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師資格證考試模擬試試題及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試卷考卷 / 發佈於: / 人氣:1.67W

教師資格證考試模擬試試題及答案(精品多篇)

2022年畢業想考教師資格證?教師考試政策須早看 篇一

Part 1 政策學習

在2021年11月19日,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召開的2022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網絡視頻會議上提出了“七個要”,明確指出針對各地、各高校要充分認識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努力開創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新局面。

1、要:落實政策,以中央關於高校就業的相關決策為指導方針,行動前置,提前部署落實。

——有政策護航,大家放心!

2、要:拓寬渠道,應屆生畢業之後的就業途徑要多樣化,凸顯中小企業的競爭優勢。

——就業途徑增多,選擇多樣化!

3、要:開拓崗位,各機關,事業單位提供各類基礎,政策性、市場性崗位。

——就業崗位增多,機會多多,就看大家能不能把握!

4、要:推動服務,增多畢業生了解就業的信息渠道,讓各類公共性信息宣傳服務進入校園。

——不出校園,就可以瞭解各類就業信息,不要擔心!

5、要:加強指導,提供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制定職業規劃,為國家需要的領域貢獻才智。

——國家的每個角落都需要我們,想好去哪裏了嗎!

6、要:重點幫扶,對就業困難畢業生,做好高職百萬擴招畢業生就業服務。

——畢業困難,別擔心,擴招了!

7、要:落實責任,建強工作隊伍,加強宣傳引導,確保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有團隊保障,還在等待什麼!

Part2 出謀劃策

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面對這增長的數字,即便國家從政策層面已經最大限度地採取提供保障、拓寬就業渠道等措施,但是想必大家也還是感受到了畢業生大軍的競爭壓力!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職業,什麼崗位可以同時兼顧穩定的收入、優厚的福利待遇、良好的工作氛圍、可觀的職業前景以及讓人羨慕不已的寒暑假呢?YES!教師!

有人會擔心説,沒有教師資格證可以考教師嗎?原則上來説,教師資格證是成為教師的“敲門磚”,具備教師資格證,的確是成為教師的第一要求。但是隨着近兩年政策性的改變,也出現了“先上崗,再考證”、“免試認定教師資格”、特崗教師等多種途徑,大力支持大家的“教師夢”!

Part3 心動不如行動

1、明確考試政策

教師編制考試屬於教師招聘考試的一種,由當地教育局統一發布考試公告,考上了編制教師崗後屬於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入職後按照相關規定,簽訂合同期一般為五年(實際操作中,一般只簽訂一次合同)並按照相關規定,享受事業單位工資待遇。

(1)年齡要求。一般招聘教師要求年齡是30歲以下,也有的是35歲(選調除外),具體的看公告,但如果是研究生或以上學歷的考生,報考的年齡要求會被適當的放寬。

(2)專業要求。一般所學的專業與報考學科的專業要求相近或者是相同。國小和幼兒教師對專業的要求較少,一般有教師資格證即可報考。國中對專業的要求一般相近或相似專業即可。高中對專業的要求較多,本科大都要求專業相同,研究生學歷對專業的要求較為放寬些。

(3)學歷要求。考教師是有學歷要求的,一般情況下:從國小到高中要求學歷是遞增的(具體看公告)。

特崗教師是中央實施的一項對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的特殊政策。通過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兩基”攻堅縣、縣以下農村學校任教。特崗教師有年齡限制30週歲以下,以全日制本科畢業生為主,招聘流程按照發布招聘公告、報名、資格審查、考試考核、集中培訓、資格認定、簽訂合同、上崗任教。特崗教師有三年的服務期限。服務期滿後,特崗教師仍有多種選擇和出路。

2、熟悉考試內容

教師編制考試、特崗考試一般有筆試、面試或考核的方式。

(1)筆試內容。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公共基礎知識》或者《學科專業知識》兩部分。教育基礎知識部分主要包括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材教法、教育法律法規和教師職業道德等。公共基礎知識一般是指文史、法律、數學、政治時事等綜合知識。崗位要求的專業知識部分按專業類別分類命題,每個省份具體考試內容不一樣,詳見地方招聘公告。

(2)面試考試。面試採取試講或説課的方式進行,面試具體辦法及時間、地點在見當地教育局發佈的考試公告。

教師資格條例全文 篇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下簡稱教師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國公民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應當依法取得教師資格。

第三條 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教師資格工作。

第二章 教師資格分類與適用

第四條 教師資格分為:

(一)幼兒園教師資格;

(二)國小教師資格;

(三)初級中學教師和初級職業學校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以下統稱初級中學教師資格);

(四)高級中學教師資格;

(五)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級中學文化課、專業課教師資格(以下統稱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

(六)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級中學實習指導教師資格(以下統稱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

(七)高等學校教師資格。

成人教育的教師資格,按照成人教育的層次,依照上款規定確定類別。

第五條 取得教師資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級及其以下等級的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擔任教師;但是,取得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的公民只能在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高級中學或者初級職業學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

高級中學教師資格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相互通用。

第三章 教師資格條件

第六條 教師資格條件依照教師法第十條第二款的規定執行,其中“有教育教學能力”應當包括符合國家規定的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身體條件。

第七條 取得教師資格應當具備的相應學歷,依照教師法第十一條的規定執行。

取得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應當具備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學歷,並應當具有相當助理工程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或者中級以上工人技術等級。

第四章 教師資格考試

第八條 不具備教師法規定的教師資格學歷的公民,申請獲得教師資格,應當通過國家舉辦的或者認可的教師資格考試。

第九條 教師資格考試科目、標準和考試大綱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審定。

教師資格考試試卷的編制、考務工作和考試成績證明的發放,屬於幼兒園、國小、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考試和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考試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屬於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考試的,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委託的高等學校組織實施。

第十條 幼兒園、國小、初級中學、高級中學、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資格考試和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考試,每年進行一次。

參加前款所列教師資格考試,考試科目全部及格的,發給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證明;當年考試不及格的科目,可以在下一年度補考;經補考仍有一門或者一門以上科目不及格的,應當重新參加全部考試科目的考試。

第十一條 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考試根據需要舉行。

申請參加高等學校教師資格考試的,應當學有專長,並有兩名相關專業的教授或者副教授推薦。

第五章 教師資格認定

第十二條 具備教師法規定的學歷或者經教師資格考試合格的公民,可以依照本條例的規定申請認定其教師資格。

第十三條 幼兒園、國小和初級中學教師資格,由申請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請人任教學校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認定。高級中學教師資格,由申請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請人任教學校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查後,報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認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資格和中等職業學校實習指導教師資格,由申請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申請人任教學校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審查後,報上一級教育行政部門認定或者組織有關部門認定。

受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委託的高等學校,負責認定在本校任職的人員和擬聘人員的高等學校教師資格。

在未受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委託的高等學校任職的人員和擬聘人員的高等學校教師資格,按照學校行政隸屬關係,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認定或者由學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認定。

第十四條 認定教師資格,應當由本人提出申請。

教育行政部門和受委託的高等學校每年春季、秋季各受理一次教師資格認定申請。具體受理期限由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規定,並以適當形式公佈。申請人應當在規定的受理期限內提出申請。

第十五條 申請認定教師資格,應當提交教師資格認定申請表和下列證明或者材料:

(一)身份證明;

(二)學歷證書或者教師資格考試合格證明;

(三)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指定的醫院出具的體格檢查證明;

(四)户籍所在地的街道辦事處、鄉人民政府或者工作單位、所畢業的學校對其思想品德、有無犯罪記錄等方面情況的鑑定及證明材料。

申請人提交的證明或者材料不全的,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應當及時通知申請人於受理期限終止前補齊。

教師資格認定申請表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格式。

第十六條 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在接到公民的教師資格認定申請後,應當對申請人的條件進行審查;對符合認定條件的,應當在受理期限終止之日起30日內頒發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對不符合認定條件的,應當在受理期限終止之日起30日內將認定結論通知本人。

非師範院校畢業或者教師資格考試合格的公民申請認定幼兒園、國小或者其他教師資格的,應當進行面試和試講,考察其教育教學能力;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可以要求申請人補修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

教師資格證書在全國範圍內適用。教師資格證書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印製。

第十七條 已取得教師資格的公民擬取得更高等級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教師資格的,應當通過相應的教師資格考試或者取得教師法規定的相應學歷,並依照本章規定,經認定合格後,由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受委託的高等學校頒發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

第六章 罰則

第十八條 依照教師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喪失教師資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師資格,其教師資格證書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收繳。

第十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撤銷其教師資格:

(一)弄虛作假、騙取教師資格的;

(二)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

被撤銷教師資格的,自撤銷之日起5年內不得重新申請認定教師資格,其教師資格證書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收繳。

第二十條 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有作弊行為的,其考試成績作廢,3年內不得再次參加教師資格考試。

第二十一條 教師資格考試命題人員和其他有關人員違反保密規定,造成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泄露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第二十二條 在教師資格認定工作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對教師資格認定工作造成損失的,由教育行政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二十三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教師資格證考試模擬試題 篇三

1、“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指的是( )。

A.廣義的教育現象

B.狹義的教育現象

C.既是廣義的教育現象又是狹義的教育現象

D.學校是近代教育以後才出現的

2、教育與社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這表明教育具有( )。

A.依賴性 B.繼承性 C.相對獨立性 D.歷史性

3、孔子的儒傢俬學被稱為( )。

A.隱學 B.顯學 C.官學 D.鄉學

4、“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把( )相隔離。

A.教育與生活 B.教育與經濟 C.教育與生產勞動 D.教育與政治

5、孟子的“萬物皆備於我心”的觀點,是典型的( )。

A.外鑠論 B.內發論 C.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D.二因素論

6、教育的作用在於“化性起偽”,這是由( )提出的。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7、格賽爾最著名的實驗是( )。

A.小雞覓食實驗 B.條件反射實驗

C.水下打靶實驗 D.雙生子爬樓實驗

8、“一兩遺傳勝過一噸教育”,這是一種典型( )。

A.遺傳決定論 B.環境決定論 C.教育決定論 D.以上都不是

9、在學校全面發展教育中,處於靈魂與統帥地位的是( )。

A.智育 B.體育 C.美育 D.德育

10、荀況認為“人之性惡”,因此教育要從“禮”這一需要出發,須以“禮義”加以教化。這體現的教育目的價值取向是( )。

A.社會本位論 B.個人本位論 C.無目的論 D.生活本位論

參考答案

1、【答案】A。解析:廣義的教育指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指對人的知識、思想等產生了影響,屬於社會教育範疇。

2、【答案】C。

3、【答案】B。解析:顯學通常是指與現實聯繫密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學問;相反,隱學則是離現實較遠,不那麼為世人矚目的學問。顯學更接近於現在的科學物理研究,被稱為實踐學派。儒家學派、墨家學説組成了中國較早的顯學學説學術。我國戰國時期,私學繁榮,以儒、墨為主的顯學盛行。

4、【答案】C。解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反映了古代教育與生產實踐相分離和對立的特點。

5、【答案】B。解析:“萬我皆備於我心”出自《孟子》,意思是説萬物我都具備了,這句話被認為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孟子同時提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所以,孟子是典型的內發論代表人物。

6、【答案】C。解析:化性起偽指用禮義法度等去引導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樹立道德觀念。出自《荀子·性惡》:“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製法度。”

7、【答案】D。解析: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提出“成熟勢力説”,強調成熟機制對人的身心發展的決定作用,並通過雙生子的爬梯實驗來證明他的觀點。

8、【答案】A。解析:遺傳決定論強調遺傳在心理髮展中的作用,認為個體的發展及其個性品質早在生殖細胞的基因中就已經被決定了,發展只是這些內在因素的自然展開。霍爾認為:“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教育”,誇大遺傳的影響力,屬於遺傳決定論的觀點。

9、【答案】D。解析:德育在全面發展中起靈魂和統帥的作用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着靈魂與統帥作用。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體育起着基礎作用。美育起着動力作用。勞動技術教育可以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10、【答案】A。解析:所謂“禮”,就是外在的社會要求,約之以禮,屬於社會本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