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介紹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49K

《道家》思想中的無為而治介紹通用多篇

道家思想:無為而治 篇一

道家的“無為而治”哲學智慧,在現代政府管理、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性化管理

《老子》四十九章雲:“聖人無常心(或“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所謂聖人無常心,是説聖人無私無我無恆常不變之心,而總是以百姓心為其心,聖人心繫天下,以百姓利益為重,以百姓之憂為憂,以百姓之樂為樂。

根據“道法自然”原則,要求管理者“順其自然”有所作為,“逆其自然”有所不為。所謂“無為而治”,並非是禁絕人的一切管理行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錯誤行為。

所謂“自然”,是指作為宇宙之本的“道”以及由它派生的天地萬物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存方式。“道”和天地萬物在身體形態、生命需求和生存方式上,都是天生如此,本然如此,並非是後天人為或鬼神使之如此。把這種“自然人性論”思想運用於管理,要求管理者“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要求管理者既不能隨心所欲地“敢為”,也不能脱離實際地“妄為”,應該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之心即是百姓之心。管理者必須嚴格按照天賦的自然本性及其百姓心的變化而實施管理。這是古今中外管理學的根本出發點。

在市場經營上,根據老子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原則,要求管理者實施“經營人心”的戰略。以搶佔員工、客户、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建立企業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在企業管理上,根據老子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原則,要求管理者必須實施人性化管理。

“治大者不治小”與分級管理

根據“無為而治”思想,管理者應堅持“治大者不治小”的原則,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為,而在“大事”上則有所作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為,才能保證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作為。

在現代管理中,無論在政府管理還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都會碰到兩類事情:一類是事關全局和長遠利益的大事,另一類則是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隨着組織規模的擴大和部門層次的增多,即便是精明能幹、智慧超羣的管理者,也無法事事躬親、樣樣有為。因為管理者也是體力、能力、智慧和時間有限的“人”,而不是法力無邊的“神”。所以,面對管理場中的“人有限”與“事無限”的矛盾,管理者應不拘泥於小事,努力做到在小事上“無為”,而在大事上“有為”。

管理者的“大事”有兩件:一是決策,二是用人。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者,必須牢牢把握住他在管理系統中的科學定位。他應成為料理大事的“導演”,而不是扮演具體角色的“演員”;應是音樂演奏會的“指揮者”,而不是具體的“演奏者”;應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而不是衝鋒陷陣的“戰士”。

漢文帝丞相陳平深諳道家“無為而治”管理之道。

有一次,漢文帝臨朝問道:“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右丞相周勃愧不能對,汗流沾背,而左丞相陳平則回答:“有主者。”文帝又問:“主者謂誰?”陳平答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文帝反問陳平:“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陳平回答:“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文帝非但不責怪他,反而“稱善”。(《史記·陳丞相世家》)

“君無為而臣有為”與“抽身謀大計”

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為,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為,就必須實行“君無為而臣有為”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

君主要想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的管理目的,就必須真正做到“任官得其人”。“任官得其人”有兩層涵義:一是在識賢求賢上要有所作為,二是在用賢上要有所不為。

在識賢上,《莊子·列禦寇》篇作者認為“人者厚貌深情”。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預測天象還要困難。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變化的一定週期,可是人的面容、動作、語言複雜多變,往往將險惡人心為假人所偽飾,深深地為厚貌所隱蔽,很難看清人心的本質。所以,在識賢時,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言取人”,只能“以行取人”。依據他在實踐工作中的表現,聽其言而觀其行,透過現象(或假象)看本質,才能逐步地把握人心的真面目,尋找到德才兼備的人才。

在求賢上,高層管理者必須學會禮賢下士,低調做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為。要求管理者必須具備劉備三顧茅廬的求賢精神。劉備三顧茅廬,放下身段,請出孔明,言聽計從,終成三國鼎立之勢。周公為了輔佐周成王,禮賢愛士,廣羅人才。當他的兒子前往魯國就位時,他意味深長地告訴兒子説:“論身世、權力和地位,有誰能比得上我呢?但為了接納天下之士,我在洗澡時,曾多次顧不上沐浴,手裏握着濕頭髮就去迎接賢士;在吃飯時,也多次放下手中的筷子,吐出嘴裏的飯,恭恭敬敬地與他們説話。就這樣,還怕對賢士不夠虔誠和尊敬。你到封地魯國後,千萬不要因官高勢大瞧不起人,而是要從心底裏重賢納士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公一飯三吐哺”的故事。漢高祖為人倨傲無禮,雖幾次派人請商山四皓,而四皓終不肯出山相助。在漢高祖死後,太子劉盈卑辭厚禮親自去請,終於感動了四皓出山相助。

“不爭之德”與“藍海戰略”

從本質上,商場如戰場,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管理者應有強烈的競爭意識。

(一)“不爭之德”的現代解讀

所謂“不爭之德”,主要含義有二:

一是“不爭而善勝”。老子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聖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競爭之妙即在“不競爭”之中。宋太祖趙匡胤選派不識字的侍衞兵任“押伴使”、戰勝高談闊論的南唐高官徐鉉的故事,是一種以不辯勝雄辯、以“無聲勝有聲”的鬥爭藝術。這是老子“不爭之德”的精義所在。

二是“進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這一命題,意謂“退”是為了更好的“進”,“退”是“進”的一種手段。企業實施“退出”戰略,從表面上是“若退”,而在本質上卻是“進道”。只有退出某些領域,才能有所作為,這就是“退”與“進”的辯證法。在市場競爭中,把老子的“不爭之德”運用於市場競爭,有三種情況可以採取“不競爭”的退出戰略:第一,不加入市場賣得正火的產品競爭。第二,不介入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第三,不參與惡性的市場競爭。

(二)在市場經濟中,有兩種競爭戰略:一是“紅海戰略”,二是“藍海戰略”

所謂“紅海戰略”,是指在市場中,企業家為了戰勝競爭對手,以各種不道德、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投入到你死我活的“白刃戰”,其結果是某些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紅海。目前,在海內外市場競爭中存在着嚴重的“行業惡鬥”,不但破壞了市場的正當競爭,而且造成了嚴重的雙輸局面。要想消除“行業惡鬥”,樹立和宣傳以老子的“不爭之德”為指導的“藍海戰略”,是行之有效的對症之藥。

授權的困惑 篇二

管理者如何做到有效授權?第一把權利授給下屬後,要尊重下屬行使權力,不干涉、不干擾;第二權利授給下屬後,不能放任不管,必要時進行幫助和推動;第三,權利授給下屬後,要進行監督,不能濫用權利。即授權要讓下屬做到敢用權,用好權。但在實際的企業管理中,有效授權確實一件非常難的事情。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難點:

1、互不信任。上級認為下屬的能力不足以勝任某項任務,下屬對上級授予的權利存在疑問,不敢充分使用權利。

2、過分自信。領導經常會説:“這事離開我就很難辦了,我不去不行!”因此事無大小,親力親為,一旦養成習慣,就很難做到有效授權。

3、缺乏認識。領導者將權利授予下屬後,認為是將自己權利減少,下屬會成長很快,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地位,因此,死活不授權。相關課程推薦:領導力培訓

4、授權難以適度。上級在授權過程中難以權衡權利的多少和大小,無法制定監督的強弱,同時無法做到監督和幫助的平衡。下屬接受權利後,也不知道怎麼做才是適度、適當和適合。

我們説不會授權的領導是一名“野牛型”的領導,只會自己猛衝猛打,不顧自己下屬的鍛鍊和成長,當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又反過來責備下屬的能力不足。如何讓領導從“野牛型”轉化為“雁羣型”?雁羣中的每一隻大雁都擁有領航的能力,在飛行中,排成“人”字形,無論飛往哪個方向,都能獨當一面,成為整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蕭規曹隨”——無為而治的由來 篇三

西漢時期,劉邦和蕭何死了以後,漢惠帝即位,其宰相為曹參。在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與個人風格方面,曹參與蕭何大不一樣。史書記載曹參整天在家裏飲酒作樂,無所事事。在用人方面,他不喜歡辦事特別認真、嚴格的人,而重用那些比較粗心、和緩,大而化之,不那麼苛察的人。為此,周圍的許多官員見狀心理不安也很不滿,認為這個宰相無能、無用,還消極怠工。漢惠帝也很擔心,便直言批評道:現在國家有很多事情需要做,可是丞相您卻是這麼一種態度,希望丞相能夠勤政一些,有所作為。

曹參沉思片刻,就問漢惠帝:陛下您覺得您當皇帝,在治理國家方面比漢高祖如何?漢惠帝説自愧不如。我肯定達不到高祖那個程度。曹參接着問:那麼

陛下您看我與蕭何丞相比又如何呢?漢惠帝説那好像也是不如。然後曹參就説:好!既然我們都不如他們,而他們在去世之前,把各項規章制度都已經給制定下來了,我們後人又不如他們,那我們只有守着他們的制度並照他們既定的方針政策去做就可以了,我們不必要在他們的制度之外再去有什麼其他的作為。

漢惠帝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曹參的意見。這也就是歷“蕭規曹隨”的典故。而曹參的這種治國理念就叫作“無為而治”。

管理的無為而治 篇四

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這是老子治國的主張,也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並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在道家看來,為人處世,修心煉性,都應以自然無為為本。我藉此談點人生的感想。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為了一己之私,往往做一些違心的事,有時是忍氣吞聲,甚至可能會遇到丟盡顏面的尷尬場面,經歷各種曲折,雖説目的達到了,卻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心理常感壓抑,活得很鬱悶,時間久了,説不定還會招致病患。這樣生活實在是太累,幹麼要跟自己過不去呢?何不悟悟老子的觀點,順應生活的自然法則,活得瀟灑些,自如些呢?大哲學家羅素,活到98歲,幾乎沒有得過什麼病,有人向他求教長壽的祕訣。他説:“我吃喝隨心所欲,不醒的時候就好好睡着。”這句非常樸素的。話,卻包涵了很豐富的人生哲理。

譬如抽煙,凡煙民都知道,煙盒的側背印有“抽煙有害健康”的字樣,所以家人以此為藉口,常常規勸他抽煙既危害健康又白白浪費錢,何不力戒?為了不影響家庭的和睦,還是強制自己違心的去戒,可是這一戒就有了身體的不適。還有一種情況,自己本不抽煙的,可是為了某種應酬,不得已而去抽。我的主張是,不要強迫自己去抽或不抽,想抽則抽,不想抽則不抽,這樣可能對身體的健康有好處。當然我這樣説,並不是要討論抽煙的利弊,是説抽煙猶如做事。我們做事時,要根據具體情況,從切實需要出發,千萬不要跟自個兒過不去,強制自己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如果過了頭,便有害了。

80年代初,我有個高中時的同學,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某教育學院當老師,該學院專搞成人培訓,遠離大城市,地處偏遠,條件很差,別的同學個個都走進了理想的工作單位,有了滿意的工作,他一時想不開,決定一心考研,想從這裏跳出去,他給自己定了許多規矩,清心寡慾,整天不去交往,不去鍛鍊,除了上課、吃飯、甚至連必要的休息睡眠都常常被擠佔,一有空閒就鑽進自己的房間裏備考,可是一次次的失敗,摧垮了他本來就很脆弱的心靈,他患上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不得不住進精神病院。為什麼如此做事不考慮自己的實際,要強迫自己呢?慘痛的現實不能不讓我們坐下來冷靜的思考,生活着如何去面對現實。

可有的人面對人生,把握的原則是順其自然,該工作時就努力工作,該休閒時就好好休閒,該放鬆時就痛痛快快放鬆,該睡覺時就踏踏實實睡覺,一切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行事,出入據法,遊刃有餘,灑灑脱脱,如魚得水,一個個願望都成了真實。

人人都想追求完美的人生,完美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呢?有人這樣説,笑自己幼稚,便開始告別幼稚,笑自己淺薄,便開始學會深刻,笑自己失策,便開始醖釀成功。我們要學會品味自己,品味生活,自然而然就成熟了。所以,凡做人做事都要順乎自然,不要強難自己,修煉到了“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的境界,人生便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