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幼兒教育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5W

幼兒教育反思精品多篇

幼兒教育反思 篇一

《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雖然《綱要》所提倡的觀念已經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但如何將新觀念在實踐中轉化為相應的教育行為,從而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難點。如在一次“從1到10”的唱數數學遊戲中,孩子們最後用雪花片一邊擺放一邊數數,出現了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多種情況:有的孩子將10塊積木擺成一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豎排;有的孩子在裝材料籃子的四個角擺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邊數邊玩等。孩子們的想像極為豐富,數數方法多種多樣,積極性非常高。但是面對這種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只想到要完成預定目標,而沒有及時調整相應的教育策略和行為,因此失去了與幼兒深人互動的契機。

這次活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當幼兒的反應與教師預設的情形不一致時,怎麼辦?是尊重孩子的權利,順應孩子的需要,及時調整,構建師幼互動活動,還是強行把他們拉回預定的軌道?對照《綱要》精神,我認為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為是貫徹實施《綱要》的關鍵。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捕捉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與幼兒積極互動,那麼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能提高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準備“合作分享真快樂”的活動時,我想在活動中有機滲透數教育,讓兒童獲得有關“二等分”的知識,於是預設了這樣一個彈性目標――“嘗試用二等分的方法解決學習活動中的問題”。在活動的最後環節,我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用來繪畫的紙不夠用。真實活動時,出現了這樣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紙對摺,打開後一人畫一半;有的孩子在紙上畫一條線,一人畫半邊;有的孩子兩個人一起畫;還有的兩個孩子輪流畫。這與我讓孩子用對摺分紙感知二等分的設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繼續按照原計劃進行,那將重蹈覆轍。於是,我及時調整了目標和活動內容,鼓勵幼兒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紙不夠用,怎麼辦?經過這樣的調整,幼兒的興趣一直很濃,取得了好的效果。

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當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教師的計劃有差異時,應該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兒童的行為領先於教師的目標,那麼教師就要因勢利導;反之,若教師的預設目標高於幼兒的發展水平,幼兒通過努力也難以達到,那麼教師則應及時降低目標,調整策略。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既是幼兒的夥伴,又是引導者,在參與中支持幼兒的“工作”,鼓勵其嘗試和探討。

本學期開學時,孩子們都同意老師提出的取消佩帶進區標誌牌、以限定人數均衡分配各活動區人數的規則。但在一次區域活動時,娃娃家出現了18個人的情況。孩子們都知道各區只能容納5個人的規則,但他們還是想按自己的意願活動,沒有一個人主動離開,也不知道怎樣解決。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簡單地以老師的身份來指揮幼兒誰該玩或誰不該玩、誰走或誰留,而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在現場的討論中,孩子們認識到人多很擁擠,也不便於活動,最後以不少幼兒的自動離開而解決。現場的問題解決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否也就隨之終止了呢?活動區活動結束後,我繼續引導幼兒討論,商量怎樣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復使用進區標誌牌的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從那以後,活動區活動再沒出現類似的情況。在這個活動中,由於老師對班上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年齡特點把握不準確,更改規則後導致問題產生,好在發現問題後,教師沒有自行解決了事;而是以引導者角色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己想出解決策略。

這個事例讓我感覺到,活動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怎樣來解決。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師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係”,達到師幼活動的協同。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關注兒童不關注教師,那麼教師就無法發揮自己作為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關注教師不關注兒童,那麼兒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幼兒的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發展的機會,可能實現適當地調整教育行為,從而使幼兒得到適宜的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落實《綱要》精神的重要途徑,只有在理解其內涵並瞭解現狀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前進,才能達到師幼的協同發展。同時,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也產生不少困惑,如什麼才是教育的時機?怎樣才能敏鋭地察覺並抓住時機?抓住時機後,應該怎樣及時地調整教師的教育策略才不至於錯過時機……

幼兒教育反思――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為

《綱要》要求,“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雖然《綱要》所提倡的觀念已經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但如何將新觀念在實踐中轉化為相應的教育行為,從而建立起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首先遇到的難點。如在一次“從1到10”的唱數數學遊戲中,孩子們最後用雪花片一邊擺放一邊數數,出現了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多種情況:有的孩子將10塊積木擺成一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橫排;有的孩子擺成兩個豎排;有的孩子在裝材料籃子的四個角擺放;有的孩子甚至插接雪花片邊數邊玩等。孩子們的想像極為豐富,數數方法多種多樣,積極性非常高。但是面對這種意料之外的情況,我只想到要完成預定目標,而沒有及時調整相應的教育策略和行為,因此失去了與幼兒深人互動的契機。

這次活動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當幼兒的反應與教師預設的情形不一致時,怎麼辦?是尊重孩子的權利,順應孩子的需要,及時調整,構建師幼互動活動,還是強行把他們拉回預定的軌道?對照《綱要》精神,我認為轉變教師角色意識、適當調整教育行為是貫徹實施《綱要》的關鍵。教師應該在活動中真正關注幼兒,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和反應,捕捉他們在活動中發出的有價值的信息,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教師能夠很好地把握機會與幼兒積極互動,那麼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同時也能提高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的水平和能力。

不久,在準備“合作分享真快樂”的活動時,我想在活動中有機滲透數教育,讓兒童獲得有關“二等分”的知識,於是預設了這樣一個彈性目標――“嘗試用二等分的方法解決學習活動中的問題”。在活動的最後環節,我設置了一個問題情境――用來繪畫的紙不夠用。真實活動時,出現了這樣的合作分享情景:有的孩子把紙對摺,打開後一人畫一半;有的孩子在紙上畫一條線,一人畫半邊;有的孩子兩個人一起畫;還有的兩個孩子輪流畫。這與我讓孩子用對摺分紙感知二等分的設想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繼續按照原計劃進行,那將重蹈覆轍。於是,我及時調整了目標和活動內容,鼓勵幼兒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紙不夠用,怎麼辦?經過這樣的調整,幼兒的興趣一直很濃,取得了好的效果。

這個案例讓我反思到,當發現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教師的計劃有差異時,應該及時調整教育行為。如果兒童的行為領先於教師的目標,那麼教師就要因勢利導;反之,若教師的預設目標高於幼兒的發展水平,幼兒通過努力也難以達到,那麼教師則應及時降低目標,調整策略。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既是幼兒的夥伴,又是引導者,在參與中支持幼兒的“工作”,鼓勵其嘗試和探討。

本學期開學時,孩子們都同意老師提出的取消佩帶進區標誌牌、以限定人數均衡分配各活動區人數的規則。但在一次區域活動時,娃娃家出現了18個人的情況。孩子們都知道各區只能容納5個人的規則,但他們還是想按自己的意願活動,沒有一個人主動離開,也不知道怎樣解決。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簡單地以老師的身份來指揮幼兒誰該玩或誰不該玩、誰走或誰留,而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並嘗試自己解決。在現場的討論中,孩子們認識到人多很擁擠,也不便於活動,最後以不少幼兒的自動離開而解決。現場的問題解決了,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否也就隨之終止了呢?活動區活動結束後,我繼續引導幼兒討論,商量怎樣能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嘉嘉小朋友提出的恢復使用進區標誌牌的建議得到大家的認可。從那以後,活動區活動再沒出現類似的情況。在這個活動中,由於老師對班上幼兒的實際水平和年齡特點把握不準確,更改規則後導致問題產生,好在發現問題後,教師沒有自行解決了事;而是以引導者角色發揮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己想出解決策略。

這個事例讓我感覺到,活動中出現問題並不可怕,關鍵是怎樣來解決。教師要把握時機,延遲介入活動,引導幼兒討論,嘗試自己解決問題。通過師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關係”,達到師幼活動的協同。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師和幼兒在活動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如果只關注兒童不關注教師,那麼教師就無法發揮自己作為教育者的作用;如果只關注教師不關注兒童,那麼兒童就不能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只有真正關注幼兒的需要,給予幼兒充分發展的機會,可能實現適當地調整教育行為,從而使幼兒得到適宜的富有個性化的發展。

建構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是落實《綱要》精神的重要途徑,只有在理解其內涵並瞭解現狀的基礎上,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努力向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前進,才能達到師幼的協同發展。同時,在不斷的實踐和探索中,我們也產生不少困惑,如什麼才是教育的時機?怎樣才能敏鋭地察覺並抓住時機?抓住時機後,應該怎樣及時地調整教師的教育策略才不至於錯過時機……

這些都是今後需要通過實踐來解決的問題。

幼兒教育反思 篇二

摘要】幼兒教學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學人才,一直是幼兒教育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本文藉助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從幼兒教學實踐出發,反思幼兒教育實踐的相關問題,以借教學人員與人才培養院校參考,在幼兒教學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有的放矢。

關鍵詞】幼兒教學;實踐反思;新時期;人才培養

如何解決幼兒師範教育與幼兒園幼兒教學有效銜接,使幼師學生能夠更好掌握幼兒專業知識與學習方法,為勝任幼兒園幼兒新課程的教學服務,做好與幼兒園幼兒教學有效銜接是幼師教學需要研究與解決的重點問題。當然,解決這個問題的前提,首先是要理解“教育銜接”是什麼?從學理上來講,“教育銜接”是指將學校教育各階段相連接,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

1.幼兒教學理論層面上

1.1當下幼兒園教育需求與學前教育課程教學體系的分裂

從當下幼兒園實踐教學中可以發現,高校幼兒教育課程中存在諸多不如。首先表現為課程內容陳舊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上。當前,我國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普遍重視學科專業課程設置而輕教育基礎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注重必修課,然而,對選修課程重視程度不高,幼兒專業課程所佔比例明顯大於教學類課程比例。教育類課程課時過少,在幼兒課程中教育類課程所佔課時比例小,不能凸顯出師範院校的特性。教育類課程是能夠集中體現“師範性”的課程,是幼師院校的特色,也是幼師院校培養師範生職業能力和職業意識主要途徑之一。其教學設置中實踐類選修課、跨學科選修課和教育基礎課都很少,這種課程結構安排讓教師缺乏自由度與靈活性,學生不能依照自己的興趣選修課程,對培養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及其不利。

1.2目前幼兒教師羣體對教學研究缺乏認識

從當下,幼兒園教學羣體來看,由於種種現實問題,大多數個體更加註重教學,而對教學深入研究不夠。其內在原因可能與當下幼兒教學院校的教學環境有直接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國幼師院校歷來注重理論課程教學、輕實踐課程教學,忽視了理論教學的價值。現今人們對教師能力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除了應具備的組織管理能力、實踐教學能力外,在課程開發、教學研究、教學反思和學習實踐指導等方面也要具備相應的能力。學前教育課程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幼兒專業實踐課程雖然是以學科為中心來設計的,但當前幼兒教育課程設置卻而忽視了實踐課程建設而偏重於理論課程建設。幼兒園幼兒的現行課程經過不斷改革,對健康、心理、體力活動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的不斷加強。

2.幼兒教學實踐層面上

2.1幼師院校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實踐實習機會過少

作為一名幼兒專業的教學人員,深感到初到教學工作崗位上的種種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實習、實踐的知識儲備過少。從根本上來講,與幼兒院校的培養有着直接關聯。當下,幼師院校對師範學生學習實習、實踐關注相對較少,以及對幼兒園幼兒課堂教學結構和教學動態等銜接問題關注不夠。高校幼兒專業學生對幼兒學科認識不夠深刻,學習多有盲從心理缺乏與老師的溝通。幼兒師範的學生畢業是需要走上幼兒園工作崗位的,一味地灌輸大學知識,缺乏觀摩幼兒園課堂機會和與幼兒園課堂的聯繫。對幼兒園幼兒課堂講授模式不熟悉,缺乏對幼兒園幼兒課堂的真實感受,對幼兒園幼兒課程改革就一無所知,高校沒有建立起與幼兒園幼兒教學相聯繫的結合點,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這樣不能及時排除學生的顧慮和對的幼兒教學的疑問,對於幼師學生幼兒知識知識的鞏固和教師幼兒教學方式的培養不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於一些野外實踐課幾乎不開,致使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書本知識,不能對所學知識學深吃透,很難勝任在幼兒園開展幼兒第二課堂的職責需要。從培養幼兒園幼兒教師的角度看,與幼兒園幼兒教學脱節缺乏課程內容重組能力,不能適應幼兒園教學的要求。

2.1學前教育教材內容陳舊滯後與幼兒園教學內容脱節

在與幼兒園幼兒教學內容所涉及的幼兒身心特點、幼兒新時期的特徵、教學養成條件及區域幼兒與區域自然幼兒等課程的一些知識在新教材很少安排。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實踐課安排偏少,理論課安排較多。學前教育專業所選用教材都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聯繫密切教材。但是伴隨學前教育課程調整和幼兒園幼兒課程教改,與之課程調整相配套的教材更新換代卻明顯滯後。知識更新相對較慢,新知識、新科技、新的教學方法不能及時被補充道幼師教材中來,現有的教材與幼兒園幼兒新課改內容相比,嚴重落後和脱離時代的步伐,難以滿足當前學前教育教學的需要。幼師教學對幼兒園教學的熱門內容,如:區域自然幼兒、區域經濟幼兒與環境資源保護教學等內容重視不夠,有的幼師學校幼兒專業即使開設了資源保護、環境保護、區域幼兒等這些選修課程,也往往因為課時相對較少,缺乏實踐教學,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講授上,很難與幼兒園幼兒教改進行有效銜接。

結語

作為培養幼兒園幼兒教學人才的幼師院校,能否培養出適應幼兒園幼兒新課程的要求的畢業生,是學前教育教學改革成敗與否的關鍵的。鑑於當前多數學前教育教學改革滯後於幼兒園新課改的現實,如何加大高校幼兒課改力度,做好幼師與幼兒園幼兒改革的有效銜接是今後學前教育教改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要針對目前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內容大部分都側重於自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卻忽視了忽視專業課,同時,專業課時過多和課程內容之間的重複過多等銜接問題,以及學前教育教材在幼兒學、教育學等缺乏實際價值的理論課程上涉及過多等問題進行關注。

參考文獻:

[1]程秀蘭。幼兒教育本質的規定性及其意義[J]。學前教育研究,20xx,(09):3-13.

[2]嚴仲連,蓋笑鬆。論治理幼兒教育國小化的合理路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01):150-154.

幼兒教育反思 篇三

案例:午飯後的時間是孩子們自由的時間,他們會把各自帶來的玩具在這個時候拿出來一起玩。但洲洲卻是個例外。洲洲很珍惜屬於自己的玩具,帶來幼兒園裏,自己不玩時,都會很小心的放進抽屜裏。“我的玩具很貴的,別人玩的時候會玩壞的。”可是別人的玩具也是很誘人,於是洲洲就藏好自己的玩具,很不客氣地拿別人的玩具玩。如果別的小朋友要玩自己的玩具而他還沒玩夠,他是不肯輕易放棄的:“我再玩一會嘛。小朋友不能這樣小氣的,老師説小朋友要大方。”[小孩子常常會有這種利用規則而不是遵守規則的“投機”行為。]如果遇上個大方的還好,要是遇上個“小氣”的難免是一場紛爭。可是時間長了以後,洲洲再去爭搶的時候都是自己失敗者,因為別的小朋友都會站在他對手的那一邊,並且都説:“洲洲是個小氣的人。”洲洲委屈,來告狀:“老師他們都不和我玩。”[小孩子都有點“惡人先告狀”的味道,老師則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我一點也奇怪,“是嘛,那為什麼呢?”洲洲撅着嘴巴不回答。“我知道了,我給你想個辦法吧,下次要玩別人的玩具時,先要跟別人商量,商量好了,別人就會給你玩了,這個辦法一定有用的,要記住啊。”[堅持正面教育,從幼兒的問題和需要出發,使規則成為幼兒解決問題滿足需要的工具,而不是單純的講道理。同時,教師只是提供策略,問題卻還是要幼兒自己去解決。]洲洲歪着腦袋,似乎明白,似乎又茫然。後來,又幾次的觀察,洲洲要玩別人的玩具,不在這麼理直氣壯了。有時候會忍耐着不去動別人的玩具,而是事先詢問;“讓我玩一下好嗎?”碰到爽快的,就給了,要是不那麼爽快的,就要碰釘子,或是講條件。但至少他不會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共享”了。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當被全班小朋友當成“公敵”時這感覺不好受。這是個漫長又痛苦的過程,也是個成長的過程。 反思: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的是教師是有要求的:希望幼兒能夠遵守班級公共生活中的交往規則,當然也希望幼兒會有一定程度的大方和慷慨的表現。我們又將如何將它們轉變為幼兒自己的發展與行為呢? “欲擒故縱”是一個並不恰當但卻非常形象的比喻。也就是説,教師想要提出要求,卻採取了等待、觀察、尊重的方式;不是要讓幼兒來達到教師的目的,而是教師來幫助幼兒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教師的目的如何體現和落實呢?關鍵在於,在幼兒為了自己的目的而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上,滲透着教師有目的的設計和影響。 這兒的尊重是多方位的。它包含了教師對於幼兒的信任——相信幼兒是個具有理性的、能夠根據自己利益採取最有利於自己從而也有利用集體的個體;它包含了教師對於幼兒的人格、天性本能的需要、各種天然或許不免幼稚的心靈的尊重;它包含了一種及其可貴的耐心——對於幼兒經驗、能力的耐心和對自己情緒的耐心。 其結果,在教育過程中造成一種平等和諧的師幼關係和師幼互動的過程。在這平等上體現出真正的尊重,也就是民主;而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它們的對立面:發展、要求和集中。

幼兒園中班教育活動分析與反思:我和凳子玩遊戲

背景:玩小凳子是幼兒園孩子們最喜歡的一種遊戲,每天他們都與小椅子親密接觸。喜歡用椅子做玩具,從椅子上跳下來,跨過椅子,當馬騎等等。因此本學期,我們中班組選用凳子作為我們的器械操,如何更好的利用凳子完成我們的遊戲活動,使孩子們在合作遊戲中即能互相幫助,又能培養孩子勇敢自信和創新的精神,帶着這個問題,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我和凳子玩遊戲》的活動。

實錄:

結合本班幼兒的特點,利用小凳子我們開展了一次教育活動。“小凳子可以怎麼玩呢?”當我的問題一出來,有的孩子就已經迫不及待站在凳子上往下跳,有的舉着凳子,有的圍着凳子跑,有的爬在凳子上,嘴裏還“駕駕駕”地喊個不停,還有幾個孩子合作把小凳子連在一起當平衡木走……放眼望去,幾乎沒有一個孩子坐着不動,他們玩的不亦樂乎。讓我們來聽一聽孩子們是怎麼説的吧:

幼:我趴在凳子上伸開胳膊我就是大老鷹了。

幼:我繞着小凳子轉圈玩。

幼:我可以從小凳子的這邊跳到那邊去。

幼:我把小椅凳放到頭上練習近平衡。

幼:我拉着小椅凳在地上走,象開車一樣……

幼:我們幾個人把小凳子連起來用來爬。

幼:我們用小凳子連起來做成小火車,“嗚嗚嗚……”

他們邊做口中邊唸唸有詞的叫着。

在這樣的探索活動中,孩子們表現了很強的能動性、創造性和合作能力。而此時我的任務就是把孩子們自己創編出來的各種各樣凳子的玩法串在一起,站着跳,跑s路,跨欄,走平衡木等,當小烏龜來爬等等;整個活動中,孩子們興趣盎然,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平衡能力,動作的協調能力,而且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思維。

分析與反思:

凳子游戲給孩子們帶來了樂趣,也給了我許多的啟示。在活動過程中孩子們通過與小椅子玩遊戲自由地嘗試、探索、合作,從而在自主活動的基礎上,體驗運動帶來的樂趣,增強體質,同時培養幼兒大膽、自信、勇敢、互相合作、協助的良好品質,真正體現了教育活動的價值。

在一開始我們教師組內的研討時,我們絞盡腦汁制定了各種小凳子的玩法,可是,當小凳子分發在孩子們的手中時,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多種玩法,這是我沒有想到的。《綱要》指出,教師要積極開發幼兒的運動資源。而運動資源的開發,不是靠我們老師的憑空想象,它是建立在孩子的運動發展基礎之上,建立在他們的興趣探索慾望之上,因此我們要認真學習《綱要》和《3—6歲兒童發展指南》,瞭解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喜好和動作發展水平,和孩子一起尋求他們感興趣的遊戲玩法,並給與科學的引導和支持。

另外,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教師在組織孩子活動的過程中,面對淘氣或不遵守規則的幼兒不能給與粗暴的制止,要更好地引導他們,滿足他們的需要,使孩子感受到活動帶來的快樂。

再次,教師要在活動中關注孩子的個別差異,不能“一刀切”。《指南》指出,“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徵。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來的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綱要》所呈現的發展階段,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兒。”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身體素質和接受能力,對那些動作發展緩慢的孩子我們在幫助引導的同時,不僅要給與他們鼓勵和支持更應該給與他們耐心的等待,等待他們進步的那一刻,使孩子們真正體會到活動帶來的樂趣。

幼兒教育反思 篇四

孩子的行為所想到的

這天中午,小朋友的菜是鴛鴦肉,是孩子們喜歡吃的,好多孩子都能很快的吃完,井思源也是其中一個。用完餐漱口後就站在門口,靠在門邊看別的孩子。忽然,他把兩個手撐在兩邊的門框上,笑着看門外的孩子。這時,錢良淇剛好要往教室裏走,見門被堵住了,就用身子往井思源身上撞。可是不管怎麼用力,井思源就是不鬆手。而另一邊的美慧也漱完口,要往教室裏進。只見她走到門邊伸出右手在井思源的左手上按了按,嘴裏還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音,馬上,井思源就把左手放了下來,讓美慧進去了。錢良淇見了走到門邊,伸出右手照美慧的樣子在井思源的左手上按了按,同時嘴裏也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音,井思源又立刻放開了左手讓他進了教室。從上面的近乎“惡作劇”的情景中,可以看出孩子對遊戲的渴望。雖然只是簡單得不能簡單的遊戲規則,他們卻玩得不亦樂乎。可能平時,我們看到井思源這樣的孩子會立刻採用鐵腕政策,將他壓制,卻不知這種主觀的做法將孩子的創造天賦扼殺於無形。其實,幼兒在遇到困難時,通過自己的觀察就會有所發現,待孩子體驗到了這種成功,就容易保持他們喜歡探索,發現的興趣。錢良淇沒有通過而按了門鈴的美慧則能很順利的進來。故事中的井思源在毫無提示的情況下,將自己想象成一扇門,全然不在乎這在大人眼裏可能是一個好笑的舉動。不但重複着同種遊戲同種規則,而且非常遵守遊戲規則。不是按門鈴的就不讓進,這強烈的規則意識讓我不得不為之歎服,真是不可思議。遊戲是幼兒的天性,教師只要用靈活的遊戲方式一定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