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創新驅動工作推進情況報告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58W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創新驅動工作推進情況報告

(一)加快體制機制創新,不斷釋放科技推廣應用活力。一是完善管理體系。研究制定了《+++關於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項目形成機制改革方案》《+++小微企業紓困基金管理暫行辦法》等重要文件,逐步構建起了區市縣三級聯動、定位清晰、佈局合理、運營順暢、充滿活力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二是強化項目建設。全年共開工實施各類項目447個,其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項目59個,產業類佔比達到55.13%;申報國家、自治區各類科技創新項目97項、投資2702萬元。完成全市R&D經費投入1.42億元,投入強度達到0.44%。三是培育創新主體。新增國家、自治區和市級科技型企業80家,創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自治區級數字化車間1家、“專精特新”企業1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自治區科技型小巨人企業3家。爭取自治區技改綜合獎補、智能工廠扶持等項目資金1.16億元全力支持企業創新發展。承辦第九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寧夏賽區)暨“中國銀行杯”寧夏第五屆創新創業大賽複賽大會,全市參賽企業82家,有3家企業進入決賽,為歷年之最。

(二)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助力產業鏈協同發展。一是搭建創新平台。積極爭取對接農業農村部在我市深入調研,並建立草畜產業聯繫點,主動與國家肉牛犛牛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成立了國家肉牛改良中心固原試驗示範站和肉牛產業技術研究院,全市良種肉牛比例達到90%以上,“固原黃牛”“西吉馬鈴薯”獲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培育提升國家級龍頭企業2家,創新驅動的基礎進一步夯實。二是強化基地建設。申報認定自治區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1家,市級創業孵化園區2家,獲批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工程研究中心1個,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13個,依託企業組建了自治區級重點工程研究中心,進一步提升了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三是加快轉化應用。雪亮工程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區市兩級大數據服務平台實現互聯互通。國家馬鈴薯產業產業技術體系在西吉創建。全面完成各園區總規修編工作,積極推動紡織產業園建設,開工建設四川中傳達20萬錠紡紗織布、豐源紡紗二期、雙文絨業高檔羊絨製品等重點項目,紡織產業鏈條已現雛形,金昱元鹽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等項目達產,完成工業園區改革。全市“一區四園”完成工業總產值77億元,同比增長6.9%。

(三)堅持多措並舉,全力破解企業融資難題。整合市級工業擔保基金、助保貸資金4100萬元,為24家企業擔保貸款8770萬元,爭取自治區紓困資金13億元,兑現自治區貸款貼息、疫情防控技改補貼等資金1000餘萬元,幫助企業渡過疫情難關。持續增強“寧科貸”推廣力度,推薦12家科技型企業爭取“寧科貸”項目,共獲得協議合作銀行1200萬元貸款支持,有效緩解了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四)全面落實就業政策,積極推進全民創業。積極響應國家“六穩”、“六保”號召,推動就業創業政策全面落實落地。2020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896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3%。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共發放各類創業擔保貸款2114筆34300萬元,兑付各類培訓補貼資金4918.25萬元,培育創業實體1621户,創造新崗位3892個,創業穩定帶動就業8207人,全市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5.43%,就業創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五)聚力引資引智,全力助推創新驅動。研究出台《+++招商代理機構和招商顧問管理辦法》,先後在長三角、珠三角、東南沿海經濟區和京津冀等地區積極開展招商活動,水發集團、福建融僑(豐霖)、寧夏鳳集、四川中達傳等20餘家企業來固投資落項。引進福建農林大學、福建農科院,破題實施“四個一”林草產業工程,建設示範園104個229萬畝,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了汪洋主席、孫春蘭副總理和自治區黨委的充分肯定。推出21條人才“新政”,深入實施“五大人才工程”,不斷帶動人才、凝聚人才、鍛鍊人才、培養人才。先後引進國家肉牛研究中心團隊開展寧南優質肉牛選育改良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與重慶大學合作開展3000畝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長江醫藥集團在我市建成高標準GMP中藥飲片生產基地,部分科技型企業與江南大學等高校聯合實施了36項科研項目,有52項科技成果被登記公示。建立了福建飛毛腿技師學院原州分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創新載體缺乏、主體較弱。創新平台小而散、少而弱,在解決產業技術共性需求和創新需求,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和科技進步上功能發揮不夠。全市54家規上企業有研發能力的企業不足20家,一些中小微科技型企業自身實力不強,技術改造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弱。

二是創新機制不健全、人才奇缺。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供給不足,對創新發展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撐,尚未建立起科技創新評價體系。科研人才總量少,創新活力不足,人才結構與產業需求不匹配問題突出,本土高精尖人才缺乏,企業柔性引智主動性不強。

三、2021年工作打算

(一)抓好科技引領,促進創新驅動高質量推進。充分發揮創新平台作用,實施產業技術研究院創新工程,2021年我市將建成8個產業研發技術中心,新引進科技創新團隊4個,培育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5家,推進全鏈條技術創新和各環節產品創新。優化財政投入佈局,確保本級財政R﹠D經費投入1840萬元,增長30%,指導企業科技統計,做到R﹠D經費應統盡統,力爭全市R﹠D投入達到1.13億元以上。

(二)抓好重點產業發展,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着力做好“調”“轉”“換”三篇文章,率先創新機制,集中力量實施“四大產業創新引領行動計劃”,重點發展肉牛、綠色食品、生態經濟、文化旅遊、現代紡織及服裝加工等產業,推進十大產業工程,提高經濟發展的“含金量”,構建縱向成鏈、橫向成羣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三)抓好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活力。深入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不斷推進土地、水資源、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配置,探索承包地“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全面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全方位加強與福建等中東部地區交流合作,加快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不斷增強發展動力活力。

(四)抓好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繼續深入實施“五大人才工程”,完善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激勵服務體系,開展“人才+重點特色產業”行動計劃,以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為平台,引導發揮好“傳幫帶”作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人才政策,增強政策執行力和公信力。

(五)抓好就業創業工作,全面提升創新動力和活力。實施城鄉居民產業就業收入雙增計劃,完善減負、穩崗、擴就業措施,拓寬靈活就業渠道,紮實做好重點羣體創業就業。有效銜接落實“鄉村振興”規劃,加強跨區域勞務協作,深入開展就業“百千萬”行動,支持和加快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創業示範街等創業創新載體建設,落實創業補貼支持政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