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調研情況工作報告多篇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22W

調研情況工作報告多篇

【第1篇】農機化公共服務情況調研工作報告

一、基本情況

(一)發展現狀

縣位於市西北部,地處黃土高塬殘塬溝壑區,全縣總面積17.1平方公里,轄9鎮兩個發展服務中心171個行政村,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6萬。現有耕地面積29萬畝,年種植小麥11多萬畝,玉米5.5萬畝。蘋果20萬畝,擁有各類農業機械3920多台(件),其中拖拉機673台,農機配套機具1768台(件),農機總動力擁有116822千瓦,擁有科技示範户109户,鄉村從業人員3700人,年均培訓200人。

(二)組織機構建設情況

縣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中心是政府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內設農機推廣站、安全監理、農機化學校等四個股室,11個鄉(鎮)農機管理服務站。中心幹部職工16人;副科級以上領導3人,(本科1人,大專2人)公務員3人,高級工8人,中級工2人,11個鄉(鎮)共有54人,屬自收自支事業單位,現有人員年齡偏大,知識層次低。

資金投資主要來源是:一是國家財政撥款,主要負擔人員工資,二是爭取農機化項目資金,直接用於公共服務體系資金很少。

二、工作成效

近年來,我縣農機化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及市中心的業務指導下和店裏支持下,着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大新機具、新技術推廣,拓寬社會化服務領域,農機服務市場化和產業化取得了一定成績。

(一)農機耕作水平不斷提高,20××年,完成機收小麥9.5萬畝,機收率佔98%,還田6萬畝,機械碾打3.5萬畝,機耕面積11.5萬畝,機耕率100%。其中深耕7萬畝,機播9.8萬畝,機播率100%,其中免耕施肥播種7萬畝,全縣農機化水平逐年提升,目前平均達到78%以上。

(二)新技術發展步伐加快,從20××年開始,我縣連續七年實施省級保護性耕作項目,先後,建立巨家車圈、亭口、昭仁、棗元等4個示範園區,其推廣保護性耕作示範田7.0022萬畝。從而轉變了廣大羣眾的耕作觀念,示範基地宣傳帶動作用明顯。

(三)農機化服務領域不斷拓寬,目前,全縣新成立農機合作社2個,合作社農機户45户,農機協會14個,從業人員1870人,農機社會化服務範圍日益擴大。

(四)農機化培訓教育不斷投入,近年來,我中心採取課堂教育與操作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先後舉辦培訓班4期,培訓農機操作人員380人,農機技術人員120人,頒發職業技能資格證30人,駕駛證30本,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農機手的安全知識和安全駕駛操作意識。

(五)農機安全監理規範化建設紮實推進,圍繞創建“平安農機”“安全生產月”活動,下大力氣提高農業機械化檢驗率,深入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整治工作。20××年共檢驗拖拉機405台,職業技能鑑定30人,新增維修網點11個,辦理農機互助保險175分,安全互助會員175名。

(六)農機購置補貼項目順利實施,20××年我縣爭取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20萬元,帶動農民投入2060萬元,購置補貼政策覆蓋全縣所有農業即其它特色產業,目前,補貼各類農機具3293台,受益户2418户。

三、存在問題

(一)農機管理部門力量薄弱,工作人員少,僅有幹部職工16人,農機化服務量大面廣,開展推廣、培訓、監理執法工作受人員、經費限制。開展不盡人意。

(二)服務網絡不健全,各鎮政府為配套專職或兼職農機管理員,村級更沒有農機下屬聯絡員,11個鄉鎮的農機管理服務站由於工作人員身分、待遇問題得不到落實,多年不發工資,老無所養,站所坍塌,機械設備老化,中樞帶頭作用難以發揮,導致基層無服務。

(三)專業技術人員薄弱,農機專業技術隊伍,人員年齡偏大,大多都出生於六十年代,加之知識老化,專幹不專,因此,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等帶來一定影響。

(四)發展農機化服務組織後勁不足,專業化程度較低。服務組織發展緩慢,農機作業人員年齡偏大,80後無人從事農機事業,加之特別是專業合作社,在承接土地流轉方面啟動資金短缺,羣眾認識還有待提高,致使農機化服務工作發展滯後。

四、對策建議

(一)穩定農機隊伍,強化專業技術學習和職工隊伍建設。

縣級農機管理機構是國家在基層的行政事業單位,全體農機管理服務人員都是國家方針政策的執行者。從有利於農機化事業出發,應加強專業技術培訓,穩定農機隊伍,因現有職工大多數是非專業人員,專業技術能力差。給農機化工作的開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所以現急需加強行政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培訓提高,為農機化的發展打好基礎。

(二)培育新的服務組織,開拓新的服務領域

隨着農業產業化結構的不斷調整,特色農業不斷興起,對於農機來説,也面臨着新的機遇和挑戰,要求我們突破傳統的管理經驗和服務模式,積極嘗試新機具、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並且讓技術和機具在發揮作用的同時,也能實現農機自身的效益,使農機活的了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生產的實際需要,發展多種形式,靈活多變的農機服務和經營模式,培育各種專業性和綜合型的新型農機化服務組織,適應當前農業生產形式,農機要全方位系列化的滲透到農業服務新領域開展服務。

(三)搞好體系建設規劃,提高隊伍素質

農機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有明確目標,進一步理清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做到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穩步推進,使其成為規模適度,功能健全,設施配套。農機成人教育,技術鑑定,管理組織,行政執法等系列化服務的龍頭,加強鄉鎮基層站建設發揮中骨幹作用,積極培育新型農機專業大户,有計劃的開展對農機科技人員的繼續教育,進行知識更新,嚴格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不斷吸收新鮮血液,充實農機隊伍,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和增強農機人員的工作責任感。

(四)優化政策環境,增加農機投入

農機化社會服務體系,發展建設是農業關鍵,增加農機化投入要走以投入為導向,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從政策上對農機服務體系建設的扶持。提供優惠條件,已達到興機富民的有效實施。增加農機化投入,走自我積累,自我更新,自我發展之路,要堅持“以服務為主,綜合經營”的方針,進一步增強服務功能,要積極探索產業化經營,創辦農機產業化龍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結成新的利益共同體,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投入發展農機化事業。

【第2篇】縣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政策落實情況調研工作報告

為認真貫徹黨的強農惠農政策,落實科學發展觀。縣農機局積極爭取省、市主管部門的支持,已連續6年實施了農機補貼項目工作。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900萬元。其中目前實施的資金(中央財政)為510萬元。現 將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政策落實情況

縣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工作於3月初正式啟動實施。至目前為止,我縣已累計簽訂農機補貼協議730份,補貼資金450萬元,帶動農民直接投入1300萬元。農機購置補貼惠及全縣15個鄉鎮,直接受益農户700户。其中小池留芳農機合作社、徐橋合民農機合作社成員申報補貼5台,補貼資金佔25萬元。目前主要補貼的輪式拖拉機、水稻插秧機、育秧設備和耕作機械等已於3月底報省局結算補貼資金。近期主要補貼的機具種類為聯合收割機、穀物烘乾機、茶葉加工機械、插秧機等(資金安排和執行情況詳見附表)。

二、農機補貼工作的主要做法

1、政策宣傳

根據全省農機補貼資金使用方案的總體需求和省安排我縣的資金計劃,縣財政局、農機局制定“縣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使用方案”,並上報市財政局、農機局。市財政、農機局審核批覆後,我局即通過報紙、電視滾動字幕、鄉鎮張貼公告等形式把農機補貼的有關政策向全縣公示,並利用鄉鎮政府召開的有關農業工作會議、農機駕駛操作人員技術培訓班等向參加會議和培訓的人員進行政策宣傳。力求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做到家喻户曉,人人皆知。

2、補貼程序

農機購置補貼按照以下程序辦理:

1)農民申請

農機補貼政策啟動實施後,縣農機局即開始受理農民購機申請。為方便用户,各鄉、鎮農民可就近到農機管理站提出申請,並提交身份證明,填報農機購置補貼申請表。農民申請前需確定擬購買的機具名稱、型號規格等。

2)審查公示

農民提交申請後,各鄉、鎮農機管理站即對其申報的資格進行審查,一是確認農民身份,二是對提交資料的齊全、有效、合法性進行審查,三是對申請人有無違反過農機購置補貼相關政策等。審查合格後,報縣農機局審核確認,縣農機局根據方案規定按優選條件和申報登記的先後順序確定補貼對象。被確定為補貼對象的,對農民購機情況在其申請所在地張榜公示,公示內容包括申請人姓名、住址、電話、購機型號名稱、價格、補貼額等。公示7天無異議後,由當地村委會蓋章確認。

3)簽訂協議

縣農機局對經公示無異議的申請者簽訂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規定農民的提機時間、補貼機型、補貼額,要求農民在協議規定的時間內自主提機。

4)差價購機

農民憑與縣農機局簽訂的農機購置補貼協議到約定的經銷商處購置協議上載明的農業機械,並提交協議給經銷商。提機時只需交納補貼款外的差價款部分,即差價購機。

農民提機後,經銷商憑農民提交的農機補貼協議向省農機局提出補貼資金結算申請。農機補貼資金結算分四次,每季度一次。第一批資金結算申請於3月31日提交省局。省局根據縣農機局的核實報表,審查資金結算情況並拔付資金。

3、管理措施

一是嚴格按照申報審批程序辦理農機購置補貼。並在補貼過程中做到公正、公開、透明。落實誰簽字誰負責,層層把關,一級對一級負責;

二是加強對補貼機具的動態管理工作。根據規定享受補貼的農業機械兩年內不得擅自轉賣或轉讓,一經發現,將取消其五年內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的申報資格,追回補貼資金,補貼機具的動態管理由各鄉、鎮農機管理站組織實施,縣農機局不定期進行抽查;

三是加強對農機補貼產品經銷商的管理工作。縣農機局專文出台了“縣關於實施安徽省農機補貼產品經銷商管理辦法的意見”,組織召開了農機管理站長和農機補貼產品經銷商工作會議,強調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政策要求、工作經驗,並加強對農機補貼產品質量及售後服務等的管理工作。

三、社會和經濟效益

1、社會效益:

一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極大地刺激了農民的購機慾望,農民踴躍購買農業機械;二是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農機化技術推廣工作,全縣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插秧機、聯合收割機、糧食烘乾機等農機化技術、新機具推廣進度加快,擁有量快速增長趨勢明顯,水稻生產機械化技術應用以點帶面,逐步向全縣範圍輻射;三是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實施拉動了內需,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經濟效益

一方面,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讓一部分農民用上了物美價廉的農業機械,農民種田成本大幅降低,機耕、機插、機收三大環節每畝可節約成本合計約100元,機插秧能使糧食增產增收,機收能降低收割損失,畝增收約100元,農機化作業能使農民每畝增收節支總計200元。另一方面,農機補貼政策的實施發展壯大了農民合作社等民營經濟組織,農機合作社成員逐年增多,新機具應用廣泛,組織規模擴大,服務能力增強。

四、存在問題及建議

農機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財政投入不足。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項目資金量不能全面滿足全縣農民申報補貼,因此我局只能採取按優先條件和登記的先後順序實施補貼,補完為止;二是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項目資金量越大,惠及農户越多,實施農機補貼的工作經費就越多。實施農機補貼過程中,一個鄉鎮農機站的核實、打印等費用就達數千元。

鑑於此,建議一是爭取國家加大農機補貼資金投入力度;二是財政需安排足夠的農機補貼專項工作經費。

【第3篇】基層學校關工委情況調研工作報告

基層學校關工委情況調研工作報告

為了全面瞭解基層學校關工委常態化建設情況,今年4—5月,市教育局關工委組織專題調研組,聯合縣(區)教育局關工委調研組,深入到全市共166所中國小(幼兒園),採用座談、問卷調查、走訪交流等方法進行了專題調研。對基層學校關工委常態化建設的現狀、經驗做法和問題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進行了深入分析,對相關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一、基本情況

全市中國小(含中職校、特校)關工委組織共456個。2011—2012年,已創建成市級關工委工作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143所,佔全市中國小校關工委數的32%,今年各縣(區)及市直學校擬申報創建“關工委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119所,累計將達到58%。各地已創建成“關工委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的,正着力抓好鞏固提高工作,力爭創品牌、創特色。

二、基本做法

1.行政力推。市教育局的黨政領導高度重視關工委工作的常態化建設,把2011—2015年作為基層學校關工委常態化建設年。兩年來,市教育局就關工委工作常態化建設先後印發了五個重要指導性文件。金湖、洪澤、清浦、淮陰等縣(區)教育局都下發文件進行部署安排,使創建學校有章可循。2012年,洪澤縣教育局還召開了全縣“創建關工委工作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籤狀會”,各創建學校深入開展活動,營造了創建工作的濃厚氛圍。

2.分類推進。各縣(區)教育局關工委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把所屬學校關工委分成“較好、一般、薄弱”三類來推進,基礎好的1—2年,基礎薄弱的4—5年,一般化的3—4年。先易後難,分類推進,提高了創建工作效果。

3.典型引領。市教育局關工委樹立樣板,推廣經驗。金湖、盱眙等縣(區)教育局召開現場會、放樣會、觀摩會、推進會進行交流展示,淮陰區教育局樹立10所學校為關工委常態化建設示範學校。

4.自查自評。為了保證創建工作不“跟風跑”、不“走過場”,各地重視抓細、抓實學校的“自查自評”和整改措施的落實,使申報數量和創建質量明顯得到提升。

5.互學互評。市、縣(區)教育局每年都分別下發文件,組織開展互學互評活動。清浦區教育局每年按片區成立互學互評小組,深入學校進行互學互評活動,盱眙縣堅持年中開展一次分類互評,金湖縣每年8月份召開一次“互學互查交流會”,區組織相關人員分片深入到創建學校檢查指導。

三、主要經驗

1.學校黨政領導的重視是做好創建工作的關鍵。實踐證明,學校黨政領導的重視與否是做好創建工作的關鍵。很多創建學校黨政領導高度重視關工委常態化建設,發揮好主導作用,堅持“三個納入”:即將關工委工作納入學校黨政工作計劃,統一部署;將關工委的主題教育納入學校德育工作之中,通盤考慮;將關工委工作納入本單位年終的目標考核,確保落實。充分調動關工委老同志“有為”的積極性,推動關工委工作與學校黨政工作一體推進。

2.加強機制建設是做好創建工作的重要保障。兩年來,全市基層學校在工作中建立健全關工委領導機制、組織建設機制、工作運行機制、條件保障機制和工作激勵機制,為關工委常態化建設提供了充分有力地保障。今年以來,各地各校認真貫徹落實市教育局辦公室印發的《關於規範關工委工作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申報考核辦法的`通知》,使創建工作更加科學、規範和富有可操作性。

3.抓好鞏固提高是深化創建工作的必經之路。鞏固提高工作是關工委工作常態化、長效化發展的重要保證。2012年以來,創建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市教育局印發的《市教育系統關工委常態化建設鞏固提高的意見》、《市教育系統關工委常態化建設鞏固提高工作考評標準》,重點從機制建設、隊伍建設、特色建設等三個方面做好鞏固提高工作,已被市教育局認定為“常態化建設合格學校”的中國小校,開始從重合格向重特色、創品牌轉型,對過去行之有效的組織形式和活動項目在繼續實施的基礎上,認真總結經驗,優化實施方案,爭取用3—5年時間創出特色,形成品牌。

四、問題與建議

1.部分學校黨政領導對關工委認識存在偏差。有的校領導和職能部門不能全面正確看待老同志從事關工委工作,認為“關工委是擺設,可有可無”,“老同志以休養為主,不要多管閒事,到學校幹事,給我們找事”、“老同志意志退化,思想僵化,行動弱化,來校反而給我們帶來麻煩。”等等。不僅僅是基層黨政領導,一些老同志對關工委的認知度也不高。為此,今後應強化學習培訓,組織學校黨政領導和“五老”學習中央領導和各級領導關於關工委工作的重要批示,學習教育部黨組和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的有關文件,着重加深對關工委性質、任務、工作方針的理解,提高對基層學校關工委常態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對老同志發揮主體作用的認識。切實抓好常態化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工作,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

2.一些學校關工委“關鍵角色”的配備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常務副主任這一關鍵位置,有些學校在缺少選擇餘地或合適人選的情況下,採取了“誰先退誰上”的辦法,導致關工委工作因缺乏有效組織領導而軟弱渙散。有縣(區)反映,有些老同志只是名義上的關工委常務副主任,一個月也不來一次或一個學期只來一兩次,形同虛設,不做實際工作,勢必給學校關工委打開局面、開展工作帶來很大難處。今後,應進一步加強關工委領導班子建設,選配好“核心層”。基層學校關工委領導班子須由所屬教育局以文件形式任命。要切實做好學校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的調整工作。要動員一批有能力、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又剛退休或剛退居二線的校領導,擔任關工委常務副主任。對不願做或工作不得力的常務副主任,要及時調整。如學校暫無老同志接替的,建議學校實行“雙常務副主任”,即由學校的現職分管領導擔任常務副主任,再配一名退休的中層幹部擔任常務副主任。爭取今年把基層學校關工委需要調整的常務副主任,大部分調整到位,2014年全部到位。要繼續實施“基層學校關工委骨幹培訓工程”,重點培訓常務副主任和祕書長。

3.老同志的參與率、參與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市教育系統的“五老”參與率雖為82.6%,參與人數7017人,但真正經常參加骨幹層活動的人數並不多。主要原因是隨着城鎮化逐年推進,有的農村中國小退休教幹教師多數進城或隨子女到外地居住,真正住在本地或住在學校周邊的老同志很少,也有些退休老同志忙於為孫子輩服務,無心參與關工委工作。此外,一些從事關工委工作的老同志退下來後,學習不夠,能力退化,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不能與時俱進,參與水平有待提高。今後,需採取三項措施:一是建立“友情邀請制”,對辦理退養退休的同志,由人事部門或委託學校負責人在辦理手續前約談一次,邀請他們參加關工委工作;二是對老同志偏少或缺乏的學校,對50歲以上的教乾和教師,採取適當減輕他們的工作量,請他們參與關工委工作,或對參加關工委工作的這些同志,摺合成一定的工作量,在評定績效工資時兑現。三是提供工作目錄,組織進城居住的老同志定期分批來校參與活動,或者就近參與附近社區輔導站工作等,各地教育關工委要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搭好平台,使老同志與相應關係崗位對接。

4.基層學校落實關工委工作經費有一定困難。雖然國家教育部和省、市、縣(區)等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都有明文規定,要給基層學校關工委提供一定的工作經費。但目前有些學校,特別是不少農村學校,把承諾“實報實銷“作為落實了經費,還沒有建立一個經費保障的長效機制。即使今年有了經費,明年乃至今後還能不能有大家心中沒有數。今後,應參照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的文件口徑,原則上應該單列,至少要確定一個額度,使關工委可以有計劃地安排活動,不能以校領導承諾“實報實銷”作為落實了經費。經費標準目前仍按生均公用經費3%落實。對基層學校關工委駐會的常務副主任應給予每月不低於200元的工作補貼,其他工作骨幹可以採用適當時機慰問的形式加以解決。

5.學校關工委吸引力不夠,優勢與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不少學校關工委僅僅由在職人員以關工委的名義組織活動,或將學校的正常活動算作關工委的“功勞”。今後,應正確處理關工委與委員單位的關係,進一步整合學校職能科室和關工委的育人合力,多舉措施鼓勵和支持關工委多樣化、特色化、個性化工作,全面形成“一校一品”的關工委特色,為更多的“五老”提供適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