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歷史(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3W

高二歷史(多篇)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一

1、反法同盟

(1)1793年春,英國糾合普、奧、意、西等國以法國處死路易十六為藉口,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裝干涉法國革命。1898年,英國組織第二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帝國時期,英、俄、奧等國又先後組織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對法戰爭。

(2)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序,後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2、“神聖同盟”和“四國同盟”

(1)組織演變和使命:1815年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倡議,俄、普、奧三國成立“神聖同盟”。其目的是在____的名義下,聯合歐洲各國的封建君主,共同鎮壓革命,維護維也納體系。接着又成立四國同盟(包括英、俄、普、奧四國),決心以武力貫徹神聖同盟的使命。

(2)主要活動:①1820~1823年,西班牙爆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神聖同盟授權法國出兵鎮壓了革命。②1820年,意大利爆發資產階級革命,1821年,神聖同盟決議由奧地利出兵鎮壓革命。③1823年,俄國唆使法國以神聖同盟名義派兵遠征拉丁美洲,鎮壓西屬殖民地的獨立戰爭,由於美國發表“門羅宣言”,干涉計劃未能實行。

(3)瓦解:在希臘和比利時獨立運動的衝擊下,同盟內部出現利益衝突,同盟開始瓦解。

(4)性質:是維護維也納體系、鎮壓人民革命運動的帶有封建性、反動性的政治軍事同盟。

3、國際聯盟

(1)提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原則”中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

(2)建立: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聯,國聯盟約列入凡爾賽和約。1920年1月,在日內瓦成立,為英法所操縱。

(3)宗旨:維護和平,制裁侵略。

(4)實質: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5)主要活動: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德意入侵西班牙採取縱容侵略的政策。

(6)解體:二戰期間,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聯合國成立後,國聯宣告解散。

4、法西斯同盟

(1)形成:①德意祕密簽訂《德意議定書》(1936年),形成“柏林——羅馬軸心”。②德日簽訂《協定》,一年後意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國軸心正式形成。③1940年秋,德國與日本、意大利正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

(2)活動: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1939年德國吞併捷克。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1940年春夏之交,德國攻佔北歐和西歐的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法國投降。1940年秋德軍猛攻英國。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與此同時,意德軍隊進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5、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建立:1941年秋,羅斯福和丘吉爾會晤,發表《大西洋憲章》,提出尊重各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同時美英加強對蘇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代表在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2)主要活動:政治上互相協作(二戰期間四次會議)、經濟上互相支持、軍事上互相配合。

(3)意義: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鬥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

6、聯合國

(1)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蘇等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開會,籌劃建立聯合國。10月,《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總部設在紐約。

(2)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中惟一有權採取行動來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3)常任理事國:中、蘇、美、英、法。

(4)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間的平等友好關係,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行動。

(5)原則:《聯合國憲章》規定了各會員國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主權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等。

(6)作用:初期聯合國實際為美國所操縱。後來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伸張正義的舞台。

7、歐洲共同體

(1)原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密切聯繫,加快合作。

(2)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由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併組成。

(3)主要國家:起初,只有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後來又有一些西歐國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國加入歐共體。

(4)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5)實質:國家壟斷資本的聯合。

(7)影響:①西歐各國間的政治、經濟聯繫日益加強,政局日益穩定,它的國際地位提高並日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②美國對西歐的控制減弱,美國與西歐的主從關係改變,並逐漸向平等的夥伴關係發展,這就使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併發生動搖。

8、七十七國集團——20世紀60年代第三世界建立的國際經濟組織,到80年代其成員已增加到110多個。這個組織主要通過與發達國家在聯合國進行談判,來實現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目標。

高二歷史所有知識點整理 篇二

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背景、含義、派別、影響)

(1)爭鳴的背景:社會大變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潰,戰爭頻繁,私學興起。

(2)爭鳴的影響: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2、孔子、孟子和荀子與儒家思想的形成(主張、評價、影響)

(1)孔子創立(仁、禮、有教無類)

(2)孟子的主張:人性善,民貴君輕,仁政。

(3)荀子的主張:人性惡,君舟民水,仁義王道,通過學“禮”來改變。

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背景、主張、措施、影響)

1、董仲舒的主張: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土地兼併問題

2、漢武帝的措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推廣儒學。

[目的:加強_集權。影響:加強了_集權,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三、宋明理學(背景、影響、比較)

1、程朱理學

(1)“二程”(理學的開創者)指程頤、程顥,其主要觀點有:天理是萬物的本原,_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觀點是:理氣論;存天理,滅人慾。

2、陸王心學

王陽明(守仁)的心學觀點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無物);致良知(加強道德修養,克服人慾,恢復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產生於心,要用良知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四、明清之際的儒學批判繼承

1、李贄“離經叛道”(反正統,異端)觀點:反對“聖人”;認為人的物質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指:

黃宗羲(著《明夷待訪錄》)反對君主_、“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法”顧炎武(著《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經世致用、亡國與亡天下

王夫之(著《船山遺書》)唯物論、辯證思想

三人思想的共同之處有:反對君主_,提倡工商皆本,主張經世致用。

高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篇三

1、維也納會議

(1)時間:1814~1815年。

(2)參加國:戰勝拿破崙帝國的歐洲各國,由俄、英、普、奧四國操縱。

(3)內容:①恢復歐洲舊的統治秩序。②限制法國,保證歐洲均勢,按大國意志重新劃分歐洲版圖,分割海外殖民地。③英國奪得了許多原屬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進一步鞏固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④繼續維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

(4)影響:確定的歐洲統治秩序和國家體系稱為維也納體系。

2、柏林會議

(1)時間:1884年。

(2)參加國:歐美15國。

(3)內容:調解歐洲殖民國家爭奪非洲的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

(4)影響:標誌着帝國主義瓜分非洲高潮的到來。

3、巴黎和會

(1)時間:1919年。

(2)參加國:一戰的戰勝國,主要由英、法、美三國操縱會議。

(3)內容:同戰敗國媾和;中心是處置德國;簽訂了對德、奧、匈、土的和約。

(4)影響:建立了凡爾賽體系,調整了帝國主義在歐洲的矛盾,改變了歐洲和中東政治格局。

高中歷史的高頻的考點 篇四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係。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併、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後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後來2000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後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緻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史上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繫,後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係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係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税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説明:歷來是大學聯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明清

明清——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封建社會的由盛轉衰

1、明清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的原因、措施、實質。八股文,軍機處。

2、明清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原因表現,中西萌芽後面臨的不同經濟、政治、外交、思想環境。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對資芽的阻礙。

3、理解一條鞭法和地丁銀製度。

4、辨證分析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響。把其與新航路的開闢做比較。

5、明清歷史發展最突出的本質趨勢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對外交往的新情況和外交變化。

7、識記清朝前期鞏固多民族國家、捍衞主權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門問題,鄭成功收復台灣和清統一台灣。

10、黃宗羲的政治、經濟主張的背景,評價。與商鞅、韓非、董仲舒的比較。

11、科技和文化領域的雙重性和兩面性。小説,民主思想,總結性的科技鉅著。教育。(文學繁榮科技落;總結居多創新弱;專制居主和民主思想並存;交流減少轉為弱勢文化。)

12、辨證看待康乾盛世與封建社會沒落的關係。

13、清朝的疆域。注意我國曆史上對東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灣的管轄。

説明:此階段應注意:統一,資芽,沒落,鞏固。

重要會議

1.不同時期中共重要會議:

(1)1921年中共一大: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定為奮鬥目標,堅持以革命手段實現這一目標。

(2)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3)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決定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制定革命統一戰線方針。

(4)1927年八七會議:糾正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確定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的思想。

(5)“工農武裝割據”思想:中共領導下,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相結合。

(6)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統治,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是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

(7)1935年底的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8)1937年的洛川會議:制定了動員全民族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的人民戰爭路線即全面抗戰路線。

(9) 1938年持久戰理論: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指明瞭抗戰發展的正確道路。

(10)1942年整風運動:中共開展了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傾和右傾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11)1945年春中共七大:確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12)1949年春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決定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解決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重大問題。

(13)1956年召開的八大,確定集中力量把我國儘快地由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中國而奮鬥的總任務。

(14)”“””後,開展了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15)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停止“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思想開始形成。

(16)1981年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徹底否定了““””。

(17)1982年的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18)1987年召開的十三大確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19)1992年的十四大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設的主要任務,即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力量把經濟建設搞上去。還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1997年的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22)確立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會議分別是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大。

實行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會議分別是八七會議、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

糾正黨內的錯誤的會議分別是八七會議、遵義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

①確立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1945年中共“七大”。

②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行動指南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

③把“三個代表”思想確立為黨的主刀思想並寫入黨章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標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五四運動。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基礎是新三民主義。

標誌着國民黨的主力基本被消滅是三大戰役。

標誌着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是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1949年中共“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在1964年中共三屆人大。

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共和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樁冤案是劉少奇案

1989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頒佈,199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行政複議法》。這兩部法律規範了政府行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證。

高二歷史知識點梳理 篇五

一、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1、社會矛盾尖鋭

階級矛盾:土地兼併、賦税沉重,連年戰爭、自然災害-----農民起義

##矛盾:宋遼、宋夏戰事不斷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2、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

積弱-----軍隊戰鬥力弱

原因:皇帝集軍權、更戍法

積貧-----國家財政負擔沉重入不敷出

原因:宂兵,宂官,宂費

3、慶曆新政

中心:整頓吏治

結果:失敗-----觸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強烈反對(失敗原因)

影響:王安石變法的前奏

二、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1、富國之法(理財)

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輸法

作用:政府的收入增加,積貧的局面有所改變,社會矛盾有所緩和。

2、強兵之法(整軍)

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軍器監

作用:北宋國力增強,積弱局面有所改觀

3、取士之法(教育、用人):

改革科舉、整頓太學、惟才用人

三、王安石變法的作用(評價)

1性質: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

2積極作用:政府財政收入增加,國家軍事力量加強,在一定程度上暫時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3侷限性:農民處境沒有根本改變;不能從根本上擺脱統治危機

四、結果:失敗----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失敗主要原因)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篇六

一、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發展的歷程

代表人物

古希臘

智者學派: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美德來源與教育”

柏拉圖:《理想國》

亞里斯多德:古希臘最博學的人。關注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特別強調在整個自然界中,人類是最高級的。

提倡懷疑,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和人的決定作用。

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世紀

__神學觀念支配了一切。人文主義思想幾乎湮滅。

文藝復興(14-17世紀中期

起源於意大利:“文學三傑”:薄伽丘《十日談》;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義之父”。“美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

傳播:16世紀以後,由意大利擴展到歐洲其他地區。出現了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等藝術大師和“日心説”等自然科學成就。

提倡人性,反對神性;追求現實的幸福,倡導個性解放,反對迷信盲從。核心是人文主義。人文精神復興。

宗教改革(16世紀)

德國:馬丁·路德,形成了路德教派;

瑞士、法國、英國等國紛紛進行宗教改革,出現了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新教。

反對天主教會特權,提倡個性解放,擺脱天主教會的精神枷鎖

人文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弘揚。

啟蒙運動(17、18世紀)

法國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提倡天賦人權。自由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鳩:三權分立,代表作《論法的精神》。

盧梭:人民主權、天賦人權、社會契約論。

<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學家,《純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

宣揚理性,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體系,勾畫未來社會藍圖。核心:理性主義。

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