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一面課文內容(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3W

一面課文內容(新版多篇)

《一面》課文資料 篇一

人物簡介

阿累,原名朱宗仁,又名朱凡榕、朱一葦、朱凡。1909年1月生,江蘇漣水縣人。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1932年8月考進上海英商公共汽車公司當售票員,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參加新四軍。解放後,歷任湖南革命大學副校長,省文教廳廳長、省委宣傳部長、湖南大學校長等職。1983年,離休。1987年1月8日,朱先生在長沙病逝,享年79歲。如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館藏有朱先生的一些珍貴資料。 出身和學歷

阿累,原名朱宗仁,又名朱凡榕、朱一葦、朱凡。1909 年1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漣水縣王集鄉的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朱同壽,光緒丙子科舉人,選授靖江縣訓導。父親朱際雲,清廩貢生,對地方教育事業有很大建樹。

阿累從縣立國小畢業後,先後求學於金陵大學附屬中學、上海立達學園、同文書院,1930年6月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

革命生涯

1931 年“九一八”後 ,參加反帝大同盟。次年 ,參加“左翼劇聯”。8月,受中共派遣考進上海英商公共汽車公司當售票員。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年秋天的一箇中午,阿累在內山書店偶然遇見魯迅先生,這“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永恆的瞬間。這時他的名字是朱凡榕,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時,多用朱一葦, 有時用凡榕、阿累。

1933年, 阿累因參加和領導賣票工人罷工而被捕,解往南京,判刑15 年,與黨失去聯繫。1935年,由鄉賢鄭賓出面,請同鄉、國民黨要人顧祝同將阿累保釋。後來阿累赴馬來西亞,在吉隆坡尊孔學校教書 ,又因參加和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驅逐出境。1936年8月,在陶行知的幫助下,阿累回到上海,與張天翼、陳白塵、蔣牧良等從事左翼文藝活動,同歐陽山主編《小説家》,和艾思奇辦《大家看》、《少年叢書》,為徐邁進選編國內外短篇小説 20餘冊。

1936年10月,文壇巨匠魯迅逝世,阿累與巴金、靳以、黃源、陳白塵、以羣等組成治喪辦事處 ,參加籌備葬儀。他以“阿累”筆名, 深情地寫下紀念魯迅的文章《一面》,又翻譯了史沫特萊的《魯迅是一把劍》。

1937 年“八一三”事變後 ,阿累重新入黨 ,由上海“文總”指派,潛入陳誠軍隊中。又參加上海“文救”工作,率領一批年輕文藝工作者組成戰地服務團。上海淪陷後,他率團到皖南找到新四軍,在陳毅領導下進行抗日統一戰線工作。後又由周恩來介紹到大別山工作。

皖南事變後,阿累到津浦路新四軍二師所在地參加抗日民主根據地工作,後調任蘇北新四軍政治部宣傳科長、《江淮日報》主編 ,不久,調任淮海行署祕書長。1943年3月,調任漣水縣縣長,兼任敵工部長和漣水中學 (當時叫淮海第一中學) 校長。這時,他叫朱一葦。1945年5月,他南渡浙西,任天北專署專員。不久,他又回到蘇南。

阿累親自寫了淮海第一中學校歌 :“淮海平原上,繁榮的村莊。年輕的淮海中學,屹立在敵人的卧榻之旁。為了抗戰 ,為了勝利,我們把課堂作戰場。培育青年一代,鍛鍊、成長;抗戰,農工,明天,我們是新中國的榜樣。六塘河畔,沃野坦蕩。年輕的淮海中學 ,生活在戰士勞農之間。為了抗戰,為了勝利,青紗帳裏,柳岸河旁是我們的課堂。努力學習,堅持鬥爭;勞動,民主,紀律 ,我們是新青年的榜樣。”這歌聲激勵許多學子參加漣水保衞戰、孟良崮戰役,走上革命道路。

1945 年 9 月,阿累隨軍北撤山東,任第三野戰軍敵工委宣傳部長。1948年在豫西寶丰參與創辦中原大學。次年5 月隨軍進入武漢,以軍代表身份接管武漢大學。8月,湖南和平解放,他先後任湖南省文教廳廳長、省委宣傳部長等職。從1953—1982年間,曾一次代理、三次出任湖南大學校長。這時,他用名朱凡。

特長與性格 他熟練掌握英語、日語,精通文學、歷史、哲學。他是作家、革命家、教育家。不平凡的革命經歷,練就了他的詼諧與樂觀。

他的一隻眼睛天生有些斜視,結髮妻子後來離他而去,他樂呵呵地調侃道:“我看她比我眼力還差,看不出我今後要當官,她能享福。其實像我這樣的眼睛,一點兒也不妨礙當官兒。”“文革”中,他頂着“叛徒”的帽子,遭受殘酷的鬥爭和審查,他也總是樂呵呵的。

當人們問起阿累那兩本應該成為文物的書———魯迅贈給的《毀滅》和《鐵流》時,他就會慢騰騰地説:“一本丟了。”然後,喝一口茶,又喝一口茶,又是慢騰騰地説 :“另一本也丟了。”讓人忍俊不禁,也讓人想起魯迅《秋夜》中的那兩株棗樹。

1986年10月,為紀念魯迅逝世50週年,阿累以病重之軀寫下文章《回憶與紀念》。1987年1月8日,他走完 78 歲的人生歷程,在長沙病逝。

面 篇二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這六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着的撫摩似的。

“父親”,我們最親近的人;“我”,一個處於社會最下層的公交車售票員,被人歧視。然而此刻魯迅先生卻對“我”這樣温和,這樣親切,使“我”從心底感到温暖,感到慈父般的親切,感到長者的慈愛。

2、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一定是!不會錯,一定是!那個名字在我的心裏亂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沒有蹦出來。

一個是崇拜魯迅的文學青年,一個是關心、熱愛文學青年的魯迅,心有靈犀,一見如故。“我”那種激動的心情簡直無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結結巴巴”,顯示出“我”突然發現自己崇敬、熱愛的魯迅先生就站在身邊,激動的神態和幸福的心情,難以用言語來表達。“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現出當時社會環境的黑暗和險惡,怕有密探之流在旁邊。作者阿累當時是“左翼劇聯”成員、中共地下黨員,養成了高度警惕的習慣。“沒有蹦出”魯迅先生的名字,一是當時環境的險惡,不能暴露魯迅;二是作者有意強壓自己的感情,竭力保護魯迅。這表現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由衷敬愛之情。

3、“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

因為與魯迅先生見了一面,這給“我”極大鼓舞,獲得了生命的支柱──“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這是“我”在種種艱苦和險惡面前堅強不屈的力量源泉,是“一面”給了“我”巨大力量。通過這句話,將一次“小”的見面同魯迅“大”的精神人格巧妙結合起來,畫龍點睛,文章的主題得到昇華。

課文一面教學反思 篇三

自我原因

1上課緊張,沉不下心來,把這次上課,當做大事情,沒能把他當做平常課對待。容易出錯

2課件做的不仔細,,上面有一段文字沒了都發現,被學生當場指出

3上課老師想着教案,想着下步該怎麼上,所以沒關注到學生。

4引導語,過渡語,問題的設計都不夠具體仔細

5與學生的交流都是“命令式”的語氣,“你來説,你來説。”不夠温柔,評價缺失,基本沒有評價語,或者評價語很少。,評價語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

6教學內容重點沒抓住,有“頭重腳輕”,重點難點不分。

教學設計改進的地方

1以大問題“啊累得眼中看到一個怎麼的魯迅?”導入。

1讓學生找外貿的句子,找一句説就説一句,問題就一個“留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你從哪裏看出魯迅的瘦?”。

2重點要讀第2處的外貌描寫。

3你可以用什麼的詞語來形容它?、4看到這麼瘦的魯迅你想説什麼?你能不能用佩服的語氣來讀讀。

4哪裏還看處他的瘦,找地三處外貌,花2分鐘讀讀。其他找出來讀一篇就行了。

5在上對話一個問題“這件事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説的?”

師生讀,老師與學生對話讀。這件事你感受怎樣的魯迅?再現資料用ppt出示。

課文《一面》原文 篇四

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課文《一面》原文

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車公司當賣票的。一天中午,我去接班,天空正飛着牛毛細雨,離接班的時間還有半個鐘頭。我心想:到內山書店去吧,在那裏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

店裏沒有一個顧客,只有後面櫃枱旁邊的兩個人在談笑。我向裏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

我站在書架前,開始翻書。

門外,細雨煙似的被秋風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亂飛。店裏冷得像地窖(jiào)一樣,冷氣從褲管裏向上鑽。忽然,我看見架上排着一列中文的《毀滅》[1]。《毀滅》?我記得一本什麼雜誌上介紹過,説是一本好書。書脊上赫(hè)然印着“魯迅譯(yì)”三個字,我像得到了保證似的,立刻從書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後記,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開了:書沒有切邊。一個矮小而結實的日本中年人——內山老闆走了過來。

“先生,這本書多少錢?”對於同情中國的內山老闆,我總是帶着幾分敬意叫“先生”的。

他殷勤地點頭,接過書翻了翻底頁:“一塊四。”

我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摸摸裏衫上的衣袋——袋裏只剩一塊多錢,那是我和一個同住的失業工友幾天的飯費。我有些懊(ào)悔自己的莽(mǎng)撞了,紅了臉,説:“貴了。”

他沒有注意到我的窘相,用粗短的手指捻(niǎn)着那張綠色厚布紋紙的封面:“哪裏貴?你看這紙……”

厚實的紙張,清晰的字跡,相當厚的一大本書,拿在手裏,有一種怪舒服的感覺。

“你買一本吧,這書是很好的。”

我真躊躇起來了:飯是不能不吃的,然而書也太好了,買一本放在牀頭,交班回來,帶着那種軟綿綿的疲倦躺着看這麼幾十頁,該多好!我摩挲(suō)着那本書,捨不得丟開,不説買,也不説不買。

內山老闆大概看出點什麼苗頭,就笑着回頭對裏面説了一句日語,原先和內山老闆説話的那個老人咬着煙嘴走了出來。

他的面孔黃裏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tuí)唐的樣子。頭髮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着。鬍鬚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你要買這本書?”他看了我一眼。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着的撫摩似的。

“是的。”我低低地説。

他從架上抽下一本書來,版式紙張和《毀滅》一模一樣,只是厚一點,封面上印着兩個字:鐵流[2]。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遞給我,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本好。”

他是誰?對我這樣一個平日被人輕視的工人進行那樣誠懇的勸告?我一進門的時候就有點疑惑,現在更加疑惑了;雖然猜不出是誰,但自己斷定:一定是一個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價:一元八角!

“先生,我買不起,我的錢不夠……”我的話低得連自己都聽不見了,我不知道怎樣才好。

“一塊錢你有沒有?一塊錢!”

“有!”我抬起頭,頓時恢復了勇氣。

“我賣給你,兩本,一塊錢。”

什麼?我很驚異地望着他:黃裏帶白的臉,瘦得教人擔心;頭上直豎着寸把長的頭髮;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鬍鬚;左手裏捏(niē)着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薰(xūn)黑了。這時,我忽然記起哪本雜誌上的一段訪問記——

“哦!您,您就是——”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一定是!不會錯,一定是!那個名字在我的心裏亂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沒有蹦出來。

他微笑着,默認地點了點頭,好像我心裏想要説的,他已經統統知道了一樣。這一來不會錯了,正是他!憎(zēng)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我們這位戰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他帶着獎勵似的微笑,指着《鐵流》對我説道:“這書本來可以不要錢的,但是是曹先生的書,現在只收你一塊錢本錢;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我費力地從裏衫的袋裏掏出那塊帶着體温的銀元,放到他的手裏——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來便走出書店的門。

這事到現在已經隔了四年。在這四年裏,我歷盡艱苦,受盡非人的虐(nüè)待,我咬緊了牙,哼都不哼一聲。我總是昂着頭。我對自己説:

“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

[1]《毀滅》:蘇聯作家法捷耶夫寫的一部長篇小説。魯迅在1931年將他譯成中文。

[2]鐵流:《鐵流》是蘇聯作家綏拉菲摩維奇寫的一部長篇小説。內山書店代售的是曹靖華的譯本,所以下文説“是曹先生的書”。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

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敍述的。先寫作者與魯迅先生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為要等早班車回來,為了避雨,因此到內山書店去躲一躲。再寫內山先生的熱情接待和作者買書缺錢的困窘,為魯迅先生的出場作鋪墊。接着重點記敍作者與魯迅短暫而激動人心的會面,這裏既有對先生的外貌描寫,又有對先生推薦書、送書的語言、動作的描寫。

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導學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

一面五星紅旗課文原文 篇五

《一面五星紅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課文思路清晰,在表達上的特點是通過人物的動作來表現心理活動。

《一面五星紅旗》

在國外讀書的第一個假日,我決定做一次漂流旅行。收拾好揹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舉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便出發了。

筏子順流而下,到了傍晚,河面變窄了。為了防止丟失,也為了行動方便,我把國旗從旗杆上抽下來,系在脖子上。

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勢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圍一片漆黑,我想大聲呼喊,給自己壯膽鼓勁。還沒等喊出口,只覺得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被一塊巨石擋住了,頭和身子被撞傷了好幾處,筏子和揹包都無影無蹤。我迷路了,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裏轉來轉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來到一座小鎮,走進家麪包店。

我向老闆説明了自己的處境。老闆聽懂了我的話,卻把雙手一攤,表示一臉的無奈,説:“我講究平等交易,我給你麪包,你能給我什麼呢?”

此時我身無分文,只好脱下新買的大衣。老闆接過去看了看,聳了聳鼻子,還給了我。突然,老闆眼裏閃出亮光,他用手指着我脖子上的五星紅旗,驚奇地問:“那是什麼?”

我猶豫了一下,把國旗慢慢解下來,再展開。這面做工精緻的五星紅旗,經過河水的沖洗,依然是那麼鮮豔。

老闆拍了拍我的肩膀,告訴我可以用這面旗子換麪包。

我愣了一下,然後久久地凝視着手中的五星紅旗。

老闆轉身拿起一塊麪包,見我沒有反應,以為我嫌少,又拿起兩塊麪包遞給我。

“可以嗎?交換吧。”老闆衝着我打手勢。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鮮豔的國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我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醫院的病房裏,身邊站着的就是麪包店的老闆。他見我醒來,衝我豎起大拇指,説:“安心養一養,費用由我來付。”

這時我才發現,在我牀頭的花瓶裏,有一束美麗、芬芳的鮮花,花叢中插着那面心愛的五星紅旗。

《一面五星紅旗》教學建議

1、課前可佈置學生蒐集更多關於國旗的故事和資料,或者是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生活的資料。也可以讀讀“資料袋”的內容。

2、本課要求認的字中,要注意“攤”是前鼻韻母,“凝”是後鼻韻母,“豎”是翹舌音。要從字形上來幫助學生區別其他易混的字,如,“攤”,可以換偏旁的方式同“灘”字區別,“豎”和“堅”要注意下半部分的不同,可以通過組詞等方式讓學生鞏固。

本課要求會寫13個生字,字形複雜的要重點指導,如“窄”“漆”“鼻”“摔”,“窄”字可以聯繫“作”“昨”書寫;“漆”字的右下部分不能寫成“水”;“鼻”字是上中下結構,上中部分的“自”和“田”都要寫得略扁;“摔”字右邊中間部分是“幺”,不要寫成“糹”。

3、本課要抓住兩個點進行教學,一是“我”的愛國情意,一是麪包店老闆前後態度的轉變體現出來的友誼。這兩個點是相互依存的:“我”的愛國情意促成了老闆態度的轉變,而老闆態度的轉變又襯托了“我”的愛國情意。教學時,可以從學生了解的國旗知識和故事入手,也可以先讓學生談談平時參加升旗活動的感受。

在學生初讀課文、瞭解事件大致經過的基礎上,抓住關鍵問題讓學生思考:

(1)在漂流失事後,我的處境是怎麼樣的?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中尋找,“頭和身子被撞傷了好幾處”,“筏子和揹包都無影無蹤”,“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裏”轉了近三天。這些句子都説明“我”當時的處境非常困難,急需幫助。這樣描寫為後面做了鋪墊——在這樣困難的處境下,“我”的愛國行為更加難能可貴。

(2)麪包店老闆先是什麼態度?為什麼後來又改變了?

這個問題可以結合思考題二來解答。當“我”向麪包店老闆求助時,老闆先是婉言拒絕,“把雙手一攤,表示一臉的無奈”;後來又提出用五星紅旗交換麪包,或許他只是好奇,並不是有意侮辱中國人,但是“我”卻斷然拒絕了老闆的要求,因為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象徵國家尊嚴的國旗是不能用來交易的。“我”寧願餓死也不願用國旗換麪包,這一舉動打動了老闆,他深深地理解了這位中國留學生的行為,從而給了“我”更多的幫助。這也説明了只有具有民族氣節的人,才會贏得外國友人的尊重。文末的泡泡是引導學生評價麪包店老闆的救助行為,感謝別人的幫助,這也是“國際理解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3)課文是怎樣表現“我”的愛國情感的?

本課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幾乎不直接寫“我”説了什麼話,也沒有直接描寫“我”的心理活動。在與麪包店老闆交流的過程中,都是通過“我”的表情和動作的變化來表達內心情感,如“猶豫”“展開”“凝視”“搖搖頭”“向外走去”等詞語和短語。俗話説,“行動勝過千言萬語”,這些動作實際上更有力地表現了“我”的愛國熱情,這樣寫顯得深沉而含蓄,符合課文的整體氛圍。對這一寫作技巧老師可以向學生略做講解,並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另外,課文中對其他生詞的理解也可以採用這一方式,即尋找一個角度串起一系列詞語,讓學生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理解。

4、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例如,“這面做工精緻的五星紅旗,經過河水的沖洗,依然是那麼鮮豔。”“紅旗依然鮮豔”是“我”的主觀感受。聯繫上文講“我”遇到的危險和下文講“我”遇到的困頓境地,説明五星紅旗依然保持着她的莊嚴,表達了“我”對國旗熱愛的一片赤子之心。再如,“我愣了一下,然後久久地凝視着手中的五星紅旗。”這一句話旁邊有一個泡泡:“這時‘我’可能會想什麼呢?”可以讓學生聯繫起來思考。當面包店老闆向我提出用國旗換麪包時,“我”這時可能會想到很多,但有一點是確定的,“我”根本不會答應麪包店老闆的要求。學生可以結合全課“我”對國旗深沉而真摯的感情來體會:“我”在漂流出發前帶上國旗,表明自己是中國人,也希望國旗能陪伴自己渡過困難;在漂流遇到危險時,“我”先想到的是把國旗系在脖子上,表明我對國旗的尊重和愛護;當面包店老闆向我提出用國旗換麪包時,“我”斷然拒絕了麪包店老闆的要求。

5、朗讀指導。本課表現的情緒有起伏,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感受人物情感的變化,進而讀出這些變化。例如,第三自然段表現了“我”的困難處境,要讀得低沉一些;第十自然段寫“我”拒絕了老闆的要求,要讀得稍快,讀出堅決的語氣。由於課文較長,教師只需抓住幾個情感強烈的點來指導,不必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