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在個性化的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的學習個性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37W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新課程教學中經常應用的一句名言,也是新課程改革中閲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即提倡個性化閲讀。閲讀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徵。沒有個性的閲讀,沒有創造的閲讀,只是一種“死讀書”。

在個性化的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的學習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下面我對在閲讀過程中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及想象能力作了以下探索。

一、針對喜好 選擇性閲讀

在閲讀過程中,對文章產生感悟,必然會帶濃重的個性化傾向。這是因為每一位學生閲讀時有着自己注重的焦點。每一位學生的理解都與原有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生活經驗和閲讀習慣有關。即使對同一篇課文,也會產生不同感受。同一年級的學生,雖然學過的課程一樣,但由於經歷上的差別、家庭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個體的心理差異,因此所體現出來的“閲讀期待”也是千差萬別的。如有的想印證自己預想的結果,側重於情節的發展;有的想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對閲讀的方方面面都有興趣;有的則僅是獵奇,關注是否能獲得新奇的信息。作為教師應該對學生這一傾向給予肯定與理解。培養學生把對課文內容的直接舉轉化為間接興趣,即為提升語文素養而閲讀,為提升個人的審美情趣而閲讀,而不僅僅是為滿足好奇心理或消閒而閲讀。在學習文章時,鼓勵學生對自己喜歡的段落、篇章進行反覆閲讀。從中進行反覆閲讀。從中進行體會和感受。

二、利用課堂發展個性

課堂是教師發展學生個性最好的操作平台,所以我在課堂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個性,創造一切機會讓學生的個性得到飛揚。這樣才會讓每個學生都有心中的“哈姆雷特”。

1、重視個性化的答案

我們在評課時,總認為一節好課就應該氣氛是熱熱鬧鬧,學生回答的問題答案都很準確。其實真正沉下心對我們的課堂教學來一個深思,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課堂常常只是優生的活動天地,而大部分學生卻成了聽眾或看客,存在於課堂與否無關緊要。況且我們只要求他們的答案能配合我們的教案,一個對不上再叫一個,直到對上為止,就算達到了目標要求。

[案例一]一位教師在教《秋遊景山》一課時,問學生:哪個詞語最能概括故官的特點?學生回答:“雄偉的故宮”、“偉大的故宮”,老師都説是錯的。叫了好多個學生,最後有一個學生回答出老師所期望的書上所寫的:“莊嚴”的故宮。老師才如釋重負地把這個詞語寫下去。

還有的老師,常常侷限於教學參考書,把可以有多種分段方法的一些課文答案“定死”,考試中的閲讀題也是如此。老師完全滿足於預設,這樣的期待必將導致教學封閉。封閉必將扼殺個性,扼殺創新。我們倡導個性化閲讀,就要從期待答案中走出來。讓學生自由地發表自己有見地的想法,讓創造精神在他們個性化的思考中閃耀。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對中下等生的照顧,讓每一個個體都參與到思考中來,以發揮個性,發展創造力。

2、鼓勵個性化的質疑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質疑可以把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由於個體思維的差異性和傾向性。學生質疑一般會表現出不同層次的個性特徵。一是零散重覺型,二是廣雜發散型,三是立體輻合型。質疑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也是激活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學生質疑問題雖然表現出不同水平,但教師都應予以高度重視,積極鼓勵和適當引導。“學貴有疑,有疑才有進步,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貴出新,能標新立異,另闢蹊徑,提出的問題就新穎、靈活而又獨特。創貴在勇,有勇才敢於質疑,敢於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案例二]

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就有學生提出對“中部鑿井法”有不同理解。有的學生認為“中部鑿井法”就是先從頂往下打一口豎井,再由豎井處分別向兩頭開鑿,有的學生認為詹天佑應該是通過四個工作面同時施工的,即豎井處兩個從裏向外鑿,隧道兩頭各從外向裏鑿,這樣一來工期才會縮短。而另有學生又提出自己的想法既然中部打豎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應該多打幾口豎井,工作面越多,工期不就越短嗎?可其他學生不同意他的説法,認為打豎井也需要時間,所以並不是豎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那究竟打幾口?有個學生説,肯定打兩口,因為八達嶺的隧道的長度就相當於居庸關的。而這六個工作面同時放開施工,但必須在同一條水平線上,否則就打不準、打不通,所以文章中詹天佑要對工作人員説“定點、勘測、計算一定要精密,不能有一點馬虎”。正是在這一系列的思維碰撞中,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獲得思想啟迪、求異、發散思維在逐漸升華。讓學生通過閲讀和思考能夠有一點新看法,哪怕是膚淺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見解。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中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主動發展。

3、允許個性化的表達

學生有了個性化的思維和知識積累,便會產生表達的慾望,也必然會有不同的表達內容和方式。教師應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案例三]

《登山》一課主要講述了:列寧在登山看日出時為了鍛鍊自己的意志而走一條靠近深淵、非常危險的小路。我原本希望學生會有這樣的認識:列寧作為革命導師時時刻刻不忘鍛鍊自己的意志。但是有一位學生卻提出不贊同列寧的做法。他認為:“列寧是個對全國人民來説非常重要的人,沒有他全國人民將失去革命的領袖。而他又不是個登山運動員,也不習慣走山路,很可能會有失足的危險。他不應該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萬一發生了不幸的事,那損失將是不可彌補的。偉大的生命絕不應該浪費在無謂的犧牲上。”我想了一下,覺得他説得很有道理,就表揚了他。其他同學也為他鼓掌。一節語文課所學的東西其實是説不準、道不清的,很多問題都不只有一種答案。我們應該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想法。 4、引導個性的想象

在教學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也能根據不同的知識、經驗等得出各自心中的“哈姆雷特”。

[案例四]

《狼和小羊》一課最後一句狼“説着就向小羊撲去”。那麼後來小羊怎麼樣了呢?學生的答案是五花八門:有的説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説小羊跟狼搏鬥,用羊角把狼頂死了;有的説小羊跑了,但最後還是跑不過狼被狼吃了;有的説這時候剛好來了一個獵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説羊爸爸和羊媽媽來找小羊„„正是在閲讀過程中對這一結果的想象增加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三、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

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常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應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應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但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因此,開展“講故事”、“讀書彙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閲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閲讀情況、鞏固閲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閲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閲讀舉、閲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閲讀積極性,推動閲讀步步深入。在這麼多的課外活動形式中,其中,我認為“講故事”是最讓學生感興趣的了。因此,我們教學工作者可以針對學生的特點,利用“故事遷移”,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此來推動學生的閲讀興趣的延伸發展,激發學生自覺進行閲讀。故事人人愛聽,尤其是國小生,一聽老師要講故事,教會挺直身子,豎起耳雜,兩眼閃爍着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着津津有味。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説教都有效,而且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老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的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閲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從而激發他們愛閲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閲讀的誘惑。一方面能讓學生充分表現自我,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能力的鍛鍊。

總之,個性是創造力的源泉,每個學生一篇文章都有自己心中“哈姆雷特”。而每個教師都應該積極地、耐心地去俯下身來傾聽每個孩子的聲音,用一雙熱情、冷靜、智慧的眼睛去發現、珍視每一棵富有個性的小苗苗,並創造機會讓學生表達見解、表現自我、展示才華,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