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作文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87W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家鄉的風俗作文精彩多篇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一

家鄉的風俗家鄉的除夕

管熙昀

除夕,始於先秦,又稱為大年夜。相傳,它是為了慶祝上古時期人們用紅光和火焰打敗一種叫“夕”的怪獸而設置的,故此得名“除夕”。今年的除夕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而變得有些冷清,不禁使我回想起前幾年在信陽老家過的除夕和它那種種有趣的風俗。

除夕一大早,我們就早早跳下牀,大伯母包的餃子一個個雪白可愛,早早地躺在鍋裏了,隨它們一起翻滾的還有幾十個大如乒乓球的湯圓。信陽過除夕,早飯習慣餃子湯圓一鍋煮,寓意“越攪越圓”。其中的一個餃子裏還會包裹一枚一元錢的硬幣,吃到的人便會欣喜若狂,彷彿迎接他的將會是一年的好運!吃完早飯就要大掃除,擦門擦窗擦凳子,還要在門口貼上一副對聯和一個倒貼的“福”字。

山裏山外不住地傳來鞭炮聲,我和堂哥也在外面亂竄,看着家家貼春聯、放鞭炮的熱鬧景象。按照老規矩,吃完午飯就要開始做年夜飯了,一家子人齊齊上手,而我們小孩子則嬉笑着在廚房“幫忙”,實則是看看有什麼可吃的東西。廚房裏不時飄出誘人的肉香,這頓飯要從下午六點吃到八點,席間什麼都有,餈粑、烤雞、年糕和各式各樣的魚,吃魚寓意着“年年有餘”,而吃年糕則意味着“步步登高”,所以大家都吃得格外開心,直吃得肚子像一個皮球似的鼓起來,才心滿意足地離開飯桌。

夜深了,外面開始鬧將起來,幾百響煙花同時竄上天空,“嘭”的一聲綻開笑臉。大人們開始打牌、聊天,孩子們就跑在外面放花筒、煙火,在爆竹的噼裏啪啦聲中,火花映照着我們興奮的臉龐。大家一直瘋玩到凌晨一兩點,才依依不捨地睡去。守歲,這個除夕最後的環節結束了,往後就是新的一年。

馮驥才先生曾寫道:“年,真的是太美好的日子,太好的文化了。”是啊,除夕是中國人極重要的日子,我也期待着再次在除夕與家人們在家鄉歡慶!

六年級下冊第1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二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逝,這不,我已經過了12個元宵節了。

在元宵節那天,我們家有個不變的習俗,就是早餐一定要吃湯圓。湯圓有煮的、炸的、蒸的。湯圓餡有黑芝麻、五仁、果脯、巧克力等等。而我們家只吃煮的黑芝麻或五仁餡的湯圓。中午,通常都吃燉菜,比如説酸菜燉排骨、小雞燉蘑菇、魚、泥鰍等。晚上則出去走一走,順便吃一些路邊小吃,有烤冷麪、炸串、豆乾、臭豆腐……光是想想我都會流口水。

到了晚上,我們一家就會出去看煙花。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煙花。煙花有紅色的,旁邊有黃色點綴,還有綠色的是用金色裝點其間。但這些我都不大喜歡,我喜歡的是秀麗的金色煙花,中間和四周還用黃色和紅色做裝飾。看到這麼美麗的煙花,我不禁感歎:煙花為了給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綻放出美麗的色彩。看到這麼美麗的煙花,我按奈不住了,於是買了“搖搖花”玩。“刺啦”一聲,煙花亮了,火星不斷地向下掉,向左劃半圈,再向右劃半圈,一個愛心便出來了。煙花也玩夠了,那就要看看那些路邊攤裏都有什麼了。

我最喜歡的就是那些賣小玩意兒的路邊攤。每次我都會買一些頭飾,比如説帶變色燈的花環、貓耳朵髮夾或是一些可愛的小掛件。最為重要的就是那些好吃的。有我愛吃的棉花糖、糖葫蘆、烤冷麪,還有毛蛋、烤串、手抓餅等。

煙花一停,元宵節也就要過去了,真希望時間過得慢一點呀!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三

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

吳怡佳

“火樹銀花合,橋鐵索開”,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不管大街小巷,都是亮亮堂堂的,處處掛滿了色彩繽紛,圖案各異的花燈,匯成了燈的海洋,燈的世界,而我的家鄉也有這樣一個習俗—元宵節賞花燈。

在元宵節賞花燈的背後,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説。很久之前,一隻神鳥降落在人間,被人們誤殺,天帝知道此事後震怒,下令正月十五火燒人間,人們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每天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從而讓天地以為火已經燒起來了,保住了自己的財產和生命。

從此元宵節掛花燈,便成了一個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而每年我也會去公園賞花燈。

今年來看花燈的人更多了,打眼瞧去,哇!人山人海,人們要麼站在一旁賞燈,要麼站在中間拍照,要麼流連忘返於“燈海”之中,而那些早已佈置好的萬花彩燈也像是早就被春天賦予了生命力,活靈活現,璀璨奪目,令人感歎不已,在人們面前閃耀得更加光芒有力。有的是大展虎年宏圖,信心、堅定、力量等等無一不在美麗的花燈中展現;有的是呈現古代人的智慧與美好品質;那晶瑩剔透的宮燈,蓮花燈,金魚燈,樓船燈,也是盡顯琳琅滿目的豐收碩果,盡放熱鬧與喜慶,不勝枚舉的“百燈齊賞”,讓人們顧盼生姿;還有那些可可愛愛的動物燈,更是吸引孩童去觸摸着無與倫比的樂趣,大人指指點點高明軒昂,就連那車上的喇叭也激動地連番叫喚,而我也是更為激動,感受到即將到來的一年,是如此美好!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嬉笑聲也漸漸消逝,流連於花燈之中的我,心中頓時有一絲不捨,期待下一年的花燈還是如此的精彩……

這就是家鄉的風俗—元宵節賞花燈,想起正月裏那片燈火輝煌,不禁內心蕩漾……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四

春節的習俗

劉宇軒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而我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春節的風俗。

在每年的大年七年級就是春節了。在春節有着許多的風俗,比如:貼春聯,拜年,吃團圓飯……作為小孩而言,最感興趣的就是吃除夕團圓飯和放煙花啦!

夜幕來臨,廚房裏大人們忙忙碌碌,在準備着一道又一道美味的菜品,菜品看着都好吃,讓人看了想要快點嘗一口,我們小孩早已等不及了,於是經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吃一口,我們細細地品嚐着菜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好像這香氣在人們口中不肯消失了一樣。

團圓飯後當然少不了放煙花,只聽見“呲——”地響了一聲,一個個小小的火光從口子裏鑽了出來,又迅速地飛入天空,只聽“啪——”的一聲,就像那綻放的花朵一樣開在了那漆黑的天空中,十分絢麗,慢慢地又消失在天空之中,接着又是幾聲“啪——”,那幾朵花朵又纏繞在一起,好不可愛。這花朵什麼顏色都有,有紅的,有黃的,有綠的,有藍的,還有紫的,顏色豐富多彩且不單調。甚至還有能變色的,看完了總要尖叫一聲,真是熱鬧非凡。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就是我家鄉過春節的習俗。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五

端午包粽子

張嘉倪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我今天選擇一個經典的習俗來寫——端午包粽子!

一説到粽子,每個人肯定都不陌生,今年的端午節,我打算自己學包粽子,媽媽也特別支持我的想法。

一大早,我跟着媽媽一起來到了超市採購所需食材。有許多東西需要買,有赤小豆、糯米、白砂糖、紅豆、綠豆、蜜棗、艾葉等。

回到家,我們放下大包小包的食材,洗洗手,我挽起袖子,準備開工。

媽媽告訴我,這粽子有很多種口味,問我要包哪種。嗯,我仔細想了又想,最終決定,還是一如既往的蜜棗味吧。

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把艾葉捲成一個類似作 文 吧圓錐的形狀,往裏邊加入白砂糖、赤小豆、蜜棗、還有最重要的糯米。然後用幾條繩子封好口,一般我們家裏還會準備很多種顏色的線以便對不同的口味進行區分。這樣,一個個小粽子就做好了。

轉眼間來到了最簡單的一步——那就是上鍋煮了,我幫媽媽把一個個包好的粽子放進沸水裏煮十五分鐘,終於能休息了。

經過漫長的等待,粽子終於出鍋了!煮好的粽子,滿屋飄香,剝開粽葉,裏面紅棕色的粽肉在燈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散發着濃郁的糯米香。我不禁抓起一個粽子,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味道簡直棒極了,我和媽媽都很開心。

包粽子非常有意思,大家也可以去嘗試一下!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六

家鄉的風俗家鄉的重陽節

高婧傑

在我的家鄉宿遷,一年裏除了過年,最重要的節日就數重陽了,在那天我們通常會登高,吃重陽糕……

説起這重陽節的習俗可是有個大來頭,相傳是汝南縣澄中的一個地方,有個瘟魔那麼四處遊蕩,所過之處都會染上瘟病。村裏有個小夥叫恆景,一心想除瘟魔,在他苦練武功後,受一位老者之教,説是登高,採菊,吃重陽糕可以祛除瘟魔。恆景和鄉親父老們便照做,果真那温魔當場就“昏”了過去,此後就再沒有來過。

從此,登高等習俗就一直流傳至今,老家對登高這個習俗可把控的很嚴。通常我們都是一老一小搭配登高爬山,聽老人家説,古人認為登到高處離太陽近,太陽乃至陽之物,能夠祓除身上的不祥。在我們上山時,每人還會在兜中揣上一兩塊軟糯甜膩的重陽糕到山頂吃。你想啊,當一老一小爬上山時,累得直喘粗氣時,餓得肚子咕咕叫時,再細細咬上一小口熱乎乎的重陽糕,那鬆鬆軟軟又帶一絲清香的味道在嘴中蔓延着,心頭也不禁湧上絲絲縷縷的幸福。

重陽糕其實也是祝願子女百事俱高的寓意,所以我們那的老人,在那天總是會拉着兒孫子女的手唸唸有詞的祝福。

此外,在那天我們還會插茱萸,相信大家都聽説過吧!“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大詩人王維的這句詩寫的就是重陽節插茱萸的活動,通常我們會佩帶在手臂上,或做一個香袋來佩戴,也有是插在頭上的。古人用這個來“解除兇穢,以招吉祥”。

有了這些習俗,重陽節變得更加有趣生動,什麼時候你也來這裏一覽重陽節的風采吧!

六年級下冊第1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七

元宵節的晚上,我和爸爸媽媽去小區附近走步。

雖然這是小區的附近,但人們也放起了煙花,有黃的,有粉的,還有一部分的人放着鞭炮,一些沒見過世面的小孩子拽着大人到處跑。還有一些小孩子吵着讓大人給他買吃的、玩的。一個人少的小城市一下子就變成了一個温馨又熱鬧的小村莊。

但人們乾的最多的事包括我們就是走百病了。走百病的意思是走一走步,能把病消除,還能青春常在。媽媽不愛出門的人這回也跟我和爸爸一起出門走步了。可光走步還是有些太無聊了,所以一些人在走步的時候買了一個孔明燈來放。因為孔明燈太危險,所以我沒有買,只能看着他們放。剛飄起來還歪歪扭扭的,可到了高處,和別的孔明燈一起,再加上那五顏六色的煙花。我好像來到了自己喜歡的小説裏。最後,我還是買了一盞燈。買完燈,恐怕不止到一百步了。

回到家裏媽媽把湯圓下到鍋裏,媽媽用勺子讓它們在鍋裏轉,湯圓的白色外衣輕輕地抖着。把它們盛到碗裏,咬一口,甜甜的味道在嘴裏跳躍。

第二天我被鬧鐘吵醒,我往窗下看,地上都是昨天放鞭炮留下的紙。桌上放着白米粥,媽媽也化好粧去上班了。

六年級下冊第1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八

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之所以被稱為“元宵”,是因為正月是元月,夜就是“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元月之夜,因此就被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那天,我吃過晚飯,就一起與爸爸媽媽散步。連續有許多煙花帶着紅紅的火星穿上了夜空,發出“啪啪啪”的聲音,在夜空中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它們變成了小動物和一些文字,形狀顏色各不相同。

到了廣場上,人山人海,很多都是兩個大人牽着孩子,每個孩子手裏都提着五顏六色的花燈,有些頭上則戴着閃光的髮飾,因為是黑天,看不出有形狀,只覺得有幾個彩色的燈在閃爍。

我最喜歡的還是看花燈,在廣場的前面,有兩個霸氣又威武的大龍,它們睜着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着來來往往的人們,它每年元宵節都會亮,每年的顏色都會不一樣。再着就是散佈在廣場四周的是十二生肖花燈,它們每個都很可愛,形態各不相同,我最喜歡老虎燈,因為我屬虎,它滿身金黃色,身上的紋路非常霸氣,卻又有點可愛,我在它的前面照了很多相片。樹上也裝扮了許多小燈,有的掛着水果燈,有的掛着會變色的星星燈,一會兒變成紅色,一會變成金色,令人眼花繚亂!

元宵佳節,伴隨着煙花 爆竹的轟鳴聲、伴隨着孩子們的歡笑聲、伴隨着大人們的喝彩聲,慢慢走遠了腳步。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九

老家的花鼓戲

葉語緹

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方過節,過節的方式也是各有不同,就像老北京過年時要買雜拌兒,浙江過年時要舞龍燈,我老家湖南過年時候要請戲班子來唱湖南花鼓戲,熱鬧美好,才有年味兒。

今年過年回了老家,在奶奶那兒瞭解到了花鼓戲,便興致勃勃地與她聊了起來。花鼓戲起源於長沙各地的民歌,山歌和民間歌,不知怎麼地的,好好的歌,就慢慢發展成一旦一醜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了。有的人説,聽過黃梅戲、京劇、豫劇等等,怎麼就沒聽過花鼓戲,可你不知道,花鼓戲的歷史悠久,早在1818年刊行的《瀏陽縣誌》談及當地元宵節玩龍燈情況時就介紹:“又以童子裝丑旦劇唱,全鼓喧鬧,自初旬起至是夜止。”這充分説明我們老家的花鼓戲最遲在清嘉慶年間就已形成。

和奶奶正聊得正歡,突然窗外燈火通明,浩浩蕩蕩走過了一羣人,奶奶説戲班子來了,快跟上“大部隊”,去看戲吧,我答應着。可突然肚子咕咕地叫了起來,晚飯還沒有吃呢,奶奶急忙從火爐裏抽出了一個鐵架子,上面有幾塊烤得焦黃的餈粑,她把餈粑中間掏了一個洞,塞了不少白糖,然後用袋子裝了好幾塊。然後拿了兩個凳子,便拉着我出去了,“大部隊”的人羣浩大,前面幾個零頭的便是戲班子的人了,人去七拐八拐地將大家領到了戲亭子裏,他們利索地換上了服裝,簡單化了粧,便開始唱戲了,花鼓戲很樸實,節奏很明快、活潑,裏面有小旦、小丑、小生的表演,小旦開朗潑辣,小丑誇張風趣,小生風流灑脱。裏面有豐富的情節和動作,給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划船、挑擔、砍柴、打鐵、磨豆腐、摸泥鰍等貼近生活的橋段。看戲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看得津津有味,全神貫注,生怕漏聽了一句台詞,少看了一段情節,觀眾們不時爆發出掌聲、叫好聲、笑聲。漸漸地,人越來越多了,把舞台包圍得水泄不通。台上演員和台下觀眾把花鼓戲場子烘托得熱鬧非凡,年味十足。我一邊陪奶奶看戲,一邊吃餈粑,餈粑外焦裏嫩、軟糯香甜、Q彈可口,我超喜歡吃,再看看戲台上下的場景,真是很享受這樣的“年味”!

春節在老家的短短几天裏,體驗到了不一樣的節日氛圍和快樂情景,我真期待再次回老家過年!

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作文家鄉的風俗 篇十

春節包餃子

楊潤翔

餃子都吃過吧?那豐富的餡料,那美味的口感,再配上陳年老醋,味道真是一絕!

話説每到年三十兒,家家户户開始包餃子。買塊兒豬肉,再買把大葱,可使勁剁了,剁成沫後再把醬油,料酒、鹽巴、老抽等調味料胡亂放進去,一攪和,餡料就拌好了。再把擀好的餃子皮撐一下,放入餡料,一包,一捏,一懟,一個白白胖胖的餃子就出現了,整整齊齊地碼放到托盤上,就可以下鍋了!據説當年慈禧太后當朝時,每逢三十,老佛爺都會讓宮女、太監們包餃子,閒來無事,把四個小金元寶包進餃子裏,説誰吃到誰明年就發大財,走大運。這個習俗,也被保留到現在。所以我們家包餃子時,一般也都會往裏面包個硬幣,誰吃到了誰明年可以發大財,走大運。

鍋中加水開火,那餃子噗通噗通落進水裏,水一開,那香味兒就飄出來了,一聞,啊!那豬肉混和着大葱的香味,立刻想起那種充斥着原始肉味的香,那各種香料堆起來的香味……對了,媽媽説煮的過程中還要澆入涼水,這樣煮出來的餃子不會爛。

三十這天,坐在家裏,一家人圍坐飯桌,看着春晚,談笑風生,聽着屋外那陣陣煙花聲,此時再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那豐滿的包子QQ彈彈,沾一陳醋,輕輕送入口中,鮮美的湯汁,破皮而出,夾雜着美味的餡料,這味道,夠香!這年味,夠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