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元宵節有什麼別稱(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5W

元宵節有什麼別稱(精品多篇)

關於元宵節沒有幾個人知道的事 篇一

一、元宵節的別稱與起源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二、元宵節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説起情人節,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2月14西方情人節或者7月7日的七夕節,其實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情人節。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可以説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而不是有人膚淺臆想的七夕。

三、“元宵”與湯圓並不是同一種食物

在元宵節這一天有“北滾元宵,南包湯圓”的習俗,很多人認為“元宵”與湯圓是同一種食物,其實不然。“元宵”與湯圓還是有區別的:

元宵的製作工藝是“搖”,把餡心沾水,用水沾上幹糯米粉,再重複N次這個過程直到它很大。元宵的原料餡心較硬,外皮是幹糯米粉;表面較毛糙不平,能感受到粉狀的質感。

湯圓的製作工藝是“包”,和包餃子差不多,用的是糯米粉面團+軟餡。湯圓的原料餡心很軟,和包子餡差不多,外皮是糯米粉團;面較光滑平整,能感受到麪皮的質感。

四、元宵節也是這些少數民族的其他節日

對於一些少數民族來説正月十五不僅僅是元宵節,更是屬於他們的特色傳統節日。

元宵節也是苗族的“偷菜節”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也是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羣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説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元宵節也是彝族的“巴烏節”

彝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巴烏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活動,沒有固定節日。舊時人們狩獵歸來收拾獵 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獵獲人,肉則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 跟、人從,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肉熟以後,眾人分食。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節日。節日中的巴烏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鉈鑼和十二支嗩吶(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堆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態,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將“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狩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 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五、元宵節少為人知的習俗

除了吃“元宵”、吃湯圓、猜燈謎、鬧花燈、舞獅子這些眾所周知的習俗之外,元宵節當天還有許多有趣的習俗。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説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説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説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元宵節有什麼別稱 篇二

上元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燈節: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元宵節還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舉行時間長達數天的`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提供了一個相識的機會。古代,社會風氣非常傳統,年輕女孩不能拋頭露面,不能出外自由 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他們認識異性的機會,未婚的年輕男女可以藉着賞花燈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

這個特別的盛會,還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有詩為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眾裏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 燈火闌珊處。”當然,還流傳了很多風花雪夜的故事。在傳統戲曲中,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宇文彥和影娘也是在元宵訂。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此外元宵節也叫團圓節、元夕、元夜。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篇三

節日信息

名稱 元宵節

別稱 上元節、上元佳節、春燈節、燈節

節日時間 農曆正月十五

節日活動 賞燈、猜燈謎、耍龍燈

節日意義農曆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燈謎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耍龍燈

耍龍燈,舞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説,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節日意義

元宵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是中國傳統節日,事實上其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勝於其他節日,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春節從除夕關門守歲開始,到元宵節,是一個人們不斷擴大活動範圍、人際關係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七年級給家長拜年,八年級回孃家拜年。以後逐步擴大拜年範圍到一般親戚朋友。在這個時段,人們的活動範圍侷限在熟人之間。初五是破五,農活可以開始幹,商店可以開門了。這個時段,社會開始正常運作。到了正月十五,全體社會成員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節日活動中。所以,元宵節具有確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彼此不認識的)相互關係的意義。

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所以元宵節可以説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的節日傳説故事 篇四

點彩燈來歷

傳説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説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説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説:“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説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説:“聽説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所以這天叫做元宵節。

袁世凱與元宵

傳説,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