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節習俗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55W

清明節習俗作文【多篇】

家鄉的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一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我們全家商量好了一塊去祭奠爺爺。大姑媽在專心致志地剪紙錢,那碩大的白紙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個個小巧玲瓏的紙錢,送給遠方的爺爺。奶奶跟我媽媽在包餃子,把我們對親人的的思念一起包進去。爸爸跟大伯在準備貢品:蘋果,香蕉,還有爺爺最愛喝的白酒。

一切準備停當以後,我們全家都去了墓地。在那裏,逝去的人們安睡在那裏。爸爸跟大伯用鐵鍬把墳上的荒草盡力鏟去,又添上許多新土。大伯幹得汗流浹背,我還是看得出他的心情很沉重。北風呼呼的吹,彷彿蒼天也跟我們一起嗚咽;時而捲起陣陣黃沙,為爺爺遠行墊路。我們把帶來的水果、水餃等貢品恭敬地擺放在那裏,虔誠的蹲下;從大口袋裏捧出剪好的紙錢;一張、一張,慢慢地引燃。火苗歡快地跳動,把我們的思念帶給遠方的爺爺。大姑媽嘴裏低聲祈禱,祈求親人保佑我們平安。燒完紙錢,我們又鞠了四個躬,大家的眼圈都紅紅的。我輕聲地告訴爺爺:“爺爺,我想您,好想好想的……您也一定想我們了吧。您放心吧,我已經長大了,我會照顧自己也會照顧奶奶的。明年清明我們還會來。”其實,我們應該經常來才是。

到家以後,我總圍着奶奶轉,跟奶奶説話,給奶奶唱歌;奶奶別提多開心了。爸爸媽媽都誇我懂事了。今年的清明節讓我懂得了活着的意義。我想,我要熱愛生活,尊敬家人,孝敬父母,爺爺才會在九泉之下安息的。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二

這些都是流年往事魂牽夢縈,揮之不去的記憶啊!

在老家,如果岳父岳母還健在的話,“清明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女婿會被老人接回孃家過節!可老家的習俗:已出嫁的女子,一般情況下不方便也沒必要回孃家參加全族人的“掛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對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孃家人又會盛情邀請參加的話,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辭了!

昨日清晨,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提着竹籃,竹籃裏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一塊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管他的,還是買來嚐嚐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加了糖,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也罷!我想用一篇小文的方式來祭奠一下那些與我相隔了一層泥土的親人們,也追憶一下我那些漸漸模糊的童年時光與青春歲月!

家鄉的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三

清明之時,天清地明。家家門上插柳,村裏人並不知道為何插柳,為誰插柳,只是一輩一輩的延續。其實,插柳的風俗,一種説法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權插在屋檐下或門樑上,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説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説:“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二種説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晉國名臣介子推。晉文公重耳為躲避宮廷之亂被殺的噩運,四處逃亡十九年,無物可食,介子推割股救駕,後為躲避做官逃背母逃到了山西的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一説晉文公為逼其出來而放火燒山)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羣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羣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燬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從此以後,羣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第三種説法是: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其它還有唐代黃巢起義時,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説;有“柳”、“留”諧音,表示挽留之意説等等,不一而足,不足為證。只是又到清明,客居城市,推窗而望,唐王湖兩岸的垂柳已是婀婀娜娜,漸興波瀾,於是不禁又想起童年時家鄉的柳樹和那搖曳多姿的清明柳了。

家鄉多河,東西南三面環繞。河的兩岸多的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柳樹,不似城市裏那種成排成行的垂柳,那種柳樹千樹色,大小相同,高低一致,多了些婀娜飄逸,少了些參次自然。家鄉的柳樹,老的幾近百年,虯枝枯乾,透着滄桑,泛着新綠,高可參天,低可手牽,華蓋涼蔭,鬱鬱葱葱。小的樹幹還泛着嫩綠,細皮滑嫩,或粗或細,或直或彎,一片生機

家鄉沒有臘梅,也沒有迎春。所以從小到大,我一直認為,春天並不是拽着臘梅花的尾巴,也不是揪着迎春花的花辮,匆匆而來。春天,是蕩着漸漸柔綠了的柳枝,萌動着由嫩黃變嬌翠的柳芽,裊裊走來。一夜春風,柳枝綠了河岸,山青水灩;一場春雨,柳花媚了塘畔,絮飛滿天。大人們吆牛扶犁,翻新了凍融的田野,新土裏每天都會冒出些野草的嫩芽,它們是等不得人們播撒糧食的種子的,等到十天半月播種的時候,已是綠草滿田了。

最開心的是我們這些七、八,十來歲的孩子們,脱下了厚重而又髒硬的老棉裝,換上了母親挑燈縫製的還泛着新染漿味的單衣裳,一身輕便,神清氣爽。象野草萌生,似春燕繁忙,每天滿山遍野地瘋跑,薅些薺菜、苦丁,羊腸子之類的野花野草,拔些青葱、菠菜、油菜花這樣的鮮葉嫩花,回家讓母親烙餡餅,煮疙瘩湯。或者就在河岸上的柳樹林裏竄來竄去,爬上爬下,哪管樹枝刮壞了衣裳回家挨嚷,哪怕樹皮磨破了手臂血絲滲滴。還可以用柳枝編成草帽戴在頭上,就象敵戰片裏的英雄,往柳樹上一藏,或往柳樹後一躲,或往柳樹下的草叢裏一趴,手拿柳樹枝扮成的長槍短炮,你在這邊“嘟、嘟、嘟……”掃射,我在那邊“叭、叭、叭……”還擊,你就地卧倒裝死,我在柳樹下喊樹上的你投降,個個是英雄,人人充好漢,很是好玩!

我最擅長的是做柳笛、柳哨。清明前後,柳花蕾盈未開之時,掰一根小指般青綠光滑的柳枝,擼掉柳花柳葉,一手握柳枝的中下部,一手拇、食指捏緊柳枝的上端,均勻地用力擰轉,讓柳樹皮與裏面的枝幹分離,緊趕着往下部移動,待整條柳枝都擰完,再把粗的一端剝露一點枝幹,用牙咬緊,雙手握住柳枝下拉,一根長長的柳皮管就出來了。然後用小刀把柳皮管兩端切齊,在柳管上刻出五、六個豆粒般大小的孔洞,一管柳笛就做成了。至於短的柳枝,或者因有破損做不成柳笛的柳管,可以做成長長短短的柳哨。無論柳笛或柳哨,粗細不同,長短不同,柳笛上的孔洞多少不同,柳哨嘴部的壓扁程度不同,或者吹奏時的氣流長短等,都影響着柳笛和柳哨的音色音質,或婉轉幽揚,或沉悶粗重,或如小鳥鳴唱,或似老牛叫吼,幾個夥伴一同吹奏的時候,由於笛、哨不同,吹奏的氣流各異,加上用兩根做柳笛抽出的白枝幹互相敲打着配音的,還有就用一片或兩片柳葉放在脣上吹柳葉哨的,各種鳴音參雜在一起,常常是音質各異,好象一支絲管樂隊,很是好聽。

對我們這般大的孩子來説,用柳枝做刀、做槍、做劍、做棍,或做拉牛(短樹木一頭削平,一頭削尖做成的陀螺),或做拉子(用十來公分指頭般粗細的樹枝兩頭削尖,用木棒將起擊離地面,迅速打飛出去的一種玩具),或做放羊及打拉牛的鞭子,或做弓做箭,或用合適的枝杈做彈弓……,常常是舉手之牢,雖也忙忙碌碌,卻也是其樂無窮。 對於父母大人們來説,柳樹更是百般用途。樹幹早早給女兒準備下做櫃、櫥、桌、椅之類的嫁粧,或蓋房做檀、做樑、做門窗,或做家家都用的膠輪木車。粗的枝幹可以做扁擔、做杴把钁把,細的可以搭籬笆做豆、瓜之類的棚架,柳葉可以喂牛餵羊,樹根可以做墩子或燒柴,總之沒有一點廢料,沒有一樣多餘。

一年之中,清明時節的柳樹最妖嬈,最明豔。清明之前,柳枝兒一天天柔軟,柳芽兒一天天舒展。清明之時,柳枝正婀娜多姿,柔韌適度,柳葉已翠綠豐滿,柳花正盈而未綻。清明過後,絮飛蟲生,柳葉失了油亮,多了蒼桑。既使食春做菜糰子,清明之前的葉芽,雖嫩而苦味過溦;清明過後,雖韌卻乾澀過重。所以清明之時,至今還有人保留着用柳枝靠前的葉和柳花用沸水燙過後做涼拌菜或菜糰子的習俗呢!

而今又到清明,柳絲飄飄,柳葉嬌嬌,一樹妖嬈。雖然再回故鄉,村子裏的小河已沒了河水,也沒了柔軟而乾淨的河沙,小河因為人們對河沙的過度開採而變成了大深坑、垃圾場,河岸上也沒有了成片的柳樹、柳枝,而是矗立起一排排的磚瓦宅院。可清明一到,家家户户還是會從不多的柳樹上找來柳枝插在門上,村子裏還是會柳絲飄飄,隨風輕揚……

家鄉的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驚世絕作道出清明節的淒涼和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思念。

今年的清明節和以往的清明節不同,我幼小的心靈多了幾分傷感和思念。去年十一月十五日,我慈愛的祖母去世了,她的離去,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心中的悲傷。我是祖母一手帶大的,她在生活上給我無微不至的關懷,白天,為了讓我吃飽、吃好,一天到晚要煮五、六回食物餵我,晚上,我餓了,祖母又爬起來煮東西給我吃,還經常給我調“營養餐”,讓我茁壯成長。祖母還教我許多做人的道理,認識了好與壞,認識了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該做,記得有一次出去玩,我和小朋友爭執起來,祖母問明原因,狠狠的批評了我,她對我説:“小朋友在一起玩,要好好相處,要學會善待別人,如果是你的錯,你必須去跟小朋友承認錯誤。從那以後,我記住祖母的話和小朋友好好的相處。

今年的清明節,我和外婆、爸爸、媽媽一起去跑馬山看祖母,站在祖母墓前,我更難過:親愛的祖母,我再也看不到您慈祥的笑容,我再也聽不到您對我的諄諄教誨,祖母,您安息吧!我會好好學習,快快長大。

家鄉的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五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古人筆下的清明。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這一天,向來有掃墓寄哀思的風俗。在我們寧波,清明節最肅敬的。

因為奶奶是信佛的,所以每到清明節前,我們會挑一個好日子做齋飯祭祖。在我的印象裏,必須準備九道菜。紅燒肉是必不可少的,紅燒梅魚也是必須有的。還有我喜歡的豆芽菜豆腐,美味的雞蛋……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烤麩,這是寧波本幫菜的一大特色。撕成小塊的深咖啡色的麩塊,配上黑色的木耳、酸甜的黃花菜和香脆的花生米,一想起我的口水就溢了出來。我就這樣直勾勾的盯着那一盤烤麩,奶奶彷彿看透了我這點心思,她拍拍我的肩膀,説:“等祖先吃完了,你就可以吃了。”於是,我只能把滿腔的口水又吞了下去。萬事俱備後,奶奶準備好香燭,閉上雙眼,對着遠處的天空,虔誠地祈禱,應該是把幾秋祖先們請進屋“吃飯”吧。祭祀是嚴肅的,小孩兒是不能碰凳子的。中途請家人舔一次酒。等香快燃盡的時候,還要給先祖們燒一些紙錢。按照規矩,全家人都會對着先祖們拜上幾拜。

要説清明祭祖是嚴肅的,那麼做清明粿則是有趣的。清明時節,大地回暖,一種叫艾草的植物長滿了前院後坡。太太和小外婆們會跨着籃子去田野採摘。擇好洗淨後,把艾草放在鍋子煮熟,濾去澀水,再和麪粉攪在一起,揉成一個青澀的麪糰。艾草清香,沁人心脾,還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我們家的清明果有兩種,一種是鹹的,長得像一道半月,小時候我管他叫月亮餅,裏邊主要是鹹菜筍和肉。還有一種是甜的,是圓形的,這種簡單一些,因為有模具。只要把它揉成一個圓球,往模子裏一按,再往桌上一敲,一個精美的清明粿就掉了出來。每每咬上一口清明粿,總有大自然的味道在我嘴裏蔓延。

清明時節最讓我向往的就是踏青。春和景明的日子裏,若是天氣晴好,大家呼朋喚友,去田野裏賞油菜花,去山上摘杜鵑花。脱下沉重的棉襖,換上輕便的外套,我還要在草地上放一個風箏。望着風箏在遼闊的藍天中自由馳騁,耳邊微風悄悄拂過我的髮絲,心情特別舒暢。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風俗。一點一滴裏包含着對已逝親人的懷念,也在忙碌與休閒中提醒我們珍惜當下的時光。我們傳承着傳統節日的風俗,也在不斷豐富傳統節日的內涵。

清明節習俗作文 篇六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於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杴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