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超大城市氣象服務思考與實踐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3.24W

“氣象+”與“+氣象”並舉

超大城市氣象服務思考與實踐

提高智慧氣象保障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

——超大城市氣象服務思考與實踐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對上海提出 “城市要像繡花一樣精細”、“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等指示要求,上海承載着探索走出一條中國超大城市管理特色新路子的重任,也肩負着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使命。超大城市代表着21世紀的城市發展方式,深入剖析超大城市特點、精細化治理方式和超大城市氣象服務模式,對於全國氣象部門做好城市氣象服務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上海市氣象局從需求出發,積極思考超大城市氣象服務解決方案,積極融入上海城市精細化治理,積極探索氣象服務與城市治理同頻共振、共同提升的新路徑。

一、超大城市氣象服務特點

超大城市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也是一個有機體、生命體,具有持續迭代升級的“級聯效應”,結合氣象服務關注點分析,大城市具有以下六個方面富有辯證性的特點:

(一)小與大。小天氣會造成大影響,超大城市的交通會因為早高峯的一場小雨而癱瘓。由於超大城市運行要素的超複雜關係,一個小的事件由於風險的流變突變和傳遞耦合,可能放大引發城市“宕機”式的風險。

(二)好與壞。壞天氣也會有好效益,比如颱風來臨前的流雲讓天空多了一份綺麗的姿色,淅淅瀝瀝的小雨讓江南水鄉有更濃韻味。

(三)有與無。超大城市運行管理中涉及到的各區域、各領域、各環節、各要素,都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重點,超大城市風險應對是常態工作,沒有非重點只有重點,沒有非常態只有常態。

(四)多與少。超大城市治理痛點少、癢點多。隨着韌性城市、智慧城市發展,城市災害應對能力增強,城市治理痛點減少。而隨着超大城市經濟生產和生活高度密集,城市病層出不窮,城市治理癢點增多。

(五)強與弱。超大城市氣象服務需求強、供給弱。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等方面的城市治理呈現出多場景、多主體、多需求、高要求,氣象部門可配置的資源有限,目前的傳統工作組織方式無法覆蓋所有場景。

(六)豐與貧。超大城市社會資源極度豐富,而氣象專業資源相對貧乏。因此,充分運用好社會資源開展智慧氣象服務是氣象部門不斷探索的方向。

因此,我們體會到,面對超大城市這一複雜巨系統和生命體,氣象服務必須堅持系統性觀念,“氣象+”與“+氣象”並舉,提高智慧氣象保障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

二、氣象+,做強監測預報預警主業,提高履責能力

超大城市安全運行對氣象防災減災的依賴度與日俱增,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必須堅持“氣象+”,全面強化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高氣象部門履職能力,做到“第一發現”、“第一發布”、“第一鏈條”、“第一閉環”,努力實現事未發、人先知、管在事先、防於未然。

(一)第一發現。加強智慧城市氣象觀測,推進在城市重點區域建成“泛在感知”的氣象皮膚,不斷提升智能網格預報水平,發揮在“測報防抗救援”應急體系中的消息樹作用。

(二)第一發布。充分發揮市突發預警信息中心作用,做到預警信息發佈快、覆蓋廣,開展基於新媒體平台的高影響天氣追蹤報道服務,面向基層社區和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直通式發佈天氣提醒及防禦指引,

(三)第一鏈條。針對城市氣象災害多米諾骨牌效應明顯的特點,把握好氣象災害決策服務的“第一張骨牌”。建立“防汛直通車”機制,實施“氣象+防汛”、“氣象+應急”,加強決策氣象服務五步走。

(四)第一閉環。針對城市災害具體場景閉環管理要求,做到氣象災害風險全週期、閉環管理。通過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將城市頭頂上(建築工地)、地面上(交通)、腳底下(積澇)的氣象災害風險解決在第一道閉環裏,減少產生衍生災害。

三、+氣象,發展專業精細服務,增強賦能能力

上海氣象部門在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全方位服務上海承載的各項國家重大戰略中,按照“+氣象”理念,積極賦能“人、海、天、城”,做好重大活動氣象保障。

(一)提高服務“人”的温度。以人民為中心,通過氣象服務讓城市更有温度。上海成立氣象與健康重點實驗室,面向兒童、老人等重點羣體研發感冒、哮喘、COPD等健康氣象風險預警產品,與衞健部門共建基於天氣氣候的傳染病和慢病預報預警體系。推出晚霞指數、煙雨江南等“魅力上海”氣象指數。推出“紅色天氣日曆”、“夜遊天氣日曆”。與美團合作開發氣象賦能共享單車應用場景。

(二)拓展服務“海”的寬度。拓展全球觀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的業務寬度。牽頭組建、發展遠洋導航服務聯盟,為聯盟成員提供調研諮詢、技術研討、大數據平台等服務。與中遠海運科技建立戰略合作關係。面向上海國際航運中心能級提升,加快推進國際航運氣象保障基地建設。

(三)提升服務“天”的高度。認真落實《國產大飛機試飛氣象保障服務工作方案(試行)》,圍繞試飛氣象“卡脖子”問題,牽頭落實試飛氣象保障任務,提高多源觀測觀測試驗和數值模式應用研發等技術高度,推進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試飛氣象服務保障體系。

(四)深耕服務“城”的精度。深度融入上海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以數據、技術、系統、機制的 “四個融合”為發力點,建設城市精細化管理氣象先知系統和 “氣象插件”,嵌入城市運行管理各個指揮系統,深耕住建、公安、交通、衞健等智能化應用場景,在賦能的同時,各部門不斷提出新的內生需求,氣象部門積極響應,開發更多賦能應用,形成賦能環。不斷湧現的氣象服務需求驅動智慧氣象研究型業務發展,形成驅動環。雙環驅動形成智慧氣象融入城市精細化管理持續不斷的循環式迭代升級。

(五)做細重大活動氣象服務顆粒度。通過連續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氣象保障服務工作積累和總結凝練,形成重大活動氣象保障“一個扁平化的組織架構、一套完備的服務預案、一套掛圖作戰的工作機制、一套高效的智慧管理系統、一張全面的產品清單、一系列應急演練”的“六個一”組織模式。認真組織做好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慶祝活動、第十屆花博會氣象保障服務,為重大活動成功舉辦提供定點、定時的細顆粒度氣象服務。

四、工作建議

(一)發展城市羣氣象服務。全國80%以上的經濟總量產生於城市,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城市是氣象效益發揮的重要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作為中國經濟引擎,具有帶動氣象現代化發展改革的最活躍場景。建議中國氣象局從重視城市到重視城市羣氣象服務延伸,加大對長三角一體化氣象保障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動中國氣象局與長三角三省一市政府印發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氣象保障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加快推進長三角“一張網”、 “一朵雲”、“三平台”建設,建設長三角九個專業氣象服務分中心,面向長三角上海大都市圈、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一地六縣”示範區等試點區域和一體化綜合交通氣象服務、重點流域庫區生態氣象保障等試點領域開展示範項目建設。

(二)推動業務數字化轉型。全面適應城市數字化轉型,建設數字孿生大氣。依託國家級業務單位建設全國各級氣象部門管用、愛用、有用的氣象業務技術中台,提煉城市精細化治理氣象服務業務條線的共同需求,搭建“算法工廠”和“產品超市”,實現國家級業務單位對一線氣象部門的快速有效賦能。

(三)培育專業氣象新業態。激發社會主體市場機制創新活力,依託國有氣象服務龍頭企業實施運營,吸引新技術研究機構、新業態頭部企業、氣象服務用户、社會氣象服務主體和全國氣象部門積極參與,以氣象大數據為基礎、以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和產品為核心,建立開放式氣象服務技術創新平台,打造以資產和成果轉化為紐帶的專業氣象服務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