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黨課:新質生產力專題講稿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3W

黨課:新質生產力專題講稿

新質生產力專題黨課講稿

同志們: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質量發展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要義,這要求我們探索並應用新的生產力理論作為指導。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和關鍵所在。”他還強調,“新質生產力已在實踐中顯現出其強大的推動力和支撐力,對於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深化了我們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理解,同時也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內涵。

一、全面理解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意義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生產進步的重要力量,它源於科技創新、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以及產業的深度變革。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勞動者素質的提升、勞動資料的創新以及勞動對象的優化組合,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新質生產力具備強大的發展潛力,能夠引領社會生產進入新的時代。

勞動者的素質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活力、最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標準。為了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我們需要培養一支具備高度專業素養的人才隊伍。這些人才不僅需要引領科技前沿,創造新型生產工具,還需要在科學認知和技術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時,我們還需要培養一支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隊伍,他們應具備豐富的知識結構和新型生產工具的操作能力,包括優秀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

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在於擁有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生產工具是否具備科技屬性,是區分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的關鍵標誌。隨着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等的融合應用,我們見證了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產工具的出現。這些工具不僅解放了勞動者,削弱了自然條件的限制,還極大地拓展了生產空間,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等非實體形態生產工具的廣泛應用,它們極大地豐富了生產工具的表現形式,推動了製造流程的智能化轉型,以及從規模生產向規模定製的範式轉變,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躍升。

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來自於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勞動對象是生產活動的基礎和前提,科技創新的不斷深入使得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得到了極大的拓展。一方面,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手段更加先進,範圍也擴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領域;另一方面,通過勞動,人類不斷創造新的物質資料,並將其轉化為勞動對象,從而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例如,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已成為重要的勞動對象,它不僅直接創造社會價值,還能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進一步放大價值創造效應。

在生產力形成過程中,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以及科學技術、管理等要素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當這些要素實現高效協同,才能激發出更強大的生產力。在新技術的驅動下,新質生產力正引領生產主體、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和生產方式的變革調整。它推動了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的便捷化流動、網絡化共享、系統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顯著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二、對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徵進行深刻理解

新質生產力,相較於傳統生產力,顯著的特點在於其以創新為主導,摒棄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和生產路徑,展現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性。這一生產力形式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推動生產力的轉型升級,實現質的提升。科技創新對生產力的基礎要素進行了重塑,催生出新的產業和業態,推動了生產力向更高級、更先進的形態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必須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引領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在載人航天、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式邁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質生產力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展現出高效能的特點。產業作為生產力變革的直觀表現,其主導和支柱產業的持續升級是生產力提升的關鍵。這些新興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等特點,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2022年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領域形成了明顯的領先優勢。我國正積極規劃未來產業的發展,推動技術創新、研發模式、生產方式、業務模式、組織結構等全面革新,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實的產業基礎。

新質生產力追求新供給與新需求的高水平動態平衡,實現高質量的發展。供需的有效匹配是社會生產良性循環的重要標誌。新質生產力通過高水平的供給滿足和創造新的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推動供給升級,激發新的供給能力,推動生產力提升;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提供的高品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環保性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更好地滿足和創造有效需求。因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有助於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增強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持續性。

三、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積蓄勢能和賦能

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任務。我們必須堅持系統性的觀念,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科技創新為核心,產業升級為導向,致力於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進步和質變。正確處理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係至關重要。首先,要協調好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關係,構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的新型生產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並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構建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其次,要優化新質生產力各要素之間的關係,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多管齊下培養新型勞動者、創造新型生產工具、拓展新的勞動對象,實現新質生產力各要素的高效協同和匹配。再次,要平衡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之間的關係,堅持兩者協同共進,在開放的環境中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最後,要協調好新質生產力和傳統生產力之間的關係,統籌推進兩者的發展,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於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一手抓新興產業的培育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構建完整、先進、安全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要加強新型勞動者隊伍的建設。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和發展,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激發勞動者的創造力和能動性。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着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推進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探索高校和企業聯合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機制,持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鼓勵在華外資企業、外籍科學技術人員等參與科技計劃項目,為全球人才搭建幹事創業的平台。

要創造和應用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自主創新為核心,推動勞動資料的迭代升級。充分發揮國家在重大科技創新中的組織者作用,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整合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各方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打造更多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硬科技”。發揮企業在研發應用新型生產工具中的主力軍作用,加強創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轉化,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加強數字技術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的融合應用,大力推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生產工具,加快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製造示範工廠。

要拓展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重點,拓展勞動對象的種類和形態,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開闢新的領域和賽道。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發展工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羣發展,打造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強化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技術優勢和產業優勢。從國家戰略層面加強對未來產業的統籌謀劃,在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探索多路徑交叉融合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做好生產力儲備。

要推動更高水平的生產力要素協同匹配。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推動產業組織和產業形態的變革和調整,提高生產要素的組合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骨幹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單項冠軍”企業,鼓勵龍頭骨幹企業發揮產業鏈融通帶動作用,實現大中小企業的融通發展。依託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協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動生產組織方式向平台化、網絡化和生態化轉型,打造廣泛參與、資源共享、精準匹配、緊密協作的產業生態圈,加速全產業鏈供應鏈的價值協同和價值共創。積極發揮數據要素的“融合劑”作用,推動現有業態和數字業態的跨界融合,衍生出新的環節、鏈條和活動形態,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數字貿易、智慧物流、智慧農業等新業態,促進精準供給和優質供給,更好地滿足和創造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