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夢巴黎閲讀答案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14W

第1篇:夢巴黎閲讀答案

夢巴黎閲讀答案

夢巴黎閲讀答案

夢巴黎

張清華

在遙遠東方的屋檐下不難找到這樣的牌匾:夢巴黎。一點也不誇張,在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找到一家,甚至很多家以此為名字的時裝店、咖啡館……從上個世紀30年代的海上繁華夢,到如今變得面目全非的鄉間小鎮,這塊牌子被花花綠綠的霓虹燈管裝裹着,閃爍在充滿着富貴與浪漫之夢的東方之夜裏。

可見巴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夢。

有太多的東西可供想象:詩歌和玫瑰,騎士和愛情,燈紅酒綠的海洋,富有的黃金之都,流浪者與冒險家的樂園。一切的一切,偉大的和渺小的,聖潔的和齷齪的,富麗輝煌和神祕傳奇的,會聚在一起,它們變成了一個夢,一種充滿了蠱惑意味的氣息瀰漫在地球的各個角落裏。

理解巴黎是從想象開始的,而這想象似乎很難和巴黎這座城市有直接的關係,巴黎是一種理念,一種永恆的關於時尚、藝術、精神和生活的先入之見,它就建築在紙上,坐落在傳説裏。你聽見叮噹作響的馬車鈴聲,那是19世紀的巴黎你聽見美妙華麗的音樂,那是莫扎特的巴黎;你聽見隆隆響過的炮聲,那是拿破崙·波拿巴的巴黎。

一個不可想象的存在,一個尤物。

因此小偷和冒險家們來到這裏,流浪漢和乞丐們來到這裏,卡西莫多和艾絲梅拉達們來到這裏,沒有他們就沒有巴黎。就像塞納河上曾經漂浮的垃圾、污穢一樣,這座城市必須要匯聚它所應有的一切美麗和醜陋,卑俗與浪漫,骯髒與高潔,一切的傳奇和藝術。

因此盧梭也來到這裏,孟德斯鳩來到這裏,巴爾扎克和雨果來到這裏,馬克思、周恩來和鄧小平來到這裏;就連希特勒也來到這裏,他不可一世地站在艾菲爾鐵塔下檢閲他的佔領了巴黎的軍隊時,那副得意神情,也好像是圓了一個鄉下佬的夢。

一條河給一個城市滋養了夢幻的色彩,塞納河的波光使它成為了一個夢。

我常想,如果不是它們互相遇見,一個城市就永遠是平平常常的城市,一條河就永遠是一條平平常常的河,它們誰也不會有如此的名聲,更不會走進羅曼司和神話。可是它們遇見了,在一個文明的拐彎處,這一遇見,就幾乎改寫了人類的歷史。

巴黎,靜靜地躺在塞納河的波光裏。河上的一切光與影,都被它搖漾成金子和寶石,然後又折射到遊人的夢裏,開成絢爛的詞語,無言的歎息。

一座城市是被一條河養大的,在這個意義上,河是城市的母親。但世界上沒有哪一座城市和河流的關係,是如此地緊密到不可分的程度。她不但創造了他,還使他具有了靈魂、靈氣;而他,則反過來把她打扮得如此華貴富麗,使她如此精緻妖嬈、名聲顯赫。這,是不可思議的一種互相創造的關係,因為這樣的創造和激發,使他們彼此擁有了如此充沛的激情和不衰的活力,擁有了無所不在的自由意志。

老舊的房屋和年輕的精神,這也是巴黎能夠成為一個夢的原因。沒有年輕就不會有夢的軀體,沒有老舊就沒有夢的温牀和氛圍。某種意義上,是外省的青年們給巴黎帶來了不竭的慾望和生命力。就像塞納河水從遠方流來,再向遠方流去,是他們創造了巴黎,使它不斷地老去,又再一次煥發生機。就像於連和拉斯蒂涅【注】,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也早已成為巴黎的一部分。

從埃菲爾鐵塔上看巴黎,那些站在遠郊的高樓,就像是一些剛從外省趕來,排着隊想擠進巴黎但又不得的粗俗漢子,顯得那麼莽撞和沒有教養。它們在優雅和貴族的巴黎面前沒有任何的優勢。要知道,這種優勢在世界上幾乎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着無可爭議的權威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可這是巴黎,在巴黎的高傲和不可思議的風姿面前,它們是一些猥瑣的求婚者,無法不顯得寒傖和侷促。

巴黎給了世界以多大的影響?沒人能知道,更無法計算出來。但我知道人們關於現代城市的生活與文化的想象,差不多都是來源於它的藍本。倫敦、柏林、羅馬,甚至紐約,都沒有能夠像它那樣,成為一個“夢”。顯然巴黎是有它特殊的東西,是什麼呢?我説不清。(有刪改)

【注】於連和拉斯蒂涅分別為法國作家司湯達《紅與黑》和巴爾扎克《高老頭》中所塑造的形象。

7.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全文重在寫巴黎,第一段卻從“東方之夜”寫起,這樣安排既突出東方之夜的夢幻色彩,也表現出巴黎對世界的.影響,為後文寫“夢巴黎”作鋪墊,

B.“匯聚它所應有的一切”表明巴黎是一個有包容胸襟的城市;由塞納河與巴黎的互相滋養可以看出巴黎是個重視自然環境與城市有機整合的城市。

C.文章最後一段,“顯然巴黎是有它特殊的東西,是什麼呢?我説不清。”一句耐人尋味,體現出作者對巴黎城市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感到迷茫。

D.文章以“夢”串聯全文,作者對巴黎的歷史文化既有感性認知,又有理性思考;文章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和整散句的結合,增強了表達效果。

8.結合文意,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

(1)分析文中畫橫線的句子“因此小偷和冒險家們來到這裏……沒有他們就沒有巴黎”的含意。(3分)

(2)文中寫到:“從埃菲爾鐵塔上看巴黎,那些站在遠郊的高樓……顯得那麼莽撞和沒有教養。”請簡要賞析。(3分

9.從全文看,為什麼説“巴黎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個夢”?(6分)

7.(3分)C(“對巴黎城市文化精神內涵的理解感到迷茫化”理解錯誤。作者藉此表現了巴黎城市文化精神的豐富性,也引發讀者的思考。)

8.(6分)(1)各種各樣地位卑微的人匯聚到巴黎,他們的故事也是巴黎傳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分,劃線處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運用擬人(或“比喻”)修辭,把“遠郊的高樓”擬作(或“比喻成”)“莽撞和沒有教養”的“粗俗漢子”,生動地嘲諷了各種各樣的現代建築在優雅而高貴的巴黎面前格格不入的現實。(答出手法1分;分析效果,2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①巴黎是想象的會聚,是一種理念,充滿了神祕而傳奇的氣息;②巴黎與塞納河互相滋養,擁有夢幻的色彩和充沛的激情;③巴黎既古老又年輕,擁有不竭的創造慾望和生命力。(每點2分。共6分。只照抄原句,未概括、整合,酌情扣分。)

第2篇:夢巴黎閲讀答案

這篇夢巴黎閲讀答案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1 1968年,美國青年馬修來巴黎留學,就像當年,22歲的貝納多?貝託魯奇由一個詩人而改行為導演。生命裏的那段時光,如同一場電影剛剛開場,總是年輕,羞澀,氣質敏感而衝動,富有想象力,滿腦子的夢幻。

這種氣質在某種意義上吻合了巴黎的氣質,同時,也無疑吻合了一個愛電影的青年所應具有的氣質。於是我們看見,馬修的青春和巴黎,和電影,持久糾纏。

馬修説:大概只有巴黎人,才會在宮殿裏放電影吧。

似乎,只有巴黎,只有電影,只有巴黎電影院裏的那種光影組合,才足以成就一個人年輕時代的那種特有的敏感與夢幻。

在巴黎,美國青年馬修看到了大量的獨立電影、地下電影。巴黎的學生時代的生涯,投射到一個藝術青年、小資學生的生活世界裏,彷彿永遠就是,令他無比興奮的電影院裏的一次次放映。

2 在電影《戲夢巴黎》裏,鏡頭的運動自由,散漫,頹廢,像極了一個喝醉了酒的詩人。

鏡頭的焦點漫不經心地牽引着我們的視線,在巴黎的街頭,在男女之間的身體上緩緩遊弋,稍有停駐於某一個人,某一個部位,又隨即移轉開。

影像華麗而頹靡,色澤昏黃而又曖昧,包括你的身體的每一寸金黃的皮膚。這像極了古舊油畫裏的裸體,分明是赤裸裸地呈現,卻又隔着顆粒濃重、油彩瀰漫的霧,只有窺視,沒有觸摸。

作為一部帖上了“情色”標籤的電影,作為他的前作《巴黎最後的探戈》、《偷香》的某種表達上的繼承與超越,貝託魯奇這時候所希望通過他的電影呈現的,已經不是某種感官意義上的、生理/心理結構意義上的“視淫”——或者説,不僅僅是這種充滿色情意味的“視淫”。

他更想讓人們在這部電影裏看見的,是1968年巴黎街頭所瀰漫的,那種屬於理想主義者的空氣。

3 “情色”的形式成為貝託魯奇的一種含蓄的遊戲。

馬修和席奧、伊沙貝兄妹的身體嬉戲,這時候構成一種隱喻:在個體生命遭遇動盪不堪的政治洪流時,只有身體的色情才是你我能夠實實在在相信和把握的本文。

當理想迷失了方向,生命的衝動成為一種無法排解的慾望,三個人之間的情與色的糾纏,緊張、鬆弛、粗礪、性感、傻氣、哀傷、深刻。

青年馬修沉迷於電影裏,沉迷於夢幻裏,貝託魯奇則沉迷於這樣的對於“情色”的表白。

來自於東方的、意識形態中的種種符號,一片紅色,或者一尊雕塑,僅僅作為影像的碎片而存在。巴黎永遠是一個藝術至上的巴黎,政治的行文到這裏,也將被吸納入藝術的本體。在電影裏,就是被包裹為“情色”。

這種行文,是米蘭?昆德拉式的。無論是在巴黎,還是在捷克,面對政治洪流,對於個人生命經驗而言,你所能夠感覺的,所能夠觸摸的,所能夠記住的,又是什麼呢?

宏大的歷史被撕裂為影像的碎片,沉重的肉身盈滿了無法排解的輕盈的慾望。

個體生活,如夢似幻。

4 1968年,當硝煙散盡,當“五月風暴”過後,革命再度由實踐蜕縮為書齋裏的理論,由巴黎街頭的壁壘退避到了校園裏,進入話語領域,進入本文研究,進入文字遊戲。 同一年,巴黎的學者克里斯丁?麥茨發表了他的重要論著《電影語言》。是為電影符號學的開端。

這時候,麥茨的老師,羅蘭?巴特的表述是富有煽動性的:如果我們不能顛覆社會秩序,那麼就讓我們顛覆語言秩序吧。這場發起自大學校園,又迴歸到大學校園的革命,它的對象開始由政治轉向文學、轉向電影理論研究。

68年的革命狂歡並沒有讓人確信,行動的力量足以粉碎整個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失望至極的巴特説:不要革命,不要集體,不要鬥爭。

現在更值得抓住的,是享樂的、私人的、隱祕的“色情遊戲”。

如果,知識分子不可能在革命的政治洪流裏顯山露水,那麼,就在寫作中,在一次次抬頭低頭的閲讀中,在本文的嬉戲中,實現自己的慾望吧。

5 電影的結局,青年馬修躲在街壘的掩體背後,他終於未能阻止席奧、伊沙貝兄妹投身於革命。

這時候,革命是什麼,革命不是吃飯看戲,革命不是壁畫,革命也不是性愛。革命是投身於人流,向你的政治敵人投擲燃燒彈。革命不是電影,革命是流血,是暴力。

而馬修不要這種暴力。

我們看見,1968年的巴黎武裝警察,在貝託魯奇的影像的再現裏,潮水一般地席捲過街壘,作為國家機器,他們以一種無比勇猛而強悍的姿態,於瞬間吞噬了孱弱的革命者們。

這就是1968年的結局。

6 1968年以後,美國青年馬修,他也有可能從一個觀影愛好者出發,成長為一個電影導演,或者一個電影理論研究者——他所做的,無非就是巴特味十足的“色情遊戲”。

歷史,在後結構主義的讀解下,成為碎裂的、不可琢磨的本文,我們永遠都在猜測它的真相。

而巴黎依舊無比心胸包容。

今天的我們,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出1968年的巴黎到底發生了什麼。甚至時隔一年之後的巴黎人,在巴黎生活着的人,也恍若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一夜之間,一切照舊。巴黎依舊是一個紅男綠女、淺笑盈盈、歌舞昇平的巴黎,哪怕身當革命。

革命曾到來,革命已逝去。

7 35年以來,貝託魯奇一直想表現這樣一種巴黎,一種當時的巴黎。

街頭的空氣裏瀰漫着理想主義的情緒,這種巴黎人的性格,浪漫,衝動,夢幻,樂觀,哪怕天塌下來,付之一笑。

這是一個和今天的巴黎都有所不同的巴黎,一個年輕多夢的巴黎,一個活潑好動的巴黎,一個天性樂觀的巴黎,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巴黎,一個愛電影的巴黎。

而革命,革命是少不更事時候的兒戲,革命是一場電影,一場舊夢,一場遊戲。

當電影散場,當吶喊消逝,當硝煙褪盡,我們看見的,只是巴黎那一片狼藉的殘骸。

Tags: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