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民族風俗作文精彩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57W

民族風俗作文精彩多篇

民族習俗作文 篇一

中國結其實是一種古老的編織藝術,由一根根五顏六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的,它做為一種裝飾藝術,始於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並有着豐富的內涵,如:如意結代表吉慶有餘,雙魚結代表年年有餘等。

我家有一個紅紅的吉祥結。吉祥結的下面有一個看色的大瓷珠,上面畫着一枝玫瑰花和一隻綠色的小蜻蜓,栩栩如生,甚是好看。在藍色瓷珠的下面有兩條長長的流蘇,讓人感到非常飄逸。

吉祥結還有着人們美好的願望。“吉”為美好、有利。而“祥”為富善之意。吉祥結有七個“小耳朵”,又叫“七圓結”。它的編織方法十分簡單,具體如下:首先,用一根彩色的絲線擺成雙十字,然後將十字最下面的兩個絲線的頭都壓在其右面的線上,以此類推,十字的四個頭都壓在旁邊的線上,將伸出的絲線頭一拉,即可。按此方法重複一次,最後再將絲線調整一下,一個吉祥結就完工了。

人們為什麼喜歡中國結呢?因為中國結代表着吉祥、美好的祝願。人們在過年、結婚等都要買中國結,來表達人們希望大吉大利,幸福美滿的心願。

民族風俗作文 篇二

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日本風俗習慣。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並説“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日本人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並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後,要認真看閲,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日本人認為名片是一個人的代表,對待名片就像對待他們本人一樣。如果接過名片後,不加看閲就隨手放入口袋,便被視為失禮。如果你是去參加一個商業談判,你就必須向房間裏的每一個人遞送名片,並接受他們的名片,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儘管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種方式。

湯島神社類似中國的孔廟,祭奉着在日本素有“學問之神”之稱的菅原道真。圖為一考生在掛祈願牌。新華社記者馮武勇攝

到日本人家裏去作客,要預先和主人約定時間,進門前先按門鈴通報姓名。如果這家住宅未安裝門鈴,絕不要敲門,而是打開門上的拉門,問一聲:“借光,裏面有人嗎?”,進門後要主動脱-衣脱帽,解去圍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氣炎熱,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腳,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穿上備用的拖鞋,並把帶來的禮品送給主人。當你在屋內就坐時,背對着門坐是有禮貌的表現,只有在主人的勸説下,才可以移向尊貴位置(指擺着各種藝術品和裝飾品的壁龕前的座位,是專為貴賓準備的),作文素材《日本風俗習慣》。日本人不習慣讓客人蔘觀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處看看的請求。日本特別忌諱男子闖入廚房。上廁所也要徵得主人的同意。進餐時,如果不清楚某種飯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請教,夾菜時要把自己的筷子掉過頭來使用。告別時,要客人先提出,並向主人表示感謝。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電話告訴對方,表示已安全返回,並再次感謝。過一段時間後再遇到主人時,仍不要忘記表達感激之情。日本人設宴時,傳統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間放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面前放一塊乾淨的白紗布,斟酒前,主人先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紗布吸乾,再斟滿酒雙手遞給客人。客人飲完後,也同樣做,以示主賓之間的友誼和親密。

日本人無論是訪親問友或是出席宴會都要帶去禮品,一個家庭每月要花費7. 5%的收入用於送禮。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須帶上禮品。日本人認為送一件禮物,要比説一聲“謝謝”的意義大得多,因為它把感激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了。給日本人送禮要掌握好“價值分寸”,禮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若過重,他會認為你有求於他,從而推斷你的商品或服務不好;若過輕,則會認為你輕視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訪,帶上些包裝食品是比較合適的,但不要贈花,因為有些花是人們求愛時或辦喪事時使用的。日本人對禮品講究包裝,禮品要包上好幾層,再繫上一條漂亮的緞帶或紙繩。日本人認為,繩結之處有人的靈魂,標誌着送札人的誠意。接受禮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贈禮品。日本人不當着客人的面打開禮品,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因禮品的不適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禮品可以轉贈給別人,日本人對此並不介意。日本人送禮一般不用偶數,這是因為偶數中的“四”在日語中與“死”同音,為了避開晦氣,諸多場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乾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數了。他們愛送單數,尤其是三、五、七這三個單數。但“九”也要避免,因為“九”與“苦”在日語中發音相同。

民族風俗作文 篇三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無數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他們和睦相處,團結一致,整天沉浸在歡聲笑語中。

清明節,來到了《傳説》中的和諧民俗文化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雄偉的布達拉宮哦!應該不是布達拉宮的縮小版。雖小,卻和真品一模一樣:一樣的屋頂,一樣的顏色,花香,太美了!真是太棒了!我深深地沉浸其中,不由得納悶:西藏很棒,拉薩很神奇,布達拉宮呢?偉大的!北京的長城在世界上是獨立的、獨一無二的。但是現在有一個非常小的版本!從嘉峪關到山海關,一直陪着我走。走了很久,還沒有看到長城的盡頭。分明是一條巨龍在盤旋,看不到前頭後尾。我心裏一驚:天啊!這是一個非常小的版本。哪怕是這麼小的長城,也是無窮無盡的。真正的長城有多少倍?秦兵馬俑是舉世聞名的珍貴歷史文物。它是巨大的。每個士兵右手拿着刀,左手拿着弓,趴在馬背上,高呼:“為國拼死拼搏,衝啊!”沙塵飛揚,叫喊聲如五雷。這個縮小版形象地再現了秦軍昂首挺胸和千軍萬馬的氣勢。我驚呆了:沒想到秦軍竟然有十萬塊錢,在刀劍戰場上,不怕,反而會為秦王戰死!今天是個陽光明媚的日子。

我去了一趟西藏,一趟北京,一趟西安。多麼忙碌的。一天!

民族習俗作文 篇四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七年級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七年級,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的春節應該怎樣過?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放爆竹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七年級)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着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説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户,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户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説》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

吃年夜飯: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七年級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户户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温馨撩人,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麪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着"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説是誰先吃着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熱的藥材,用麪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着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説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麪。新年吃麪,是預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裏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牀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拜年: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裏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一是走親戚。七年級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説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説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裏,見面彼此一抱拳説:"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裏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民族習俗作文 篇五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很相似。過節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那天晚上,當畜羣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着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裏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曆臘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七年級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七年級在家裏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七年級,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七年級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徵富富有餘,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九年級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八年級,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後就寢。正月七年級、八年級,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製成。男女多於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七年級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餘,重五六斤。節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着便為輸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七年級這一天,舉行傳統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族七年級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醃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説,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餘錢餘糧。春節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夥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夥子獻出精緻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農曆的三月九年級,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因他們居住在氣温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穀豐登。又因清明節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年輕人在節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緻方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七年級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夥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邊。春節期間,各家各户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民族風俗作文 篇六

聽媽媽説今天是元宵節,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人們要點起的燈籠、出門賞月、喜猜燈謎、共吃元宵、一家團聚。今年的元宵節與以往不同,它和情人節是一天,所以今天大街上特別的熱鬧。媽媽還説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所以要慶祝,寄託着人們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期盼。

在這裏我祝福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元宵節快樂!也祝願我的好朋友們健康快樂!

民族習俗作文 篇七

有人説中國的河山好,有人説中國的人口眾多,但我説的是中華民族和民族文化。

我國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又漢,壯,蒙古,回,藏,維吾爾,苗族等56個民族成員。下面是各民族的人口統計各民族中,漢族人數最多接近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90.6.,其他民族人口僅佔百分之9.4,稱為少數民族我國各少數民族數量相差懸殊,其中人口最多的壯族約1600萬,人數少的民族僅幾千人,如珞巴族,赫哲族等各民族不論人多少,社會經濟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我國各民族分佈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分佈最廣,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則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地區。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居住,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漢族居住。民族間的交錯分佈促進了民族交往與合作,為各民族共同繁榮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國民族眾多,但各個民族都有獨特的民族風情。

我國民族眾多,各民族都有自身的風俗習慣。各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給人以美的感受。我們要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鞏固和發展民族的風俗習慣,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各民族之間因和睦相處。

各個民族的風俗都不一樣,都具有特色在少數民族中各樂器都不一樣,如;朝鮮族的長鼓,傣族的兩面鼓,蒙古族的馬頭琴,壯族的合歡蕭,哈薩克斯族的冬不拉等地民族樂器我就不一一詳寫了。

這些就是我國的民族和民族文化。

民族習俗作文 篇八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卧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台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於防風避寒,又便於禦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採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築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犛牛氈毯,中留一寬15釐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犛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釐米的矮牆,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幹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後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於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於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於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牆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製日月祥雲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牆和門窗,富於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別於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誌。

民居室內外的陳設顯示着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施。最簡單的也設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牆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牆的腳線及其轉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雲、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願望。

還有以牆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牆上塗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塗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築主體或院牆直角轉彎處及較寬的牆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羣即是圍繞大昭寺發展起來的,是城鎮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牧區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佈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闢風門,設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不利因素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採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着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成立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於舊西藏經濟發展緩慢,建築材料僅僅侷限於塊石加粘土,現在的民居已經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建築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築,使藏式建築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設施極其簡陋,現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傢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

農曆正月八年級至初七,是雲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節的重要標誌,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杆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杆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杆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後宣佈“踩花山”節開始。這時,花山場內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後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鬥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曆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傳説古時苗族戰敗流落異鄉,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説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着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後,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鬥牛、跳獅子舞、爬花杆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

民族風俗作文 篇九

端午節有着二千多年的歷史,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今天農曆初五,這一天有着濃濃的節日氣氛。它能和家鄉的春節、清明、中秋節一樣熱熱鬧鬧,處處洋溢着人們歡歌笑語,歡度節日的快樂。

家鄉的端午節更加隆重,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户户就準備迎接它的來臨,後幾天準備划龍舟慶賀。這天人們買好箬葉、棕、糥米和肉等物品包粽子。今年的端午節更加具有節日氣氛,你看現在離節日還有四五天,挨家挨户都在緊鑼密鼓地包粽子。原來單調的粽早有了改進,現在有豆沙餡的、板栗餡的、蜜棗餡的真是五花八門,口感好極了。滿街都能聞到粽子飄香,真是猴得人直流口水,提前帶來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這天,每家每户早餐桌上都擺放着各式各樣的早點,讓你看得眼花繚亂。不

過最不能缺少的是包子、麻圓、粽子、茶蛋和大蒜,這是家鄉傳統的佳餚。大家歡度在一起,團團圓圓,吃得熱熱鬧鬧,津津有味,但對我來説到沒有什麼新鮮感,因為這些東西我早就吃厭了。聽外公説,他們小時候多麼盼望節日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只有過節才有這樣的>幸福生活,平時那有這樣好的生活呢?

想想現在,我們的生活是多麼幸福呀!這真要感謝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我們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

民族習俗作文 篇十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

1、苗族的節日

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2、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説。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説。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3、婚喪習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4、服飾特色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髮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製着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製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隻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着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製,一直到最後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