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立夏的節氣知識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3W

立夏的節氣知識新版多篇

立夏節氣的風俗 篇一

來歷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説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是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舊時母親擇此日為女孩子穿耳朵,穿時一邊哄孩子吃茶葉蛋,當孩子張口咬蛋時即一針捷穿。也有為家養貓兒穿耳朵、札上紅頭繩的。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風俗

立夏吃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説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葱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説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立夏節氣的風俗 篇二

立夏節氣的習俗

一、立夏蛋

雖然全國各地立夏這天的傳統食俗各有特色,但説起立夏那天最經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立夏前一天,很多人家裏就開始煮“立夏蛋”了,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看着蛋殼慢慢變紅,滿屋香噴噴。茶葉蛋應該趁熱吃,吃時倒上好的酒,內灑些許細鹽,酒香茶香,又香又入味。

二、煮鼎邊做夏

立夏季節,福州風俗流行煮鼎邊“做夏”。鼎邊糊(又稱鍋邊糊),用米漿涮鍋邊燒煮而成,配以蝦米、蝦油、葱菜、金針、黑木耳、蜆子,或少量香菇、蟶乾等海鮮清湯,其味極為葷美可口。凡在福州生長或長期客居福州的人無不愛吃。它成為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成為福州地方的一種特殊標誌。離鄉旅居海外的福州人,在異國他鄉,一聽“鼎邊糊“三字,就好像見到家鄉的“倩影”,成為戀祖愛鄉的風味小吃。

立夏煮鼎邊“做夏”,盛行於明末清初。立夏已進入農忙旺季。這一天煮鼎邊,不光是一家人吃飽吃好然後下田勞動,還要互贈左鄰右舍一起品味。像涮鼎邊一樣,“一紋(涮)就熟”,藉以聯絡感情。體現福州人“金厝邊銀鄉里”的傳統美德。

三、秤人

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傳説劉備死後,諸葛亮把他兒子阿斗交趙子龍送往江東,並拜託其後媽、已回孃家的吳國孫夫人撫養。

那天正是立夏,孫夫人當着趙子龍面給阿斗秤了體重,來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體重多少,再寫信向諸葛亮彙報,由此形成傳入民間的風俗。據説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吃完立夏飯後,在橫樑上掛一杆大秤,大人雙手拉住秤鈎、兩足懸空秤體重;孩童坐在籮筐內或四腳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鈎上秤體重,謂立夏過秤可免疰夏。若體重增,稱“發福”,體重減,謂“消肉”。

四、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説。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誌》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説是這天坐門檻,夏天裏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誌》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痠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五、鬥蛋

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有的還在蛋上繪畫圖案,小孩子相互比試,稱為鬥蛋。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疰夏繩即長命縷,用五色絲線繫於小孩手腕等處為其消災祈福,消暑祛病,以防注夏。

六、福建閩東地區吃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麪粉加少許食鹽烘製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後製成菜餚,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七、江浙地區吃“七家粥”“嘗三鮮”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彙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後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麪筋、白筍、薺菜、鹹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

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飯”之俗。是日,小孩子們成羣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後到野地裏採掘野菜、竹筍,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白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避災禍。吃完立夏飯,大人拿來籮筐、大秤。給孩子們秤體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上海立夏日吃蛋。立夏當日,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着的蛋。上海也有“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菜試寶稱。”的習俗,立夏之日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

立夏節氣由來

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着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曆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如《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説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裏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説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説。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

立夏節氣的風俗 篇三

立夏節氣的由來

立夏節氣一到,意味着夏天就將開始,此時的温度明顯升高,炎暑降臨,同時農作物也靜茹旺盛生長,因此夏天是一個生長的季節。

這個季節,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預示着季節的轉換,為古時按農曆劃分四季之夏季開始的日子。如《逸周書·時訊解》雲:“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即説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説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説:“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裏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説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説。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我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

立夏節氣風俗

1 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硃色禮服,配硃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硃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願望。宮廷裏“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駰在賦裏説:“迎夏之首,末春之垂。”吳藕汀《立夏》詩也説:“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有烹食嫩蠶豆的習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俗。

2 嘗新活動

在後世,立夏還有嘗新等節日活動。如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嘗新的食物更為豐盛,有“九葷十三素”之説,九葷為鯽、鹹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種烹調方法,用多種香料加工而成為熄雞)雞、醃鮮、滷蝦、櫻桃肉;十三素包括櫻桃、梅子、麥蠶(新麥揉成細條煮熟)、筍、蠶豆、矛針、豌豆、黃瓜、萵筍、草頭、蘿蔔、玫瑰、松花。在南通,則吃煮雞、鴨蛋。

3 鬥蛋遊戲

那日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圇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鐘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羣,進行鬥蛋遊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鬥蛋時蛋頭鬥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鬥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諺稱:“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腹漲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中飯是糯米飯,飯中摻雜豌豆。桌上必有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餚。鄉俗蛋吃雙,筍成對,豌豆多少不論。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人們認為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立夏以後便是炎炎夏天,為了不使身體在炎夏中虧損消瘦,立夏應該進補。嵊諺有旺生,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寓意拄腿。帶殼豌豆形如眼睛。古人眼疾普遍,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4 立夏“稱人”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村口或台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秤老人要説“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説“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秤小孩則説“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裏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裏。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據説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託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後,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鬥,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説,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立夏節氣天氣怎麼樣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盛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温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夏是每年的5月5日或6日或7日,立夏是夏季開始,“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長大了。

而農作物長大了對雨水的需求就增加了,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立夏日的陰晴測一年的豐歉,認為立夏時最好下場雨,不然便會“立夏不下,旱到麥罷”、“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