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新版教師研修日誌(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74K

新版教師研修日誌(多篇)

研修日誌心得體會 篇一

作為一名有多年教齡的老教師,以往參加過各種各樣的教育培訓與學習。今日我迫不及待的打開網絡,按照有關要求登上了全國教師研修網,再一次詳細的瞭解了這次培訓的任務、學習資料、學習方式和學習技巧。我對這種先進的研修培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學習每一個專家講座,都覺得感受頗深,受益匪淺。是啊,我彷彿是一個飢渴的孩子,貪婪的吮吸着來自教育專家、精彩同行的班級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營養。如此方便快捷的學習方式,並且能做到工作學習兩不誤,對於當我學習“技術為我所用,教學因我而變”這一主題的時候,很有感觸。經過同行的分析、專家的點評、自我的思考,我深深地感覺到,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學會自我管理,講究策略和方法,把握工作的主旋律,有條不紊的做好以每一件事情,真正做到雜而不亂。一個進取上進,渴求知識的教師來説,是多麼難得和值得珍惜的學習機會!我將抓住這次難得學習機會,進一步認真學習、進取思考、不斷總結,努力將學到的先進理論和經驗運用到日常工作去,做好自我的本職工作,為我們共同的教育事業做出自我應有的貢獻。

我進取投身網絡研修的學習當中,切實做到了三個自覺:自覺參加上級組織的網絡學習培訓,自覺參加討論,自覺上交作業。使我更熟練了課堂教學設計的新方法、新思路,明確了現代教育的本質及課改給教師提出的高要求;明確了作為一名教師必須不斷的提高自我,充實自我,具有豐富的知識含量,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增強了自身學習的緊迫性,危機感和職責感,樹立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經過研修,引發了自我多層面的思考及深刻的感悟。我參加網絡研修培訓,聆聽專家的講座,細心琢磨每一節的課程資源,對教學有了全新的認識和思考,對怎樣做一個教師更有深刻的感悟:如何做有魅力的教師如何做反思性的教師如何做研究性教師所以這次學習是我人生歷程中一段含義深刻的文化旅程,也是生命與智慧迅即聚核與綻放的過程。我經過課程作業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將啟動的教學改革;經過網上探討尋找到了思想的沉澱和共鳴。沒有震動就沒有覺醒;沒有反思就沒有提高。新的課程理念、新的教學方法、新的評價體系都使自我對教學與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審視和重新思考。

經過研修,激發了動力,加快了繼續努力、力求完美的步伐,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克服惰性、無計劃性,要經過各種學習,力求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促進自我的健康成長,切實為提高教學本事和業務水平而不懈努力。繼續強化教師素質意識,樹立終身學習觀念,向名師邁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完善,爭取有更多的、更新的教研成果。

經過研修教師們收穫了很多鼓勵和感動。學員在的作業的留言裏的那些鼓勵的話語讓教師更加的明白,其實友誼是需要鼓勵的,學生是需要鼓勵的,教學更是需要賞識的。我們總是被這些鼓勵的發自內心真實的聲音所感動着。

總之,教師們在這次研修中的收穫是沉甸甸的。對於此刻已經嚐到了網絡研修甜頭的我們來説,在今後的工作中會更加進取、主動地參與到網絡研修中來,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本事,教會了我們怎樣去應對困難需要經常性的進行研修並且要肯下苦工夫勤於磚研才能有所收穫。這次遠程研修教會大家敢於應對困難並和困難進行鬥爭的不屈精神。讓大家認識到,其實教學過程也是一樣要想在教育領域裏有所磚研有所貢獻你必須要敢於應對困難並進行不屈的努力這樣才會促進學校、學生的發展。同大家一齊在網絡研修中健康、歡樂的成長!

繼續教育研修日誌 篇二

尊重與寬容打造師生的和諧

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根本,也是受教育者。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在以人為本的思想指導下,增進讓人們生活的幸福感。而要給學生未來打好基礎,就必然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幸福的生活、愉快的學習。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協調的人際關係是使人獲得幸福的源泉之一。在校園裏,學生的人際關係主要是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師生之間的關係如何,關鍵在老師。民主進步的師生關係的建立,需要一種寬容的精神,需要一種理解的意識,更需要師生在觀念上相互認同。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相互關係到達和諧的境界

我從教十幾年,常常憶起剛走上工作崗位時的那件事。那時,我在一所農村中學擔任七年級的班主任。一天,女生劉燕哭哭啼啼闖進我的辦公室,“老師,祁東又欺負我了……”我不由的生氣了。劉燕和祁東本來是親戚又是前後桌,但是這個小男孩功課差不説,還太調皮,總愛捉弄他座位前的劉燕,要麼在劉燕背上粘小紙條,要麼在衣服上畫小動物,為這些瑣碎的小事,劉燕几乎天天找我訴苦,我隔三差五的給他做一回思想工作,但是收效甚微。這次我再也壓不住火了,安頓好劉燕,把祁東叫到辦公室,小男孩一臉的不服氣,“為什麼又惹事?”我壓着火問,他滿不在乎的説:“她是我表妹,你管不着。”看着他一副無所謂的樣貌,我再也控制不住了,“我是老師就有權管你。”説着,我照着他的肩頭捶了一下。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他儘量躲我,身子向後一仰,腳不由自主的抬了起來,卻恰恰踢到了我的腿上。這一下,辦公室其他老師紛紛説:“太不像話了,竟敢踢老師。”“找他家長來好好談談。”“報到學校裏給他一個處分。”祁東的臉也嚇白了。應對尷尬的場面,我心知他不是故意這樣做的,也懊悔剛才沒有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平靜一下,我沒有説什麼,讓他去上課了。

在隨後的一個星期裏,我觀察他變得安靜了,不再惹事了。但見到我時,眼睛裏總是充滿怯意,失去了少年人就應有的純真。我明白為那件事他的心結沒有打開,他怕我給他處分。怎樣樣幫忙他卸下心上的負擔?該怎樣樣拉近我們師生之間的關係呢?我在尋找着恰當的時機。一個自習課,我照例在班內巡視,經過他身邊時,我發現他衣服上蹭上了很多土,我停下來。這時候,他的臉色異常緊張,我抬手給他拍去塵土,邊説:“這麼大孩子了,玩的時候也該注意衞生和安全嘛。”就這輕輕的一句話,他的神情立刻放鬆了下來,看着我笑了。我也報以一笑。我明白橫在我們師生之間的隔膜沒有了。我又找回了那個調皮的孩子。

這件事儘管過去十幾年了,但在我的記憶裏從不曾抹去。我常想:越是覺得學生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越需要我們去愛的時候。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必須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但熱愛學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愛更困難。林崇德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其根本的功能。如果説愛是一種內存的情感,那尊重則是外在的行為,尊重學生是師愛的底線。多一份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就容易搭建一座師生間友愛信任的橋樑。遇到學生的頂撞,要採取寬容的態度,更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正如前蘇聯贊可夫説的:“教師也是人,但同時他又是教師。而教師這個行業又要求一個人的東西很多,其中一條就是自控。”當情緒激動時不宜處理問題,否則容易把師生間的矛盾激化。對學生就應循循善誘,因勢利導,且不可斤斤計較。因為,對學生的職責感是每個教師所必備的,熱愛學生又

是教師獻身教育事業,搞好教育工作的原動力。對孩子多一份愛吧,因為在給予的同時會多一份收穫;對孩子多一份職責感吧,因為只有這樣才不會愧對教師的這個稱號。

數學教學的研修日誌 篇三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豪不起眼的鄉村中學教師,我覺得作為一個好老師,首先要愛孩子們,包容孩子們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們相處,我不是神,只是一個普通的人,或許在工作中也有這樣那樣的失誤,但我會努力去愛我的學生們。我有效課堂教學有了科學的定位思考,對如何有效教學形成了獨特的見解。

1、上課,一般採取三個層次:一是個人自己試講,備課組全體聽課、研修組長參與;二是第二次試講,研修組全體聽課,教導處參與;三是公開課,學校公開課,全體本學科老師、學校領導參與。

2、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閲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教學中,構建數感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在思考辯論中,教師穿針引線,巧妙點撥,以促進學生在激烈的爭辯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得語言的昇華和靈性的開發。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然,懂得了知識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自我價值。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讓學生表述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理解和表達,輸入和輸出相輔相成,真正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3、評課,首先是個人説課,談感受;第二是參與聽課老師評課,評課的重點圍繞課標理念、圍繞研究點突破、圍繞學生主體參與,所有聽課老師必須人人發言;第三是主任點評總結,由聽課的領導進行點評。

4、換角,今年新課程全員培訓又到了,怎樣創新培訓模式,才能鄉村中學教師進一步理解掌握新課程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夠均衡地、高質量地實施新課程筆者總結反思這幾年來新課程的培訓方式,探索出一種新的培訓模式——換角培訓。即參訓教師角色換成中學生,培訓者角色換成中學教師,培訓過程相當於中學課堂教學過程。通過換角培訓,參訓教師體驗並感悟新理念新方法的每個細節及其作用,品嚐和理解新課程理念,使他們在培訓後得到較大的收穫和提高。

5、注意新課導入新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譬如,在導入新課,讓學生一上課就能置身於一種輕鬆和諧的環境氛圍中,而又不知不覺地學語文。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不同的導入方式。可以用多媒體展示課文的畫面讓學生進入情景;也可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導入,採用激發興趣、設計懸念……引發設計,比起簡單的講述更能激發學生的靈性,開啟學生學習之門。

雖然在工作中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離我們所追求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集體備課、研修活動培養了教師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能力,喚醒了教師推進新課程的意識,中學數學研修組正在逐漸由“經驗型”向“反思型”和“研究型”羣體發展。在我們看來,課改與教研是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下學期,我們還要把教後記只注重對具體實踐結果的粗淺回顧,提高到對實踐本身的。深入反思,使“研”更有深度;同時有效地利用數學教師的博客,與同行交流思想,為學生提供服務

繼續教育研修日誌 篇四

我們明白國小信息技術教學在40分鐘時間中,教師不僅僅要講解和示範,還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説實話每一節課我都感到在時間上很緊張。為了節省教學時間,我在導入設計上過於簡單,有時授課時三言二語後就直接進入新資料,帶學生動手操作。由於忽視學生學習興趣這個用心因素,有的學生根本不明白我在説什麼,學習用心性都不高,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透過反思我認識到這個錯誤,在之後的班級教學時,我注重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想辦法喚起他們激昂的學習熱情,我發現透過合理的情景設計導入到新資料,學生們還是樂於參與教學的。可見導入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透過提出問題、作品欣賞、展示比較、遊戲入門等不同導入形式,使教學能更好的開展。我在教學《美化課程表》一課時,先透過屏幕展示未完美和美化後的課程表,請同學們再仔細觀察,比一比、説一説二張課程表中有哪些地方不同?透過比較讓學生髮現問題,引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更好的投入到具體的學習做了良好鋪墊。

在同一個班級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動手潛力各不相同,每個班級都有電腦操作的小能手。這些學生平時課堂上就比較活躍,自己完成操作以後就炫耀干擾其他同學,以前着實讓我頭疼,之後想這些學生用得好完全能夠發揮他的特長,成為教師教學的小助手。於是我在平時教學中注意觀察,找出這些潛力較強的學生,一人或兩人負責輔導一組同學。這樣做減輕了我的壓力,使我能有時間加強指導個別學生的問題。使得人人都能得到及時的指導,保護了同學們的學習用心性。而且學生間的輔導各有特點,也易於交流。利用學生的小助手作用有時比教師指導的效果還要好,教學目標的達成率得到了提高,所學資料也得到了強化。

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由於經驗不足往往有時候不明白如何解決,在教《整理我的文件夾》這節課中,教學目標是要求學會分類管理和移動文件的操作,但是在上課過程中個別操作熟練的學生,等我還沒講用菜單移動文件方法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很快地用拖動的方法把文件移入文件夾中了,並且還十分得意地告訴大家他的方法。當時我想:如果肯定他們,那麼很多學生就會用這種方法做,教材上的知識和技能方法完全變了,我的教學目標就無法完成了,於是我阻止了他們的發言。課後我覺得對這個處理方式很不滿意,必須程度上影響了這部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在和同行信息技術教交流時,他們對我的問題給出了很多的推薦,其中一條讓學生説他們的做法,正確的要予以肯定,然後再説告訴他們老師那裏有新的方法,對於新的方法,學生都很感興趣,因此本課不僅僅超出我預設的目標,還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用心性。

教師網絡培訓研修日誌 篇五

今天下午,聽了李鳳來老師的一堂《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的講座,我感慨良多。在今天電子技速高速發達的年代,我們作為教育者為了更好地讓我們的學生與世界接軌,我意識到我們任重道遠。

李老師讓我們通過未來教學的視頻展望了未來,我們吃驚於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催生了對未來教室的研究,人們開始質疑傳統教室的格局與裝備是否還能滿足人才成長的需要。我瞭解到:英國在21世紀初率先開始了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中應用的研究。隨後,美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歐盟等國家和我國台灣地區,也陸續開始了未來教室研究計劃,蘋果、英特爾、微軟、三星等世界知名公司也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未來教室的研究與產品研發之中。跨過本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重大變革,給人類社會的生存與認知方式帶來了新的重大改變,同時加速推動了教育的變革與創新,特別是在美國興起的翻轉課堂、慕課等基於信息技術的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學習為特徵的教育模式悄然形成,世界各國加速了對未來學校形態、未來教室功能的研究,有的研究甚至還發出了“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一無論未來的教育將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

我個人覺得:無論學生通過線上可以獲取多少學習的知識與技能,無論未來的學校將被怎樣重新定義,無論翻轉課堂和慕課發展得多麼完善,基礎教育中的兩個核心要素“教師”、“教室”將會永遠存在!這是由教育的本質、人的成長規律決定的。通過傳承人類文明,使個體在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中,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教育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面對面地進行思想與感情的溝通,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得到有針對性的指導,需要在豐富理論知識的同時,鍛鍊提高實驗與實踐能力,拓展創新精神與能力,這些都是在自我封閉的個體化學習過程中無法解決的。因此,我們要像李老師所説的要從手機着手,關注電子技術,積極進取,勇於接受新事物,勤於動腦,動手,讓自己更勝任一名新時代的教師。

個人研修日誌 篇六

通過這次培訓,我第一次接觸到微課這個概念。第一個感觸就是: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才能適應不斷髮展的教學的需要。第二個感觸是教師不能是當教書匠,還必須做一名研究者。我們工作在教學一線,對教材、對學生最熟悉,這不應成為我們懈怠的理由,應該成為我們不斷鑽研的優勢。

看了李玉平這位專家講的微課的應用與製作,我知道了微課程是把學習內容以一種好玩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將複雜的學習內容簡單化,它是介於文本閲讀與影視閲讀間的一種閲讀方式。它是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反映教師在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這樣使我們的課堂生動有趣有效。

它將教學內容以小現象、小策略、小故事的形式,用幻燈片展現在課堂上。李玉平老師製作的微課,每個小問題也就五到八分鐘。視頻簡短不但有利於師生注意力集中,而且還能方便師生利用零碎時間進行學習。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主要信息的捕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在微課的基礎上就可以順利實施了。學生在微課學習的基礎上帶着問題進行課堂實際的學習更能夠有的放矢,思考的深度也會更加深刻。小容量的視頻能使師生流暢地在線觀看,視頻短小精悍,師生使用靈活方便。這樣的課堂文字精,音樂美,畫面潔。學生樂於接受,興趣盎然。李老師在講解中給我們介紹了很多種激勵學生的方法,什麼班級智慧樹、口袋卡、四色筆等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評價,學會合作,並更加深了學生之間的小組合作力度。

微課除了要有微視頻外,還應有微教案、微學案、微練習、微課件、微反思及微點評等配套資源。這就要求同一學年的老師共同研究,一起製作。一個人完成是一個很浩大的工程。學校裏的資源共享很重要,教師的互相配合也很重要。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也要留心積累資料,嘗試利用微課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包括班級文化建設等方面也可以進行嘗試。“微課”這種新型教學資源。不僅適合於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

數學教學的研修日誌 篇七

傾聽了專家的講座,我感悟很深。其實數學本身就被看作一種工具,是人類認識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的眼睛和鑰匙,數學用量化和邏輯為描述事物的運動變化提供了統一的和嚴密的基礎,並通過不斷衍生新的數學分支來表述人類已經擴展極大和績效的世界體系提供強大而有力的工具。在日常數學教學中涉及的應用工具很多,但我們教師每一次要用得好並不容易,因為它需要了解這些工具的應用範圍和教學價值。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過程。數學活動的過程是學生收穫知識的過程,是發展思維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的數學活動創造條件,“數學工具”則是學生數學活動的重要媒介,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可以為學生提供實踐的空間。數字尺子,數軸,座標系,百格圖,方格紙等都是國小數學教學中重要的基本工具,用好這些“數學工具”,學生便有了“做”數學的機會,用好這些“數學工具”學生將有機會體驗數學、經歷數學。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數學工具就是“水源”、是“指南針”、是“地圖”,可以帶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數學工具”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還將有助於學生習得數學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面對新問題、新挑戰時,心中有“招”。

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善於運用數學工具,是提高數學教學效果的策略之一。讓學生藉助數學工具去解決問題。把握好基本的數學工具,運用好數軸和座標系的度量作用,用數軸生成新的單位去度量長度;用方格紙生成直尺去量平行,生成移動的尺子去量圓,像座標系一樣去量方向與位置,圖形的面積,生成三角板去量直角,並自己創造特殊角……

由此可見,數學工具能夠充分體現教學中的有用價值。有用的,有價值的,才是最好的!讓我們的學生能經常看到數學工具,勤於運用,成為學習中的好朋友。這樣學生就能對其理解,最後達到主動使用。所以,像專題中説道的,數學用量化和邏輯為描述事物的運動變化提供了統一的和嚴密的基礎,並通過不斷衍生新的數學分支來表述人類已經擴展極大和績效的世界體系提供強大而有力的工具。

但是課堂上工具永遠只是工具,它只是幫助我們學習的一種手段,不是每一節課都能運用,特別是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要注意運用數學工具幫助學習,不能總是停留在低層次的思考上,注意對學生的思維的訓練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