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感恩父母的故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7W

感恩父母的故事(精品多篇)

感恩父母的故事 篇一

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説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説:“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脱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感恩父母的故事 篇二

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感恩父母的故事 篇三

一朵玫瑰花

有位紳士在花店門口停了車,他打算向花店訂一束花,請他們送去給遠在故鄉的母親。

紳士正要走進店門時,發現有個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紳士走到小女孩面前問她説:“孩子,為什麼坐在這裏哭?”

“我想買一朵玫瑰花送給媽媽,可是我的錢不夠。”孩子説。紳士聽了感到心疼。

“這樣啊……”於是紳士牽着小女孩的手走進花店,先訂了要送給母親的花束,然後給小女孩買了一朵玫瑰花。走出花店時紳士向小女孩提議,要開車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嗎?”

“當然啊!”

“那你送我去媽媽那裏好了。可是叔叔,我媽媽住的地方,離這裏很遠。”

“早知道就不載你了。”紳士開玩笑地説。

紳士照小女孩説的一直開了過去,沒想到走出市區大馬路之後,隨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來到了墓園。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墳旁邊,她為了給一個月前剛過世的母親,獻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遠路。紳士將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後再度折返花店。他取消了要寄給母親的花束,而改買了一大束鮮花,直奔離這裏有五小時車程的母親家中,他要親自將花獻給媽媽。

事例十:孟佩傑——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童稚的年歲,她一力撐起幾經風雨的家。她的存在,是養母生存的勇氣,更是激起了千萬人心中的漣漪。命運對孟佩傑很殘忍,她卻用微笑回報這個世界。

五歲那年,爸爸遭遇車禍身亡,媽媽將孟佩傑送給別人領養,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傑還是沒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養母劉芳英在三年後癱瘓在牀,養父不堪生活壓力,一走了之。絕望中,劉芳英企圖自殺,但她放在枕頭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傑發現。“媽,你別死,媽媽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勁,有媽就有家。”

從此,母女二人相依為命,家中的收入來源是劉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資。當別人家的孩子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個頭沒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沒喊過疼。

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孟佩傑總是來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點起牀,替養母穿衣、刷牙洗臉、換尿布、喂早飯,然後一路小跑去上學。中午回家,給養母生火做飯、敷藥按摩、換洗牀單……有時來不及吃飯,拿個冷饃就趕去學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務活,等服侍養母睡覺後,她才坐下來做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女兒身上的特點是有孝心、愛心和耐心。”劉芳英説,如果有來生,她要好好補償女兒。為配合醫院的治療,孟佩傑每天要幫養母做200個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鐘。碰上劉芳英排便困難,孟佩傑就用手指一點點摳出來。

2009年,孟佩傑考上了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權衡之下,她決定帶着養母去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間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傑頂着炎炎烈日上街發廣告傳單,拿到工資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買養母最愛吃的紅燒肉。

“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過幫助,都被孟佩傑婉拒了,她堅持自己照顧養母。孟佩傑的畢業願望是當一名國小老師,安安穩穩,與養母簡單快樂地生活。

感恩父母故事5篇精彩彙集 篇四

孝以敬為先

在《中庸》的仁愛思想裏,孝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大家都知道,孝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之一。

在孔子的高徒有子看來,它便是仁的根本。一個人假如做不到孝,那就不可能是個仁人,甚至都很難稱得上是個人。

為什麼有子會這麼説呢?

原因很簡單,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對自己的恩情最大。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連最基本的情感都沒有的人,又怎麼能指望這個人尊重其他人和社會呢?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好的社會成員的。

《詩經》上説:“哀歎我的父母,生我的時候是多麼的辛苦啊!”

尤其是母親,從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母親的付出,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所以,我們才會把生日叫做“母難日”,意思是自己出生那天就是母親受難之日。

在儒家文化裏面,跟孝連在一起的,還有一個悌。

孝和悌是並稱的,悌的地位稍微低於孝,因為畢竟父母還是比哥哥姐姐大一些。

悌的意思就是對兄長的尊重。當然,由於悌的本義是“弟”,也就是做弟弟的要有做弟弟的樣子。因此,悌就不僅僅指弟弟對哥哥的尊重,還包括了對姐姐的尊敬。

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

在春秋時期,人們見面時的禮節,都是左手抱在右手上拱手作揖。可一旦遇到了有人去世,舉辦喪禮時,就正好相反了。

一天,孔子見到自己的弟子,拱手作揖是右手抱在左手上。

這些弟子們,看見老師這樣做,以為孔子對禮節有了新的規定,於是也照學起來。

孔子看見弟子們依樣畫葫蘆,有些失望地説:“我這樣做是因為我的姐姐剛去世,我正在為她服喪,你們為何要這樣做呢?”

由此可見,在儒家文化裏面,對姐姐的尊敬同樣是重要的,不亞於對哥哥的尊重。

孝悌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情感,是對父母和哥姐的敬重。這些情感甚至是動物都擁有的: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曾經感動了無數人。

不過,人類跟動物不同。人類既明白做人要有孝心,更清楚對孝本身,也要進行理性的思考,不能死搬硬套。

這一點,就是《中庸》關於孝的學説了:孝必須以敬為先。

孝以敬為先是什麼意思呢?

在《論語》裏面,孔子曾經感歎道,人們對孝的理解僅僅是指養活父母。

可是,孔子反問説,人們還會養活很多寵物,像狗、馬之類的。如果孝指的是養活父母的話,那和養活狗、馬這些寵物有什麼區別呢?

因此,孔子才説,孝絕不僅僅指養活父母,而是要以敬為前提。這就是孝以敬為先的含義所在。

孔子説的這種現象,在我們今天,也並不少見。

很多人出於各種原因,比如工作忙,或者不願意跟老人一起生活等,認為只要給父母足夠的錢,讓他們衣食無憂,就算是盡孝心了。

與之相對比的是,這些人家裏養了很多寵物,他們對寵物可説是疼愛之至。那樣子,好像自己的親生父母連寵物都不如。這怎麼説得上是孝呢?

更有甚者,他們對父母的“敬”,是敬而遠之,也就是根本不跟父母往來,連逢年過節都不去探望父母,這就更加不是孝了。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孔子才説,孝以敬為先。不真心尊敬父母,是稱不上孝的。

孝以敬為先,用另外一句話説,就是孝不是愚孝,不是沒有原則的一味順從。

孔子曾説:“三年不改於父道,可謂孝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父親去世之後三年內,按照父親為人處世的原則做事,可以稱得上孝。

孔子這樣説是有道理的。因為父親去世之後,一般要哀思三年。在這三年裏,出於思念,是不能改變父親生前的做事原則的,即便父親的做法不對。

然而,孔子的這句話也留下了一個“尾巴”:三年不改於父道,那麼三年之後呢?這就要看情況而定了。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孝,也是要隨情況的變化而有所不同的。

假如一味地順從父母,是稱不上孝的。

大家都知道,曾參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被後人尊稱為曾子。

據説,有一天,曾子在自家地裏鋤瓜,一不小心把一棵瓜苗的根鋤斷了。

曾子的父親叫曾皙,是個脾氣很不好的人。

他聽説後,怒氣衝衝地抄起一根大棒就打曾子,竟然一棒把曾子打昏在地,半天才甦醒過來。

然而,曾子醒來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急忙向父親道歉:“剛才我做錯了事,得罪了您,您用那麼大的力氣打我,沒閃着腰吧?”

説完,曾子就去彈琴唱歌,還故意讓曾皙聽到,以表明自己根本沒有生父親的氣。

這件事情傳到了孔子那裏,孔子很不高興地對其他弟子説:“下次曾參再來,別讓他進我的門!”

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只好讓師兄弟們向孔子詢問原因。

孔子解釋道:

“當年,舜的父親瞽叟也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對舜常常非打即罵。可是,舜卻跟曾參不同:瞽叟讓舜做事情時,舜總是在旁候着;可是瞽叟要殺舜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他。

就是説,如果責罰很小,舜就會默默接受;可一旦父親發怒,要拿大棒打他,舜就會躲得遠遠的。

舜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是害怕父親背上殺害親生兒子的罪名啊!

可曾參呢,他明知道父親在氣頭上,下手沒有輕重,要真把他打死了,那豈不是陷父親於不義之地嗎?何況,殺了人,官府不還得治他父親的罪嗎?”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中庸》所説的孝,絕對不是一味地順從。

如果只是對父母言聽計從,而不管他們的做法對還是不對,會造成什麼後果,是會出現差錯的,甚至還有可能釀出慘劇來。

由於這個原因,西漢末年的大學者劉向才會説,“以曾子的才華,又身處聖人門下,尚且犯了罪過而不自知,可見把握好孝的度是多麼重要啊!”

要想把握好孝的度,首先要對父母的各種吩咐、要求,採取一定的策略來對待。

如果父母的要求、吩咐是合情、合理的,自己力所能及,那麼就應該很好地完成。

如果父母的要求、吩咐違背了情理,這時就應該及時糾正。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武子有一個十分寵愛的妾。

魏武子生病時,曾囑咐兒子魏顆道:“我死了之後,你一定要把這個妾嫁出去,別讓她在咱們家受苦。”

沒過多久,魏武子病情加重了,神智十分不清楚。他又對兒子説:“我死了之後,一定要記着把這個妾殺了,給我陪葬。”

説完這話,魏武子就死了。

按理説,父親臨終時交代的話,魏顆應該十分順從。可是,魏顆並沒有把父親的愛妾殉葬,還是把她嫁走了。

魏家的食客不明白原因,就向魏顆請教。

魏顆回答説:“父親病重時,神智已經不清楚,那時候他説的話是不符合情理的。我之所以把父親的愛妾嫁出去,是在執行父親清醒時給我的吩咐。”

後來,秦桓公伐晉,秦軍與晉軍輔氏(今陝西大荔縣)打得難分難解。

魏顆與秦將杜回,也廝殺得不分勝負。

眼看魏顆就要體力不支了,一個老人趁亂把地上的雜草打成結,絆倒了杜回,魏顆這才轉危為安,還俘虜了杜回。魏顆也因此受到了晉國國君的賞賜。

一天晚上,魏顆見到了那個老人,向他道謝。

那個老人反而説:“應該謝你才對,我就是你沒有讓她為你父親陪葬的女子的父親。我今天這樣做,就是為了報答你的大恩。”

這就是典故“結草銜環”中的“結草”。

由此我們知道,在《中庸》看來,魏顆執行了父親合情合理的吩咐,拒絕了父親不合情理的要求,這才算得上是大孝。

這便是《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的含義所在。

換句話説,對父母的孝,應該是善於繼承父母的優點、拋棄父母的缺點,記住父母創業的艱難,發揚父母的奮鬥精神。

孝,關鍵就是這個“善”字,反對“一根筋”的言聽計從,從實際情況出發來權衡如何孝敬父母,絕不是越順從越好,也絕不是包辦父母的一切事務。

有這樣的一個家庭,生活條件相當優越。

這家裏有一個九十多歲的老母親,身體十分健康,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得很幸福。

按理説,這樣大的年紀,這位老母親應該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所有家務都應由兒子、媳婦做。可是,在這個家庭裏,每次客人來了,都會見到老母親收拾桌子、洗碗筷。

看到這個場景,很多客人都有些不理解。

這時,兒子解釋道:

“我母親一直都生活在農村,哪裏閒得下來。你要是讓她整天待着,什麼事情都不做,她反而會渾身不舒服。

還有,我母親很要強,她要是感覺在我家白吃白住,會有心理負擔的。現在讓她收拾桌子、洗碗筷,可以説是一舉兩得。”

説完這話,這個兒子將客人帶到廚房,指着老人剛洗過的碗筷説:“你仔細看,這些碗筷根本沒有洗乾淨,上面還有油膩。我們每次都是她洗完之後,再悄悄地洗一遍。”

聽完這番話,客人才恍然大悟過來。

這個聰明的兒子,就是善於孝敬父母的典型。

按照《中庸》的觀點,只有根據父母的實際情況,選擇了自己孝敬的方式,才能最終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才是真正的《中庸》孝道。

感恩父母的故事 篇五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説,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鄉下小村莊的偏僻小屋裏住着一對母女,母親深怕遭竊總是一到晚上便在門把上連鎖三道鎖;女兒則厭惡了像風景畫般枯燥而一成不變的鄉村生活,她嚮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過收音機所想象的那個華麗世界。

某天清晨,女兒為了追求那虛幻的夢離開了母親身邊。她趁母親睡覺時偷偷離家出走了。

”媽,你就當作沒我這個女兒吧。“可惜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麗動人,她在不知不覺中,走向墮落之途,深陷無法自拔的泥濘中,這時她才領悟到自己的過錯。

”媽!“經過十年後,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拖着受傷的心與狼狽的身軀,回到了故鄉。

她回到家時已是深夜,微弱的燈光透過門縫滲透出來。她輕輕敲了敲門,卻突然有種不祥的預感。女兒扭開門時把她嚇了一跳。”好奇怪,母親之前從來不曾忘記把門鎖上的。“母親瘦弱的身軀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以令人心疼的模樣睡着了。

”媽……媽……“聽到女兒的哭泣聲,母親睜開了眼睛,一語不發地摟住女兒疲憊的肩膀。在母親懷裏哭了很久之後,女兒突然好奇問道:”媽,這天你怎樣沒有鎖門,有人闖進來辦?母親回答説:“不只是這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來進不了家門,所以十年來門從沒鎖過。”

母親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兒回來,女兒房間裏的擺設一如當年。這天晚上,母女回覆到十年前的樣貌,緊緊鎖上房門睡着了。

感恩父母的故事 篇六

有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她和媽媽相依為命。媽媽每一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來。每到日落時分,小女孩就開始站在家門口,充滿期盼地望着門前的那條路,等媽媽回家。媽媽回來的時候是她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刻,因為媽媽每一天都要給她帶一塊年糕回家。在她們貧窮的家裏,一塊小小的年糕都是無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經過了晚飯時間了,媽媽卻還沒有回來。小女孩站在家門口望啊望啊,總也等不到媽媽的身影。天,越來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決定順着媽媽每一天回來的路自己去找媽媽。她走啊走啊,走了很遠,最後在路邊看見了倒在地上的媽媽。她使勁搖着媽媽的身體,媽媽卻沒有回答她。她以為媽媽太累,睡着了。就把媽媽的頭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讓媽媽睡得舒服一點。但是這時她發現,媽*的眼睛沒有閉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媽媽可能已經死了!她感到恐懼,拉過媽*的手使勁搖晃,卻發現媽媽的手裏還緊緊地拽着一塊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卻發不出一點聲音……

雨一向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明白媽媽再也不會醒來,此刻就只剩下她自己。媽媽的眼睛為什麼不閉上呢?她是因為不放心她嗎?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該怎樣做。於是擦乾眼淚,決定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媽媽她必須會好好地活着,讓媽媽放心地走……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語做着這首《感恩的心》,淚水和雨水混在一齊,從她小小的卻寫滿堅強的臉上滑過……“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她就這樣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向到媽媽的眼睛最後閉上……感恩的回報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麪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面包的籃子,對他們説:“這個籃子裏的麪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一天都能夠來拿一個麪包。”瞬間,這些飢餓的孩子彷彿一窩蜂一樣湧了上來,他們圍着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着,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麪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麪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麪包師説聲謝謝,就走了。但是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齊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只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麪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麪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麪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第二天,麪包師又把盛麪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面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着,羞怯、可憐的依娃只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麪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面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必須是揉麪的時候不留意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當依娃把媽媽的話告訴麪包師的時候,麪包師面露慈愛地説:“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麪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持續此刻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手術費=一杯牛奶一個生活貧困的男孩為了積攢學費,挨家挨户地推銷商品。傍晚時,他感到疲憊萬分,飢餓難捱,而他推銷的卻很不順利,以至他有些絕望。這時,他敲開一扇門,期望主人能給他一杯水。開門的是一位美麗的年輕女子,她卻給了他一杯濃濃的。熱牛奶,令男孩感激萬分許多年後,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婦女,因為病情嚴重,當地的大夫都束手無策,便被轉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醫院。外科大夫為婦女做完手術後,驚喜地發現那位婦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飢寒交迫時,熱情地給過他幫忙的年輕女子,當年正是那杯熱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結果,當那位婦女正在為昂貴的手術費發愁時,卻在她的手術費單上看到一行字:手術費=一杯牛奶。這個年頭,人們很少感動了,對什麼都不再感動了。即使他們還會感動,也只是感動於只有他們才會感動的對象。其實,這個世界是有些共同的東西的。看了這幾則故事絲毫不為所動的人,沒有一點反思的人,他們的情感世界必須暫時缺少了一點很重要的東西,或者永遠失去了一些最寶貴的東西!感恩,是結草銜環,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寶貴機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紀壯舉。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視的一次愛的教育。

感恩,不是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鬧的片刻答謝,而是發自內心的無言的永恆回報。

感恩,讓生活充滿陽光,讓世界充滿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