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節的習俗詳細介紹 (薈萃【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6W

清明節的習俗詳細介紹 (薈萃【精品多篇】

隨着時間的飛逝,轉眼間,我們又迎來了清明節這一個中華傳統節日。全國各地清明節的習俗不一,每一個地方有自己的特點。以下是人見人愛的小編分享的清明節的習俗詳細介紹 (薈萃【優秀7篇】,在大家參照的同時,也可以分享一下本站給您最好的朋友。

杭州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篇一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1、親人新逝,頭三年清明必須“正日子”上墳

老杭州宋阿姨説,講究可多了,小年輕是不大弄得清楚了。杭州人清明掃墓一般不叫掃墓,叫“上墳”。如果親人新逝,最前頭三個清明節和冬至都要“上新墳”,必須是“正日子”上墳,不然,有可能會被認為是不太知曉禮節。三年過後,叫做“上老墳”,清明一般都要上墳,冬至則不一定需要,上墳的時間也被放寬為清明節的'“前三天、後四天”。

一般上墳時,先擺好菜餚,倒好黃酒,黃酒第一次不倒滿,因為祭祀中間,還要加酒,表示對祖先的尊重。然後點蠟燭,焚香(一人三支,沒到場的晚輩,一般也由親人代燒香),燒紙錢。祭畢祖先,有時,親人們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2、不能只帶清明糰子和水果,最好有親手烹製的菜餚

宋阿姨説,大多數杭州人,生前身後都講究一日三餐的菜餚口味,認為一頓好菜好飯是莫大的解壓和享受。因此,如果晚輩給長輩上墳,只帶了清明糰子、水果等等,那麼不免被視為簡陋。一般認真隆重的人家,是要帶親手烹製的菜餚的。比如滷鴨、紅燒雞爪、煎鯽魚、走油肉、白斬雞……如果一户人家有5個子女,他們大都會提前3天商量好,一人準備一兩隻菜餚帶上墳頭。

鹹鴨蛋也是很重要的祭祀菜餚,很多杭州人認為,這道菜是清明祭祀的必備菜餚。當然,青糰子對杭州人來説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如果沒有帶青糰子去上墳,那簡直就像沒上過墳;如果春天沒有吃過江南春糕團店(20年前,這家店曾經在葵巷一帶,住得很遠的市民都會專門跑去購買)的青糰子,那簡直就像從冬天直接跳到了夏天。

清明節習俗都有哪些 篇二

一、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二、清明禮儀與禁忌

1、清明節掃墓的程序

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先將墓園打掃乾淨,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將墓地裏的雜草清除乾淨。然後是祭祀,人們將攜帶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後叩頭行禮祭拜,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寄託哀思。

2、清明節拜祭輩分

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3、清明節悼念逝者買什麼花?

通常是菊花,因為我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白色菊花是最適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綠草,如百合,綠葉,康乃馨等,會更漂亮。黃色菊花有長壽菊之稱,比較適合看望病人。

4、清明節穿衣配飾

清明節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5、清明掃墓時間

一般來説早上七點到下午四點前完成掃墓山活動,因為陽氣已逐漸消退,陰氣逐漸增長,若是時運低的人,很容易會招惹陰靈纏身或騷擾。

6、掃墓時不得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跑到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7、要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着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它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8、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説不過去的,或者説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9、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除了掃描祭祀活動,還可以進行一些體育活動,例如: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所以出去旅遊是可以的,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説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説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説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三、鬼節的傳説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地方差異習俗 篇三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省非物質文化研究會會長符策超説,海南漢族人均為大陸移民,唐以前漢族人遷居海南約有2萬人,宋代遷入約10萬人,清代激增至200多萬人。入瓊的姓氏約100多個,入瓊始祖約300多人。為了紀念入瓊始祖,後人紛紛在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

“民間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符策超對記者唸誦小部分符氏族訓三字經,“愛祖國,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婦,篤親族,講團結,睦鄉鄰,慎交友……”今天聽來,這些祖訓歌謠仍具有教育意義。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户或幾户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户或幾百户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山西

山西舊有“清明細雨催人哀,漠漠(土番)頭野花開,手端祭品肩扛鍬,都為先墳上土來”的民謠,生動地概括了時人的心情與掃墓的特點。春天,民間多修補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聯想到死人,田間墳頭經過風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時節上墳,最大的特點就是剷除墳頭雜草,用新土將墳堆加高加固,習慣稱為整修陰宅,表現了兒孫對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區,人家不論貴賤貧富,上墳時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後代都在懷念祖先。北部地區上墳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墳瑩。大同、平遙等地,是日傍晚,舊俗婦女們要在大門外放聲大哭,“闔村哀聲連一片,傳入耳中都是悲”。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上墳時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説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裏。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餚,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説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麪餅,形如盤蛇。回家後將麪餅放在院裏,吹曬乾以後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於寒食禁火的緣故。

晉南地區上墳後,回家時要拔些麥苗,並在門上插松枝柏葉或柳條以辟邪。晉北地區多插柳條。還有的地方,在墳上也插一些柳條。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饃,中夾核桃、紅棗、豆子之類,稱為子福。取意子孫多福,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薄塊灌湯而食。鏟萎蕤草,在炕蓆上搓拉,名曰驅蠍。晉東南地區,人人頭上插柳枝枯葉。婦女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兩鬢。晉北地區,習慣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麪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作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河曲縣清明節以黍米磿面作餅,稱為“攤黃兒”。壽陽縣清明節,男女兒童皆剪綵紙成串戴在頭上,據説這是古代“綵勝”的遺風。翼城縣民預煮黑麪涼粉,於清明節切薄片,淋上湯汁來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紅,據説此日動針線者,會成為瞎子。平陸縣兒童清明節頭上以麥系發,祈求長壽。

台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八年級的,也有三月九年級的。台灣的清明節是從前一年冬至開始算起的第105天,台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曆三月九年級。台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台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後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過去的台灣農村,每當掃完墓之後,都會有一羣孩子前來討粿類,來的人愈多,表示這一家族日後將愈發達,主人們也都樂意分送“發粿”或金錢給那些孩子們。

後因台灣墓地減少而實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則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樣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於人們觀念的逐步改變,祭掃祖墓的儀式也省略了許多。

台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掃墓的同時,也要祭拜長期站在一旁守護墓地及祖先安靈的土地公(有一塊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勞,更有感恩圖報的意思。台灣還有一個特殊習俗,如果在這一年內家中有喜事,掃墓時要整修墳墓,還得準備一個小紅燈(油燈)點在墓前,回家時再帶回家,據説可招來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江蘇

江蘇省清明節習俗 泰州農民於清明節舉行划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説喝了可以明目。丹徒縣圌山附近的鄉民,還保留了寒“望綿”﹝綿山﹞的舊俗。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

上海

上海舊俗在清明節吃桃花粥、紫筍茶,並有祭厲台、迎城隍出巡的習俗。

安徽

徽州府於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

浙江

海寧縣清明夜,養蠶人家睡覺時會把蠶子裹在棉衣之下,據説蠶子得了人氣才會容易繁殖。嘉興縣清明夜吃青螺,稱為“挑青”。海鹽縣清明有龍舟之戲。台州府清明簪柳,稱為驅香九娘。紹興人上墳時,要準備一些糖果、餅乾,稱為“上墳果”,發給住在祖墳附近的兒童。

舟山人掃墓俗稱上墳,到墳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時,出於對先人的尊重懷念之情,人們皆先剪除雜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墳,所以稱之為掃墓。繼而,點香燒燭,擺螺螄、青餅、條子糕、菜餚等供品,老式的家長率全家老小下跪磕頭,新式的行鞠躬禮。祭禮畢,墳頂插竹幡,焚燒紙錢及冥錢,給圍觀上墳的小孩分“麻餈錢”(麻餈即青餅也,其形狀有圓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墳後,回家還要做“清明羹飯”。

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説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後,一起吃祭後的饅頭及菜餚,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鬥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乾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有諺語道:“打千罵萬,清明一飯”。

湖南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永州府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陝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户人家於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柳枝插門;並以紙錢貼於樹幹,據説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説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四川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後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廣西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説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江西

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清明掃墓以前三後七為期。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算命

廣東

乳源縣稱清明前十日為“禁風”,縣民都在頭上戴桃葉。埔陽縣清明掃墓後“頒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將掃墓的祭品烹調後,請上墳者食用。廣寧縣清明掃墓,稱為“拜山”。

福建

福州清明,東郊踏青之遊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稱為煮菜臛。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鳶,吹麥簫。泉州清明吃“潤餅”、制“腳目粿”,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據説清明節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腳力。十歲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節糊彩色的小旗為戲。台灣清明節習俗 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俗稱三日節)上墳,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關於這個日子的歧異,有一種説法是:漳、泉人常因清明節買菜引發糾紛,彼此械鬥。所以由官府出面調停後,規定漳州人在三日節、泉州人在清明節掃墓。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東安縣清明插柳、看花。節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掃墳墓,清明節當天則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為蛆日,造酰醬。官府祭厲壇。元氏縣清明節又稱花節,人家買花置酒宴請賓客。

河南

鞏縣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墳。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諸神。孟津縣清明插青苗於麥地。

香港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節日,港人會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物多為水果、鮮花、燒豬或白切雞。港人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提早數星期拜山,並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早在港英時期,中港邊界縱然自從國共內戰結束,中共執政之後守護森嚴,但每逢清明,位處中港邊界的沙頭角禁區多會有限度地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國仍未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不少人亦會在清明節,以祭祖為藉口回鄉,人人身穿多層衣服,攜帶異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濟鄉間親友,粵、港火車票亦會出現搶購潮和炒黃牛票的情況。

印尼華人

生活在印尼的華人一直延續着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百善孝為先”,在華人社會的價值觀裏,“孝”排在首位,掃墓祭祖就是一種孝道的表現。

清明節前一個星期,印尼華人就開始買紙錢、蠟燭、花籃以及現代祭品如“金條”、“手機”等。去外地掃墓的人早早就預訂了機票和船票。印尼華人表示,清明節很有意義,這期間不僅掃墓拜祭先人,緬懷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團聚的日子,清明節習俗應該代代傳承,尤其是現代社會更應該發揚孝道。

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宗親們通常是祭祖後共進午餐,敦睦宗誼。有的還利用這個機會向學習優秀的宗親子弟頒發獎學金,體現了華人慎終追遠,緬懷先人功德,勉勵後輩努力學習、奮發圖強的傳統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節期間,舉辦師生校友聯歡會,加深彼此情誼。更多的華人是舉家前往墓地給先人掃墓,或到寺廟進香祈福。

理髮的注意事項 篇四

1、首先,儘量去自己經常光顧的'門面或者周圍人介紹的,這個可以相對放心些。或者對於有錢人當然可以去一些正規大型的理髮店,服務各個方面都可以保證。

2、不要讓學徒給你理髮,我們是消費的,不是給別人練刀的。

3、然後,推薦辦卡什麼的,儘量要多思慮。一旦辦卡就意味着進入一個套,不好出來。

4、洗髮時,要求他們用一次性手套和一次性的毛巾。儘量要求吧!

5、理髮時,要給他講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樣的髮型。理髮過程中,千萬要注意不要讓剪刀或其他理髮工具傷到自己,否則很麻煩。

6、理髮完後,最好不要讓他們用刀子刮後面脖子上的短髮,這個容易傷到,而且這個刀子被用了好多次,你懂得。

清明節的風俗 篇五

1、清明節要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2、清明節要踏青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乘便,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摺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怡樂融融。也有的人特意於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遠足,一抒在嚴冬以來的鬱結心胸,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

3、清明節的飲食

3.1、青糰子:顧名思義是青色的糰子。用麥葉或青菜葉、艾葉、南瓜葉均可,先擠出汁,然後加入少許石灰和水拌勻,用此水與播米粉相拌搓揉成皮面(此時皮面已成育綠色),再以豆沙、玫瑰、芝麻等餡芯包入(以豆沙豬油餡為多),上籠蒸至熟即成。

3.2、薺菜團:清明節上墳所帶的糕點中,必有家庭自制的薺菜團。早春三月,農村田埂邊薺菜甚盛,且此時的薺菜鮮嫩無比。薺菜,性涼,味甘,有明目降血壓的功能。農村姑娘多在此時手提竹籃、小刀,到田埂挑挖薺菜,或自己食用,或上街叫賣。薺菜團,便是用薺菜作餡、以播米粉為皮面傲成的粉團,由於薺菜有明目的功能,故又稱眼亮團,薺菜團多以薺菜拌肉糜為餡(鹹味),或以薺菜拌箱豬油作餡(甜味),另用糯米粉加沸水搓揉成皮面,做成糰子狀。

3.3、薺菜糕:又稱眼亮糕。以孺米粉揉入薺菜做成糕,再加入生板豬油,上籠蒸熟,待糕冷卻,切成片,再油煎食之,其味確不一般。

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着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 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吃什麼水果

1、甜橙:不僅可以有效補充水分,還富含維生素C及花青素,踏青路上能量滿滿。

2、香蕉:香蕉不僅富含膳食纖維和碳水化合物,還有鈣、磷、鋅以及胡蘿蔔素,被稱為“能量水果”。

3、青棗:古人有“日食三棗、長生不老”之説。果實營養豐富,有淨化血液,助消化,養顏美容等保健作用。鮮食肉質脆嫩多汁,甜度高,因而有“熱帶小蘋果”“維生素丸”之美稱。

關於清明節的習俗 篇六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盪鞦韆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裏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説,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户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説,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 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趙之珩表示,由於全國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因而踏青節也就有先有後。農曆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為陝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於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插柳

據説,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説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説:“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裏“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藴含着“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説法,説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説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過去寒食節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取柳枝是對樹木的一種損害,是不宜提倡的。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清嘉錄》中説:“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清明掃墓時間有講究嗎 篇七

清明節掃墓時間是非常有講究的,太早或者太晚掃墓都會出現陰氣過重的問題,因此古人認為早上8點到中午12點是最好的;

古代卯時最好( 5-7點)因為“卯時日出” ,古代的軍旅每天早上要 “點卯”,現在一般不需要這麼早,絕大部門地區中午12點完成就可。

掃墓時間最晚只能到下午3點左右,因為再晚太陽快要下山了,陽氣不足,恐有一些不乾淨的東西出現,此時上墳招不好的東西帶回家,所以上墳時間要選在陽氣比較旺的白天,天不亮或傍晚陰氣較重,應該儘量避免。

而在掃墓的日子選擇上面,在古代清明節上墳掃墓各地風俗不同“前三後四”,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都適合上上墳。有的地區“前七後八”,還有前十天後十天都可以; 按當地習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