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常委會檢查報告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17W

常委會檢查報告多篇

【第1篇】市委常委會踐行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市委常委會踐行科學發展觀分析檢查報告

根據中央、省委、咸寧市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總體部署,按照_____市委《第一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實施方案》的具體安排,我市從11月26日轉入了分析檢查階段。市委常委會圍繞“科學發展新_____”這一總目標,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開展“五查五看”,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廣泛徵求意見,先後召開市委常委會、全委擴大會、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四大家”領導班子會,對近幾年市委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檢查,形成了市委常委會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情況分析檢查報告。

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情況和共識

黨的十六大以來,市委常委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團結帶領人大、政府、政協領導班子和各級黨政組織,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實施大工業、大旅遊、大城建“三大戰略”,堅持工業強市、旅遊活市、科教興市、生態立市,大力推進特色經濟建設,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市建設,全面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不斷推進黨的建設,取得了新成就。特別是近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快、城鄉面貌變化大、人民得到的實惠最多。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和利潤、財政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都實現了翻番。預計20xx年全市生產總值達101.8億元,增長19.8%;實現財政收入7.22億元,增長24.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0800元,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5500元,增長18.3%;萬元gdp能耗下降4.2%。回顧這些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了以下進展:

(一)加快發展,經濟建設實現新跨越。一是抓好招商引資,壯大工業經濟。通過招商引資,香港華潤、香港大誠和華新水泥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在我市投資興業。初步形成了電力、紡織服裝、機電、建材、造紙、食品加工等六大產業。全市現有規模工業企業163家,億元企業18家。20xx年規模企業增加值35.8億元,較20xx年增加了25.9億元。二是抓好多種經營,拓展特色農業。已建成楠竹、湘蓮、獼猴桃等名特優產品基地共3萬公頃,初步形成了“山區竹杉鬆,丘陵茶麻果、湖區畜禽魚、城郊瓜果菜”的特色農業格局。20xx年農業總產值26.1億元,增長7.8%,省級龍頭企業4家。三是抓好品牌培育,發展旅遊經濟。培育旅遊精品名牌,重點打造三國_____古戰場、龍佑温泉和陸水湖等三大旅遊產品,20xx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1億元,增長27.8%。四是抓好全民創業,扶持民營經濟。通過政治上激勵,發展上引導,經營上服務,環境上保護,出現了全民創業的熱潮。全市民營經濟總户數達4.8萬户,民營經濟銷售收入160億元,税收2.1億元,民營經濟創造的增加值已佔全市gdp的80%。

(二)改善民生,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我們全面貫徹落實各項惠民政策,不斷加大對民生投入,堅持每年集中辦幾件惠民實事。僅20xx年,市本級財政用於解決基層、農村和弱勢羣眾困難的資金近4000萬元。近5年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65.7%和60.4%,農民收入連續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連續5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水平5年增長58%;在湖北省率先實現了農村特困户整體過渡農村低保,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五保户集中供養比例達到85%。素質教育穩步推進,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6%;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普遍推開,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40%以上,農民大病費用報銷“封頂線”提高到3萬元,城市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5%;先後建成了人民廣場、圖書館、博物館等,城市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基本建立市、鄉、村三級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寬帶村村通,有線電視入户率達58%;80%的鄉鎮和100%的行政村建成了體育活動中心或健身場所;人民羣眾對社會治安滿意度年年提高。

(三)注重環保,兩型社會建設取得新成績。我們力求正確處理發展與環境、開發與保護、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堅持把經濟建設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嚴格的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和問責制,把節能減排目標任務落實到單位和企業。華潤電力公司投資9800萬元進行了脱硫工程項目改造,晨鳴紙業總投資1.17億元進行氧脱木素改造、鹼回收配套工程和中段水改造。我們嚴禁新上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積極淘汰落後產能,着力整頓超標排污企業;關停了一批小造紙廠、小水泥廠等企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上循環經濟項目,引進富士康等一批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企業。

(四)統籌城鄉,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按照“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創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抓住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機遇,用市場模式搞開發 ,加大植樹造林、荒山開發、低產低效林改造和林紙一體化工程實施的力度,在山上再造一個_____。市財政每年安排20xx萬元用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了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傳播。全市實現公路村村通,客運班車通達率提高到87%,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63%。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60%以上農村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

(五)加強黨建,提供堅強保證。近年來,全市各級黨組織圍繞科學發展選幹部、配班子,聚人才、強基礎,為科學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堅持以創新干部選任機制為重點,抓好領導班子調整配備工作。特別是鄉鎮班子“兩推一選”、事業單位班子“差額競選”,在全省產生了較大影響。不斷健全基層組織網絡,全市農村、企業、社區以及外出人員集中地區黨組織覆蓋面達到100%,較好地發揮了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羣眾、促進和諧的作用。積極探索集中設立紀工委和監察分局的改革模式,對市直和鄉鎮全部實行集中派出紀委、監察分局的統一管理體制。切實加強黨內監督,強化法制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抓好經濟責任審計。加大違法違紀案件查處力度,堅決遏制腐敗。

通過學習和實踐,全市黨員幹部加深了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上形成了以下共識:

——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發展不夠仍然是_____最大的實際。當前,我市面臨中央領導聯繫_____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央擴大內需、沿海產業轉移、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等重大歷史機遇。必須搶抓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_____又好又快發展。

——必須保護生態,確保可持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我市有較好的生態環境,必須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係,不能片面追求增長而竭澤而漁,應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沿着生活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道路前進,實現_____可持續發展。

——必須統籌兼顧,促進協調發展。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隨着世界金融危機的日益加劇,我們面臨企業銷售下滑、出口受阻、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大批農民工失業返鄉等困難,各類社會矛盾加劇。需要我們採取統籌兼顧的方法,及時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各類矛盾,系統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促進_____全面協調發展。

——必須以人為本,切實改善民生。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就是要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觀念,真正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認真解決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突出問題,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羣眾,不斷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

——必須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科學發展必須有完善的體制機制作保障。完善體制機制,必須改革創新。要敢於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廢除過時的政策制度,加快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二、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

前一階段,我們對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通過開展書記、市長“大接訪”活動,召開不同層次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設立徵求意見箱、開通徵求意見電話、上門聽取意見等途徑向羣眾廣泛徵求意見,還徵求了深圳、北京、武漢等_____商會、在_____落户的大企業以及省內外專家的意見建議,累計徵求意見3萬人次,收到意見和建議5100多條。經過梳理歸類,查找出影響和制約我市科學發展以及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主要是:

(一)經濟發展方式不優,高能耗工業佔比偏重。我市地區生產總值近年來增幅較大,但總量偏小,與_____得天獨厚的區位交通優勢、資源優勢不相稱。經濟發展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第三產業比重偏小,農業產業化水平偏低,缺乏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企業化運作的農產品專業經銷隊伍。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在全省排位50位,多極支撐、多點增長的工業格局還沒有真正形成。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的效益還未顯現,僅佔gdp的4.8%,旅遊產品開發不足,文化品味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配套設施不齊備。二是工業經濟質量不高。工業企業規模較偏小,貢獻程度不高,大多數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163家規模企業中,只有波賽恩真空電子、康華藥業和航天聚星等4家科技型企業,產值僅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8%,企業研發和創新能力非常薄弱。三是節能減排壓力大。工業結構重型化明顯,我市的電力、鋼鐵、水泥企業都是高耗能企業,單位能耗下降難度大。萬元gdp能耗均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工業能耗佔全市總量的80%以上,其中規模工業企業能耗就高達75%以上。四是經濟外向度低。全市外貿出口企業只有26家,在規模工業企業中,出口企業只有8家,出口交貨值僅佔全部規模工業總產值的3.6%。

(二)農村集體經濟脆弱,“三農”投入嚴重不足。農村水利、通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南北乾渠淤塞、中小型水庫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隱患。全市農業人口38.7萬人中飲水不安全人口達11.13萬人。農村血吸蟲病防治工作任務艱鉅;通組公路建設資金缺口比較大;農村環境髒亂差還很突出。市、鎮、村三級財力普遍較弱,農户貸款困難,對農村發展投入不足。現有支農資金“資”出多門,項目較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全市14個鄉鎮辦164個集體經濟組織,有61個空殼村。全市村級債務總額4400多萬元,平均每村有近30萬元,化解難度大。

(三)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城市功能不夠完善。城市規劃的前瞻性不夠,規劃執行的嚴肅性還有待加強,村鎮規劃意識不夠強、控制不夠嚴、隨意性較大。城市品位、文化、特色不夠鮮明;城市功能分區不盡科學;城市綜合配套設施和公共設施規劃、建設相對滯後,城市功能還有待完善。公路水路等級比重、鄉鎮公路油路通達率、行政村公路通達率、班車通達率明顯低於先進城市水平。在城市經營中依然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建設投入與管理投入比不協調。城市環境衞生質量不高,尤其是背街小巷和部分小區衞生狀況不佳。廣場、公園、城市綠化、人行道板和排污管網等公共設施管理不善,維護不及時。

(四)社會事業相對滯後,民生保障亟待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有待完善。城市養老保險存在制度盲區,一些邊緣人羣無法按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保;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比較滯後,農民還在社會保險體系之外。城鄉低保保障範圍偏窄,標準差距較大。城鄉重病、大病醫療救助病種少,比例偏低,困難企業退休職工參加醫療保險面臨困難。社會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企業用工技術需要與勞動力技能不對稱,企業工資支付不規範、農民工參保率低。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建設剛起步,建設資金短缺。公共衞生體系不夠健全。部分鄉鎮衞生院醫療設備陳舊老化,基礎設施嚴重落後;醫療衞生人才匱乏,農村醫務人員比例低,如柳山湖衞生院只有5名醫務人員,連普通外科都不能開展,卻承擔着1萬多羣眾的醫療衞生預防保健任務。文化教育發展不均衡。城市文化體育設施建設不足,羣眾文體娛樂活動場所受限。城鄉基礎教育存在差距,鄉村學校硬件設備遠遠落後於城鎮,國家轉移支付資金和相應教學設備按學。

【第2篇】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食品衞生法的報告

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食品衞生法的報告

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食品衞生法的報告

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食品衞生法》執法情況的報告

地區人大工委:

根據阿人辦電[20xx]10號電報通知精神,我縣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於本月中旬對本縣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衞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衞生法)情況進行了檢查。這次執法檢查重點是檢查《食品衞生法》頒佈實施以來貫徹執行情況,尤其是在防治非典性肺炎時期,醫療部門、藥品銷售部門、食品餐飲場所各商品經營部門,公共場所,學校,集市,交通站所以及上述主管位的主管部門、行政執法部門對法律的執行情況。檢查組檢查之前召開了執法檢查預備會議,組織全體人員(包括自治區人大代表、縣級人大代表、工商、質量技術監督局、衞生局、防疫站等負責人)集中學習了相關法律法規,做好了此次執法檢查的各項準備工作。執法檢查期間,檢查組分別到縣城和拜什艾日克鎮實地查看了縣城屠宰場,賓館,食品市場,學校,醫院、榨油廠和餐廳食堂等場所。從這次檢查的情況來看,反映出的情況和問題比較集中,帶有普遍性。檢查結束後,檢查組又召開執法情況反饋會,就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向各相關單位作了通報。現將這次執法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貫徹實施食品衞生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加強培訓,努力提高經營者自律行為。我縣針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中的問題和部分羣眾對食品衞生方面的糊塗認識採取積極措施,一是定期對食品生產經營、食品商店銷售人員進行食品衞生法學習,做到食品衞生法手冊人手一冊,經培訓合格,發放衞生許可證後,才能從事食品生產經營或食品銷售,提高了廣大生產經營者的法律意識和道德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形式,向廣大人民羣眾宣傳有關食品衞生方面的法律,介紹一些常見的有關食品衞生方面的小竅門,小知識。通過廣泛的宣傳活動,提高了廣大人民羣眾的衞生知識水平,為推動食品衞生法制貫徹執行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突出重點,深入持久地開展食品市場整頓活動。在食品衞生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過程中,我縣以食品市場的專項整治工作為重點,主要作了以下幾項工作:一是定期安排衞生行政人執法人員對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衞生設施和環境衞生進行檢查,一旦發現違反食品衞生法的行為,及時對其負責人進行有關法律法規的教育,追究責任,並依法進行行政處罰。地理對違反食品衞生法,經營不符合衞生標準食品的單位和個人,責令其停止生產經營、銷售。並限期整改,對生產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食品的單位,根據食品衞生法依法追究當事人責任,造成嚴重後果的,將其移交司法部門追究刑事責任。三是對銷售假冒偽劣食品或不符合衞生標準的專供嬰兒主、輔食品的單位人和個人,責令其停止生產或銷售。情節嚴重的吊銷衞生許可證。四是堅決沒收和取締產品説明書標識不清或虛假標註生產日期、保質期限及過斯的食品。五是安排組織有關部門,積極開展聯合執法檢查活動,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派出監督檢查人員檢查單位1979户,體檢合格人員1522名,體檢不合格人員15名,發放衞生許可證179户,停業整頓55户,行政處罰1户,沒收過期食品及誇大廣告宣傳飲品15種,價值2100元左右,當場清理澇壩自然冰11户。

(三)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切實轉變工作作風

在加強衞生市場管理的同時,我縣還加大了執法隊伍的素質建設力度。一是充實了基層衞生執法人員的數量,大力開展培訓和繼續教育工作,提高了監督人員的素質。二是及時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意識,努力做到“三個結合”,即日常監督與宣傳培訓相結合,監督執法與幫助生產經營者提高衞生管理水平相結合,打擊違法行為與樹立良好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形象相結合。三是深入學習外地有關食品法執行工作的先進經驗,逐步完善了我縣的衞生監督管理體系。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縣政府及有關職能部門在貫徹實施食品衞生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與食品衞生法的規定和這一階段做好非典型肺炎的特殊要求,還有不少差距。食品衞生法在貫徹實施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衞生監督人員還有待進一步充實。預防非典型肺炎的特殊時期對做好食品衞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但我縣衞生監督人員還不能滿足當前開展工作的需要,需要引起政府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強這一方面的工作。

【第3篇】全國人大常委會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組赴重慶市檢查報告

10月14日至1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義務教育法執法檢查組赴重慶檢查。檢查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帶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教科文衞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佐書任組長,成員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範徐麗泰,全國人大代表劉佩瓊、蔡毅、顏寶鈴、李沛霖。檢查組先後聽取了重慶市及其沙坪壩區、墊江縣和萬州區政府有關情況的彙報,實地查看了城鎮國中、農村寄宿制學校、村國小9所,召開了校長和教師代表座談會3次。現將有關檢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重慶市實施義務教育法取得的新進展

自義務教育法實施以來,特別是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頒佈實施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堅持義務教育優先發展,紮實推進“控輟保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教師隊伍建設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重慶市通過了國家“兩基”驗收,全面實現“兩基”攻堅規劃目標。,市政府出台了《重慶市義務教育條例》,將鞏固提高“普九”成果、推進均衡發展作為“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目前,重慶市有義務教育學校5779所,在校生303.05萬人,專任教師19萬人。國小入學率99.98%,鞏固率98.53%,升學率100%;國中入學率99.43%,鞏固率99.41%,升學率95%。

這幾年,重慶市貫徹義務教育法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1.努力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重慶市是一個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並存,城鄉二元結構特徵突出的直轄市,在經費上面臨着許多困難。但市政府重視教育,克服困難,建立健全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增長機制。過去5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逐年遞增,佔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以上。,全市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654.6億元,其中財政性教育投入521.2億元,佔gdp的4.55%。預算內教育經費比增加115.8億元,增長32.24%,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23.75個百分點。政府每年統籌教育費附加、土地收益、基本建設投資等資金近45億元用於教育。

為了保障義務教育學校正常運行和促進均衡發展,重慶市建立了城鄉統籌的經費保障機制。經費全面納入財政預算,重點投向農村、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統一城市和農村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國小、國中分別為500元、700元;提高校舍維修改造補助測算標準,由每平方米500元提高到700元。在資金管理使用上,每年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撥付使用情況進行專項督導審計、統計公示,完善監管制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這次檢查組所到的區縣,在增加教育經費方面也作出了很大努力。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財政較困難,但至,全區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支出高於經常性財政收入增幅,年均增長31.3%,義務教育經費比上年增長46%。墊江縣至,教育財政撥款從3.15億元增加到5.54億元,生均教育經費從2900元增加到5100元,生均公用經費從500元增加到1200元。沙坪壩區在逐年加大本級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健全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同時,切實加強教育經費的使用監管。教育經費預算及追加,均按程序報請區人大常委會審定,並定期向其報告執行情況。,該區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經費集中核算支付管理中心,加強對經費的管理。

2.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全市農村國小教師8.9萬人、國中教師5.7萬人,分別佔全市國小、國中教師數的46.8%、30%;國小、國中教師學歷達標比例分別為99.83%、99.24%;國小、國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分別是40.88%、47.5%;義務教育生師比16∶1。將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從原來的城市、縣鎮、農村三類調整為城市、縣鎮兩類,縮小城鄉中國小編制標準差距。

針對農村邊遠學校教師短缺,音體美和英語等學科教師緊缺的情況,實施“雙特計劃”,即在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同時,實施特色學科教師配備計劃。以來,為農村學校補充教師1萬多名。從起,每年為農村鄉鎮以下國小定向培養本科層次的全科教師,培養對象在校學習期間將免除學費,免繳住宿費並補助生活費。,5所高校招錄培養國小全科教師700名。每年安排教師培訓資金1.5億元,重點實施農村教師全員培訓、農村薄弱學科教師輪訓以及農村骨幹教師、校長培訓等計劃。近4年來,國培計劃培訓農村教師10萬人、市級培訓教師20萬人次,培養認定農村學科帶頭人100名、農村市級骨幹教師1000名、農村區縣級骨幹教師10000名,構建了“國培做示範、市培抓重點、區縣保全員、校本重教研”的教師培訓體系,有效地提高了農村教師整體素質。

萬州區為了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以來,新招聘的義務教育教師1108名,其中90.8%的教師補充到農村學校。為了改善農村教師居住條件,以來,投入了5000萬元,建設1000套農村教師週轉房;投入了130萬元,改善27所村國小教師的居住條件。墊江縣為了提高教師素質,近3年培訓教師3.5萬人次。目前中國小校長持證上崗率達100%;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國小為99.67%,國中為97.77%。沙坪壩區為了穩定教師隊伍,不斷改善教師工作生活條件,目前實現全區專任教師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近3年,新建、改建教師午休房312套,農村學校食堂13個,爭取政策修建教育系統經濟適用房320套。

3.均衡發展正在逐步推進

重慶市出台了《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建立了均衡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城鄉學校佈局。按照“國小就近入學、國中相對集中、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總體上按照每2萬人設置1所國小、每3.5萬人設置1所國中,在人口聚集區、新建小區、公廉租房、鎮鄉結合部、主城二環區域佈局建設學校,滿足新增城鎮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需求。全市確定了46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試點項目”,28個區縣教委、18箇中國小和教科所從多個方面開展均衡發展改革試點,形成了“上下聯動、城鄉互動、整體推動”的工作格局。

重慶市還印發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督導評估實施辦法》,成立了重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建立了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指標數據監測體系,全面啟動自下而上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縣”創建、督導評估工作,力爭前全面實現均衡發展的目標。實施農村中國小“領雁工程”,通過100所城市示範學校與100所農村項目學校“一幫一、一帶一”的方式,將100所項目學校培養成為引領農村教育發展的領雁學校,輻射帶動全市4000多所農村中國小提高辦學質量。各區縣選擇20%以上的鄉鎮農村學校作為區縣領雁工程項目學校,不斷擴大“領雁工程”的參與面。大力支持區縣探索優質學校與毗鄰學校實行學區制管理、強校託管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捆綁發展等模式,開展“+分校”、“強校+弱校”等改革試點,推動城鄉學校均衡發展。

萬州區為了加強統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80%以上的建設項目安排在農村和城區薄弱學校;對義務教育學校基本建設實行“三統一、兩打捆”,即:統一規劃、統一安排經費、統一實施建設,打捆辦理工程審批手續、打捆公開招標。墊江縣積極創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撤銷25個鄉鎮教育管理中心,成立9個片區教育管理中心,推進片區內學校共同發展。沙坪壩區想方設法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問題,近6年來,已累計接受約10萬名適齡兒童少年入學。

4.教育質量有了新的提高

重慶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利用紅巖革命紀念館、三峽博物館等基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廣泛開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增強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全市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健全制度、突破難點、深入推進的階段,圍繞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確立科學的培養目標,完善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生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和,重慶市先後印發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減負十項規定”和“提質十項規定”。通過控制在校學習時間、作業量、考試次數和難度等,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讓學生有合理的時間休息、參加體育鍛煉和其他各種活動,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實施《義務教育“卓越課堂”五年行動計劃》,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生動活潑。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辦學特色,實施“體育、藝術、科技2+2”特色發展項目,讓每個學生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具備一項藝術特長和科技創新能力。組織開展“千名專家進萬校”活動。完善義務教育學生資助政策。每年安排3000萬元專項財政經費,改善特殊教育的辦學條件。

萬州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育人網絡。墊江縣在狠抓教育質量的同時,積極開展特色學校的創建工作,培育市縣級體育、藝術、書法等特色項目或特色學校96個。沙坪壩區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合格率均接近100%,國中入學率達到100%,國中畢業生升高中的比例保持在97%以上。

二、主要問題

1.學校基礎設施和標準化建設資金短缺

根據中央要求,重慶市中國小建設規劃總投入51.3億元。其中,校舍建設改造,中央下達專項資金13.55億元,市級財政配套資金7.12億元,區縣投入4.33億元,累計投入資金25億元,農村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但農村薄弱學校改造任務還十分繁重,資金缺口較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歷史性債務沉重及學校安全工程改造也有較大資金缺口。以來,重慶市明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在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和均衡發展工作的過程中,地方財政困難、資金短缺成為首要的制約因素。

2.農村學校師資結構性缺編比較突出

重慶農村學校地處偏遠,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自然環境差,教學和辦公條件簡陋,農村教師編制少,課時量多、教學任務重。農村學校普遍缺乏保安、廚師、校醫、生活教師等編制,專任教師承擔的工勤工作多。村學校和教學點“包班制”現象比較普遍,包班老師“請不了假、生不得病”。全市缺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教師。農村學校中特級教師、高級職稱教師、骨幹教師所佔比例較小,農村國小、國中具有高職稱的教師分別佔總數的34.3%和4.7%。

3.農村教師週轉房緊缺,居住條件亟待進一步改善

重慶市主城區外的30個區縣有農村中國小校5437所,教師156622人。農村教師中,特崗教師有4226人,支教交流教師有3652人,寄宿制學校管理教師有9028人。重慶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基本都是大山區,交通不便,教師工作的學校與住家距離較遠,教師週轉房緊缺,多數教師靠“走教”和租房,有的鄉鎮無房可租,部分教師只能擠住在學生宿舍或食堂裏,條件亟待改善。

4.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義務教育發展依然不平衡

農村邊遠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和三峽庫區還有不少薄弱學校,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市“一小時經濟圈”的12個區接受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兩翼”地區還沒有一個區縣接受評估,全面實現區(縣)域內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的任務還很艱鉅,學校佈局還有待優化。由於農村學齡人口自然減少和向城市流動,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空殼”和“麻雀”學校,城區學校容量不足,存在大班額現象。城市新區開發和小區新建過程中,一些小區未按規定配套建設學校,或配套學校不能滿足小區學生就學需求。

此外,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難以滿足人民羣眾子女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擇校、擇師現象依然存在。農村學校布點需要進一步科學化,目前存在撤併學校後學生上學路途太遠,隨之帶來上學路途不安全、午餐困難等一系列問題。學校標準化水平不高,不少學校設施設備不齊全,教師整體素質還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寄宿制學校設施設備尤為不足。

三、工作建議

1.加強對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議中央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投入力度,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發揮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對西部的輻射帶動作用。在建設項目和資金安排上向西部地區農村學校傾斜,大力加強西部地區學校的標準化建設,進一步縮小辦學條件差距。建議中央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農村國中改造工程,加大對西部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週轉房建設支持力度,重點解決特崗教師、支教交流教師、寄宿制學校管理教師、村級學校教師、村小教學點教師在校住宿問題。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全國對口支援三峽庫區以來,對口支援省市給予重慶教育事業積極援助,幫助改善了辦學條件,提高了學校管理水平和育人質量。建議中央堅持這一政策,積極幫助庫區提高教育水平。

2.完善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長效機制

建議積極創造條件,將師範生免費教育政策由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逐步擴大到省屬師範院校,着力培養紮根農村的教師。完善農村教師補充退出機制,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校優秀畢業生到農村任教。重點增加教師培訓經費,完善教師培訓制度。嚴把教師入口關,確保合格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對培訓後仍不合格的教師,可開展提供退養補貼、一次性退出崗位的試點工作。

3.修訂完善義務教育學校編制標準

建議完善農村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核定標準和編制配備政策,積極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村國小和教學點按班師比核定編制,適當增加農村學校教師編制。同時,根據農村學校課程設置、教師離職培訓、學生寄宿和安全、衞生、後勤管理等實際需要,將學校必需的生活管理人員、衞生保健人員、安全保衞人員等納入學校編制,明確標準、足額配備,或者由政府出資購買社會服務。

4.研究建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服務體系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能否妥善解決,不僅關係到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而且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全社會都有責任關注、愛護留守兒童,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提供保障。重慶建立了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探索“代理家長”、寄宿之家、託管家園、親屬代管等方式,旨在使留守兒童“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護”,取得了初步成效,值得研究推廣。

5.研究制訂學校安全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