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61W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多篇

陶淵明作文 篇一

陶淵明先生:

您好。

我不止一次的讀過您的詩,比如田園詩,詠懷詩,飲酒詩,聽過您的事蹟。從對您略知一二到深知。

我們最近在學你,我知道,你有一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和“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心境。嚮往的社會是和平與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無身外之求的人生;喜愛的人生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之趣的鄉村。由於這些追求,使他大多數的田園詩呈現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但其背後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身感無所感的焦慮。

與您的初識是你的《桃花源記》您描寫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的社會。

近期我們學了您的幾首詩,我我對您的詩充滿了敬畏之情,我最佩服您的《歸園田居》。您寫了您種豆的辛苦,可是種的豆,卻沒有幾顆,我喜歡您歸園田居,其樂悠悠的做法。我為您的辛苦感到惋惜。

祝您在天堂生活快樂

對您敬畏的學生石銀豪

20xx年4月2日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篇二

陶淵明的飄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從幾頁文字中讀出,一種隱逸之美。他就是隱士,在殘破簡陋的草廬裏也能飲酒賦詩自得其樂的人。

很難想象,在一個無米無炊的境地怎麼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沒有大悲大怨,反而還透出幾分樂的味道。也許這正是陶淵明之所以為陶淵明的原因吧!東晉,一個遙遠且陌生的年代,從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國文化屈指可數的幾個人物,陶淵明首當其衝。《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無不是膾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內容雖不一樣,但作者對美好的嚮往卻始終如一。正因為這種追求,他才毫不猶豫地辭官隱居。

後來的中國文人仕途失意時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也曾説過“淵明吾師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還是他的文章吧!陶淵明從來就是為自己而寫,這在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因為隱居才可能這樣,以此來舒展自己。讀別人文章的時候,總覺得有一道門檻客客氣氣地把人擋在外面,而讀陶淵明的`,卻就像在叩問自己的心靈,使得心靈深處無法表達的部分得以舒緩。正是這種心靈的共鳴,才讓這千百年來無數的士大夫這麼推崇陶淵明。陶淵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頭永遠温馨的客棧,暴雨狂風大海上的安寧港灣。

可以這樣説,整部中國歷史上像陶淵明這樣的,僅此一人。上古隱士的殘文斷章古怪而深奧,竹林七賢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緒。論隱士之文,陶淵明是當之無愧的無冕之王。當然,在西方還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後的美國,梭羅獨自來到了瓦爾登湖旁住下,像極了當年的陶淵明。而他的《瓦爾登湖》也與陶淵明的意向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陶淵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這樣的人現在卻越來越少,這不可謂不是一個悲哀。

當看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時,是否聽到了一個高亢嘹亮的聲音在舒嘯?“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篇三

看!那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夫。他,就是陶淵明。

他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卻忘記了宮場的失意,忘記了仕途的不達,記住了世人的渴望,寫出了心中的聖地。他心中的桃花源,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

陶淵明解甲歸田後,生活十分拮据,後來在叔父的引薦下,於彭澤縣任了一個小職。年底,郡督郵來縣巡查,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整齊去恭迎都督郵。陶淵明歎息説:“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便解印去職。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以交病。”陶淵明寧可餓肚子,也不願違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跡官場,他潔身自好,擁有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那種灑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念舊林,沉魚思故淵。”陶淵明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任,身不由己的生活,迴歸田園。

陶淵明愛酒,他的詩作中幾乎篇篇有酒。他曾説:“性嗜酒,而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除了酒,陶淵明此生最愛的便是菊花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他的生活自由自在,他的身上洋溢着清閒與曠達。

陶淵明,一個窮苦詩人,飢寒的生活境遇讓他體驗過“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困窘,他經歷過這樣的困厄,卻十分清醒,既不相信是命運所致,也不後悔自己選擇的錯誤。

面對南山,他似乎徹底忘記了那些不快,選擇了坦然與淡泊態。他可以“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心境的欣賞與共鳴才是真正的天籟之聲,琴上無弦又何妨?他能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能保持自己生活的閒適,而不必“心為形役”。

陶淵明,一本無字的書,告訴我們在污濁社會中不能隨波逐流,告訴我們人生短暫,應當灑脱、曠達。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篇四

話説在東晉,有一奇人叫陶淵明,人們都認為他是一名隱士,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我卻不這麼認為。。

主要依據就是這篇《五柳先生傳》,不用我説大家都知道五柳先生就是陶淵明,而這篇文章也就是揭露陶淵明真正身份的一篇代表作。

我初次讀完這篇文章,就意識到一點,這篇文章的作者並不是陶淵明,而是他的學生為揭露他醜陋行為而寫的一篇匿名信。由於文章寫的是陶淵明,所以後人認為作者就是陶淵明。為什麼説是他的學生,文章第一段有解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在古代,先生都是稱呼老師用的,所以是他的學生。因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給他留情面沒直接寫出他就是陶淵明。接下來就寫出了他的種種不足。“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主要因為他學歷不高,説話怕被別人笑話,所以乾脆不説,對於榮華富貴更是不敢妄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雖然他學歷不高,但他好學,由於有許多字不認識,所以只讀懂大意。(這可能是唯一誇他的地方,畢竟做人不能太絕嗎!)而每當真正讀動一句話時,就異常高興,以至忘記吃飯。“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如果有一句話實在不能理解,就借酒消愁了,又由於他經常不理解句子的含義,所以養成了喝酒的毛病,最後把家都喝窮了。“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鄰居知道他愛喝酒,所以很少喝酒,但一喝酒他就聞到了。一喝就沒完,還希望喝醉。最後趕緊走,不想讓別人追到他管他要錢。“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緊接着,鄰居們就把他的住所都拆了,用來抵債。就出現了“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景象,他也就認了。“忘懷得失,以此自終。”這就是他的學生在咒他趕緊死。

文章最後一段是別人對他的評價,與我的學説不一樣,我就不再多説。

這就是五柳先生陶淵明。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篇五

晨起在曉風裏誦讀陶淵明的詩文,彷彿置身寧靜的田園;靜夜在燈下謄寫他的傳記,如同與他對話。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聽到一句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時我並不知您,也不知道這句詩的意思,只是從心裏覺着,詩中的每個字裏都流淌着一種寧靜美好,悄悄地浸潤了我的心靈。在自家的矮籬旁小心翼翼地採擷下一朵朵沾着露水的菊花,任菊香與清露沾上衣襟,沾上鬢角,沾上舒展的眉梢。採花累了的時候,一抬頭便能看見連綿的羣山。山峯既不高聳又不險峻,只是在天地間勾勒出一道温柔的線條。這樣的生活,幼小的我和您一樣嚮往。

真正走近陶淵明,是我學習了《桃花源記》之後。您用文字描繪的畫面,既真實又縹緲,真實得讓人嚮往,縹緲得讓人失落。當您寫下“怡然自樂”時,您的嘴角有沒有上揚?當您寫下“無人問津”時,您有沒有輕歎,或是從眼角滑落一滴晶瑩的卻快要乾涸的淚?這時候我才明白您的苦痛、您的煎熬。您想救天下百姓於水火,卻又無法忍受為五斗米折腰;您想要過安逸舒適的生活,可是內心的良知驅使您以筆去揭露社會的黑暗。

我以為您的內心是消沉的,可是我錯了。當我誦讀您的《歸田園居》、《雜詩十二首》以及《五柳先生傳》時,我的內心忽然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堅定卻寧靜的力量。是的,您沒有放棄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守,也沒有停止對現實的批判,但我卻看到了您的坦然,您的放達,您的灑脱。您的快樂來自於讀書、醉酒,您的快樂是忘卻得失,與自然共舞。社會的黑暗、世風的污濁不能擊垮您,您在一聲放達率真的笑中將它們甩到雲外。

我不敢説我真的從那一個個文字中穿梭千年讀懂了您,但是我從您身上得到了感悟。您採擷的不是東籬下的菊花,而是心田上的一朵寧靜;您望見的不是南邊的羣山,而是心靈中的那座堅守。您的坦然灑脱,更像是一罈佳釀,我自願沉醉其中。

陶淵明作文 篇六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鄉里小人也陶淵明。

很早就聽説陶淵明很了不起,有骨氣,不向權貴低頭。

陶淵明又名潛,是東晉偉大的詩人,出生在沒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時代有遠大的抱負,曾經三次做官,但由於官場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終選擇了辭官回鄉,過隱居生活。

陶淵明歸隱後,生活變得十分貧困,要過年了,別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卻還冷冷清清的,由於他愛寫詩,於是他揮筆寫下一副傳於後世的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讀過書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聯缺衣下聯少食橫批沒有東西,陶淵明用自己的只是創去連宣泄困苦,雖然身苦,看心態樂觀,不改初衷。

他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更是勉勵後人以天下蒼生為重,以節義貞操為重,折腰時心已愧,不趨炎附勢,保持善良純真的本性,不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華所改變。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篇七

輕輕挖開花園角落的泥土,種上三株無名無姓的草兒,悉心的澆灌。

既然草本無名,不若我為你取個名吧!

這一株姓陶,那一株名淵,最後一株喚明。

陶——淵——明。

——題記

採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有心雲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把積極的和消極的人生觀念適當地混合起來,我們能夠得到一種和諧的中庸哲學,介於動作與不動作之間,介於塵世徒然的匆忙與完全逃避人生責任之間;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學之中,這一種可説是人類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滿的理想了。

林語堂曾説陶淵明是中國整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時,一定沒有一箇中國人會反對。他不曾做過大官,沒有權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詩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給我們什麼文學遺產,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徹古今的烽火。

在那些較渺小的詩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遠是最高人格的象徵。他的生活是簡樸的,風格也是簡樸的,這種簡樸的特質是令人敬畏,是會使那些較聰明、較熟悉世故的人自慚形穢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愛好者的模範,因為他忙亂中反抗塵世慾望的念頭,並沒有驅使他去做一個徹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的感官的生活調和起來。因為陶淵明已經達到了那種心靈發展的真正和諧的境地,所以我們看不見一絲一毫的內心衝突,所以他的生活會像他的詩那麼自然,那麼不費力。

陶詩所描寫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過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苗、雞犬等等,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一經陶淵明重新審視,便進入了審美的可能,隱退盡了鋒芒而泛着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秋放之味的氣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勞作雖辛苦,結果雖讓人感到無奈,但這種無所拘束的田園生活卻充滿了歡樂,充斥着喜悦。“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儘管勞動還不熟練,但充滿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樂的。

但從另一方面來説,陶詩所表現出來的憂是一種疼痛,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感。《莊子》裏有一則寓言——有一種樹,樹幹粗大卻無人砍伐。因為這種樹做船船沉,做棺棺朽,做器器毀,做門流脂,做柱生蟲,毫無用處,所以得以保存。陶潛猶如這一棵特立獨行的樹。在黑暗的官場中摸爬滾打一陣後,深知要保全自己就要不為任何人所用。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擺脱一切束縛。所以他選擇自然作主導的田園生活,逃避疼痛。結果,肉體自由了。

陶潛,高出不勝寒,欲乘風歸去。便化龍潛回了日思夜夢的高山綠水,田園深處。

歸去來兮,倦了的陶淵明回到自己的小屋,灑脱孤傲,無牽無掛。

飲酒作樂,以琴書來消愁,你可曾想到借酒澆愁愁更愁!

坐車載舟,尋壑經丘,尋美景以排愁抒情,沉醉在這萬物復甦,自由任性的世界卻又保有一絲清明。又曰:“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説是排憂,不如説是為自己憑添憂愁。

尋高山以放歌,是在宣泄無法再壓抑的憂愁傷痛嗎?

順應自然,樂天安命,安度餘生,還猶豫什麼呢?陶淵明,你是在猶疑什麼呢?聽天由命,唾棄自己了吧?難道是任其自生自滅?

寂寞的煙花在怒放。它們寂寞的無奈,卻又不甘寂寞,不甘被人漠視,才不斷地變幻自己的裝束,不斷呼嘯着劃過夜空。宣泄自己的不滿,憤恨!陶淵明如果見了,也會舍下那菊,來哀憐這瞬間的美吧!

縱然青史已成灰,人卻各有性,復言歸去來兮。

詩人陶淵明以生命的火焰燭照着他的人生里程,用杯中物消盡心中的塊壘,而化作一篇篇珠璣般美麗的詩章,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給後世的文人們留下有益的啟示。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篇八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每每讀起《五柳先生傳》,便感到與一位閒情逸致的志士交流,他彷彿就在我身邊,等待我能讀懂她閒靜少言背後的熱血人生。

遙想當年,中華神州大地上距今約1500萬年的時代中,出現了一位宅邊有五柳的詩人――陶淵明。如果説莊周隱居則多出於個人性情――不服儒家之道;如果説諸葛亮隱居則多出於外界因素――暫避當時的戰亂。那陶淵明則兩者都有,一是為東晉王朝昏庸無為的統治者,二是為自己的志向而隱,於是他淡泊名利,不想出世的性格深入我心,但慢慢長大,再讀陶淵明的詩,竟讀出了另一番滋味。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辭官,先後又做過鎮軍參軍、建威參軍等職,後任彭澤縣令。點點滴滴説明,他還是有一腔熱血而非一心向隱的,只是當時歷史條件的束縛,加之陶淵明安貧樂道的本性,難以憑一己之力改變時局等的原因,他才無奈歸隱。顯然,這是無奈的,但也是明智的。

有人説陶潛消極遁世,我認為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筆下寫着“富貴非吾願”時,心中又何嘗不想“閒居亦非吾願”呢?

他筆下寫着“閒靜少言,不慕榮利”時,心中又何嘗不想“時不利兮”呢?

他筆下的話,心中的願,從未被填滿。

他沒有死心,所以才遺憾,而遺憾又正是他作詩的原因。

遙想陶淵明當年,世俗黑暗,世態炎涼,故無奈隱居。重巒疊嶂遮不住他的才氣。他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經典詩文,不朽佳作。

他無法飛黃騰達去做官,去朝廷輔佐聖上,但他用另外一種一種方式,報效了祖國。後人皆稱陶淵明為“平淡之宗”,只是又有幾人能讀懂他一字一句下,平靜溪流裏的波濤洶湧。

且看今朝勝景,國際富強,繁榮昌盛。作為未來祖國棟樑的我們豈不更應該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讀他的詩時,他彷彿就在我的面前,他的感情化為一段段動人的文字,在我指尖跳躍,心頭盤旋。那一刻,才是真正讀懂了他。

關於陶淵明的作文 篇九

在我看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公職,歸隱醉心田園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做不到就不認可他人的態度。他遠離世俗,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能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具有莫大的勇氣和無比堅韌的信念。

但是,就算陶淵明做個逍遙自在的`隱士,真的就是天天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嗎?不見得,他只是一個有志有才卻不得施展出來的落魄百姓。普通老百姓真的小富即安嗎?老婆孩子熱炕頭不過是對現實的妥協和自嘲罷了,誰人不是整天滔滔不絕熱衷於經濟走勢和國際局勢?很多人都有過“英雄夢”,只是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頭而已。人類都有好奇心,都希望生活多姿多彩,比如希望愛情轟轟烈烈,希望事業蒸蒸日上,希望能夠建功立業。

你看陶淵明飄逸灑脱,我看陶淵明落魄無能。因為人無論在哪裏生活,都要為自己的父母子女謀三餐,為他們的衣食住行負責。如果你為了自己的好惡,不願流俗,卻苦了家人與孩子,那樣的“獨善其身”是沒有了沉重的生活包袱,沒有與世俗同流合污,可是卻少了份責任與擔當,他那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般的笑容也就只有對着大自然抒發了,因為他和人類的生存規則是背道而馳的。

人人都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都想過超凡脱俗神仙般的生活,都想讓生命輕盈,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生而為人的悲哀,柴米油鹽的瑣屑,又有幾人能擺脱?小而為自己為家人,大而為國家,一個有志有才的人不應當為國效力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才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光輝寫照。避世寫些虛幻的文章類似《桃花源記》來麻醉自己,迷惑世人,還不如多做些實幹的事來挽救國家與人們,比如滕子京,比如歐陽修,比如左宗棠他們連續遭貶不也在所貶之地做出了成績了嗎?

陶淵明所過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脱離塵世的一切煩惱,不用卑躬屈膝不用曲意逢迎不用為了五斗米折腰,過着讀書喝酒作詩的慢生活,但是他的灑脱只是看起來也很美。可真到做起來,太難!

沒有酒精的麻醉,估計孩子的哭泣,家人的埋怨都能使你崩潰。