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5W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作文

和而不同,其益無窮 篇一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誠然,君子求和,小人苟同,一字之差,其方相近,其意遠矣。

和者,琴瑟相協,光影相調也,強調個體的獨立互異與整體的諧調統一;同者,隨波逐流,和光同塵也,意在盲目附和,拋棄己見,只求一致。和與同,君子與小人,其深淺高下可立斷矣。

和而不同,乃是君子之風;同而不和,卻是小人行徑。於己身言,若一味求同,就猶如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不但不能得其精髓,畫其風采,反而迷失了自我,忘卻了初衷,得不償失。更有甚者,不辨正邪善惡,從惡如流,同流合污,成為鷹犬鷹犬走狗,抱憾此生。祝小兔説:“世界上所有的憂心忡忡都是指望別人,無奈是不能自己掌控,最好的解藥就是把命運交給自己。”誠哉斯言!和諧之下,我們不能喪失自身的獨立性,而更要做好掌舵命運的準備。如此即使不能成為孔子口中的道德高山,也會從和而不同中受益無窮。

然而,和而不同之利遠勝於彼,同而不和之害亦莫止於此。好比百家爭鳴,各放異彩。無論是汪洋恣肆的莊子,清淨無為的老子,還是行俠仗義的墨子,雖各抒己見,各持一詞,但卻無不為天下蒼生着想,也因此他們的思想才能在春秋戰國的刀光劍影中碰撞得如此酣暢淋漓,縮放得如此絢爛迷人,給後世留下一曲曲絕唱。相反,秦始皇焚書坑儒,美其名曰統一思想,卻受人詬病,留下罵名。由此可見,為國者當謹守和而不同之道,追求社會和諧之際不忘鼓勵推陳出新。方可使社會創造的源泉湧流,使國家立於不敗之地。

和而不同,於一國尚且重要若此,更何況於世界呢?它是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求同存異”的英明指導,是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攜手奮進的畫面,是“彩虹國之夢”!若無和而不同,此番世界不知該是怎樣的血雨腥風!

千年前的四字臻言不管是在思想、文化還是政治、經濟;無論是於一人一家,還是一國一邦一世界,都有着無法估量的普世價值。然而老祖宗的思想精粹仍沒少被糟蹋。末日論下的人心惶惶,謠言下的搶購食鹽,盲目跟風的吸毒少年……這些都讓我們捫心自問,國人的獨立思想去哪了?批判精神又去哪了?鮑鵬山説:“一個沒有異端的民族是要瀕臨滅亡的民族。”的確,我們需要,“和而不同”來為我們的民族注射一劑強心劑。

路遙説:“流動是河唯一的前途與出路。”其言在理,唯有和而不同,我們的人生才能譜就一曲不平凡的華章。

我看“和”與“同” 篇二

一棹碧濤遊盡了春水路,看那蜻蜓立上小荷尖角。我想,七月流火過後,該有金菊傲霜;西風捲簾時,該為疏窗梅影,年年如此,領略四時勝景,不同的風情卻是和諧化於宇宙運動之中。那麼人也是這樣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聖人發出感慨。“和”,是一種扭轉,建立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可各抒己見,卻不會因意見相左而不擇手段的打壓對方。“同”是一種狀態,是羣體中的人整齊劃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本質上相同,不會有思想的碰撞火花。

當我站在“和”與“同”的立場上,看先秦諧子的種種交鋒,的確體味到了“和”之絢爛。作文禮崩樂壞,各家開出“救世良方”,儒、墨、道、法,陰陽等或用神奇精僻的寓言、詼諧深刻的故事,謹慎嚴密的辯答宣傳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思維是不同的,行為也是不同的,卻創造了一個和諧的,充滿書卷意味的、高雅的思想變革時代。何曾聽過為推行自己主張而殺害他派人士的諸子?他們的爭論,不會使陰謀詭計,血刃相加,是極風雅的。而看看那些自古亂政之人,本質為“同”,他們的出發點為“利”,他們的手段為陰毒之術,這便成了“不和”。?往小説,是各集團鬥爭;往大説,埋下社稷覆滅的隱患。“背繩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為度”,面對同而不和的小人,無怪乎屈子如此歎恨。

面對“和”與“同”,為什麼那麼多的人選擇錯誤之路,沉淪腐化?

這便源於思維的侷限性,我所説的侷限性並非行為處事的不變通,是眼光不夠高遠,是心志不夠純熟,這集中表現為思考的狹隘。君子不同而和,源於他們廣博。每一事物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他們不會拘泥於自己的觀點,會發現、討論、多層次多角度的審視論證,在堅持“主心骨”的同時吸收吸納,使自己趨於完美,由此也不會引發血腥相鬥。小人不和而同,正是思考狹隘,在追求、探尋事理之時,必然會有衝突,面對不同意見,“同”的小人思考方式是一致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事物的答案一定是他們所認為的,他們無法考慮其它答案的合理性,由此便兵戎相見。

“和而不同”是社會的追求,在這個大氛圍下,人們不僅會越趨明智,社會也會越趨美好。而做到“和而不同”,需要我們勤于思考,善於思考,嘗試從不同角度出發論證事物,這樣我們便能接受“不同”,做到“和”了。

談“和而不同” 篇三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一個西方寓言對此作了闡釋。“一羣身上長刺的豪豬聚在一起過冬,離得太遠會失去温暖。挨的太近彼此的刺又會扎着對方,只有在不相互傷害的前提下互相趨近,才既能保持羣體的温度,又避免相互相刺傷。”而這個合適的距離,其實説的正是一種和而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意味着平心靜氣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接納對方的觀點。“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衞你説話的權利。”法國大哲盧梭如是説。由於各種原因,朋友間難免會出現爭論。這時就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也就是説,要心平氣和地把自己的觀點告訴朋友,朋友不聽也就算了,不要再説,所謂“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朋友數,斯疏矣。”朋友之間一味強求一致,“同而不和”,只能招致侮辱。

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異,精誠合作。也許會有人説:“道不同,不相與謀”,人們的出發點不同,生活閲歷不同,對生活的理解也不同,怎麼可能有合作的基礎呢?但是,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和楚雲飛卻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和而不同,精誠合作的典型:他們一個是自學成才的“泥腿子”,一個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的高材生;一個信仰馬克思主義,一個以三民主義為原則;一個為社會主義而奮鬥,一個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努力。但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兩位英雄各率領部隊密切合作,共同打擊進犯的日寇,譜寫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凱歌。即便在內戰期間,兩人雖各為其主,都不幸被對方打傷,卻依然彼此惦念。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同樣為改變中國現狀而奮鬥的共同信念,使兩人結下了跨越階級的革命友誼。

和而不同意味着海納百川的胸襟,包容萬物的氣度。“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呂不韋博覽羣書,汲取百家之長作《呂氏春秋》,終為後人稱讚;董仲舒儒、道、墨三家之精華,終成一代碩儒。一個人只有和而不同,廣泛地接受各種觀點,並吸取其合理內核,才能達到人生中至高的層次。一個社會若是一味求同,則一定會損害多元文化的發展。乾隆時期的文化專制,使中國思想萬馬齊喑;新文化運動中的盲目西化和全盤否定儒家思想的傾向,都對和諧文化的共生和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所以,時至今日,小到人與人之間的親疏遠近,大到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對於現代人依然有着清晰的指導意義。讓我們堅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促進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建立一個和諧多元的世界,和諧多元的社會而不懈努力。

依傍失去自我,理智造就人生 篇四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觀之,拒絕盲從、明辨是非,讓理智之花綻放是我們人生必備的生活態度。

在這個物慾橫流、追名逐利的時代,我們早已成為了三無、三不之人――無情、無禮、無志、不懂、不讀、不知。我們總希望得到歷史文化精華的浸潤,得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但總有一些時代的庸俗垃圾衝撞我們的人生。於是,我們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同流合污、失去原則,更迷失了自我,荒廢了人生!

經濟學中常以“羊羣效應”來解釋市場失靈時的盲目性,這也許是人盲從的本質。當有一隻羊躁動不安、離開原地,其它的羊也會不假思索的緊張起來。無論這隻羊去往的地方是否有狼或許別的地方有更肥沃的牧草,這些羊都不會改變方向。就算不遠處有一處屠宰場也不會有一隻勇敢的羊徑直走開。同樣,鴨也是如此。趕鴨人從來不需為每一隻鴨綁上繩索。每一隻鴨都不會無故離開羣隊。人作為羣居動物,其盲從本因亦同。但如果這個時代是“瘋子為瞎子指路”的時代,那真是人性的悲哀。

或許,無盡的盲從能使人性獲得“短暫的春天”,那下一處季節輪迴又在哪個角落?依傍失去自我、盲從荒廢人生,讓我們用理智救贖身隱穴崖的我們。

曾國藩説:“人云亦云,非真我也,惡之。”學會理智、辨清是非,辨清航向。J·K羅琳從小認為自己唯一的事情就是寫小説。但在種種因素下,她放棄了原本的航向,她盲目地附和家人,最終失去自我。不過在遭遇丈夫與事業的雙重打擊下,她辨清了航向,找尋到自己最初的本心。她成功創下了紀錄,書寫出風靡世界的《哈利·波特》系列書。同一時代的鄧小平爺爺,在人民糾結於中國是走社還是走資,在人民反對他的新政時,他以他高遠眼光看到了時代的曙光,不走蘇聯的社會主義,不走美國的資本主義,中國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韓寒説過:“拋棄盲從,活出自我,才是真正的人生。”學會理智,讓我們活出自己的人生。唐太宗時期,正是千百年一遇的“盛唐時期,”當然,這背後也少了不唐太宗的忠臣――魏徵的功勞。在別人都近乎諂言,好言奉主之際,他選擇做皇帝的鏡子。用他理智的人性奉勸唐太宗治國齊家;用他獨有的方式征服他人,也征服了自己,活出了屬於他自己的精彩人生!

無論是風靡叢世界的J·K羅琳,還是引導中國人民走向共同繁榮的鄧小平爺爺,亦或是演繹自己人生的魏徵,他們都沒有在人性的缺陷、時代的懸崖中依傍而失去自我。他們用他們的理智真正地造就了自己的人生。他們皆是孔子所言中的君子。拒絕盲從、明辨是非,人生需要如此。

君子和而不同,讓我擦亮雙眼、獨立思考,理智前行,真正做到同流而不合污!

和而不同,異中見己 篇五

自古以來,君子與小人之辨從未停息,孔子曾在《論語》中談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對待任何事情,君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相反地,小人卻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在當下,“小人”以和盛行,而我們需要的更多是“君子之不同”。

不可否認,小人以“同”行天下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確實是起到了保全自我之功效。但是,這種跟隨眾流的見解最後終將被歷史的洪流湮沒,不為人所知,更何況在當今快速發展的社會之下,創新與發展的關係日益緊密,而創新便是“不同”的一個重要方面,人活在世,倘若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是一味地依附於他人。那麼他終將輸得一敗塗地,哪怕他曾屹立於巔峯之上,《為奴十二載》中曾有這樣一句話:“人應該生活,而非僅僅為了生存而活着”。對待任何事情,小人從未有過自己獨立的見解,僅僅是為了生存而活,可想而知,他的人生不會有風雲變幻般的多彩,更不會有波濤洶湧般的雄壯,只是如一灘死水般沉寂。

因而,身為二十一世紀的新青年,我們需要的應是如同君子一般“和而不同”的觀念意識,而“不同”卻絕非完全“鶴立雞羣”,真正的“不同”不是固執己見,而是在每一件事上多一點自己的思考與判斷;不是盲目依附於他人,而是多聽一聽自己內心的選擇,君子將“不同”內化於心,將“和”外現於形,在與周圍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下,君子對於外界事物的判斷並未隨周圍人的改變而改變,相較於他人的見解,君子更信自己的思考,和而不同,異中求己,這或許是對君子最好的闡釋。

然而,在這個思想扁平化的社會之中,“小人”的日漸增長髮人深省,為求與別人完全一致,他們可以不講原則;為求安保一生,他們隨波逐流,選擇緘默。愛因斯坦曾説:“這世界不會被那些作惡多端的人毀滅,而是被冷眼旁觀,選擇保持緘默的人毀滅,”誠然可見,心靈的枯寂與沉默是阻礙社會向前發展的關鍵因素。縱然,一個沒有自己獨立見解的人,可能會給幾個家庭帶來深遠的影響,但倘若這些人羣越發壯大那麼我們又談何用創新驅動發展?這所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於幾個家庭。

“和而不同”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同時,又不失自己的思考,這或許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

同而不合非理也 篇六

無論是古代還是如今,社會上不乏善長於隨口附和他人的人。此類人云亦云之徒。表面上胸襟坦蕩、落落大方且深得他人好感,實際上背後充斥着滿腹的不愉快。孔子就説:“小人同而不和。”

同而不和的此種為人處事是極度沒有道理性可言的。對於一個人而言。每個人都是會思想的葦草。當其拋卻初之純真、開始假惺惺逢場作戲時,他就像傀儡娃娃一般失去了自我。即使通過曲意逢迎博得眾人好感,他也只是一個悲哀的小人。對於一個國家而言,蓄意迎合他國的主張等意味着這個國家背後的落寞;説嚴重一點的話,國家的名義近乎名存實亡而臨近崩潰的邊緣。它將面對的是一羣烏合之眾的掌聲亦或是眾鄙夷者嗤之以鼻的噓聲。所以説,同而不和非理也。

反之,個人交往與社會生活也好,國家之間的外交也好。和而不同,方為上策。何哉?首先,孔夫子曰:“君子和而不同。”他認為:君子之間都堅守心中自我的準繩,他們不求與他人完全一致,而是獨立思考;雖然彼此各異,但他們可以融洽且和諧地相處。縱觀當今社會,這個觀點不也適用嗎?若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講求原則,靜觀世事而各自所獲,當其表達自己觀點時,只要符合道德倫理等,皆可為他君接受。縱有毫釐或千里之差,亦無大礙。而我們這樣的中學生,更應心似赤日照千里,從小過分察言觀色、盲目隨從附和只會使自己邁向谷底深淵,用盡心思、心力交瘁卻仍難得志。

和而不同難道也僅僅如此?不是。民族、國家間可以説更加重要了。其次,民族國家是需要骨氣與尊嚴的。一個有血有肉、生氣煥發的民族要堅守自我,一個朝氣蓬勃的國家也是如此。這種自我可以解釋為一種自信,一種獨立自主的精神,或者説大了乃一股浩然正氣。各國、各民族間本着涵養的心態,讓思想的偉大結晶進行交流及“碰撞”。這些文化的不同表現了各種文化的特異性,讓人類文明的星宿在黑而廣的宇宙裏熠熠生輝。當然,各國、各民族間藉此便能實現“和”的境界,此乃所謂之“和而不同”。

再次,同而不和對歷史對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只會阻礙,和而不同卻能使人類文明如南山不老鬆般萬古長青、蓬篳生輝。古代的朝廷裏,不少的小人之官互相摒棄自我,討好上級、人云亦云。諸葛亮曾説:“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所以説,在小人權盛之時,國家必將陷入四面楚歌,因為同而不和會導致整個風氣的惡化。會激發更加尖鋭的矛盾衝突。同而不和的醜態,正如東施效顰,亦似邯鄲學步,表面上自我感覺良好。事實上醜態洋相百出。故,和而不同才能促進時代向前進軍。

當然了,和而不同並不要求必須不同。更不是固步自封,本是一種在包涵、原則重重關係下實現的最高境界。

同而不和,固非理也;和而不同,方為大同!

和兮同兮奈若何 篇七

《論語·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即為和諧、融合。同,即為追隨大流、盲目附合。可見,在和與同的關係上,我們應效仿的是和而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心態,更應被我們所學習。不管是對於個人還是整個社會,和而不同都應成為立身處世之準,和諧穩定之基。

和而不同,除了是儒家所推崇的核心思想,時至今日也是其不可代替的普世價值。在社交媒體飛速發展的當下,我們能更加便捷地找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羣體,並且與之融洽和諧地相處。但與此同時,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容易受到干擾。這樣,我們往往會湮沒於大流之中,缺乏自己的認識與看法。所以,和而不同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享受和的快樂與融洽之時,也應堅持自己獨立思考,有個人的見解。

和而不同應成為個人處事之準。陳寅恪曾大力倡導“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在人際交往本身已成為困擾很多人的問題這種環境中,和而不同的推廣顯得愈發艱難。但回溯歷史,那些名仕隱者們或許能給我們以啟迪。藺相如與廉頗之和,相輔相成,才有了趙國的強大。嵇康不與士大夫同流,卓爾不羣,才有流傳千古的慷慨悲歌。誠然,和而不同在為人處事上,給我們帶來了寬容的胸襟與擺脱大流的動力。想信以和而不同為準繩,我們才能更好地立足於社會以汲取百家之長,匯個人之見。

然而,與此相悖的是同而不和。“同”只是表面上的平靜,其本質卻是不和的爭端。如《論語》所言:“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小人往往煩于思考,只想尋求快捷的道路去得到名利。此時,追隨着眾人的想法無疑是最保險的做法。隨大流也罷,可小人多為圖名求利,此則要求他們用盡手段,最終造成了不和的局面。於現實來看,這種謀私利,煩思索的態度只能將社會變得單一。因為一羣只知應勢附合沒有獨立思想的民眾是愚笨的,一個不懂得運用理性批判分析的社會是可怕的。

因此,只有和而不同才能構建多元和諧的社會。通過“和”,我們構建起社會的構架。近年興起的微公益等活動,使“和”似乎成為了一個必然的選擇。可倘若人人都發出同樣的聲音,社會就只能朝着一個方向發展。和而不同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既和諧,又有不同的看法與見解,才能使社會趨於多元化。顯然,和而不同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家進步騰飛的基石。

和而不同是包容,是海納百川的胸襟;和而不同是卓越,是遺世獨立的風采;和而不同是多元,是求同存異的更迭。於個人,它是處事之準繩;於社會、國家,它是穩定的基礎。而這些,正是和與同兩者在和而不同時獨有的光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篇八

何晏曰:“君子心和然其所見各異,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爭利,故曰不和。”

何為“和而不同”,何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際交際中能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必苟同於對方。小人習慣於在對問題的看法上迎合別人的心理、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內心深處卻並不抱有一種和諧友善的態度。

“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而不同”追求內在和諧統一,而不是表面上的相同。今天,“和而不同”更是我們發展的重要法則。

君子總是與人相協調,並不盲目地附和別人;小人一但見到別人成功就一窩蜂隨波逐流。美國開發西部的早期,形成了淘金熱,人們都想借此發財。史密斯也是如此,但他不像別人一樣去淘金,而是去向淘金的人賣水。結果許多淘金者空手而歸,而他卻大發一筆。他順應了淘金的潮流,這是“和”;但他沒有去淘金這是“不同”。加起來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別人高明,成為富翁是他應有的回報。

君子追求和諧,為此而包容差異;小人強求一致,往往造成矛盾衝突。一個樂隊,想要奏出美妙的音樂,需要多種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音樂交匯在一起形成美妙的交響樂。反之,如果只有一種樂器,那單調乏味的聲音可想而知。生物分雌雄,動物分公母,人類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一個性別,無法交媾,無法造就新的生命,那我們的生活將充滿黑色。我們的世界本來就該是一個“和而不同”的美麗世界。

那麼,怎樣才能達到“和局面呢?”答案就是“不同”。只有在“和”的前提下,承認差異,包容差異,尊重差異,才能化解矛盾,共同繁榮。我們要通過接觸、交流、對話來達到共識,以達到“和”。

我們所生活的該是一個“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這更是一個以“和而不同”的社會。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個人要發展,人民要幸福,國家要富強,世界要和,這一切要需要“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