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謹防審查調查談話中談話對象的錯誤心理狀態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9.1K

謹防審查調查談話中談話對象的錯誤心理狀態

謹防審查調查談話中談話對象的錯誤心理狀態

審查調查中,對審查調查對象的談話和訊問,是獲取其供述或辯解的過程,以查明相關違紀違法事實和其他有關問題。實踐中,談話對象往往因具有畏罪、僥倖、戒備、對抗等幾種錯誤心理,導致影響其作出有效供述。城關鄉紀委創新心理疏導工作,謹防審查調查談話中被談話對象的錯誤心理狀態。

一、建設心理疏導室,並選用應用心理學專業紀檢幹部擔任心理疏導人員,建立完善了關於“走讀式”談話前鋪墊式心理預導、談話過程中應急式思想開導、談話結束時針對式減壓疏導、談話結束後回訪式跟蹤指導的心理疏導工作機制。

二、在對“走讀式”談話對象進行心理疏導的基礎上,拓寬目標羣體,將被組織處理或立案查處的黨員幹部、主動交代問題的黨員幹部、信訪人以及紀檢監察幹部四類人員納入心理疏導工作範圍,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心理疏導工作。

三、監察體制改革以來,城關鄉紀委始終堅持積極貫徹“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方針和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高度重視“走讀式”談話全過程的心理疏導工作,有力保障了審查調查工作安全有序開展。

審查調查談話中被談話對象的錯誤心理狀態及談話應對策略

審查調查中,對被審查調查對象的談話和訊問,是獲取其供述或辯解的過程,以查明相關違紀違法事實和其他有關問題。上述談話和訊問過程可統稱為“談話”,談話的成敗,在某種意義上取決於審查調查人員(談話人員)能否在智力和心理上戰勝被審查調查對象(被談話對象)。實踐中,被談話對象往往因具有畏罪、僥倖、戒備、對抗等幾種錯誤心理,導致影響其作出有效供述。本文擬對上述錯誤心理逐一作出分析,並提出談話中的應對策略和方法。

其一,畏罪(錯)心理。因審查調查談話後往往意味着接受組織上或輕或重的處罰,所以畏罪、畏錯心理幾乎是所有被談話對象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受此心理影響,被談話對象一般會有以下幾種表現:一是刻意沉默,認為堅持不講可使自己心安;二是情緒消沉,總想着將來面臨怎樣的處理結果;三是反覆無常,不講事實或講出若干版本;四是趨利避害,儘量只講對自己有利的問題;等等。

針對被談話對象的畏罪(錯)心理,談話中應注意引導其正確面對,降低、打消其畏懼處罰的心理活動,具體有:首先,要讓被談話對象深知違紀違法事實已經發生,不因其拒不供述、涉法抵賴而不復存在。違紀違法手段不論如何高明、隱蔽,一定會留下蛛絲馬跡而被組織發現和掌握;其次,要不斷灌輸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政策和法紀教育以及有關案例教育,使其認識到爭取從寬處理的唯一出路是如實供述違紀違法事實。還可動員被談話對象親屬以書信、錄音等形式對其進行規勸,打消思想顧慮。再次,可適時出示或暗示證據讓被談話對象認識到其違紀違法事實已被組織掌握,拒供抵賴不僅不能逃避追究,相反只能導致從重處理。

其二,僥倖心理。僥倖心理是被談話對象認為其經過“努力”後能夠逃脱懲罰的主觀自信心理。主要表現為:一是認為自己實施違紀違法的手段高明、隱藏較深,調查機關無法掌握證據;二是認為只要自己不講,將來就無法定案;三是認為自己多年來編織了很多“關係網”,依附了一定“靠山”,組織將來不會對其作出較重處罰;四是認為自己與他人訂立的攻守同盟牢不可破,對方不會出賣自己;等等。

對於自認為行為隱蔽、手段高明,據不供述就“無奈我何”的被談話對象,談話人員需不斷灌輸其違紀違法問題已被組織掌握,“沒有密不透風的牆”。還可告知,如果沒有相對紮實、牢固的證據就不可能對其開展調查的常識,敦促其權衡利弊,儘早如實供述;對於自認為關係網多、後台硬的被談話對象,要堅決表明組織嚴懲腐敗、一查到底的鮮明決心,促其丟掉幻想。同時,在掌握相關利益關聯後,要動真碰硬對所謂的關係網和後台採取措施、追究責任,使被談話對象深知只有依靠自己的認錯認罪態度才能挽救自己;對於自信攻守同盟作用的被談話對象,要適時通過有效辦法讓其認識到其所謂的“朋友”並沒有信守“承諾”和“同盟”,其與生意場上的老闆所謂的友情關係在法紀和正義面前脆弱不堪。

其三,戒備心理。戒備心理是被談話對象的一種自衞本能反應,是一種防禦性的心理狀態。在戒備心理的支配下,被談話對象對談話人員的教育、關懷持有懷疑態度,更有甚者會將談話人員放到其敵對位置上,其表現有:一是認為“禍從口出”,往往不主動開口説話;二是對談話人員的問話用心琢磨,回答問題小心謹慎;三是非常注意所處環境,留心觀察談話人員言行舉止;四是多方猜測談話人員意圖,向談話人員試探摸底;等等。

談話過程中,欲相對消除被談話對象的戒備心理,需要談話人員以客觀、公正、誠懇的談話態度和節奏來取得被談話對象的信任。如在談話之初,可不急於追問與案件有關的實質問題,而採取自由交談的方式,鬆弛談話對象的戒備心理;在談話中發現被談話對象持懷疑態度,可運用正反兩方面的案例教育,使其堅信如實坦白是明智、唯一出路;發現被談話對象試探談話意圖,可暫時避而不談案件主要問題,轉而適度提起對其飲食、生活予以關心問語,或談及其在位時取得的工作業績,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放鬆戒備,談出關鍵問題。

其四,對抗心理。對抗心理是被談話對象對組織或談話人員不信任,進入導致敵視的心理狀態。產生此心理狀態,有的是由於被談話對象認為自己是得罪了人才被查處,組織對其故意刁難;有的是談話人員不注意談話方式方法,導致雙方出現對立。被談話對象出現對抗心理的表現形式有:一是行為缺乏理智,情緒反覆無常;二是鳴冤叫屈,公開對抗,出言不遜;三是對關鍵環節矢口否認、極力狡辯;四是對談話問話反應冷淡,甚至不予理睬;等等。

針對被談話對象的對抗心理,談話人員需要與其建立信任,開展真心交流。首先要仔細觀察被談話對象的言行舉止,獲取其關心關注的焦點,從平心靜氣的交談入手,避免產生直接對抗。在建立相互信任、適度交流的基礎上,實行“對症下藥”,引導其追憶初心使命,告知其即使犯錯,組織也不會放棄他,而不應將關注點放在“如何出事”上。談話中,雙方若出現言語對抗,談話人員要迅速避開,轉而從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使其無法再回到對抗的定向思維中去。(孟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