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上冊歷史前四各單元知識點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8K

九年級上冊歷史前四各單元知識點

知識有如人體血液一樣的寶貴。人缺少了血液,身體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識,頭腦就要枯竭。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九年級上冊歷史前四各單元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九年級上冊歷史前四各單元知識1

第一單元 上古文明

第1課,西亞和北非的古代文明

知識點一,兩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蘇美爾文明與古代巴比倫

(1)發源地:西亞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城南部兩河流域。

(2)向文明過渡:大約在公元前4300年,蘇美爾人開始了向文明的過渡,蘇美爾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產生的文明之一。

(3)建國:約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以巴比倫城為中心,建立古巴比倫王國。

2.文明標誌

(1)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這個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漢謨拉比法典,

①頒佈者,漢謨拉比,

②目的,勵志的等級制度

③地位,世界上第一部體系完備的成文法典,

④作用,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時期的社會生活,

注:《漢謨拉比法典》:他公開承認,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是世界上現存的第一部體系,完備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瞭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曆史的重要文獻。

知識點二,尼羅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古代埃及

(1)發源地:尼羅河流域.

(2)統一:約公元前3100年,埃及開始形成統一的國家。

(3)最高統治者:法老

(4)權力:壟斷了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和宗教大權。

2.古代埃及文明的主要代表——金字塔

(1)建造的目的:顯示法老的威嚴及其與天上森林的密切聯繫

(2)用途:法老的墳墓

(3)代表:胡夫金字塔

(4)地位:古埃及最著名的文化遺產,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金字塔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藝術和卓越的聰明才智,象徵着古代埃及的高度文明。

第2課,南亞和東亞的古代文明

知識點一,印度河與恆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1.種姓制度:

(1)背景: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公元前2300年出現的哈拉帕文化。

(2)形成:大約在公元前2000至公元前1600年間,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建立了新的國家,並逐步確立了僧人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3)內容,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注:此外還有身份更低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

實質:種姓制度是一種等級森嚴的不平等制度。

2.佛教

(1)產生背景: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是社會矛盾尖鋭。

(2)創立時間:公元前6世紀。

(3)產生地區:古代印度

(4)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被尊為“佛陀”和“釋迦牟尼”。

(5)主張:反對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

(6)傳播:漢代時傳入中國,並擴展到東亞和東南亞地區。

(7)地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知識點二,黃河與長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1.古代中國

(1)發源地: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2)發展: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古埃及文明與兩河流域文明逐漸衰落,中國印度和希臘成為當時實際上的三個相互獨立的古代文化中心,並對其後的世界歷史產生了長久和深遠的影響。

(3)文明標誌:甲骨文,民主政治等。

第3課,古代希臘文明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和雅典民主

1.希臘城邦

(1)發源地:愛琴海地區。

(2)地理環境:僅在沿海和羣山之間,有小塊平原地帶,山區土壤貧瘠,,,不適宜農耕。

(3)形成:公元前8世紀希臘地區出現的國家,多是以一個城市或市政為中心,聯合周圍農村而成,因此被稱為“希臘城邦”。

(4)代表:雅典,以其經濟文化的繁榮和民主政治聞名於世。

2.雅典民主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民主政治達到極盛,

(2)表現

①除十將軍的職位外,雅典各級官職,經由抽籤的方式向所有公民開放。

②雅典城邦最高的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為保證公民能積極參與城邦政治活動,雅典未擔任公職和參與政治事務的公民發放津貼。

(3)影響:它是古代社會的一個光輝典範,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政治遺產

侷限性,廣大婦女和外邦人奴隸不能享有雅典民主的權利。

注:古代東方文明與古代西方文明的區別

①發源地上,東方是大河流域西方是海洋。②經濟,東方以農業為主,西方以工商業為主。③政治特點,東方奴隸主專制統治,西方奴隸主民主政治。④對外交往,東方很少對外交往,西方對外交往比較繁榮,導致兩者不同的原因是由於地理環境。

知識點二,亞歷山大東征

1.背景

(1)希臘的衰落,公元前五世紀晚期開始,希臘爆發了多次城邦之間的戰爭,長期的戰爭導致雅典和斯巴達損失慘重,走向衰落,

(2)希臘的滅亡,北方的馬其頓人趁機南下,征服了希臘,

2.東征開始

(1)時間:公元前334年。

(2)重要事件:公元前330年滅亡了領土範圍,包括埃及和巴比倫在內的波斯帝國,此後,亞歷山大的軍隊一直進軍到了印度河流域。

(3)結果:建立起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4)影響

①消極影響,亞歷山大的東征,是東方人民飽受戰爭之苦。

②積極影響是客觀上促進了希臘文明與東方諸文明的交流與匯融。

知識點三,古代希臘文化

1.帕特農神廟。

(1)修建時間: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

(2)建築構成:主體由精美的白色大理石建成,裏面供奉着雅典城守護神,雅典娜的巨大神像。

(3)風格:古樸雄偉,典型的多利亞柱式建築。

(4)地位:古希臘大型建築的重要代表,雅典衞城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

2.哲學成就

(1)古希臘哲學家的三位著名代表人物: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2)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第4課,古代羅馬文明

知識點一,從共和國到帝國

1.羅馬共和國

(1)基礎:羅馬建城:時間,753年,人物,羅慕路斯——羅馬的第一個王。

(2)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公元前510年,羅馬人推翻了王的統治,建立了羅馬共和國。

(3)擴張:羅馬共和國在統一意大利半島之後,不斷向周邊擴張,經過三次“布匿戰爭”,羅馬於公元前146年消滅了西地中海世界的另一強國迦太基,開始走上稱霸地中海之路。經過三次“馬其頓戰爭”、“敍利亞戰爭”和對埃及的戰爭,把共和國征服了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注:羅馬共和國的全國基礎是軍事擴張,第一步是征服意大利半島,第二步是稱霸地中海地區。

2.羅馬帝國

(1)建立時間:年前27年。

(2)人物:屋大維,後被尊稱為“奧古斯都”。

(3)建立標誌:屋大維創立元首制

(4)發展:在屋大維的統治下,馬帝國經濟得到發展,政治相對穩定,國家進入一個持續200年之久的羅馬和平時期。

(5)衰落

①原因:三世紀前後,自己衰弱,社會矛盾激化,羅馬帝國內部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危機。

②分裂: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其東西羅馬帝國的首都依然是羅馬城。

③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知識點三,古代羅馬的文化

1.建築方面:圓形競技場和萬神殿。

2.法制方面:與古代希臘哲學一樣,古羅馬法律也是人類文化遺產保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羅馬法對今日西方國家的法律體系有着重要的影響。

3.天文曆法:儒略曆

(1)基礎:古代埃及人創制的太陽曆

(2)制定:公元前46年,凱撒對太陽曆做了修改,制定了儒略曆,

(3)影響:後來經過修改的“儒略曆”,被稱作“格里高利曆”,即公曆,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採用了這一曆法。

九年級上冊歷史前四各單元知識2

第二單元,中古亞歐世界

第5課,中古歐洲

知識點一,千年帝國拜占庭

1.東羅馬帝國的建立

(1)營造新都: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亞歐交界處的歐洲一側建成了羅馬帝國的新都——君士坦丁堡。

(2)東羅馬帝國的建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羅馬帝國,應首都君士坦丁堡,舊名為拜占庭,因此被後人稱為拜占庭帝國。

2.《查士丁尼法典》

(1)頒佈時間:529年

(2)在位皇帝:查士丁尼

(3)影響:對當時歐洲其他地區以及後世的歷法,都有深遠影響。

對比記憶,漢謨拉比法典與查士丁尼法典

3.拜占庭帝國對歐亞文化的影響

(1)拜占庭帝國作為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繼承者,保存了他們的文化遺產。

(3)拜占庭文化對阿拉伯文明,斯拉夫文明和西歐的文藝復興都有重要影響。

知識點二,查理大帝

1.法蘭克王國

(1)背景: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日耳曼人在其故地上建立了許多的蠻族國家。

(2)建立:481年,日耳曼人的一支——法蘭克人首領克洛維,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3)查理大帝:768年,查理成為法蘭克國王,通過戰爭他控制了西歐大部分地區,800年,他被羅馬教皇加冕為皇帝,由此被後人稱作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2.《法爾登條約》

(1)目的:分割查理帝國

(2)時間:843年

(3)內容:查理的三個孫子分別獲得帝國的西部、中部和東部地區

(4)影響:奠定了日後法蘭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

知識點三

2.教權與王權的衝突

(1)原因:教皇干涉西歐各國世俗君主的政治事務,奪取他們的利益,

(2)教權的衰落:14世紀後,教權與王權緊張對峙的局面,隨着王權的增強與教皇勢力的相對衰落而緩解。

第6課,中古的西歐莊園與城市

知識點一,領主與莊園

1.莊園經濟——西歐中古社會的基礎

(1)莊園出現的原因:中古時期西歐國家的生產力低下,封建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地產生活,所以,國王、教會和大封建主都在建立莊園,莊園是中古西歐農業生產中一種特定的組織形式。

(2)發展概況

①興盛時期:9-13世紀

②內部結構:領主自營地,農奴份地及公共使用的草地、森林、牧場和池塘等

③成員:農奴和領主

④剝削方式:早期的莊園大都採用勞役地租的剝削方式

⑤特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體

2.莊園的勞動者——農奴

(1)農奴是莊園的勞動者,他們沒有人身自由,屬於領主所有,不得隨意離開莊園。

(2)農農須向領主繳納人頭税,結婚税和遺產税等各種苛捐雜税。

(3)農奴除耕種自己的份地外,還須無償的為領主耕種自營地。

知識點二,中古的西歐城市

1.中古西歐城市的興起

(1)時間:10世紀前後。

(2)地點:首先在地中海地區的意大利發展起來,在西歐其他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商業集市和舊城遺址上也形成了一些新城市。

(3)著名城市:威尼斯,米蘭和佛羅倫薩等

2.城市的自治

(1)原因:城市的繁榮刺激了西歐封建主的慾望,他們大肆盤剝城市的財富。

(2)方式:一般以贖買為手段,封建主或國王購買自制特許狀。

(3)城市居民來源:逃亡農奴是城市最初居民的來源之一。

(4)市民階層的分化:城市上層:富商和富有的手工業者等,城市貧民階層:幫工學徒及破產手工業者等。

(5)作用:富裕的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知識點三,知識的殿堂

1.中世紀大學興起的根本原因: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

2.影響:成為當時培養人才的搖籃和傳播知識的基地。

第7課,阿拉伯帝國

知識點一,伊斯蘭教的創立

1.創意背景:伊斯蘭教產生前多重危機,使阿拉伯半島動盪不安。

2.時間:七世紀

3.創立者:穆罕默德

4.傳播過程

(1)穆罕默德宣佈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後的先知,號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對多神崇拜。

(2)因朝麥加貴族迫害,穆罕默德,遷往麥地那,於622年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政權。

(3)630年,穆罕默德率領支持者佔領麥加,麥加貴族接受伊斯蘭教,承認他的權威。

(4)631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大多接受伊斯蘭教。

5.最高的經典:《古蘭經》

6.伊斯蘭教傳播的意義

(1)默罕默德以宗教信仰為紐帶,把阿拉伯各部落統一為一個強大的民族,完成了傳播宗教信仰和建立統一國家的雙重使命。

(2)阿拉伯國家和阿拉伯文明對以後世界文明的發展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識點二,阿拉伯帝國的擴張

1.阿拉伯帝國

(1)疆域:穆罕默德去世後,阿拉伯人經過一系列的征服與擴張,把只侷限於阿拉伯半島的國家擴張為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

(2)繼任者及權利:穆罕默德的繼任者被稱為哈里發,哈里發集政治軍事宗教最高領袖地位於一身。

(3)影響: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奠定了伊斯蘭教哈里發國家的疆域基礎,導致了中古時代文明格局的改變,在擴張過程中,阿拉伯人不斷吸取其他先進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阿拉伯帝國的滅亡

知識點三,阿拉伯文化

1.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兼容幷蓄,獨具特色。

2.影響:這種文化的開放性,使其迅速發展,並融合了多種古代民族文化,成為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瑰寶,阿拉伯帝國在文學,科學,建築和藝術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3.文化中心: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

4.文學藝術:《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族故事集。

5.建築藝術:清真寺,著名的有麥加清真寺,伊斯坦布爾的藍色清真寺,科爾多瓦清真寺等。

第8課,古代日本

知識點一,大化改新

1.推古改革

(1)“大和”的興起:三世紀中葉,日本中部興起了一個名為“大和”的國家。

(2)改革背景:六世紀下半葉,國內出現統治危機。

(3)措施:聖德太子制定了一系列法令來提高天皇的權威,派遣眾多使節出使中國,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

(4)影響:為“大化改新”準備了條件。

2.大化改新

(1)時間:646年

(2)人物:孝德天皇

(3)內容:政治方面,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改革統治機構,建立京師和地方行政機構,中央社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裏,由中央派人管理。

經濟方面,隋唐均田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製度,統一租税。

(4)意義:為日本確立了先進的管理體制,促進了日本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為其以後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知識點二,武士與將軍

1.武士

(1)背景:①八世紀中期之後,由於土地私有化的發展,班田制的基礎日益動搖,莊園制在地方開始形成。②九世紀後半期起,受到重重壓迫的農民組織起來進行鬥爭,國內政治形勢動盪。

(2)形成:從九世紀中期開始,擁有強大勢力的地方領主開始組織起以自己同族為核心的私人武裝力量,這種以地方領主為核心組建的武裝組織,就是所謂武士集團。

(3)職責:鎮壓農民的反抗,對抗朝廷在地方的長官“國司”。

2.幕府統治(又稱武家政治)

(1) 幕府名稱由來:幕府一詞出自漢語,指出徵時將軍的府署。在古代日本,特指武士的領袖,徵夷大將軍的府邸。

(2) 特點:以將軍為首的武士政權與天皇為首的朝廷並存,但其實際上權力遠遠超過朝廷。

(3) 發展史: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室町幕府及分裂的戰國時代。

九年級上冊歷史前四各單元知識3

第三單元,近代社會的曙光

第9課,文藝復興運動

知識點一,思想解放運動

1.背景

(1)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十四十五世紀,地中海沿岸和大西洋沿岸的某些城市,如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和法國的,佛蘭德爾等地,出現了分散手工工場和集中手工場,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2)新興資產階級的形成:少數富裕的手工業者,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和細密的生產分工,演變為集中的手工工場主。他們與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

(3)資本主義性質的租地農場和農業工人的出現:從16世紀開始,各國農業生產發生了重大變化,原來莊園的管事或大一些的自耕農,從土地所有者——領主那裏租來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僱傭農民耕種,然後再根據契約和領主按一定比例分配全部產品,被僱來耕種的農民則成為農業工人。

(4)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阻礙了歐洲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中古時期,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住在了歐洲人的生活,禁錮着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性,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引起廣泛的不滿。

2.興起

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新興資產階級首先在意識形態領域裏展開了反對教會精神統治的鬥爭,即“文藝復興運動”。

3.實質

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通過弘揚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方式,反對教會宣揚的陳腐説教而發起的一場嶄新的,促使人民思想運動的文化運動。

4.核心:人文主義

5.擴展:從意大利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持續了近300年,幾乎蔓延到西歐所有國家,影響深遠。

知識點二,但丁與神曲

1.但丁:文藝復興的先驅

2.代表作:長詩《神曲》,包括《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分。

3.內容:《神曲》描寫了人類戰勝邪惡,到達人生真善美境界和實現理想社會的故事,抨擊了封建教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的各種罪惡,譴責了統治階級的腐敗和貪婪,讚美了現實生活,歌頌了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具有人文主義色彩。

4.地位:被認為是歐洲開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誌。

知識點三,藝術大師——達·芬奇

1.達·芬奇:意大利偉大的藝術大師,也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除了藝術外在數學、物理、生物、解剖、地理、工程和軍事等多個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的繪畫技法精湛,創作了許多完美生動的人物形象,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2.代表作:《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

知識點四,文學巨匠莎士比亞

1.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著名的文學家,他的作品代表了當時的文學最高成就,他的劇分為喜劇,悲劇和歷史劇三大類。

2.代表作品:四大悲劇:《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其他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仲夏夜之夢》

3.藝術特色:他的戲劇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生動豐富,形象個性鮮明。

第10課,開闢新航路與殖民擴張

知識點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新航路開闢的原因

(1)經濟根源: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日益取代土地,成為社會財富的主要標誌和普遍的交換手段。

(2)社會根源:西歐各國統治者和形成中的資產階級,都渴望從東方獲取黃金和白銀等貴重金屬及奢侈品,

(3)商路受阻: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佔君士坦丁堡,使傳統的東西方商路受阻,商業貿易面臨危機。西歐商人迫切希望開闢新的航路。

2.新航路開闢的客觀條件

(1)歐洲造船和航海技術取得長足進步

(2)中國和阿拉伯的羅盤針航海知識與地理知識在歐洲的傳播,對歐洲人海外探險起了重要作用。

3.地理大發現:從15世紀開始,歐洲各國相繼開始了持續200多年的海外探險,尋找黃金和殖民擴張運動,西方人通稱為“地理大發現”。

4.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主要目的: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

(2)過程: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於1492年8月3日,率領三艘帆船出發,向西橫渡大西洋,開始探險航程,他先後到達巴哈馬羣島,古巴海地等地,每到一個地方,哥倫布就宣佈那裏是西班牙王室的領地,發現新大陸卻一直認為自己所到之地是東方的印度,稱當地人為印第安人,加勒比海上的這些島嶼則被稱為西印度羣島。

(3)結果:開闢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知識點二,首次環球航行

1.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1519-1522年,放西班牙國王之命,造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五艘帆船和260多名水手,從西班牙的聖盧卡爾港起航,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到達美洲南部的海峽,此後,西行穿過海峽,進入太平洋,併到達菲律賓羣島,再向西穿過,印度洋,繞過好望角,返抵西班牙,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

2.新航路開闢的影響

(1)積極影響:增進了歐洲人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瞭解,將世界各地聯繫起來,打破了以往世界各地相互隔絕和孤立發展的局面。

(2)消極影響:帶來了殖民掠奪和殖民擴張以及侵略活動。

知識點三,血腥的殖民掠奪

1.背景,隨着新航路的開闢,一場持續了百年的殖民掠奪,殖民擴張和侵略活動開始。

2.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掠奪

(1)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擴張之路

(2)葡萄牙的殖民掠奪,在非洲和亞洲佔領一些沿岸地區和島嶼,建立了許多知名據點,還侵佔了中國的澳門和南美的巴西。

(3)西班牙的殖民掠奪,佔領西印度羣島,和北美洲南部的地方,主要佔領了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以及亞洲的菲律賓。

(4)結果: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都成為殖民帝國。

3.其他國家的殖民擴張與掠奪

隨後英國,荷蘭,法國也在世界各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殖民擴張與掠奪。

知識點四,罪惡的奴隸貿易

1.背景: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因殖民者的殺戮和奴役,以及從歐洲帶來的傳染病的侵襲,人口和勞動力鋭減。

2.目的:從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為補充和增加美洲殖民地的勞動力,開始從非洲向美洲販運黑人。

3.三角貿易:歐洲殖民者從本國出發,裝載着鹽、布匹等廉價工業品,到非洲高價出售,購買或換取奴隸,再把奴隸用船運到美洲,賣給種植園主,然後滿載黃金白銀和美洲特產返回。

這一航線主要在歐洲西部,非洲的幾內亞灣附近,美洲西印度羣島之間,大致構成三角形狀,史稱三角貿易。

4.影響:這種罪惡的奴隸貿易歷時數百年之久,是歐洲殖民宗主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之一,為其聚斂了鉅額財富,非洲大陸因此失去大量人口,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

九年級上冊歷史前四各單元知識4

第四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知識點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

1.爆發原因:新航路開闢,英國工商業迅速發展,海外貿易之名侵略,為金國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大量的資金,新興資產階級和貴族開始形成。

17世紀初,斯圖亞特王朝,不經議會批准,隨意徵收賦税,解散議會,使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2.導火線:1638年蘇格蘭人民起義

3.開始的標誌:查理一世為了籌集軍費,鎮壓起義,被迫於1640年11月重新召集議會,標誌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

4.革命的兩大陣營: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代表的議會軍。

5.領導者:新貴族代表克倫威爾,

6.革命初期的鬥爭:1649年1月30日,國王查理一世以暴君叛徒,殺人犯和善良國民之公敵的罪名被送上斷頭台,此後英國經歷了短暫的共和時期。

知識點二,光榮革命

1.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復辟前,查理二世曾許諾大赦政治犯,實行宗教自由保護議會的權力,但是他即位後,不僅恢復封建專制的統治,還進行血腥報復,許多人遭到迫害。

(3)詹姆斯二世繼位後,英國恢復了天主教活動,並迫害清教徒,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人心惶惶。

2.“光榮革命”

(1)時間:1688年,

(2)過程:由於不能容忍詹姆斯二世的統治,支持議會的勢力,廢黜了詹姆斯二世,迎請詹姆斯二世的女兒和女婿到英國共同執政,詹姆斯二世被迫遠走法國,這次政權更迭,因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歷史上被稱為“光榮革命”。

知識點三,限制王權的法案

1.《權利法案》的頒佈

(1)時間:1689年

(2)機構:英國議會

(3)內容:對國王在政治經濟宗教等事務中的權力進行了嚴格限制,確立了議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原則。

(4)君主立憲制的含義:這種保留王位,限制王權,議會擁有最高權力和司法獨立的政治體制,被稱為君主立憲制。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1)創立了議會權力至上的原則,符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益。

(2)人類歷史上民主制度對專制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障礙。

第12課,美國獨立戰爭

知識點一,獨立戰爭的爆發

1.現在美國的基礎:從17世紀到十八世紀,經過一百多年的開拓與擴展,中國在北美東海,建立了13個殖民地,形成了現代美國的基礎。

2.獨立戰爭的導火線:1773年12月16日,“波士頓傾茶事件”

3.獨立戰爭的爆發:萊剋星頓的槍聲

(1)時間:1775年4月

(2)過程:一隻企圖突襲民兵軍火庫的英軍,在波士頓附近的萊剋星頓同殖民地民眾交火,結果英軍死傷200多人,狼狽逃走。

(3)影響:北美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知識點二,美國的獨立

1.《獨立宣言》

(1)發表時間:1776年7月4日

(2)機構:第二屆大陸會議

(3)起草人:托馬斯·傑斐遜

(4)主要內容:宣言痛斥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

(5)意義:美國誕生,獨立宣言體現了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則,成為當時歐洲各國反對封建專制,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被馬克思稱為第一個人權宣言。

2.建立軍隊:第二屆大陸會議決定組織大陸軍,並任命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在華盛頓的帶領下,各殖民地人民英勇奮戰。

3.戰爭轉折:1777年10月,“薩拉託加戰役”

4.戰爭結束:1783年9月3日,英軍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知識點三,“1787年憲法”

1.制定:1787年美國13個州的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制定並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2.實施:1789年3月4日,1787年憲法正式生效。

3.主要內容

(1)憲法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州政府和聯邦政府之間,實行權力分享,聯邦政府享有憲法明確授予的權力,如貨幣發行權,其他憲法沒有明確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歸各州政府擁有。

(2)在國家權力方面,採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則,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

4.影響

(1)積極影響:使聯邦政府的權力大大加強,鞏固了北美獨立戰爭的成果,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是世界近代第一部成文的資產階級憲法,他所創立的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原則,對歐洲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及政治體制的設計和建立都有着重大影響。

(2)侷限性:1787年憲法也有階級侷限性,如允許奴隸存在,保留了種族歧視條款,不承認黑人利安人和婦女享有與白人男子同等的權利等。

第13課,法國大革命

知識點一,大革命的爆發

1.時間:1789年7月14日

2.標誌: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

3.影響:揭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序幕,7月14日被定為法國國慶日。

知識點二,《人權宣言》的發表

1.背景: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巴黎落入領導革命的制憲議會手裏。

2.制定機構:制憲議會,

3.名稱來歷:制憲議會制定了憲法,為憲法附加了一個文獻,即《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簡稱《人權宣言》。

4.主要內容

(1)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

(2)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於保存人的自然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整個主權來源於國民,英語是公共意志的體現,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公民享有言論,出版信仰等自由。財產權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

5.革命的發展進程: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度,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巴黎人民再次齊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雅各賓派掌握政權,把法國大革命推向高潮,1794年7月27日的熱月政變,結束了雅各賓派的統治,法國大革命高潮結束。

6.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徹底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場革命也還有很大的歷史侷限性。

知識點三,拿破崙帝國的興亡

1.霧月政變

(1)背景:大革命高潮結束後,法國國內局勢動盪,歐洲的反法勢力趁機策劃進攻法國,這種內外交困的形勢,軍人出身的拿破崙登上了歷史舞台。

(2)時間:1799年11月9日

(3)過程: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國家政權,史稱“霧月政變”

(4)結果:政變後建立了執政府,拿破崙自認第一執政,1804年,拿破崙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

2.頒佈法典

(1)為了加強統治,拿破崙頒佈了《民法典》、《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獻,其中《民法典》被稱為《拿破崙法典》。

(2)評價:拿破崙法典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法典,他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

3.對外戰爭

(1)特里茨戰役、組織萊茵同盟,實行大陸封鎖,擊敗第五次反法同盟。

(2)對外戰爭的雙重性:拿破崙帝國的鐵蹄踏遍了除俄國之外的整個歐洲大陸,給歐洲各國帶來了民族壓迫,但也保衞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並把這些成果帶到了歐洲。

4.拿破崙帝國的覆滅:1815年6月18日,第七次反法同盟軍隊與拿破崙軍隊在比利時境內的滑鐵盧展開會戰,拿破崙戰敗,被流放到大西洋荒島孤獨死去。

第14課,第一次工業革命

知識點一,改變世界面貌的發明

1.英國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

(1)18世紀中期,英國商品越來越多,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生產供不應求。

(3)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

2.飛梭的發明:1733年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速度。

3.珍妮機的發明

(1)時間,1765年

(2)發明者:工人哈格里夫斯

(3)特點:蒸汽機能夠同時紡出多根棉紗。

(4)命名:哈格里夫斯用自己女兒的名字把它稱為珍妮機。

(5)意義:解放了棉紡織領域一切的發明,有力的促進生產發展,使人類在物質領域完成一次巨大飛躍,揭開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

4.瓦特改進蒸汽機的意義:瓦特蒸汽機被廣泛應用於許多部門,帶動機器,促進機器製造,冶金、採礦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技術革命,英國的工場手工業基本上被大機器生產所取代,人類進入一個嶄新的“蒸汽時代”。

5.蒸汽機車的發明

(1)發明者:英國的史蒂芬孫

(2)過程:1825年他研製的“施行者號”蒸汽機試車成功。

(3)影響:蒸汽機車發明後,鐵路交通迅速發展,人類進入了火車時代。

知識點二,工業社會的來臨

1.工業革命的影響

(1)許多生產領域和行業開始使用機器,社會生產力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2)現代工廠制度建立起來,人類完成了從手工工場向現代工廠的過渡,

(3)現代工廠制度改變了社會階級結構,產生了現代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個主要的階級

(4)現在工廠制度帶動了整個社會的快速變化,以工業和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取代了以農村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新城市興起,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人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面貌發生了鉅變。

2.工業革命的完成

(1)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已基本取代了手工工廠,工業革命即將完成。

(3)影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49年英國在世界工業所佔比重達到45%,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達25%,成為第一個世界工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