上課開小差,有時不完成作業,學習成績較差。情緒偏激,經常頂撞父母和老師。

二、案例分析

1、觀察和他人反映:

看上去很正常,可是詢問他問題時,總表現出一種不配合的態度,有時甚至表露出敵視的神情。

據張濤爺爺説:張濤同學在家只與母親有極少的語言交流,與父親基本無話可説,對父親的態度“就像對待仇敵一樣”。在家不聽話,不學習,總是看電視打發時日。父母越是管得嚴,他越是對着幹。我從與張濤爺爺的幾次談話中得知,他對父親的反感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第一、父親不理解也不尊重他。例如他身體不舒服,卻強迫他去鍛鍊;成績不好就經常當着親友的面數落他,讓他感到無地自容,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

第二、父親的期望值太高,切望子成龍心切,給他帶來巨大的壓力。第三、,父親在生活上要求太嚴,也較為刻板。例如每天一定要洗頭、洗澡等,讓他感到有點不可理喻。

2、心理社會發展歷史

主要因素:父親太不近人情,讓他無法忍受。

促使因素: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

附加因素:母親則沒有主見,無論什麼事都對父親言聽計從,一點也不懂得為他着想。

心理健康優秀案例 篇二

基本情況: 奇奇,調皮淘氣中透着可愛,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無持續性,自我約束力差,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叮囑是從來不聽講的,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大聲説話,我行我素,愛惹事生非,許多同學是他的“獵物”,經常受到他地攻擊。但我觀察瞭解,這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為,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屬於多動症。

具體表現:

1、不管是什麼時候,即使是很嚴肅的時候,他總是自言自語的在説話,好像周圍什麼也沒有,自己陶醉於自己的天地中。

2、對學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視無睹,從來不戴紅領巾、小黃帽,不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

3、上課經常傻笑,嚴重影響教學秩序。

4、經常打人、罵人,常常把同學的本子和書撕壞。

5、作業幾乎布鞋,即使是寫也是一塌糊塗

教學背景: 家庭比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親的全部精神寄託,對孩子太過溺愛,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較任性,在家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母親感到束手無策。現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學後丟下書包就到附近的商場玩,直到商場關門。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環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縱、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問題是從童年的家庭成員關係的覺察開始的,父母分離對他造成很大傷害。從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愛護,使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想方設法搞一些惡作劇引起大家的重視。但由於經常犯錯誤,經常受到大家的指責批評,使他變得更加頑固不化,更加放肆。

採取的措施:

(1)與老師交朋友。老師經常給於關愛,使他感受到老師沒有拋棄他。課後從生活上給於關心,沒有本子給他買;雨天給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較活潑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讓他感受到班級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

(2) 持續、不斷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培養他完成作業的自覺性。 運用表揚、鼓勵的語氣激勵孩子,並採用“獎星制”,持續、不斷地表揚、激勵,培養孩子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逐漸讓他改掉作業拖沓的毛病。

(3) 與家長聯繫,交換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和方法。同時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與家長一齊商量對策,通過正常的途徑,採用有效的手法積極予以治療,以輔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並且做到定期與家長聯繫,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指導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師完成對孩子的轉化工作。

教育啟示:這個案例,使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示。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對問題兒童有更多的關愛、呵護,不能訓斥、指責,一棒子打死。老師要用愛心去滋潤孩子幼小的心靈,細心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在温暖的環境中成長。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媽媽的幫助,行為終於有所收斂,約束力有所增強,但時常還會犯毛病。我想這也是正常的。外國一位哲學家曾有一個木桶理論,用長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個木桶,當你倒進水後,水會從最短的木板處流出來。中國也有一句話“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

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篇三

兩年以來,我擔任會寧一中2014屆班主任,發現所班上學生有不少產生心理困惑,嚴重者影響到了學習生活甚至心理健康,我通過班會輔導、個別談心和班級活動幫助了一些學生,讓他們重新回到正常的學習生活中來。有個別學生的問題比較嚴重,我通過長期不間斷的交談和接觸,幫助他們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直到從心理上解決困惑,行動上回歸正常,期間感觸良多,有了記錄這些學生問題和我們共同解決問題過程的想法。文章記錄了一位女學生的交流過程,希望拋磚引玉,請專家幫助分析總結。

她總在背後説我。高二時一位學生郭某(女生,15歲),課外活動來找我,情緒非常激動,眼含淚花,説班上有個女生在背後罵她,原來她們是好朋友,還在一起玩過,這幾天老在背後和別人説自己壞話,而且其他人好像很認同。她感覺很難過,很無助,想不通為什麼別人會這麼説她,她覺得一直在與人為善,不會招惹別人,作風也不張狂,為什麼會有人對她不滿。我當時覺得是班上學生不注意團結,互相不愛護,召開了“關愛同學,我是天使”主題班會,從一個個愛的故事裏感化學生,會上我找了一些學生髮言,針對背後説傷害同學的話做了討論,班會提高了學生對同學的感情的認識,學生注意到自己的言行會對其他同學造成的影響,通過小組活動幫助學生提高信任,增加感情。過了一段時間,我叫來該女生,詢問情況,她説和那個女生沒有問題了,但是現在她只要聽見或看見有人在周圍小聲説話,她就會感覺那是在説她,讓她很不安,走在路上也感覺別人在看她。她感覺很不好,上課也會想為什麼會這樣,注意力不集中,害怕這樣下去會影響學習,希望我幫她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我感覺是這位女生自己的問題了,是她心裏認識的問題。我總結了她的情況,14歲半,班上年齡最小,家裏二胎户口隨舅舅,學習在班上前十名,父親沒有在一起住,週末回家一次。我問她是否在意和父親不同姓,她説不在意,只是感覺學習沒有達到自己和父親的要求,同桌每次成績比自己好,很難受。我查閲資料發現她這叫學習焦慮伴隨人際交往障礙,她屬於自責內疚型:這類學生學習勤奮努力,自律嚴格。對家長和教師有強烈的愛心,把滿足家長和老師的期望當成自己的學習奮鬥目標。學習上唯恐出現差錯,稍有不順,便憂心呻憚,負疚自責不已,焦慮不安。我幫她分析了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並舉例説明很多學生都有這種焦慮,這種焦慮處理得好就會增加學習動力,促使成績的提高,太嚴重會讓自己壓力太大,又會影響學習甚至心理健康,產生自我認同矛盾,產生別人都不滿意自己的表現的感覺,她自己就屬於這種類型。我讓她先認識這是普遍現象,很多人都遭遇了這種問題,我們要認識問題正面問題,想辦法改變認識,讓自己自信並相信他人,快樂成長。

隨後幾天我叫這位學生家長談了幾次,要求家長改善家裏交流環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心理健康上,儘量避免學習排名的對比。家長配合很好。

和學生交流中我指出產生問題的原因在於兩個,第一個人成就目標要求不合理。在正常情況下,成就目標是配合自己的能力和環境條件來制訂的,有達成的機會。但自我成就要求太高的人,常常不切實際,只在乎排名在自己前面的學習成績,忽略自己所取得的成績。只以成績考量成就,我説前面那位同學演講發言普通話都沒你好呢,她還有不如你的地方,我們要多層面考慮。第二自我概念差。自我概念差的人,自我肯定不足,因為他的自我全靠別人來肯定,他的喜怒哀樂受制於別人對他的讚賞或貶損,喜歡和別人比,遇到挫折常常自責,這樣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容易產生挫折感。她感覺別人在議論她以致都不敢到公眾場合下的原因就在於她太想得到別人的肯定。我指出只要自己努力學習,管理好自己的行為,符合中學生準則和行為規範,那就是合格的中學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還可以把別人的期望變成自己的學習動力。重新認識成功的含義,縱向比較自己的發展成就,就會快樂學習信任他人。這位學生肯定了我的分析,表示會努力改變認識,調節心理,積極學習。

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案例 篇四

一。案例介紹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級的女同學,她長着一對會説話的大眼睛,頭髮黃黃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績上游,中等智商,十分靦腆,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聽不清,臉蛋漲得緋紅。下課除了上廁所外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發呆,老師叫她去和同學玩,她會衝你勉強笑一下,仍坐着不動。平時總是把自己關在房裏,不和同學玩。遇到節假日,父母叫她一齊玩、作客,她都不去,連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學在國小五年裏順利地走過來了,也具備了必須的實力和優勢,應對激烈的競爭,卻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兒也不如別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競爭勇氣,缺乏自信心,走進六年級的學習,個性是參加畢業會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潛力,總覺得自己確實不行,在激烈的競爭中,這種心理障礙是走向成功的大敵。

1個人因素

透過觀察,我發現她長期受自卑、羞怯、焦慮和恐懼等負面影響,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潛力,一向懷疑自己的優點。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難以體驗成功的喜悦,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就嚴重影響他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此刻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長對孩子有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導致許多的國小生肩負重擔,過重的壓力在學生未能到達父母期望時,便使學生構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懷疑自己,不安、煩惱、孤獨、離羣等情感障礙隨之而來。母親對孩子的學習輔導力不從心,父親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爾才過問一下孩子的學習狀況,對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達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師因素

在學校裏,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瞭解不夠,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後,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讚歎,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潛力與水平,也就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卻慢慢佔了上風。另外,老師對少數心目中的優等生日益產生的偏愛,對多數屬於中間狀態的學生來説,是一個沉重的壓力,普遍滋長嚴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師片面地認識學生,對優等生日趨偏愛,更進一步加深國小生的心理壓力,使學生的自卑心理日趨嚴重。

多年的班主任經驗告訴我,毛某同學出現這種狀況,極可能是因為她的心理有必須問題。如何幫忙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這個陰影呢?

三。輔導策略

這半學期以來,我在班級裏進行了“班級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動管理實踐,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驚喜地發現毛某同學的狀況明顯好轉,她在班級各項活動的影響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樹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態。此刻她不但喜歡與同學一道做遊戲了,而且用心參加班級管理、年級管理。看到她身上的變化,這可謂是感受良多: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師愛是教育的基礎”,為了去除毛某的畏懼心理,我在課餘經常有意無意的找毛某閒談,中午她在校午睡時,幫她蓋好被子,讓她幫我拿作業、發作業本,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她,發現她有所進步及時表揚,經常對同學説:“看,我們的毛某這天坐得真端正!”“我們的毛某同學回答問題真響亮”“我們的……”在有意無意的語氣中,全班同學看成一個整體,毛某是我們整體中的一員。漸漸的,毛某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還天真的問我:“老師,你是老師嗎?”“我不像老師嗎?”我反問。“不太像,你上課老愛笑,老師上課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説:“好孩子,這是因為你不明白,其實上課愛笑的老師多得很!”

2樹立信心,激起動力。

記得有一次班級舉行小組間的演講比賽,作為膽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組選上了,我明白這是小組成員給她的機會,我就發動她的好朋友動員,並讓他們一齊上。開始她不願意,最後加上家長和老師的鼓勵,她上了。而且表現得還不錯。我和其他老師都在自己所任課上以她為典型進行了表揚。她第一次在同學們面前有了開心的笑容。從此她變了好多。對好多課似乎也有了必須興趣。後經過不斷鼓勵,鞏固,她進步了。有一天她問我:“我能行嗎?”我説:“你這麼棒,當然行。演講都説得那麼好,還有什麼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動地不住點頭。從此,她真的十分努力,成績有了飛躍。

3重視家庭,提高潛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請來,詳細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現及原因,與他們交流,反饋狀況,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推薦家長選取適當的教育方式,我們要為自卑的同學帶給表現自己的機會。比如在家裏:有客人來到家裏,家長能夠讓她為客人遞茶、剝糖果等,也能夠讓她與客人玩一會兒,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同時,適當地讓孩子做家務,提高孩子的自理潛力,從家務勞動中鍛鍊與家人交往的潛力。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肯定、表揚。

4、進行評價,促進自信

開展形式多樣的評比活動,用激勵的方式使其揚長避短,我們讓她自主設立了自己的成長檔案,每月評一次,讓她透過自評、小組評,把自己所取得的進步記錄下來,在評價中毛某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獲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評中,學會反省,逐步完善自己。為了調動她的自我教育意識,每個月都給她以正確的評價,把毛某突出的個人事蹟在班羣眾中、家長會上羣眾表揚。這樣充分調動了她的用心性,使他在評價中自我激勵,迸發個人力量,不斷自律、自信、自強。

5參與管理,自信自強。

透過自主管理課題的深入,我們將更多自主的空間給了學生,在班級中,我們提倡“班幹輪換制”、“組長負責制”,在年級中我們推出了各項管理崗位,讓學生充分自主,不斷自律、自信、自強。在經過一番激勵之後,毛某也用心投入到各項自主管理中來,從班級的小組長開始,她對自己、對同學、對事情的看法有了明顯的變化,她不再沉淪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現出來的是一種自信、自強。在管理中,毛某發現了一些管理上的問題,透過與老師交流、與同學協作,她所在的小組不但各項評價合格,而且在班級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績,毛某臉上露出了笑容,從此她行為更自律,態度更用心,學習更自信。6輔導效果

透過輔導,透過我們慢慢地去關心她幫忙她,她此刻有了很大的變化。毛某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學校模擬考試總分班級第六名,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遊戲,上課能舉手發言且聲音較大聲。家長也反映在家學習主動,樂於把班級的事講給父母聽,主動幫家長做些家務。

五、結論。

會自卑,往往是因為缺少了自信,或對於自己的某個地方不滿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處,都不就應對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難再找回了,但是隻要對自己一向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有自卑的人,我們要多關心她們,讓她們感到家的温暖!

應對毛某的成功,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羣眾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毛某這樣的學生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心緒,慢慢地轉變看待周圍事物的不正確思想,將自己融入到羣眾中去,一點點感受大家給他的善意,透過多元評價、活動參與,使其自信自強。從而將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父母,老師,同伴上來,最終消除與所有人的隔閡,樂於理解教育者的教。

心理健康教育成功案例 篇五

一、基本狀況

王__,男,10歲,國小四年級生,獨子。父母均為農民,大專文化,家庭基本和睦,無老人同住。

二、主要問題

攻擊性行為表現明顯,伴交往不良,學習成績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學校經常與同學發生爭執,而且時有動手發生,因此同學關係緊張,很少參加團體性活動,顯得不合羣。與老師很疏遠,見到老師不會主動打招呼,並且對老師的批評感到反感,會在課堂上與老師爭執。回到家中,與父母話很少,並且愛發脾氣,不允許他人摸他的頭,即使是親戚們寵愛的表現,也會生氣。因為經常慪氣,所以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對不喜歡的老師,更不要聽課。作業不會,也不會問老師或父母,也不願意父母管他的功課。因此,學習成績逐日下降。

三、分析與診斷

(一)有關測試結果

1該兒童的確實存在攻擊性和交往不良傾向;

2該兒童的個性偏外向,有“樂羣外向”的特點,與父母所述的“不合羣”相矛盾,需具體分析原因;

3該兒童的智力與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學習潛力,成績下降,應着重思考非智力因素。

(二)成長過程

從小隨父母生活,在幼兒園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順,甚至比較膽小,對父母的話很聽。這與父母的性格特點很相似,他們的做人風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經常以息事寧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與小朋友團結,不能夠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開。甚至有時並不是孩子的錯,只要有老師説這天王__與某個小朋友“搶”玩具(實際上是後者搶前者的,老師也只是習慣性描述罷了),父母就會再次教導:下次別與小朋友搶,給他算了,你再去玩別的。那時候,王__基本上是個聽話的孩子。

上了大班後,一次一個小朋友拿繩子去勒王__的脖子,想牽着他走。王想起媽媽説過:脖子是不能夠被隨便勒的,很危險!於是,他反抗了,而且勁很大,一下子搶過了繩子。那個小朋友嚇得跑掉了。據父母稱,自那以後,他開始象變了個人,開始不斷“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國小後,逐漸變成了老師眼裏的“問題兒童”。

其實,就應説,比起同年齡的孩子,王__還是讓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學習上。基本上這四年來,都是他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的,象整理書包之類別的孩子需要父母幫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響,父母都愛看書,所以王__也十分愛看書,小小年紀,已經將《水滸》、《三國演義》等名著看過了。三年級前,雖然愛打架,但功課還是中上偏優,只是到了四年級,換了個班主任,比較嚴格,經常叫他到辦公室,於是開始反感,不大聽課,成績下降了。

而且前一週的某節班主任課(數學課)上,明明是他旁邊的中隊長叫他,他才説了一句話,但老師只批評了他,他感到憤憤不平,卻並沒告訴父母,還是父母聽別的同學説的。此刻,他脾氣很大,情緒經常很激動,父母問他多了,他就會發火,大喊大叫,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

(三)綜合分析與診斷

該兒童目前要解決的主要有三方面問題:1攻擊性行為;2人際關係(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及親子關係);3學習適應性。為什麼會有這些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攻擊性行為:

根據兒童的成長經歷,攻擊性行為的產生主要是經驗習得的結果。人的行為都有“趨利避害”的特點,之所以選取某種行為,主要是這種行為能給當事人帶來某種利益。本案中的“攻擊性行為”的最初形式是“防禦”,其核心是“不被傷害”,怕小朋友用繩子勒壞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護性反應。當這種行為的結果滿足了個體“免受傷害”這一需要時,就已經在認知上強化了這種行為的合理性;而後又沒有任何的“懲罰”出現,比如:小朋友更厲害的攻擊,老師的不滿等,就再一次證明了這種行為的可行性。“勝利”的體驗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極反應所帶來的結果要開心得多。因此,小王__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嘗試,將在觀念中構成這樣的推理:受到別的小朋友欺負,不必須要躲開,能夠透過自己的力量、武力來保護自己。而且,在“自我保護”的強烈暗示下,往往會對外界信息過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禦”,比如:對別人無意的碰撞,以為是故意的挑釁,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裏,則是一種“攻擊性行為”。

當行為不斷反覆後,將會變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成為人格特徵之一,如:攻擊性人格,表現特點即:敏感、多疑、衝動、具破壞性。當然,就王__的現狀及年齡階段,還根本談不上“攻擊性人格”,只能説有攻擊性傾向,也正因此,及時的干預是能夠矯正的,否則隨年齡的增長,行為復現率的提高,而使改變難度增大,演變為人格特徵。

另外,王__的“攻擊性行為”裏,還有着他特定年齡的好處:一種對“權威”的不滿而發泄在非權威身上,比如:對老師不公正的不滿,不能或不敢直接衝老師宣泄,而指向同學;一種尋求關注的不當方式,因為“攻擊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乾脆以“攻擊性”尋求注意,尋求理睬。

2人際交往問題:

該兒童的人際交往問題與他的攻擊性行為密切相關。攻擊性行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負”,也抱了老師處事不公的怨氣,甚至引起了同學的“注意”,但這些行為卻也構成了他在別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動不得、説不得、脾氣大、愛打人、不尊重老師、不團結同學……我們説,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動態變化的過程,交往的基礎是“相互吸引”,即喜歡與接納。而應對“攻擊性”的人,誰願意或誰敢輕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為是暗示“我想跟你們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認同和理解的。

當然,王__對班主任老師的不滿,有老師主觀臆斷的職責,需要進一步與老師溝通、澄清,而採取消極的敵對方式,只能更深地強化老師對他的“偏見”,更充分地證明了他的“不好”,反而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至於與父母的關係,就應説小王之所以對父母話少,其一是因為他目前的狀況並不理想,學習、人際都存在問題,肯定父母批評、指責,誰喜歡總聽“壞話”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長經歷,大班前父母的處世教育與大班後“自我拼搏”的結果幾乎相悖。只有孩子認同父母,覺得父母是對的,才會聽話;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推薦。而他們之間卻缺乏這種“溝通”,孩子認為父母只會批評自己,並不能給自己“保護”,父母則認為孩子不懂事,總出狀況。

3學習適應性:

雖然學習退步了,但其有學習基礎,只是發展過程中的適應不良表現。除了以上的行為與人際協調外,主要是對學習態度、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干預。

目前,該生所面臨的學習問題主要是如何將情緒與學知識分開,以及給予相應的注意力訓練,提高上課效率,並且這也是促進人際關係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齡越小,課堂學習越依靠於對老師的好惡,喜歡這個老師,可能會很專心地聽課,儘可能去表現良好,讓老師喜歡他;反之,則可能不屑一顧,甚至“惡作劇”。因此,務必在認知上明確來學校的目的,在行為上給予用心的推薦與指導,兩者結合才可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能夠看到:攻擊性行為、人際問題、學習問題等之間有着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緊密關係,都有着共同的成長經歷等背景。

四、諮詢過程(平均15小時/次)

第一次

目的:1瞭解基本狀況;2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3確定主要問題;4探尋改變意願;5進行諮詢分析。

方法:晤談、心理測驗

過程:

1填諮詢登記表,詢問基本狀況;

2兒童做CBCL及CPQ測驗,同時向父母瞭解孩子的成長過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確定諮詢主題;

4與孩子交談,探尋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變意願;

5將測驗結果反饋父母及孩子,並作出初步問題分析,讓父母與孩子理解“為什麼會這樣”。

6留相應諮詢作業:(1)“再現”事件:父母與孩子重新討論“老師冤枉”事件,着重讓孩子表達“當時怎樣想,想怎樣做,感覺如何”,目的一在於讓孩子宣泄;二在於讓父母學習與演練與孩子的溝通;三能夠順勢引導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與老師去談一次,讓老師增加對孩子的瞭解,並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歡迎的學生。

第二次

目的:1加深諮詢關係;2突破“攻擊性”應對策略。

方法:晤談、仿同法

過程:

1行為契約法反饋諮詢作業:父母與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親與班主任老師談了孩子的事,班主任瞭解了“委屈”事件,主動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課表現有進步;

2與孩子就“最受歡迎的同學”談“人際交往”問題,找出差異,促進自我覺知;

3初步制定“行為契約”,以加強自我控制,並在諮詢室進行演練。

4諮詢作業:(1)父母繼續“特意”用心評價:只找孩子的優點,並至少準備10句好話;

(2)孩子按“行為契約”行事,諸如:不主動打人、不主動罵人、每一天早上對着鏡子笑三下、上課“盯”老師、回到家説“我回來了”,出門説“我走了”……

(3)制定反饋表,記錄行為。

第三次

目的:1學會合理評價;2提高自控力;3加強親子交流。

方法:晤談、理情療法、代幣法

過程:

1反饋諮詢作業:“行為契約”完成順利,得到老師表揚,並在某天午餐時有個同學碰了他一下,他也沒有生氣;父母説孩子10好話,讓父母與孩子體驗感受;

2進一步分析行為與情緒、人際的關係,強化“合理觀念”,並引導對人對事的合理評價,練習評價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為契約法”為“代幣法”,增強親子之間的聯繫。

4諮詢作業:(1)找班主任老師的3個優點;(2)執行“代幣法”,以“代幣”量贏得自己願望的滿足,諸如:買某本書、去遊樂場一次、零用錢等等。

第四次

目的:1鞏固諮詢效果;2發展學習策略;3增強信心。

方法:晤談、心理測驗法、認知行為法

過程:

1反饋作業:完成順利,繼續執行;

2做學習適應性測驗及智商測驗,肯定其學習潛力,找出學習策略問題;

3訓練“提問法”,以提高課堂效率,將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4諮詢作業:(1)選一門課,每一天準備好一個問題,帶入課堂,在課上找答案;

(2)收集別人對他的“微笑”與“好話”;(3)父母繼續“代幣”激勵。

第五次

目的:1鞏固諮詢效果;2收束諮詢。

方法:晤談

過程:

1反饋作業:評價“提問”應用,調整提問角度;

2指出繼續努力的方向:自我監督與控制;

3基本結束諮詢。制定行為目標,加強自我管理潛力;

4鞏固與父母、老師、同學的關係。

五、諮詢效果評價

基本到達預期目標:改善了攻擊性行為,促進了良好人際關係的發展,提高了學習適應性水平。過程較完整,有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