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06W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精彩多篇)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 篇一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構造了一個沒有戰爭,沒有壓迫的理想社會;桃花源,也構造了每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每個人都渴望遇見桃花源。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桃花源。我就曾遇見過屬於我自己的桃花源。那是在去年九月,夏天已走到盡頭,天高氣爽,我和爸爸去登鳳嶺的時候,山重水複之間,峯迴路轉,我的面前就出現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小村落。山間略為平坦的谷地上坐落着幾處農舍,一塊稻田,不遠處的小丘擋住了我遠眺的視線,在明媚而不灼熱的陽光的照耀下,構成了一幅光與影的美麗畫卷。這便是桃花源麼?

下了山以後,我才明白這並不是桃花源,科技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去何處找那桃花源?或許桃花源並不存在於這世上,而是在每個嚮往桃花源的人心裏。《桃花源記》末尾那個好遊山澤、欣然規往的劉子驥,其實他要尋覓的桃花源,就在他心裏。

但與其説是去找桃花源,不如説是去找尋那份內心的安逸與淡然。難道那些隱士們追求的只是那清幽的山水嗎?不,就像陶淵明筆下所寫的五 柳 先生那樣,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寶貴,淡泊名利,安貧樂道。於是那些高士們就只好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寄情山水,流連於書畫了。

但現在社會是高度發達的社會,再要食薇採蓮地去當個隱士簡直就是個笑話。人總是希望過上好的生活,比如五 柳 先生要是天天都有酒喝,豈不美哉?況且所謂“小隱隱於山野,大隱隱於市朝”,追求美好的生活是人的本能,陶淵明也不例外。所以我只是希望,在這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能像陶淵明一樣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桃花源,擁有那份內心的淡泊與安逸。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400字 篇二

陶淵明,東晉的田園詩人,“好讀書”、“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娛”。陶淵明是個不慕榮利的隱士,雖然生活環境不太好,我卻願像陶淵明一樣。

我願像陶淵明一樣,像他學習這種不求富貴,不慕名利的性格在當今的社會上實在難得。雖然不是説當今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私心而去謀害他人,好達到自己的目的,但這種行為實在是令人憤怒。但是,陶淵明卻對這些看得很淡,所謂“不慼慼於負賤,不汲汲於富貴”指的就是這種人吧。所以,我原鄉陶淵明一樣,不因物質上的利益讓自己勞累。

我願像陶淵明一樣,像他這種率真的態度如今已很少見了,一些宴會上,你常常能夠聽到一些過於客套、做作的話語。不過,陶淵明那是很率真的,舊友請他到家中喝酒,他卻“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絲毫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有所不妥,但是,他卻不是那種沒有禮貌的人,只是在他的眼裏,一段真正的友情時不需要用這些客套話來增進的,因此,他也沒有做出一些矯揉做作的行為。所以,我原鄉陶淵明一樣,做一個率真,卻不是分寸的人。

我願像陶淵明一樣,學習他的人生態度,精神品質,待人率真的一個人。

我心中的陶淵明作文 篇三

悠悠古今,有誰能掙脱名韁利鎖的羈絆?滾滾紅塵,又有誰能拒絕高官厚祿的誘惑?但在中國文學史上就有這樣一個人,他有官不做,樂居田園。他就是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作為一個文人寒窗苦讀十幾年,他也想在官場上展現自我的風采。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文人從政時進與退的原則。換句話來説,得志的時他們選擇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失意時他們要做的是“笑看花開花落,靜觀雲捲雲舒”的出世。

但陶淵明走的卻是另外一條路。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使他無法忍受官場的污濁,更無法“為五斗米折腰”,於是他便毅然辭官退隱。

也許有人會説,陶淵明是一個政治上的棄兒,選擇歸隱是無奈之舉,至少,歸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態度。但我個人並不認同,他“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可見他嚮往的是田園生活,心之所向,就跟從內心走,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完美!

他像一個離家的孩子投入母親的懷抱一樣“載欣載奔”地迴歸田園。褪去官服,他只是一介草民,他卻拒絕平庸,即使躬耕于田野之間,也寫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千古佳句。

古代詩人都喜歡飲酒作詩,他也不例外,常常“引壺觴以自酌”。於是酒成了他的朋友,菊造就了他的品性,詩涵養了他的靈魂。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400字 篇四

人生在世,始終一帆風順是天方夜譚的,面對挫折堅信,我們絕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積極者,應像陶淵明一樣為自己的志向不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顆快樂的心,於濁世中,潔身獨立。

在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中,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寫出了他不涉官場的爾虞我詐,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嫻靜少言,不慕容利,點點風骨,躍然紙上,從不為五斗米折腰到嫻靜少言,不慕容利陶淵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個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立居。

陶淵明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山水田園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寫的每一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

陶淵明,他的一生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隻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悦讓我們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一同陪他承擔;至於他的一生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着”。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300字 篇五

陶淵明,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鄉里小兒,做了80多天彭澤令就棄鄉歸隱,躬耕田園的偉大人物。

他喜愛恬淡自然的田園生活,他厭棄官場政治的腐敗、門閥制度深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他歸隱田園後家鄉遭焚,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安貧樂道,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與世隔絕。

駘蕩的江風,吹得他衣袂漂浮,如仙人一般——籠中的鳥兒此時重返自然了。他的快樂又有誰能體會呢?人生的美好難以企及時,便在於心靈的自然與悠然;人生的永恆瞬間,也常常緣起於那片刻的安閒:只不過是輕輕飄過的一縷雲煙,便有了難言的滿足;只不過是閒敍幾句家常,便有了一整日的温暖。在那個並不富足的田園裏,他欣然開懷,灑脱自在一如那朵無心出岫的白雲。其實,田園處處可尋,千載難逢的是那般快樂而滿足的心。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 篇六

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朱淑貞

菊茶,菊酒,菊琴,菊歌,悠然的陶公,心揣菊的情懷,在歷史的舞台上,硬生生走了1600年,好一個悠然公!

東籬採菊,高山賞菊,養個女兒取名愛菊,寫的文章充滿菊香。人生的晚秋,傲然挺立於颯颯西風中,化一縷英魂演繹菊的精髓,不屈中靜靜看着百花妖媚的臉;留一抹微笑於殘陽中,任炎涼世態揮灑五斗米典故;擷一朵山菊放在鼻底,閉眼慢嗅,清香!

淡淡的香,綿延了千年;濃濃的情,渲染了整個歷史的天空。一朵遲開的花,綻放出一段不了的菊花情緣。一個燦爛的肆意瀟灑的笑臉,為曾經爭奇鬥豔的百花奪魁賽做個幹練的總結。該誰奪魁,嘉賓微笑不語,留個懸念讓歷史揭祕。陶君啊,採菊做茶,釀菊為酒,絲絲花瓣在風中翩翩起舞,遍地的灑脱分明幻作張張懂風通情的瑤琴,眩然奏起心旌搖盪的菊之歌,響徹歷史的天空。好一首千古絕唱!

醉眼迷離中,品詩讀文;恬心淡雅時,飲酒賞菊。“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簞瓢屢空,晏如也。”陶甕,菊花伴你,南山懂你,於靜謐中寫意人生絕配。“大濟蒼生”的夢寄存在桃花源,留待漁人去搖醒沉睡的世界。“草盛豆苗稀”,給自己的貧困找個出口,讓枯死的心暫緩滅亡。歷史,需要你未盡的詩行!

……

翻開厚重的歷史,一遍遍徜徉在鄉間小徑,抬眼向南瞭望,試圖尋找一份悠然,解讀陶淵明的那朵晚菊,品味那種與世無爭的恬淡……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 篇七

説到陶淵明,人們就會想到《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和《歸去來兮辭》,還有那令人嚮往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仙般生活。人所共知,他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留有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他還帶有一種濃厚的唯心思想——“心遠地自偏”。

要談陶淵明,就不得不落俗套,談東晉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的社會環境。的確,“舉賢不出士族”對於貧寒人家的子弟是很不公平,但陶淵明不同,他的曾祖父是東晉的開國元勛陶侃,他的祖父、父親均作過太守,他的家庭環境不知道比他曾祖父當年好出多少。陶侃的出生是地地道道的下品,他家境窮苦,父親早死,靠母親拉扯長大。當大户人家的子弟範逵來訪,就有了“陶母剪髮”的佳話,陶侃的家境可見一斑。之後有了範逵的推薦,使得他從“江湖只遠”到“廟堂只高”。但到了洛陽後的陶侃並不受重視,連有識人之稱的宰相張華都不將他放在眼裏,儘管在與陶侃談話後覺得他的確不一般,但也並不重用他。就是這麼個到處碰壁的陶侃,抓住歷史時機,憑藉軍事才華,成為東晉的開國元勛,還差一點兒再次使“金陵王氣黯然收”。

作為陶侃後人的陶淵明,雖説少年時代過的也是“自餘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希谷冬陳。”的日子,但他也有“大濟於蒼生”的雄心壯志。既然如此,為什麼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職”便辭官而歸,之後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職,在家中閒居了六、七年呢?難道在家賦閒就可以實現“大濟於蒼生”的雄心壯志了!也許是他覺得這官銜太小,不足以實現自己的抱負,也罷。那三十六歲時,作荊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辭官歸隱。四十歲時,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後又作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四十一歲辭歸又是為何道理?仍是這些職位不足以令他安身?想他曾祖當年,在廬江太守張夔手下,乾的盡是苦差使,這樣的人,能不得到上司的賞識嗎?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鄉小兒”解綬辭官卻是一種消極的表現!不知歷代的騷人墨客,怎會對此稱道不已?試想,一個懷着“大濟於蒼生”這樣崇高理想的人,會隨隨便便放棄一個又一個的從政機會,“解綬辭官”就是為了不為五斗米折腰這麼一個個人的原因?那我可以説,陶淵明所謂的雄心壯志都是假的,他只是一個自私的人,想到的只有自己罷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句話很對,當時的陶淵明雖不能兼善天下,卻可以兼善一方——至少他還是個彭澤縣令,民之父母。官場的確黑暗,可不能因為要遠離這些黑暗而拋棄了自己的志向。“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陶淵明這樣的只能算是小隱——真正的“隱”是用自己潔淨的身軀去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去為國家獻力,以心靈的潔淨洗去黑暗的污濁!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 篇八

春光明媚,鳥語花香,你視而不見;觥籌交錯,案牘累累,你望而生厭;巍巍泰山,綿綿長城,你望而卻步;獨尋那阡陌交通,田園之樂。

透過宦海的沉浮,人間的俗惡,我從你——陶淵明的身上,讀出了一種境界,那就是你超脱塵世的人生追求——淡泊。

即使是“環堵蕭然,不敝風日”,即使是“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又怎能糾結你的心靈?終究是過往煙雲,“晏如也”。

是因為淡泊!

何謂淡泊?淡泊是你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安逸;是朱熹“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品節詳明德性堅定”的隨和;亦是鄭燮“難得糊塗”的豁達。

這樣看來,淡泊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風,因為有淡泊的心態,所以無意花的容顏和芬芳,不懼樹的挺拔、山的偉岸,故能生能消,能大能小,能強能弱;水,因為有淡泊的心態,故能容萬物而心無萬物,故遇礁更能捲起千堆雪,驚濤拍岸,一往無前;雲,因為有一顆淡泊的心,所以能安於蒼穹之下,隨風做千萬變化,不慕明月之華彩,不羨太陽之光芒,偶然倒影在水波的中心,轉瞬間又消失了蹤影。順隨自然,不逼迫,不迷戀,不強求,不做非分的念想,這就是淡泊。

一個人若想從容處事,就必須以淡泊為伴。以淡泊的心態處世,我們才能傾聽樹間的鳥鳴,我們才能關注溪水淙淙;以淡然的心態對待生活,我們才能在心中開闢一方淨土,保持清醒,自覺抵制花花世界中那些太多的誘惑。

然而,在這個商品經濟時代裏,被功利所包圍的我們,忙忙碌碌,誰人又能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和“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淡然?

朋友,你能嗎?

我眼中的陶淵明作文400字 篇九

在語文課上,語文教師用了“落寞”兩個字評價他辭官歸隱後的心境,我有不一樣的理解。陶淵明從小就深受儒家和道家兩大學派的影響,逐漸的思想產生了“達則兼濟天下”和“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在家人及朋友的鼓勵下,他五次出仕。然官府的黑暗,兵禍連年不斷,根本無法實現心中的夢想。

十三年的宦遊生涯,對陶淵明來説,僅僅是一場噩夢,他的《歸去來兮辭》寫得再明確可是了。“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這是心性與出仕的矛盾;“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這是心性與世俗的矛盾;“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這是心性與時代的矛盾。既然如此,“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更何況“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呢!“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這不是一時的感情衝動,而是深思熟慮後的理性抉擇。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陶淵明告別仕途,戡破宦海,歸隱田園,是情之所致,性之必然。所以即便是晚年的窮苦潦倒,但內心仍是甘之如飴。所以他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