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清明節的習俗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19K

清明節的習俗多篇

各地清明節的習俗 篇一

1、北京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説的是家家户户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裏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準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麼?有一種説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饊子麻花、薑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麪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麪餑餑、芝麻醬燒餅。

2、浙江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浙江桐鄉民間流傳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着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乾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説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3、廣東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着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4、重慶清明節習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滷菜、涼菜。這種鍋魁裏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掃墓一般都在郊外,相當於春遊,一大家子人還會帶上涼麪、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後,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

當時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説,“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後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誌。

5、江蘇清明節習俗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户户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豔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豔麗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裏面,意為添“青”。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糰子的習俗,做青糰子要到田頭路邊去採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後洗淨,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後和米粉而做成青糰子。

6、河南清明節習俗

在河南,清明時節人們最常吃饊子、棗糕、雞蛋等食物。“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棗糕又叫“子推餅”,河南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一樣重要。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據相關專家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7、湖南清明節習俗

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後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後七天為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後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乾淨,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最好是下午3點前完成掃墓祭拜。

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插柳”的習俗始於唐代,本意是為驅疫避邪,後來又有了裝飾的意思。傳統習俗看來,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的疾病寫在風箏上,放飛風箏,象徵着帶走穢氣。

8、湖北清明節習俗

在湖北武漢,不管有多忙,清明節這一天,人們都會放下手頭的事務,回老家給先人祭祖,當地俗稱“上墳”。當地“上墳”包括墳前祭拜、送紙錢、獻花、添墳等流程。祭拜前,由家中長者或長子首先除去先人墳墓上的枯葉雜草,另外拿出幾張黃紙錢,以土石壓於墳頭,意在向外人顯示家中仍有後人。前期工作完成後,當地人會在墳前劃好上供範圍,擺上香楮、元寶紙錢、鮮花祭品等,然後按輩分為祖先燒紙錢。

由於受到寒食節禁火影響,在湖北恩施、咸寧等地,人們會在墳墓附近的小樹上或墳地竹竿上懸掛紙錢,叫做“標墓”。祭祀過的墳墓紙幡飄飄,而沒有紙幡的墳頭多是些未祭祀的孤墳了。

9、廣西清明節習俗

橫州鄉民清明節取柳葉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據説可使眼睛明亮。興仁縣掃完墓後,以白紙作長幡掛在墓頭,稱為“標墳”,又叫“掛青”。開陽縣掃墓時,由值年主祭備酒食以祭。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梧州鄉民大多數都是在清明節當天和後面的幾天去掃墓,只有一少部分的鄉民是在清明節的前幾天就掃好的。

10、福建清明節習俗

福建閩南並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後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九年級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後。

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後(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後祭拜祖先。祭拜完後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清明節當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潤餅,這是源於寒食節的習俗。

11、山西清明節習俗

掃墓時,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燒香、不焚紙,只是把冥錢、紙帛等物掛到墳頭上或墳塋旁的樹枝上,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説法。這種民俗可能是來源於寒食節禁火的習慣,也可能是出自乾旱的春季民間防火的意識。

不過,山西北部多數地方的民俗卻截然相反,人們卻要將冥錢等物燒盡,認為燒不盡就轉不到先人手中,也有一些地方,如:大同等地,人們則習慣於白天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紙。此外,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菜,祭畢祖先,便在墳地裏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

12、山東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説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説吃了眼睛明亮。晉中一帶還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着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蕩,極富樂趣。

13、四川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插楊柳是全國各省份差不多的習俗,而四川地區獨特之處在於,除了將楊柳枝掛在門口、墳前,愛美的四川婦女還會在清明節這天將柳條戴在頭上,叫做柳葉符。由於四川產竹,竹子在清明節期間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明這天,家家户户會請道長畫上紙符,掛在竹子上,然後掛到墳頭,作為清明上墳的一個必要儀式和步驟,是為“掛青”。

火神門祭火神,這也是四川地區比較獨特的習俗之一。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人們把家裏的火都滅了。人們在清明當天專門去火神門祭拜火神,回來以後再重新生火。

14、海南清明節習俗

文昌、瓊海等地一些村莊,一般不在清明節掃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掃墓。在給先輩燒香時,最為講究的還要屬海口府城地區,先長輩後晚輩,輩分順序是不能搞亂的。而西部地區,如儋州等地,過清明時以人多為榮,不分男女老少,只要能到,人越多越好。那些終日生活在船上的漁民,在清明時節,往往會在船頭燃放鞭炮,祈求先人保護風調雨順,後輩平安。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後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户或幾户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乾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後為祭“眾祖”,以幾十户或幾百户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篇二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着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艾粄(bǎn)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麪糰裏,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饊(sǎn)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脱,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麪為主料。

雞蛋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麪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薄餅

廈門民諺有云“清明吃薄餅”,意思是清明節一家人在掃墓後要聚在一起包薄餅吃。如今,閩南多數地方還保留這樣的風俗習慣。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在薄餅皮裏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或抹一點辣醬等,卷後趁熱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預示着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還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餅,會使人們更勤(芹)勞,生命更長久(韭),家業更興旺。

大葱和蛋餅

清明節,青島許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餅,寓意聰明伶俐,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此外,舊時青島地區有的人家還要捏面花,稱作“蒸小燕”,吃白麪小雞和雞蛋。寓意小燕子來了,真正的春天到來了。清明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雞蛋和白麪小雞,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學生要帶雞蛋給老師以表敬仰。

樸籽粿(guǒ)

製作樸籽粿,首先將樸籽樹葉和果實(核)搗爛,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發酵再配糖,最後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樸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樸籽為草綠色,個個咧開嘴大笑,總是給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覺。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説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芥菜飯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説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麪,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糕就是穀物類,穀物類加上棗,符合春季養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來限制一下肝氣過分的往外張揚。

清明飯

每逢清明節前夕,家家户户都要從野外採集各種供食用的青草藥,用來製作清明叛。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清明菜(白公翁)、薺菜、枸杞葉等。將需用草藥洗淨、去梗、煮熟,拌在預先浸透濾乾的糯米(加適量大米)中,用碓皿番成飯糰,添進紅糖搓勻,製成飯塊蒸熟即成。

清明節的來歷故事 篇三

相傳,春秋戰國期,晉國人介子推,有恩於遭難時的晉文公。晉文公當了國君後曾放火燒山,希望逼出帶母親上山隱居的介子推,領取俸祿。哪知介子推寧死不仕,結果被燒死在一棵柳樹下。晉文公為此悔恨不已,此後每到放火燒山那日,宮中便禁止生火,以此紀念懷念介子推,慢慢形成了“寒食節”。寒食節後,晉文公又定下了祭祀介子推、為其掃墓的“清明節”,清明掃墓又成風俗。此傳説可信與否暫且不説,不過介子推確有其人,《左傳》上便有記載,但名叫“介之推”,僅稱他是“隱而死”,並無晉文公放火燒山的情節。但不論怎麼説,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寒食節和清明節由來已久。

寒食節其實是一個“勵志節”。在隋唐之前,人們重寒食、輕清明。到李隆基(唐玄宗)做皇帝時,將清明節掃墓正式編入禮典,屬當時的“五禮”之一,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抬升,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一起,成為當年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裏的“小長假”(4天)。到李亨(唐肅宗)當皇帝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吧,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唐玄宗定下的寒食清明假期4天增加到7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週”。“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裏。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寒食城東即事》,描繪了人們在清明節紛紛走出户外,踢球、盪鞦韆,十分熱鬧。王維還感慨説,年輕人應該每天出去遊玩,何必要等到清明節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則在清明節寫下“留餳和冷粥,出火煮綠茶”。清明節生火品茶,佐以麥芽糖、冷粥,想必別有一番風味。

到了宋代,清明節也是國家法定節假日。宋代繼續了唐代喜歡放假的做法,寒食與清明兩節合在一起,假期也是7天。而且兩個節日已完全融合為一體,並移植進了上古時“三月三”上巳節的某些娛樂功能,人們出遊喜歡來到水邊。清明節也是宋人重要的節日,甚至比唐人更看重,掃墓的風俗更濃,這從北宋人張擇端繪於清明時節的《清明上河圖》中便可以看出,首段就是時人從汴京(今開封)野外掃墓歸來的情景。宋代清明節裏,皇家和民間都會舉辦一系列活動,熱鬧程度不輸元宵節。時開封人孟元老在後來撰寫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述當年京城過清明節的氣氛:“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清明弄柳”這一傳統習俗,在宋代達到了極致。此外,清明節插柳枝,賞杜鵑,也受到詩人歌詠,讓今人感受到清明節的獨特魅力。

隨着唐宋的遠行,清明節的繁華和熱鬧也不復存在。到了元代,唐宋的公務員多假制度被否定,節假日大為減少。但元時清明節與寒食節從功能和活動內容上看,在事實上合成了一個節日,仍與元正(旦)一樣,是元代最重要的節假日之一。朝廷會放假3天——要知道,元代皇帝的生日天壽節(唐時稱天長節)和冬至才放假2天。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二節則完全退出了國家法定節假日序列,政府僅保留元旦、元宵和冬至3大節假日。雖然不放假,時人仍喜歡過寒食節、清明節,要外出掃墓、春遊。

由上可知,我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祭奠親人、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和朋友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祭拜祖先,並不是封建迷信,這是對故去的親人的一種思念、想念,告戒後人不要忘記先人,故去的老人。這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代代的接力傳承!

清明節又稱什麼節:踏青節、掃墳節、鬼節、冥節 篇四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並且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清明節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説,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節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民間傳統習俗 篇五

踏青

清明踏青活動,在宋代曾經出現過張擇端的長卷《清明上河圖》,成為歷清明活動的藝術經典。但清明踏青活動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時期,那時就有踏青和野浴的户外活動。

宋代有關記載和描述更多。如歐陽修在《阮郎歸》詞中寫道:“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昊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寫道:“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鳶。”這是文人墨客們在踏青遊樂中寫下的切實感受,成為清明詩文中的名篇。從中可見,踏青中往往有野宴、彈唱等活動。

戴柳、插柳和植樹

古時清明節要採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説此時戴柳圈可以免蠶毒。那是因為介子推母子抱着柳樹被燒死的,戴柳插柳就是為他們招魂,同時有驅疫避邪、生機勃勃之意。古人也認為插柳能順陽氣。唐中宗時曾向侍臣賜柳圈,表示對臣子的關愛。宋朝時京城人在門上插柳條,叫作明眼,這天孩子們也必須戴上柳圈,説是防邪避毒、不鬧雜病。清代、民國時也有插柳戴柳的習俗,有的竟然把房檐插滿,顯得青青可愛,生機勃勃。

古人早就有寒食、清明植樹的習慣。但近代植樹造林提倡最早的是清末左宗棠,他帶領部隊在西北行軍中邊走邊栽,形成“左公柳”,一直被後人所稱道。孫中山又是一位植樹倡導者。他青少年時曾在家鄉種桑樹,創立興中會時提出中西部植樹造林計劃,後在《建國方略》中又描繪了造林藍圖。

1915年,北洋政府把清明節定成植樹節,是我國最早的植樹節。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病逝後,國民政府為紀念他,於1928年3月1日號召在總理紀念日植樹,同年又確定3月12日為“總理逝世植樹節”。新中國成立後更加重視全國綠化。1979年3月由全國人大通過決議,仍然以3月12日為植樹節。現在每逢植樹節、清明節,黨和國家領導人都要帶頭去植樹,各媒體紛紛報道各地植樹造林活動情況。

盪鞦韆、放風箏

盪鞦韆是春秋時北方山戎人的發明,後來齊桓公北伐山戎後帶回了這種遊戲。在雲南拉枯族中也有相關傳説,富有神話色彩。鞦韆在南北朝時傳到長江流域,成為寒食清明前後的一種遊戲。南朝梁人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仕女衣彩服坐其上而推引之,名日打鞦韆。”

到唐代打鞦韆風俗更為流行,唐玄宗時每年寒食前就豎起許多鞦韆架,讓殯妃宮女們盡情玩樂。宮女們身穿綵衣,隨鞦韆凌空上下,宛若仙女,唐玄宗看得人迷,便稱為半仙之戲。有詞寫道:“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裏鞦韆,東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鬢雲低。”元朝時,此活動仍在宮廷內外盛行。

放風箏。風箏,是中國古代的一項發明。最早的風箏是用木頭做的,叫木鳶。據《韓非子》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00年時,思想家墨子就曾做過木鳶。墨子早年當過木匠,傳説赫赫有名的木匠祖師魯班就是他的學生。《淮南子·齊俗》也記載:“魯班墨子,以木為鴦而飛之。”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了。

相傳楚漢相爭時,韓信令工匠趕製一隻特大風箏,讓一人坐上飛到楚營上空唱起了淒涼婉嗽的楚歌,引起楚軍應聲唱和,從而渙散了軍心,被韓信打得一敗塗地。而到了西漢時用絲綢做風箏,改名紙鳶。也稱為風鳶、紙鶴、風禽、鶴子等。

宋代時民間放風箏已經風行,專營店也多起來。現在每到春冬時節,城市廣場都放風箏,清明時還舉行風箏大賽。而如今的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成為世界風箏大賽的節日,其風箏多是尼龍布等所做,有的似降落傘之巨大。

2017清明節前後理髮吉日 篇六

2017年4月03日

農曆二零一七年 三月(小)初七 星期一

【宜】:祭祀 解除 入殮 除服 成服 移柩 啟鑽 安葬 修墳 立碑 謝土 沐浴 掃舍 捕捉 取漁 結網 畋獵 理髮

【忌】:安牀 嫁娶 作灶 入宅

2017年4月24日

農曆二零一七年 三月(小)廿八 星期一

【宜】:沐浴 齋醮 解除 求醫 治病 栽種 理髮 掃舍

【忌】:開市 嫁娶 移徙 入宅 掘井 安葬

清明起源 篇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並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説:“清明穀雨兩相連, 浸種耕田莫遲延。”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説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傳説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蹟。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於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麪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並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製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後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説:“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説:“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説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清明節期間的八大禁忌 篇八

一、清明節忌諱探視朋友親人嗎

最好不要清明節當天去探視親朋好友,隔天去探視為宜。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很説不過去的,或者説不吉利。當然,你也可以請親朋好友在外面吃飯為宜。

二、選擇清明時期結婚好嗎

同上理,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

三、清明節可以出去旅遊嗎

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就是去踏青,春暖花開的時候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無可厚非。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不要説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説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説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四、清明節能穿紅內衣嗎

通常來説,清明節期間要特別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即使紅內衣也要謹慎穿用;應穿上素色的服飾為宜。當然,也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但是,特別提醒,如果你是本命年,則紅內衣可穿。

五、為何清明期間忌買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節過生日,因此有時難免就在清明節期間買雙鞋。豈不知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時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提醒你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這天買鞋了,如何解決?請這些朋友用紅紙包好鞋子,放在門口一晚,然後清早將紅紙燒掉即可。

六、清明節忌過生日嗎

有些朋友恰巧是清明節生日,提醒你要提前過生日。如果恰巧是老壽星在清明節過生日,那麼禁忌會更多。比如當日不要接受鮮花,同時生日蛋糕自己不可以當天吃。坊間認為,這樣老壽星一定會過一個平安吉祥的年,會更加長命百歲。

七、清明節當天為何少些娛樂活動

由於種種原因,沒能在清明節去祭祖、掃墓的朋友,清明節當天儘量少些娛樂活動,更不能吵架、説些不着邊際的話語,否則,日後恐生麻煩。

八、為何不能因頭髮而蓋住額頭

按照古人的説法,清明節也是“鬼節”。如果需要在此期間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記得隨身攜帶護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時,千萬不能忘記要亮出你的額頭,不能因頭髮而蓋住,因為,那是你的神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